關于《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
關于《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1
林語堂的《蘇軾傳》,此前聽到的評價甚高。林語堂原書是用英文寫就的,是寫給外國人看的,算是比較淺顯易懂趣味性較強,跟我們之前閱讀過得國內學者的專業性書籍相比,這書都讓我們中文讀者感覺更加輕松有趣。林語堂給我們展現的蘇東坡是一個比較全面的東坡先生,不只是我們之前所了解到那些。
“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林語堂在序中這樣說道。我經常見到有作家只是為了樂趣而寫文章,但沒想到會記錄得如此完整卻語言婉轉自然。在讀過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后,我不僅更加了解了蘇東坡,也對林語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們先介紹了東坡的家世,對他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他的母親程氏,接著介紹了他的學習經歷,或者說成才的過程,天才加勤奮等于成功這句話一點都沒錯,就是因為這樣用功的方法,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因為每當他向皇帝進諫或替皇帝草擬圣旨之際,或在引用歷史往例之時,他決不會茫無頭緒,就如同現代律師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書之時,他正好可以練習書法。蘇東坡的學習經歷也告訴我們天才也需要勤奮學習,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蘇東坡傳》里不只是介紹了蘇東坡其人還介紹了與他最相關的三蘇其他兩人,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雖然這兩人的名氣不如他大,但是名氣也不小。在這本書中讓我更加了解了他們倆人,老蘇天性沉默寡言,氣質謹嚴,思想獨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與人易于相處的人。蘇轍的性格與他哥哥不太一樣,他的性格是恬靜冷淡,穩健而實際,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場上得意些。雖然二人有關政治的意見相同,宦海浮沉的榮枯相同,子由冷靜而機敏,每向兄長忠言規勸,兄長頗為受益。也許他不像兄長那么倔強任性;也許因為他不像兄長那么才氣煥發,不那么名氣非凡,因而在政敵眼里不那么危險可怕。寫到這里的時候林先生又拿了外國的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做比,他也承認了子由沒有哥哥才氣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內容充實,具有深度,使他在這一類文章之內,足稱大家。
林先生雖然對蘇軾的才華為人特別敬佩,但是也提到了一件事,就是他報復陳太守的那件事,不過我們誰也不會因為這件事而去懷疑蘇軾的人格道德問題,這只是因為那時的他太年少,不太成熟,但是因為陳太守的不介意也讓他意識到他自己的錯誤,他為陳太守寫的那篇墓志銘就是很好的反映。
除了這些林先生還給我們介紹了他希望皈依宗教,寫了他向往佛教,他修練瑜伽,煉丹藥,這些都是我之前不曾知道的,而東坡先生也不會因為這些而使他的魅力減弱絲毫。反而通過這些讓我了解到一個更真實,更可愛的東坡先生。
林語堂曾說過今天看來,我覺得蘇東坡偉大的人格,比中國其他文人的人格,更為鮮明突出。他最敬佩的是蘇東坡的人格魅力,這主要是通過他在宦海沉浮中所展示出的人生態度中來談的。
文中給我們重點介紹了東坡在官場的幾次沉浮,及所處的境遇,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后,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嘗。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斗那種善于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弟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他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身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安享晚年。說到底,在于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于提出、敢于嚴于批評的態度。也許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欲,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斗目標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于水火發生了抵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轄的州府里,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為青樓女子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游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里,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讀《蘇東坡傳》時時都被這個偉大才情的偉大心靈激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這就是那個真實的可愛的蘇東坡,這個林語堂最喜歡的詩人,也是我最喜愛的詩人,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關于《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2
蘇東坡,一位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會詩人。他那樣的人物,世間是獨一無二的。
在一千年來,為什么中國歷代的人都是那么喜歡這位大詩人,我一直不解,直到讀了《蘇東坡傳》,才能稍微理解一些,不是那么透徹,也不是那么清晰明了。但就是這么一些,冷我有了深深的感觸。
蘇東坡是一位多才多藝,生活多次多彩的人。他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百姓們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月下的漫者,是詩人……這些還是永不足一勾畫出蘇東坡的全貌,也許到現在也沒沒有人能夠完全了解他的人品品性。蘇東坡,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政治上的鉤心斗角與厲害謀算,與蘇東坡格格不入,他反而好像是和弗蘭西斯。培根相反的人。他的詩詞文章,或一時有感而發,或隨興而為之。但都是真性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正如他所說的“陳春鳥秋蟲之聲”。雖然他一直卷在政治的旋渦當中,但他卻覺月吟詩作賦,獨處于政治之上。但他有體恤民眾,為百姓做好事。
書中有一回這樟寫道,蘇東坡現在自己衣食足堪自給,心滿意足。他今日之使我們感到親切自然之處,是那一片仁愛心。當年在他所住的地方溺死初生嬰兒的野蠻風俗,最使他痛心,所以他立刻提筆給本地太守寫了一封信,請朋友帶信親身去見太守。由此可見,蘇東坡他是一個有仁愛,體恤民眾的人。事后,蘇東坡自己還成立了一個救兒會,為鄉村貧苦的孕婦提供幫助。蘇東坡說,如果一年能夠救一百個嬰兒,該是心頭一大喜事。而且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緡錢。他行的才是最上等的佛義,這本書記載的是一個詩人、畫家與老百姓之摯友的事跡。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是不因俗見而改變。
所以,蘇東坡過的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關于《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3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語堂《吾國吾民》
蘇東坡是是林語堂一生的摯愛。雖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筆下,蘇東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親眼見證了蘇東坡“竹杖芒鞋,一蓑煙雨”的平生。寫蘇亦是評己。帶著這種蘇式情結,1936年全家赴美時,先生隨身攜帶了大量關于蘇東坡的考證以及蘇東坡的著作。在對蘇東坡資料及資料的`翔實考證基礎上,林先生剪裁取舍,融合西方傳記的筆法,最終完成了這部轟動一時的名著。它與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吳晗的《朱元璋傳》,無愧于二十世紀四大傳記。
“傳記作家,要有學者有系統的治學方法,好從事搜集所需要的資料;要有哲學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觀,以便立論時取得一個不同乎凡俗的觀點;要有文學家的藝術技巧與想像力,好賦與作品藝術美與真實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歷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與活力。”而林語堂先生在考據、義理、詞章都下足了功夫,“讀過他的札記,他的七百首詩,還有他的八百通私人書簡”。鑄就這本不朽的巨著,讓中國的人物傳記實現里程碑式的跨越。
沒看這本傳記之前,我對東坡的了解主要是他光輝熠熠的頭銜,以及登封造極的藝術造詣。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之代表。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但是讀了《蘇東坡傳》以后,我真正了解了一個完整的蘇東坡,一個真實的蘇東坡,一個自然的蘇東坡,一個純粹的蘇東坡。如林先生所評:“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林語堂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p>
對東坡的最新認識是他仕途上的浩然正氣。以前總以為東坡是一位超凡脫俗的文人,讀此書后,方感其“如蠅在食,吐之乃已”的士人精神。他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學而優則仕”,帶著“平和世界”的美好理想,東坡步入仕途。正值王安石變法之際,他在外任官期間,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極力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經歷了10年的政治生涯,東坡經歷了人生的第一難。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東坡被強加上“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接著就是不斷地被貶,再被貶,“螞蟻爬上一個磨盤,以為穩如泰山,哪知又開始轉動了。”人生最失意之時,卻造就了他文學的巔峰?!冻啾趹压拧?、《前赤壁賦》、《后赤壁賦》、《承天寺夜游》都是這時所作。在一個昏暗的時代里,蘇公以文人之浩然秉性,敢于去質疑變法之弊端,敢于去挑戰王宰相的權威。即使犧牲自己的仕途,也要堅定的拯救蒼生。
其次就是對其豪放曠達,虛幻若谷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經濟經歷了仕途上的風風雨雨后,蘇東坡也逐漸頓悟,認識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淡卻入世之心,步入出世之途。此時的東坡的心境,如林公所言,“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里,山水的細微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這時兩個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閃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剎那起,讀者就失落在那種氣氛中了?!彼赐噶诉@一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倍嗲閰s被無情惱,與其去趟政治渾水,倒不如求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于是乎,他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開始了新的生活。詠物言情、記游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談禪說理,人生,就應似飛鴻踏雪泥。又何必被聰明誤一生呢?
林公之妙,在于參透蘇公之道,正如其所感,“解脫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讀完《蘇東坡傳》,感受蘇公,我體會到“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所言之理。感受自己,未來但求對社會“浩氣長存”,但求對生活“煙雨一生”。
關于《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4
今年夏天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熬的把《蘇東坡傳》看完了。
很奇怪,我看了這本書,反而越加的討厭蘇東坡,甚至連書都不想看下去了。
蘇東坡盛名于世,但他對曹操的這一番“高論”,確實在不敢恭維,曹操是疾病發作而死的,又不是拉去刑場砍頭,你叫他如何“臨危不懼”?曹操并沒有呼天搶地的不肯去死,又怎么不英雄?老話說的好:“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曹操雖非去就義,但死的的還算從容能,絮絮叨叨的安排這些事就是從容的表現。不錯,和許多英雄相比,曹操的這份《遺令》一點也不好,但這份《遺令》卻普普通通,是在比那些有政治口號、寫滿官腔套話的遺囑要可愛的多真實的多。反倒是“了不起”的蘇東坡,多少露出了點庸人的尾巴。
再說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這件事吧,鄭俠所上交的畫中農民為了還春時欠下的債,死命的砍樹賣錢,而他們卻沒考慮到,如果不放這份債,農民們會更加痛苦!
這本書,我再也不會看第二遍了。
關于《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5
“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林語堂在序中這樣說道。我經常見到有作家只是為了樂趣而寫文章,但沒想到會記錄得如此完整卻語言婉轉自然。在讀過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后,我不僅更加了解了蘇東坡,也對林語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來我只是在課堂上學習過許多蘇軾的文章詩詞,也僅僅聽過一些有關他的佚事。我心中已經贊嘆,這真是文學大家。望著書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钡乃季w;我想到了“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钡娜崦?“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钡暮狼?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懷著滿滿的好奇心我讀完了此書。我知道了許多曾不知道的事,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林語堂寫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里?!北M管如此,蘇軾的一生無疑是成功而值得我們借鑒的。雖然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時還是比失意的時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遙呢?
認識林語堂也是在課堂上聽說過其奇聞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筆出名。但在《蘇東坡傳》中我卻更看到了林語堂先生的專注與感性。有人評論道,沒有人能像林語堂一樣把蘇東坡分析得如此透徹。我也十分贊同這點,對于一個自己崇敬而喜歡的人,每個人都會對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將之記錄為文字并繼續影響其他人為之動容的,少之又少。林語堂讀懂了蘇東坡的樸實而高尚,讀懂了蘇東坡的固執而善良,亦讀懂了蘇東坡的真性情。或許就是這樣,林語堂對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寫中并沒有用太過華麗的字詞去堆砌,而只是樸素地完成了這部傳記。這樣也的確和蘇東坡的性格十分相符。在讀《蘇東坡傳》時,既能讀出蘇東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讀出林語堂這淡淡的味道。林語堂說過:“我不是把書當小說寫的?!彪m然他寫的都是事實,但是那事實讀來卻并不乏味,通過合理的想象修飾,人物都活起來似的。這些,也正是我們讀者想要的。
讀完《蘇東坡傳》,對兩位文學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歡了。最樸實的作品就如不加修飾的大自然一般,豐富多彩。
關于《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6
自從接觸語文,蘇軾這個名字就在小學課本中屢次出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時期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文、書、畫在宋代登峰造極,但仕途上卻屢遭迫害貶官。公元1101年,蘇軾病逝與常州,享年65歲。但是僅課本對蘇軾的介紹,往往不多。于是,我翻開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認真讀起來。
這本書介紹了蘇軾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現了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和藹可親的一代文豪形象。讀罷此書,我對蘇軾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點。
第一點
蘇軾從小刻苦努力學習,不斷攀登藝術頂峰,取得巨大成就,這還得從他小時候說起。
蘇軾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六歲入學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課本上的古詩詞抄在筆記本上。這不僅讓他記得更加牢固,還可以練習書法,這為他后來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從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蘇軾那樣從小勤奮刻苦學習,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第二點
蘇軾在人生遭遇重大轉折時,依然樂觀面對。
在蘇軾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這樣一位大官??墒翘煊胁粶y風云,宋哲宗聽信小人讒言,將蘇軾一貶再貶,不斷流放。仕途上接連挫折,使他生活極其艱苦。但他從不怨天尤人,依然樂觀如故。因為樂觀,他縱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經》《尚書》《論語》的注解,寫出至今膾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蘇軾的同時,也反省了自己。從前,我在學習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難、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對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歡失望,喪失堅定的信念。所以從現在起,我向蘇軾學習,像他那樣做個樂觀向上的人!
第三點
蘇軾始終做到心系百姓,關心百姓疾苦。
蘇軾擔任杭州太守時,他發現,杭州人口雖多,卻無一家公立醫院,導致一些病人還沒來得及治療就一命嗚呼了。蘇軾為了讓跟多病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公立醫院——安樂坊
關于《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7
印象中的蘇東坡是個豪爽,豁達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榮光印記,直到現在,人們還銘記著她,我曾去過他的家鄉眉山,眉山很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不得不說,他是如此耀眼。
可是或許我對他的了解還是太局限了,只停留在這些表面的印象上,最近讀了《蘇東坡傳》才知道人們愛他,愛的是他的真誠。
他有抱負,赤壁之下他嘆大江東去,貶謫江城時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希望與周瑜一較高下,幻想有孫權的勇猛,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敢于在朝政上多次與王安石辯論,以致多次貶謫,可是這一點從來沒變。
他有仁義,他花了畢生的積蓄買了幢房子,而在遇見一位因為兒子好賭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買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時二話不說把房子送還了回去;他在揚州視察,發現百姓流離失所,寫了封信給太后,細論處理的辦法,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萬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萬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終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蘇東坡所催請各點,朝廷正式頒布施行;他一生多次被貶謫,其中對他迫害最深的莫過于章敦這個人,等到蘇東坡終于得以北歸,章敦被貶嶺南,原以為他會報復章敦,章敦的兒子也這樣想,連夜寫信給東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東坡求情,可在東坡的回信中,不僅把章敦當作朋友,還因聽說章敦重病把各種養生的方法告訴章敦的兒子,而章敦兒子不知道的是,此時東坡也是身患重病,不久即將離世,在重病時能這么坦誠的回信,這般胸襟仁義,在幾千年的傳統文人也中鮮少見到。
他有真誠,蘇東坡把人人當好人,還好有他的妻子王弗照管他。蘇東坡做了官以后家里邊經常來朋友拜訪他。王弗就經常躲在這個屏風后邊兒細細地聽。有一天一個來訪者走了,王弗從這個屏風后面出來就跟他說:“你費那么多功夫跟他說話干什么?他只是留心聽你要說什么,好說話迎合你的意思?!边@件事情不僅表現出蘇東坡妻子的智慧精明,同時也表現出他自己待人接物方面的“不成熟”。這方面蘇東坡或許永遠也無法成熟起來,因為那正是他人格中真誠善良的一面,無法改變。
他有樂觀,蘇東坡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藥,他告訴朋友說:“每念京城無數人喪生于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碑斔毁H官黃州時,朝云生了—個兒子讓他題詩,他嬉戲道:“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生,惟愿孩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就是真實的他,現在覺得蘇東坡是那么可敬,他少了分文人的傲氣,卻多了分為人臣的傲骨,少了分虛浮,多了分坦誠,不自暴自棄,不屈服于命運,當然,也擁有著豁達的胸襟,正是他種種真性情的事情才會被世人崇敬了千年,正如《蘇東坡傳》所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我相信,即使再過千年,他也還是會這么耀眼。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1
今天,當提到蘇東坡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偉大的詩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僅詩作得好,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但相比之下,蘇詩更為著名。
蘇東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當政期間長大,在一個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在為期間做官,在一個十八歲的呆子榮登王位之時遭受貶謫。所以讀《蘇東坡傳》同時也是在了解關于北宋盛衰的一部史詩。
提到蘇東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和他有很大關系的人——王安石。眾所周知,王安石是當時很著名的詩人,而且還是蘇東坡政治上的對頭。在當時的腐朽政治之下,王安石為了實施自己那套社會改革新法而不擇手段,將倡異議之人全予罷黜。然而廣事宣傳新政的結果卻是:在五谷豐登的年月,農民的生活卻苦不堪言,他們為了躲避官兵的追殺不得不逃離鄉里。然而蘇東坡只能為他們呼天求救,但是卻無法一施援手。由此可見,當時淳儒賢臣遭到迫害、小人當政的朝廷是多么可怕啊!
蘇東坡之所以在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一則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是由于他詩文書畫上的卓絕之美。蘇東坡很巧妙地描寫了他自己的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也許,用“能使讀者快樂”六字來評價蘇東坡的作品最恰當不過了。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2
好像總是這樣,隨著一個人年齡漸長,能使他快樂的事越來越少,在日復一日的嘆息和抱怨中,渾渾噩噩地過著一天又一天。蘇東坡,一個歷史上真真切切遭受過命運惡待,還能淡然微笑的人。
蘇東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隨后的人生卻是在宦海漩渦中坎坎坷起伏。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于蠅營狗茍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藏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于會招致何等后果,與自己有何厲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正如他詩句所說:“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p>
蘇東坡以儒家思想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長,奉儒而不迂腐,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虛妄。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中能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脫的態度堅持人生、對完美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并體現在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作中?!皣也恍以娂倚摇保谖铱磥硖K東坡是“人生不幸詩家幸”。
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他的性格并沒變得尖酸刻薄,反而更趨溫和厚道。這正是我們喜愛他的緣故。從古至今人們不會從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的作家,即便他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
文學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是在于文學所給予讀者的快樂上。蘇東坡的作品能使歷代人喜愛,而不為短暫的文風淹沒,甚至歷久彌新,是具有一種發乎肺腑的真純和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
我最為欣賞的是他那首曠達豪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F實中又有幾人像東坡那樣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其實,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用充滿洞察力的目光蔑視困境時才能擁有的曠達和逍遙。
蘇東坡異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他無論悲喜,無論沉浮,都能懷揣初心,一路向前。正如他的詩詞文章一樣千載有余情,經萬古流不盡!在這樣一個人面前,我們所有的傷春悲秋都顯得矯情,我們又有什么資格感嘆時代太糟糕、命運給的太少呢!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3
《蘇東坡傳》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在林語堂筆下,講千年前的蘇東坡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是一位豁達樂觀的智者,天才橫溢,是樂天達觀隨遇而安的偉人,隨著林語堂的筆觸,一個生動形象的.蘇東坡向我們走來。
中國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對于詩詞、文賦、書法、繪畫,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蘇軾位居其列。宋詞方面有“蘇辛”之說,蘇軾開創了豪放派的詞風。書法上宋四家的“蘇黃米蔡”蘇軾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賦》、行書《黃州寒食帖》享譽書史。蘇軾的畫是文人畫的典型代表,他明確提出“詩畫一律”的概念,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于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從人生經歷上看,蘇東坡的遭遇坎坷、磨難深重,亦十分罕見?!笆朗乱粓龃髩?,人生幾度新涼”。33歲時蘇東坡一度進入中央政權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見不合,他便開始了大半生的顛沛流離,但一生也未能逃離波譎云詭的政治漩渦。35歲時他正當盛年,被貶往杭州任通判,從此開始了惡夢般的貶謫流放生活,按時間順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這個路線圖總的趨勢是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而離黎民百無恥政客的中傷、流言、攻擊、陷害,他不屑反駁與回擊,只是莞爾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個流放地。
在惠州的松風閣流連漫步時,他想到的是“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能放下的是個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祿。而百姓萬民之憂樂卻總是掛在他的心間。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免租稅、平反冤情、為民請命……每到一地,蘇東坡總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語堂稱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個流放地都當作文化傳播的場所?!坝盐骱任髯樱瓓y濃抹總相宜”,杭州西湖因東坡而靈動,而“蘇堤春曉”成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長江邊的荒僻之地黃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東坡赤壁”由此名揚天下?;葜莸摹坝袼憽?、徐州的“放鶴亭”、揚州“三過平山堂”,莫不浸潤著蘇東坡的曠世情懷。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4
有無數筆者寫過蘇東坡,但也僅僅是寫過,東坡只是在他們筆下一閃而過,卻從未活過。
而林語堂先生喜歡蘇東坡,到了迷戀的程度,他在這本書里說:“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彼?,東坡先生,在他筆下活著。
有誰會不喜歡蘇東坡呢,除非他的內心盛不下這么純粹的人。蘇東坡身上有著人們一生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語堂先生執著地喜歡著東坡,以致他筆下的東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們同樣熱情、幽默、豁達、真誠,也難免天真,并會為此遭受磨難。
雖時隔千年,林語堂在寫這本傳記時,仍無法冷靜,他把自己的生命體驗投射到蘇東坡的身上,牽動自己的悲喜,也讓這本書里的蘇東坡活得更生動、立體。在這本書里,林語堂是沖動的,富于想象的,他眼里的東坡是一個神奇的綜合體:“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整本書里,林語堂先生勾摹出一個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獨特細節的蘇東坡,官方簡介的“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慢慢隱去,從林語堂這里復活的是一個“造酒師、人道主義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詼諧者”。這是密友嘴里的蘇軾,是老友重逢。
林語堂和他的這本書,想要描述的是一個優雅智慧而又有趣的人,他活在一個不完美的時代,但葆有著幾近完美的人生??嚯y沒有讓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邊界,這是林語堂渴望但無法企及的人生。
蘇東坡有一種自然的魅力,讓旁人無法抗拒,在平步青云時,他心無旁騖,絕極詩、文、書、畫、詞的造詣??v使后來身處海南的瘴雨蠻煙中,他仍能胸中自有一片心安故鄉。這又是他更大的魅力。當年面對烏臺詩案,東坡被潑了一身的臟水,攜帶了二十多口家人來到黃州,生活從花團錦簇變成屋漏夜雨,凄凄慘慘戚戚??伤⑿坦樱H自動手開魚池、找菜種,經營苦難的生活,那些背后設計他的人,期待他落魄,希望他悲悲切切,他端出的卻是一碗“火候足時它自美的東坡肉”,還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這樣的名篇。面對苦難,蘇軾說“一蓑煙雨任平生”,生活賜我以苦難,我報之以哂笑,面對人生低谷時的樣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5
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后,我才發現,世界上竟有如此豁達之人,而他便是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戶”,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連我也佩服的五體投地。世上像這樣的樂天派不多了,所以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那么光彩奪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
蘇家出了三個才子,稱為“三蘇”: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所以說“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賞蘇東坡不僅僅因為他樂觀,還因為他是一位正直的詩人,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醫?!庇纱丝梢?,他很注重人品。當我們學蘇東坡他寫的《記承天寺夜游》時,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人”找了幾個合適的諧音詞:賢人、嫌人、涎人、嫻人和銜人。蘇東坡雖然仕途歷盡艱辛,但也很會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東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寫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們說失意的人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蘇東坡后來歸隱于田園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稱“東坡居士”,所以我們才會叫他蘇東坡。他變成了普通的農夫,真正開始務農了。
林語堂先生與謝老師最喜愛的詩人便是蘇東坡了,現在我知道為什么了,因為蘇東坡的與眾不同。當我們去閱讀他的詩作時,沒有苦澀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頭的通達樂觀。他真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
我要向蘇東坡學習,他心靜如水、胸無塵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閑適,而且擁有樂觀豁達的胸懷,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實的上帝的最美花兒,沒有缺點,如此燦爛的屹立在文學史上的高峰!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6
接連三天,閱讀《蘇東坡傳》。印象中,這是一本失而復得的書。還是剛畢業時,愛書的當時還讀中學的兄弟買了這本書,送給了我。而當時,恰好有同學到家玩。于是,在同樣愛書的我這里借書閱讀,似乎也成了她進步的表現。
于是,每想起那同學,《蘇東坡傳》也就條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幾次與她聚首,沒有說起那本書。但蘇東坡情節,還是時時影響著我。
《蘇東坡傳》,能夠了解宋朝那個朝代歷史的書,能夠找到那個朝代許多智者,知道他們許多事情的書,一位大家寫的不朽的書。
蘇東坡還有一段流放歲月,最遠到過當今海南。當時的海南可不是經濟特區,而是一個鳥不生蛋的荒島,極為落后??伤z毫沒有怨言,儼然是個“樂天派”。雖然苦,卻也落得個清閑,“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文學家們這樣評價蘇東坡:
“善談吐,游蹤甚廣。天生聰慧,對佛理一觸即通?!薄终Z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趙翼
“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國維
“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瑯瑯,弦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辟南荒之詩境也。”——王國憲
“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薄菩瞧?/p>
從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真實的蘇東坡——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篇一】
作為一名中國文學的愛好者,林語堂先生的作品自然不陌生了。對于領域唐先生的《蘇東坡轉》,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今天就跟語文網的小編一起來品讀這篇《蘇東坡傳》賞析。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過文壇的巨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再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后,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并沒變成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后,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嘗。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斗那種善于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說道底,在于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評的態度。也許是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欲,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斗目標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于水火發生了抵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轄的州府里,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作者曾經也這樣描述過:“一個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條藝術手法:那就是要多說話,但內容必須空洞。”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會對那些帶頭人物有所威脅,那你就不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高明的`官員永遠不說出什么,但只要否認。高明的官員必須深有休養,長于說‘無可奉告’‘閣下聽說,誠然不錯!’這樣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條,他必須討好朋友。第三條,當特別提防開罪他人。守口如瓶,低聲而斯文,使人高興的竊竊私語,早晚會積勞成疾,因公殉職。”作者說這就是朋黨之爭時政治之中的規則。顯然,蘇軾已一一犯規了,但這并不是他不明白這些“秘訣”,實是因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更何況這些本性是值得歌頌的。蘇軾就是要做到說話做事都要對得起天地良心。當朝云產下一個男嬰之時,蘇軾也曾寫到:“惟愿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也許他知道,這許許多多的災禍,全是由于他的才智。但我想,這更是因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實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滅呀!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為妓女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游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里,他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年少時管中窺蠡,已深為蘇東坡折服。明月幾時有--一句話問得此往所有文人盡可中秋擱筆,香燭不爭日月輝。小軒窗,正梳妝--叫人掩卷不忍讀。墻里秋千墻外道,多情卻被無情惱--風流天成,瀟灑不礙天真。大江東去,振聾發聵。似花還似非花,被和的章質夫楊花詞倒無人記得。多情應笑我。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在他手中一洗脂粉閨怨調,柔靡悱惻聲。銅鑼歌,秋千調,或盡抒胸臆,或信手拈來,都可千古吟唱。豪情未必粗放,柔腸亦非靡靡。才高世俗段數太多,一開口,當世鴉雀無聲。
然而他決非僅憑文辭立身。他的智慧,他的胸襟,他的樂天,他的直爽,他的赤子之心,他的悲憫心腸,映廟堂、照江湖。浩氣才情,令人高山仰止。他治理過的百姓記得他可不是因為“花褪殘紅青杏小”。
他在湖州獲罪被押送京城時,全城百姓都出來相送,淚如雨下。他的朋友有士大夫(歐陽修名滿天下時見年輕的蘇軾,回家告訴兒子說三十年后沒有人再會記得我。此后一直力薦蘇軾,自從王安石這笨蛋當權后歸隱,終身為蘇家良師益友),有妙僧逸士(佛印和蘇軾嘗相互取笑。蘇軾說,古人常以“僧”對“鳥”,譬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如“常聞啄木鳥,疑是叩門僧”。佛印回答說,沒錯,這就是為什么現在我以“僧”的身份和閣下對坐),有藥師農夫,有歌姬悍婦。有書生馬夢得追隨蘇東坡二十二年,對他崇拜的五體投地,(“可憐馬生癡,至今夸我賢”)。
我們杭州人,向來以為蘇東坡是杭州人而非四川眉山人。西湖若是沒有“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魚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就好比美人穿錦著繡地走夜路,未叫天下知道好處。請看林語堂中肯妙言:在性情,在放浪的風情,在愛與笑等方面,蘇東坡與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的詩情畫意,非蘇東坡的詩思不足以極其妙;蘇東坡的詩思,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盡其才。林說距離蘇東坡居住杭州的一千余年后的今天,孤山島、鳳凰山、湖濱酒館、蘇堤柳畔,你都能聽到本地人嘴邊常掛著“蘇東坡,蘇東坡”。這是真的。杭州人打心底不認為杭州僅是蘇軾第二故鄉,而深以父老鄉親之身份為東坡居士驕傲。
讀《蘇東坡傳》時,時時被一個具偉大才情的偉大心靈激蕩。他是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書法家,大畫家,幽默家,造酒試驗家,工程師,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瑜伽修行者,巨儒政治家,厚道的法官,在政治上與當權者唱反調的人,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這個我最喜愛的詩人,性之所稟,唯浩然之氣。氣可入云,香留后世。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篇二】
他將至情融化為筆端流淌的華彩;
他用豁達凝練成筆上飄灑的旋律;
他用痛楚壓抑成意識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蘇軾是一杯清茶,他將伴我一生??酀姓诓蛔〉牡阋绯龃溆癜愕谋虊?,沁滿心田,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的哀思。這種苦澀的思念被寄予給一杯清茶,被寄托給一輪明月。淡的相思,淺淺的哀愁無需言語,沉郁便是所有。
蘇軾是一江碧水,他將伴我一生。掩飾不住內心的寂寥,傾訴不盡“高處不勝寒”的蒼涼。是“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鬢發幾百之際,故人不在,源于內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蘇軾在他用文字編織的夢幻中遨游,在他用詩堆積的象牙塔中放縱。“浮游天地間”“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結點,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蘇軾,我無語。因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風流。閱讀蘇軾,品位蘇軾,我終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過眼云煙,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如茶,伴我一生讓我平淡;
蘇軾如水,伴我一生讓我寧靜。
蘇軾:我心中的永恒!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
《蘇東坡傳》中講述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的閱讀。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一
今天,當提到蘇東坡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偉大的詩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僅詩作得好,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但相比之下,蘇詩更為著名。
蘇東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當政期間長大,在一個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在為期間做官,在一個十八歲的呆子榮登王位之時遭受貶謫。所以讀《蘇東坡傳》同時也是在了解關于北宋盛衰的一部史詩。
提到蘇東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和他有很大關系的人——王安石。眾所周知,王安石是當時很著名的詩人,而且還是蘇東坡政治上的對頭。在當時的腐朽政治之下,王安石為了實施自己那套社會改革新法而不擇手段,將倡異議之人全予罷黜。然而廣事宣傳新政的結果卻是:在五谷豐登的年月,農民的生活卻苦不堪言,他們為了躲避官兵的追殺不得不逃離鄉里。然而蘇東坡只能為他們呼天求救,但是卻無法一施援手。由此可見,當時淳儒賢臣遭到迫害、小人當政的朝廷是多么可怕?。?/p>
蘇東坡之所以在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一則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是由于他詩文書畫上的卓絕之美。蘇東坡很巧妙地描寫了他自己的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也許,用“能使讀者快樂”六字來評價蘇東坡的作品最恰當不過了。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二
最近讀完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這本被譽為二十世紀四大傳記之一的力作,感觸良多,收獲頗豐。我讀的是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張振玉先生的譯本。該書考證史料十分充足,文學色彩又很濃厚,以蘇東坡一生的命運軌跡為主線,從執政、文學、詩詞、書畫、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將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書中還能不經意就見到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蘇洵等歷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著時光機穿過時光隧道,跟著作者穿越到了那個久遠的時代……
“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透過這句詩,我看到了一位飽經憂患的老人,在風雨人生中不屈不撓、堅毅前行的身影,這是我感受到的蘇東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蘇東坡的一生,充滿了極度的戲劇色彩,是苦與樂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再不過如此了。他才氣橫溢,一生為官,但不斷陷入政治漩渦和黨派斗爭,幾度升遷、貶謫,從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執政28年,被貶謫12年。最高官職與宰相職位僅一步之遙,期間也因“烏臺詩案”險些喪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瓊崖島,最終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氣,為官清廉,執政以“民為邦本”,處處念及老百姓的苦憂,為老百姓造福謀福利,致力于興修水利、種茶、治病、扶貧濟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愛戴與擁護。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東坡年輕時就展現了一種豁達的哲學思想。盡管在遭受迫害時,他也生出“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與生俱來的浩然正氣,堅毅、進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時何地,都能苦中作樂。他酷愛陶淵明,甚至認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潛,在他流放為農夫的期間,也創作了不少經久流傳的田園詩,更是簇就了他文學上的登峰造極?!爱敶巳ィ松资?,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盡顯灑脫、超然。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東坡此人重情重義,對兄弟、伴侶、朋友皆如此。蘇軾、蘇轍兄弟倆性格相異,但兩人感情非比尋常,在患難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蘇軾的詩篇中,不少以子由為題,甚至往往為了子由,蘇軾會寫出最好的詩。如“苦寒念爾衣裳薄,獨騎瘦馬踏殘月。路人行歌居人樂,僮仆怪我苦凄惻。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讀來令人不禁動容?!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間想念不能見面的子由而寫下的。
蘇軾情感淳樸、真摯,為悼念亡妻王弗,他寫下了“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無盡的哀思躍然紙上。除卻妻兄外,蘇軾一生中也是廣交友,在他流放的過程中,處處有友人不顧朝廷施壓給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顧。有名的'《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均是蘇軾與友人共同游玩時而寫下的,與友人對話佳句連連,“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充分展現了他豁達的哲學人生觀。而我十分喜愛的“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也是蘇軾與友人張懷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記,人生有三兩知己足矣。
蘇東坡這一生,伴隨著其在詩詞、書畫、哲學等方面的登峰造極,他的很多執政理念與行文風格在現代看來也是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時代性。那么,東坡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林語堂先生作了這樣的概括:“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詩人……”
嗯,這些還不夠,在我看來,蘇東坡身上還有著一股道德的力量,有著人性的力量,有著迷人的魔力,有著一股強大的浩然正氣,能催人奮進,樂觀前行?!霸谔鞛樾浅?,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這就是他。他所具備的這些難能可貴的優秀品質,使他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光輝璀璨,讓世人一直無比欽佩,懷念。即便東坡已離去多年,但讀這本書,會讓你感受到快樂與力量。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三
《蘇東坡傳》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在林語堂筆下,講千年前的蘇東坡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是一位豁達樂觀的智者,天才橫溢,是樂天達觀隨遇而安的偉人,隨著林語堂的筆觸,一個生動形象的蘇東坡向我們走來。
中國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對于詩詞、文賦、書法、繪畫,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蘇軾位居其列。宋詞方面有“蘇辛”之說,蘇軾開創了豪放派的詞風。書法上宋四家的“蘇黃米蔡”蘇軾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賦》、行書《黃州寒食帖》享譽書史。蘇軾的畫是文人畫的典型代表,他明確提出“詩畫一律”的概念,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于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p>
從人生經歷上看,蘇東坡的遭遇坎坷、磨難深重,亦十分罕見?!笆朗乱粓龃髩?,人生幾度新涼”。33歲時蘇東坡一度進入中央政權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見不合,他便開始了大半生的顛沛流離,但一生也未能逃離波譎云詭的政治漩渦。35歲時他正當盛年,被貶往杭州任通判,從此開始了惡夢般的貶謫流放生活,按時間順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這個路線圖總的趨勢是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而離黎民百無恥政客的中傷、流言、攻擊、陷害,他不屑反駁與回擊,只是莞爾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個流放地。
在惠州的松風閣流連漫步時,他想到的是“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能放下的是個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祿。而百姓萬民之憂樂卻總是掛在他的心間。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免租稅、平反冤情、為民請命……每到一地,蘇東坡總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語堂稱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個流放地都當作文化傳播的場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杭州西湖因東坡而靈動,而“蘇堤春曉”成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長江邊的荒僻之地黃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東坡赤壁”由此名揚天下?;葜莸摹坝袼憽?、徐州的“放鶴亭”、揚州“三過平山堂”,莫不浸潤著蘇東坡的曠世情懷。
上一篇:小學生英語口號押韻集合8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