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理學課件
中藥藥理學課件,一起來看看吧。
藥理學pharmacology主要指研究有關使用化學物質治療疾病時引起機體機能變化機制的學問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德國人施米德貝爾(O.schmiedeberg,1838—1921)首創的實驗藥理學成為近代藥理學的基礎。藥物同毒物有時也難于嚴密區分,藥理學實際上也以毒物為研究對象,因此把藥理學中特別關于醫藥治療方面的應用作為藥物學(原意為藥餌學),與以毒物為對象的毒物學(toxicology)相區別。
藥理學的學科任務是要為闡明藥物作用及作用機制、改善藥物質量、提高藥物療效、防治不良反應提供理論依據;研究開發新藥、發現藥物新用途并為探索細胞生理生化及病理過程提供實驗資料。藥理學的方法是實驗性的,即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觀察藥物對機體或其組成部分的作用規律并分析其客觀作用原理。近年來逐漸發展而設立的臨床藥理學是以臨床病人為研究和服務對象的應用科學,其任務是將藥理學基本理論轉化為臨床用藥技術,即將藥理效應轉化為實際療效,是基礎藥理學的后繼部分。學習藥理學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藥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機制及如何充分發揮其臨床療效,要理論聯系實際了解藥物在發揮療效過程中的因果關系。
附:中藥藥理學研究
(一)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的發展
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以來,單味藥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旺盛時期,研究中藥達500種以上。按傳統中藥分類或現代分類進行了藥理學篩選及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并發現了大批有效的中草藥,如毛冬青、牡荊、滿山紅、山楂葉、穿心蓮、四季青等,大大豐富了祖國醫藥學寶庫,對單味藥的研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把復方研究及活性成分的研究緊密地聯系起來。中藥化學成分是治療疾病的物質基礎,近年來從250余種中草藥中分離出很多有效成分。
中藥(特別是復方)的藥代動力學研究相當困難,有效成分明確的中藥制劑,可以一種或幾種主要有效成分或代表性成分進行研究,1949年以來先后對86種中草藥成分進行了藥代動力學研究,而有效成分不明或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中藥制劑,則采用了(1)藥理指標法,(2)藥物體內積累法,(3)微生物指標法進行。
據初步統計約有114種單味藥,77個復方和42種中草藥注射劑報道有各種毒副反應或過敏反應。引起的因素有:藥量過大、蓄積中毒、個體差異、過敏素質、配伍反應、制劑粗糙、炮制失宜等。目前,對各種中草藥制劑必須按“新藥審批辦法”進行毒理學研究,正日益引起各有關方面的重視。
(二)藥性理論研究進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集中反映中藥理論研究的成就:1953年版僅收載少數中藥,但基本是西藥的形式和內容,沒有中藥的特色;1963年版分為【第1句】:二兩部,一部以中藥為主體,第一次收載中藥的炮制工藝、品種,中藥的性味、功能、主治、十八反、十九畏、妊娠藥忌和部分服藥禁忌;1977年版一部開始收載民族藥,改變十八反、十九畏的稱法,規定中藥的毒劇藥;1985年版第一次記載中藥的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已經有了鮮明的中藥特色。
【第1句】:歸經、引經和升降浮沉的研究
關于歸經的研究。六十年代初,開始進行實驗探索。歸經理論的研究,于八十年代才逐步開展。1984年全國第一次中藥歸經理論專題學術會議上提出了32篇論文,超過這以前歸經論文總和的三倍。內容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中藥歸經理論研究的基本情況,歸經、引經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以及應用經驗等。
有的提出以經絡理論為基礎的穴位半導全器件特性是歸經現象的主要實質;有的通過對口服生大黃家兔體表及器官多種物理信息的計算機分析或冷光測定計算機處理,繪制各種“地形圖”探索歸經的實質,證明藥物作用具有明顯的區域性。
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中藥有效成分在體內的分布是歸經的基礎。有的曾以某些中藥成分在臟器中選擇性富集,作為歸經的指證;有的則主張有效成分的選擇性分布是歸經的依據,而不完全取決于分布量的多少;有的認為藥物所含微量元素及其配位化合物對組織器官的親合、富集是歸經的主要實質。
【第2句】:十八反、十九畏的藥理研究
十八反、十九畏是特殊的藥性理論,近年來從文獻、臨床到實驗研究進行了大量的工作,這些中藥配伍禁忌的藥理正在從正常機體上的研究,轉向深入到病態條件下的觀察,許多的中獸醫學臨床和基礎工作者參加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進展。十八反的實驗研究報告,累計已經超過50篇,也是藥性理論實驗研究中最多的。在十八反歌訣中,所有的相反的組成藥物對都有兩篇以上研究報告,甚至還有蔥與蜂蜜、藜蘆與黨參,已超出傳統十八反歌訣的范圍。十九畏的研究比十八反要少一些。最為突出的是十八反的研究報告中,研究結論互不一致,沒有一個組對是絕對的配伍禁忌,許多學者注意到,十八反實驗研究的結果與制劑方法、種類、配伍比例、給藥途徑、動物種類、機體狀況等有關,在沒有深入研究之前,十八反還不能輕易否定。
【第3句】:妊娠禁忌藥的藥理研究
已有不少實驗報告:半夏、冰片、穿心蓮、丹皮酚、甘遂、貫眾、姜黃、雷公藤、駱駝蓬、莪術、麝香、水蛭、雪蓮、尋骨風等多種中草藥或其提取物可以中止實驗動物妊娠,其中許多是傳統的妊娠禁忌藥。然而除少數例外,許多都在臨床用于妊娠而不致流產、墮胎的報告。爭議最多的是半夏,由于大量的臨床應用不礙胎的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63年版列為妊娠慎用,1977年版、1985年版已經取消限制,但有關半夏蛋白終止小鼠早期妊娠、半夏影響小鼠胚胎發育和誘致胎鼠畸形的`研究報告,尚待進一步研究,才能最后作出結論。
早期,對于妊娠禁忌藥的研究主要是以是否流產、墮胎為指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實驗研究注意到終止妊娠以外的生物效應,染色體畸變,姊妹染色體互換、微核試驗以及致突變試驗等方法、技術都用來研究妊娠禁忌藥的意義,預期會在較短時間內對妊娠禁忌藥有較完整、全面的了解。
古代對于妊娠禁忌藥沒有明確區別,五十年代,有人就提出禁用、忌用、慎用的3個等級,大致禁用藥包括劇毒藥、峻瀉藥和子宮收縮藥:忌用藥包括一般祛瘀通經藥和激惹藥;慎用藥包括一些香竄藥、消導藥和利尿藥,這樣區別的等級和概念已經被普遍接受,也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63年版以后各版。
(三)配伍藥理研究
七十年代,采用現代藥理學的指標研究中藥配伍原則,提示了七情的本質。
協同與拮抗作用:以離體家兔子宮的收縮頻率、收縮幅度和張力改變為指標,觀察了各藥配伍水煎劑的作用,水蛭配虻蟲、乳香配沒藥、三棱配莪術、蒲黃配五靈脂、升麻配柴胡、杜仲配續斷都呈一定程度的協同作用,但并不全是,而附子配甘草、白芍配甘草則顯桔抗作用。
附子與甘草、干姜配伍變化:熟附片經口給藥LD50為【第17句】:42g/kg、與甘草、干姜配伍后,乙酰基含量減少,LD50為【第71句】:78g/kg,毒性明顯降低。有人觀察四逆湯對低血壓麻醉家兔影響,與單味藥相比較,4個主要血液流動力學指標中,只有降低心率作用呈協同作用,而增高頸動脈壓增大脈壓差方面則是相加作用;對心臟收縮幅度,甘草、干姜都使之略減,附子則使之增加,3藥配伍后,較附子作用又有增加,對于附子的作用來講是增效作用,對于甘草、二姜的作用來講,則是拮抗作用。
(四)功能和治法的藥理學研究
五十年代以來,逐漸發展為解表、清熱、瀉下、祛風濕、溫里、活血祛瘀、補虛藥等《中藥學》的分類內容。《中藥方劑學》也按功能和治法分為解表、清熱、祛寒、瀉下、表里雙解、祛濕、利水滲濕、治風、消導、理氣、理血、補益、固澀、安神、開竅、驅蟲、催吐等門。功能和治法,事物的兩個方面。藥的功能是藥性的特點,是藥性應用的具體化;治法是中醫基礎理論思維的具體化。功能和治法都以具體藥物為銜接點。根據中藥傳統分類的功能和治法的藥理研究,自六十年代初對腎的研究開始,開展了補腎研究。隨而對脾、氣、血、陰、陽等補法都進行了大量探索,特別是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血液系統以及骨傷科疾病等的防治,取得可觀的成就,影響所及幾乎囊括了臨床各科。圍繞著大量補劑的藥物和方劑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藥理學研究,并對扶正固本、滋陰、益氣等功能和治法也開展了多方面的藥理學探索。七十年代以來,有了較大的進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七十年代以來,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以及攻里通下等治法,以藥理學為主體的研究相繼展開。
《春》的課件(精選5篇)
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節,而加以制作的課程軟件。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春》的課件(精選5篇),歡迎大家參考。
《春》的課件1
學習目標:
【第1句】:學會細致地觀察并生動地描寫自然景物;
【第2句】:學習文章嚴謹而精美的結構安排;
【第3句】:靈活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第1句】:領會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
【第2句】:培養學生“細致觀察事物,抓住特點描述”的能力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重點切入法
學法指導:精讀、摘錄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第1句】:圖片導入:同學們,這是一幅充滿生機的畫面:郁郁蔥蔥的大樹,嫩綠嫩綠的草地,鮮艷茂盛的花叢,如詩情如畫意。大家看到這幅圖想到的是哪個季節?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春光中,讓我們的心靈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可記得杜甫的《絕句》(放音樂,看投影,生背詩文);可記得賀知章的《詠柳》(接著聽音樂、看投影,背詩文)。在多少作家的筆下曾這樣深情地描繪過春天,今天讓我們再讀一篇描畫春天的優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課文題目及學習目標)。
【第2句】:作者介紹(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寧死不受美國的救濟糧。)
【第3句】:生詞過關
【第4句】:感知課文:
【第1句】:聽范讀,理清思路,感受語言。(讀后文案文章的結構。(盼春1,繪春2—7,贊春8—10))
【第2句】:齊讀第一自然段,明確:修辭手法——反復,比喻,擬人。感情喜悅迫切,語調柔和親切。第1段——點題,總領全篇,引起下文。
【第3句】:師生同賞繪春圖
齊讀2—7,說一說,作者描繪了哪些春天的畫面?(春草圖、春花、春風、春雨、迎春圖。)
齊讀第2段:總寫的一句話“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一切”說明什么?(沒有一個例外。)“然”,是詞尾,表示狀態,樣子的意思。
總寫春回大地后,先分別描繪了哪些景物?怎樣描繪的?(“朗潤”“漲”“紅”,非常準確地描繪了春天的山、水、太陽。)
(一)春草圖:自由第3段,把你喜歡的詞語和文案畫出來,并文案這些詞句描繪了春草的哪些特點?你能為這幅圖取一個美麗動人的名字嗎?
喜歡的詞語①嫩嫩的、綠綠的、⑵偷偷地、鉆⑶理由:⑴寫出了春草嫩綠的特點②寫出小草破土而出擠勁,寫出不經意間,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這樣使無意識的、無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
喜歡的文案“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理由:寫出了人們在草坪上歡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寫出了他們的喜悅之情。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是一幅春草歡樂圖。
(二)春花圖:作者是如何描寫的?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再寫什么?一派怎樣的景象?
樹,花,蜜蜂,蝴蝶,野花。寫花的爭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結的果實。
花下是怎樣的情景呢?有一個詞用得特別好,哪個詞?“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
為什么野花會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沒有明寫風,但風寓在其中;沒有明寫太陽,但太陽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動。
細筆描繪了一幅繁花似錦,昆蟲喧鬧,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鮮艷,層次分明。
(三)春風圖:第5節寫風,寫鳥,寫牧童的短篇。怎么寫的呢?
背誦僧人志南的詩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基扶我過橋東。沾衣不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寫風的“撫摸”,風的芬芳醒郁,鳥的呼朋引伴,短笛的嘹亮。
鳥的清脆的聲音,輕風流水的聲音,牧童短笛噴亮的聲音應和著,構成了一首非常動聽的春天交響樂,和諧優美,此起彼落。
(四)春雨圖:雨中的景色描繪得同樣十分動人,先寫雨的形態,再寫雨中景色。從文中找兩個詞把雨的形態講出來。“細”和“密”。二個比喻形象生動。
接著寫雨中屋、雨中樹、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寫的呢?(從側面寫出雨的滋潤。)
“綠得發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樹木、小草經春雨淋浴后的鮮艷色彩描繪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書湖明先生壁》詩中找一句話來形容。“兩山排閾送青來”,兩座山好像把門推開,把青送到眼前。燈光給人以溫暖的感覺。
雨中景是靜的,但靜中又有動,筆筆緊扣春天。
(五)迎春圖):第2到6節著重寫景,第7節著重寫人。寥寥幾筆。天上地下,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都寫到了。一年之計在于春:“計”,計劃。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計劃,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朗讀第7節,體會:寥寥幾筆,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無限好的美景。
【第4句】:小結:
這一部分繪春是全文的重點。細筆描繪,繪聲繪色繪態,繪幼繪靜,語言非常生動。比如說,寫草的生命力,用“鉆”;寫熱烈的氣氛,用“鬧”:寫小草的青,用“逼”。細致的描繪來源于什么?細致的觀察。觀察以后還要怎樣呢?表達出來。要仔細讀書,積累詞語,描繪起來就會形象生動了。
【第5句】:第三段:頌春。朗讀8、9、10節。
(1)在描繪春以后,作者滿懷喜悅的心情來頌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個比喻有聯系有區別,使春意越來越濃。先喻為娃娃,再喻為小姑娘,最后喻為健壯的青年,從不同角度寫,寫春的成長,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態、青春活力描繪得十分動人。
《春》的課件2
教學重點:
通過閱讀能自主識別好詞好句,并做記好摘抄錄。
教學難點:
感受春天的美,體會大自然的美。
課前準備:
【第1句】:學生了解作者,閱讀《春》。
【第2句】:教師為每位學生準備《春》的課文。
教學過程:
【第1句】:情境導入,感受春之美
優美的音樂與教師深情的言語相結合,為學生營造溫馨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朗誦《春天的手》。(要求學生閉眼,認真傾聽)
【第2句】:與作者交朋友
【第1句】:用簡潔明快的語言介紹作者朱自清及其主要作品。
(引導學生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核心:真。他用清麗凝練的語言描寫真實的景物,文章中充滿詩情畫意,體現對大自然之愛。)
【第2句】:說一說,你讀過的朱自清的作品?(意在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引導學生學習更好的收集資料的方法。)
【第3句】:品讀作品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朱自清老師的散文代表作《春》。
(板書課題:《春》)
(一)初步感知春之美
【第1句】:聽朗讀(配樂朗讀)
【第2句】:說一說,你聽完之后有什么感受?
【第3句】:自讀課文,思考:作者描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分別在哪個自然段?(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的人們)
(二)品讀春之美
【第1句】:品味春天的草
(1)體會“偷偷、鉆”動詞的使用,體會擬人的修辭手法;
(2)體會疊詞的使用,感受詞語的美麗。
(3)通過朗讀指導,使學生體會小草的可愛,生機勃勃。
(4)全班有感情朗讀描寫小草的文案。
【第2句】:欣賞春天的花
(1)小組討論,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的好處是什么?
(2)他是怎么觀察的?從哪些角度描寫?怎么描寫的?
(3)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第4自然段。
(4)你還知道哪些描寫花的文案?
【第3句】:感受春天的風
(1)說一說,春天的風有什么特點?
(2)作者從哪些方面來讓我們認識春天的風?
(3)這段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
(4)朗讀第5自然段
(5)你能用同樣的修辭手法造句嗎?
【第4句】:聆聽春天的雨
(1)朱自清筆下的春雨有什么特點?
(2)這里又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3)齊讀第6自然段
【第5句】:春天的人們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人們的歡天喜地的?讀出來。
(2)春天的人們又是怎樣的呢?
(3)談一談,你是他們中的一員,你想對春天說什么?
(三)回味春之美
你喜歡文中描寫春天的哪些景物,為什么?
朱自清先生給我們創造了一幅優美的春景圖,他通過運用修辭手法來生動形象的將春天的景物活化,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讓人舒服,喜歡春天,喜歡大自然。讓我們來一起再次品味大自然的美吧。
【第4句】:即興創作《秋》
【第1句】:小組內完成,作好記錄。
【第2句】:小組之間進行評比。
《春》的課件3
學習目標
【第1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暢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文。
【第2句】: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細致多角度觀察描寫景物的方法。
【第3句】:學習本文準確生動的用詞,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第4句】:領悟文章的詩畫意境,感悟作者對春天的熱愛、歌頌與贊美之情,陶冶個性。
學習重點
【第1句】:能流暢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文。
【第2句】:學習本文準確生動的用詞,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學習難點
【第1句】: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細致多角度觀察景物的方法。
【第2句】:體會本文構思精巧,結構嚴謹的特色。
學法指導:散文包括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對于寫景散文,要明確文章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哪些特征,從哪些角度描繪的,描寫的順序如何,哪些詞句用得特別精當,描繪時主要運用哪些方法,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第1句】:課前積累。
【第1句】:有關春的詩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第2句】:解決字詞。(請同學們自行從書中找出不認識或不懂的字詞并積累起來)
【第2句】:了解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號秋實。浙江紹興人。現代著名的詩人、、。著作有:詩文集《》,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他的散文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綠》等。他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第3句】:走進文本。
【第1句】:配樂朗讀課文。嘗試通過停頓、重音、語速來把握文章內容和主要情感,大膽讀出你的理解,你的'情感。(或聽朗讀音頻)
朗讀方法見課后第一題。
【第2句】: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①你能談談你讀完本文后的感受嗎?
②找出文本中描寫了哪幾種景物?詳寫的是什么景物?從哪里看出來的?你能為每段景物擬出一個美麗的名字或配上相關的一句詩嗎?
③概括文章結構內容。
【第4句】:課文詳解。
(一)朗讀第1段,你讀出了作者內心哪種情感?從哪些字眼看出來?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二)朗讀2至7段,思考下列問題
【第1句】:朗讀第二段:作者選取了哪幾樣景物?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共同的特點又是什么?
【第2句】:朗讀第三段:
A、請用一個詞語概括小草的特點。
B、寫春草的時候為什么寫人的活動?
C、“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中的“鉆”字用的怎樣?你認為還有哪些詞語運用的很精當?試找出并賞析。
D、作者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呢?怎樣讀才能將這種感情表達出來?
【第3句】:朗讀第四段:
知識鏈接:寫景是為了抒情,但在寫景的過程中,一定要有順序把握好寫景的順序,描繪出的景物才能層次分明、清晰自然。通常寫景的順序有三種:
(1)按時間順序來寫。比如,寫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寫早中晚各個時辰的景物等,只要是景物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都可以按時間順序來寫。
(2)按空間順序來寫。比如,由遠到近,由里到外,由高到低,由上到下等,都是空間順序。
(3)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來寫。比如,由淺到深,由個別到一般,由點到面等。
當然,這三種順序也可以結合起來用,如全篇文章是按時間順序寫的,其中某一部分也可以按空間順序寫。養成有條不紊的好習慣不單單是寫文章,將來對你的人生也是大有好處的。
A、春花的特點:(找出相關的文案)
B、寫景的順序:
C、你認為哪些詞語運用的很精當?試賞析。
D、“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三句的順序是否能夠互換呢?
E、“花里帶著甜味兒……。梨兒”這句是實寫還是虛寫?作用是什么呢?
【第4句】:朗讀第五段:
知識補充:人的五官感覺包括: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
A、春風的特點:
B、你能分析出這段文字調動了哪幾種感覺來描繪春風嗎?
①句②句③句④句
C、你最喜歡哪句?請找出來賞析。
【第5句】:朗讀第六段:
A、春雨的特點:
B、寫春雨時除了直接描繪雨,還寫了哪些事物呢?這幅春雨圖整體上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呢?
C、此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挑出來判斷并分析它的作用。
D、請從“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兩句中任選一句找出用得精準的詞語并賞析。
【第6句】:朗讀第七段:
這幅迎春圖中,人們具有怎樣的精神面貌?你怎么理解“一年之計在于春”?
(三)朗讀8至10段。
【第1句】:這三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贊美了春天的那些特點?
【第2句】:三句之間有什么關系?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哪些情感?
【第5句】:總結:
【第1句】:文章結構嚴謹,內容充實。
【第2句】:景物特點描寫細致突出,順序明晰。
【第3句】:語言生動,善用修辭。
【第4句】:詩情畫意,情景交融。
【第5句】:總結學習寫景散文的方法。
【第6句】:拓展。
【第1句】:春去秋來,請你用美麗的文字描繪出已經到來的秋/冬天。結尾模仿8至10段。
【第2句】:如果你是丹青高手,你能用你的畫筆描繪出作者筆下的“春”嗎?
《春》的課件4
【教學目標】
【第1句】:識記和理解:生字詞,會讀會寫,能在句中理解包括注解的意思,能在課外遷移運用。記住散文文體特點,會辨認。背誦全文。理解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
【第2句】:分析和欣賞:能借助想象,讀懂春天圖畫,品味春天之美,美在哪里。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理清課文脈絡。順利發表自己的欣賞結果。
【第3句】:情感和價值觀:熱愛自然,感受自然,效法自然,正確處理“自我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字詞、修辭、文體和課文的識記理解和運用。展開想象,感受春天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
【教學難點】
背誦課文,欣賞評價春天之美,順暢表達閱讀的體會。
第一教時
【第1句】:布置預習:
查字典正音,搜集春詩,誦讀課文兩遍,理清課文思路。
【第2句】:導入:
交流春詩,口頭文案春天印象,文案《春》這一課寫了一個怎樣的春天。
【第3句】:學生朗讀:
同學邊聽讀,邊用線段在句中畫出課后的生字詞,畫出運用比喻的文案。等學生讀完,教師糾錯讀音,朗讀過程不打擾。
【第4句】:理清課文脈絡
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課文寫了三個部分,即盼春——繪春——贊春
【第5句】:反復誦讀
誦讀課文多遍,借助聯想和想象品味春天的生機與活力。要求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文案中具體標出語句中的重音和停連,教師要起示范作用。
【第6句】:布置作業:
(1)抄寫課后生字詞和課下注釋各兩遍,邊抄邊記。
(2)抄寫運用比喻的文案各一遍,邊抄邊理解作用。
(3)背誦課文1—4段。
第二教時
【第1句】:檢查作業,明確要求。不符要求的,老師課后找他們談話。
【第2句】:教讀課文:按“總—分—總”的順序進行。
(一)初步感知課文:
【第1句】:思考完成課后練習一:本文字里行間流淌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寫了那幾幅圖畫,你最喜歡哪一幅圖畫,文案你的理由。
【第2句】:思考完成課后練習二:文案自己朗讀和默讀后的體會,有什么韻味?是什么感覺?請舉例說明。
【第3句】:課文的思路:暗示春天的腳步近了,——描繪五幅春景圖,——三個比喻點明春天的特點。
(二)深入解讀課文:
【第1句】:課文的開頭:作者怎樣盼春?運用反復和擬人,寫出迫切渴望春天的心情。(解答完成練習四的第一題)
【第2句】:課文的主體:作者如何寫小草、野花和春雨的?運用什么詞語、什么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結合完成課后練習)
【第3句】:理解文末贊春的文案(結合完成課后練習三),鼓勵學生實現有創意的說出贊春的文案。
【第4句】:難點突破:課文的所有比喻句分別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結合具體語句分別談一談。文中的比喻句有這些……
【第5句】:小測1—4段默寫。
(三)課堂背誦6—結束的語段,下節課默寫。
【第3句】:課外作業:
【第1句】:老師發給學生春天的詩和散文,要求學生記誦,做摘抄。
【第2句】:完成本課的校本作業。
《春》的課件5
教學目標:
【第1句】: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第2句】:領會作者贊美春天,積極進取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珍惜春光,奮發向上。
【第3句】:學習作者全面而細致地觀察景物,抓住特點,有條理地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景物,表現景物特點的方法。
【第4句】:了解文章寓情于景,表達對春天贊美之情的特點,體會精確的詞語和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表達作用。
教學重點:
【第1句】:領會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
【第2句】: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
【第1句】:培養“細致觀察事物,抓住特點描述”的能力。
【第2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表達作用。
教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1句】:導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朱自清的筆下。
【第2句】: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
代表作《背影》《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第3句】:檢查預習:
蓑suō黃暈yùn應和hè抖dǒu擻sǒu呼朋引伴
笠lì嘹亮liáo胳ɡē膊bo醞yùn釀niànɡ花枝招展
撐盼望潤濕清脆欣欣然
賣弄朗潤軟綿綿
【第4句】:整體感知:
【第1句】:聽課文朗讀。
【第2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體會語言美。
【第3句】:劃分層次,概括段落大意。
(圍繞一個“春”字,寫了“盼春”、“繪春”、“頌春”三部分。)
【第5句】:分析文章結構:
(一)第一部分(第1段):
【第1句】:作者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來?是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明確:急切——盼望著,盼望著
【第2句】:此時春天來了沒有?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明確:沒有——近
【第3句】: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用反復、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突出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第4句】:小結:文章第一部分只有一句話,作者通過抒情的手法,運用反復、擬人的修辭方法給我們寫出了他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他感情的渲染之下,我們也產生了同感,同樣渴望春天盡早到來。
(二)第二部分(2—7段):
【第1句】:終于迎來的春天是怎樣的呢?作者在一開始便用一句話對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繪,指名學生朗讀這段話,其他學生找出這句話。
明確: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第2句】: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哪些一筆帶過?哪些詳細描寫?
明確:總體輪廓:山、水、太陽
局部描繪: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接春天的人們
【第3句】:于這些景物作者并沒有一一詳細地描繪,而是先粗筆勾勒,通過遠近不同的三種事物——山、水、太陽,給我們總體描繪出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景象。有了粗筆勾勒的背景之后,作者才開始用他那細致的筆觸,工筆細描富有春天特征的景物,繪出一幅幅美麗的春景圖。他一共詳細描繪了哪幾幅春景圖?請各用一個字概括圖中主角迎接春天的方式。
明確: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第4句】:小結:作者正是如此有主有次,有詳有略地按一定的順序給我們描寫春天的景物的,在寫春天的山,水,太陽時雖只有一句話,但他卻能夠運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手法來描寫,賦予春天生命,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三)第三部分(8—10段):
最后三段是贊美春天的,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比喻、排比,贊美了春天的新、美、力,“像剛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壯的青年”,告訴人們,春天在發展、在成長。
【第6句】:研讀賞析:
【第1句】:齊讀第二部分。
【第2句】:小組討論:比較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之間的異同(從特征、角度、寫法、修辭方面比較)。
相同點: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順序,運用了相關的修辭方法,語言生動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的喜愛之情。
【第3句】:迎春圖:人們通過哪些活動喜迎春天?用書上的語句表現。
【第4句】:迎春圖與其它四幅圖之間有何關系?
明確:其它四幅圖層層鋪墊,很好地襯托了迎春圖。
【第7句】:品味語言:
你喜歡哪一幅圖?為什么?(可以從語言、寫法、畫面等角度闡述。)
【第8句】:體驗與反思:
【第1句】:《春》是我們所學過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結構勻稱,語言清新、生動、形象,使人充滿向往之情。同學們是否想過,作者把文章寫得如此好的原因是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第2句】:小組討論、交流:觀察細致,留心周圍事物。抓住事物的特征。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調動人的感覺器官,使難寫的事物形象突出。我們在平日學習中,要勤觀察、抓特征、多揣摩、多練筆、多讀書、活運用。
【第9句】:拓展延伸:
飽受嚴冬寒冷的人們最渴望春回大地,因為春天讓大自然生機勃發,給人溫暖,給人希望,給人力量。古往今來,每當春回大地時,無數文人墨客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來描繪春天、歌頌春天。你能列舉一些描寫春天的詩句嗎?
總結:先來看看唐代的詩人是怎么寫春的:(課件顯示)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唐·孟浩然《春曉》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唐·白居易《憶江南》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唐·韓愈《初春小雨》
再看看宋代的: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第10句】:布置作業:
【第1句】:抄寫詞語。
【第2句】:完成三訓相應習題。
【第3句】: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運用多種方法寫一寫《冬》。
《馬說》的課件
教學目標
【第1句】: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第2句】: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寓意。
教學重、難點
【第1句】: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第2句】: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1句】:新課導入
請學生文案有關“馬”的成語。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說,有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它用力掙扎,汗水淋漓,還是拉不上車去。伯樂見了,就趕緊挽住千里馬,淚流滿面,并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又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馬說》是通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議論文體。“說”是“談論”的意思。
【第2句】:整體感知
【第1句】:聽課文錄音;
【第2句】:字詞學習:祗(zhǐ)駢(pián)
【第3句】:學生齊讀課文。
【第3句】:翻譯理解
【第1句】:學生自學,劃出疑難點;
【第2句】:全班交流:
⑴重點詞: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并列,一同。
是:這。
能:才能。
見:通“現”,表現。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臨:面對。
⑵一詞多義:
雖:A、故雖有名馬:即使。B、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以:A、不以千里稱也:用。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喂。B、食不飽:吃。
其:A、其真無馬邪:難道。B、其真不知馬也:指代他們。
C、食之不能盡其材:指代千里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B、執策而臨之: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B、雖有千里之能:才能。
【第4句】:課堂小結
翻譯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實,做到“信、達、雅”這三字訣。而且,必須大聲朗讀,投入感情地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誦下來,并且領會文章的要旨,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也。
【第5句】:布置作業
【第1句】:背誦課文;
【第2句】:完成《語文作業本》基礎部分;
【第3句】:課外查找有關韓愈的'資料。
第二課時
【第1句】:檢查作業
【第1句】:指名背誦課文;
【第2句】:翻譯重點字、詞(見前一課時)。
【第2句】:探討質疑
【第1句】:千里馬指什么?伯樂又指什么?
“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第2句】: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馬的,但有的千里馬能被發現,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馬卻被埋沒、被摧殘,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后者因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3句】: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控訴。
【第3句】:拓展探究
【第1句】:文章為何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一問題?
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里馬,也不可避免終身被埋沒、被摧殘的命運,其價值就無從體現。這樣闡述,突出了伯樂的重要性,即突出了發現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第2句】: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馬也!”
【第3句】: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樂”的出現,被人發掘了才真正成為人才,那么,我們當今社會又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才觀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樣等待別人去發現,抑或是怎樣呢?
(學生自主發言,言之有理即可)
【第4句】:總結全文
運用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第5句】:布置作業
【第1句】:背誦全文;
【第2句】:完成《作業本》練習。
【第3句】:閱讀《驥伏鹽車》,回答文后題目:
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驥于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節選自《戰國策、楚策四》)
⑴千里馬受到怎樣的不公對待?
⑵千里馬為什么“俛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聲者”?
⑶文中表現出伯樂怎樣的思想性格?
gkh的課件
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gkh課件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教學目標:
【第1句】:學會gkh三個聲母,能讀準音,記清形,正確書寫。
【第2句】:讀準gkh與單韻母相拼的音節。
【第3句】:初步學會拼音有介音的三拼音音節,掌握三拼連續的拼音方法。
【第4句】:能夠自己拼讀兒歌,做到詞語連讀。
【第5句】:認識“花、哥、弟、個、畫”5個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語境中使用。
教學重點、難點:
gkh的發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課前準備:拼音、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第1句】:學會gkh三個聲母,讀準音,記清形,正確書寫。
【第2句】:讀準gkh與單韻母相拼的音節。
【第3句】:能夠說一句完整的話。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第1句】:看卡片認讀6個韻母。
【第2句】:我們已經學過幾個聲母?誰來讀?哪幾個聲母讀起來要送氣?(ft)
(二)教學聲母g。
師:今天天氣好極了,陽光明媚,拼音王國的拼音娃娃們邀請我們一(1)班的小朋友到兒童公園去秋游,小朋友們想去嗎?
生:想去!
師:準備好了嗎?讓我們坐上汽車出發吧!(播放音樂)
師:嘟嘟嘟,兒童公園到了,請小朋友們下車。空氣真新鮮呀(深呼吸狀)。小朋友們,能文案你看到了什么嗎?
生:我看到了兩只白色的鴿子。
師引入:鴿子的“鴿”聲母是g。花環的形狀像g,板書:g。
(三)教學g的發音,記清字形。
(1)示范發音,仔細聽,看口形。
(2)學生練讀,指名讀,齊讀,開火車讀。
(3)記字形,啟發想象,g像什么?
教順口溜:一群白鴿ggg,鴿子花環ggg,9字加ggg。
(四)教學聲母k。
【第1句】:看插圖說話引出k:什么地方誰在干什么?數一數有幾只蝌蚪?它們一齊向什么地方游去?(八只小蝌蚪在水里一起向草叢中游去)。
引入:蝌蚪的“蝌”的聲母就是k,板書k。
【第2句】:教學k的發音,記字形。
(1)示范發音,講要領:發音時,嘴要送出一股氣,用小紙條示范。
(2)請學生口對手心讀。學生練讀,指名讀,齊讀,開火車讀。
(3)你能在插圖上找到k嗎?還有什么辦法能記住它?
教順口溜:一群蝌蚪kkk,像挺機槍kkk。
(4)指導書空和書寫,k兩筆寫成。
(五)、教學聲母h。
【第1句】:看插圖說話引出h:圖上畫著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聽話說話:丁丁和冬冬坐在椅子上喝飲料。)板書:h
【第2句】:教學h的發音,記清形。
(1)范讀,跟讀,齊讀。
(2)在圖上找找h,記形:像把椅子hhh。
(3)指導書寫,一筆寫成。
(七)學習gkh與單韻母組成音節的相拼
師:小朋友們看,河岸上走來了幾只可愛的小鴨子,它們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份禮物,是很多的拼音卡片,只要你能把它們拼出來,就可以領養一只小鴨子回家了。
【第1句】:出示音節,生小組內合作拼讀拼音卡片。
【第2句】:找朋友游戲:三個小朋友做gkh,6個小朋友做aoeiuu,全班小朋友唱“找朋友”的兒歌。(一起拼讀)
(八)師:小朋友們看,公園里正在舉行"答對有獎"的'活動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拼讀卡片上的音節詞)
(九)師:時間不早了,我們也該回家了,這節課你過得開心嗎?
生:開心!
……
師:讓我們和拼音娃娃說聲再見吧!
生:(揮手)再見!
師:小朋友們快快上車,回家啦!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第1句】:復習鞏固gkh三個聲母。
【第2句】:初步學會拼音有介音的三拼音音節,掌握三拼連讀的拼音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第1句】:打亂順序認讀6個單韻母的四聲,連讀uāuōuǒ。
【第2句】:卡片認讀:gkh,讀順口溜,g和k,發音時有什么不同?
【第3句】:認讀音節:mógū、bǔkè、húlí,這些音節都是由一個聲母和一個韻母兩個字母組成的,我們稱它們為兩拼音。
(二)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會了gkh三個聲母,現在我們要繼續學習這三個聲母和單韻母的拼音,還要練習新本領“三拼音”。
(三)教學三拼音節guā。
【第1句】:說話引入:小朋友吃過瓜嗎?你吃過哪些瓜?
【第2句】:音節分析:“瓜”的音節怎么寫?板書:guā,它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拼音有什么不同?
(guā是由聲母g,介母u,和帶調韻母ā三個字母組成的。)及時反饋:u原來我們稱它為什么?在這里介于聲母和單韻母之間,我們叫它什么?齊讀:介母
【第3句】:拼讀音節。由聲母,介母,韻母組成的音節叫三拼音。
三拼音怎么拼呢?(看圖)圖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猛推卡片)說明三個字母要快速拼讀才能讀好。講解三拼音的要領:一是要快、二是連,要一口氣連讀成一個音節,中間不能中斷。順口溜:聲輕,介快,韻母響,三音連得很順當。
(四)教學三拼音節guó。
【第1句】:分析音節:g聲母,介母u,韻母ó。
【第2句】:回憶方法。
【第3句】:拼讀音節。(指名拼讀,火車讀,齊讀)
(五)課中操。
我的家鄉瓜兒多,
冬瓜胖來南瓜黃,
我的家鄉花兒美,
牡丹月季夜來香。
瓜兒多,花兒美,
一天一夜夸(kuā)不完。
(六)鞏固運用三拼法拼讀音節。
【第1句】:復習三拼音拼讀方法。
【第2句】:拼讀:d—u—ō→duōt—u—ō→tuōn—u—ō→nuō(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第3句】:卡片認讀音節:kuāguókuòhuó
【第4句】:練習:比一比每組音節有什么不同。
gā------guākā------kuāhā------huā
gū------guōkú-----huókù-------kuò
(七)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個新知識,那就是→三拼音,大家都學得很認真,不僅會認,而且還會連讀三拼音。以后我們將拼讀更多的三拼音節。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第1句】:復習鞏固三拼音的拼法。
【第2句】:能夠自己拼讀兒歌,基本做到詞語連讀。
【第3句】:認識“花、哥、弟、個、畫”5個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語境中使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三拼音。
【第1句】:復習三拼音的拼讀要領。
【第2句】:出示三拼音的音節卡,學生拼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第3句】:做找朋友的游戲。
(二)拼讀兒歌。
【第1句】:出示兒歌《猜一猜》,請學生自己試著拼讀,你讀懂了什么?
【第2句】:你會拼讀哪些音節,做做小老師帶著大家讀一讀。
【第3句】:教師帶讀紅色的音節。(范讀、指名讀、開小火車、齊讀)
【第4句】:在老師的指導下試讀兒歌,(以詞語為單位,做到詞語連讀)文案兒歌講了什么?你能猜一猜謎底嗎?
(三)看圖拼音節,認生字。
【第1句】:看圖說話,圖上畫了什么?你能看圖說幾句話嗎?
【第2句】:出示帶拼音的詞語:荷花、哥哥、弟弟,根據拼音讀一讀,哪些詞語的第二個字要讀輕聲?
【第3句】:出示生字:花、哥、弟、個、畫。這些生字你認識嗎?你是怎么知道的?不認識的,你有什么好辦法能把它們記住?
【第4句】:擴詞練習,誰能給這些生字找找朋友?
【第5句】:誰能用上這些詞語來說一句話?
(四)鞏固練習。
【第1句】:拼讀音節。
【第2句】:跟錄音讀課文。
〖教學后記〗
對小學生來說,漢語拼音極其枯燥,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提高學生學習拼音興趣行之有效的方法。 愛玩是孩子的本性,也是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片斷(一)是導入環節,我給孩子們創設了一個去秋游的情境,為整節課孩子們快樂地學習拼音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片斷(二)中運用小鴨子這一情境人物引出音節的拼讀,孩子們在領養小鴨子這一強烈的感官刺激下拼讀得更認真,更開心了。緊接著運用小鴨子引出課間操,避免了課間操的形式化。片斷(三)運用"答對有獎"的游戲情境把學生帶入到看圖拼讀音節詞的環節,學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獲。片斷(四)是對整個情境設置的一個收筆,通過此來談收獲,說心情,照鏡子,這也是對本課的一個小結。 通過本課教學,我感到"情境式"的教學模式不僅適用于拼音教學,在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中也能發揮很好的作用。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生動的互動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問題情境……,學生就能在課堂上"學習著并快樂著"。
上一篇:關于貴的運動會口號錦集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