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聯-順應觀看語境對語用對等的解讀-雙關語的翻譯[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擬從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理論和Verschueren的順應理論相結合的視角來探討雙關語的翻譯過程,并從語境來解讀雙關語翻譯的語用對等,通過理論演繹和語料分析的方法來試圖證明關聯-順應的翻譯范式能有效指導雙關語的翻譯。
論文關鍵詞:關聯,順應范式,語境,語用對等,雙關語的翻譯
【第1句】:引言
雙關語是指有意識地將同音異義詞或一詞多義的現象運用到文案中,利用這些詞或文案間相互的邏輯關系來表達兩層不同的含義,以使語言詼諧幽默生動有趣!作為一種修辭格,雙關語被廣泛應用于日常對話,故事,小說,廣告,和謎語中,目的是為了贏得幽默,詼諧或諷刺的效果。使用雙關語的確能達到很好的交際效果,然而,如果要將雙關語恰到好處地翻譯出來卻非易事。誠如英國著名翻譯家Newmark(1982)所說:“雙關語的翻譯問題重要性有限而趣味無窮!”[1]的確,在雙關語翻譯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問題出現,但是既然雙關語是用來使語言含蓄幽默,風趣婉轉,那么譯者有理由而且也必須再現原文的這種“原作意圖”。譯者只有將原作的“欲言”充分傳達了出來,達到原作者或原作的交際目的,翻譯才能算作是成功的。國內外已有很多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并使用不同的方法來研究過雙關語的翻譯,而筆者認為,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不管使用什么樣的翻譯方法,其最終目的是要再現雙關語所表達出的這種隱藏的含義,否則去談論什么翻譯理論或原則都是毫無意義的。作為新興的語用學理論,關聯理論和順應理論的解釋力是極其強大的,國內外也已曾有專家學者分別從關聯理論或是順應理論的視角對雙關語的翻譯進行過研究,成效顯著。而筆者認為可將兩種視角結合起來,借助關聯-順應的翻譯范式來探討雙關語的翻譯過程,并通過語境來探尋雙關語翻譯的語用對等。
【第2句】:關聯-順應翻譯范式的理論基礎
1.關聯理論
Sperber和Wilson在Grice會話含義理論和“合作原則”的基礎上,以認知理論為基礎,分析了話語產生和理解的機制,提出了關聯理論。他們認為交際是一個涉及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一個明示—推理過程(ostensive-inferentialprocess)。明示與推理是交際過程中的兩個方面。從說話人的角度來說,交際是一種明示過程,即把信息意圖明白地展現出來;而從聽話人的角度來說,交際又是一個推理過程,推理就是根據說話人的明示行為(比如話語),結合語境假設,求得語境效果,獲知說話人的交際意圖。[2]這里的語用推理不同于一般的邏輯推理,僅借助前提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這里的推理依據的是邏輯信息,百科信息和詞匯信息。這種語用推理要考慮語境。[2]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不同于傳統意義的語境觀。在關聯理論中,語境也稱為“語境假設”(contextualassumptions),在交際過程中雙方互明的共知環境稱為“相互認知環境”(mutualcognitiveenvironment)。在言語交際中,對話語理解起主要作用的是構成聽話人認知環境的一系列假設,因此,語境不限于現實環境中的情景或話語本身的語境;言語交際中的語境不是雙方事先知道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的。[2]因而在推理過程中,認知語境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認知語境又叫認知環境(cognitiveenvironment),就是人們所知道的一系列事實或假設構成的集合,互明就是雙方共同明白的信息或事實。認知環境的互明是人們交際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2]
【第2句】:順應理論
順應論是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Jef.Verschueren在其1999年出版的《語用學新解》(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一書中提出的一個完整的.語用學研究理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解釋力。Verschueren的順應理論從某種程度上說彌補了先前語境研究的不足,該理論認為使用語言是一個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語境不是靜態的,而是由不斷被激活的語境因素和一些客觀存在的事物動態生成的。語境產生于交際雙方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并會順著交際過程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在言語交際中,人類總是為了滿足交際需要而不斷做出語言選擇。該理論以動態的交際為基礎,認為口語交際中做出的選擇和意義的特征在很大范圍內與語言和交際語境緊密相關。Verschueren強調,人們之所以能在語言使用中不斷進行語言選擇是因為語言具有三個特性:變異性(variability)、商討性(negotiability)和順應性(adaptability)。順應性是語言使用的核心。正是語言使用中的順應性特征使我們能從語境關系順應(contextualcorrelatesofadaptability)、結構客體順應(structuralobjectsofadaptability)、動態順應(dynamicsofadaptability)和順應過程的突顯程度(salienceoftheadaptationprocesses)四個方面去完成語用描寫和語用解釋。[3]語用學研究語言的使用,也就是研究語言的選擇過程,而語言的選擇過程則是從語境、語言結構等方面,動態地根據不同的心理意識程度而做出的某種順應。
3.關聯-順應的翻譯范式
關聯論在話語理解方面的解釋力是強大的,而在語言選擇方面,順應論的包容性極強,因此將兩種理論進行結合能更好地解釋語言的理解及選擇問題,換句話說能更好地解釋翻譯的過程,關聯-順應的翻譯范式由此而生。此前已有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但并未專從語境入手去研究語用對等的問題。
關聯-順應的翻譯范式認為,語言的理解和使用是一個關聯順應的過程,即語言的選擇和運用是交際雙方尋求關聯、順應的過程。[4]在實際交際過程中,為取得成功的交際,交際者往往以順應來尋求關聯,又通過關聯來達成更好的順應。[5]在關聯-順應的翻譯范式中,譯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之間進行跨文化交際,譯者在正確認知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之后,以譯文讀者的認知模式和他們進行交際。譯者調動其所有的認知圖式并發揮自身的主體意識在原文的認知語境中尋求最佳關聯,以及在譯文中以變異,協商,順應的方式進行語言選擇。[6]在這個過程中,語境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這里的語境在Sperber和Wilson創立的關聯理論當中被定義為一個心理結構體(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言語交際的互動過程中為了正確理解話語而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要正確理解自然語言就要通過語境來尋找關聯,要靠推理。在這個交際過程中,聽者竭盡全力去選擇一個他認為對話語解釋最合適的語境。由于語境的選擇不會停止,因而語境會不斷擴大。所以語境是個動態而不是靜態的概念,它是人們在話語理解過程中不斷選擇的結果。而翻譯中為達到語用對等,其前提正是正確地認知和理解自然語言。而要將原語中的情景在目標語當中再現,便要根據由認知語境推理所得到的關聯去順應目標語受眾的物質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等,只有這樣,才能讓譯語讀者得到與原語讀者相同的感受,達到語用的等效。
【第3句】:關聯-順應的翻譯范式與雙關語翻譯的語用對等
雙關語(pun),是同形異義詞(homonym)或同音異義詞(homophone)的巧妙使用。雙關語翻譯的獨特性決定了譯語除了要反映原文的語言風格,還應使得譯語讀者得到與原語讀者相同的感受。然而,傳統翻譯理論中強調譯文與原文完全“忠實”、“等值”的翻譯策略已無法適應雙關語翻譯的客觀要求。為了在譯文中最大限度地再現雙關語的特色與功能,再現原雙關語的兩層含義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關聯-順應的翻譯范式能更好地指導雙關語的翻譯。根據關聯-順應的翻譯范式,翻譯過程可以分為兩部分,理解和譯出。首先,譯者作為中介,要通過認知語境的建構在原文本中找到與原作者交際意圖相符的最佳關聯,接著,在譯語的各個層面上做出順應,以便將原作者的意圖傳遞給譯語讀者。具體來說,在理解階段,譯者需擴大共同認知語境,做出正確的語境假設,找到與原作者交際意圖的最佳關聯;在譯出階段,要順應語境和語言相關方面,以使目標語讀者產生與原語讀者相同的感受。語用對等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實現。由此,雙關語的翻譯過程,是譯者在原雙關語認知語境中尋找最佳關聯、明示推理,并在最佳關聯的引導下為確保目標語讀者認知和諧的方式做出動態順應的過程。根據關聯理論,人類的認知往往是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獲取最大的認知效果,因此聽話人在理解話語時,只會關注和處理那些具有足夠關聯性的話語,而且傾向于在同這些話語有最大限度關聯的語境中對其進行處理,并建構與這些話語具有足夠關聯的心理表征。在雙關語的翻譯過程中,譯者為了尋求最大關聯,會在推測雙關語第一層含義的過程中因為關聯性不夠進而再一次擴大和選擇其認知語境中的詞匯信息,邏輯信息及百科知識信息而對雙關語進行第二次釋義,也就是說付出了雙倍的努力,并在得到雙關語的隱含含義之后獲得最大的認知效果,使雙關語的修辭效果得以體現。在正確認知原雙關語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之后,譯者將根據在原雙關語的認知語境中所尋找到的最佳關聯,在目標語認知語境中通過順應目標語讀者交際語境中的物質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并變異、協商、順應的方式來進行語言選擇,以使目標語讀者的到與原語讀者相同的感受,從而使原雙關語在目標語中實現翻譯上的語用等效。
【第4句】:結語
通過對雙關語翻譯過程的解讀,筆者認為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在理解原雙關語階段,譯者站在原語讀者的角度根據自身對認知語境的不斷調整推測出雙關語的兩層含義;而在譯出階段,譯者順應目標語讀者的交際語境,把雙關語所傳達的兩層含義準確地傳遞給目標語讀者。筆者認為譯者只有通過對原語語境的正確理解和對目標語讀者交際語境的動態順應才能實現雙關語翻譯的語用對等,使雙關語的修辭效果得以在目標語中再現。由此可以看出關聯-順應的翻譯范式能有效解讀雙關語的翻譯過程,并能指導雙關語的翻譯。
參考文獻
1Newmark,P.ATextbook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第1句】:
2DanSperber,Deirdre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25-【第27句】: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第99句】:
4楊平.關聯順應模式[J].外國語,2001,(6):22-【第24句】:
5劉晶,唐德根.關聯順應模式與跨文化交際會話含義的推斷
6李占喜.關聯與順應:翻譯過程的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第7句】:
漢語人稱指示語語用移情的語境關系順應分析論文
韋氏詞典對移情(empathy)的定義是“分享他人思想或情感的能力”,與同情、感情移入、情感共鳴等相似。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指通過對情感的感知而產生接近他人情感的情感體驗,即情感的共鳴。從語用學進行研究的移情(pragmaticempathy)指言語交流雙方達到情感相通,設想和理解對方用意。本文從比利時語言學家維索爾倫提出的順應論(adaptationtheory)角度分析漢語言語交際中人稱指示詞的順應性,并從語境關系的順應方面歸納人稱指示語的語用移情對漢語交際的促進作用。
【第1句】:漢語人稱指示語的順應性
(一)順應理論
Verschueren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中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理解語用學。他認為語用學是從認知、社會和文化三個角度,綜觀語言現象及其運用的行為方式。以語用為切入點來觀察各個語言層面上的語用問題,這種綜觀是順應理論最根本的指導思想。
使用語言是一個不斷進行語言選擇(linguisticchoices)的過程,這種選擇涉及語境、語言結構等方面,并依賴于語言的順應性(adaptability)。簡單地說,語言的順應性就是說人們在進行言語交際時,言語雙方都自覺不自覺地創造和改變語境,使語境朝著有利于雙方交際的方向展開。其中心理因素是較重要的`語境變量,這預示著交際中必然出現體現交際主體情感、心理等的話語,以實現情感趨同(convergence)或趨異(divergence)。這也為詮釋漢語交際中人稱指示語的語用移情提供了重要理據。
(二)漢語人稱指示語的順應性
指示語(deixis)是語用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涉及語言和語境之間的關系,被認為是語言和語境之間關系最明顯直接的語言反映。人稱指示語(persondeixis)涉及交際雙方的人稱與社會因素以及角色之間的關系,主要由人稱代詞來表示,有時也用呼語(vocatives)表示。Verschueren的語用綜合觀和順應論為人稱指示語語用移情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第2句】:漢語人稱指示語語用移情的語境關系順應
語用學研究的話語意義是特定語境中特定話語的意義。語境不是靜態的,在交際雙方說話過程中,語境會順著交際過程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根據維索爾倫的順應理論,語境分為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本文主要側重于闡明漢語人稱指示語的語用移情如何順應交際語境。交際語境包括語言使用者、心理世界(mentalworld)、社交世界(socialworld)和物理世界(physicalworld)。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經常需要從對方的視角看問題,替別人著想,滿足對方需求來縮短言語雙方的距離感,使人際關系和諧,情感趨同。
(一)語言使用者
語言使用者在交際語境中處中心地位。語用移情在具體的言語交際中多體現為人稱指示語的選擇。按照語義規則,如果說話人單指自己,應該用“我”;如果單指聽話人,應該用“你”或“你們”。在具體的言語行為中,卻還需要變通。說話人在說話時要盡可能注意聽話人的心理感受,使聽話人自然地融入交際情境。
(二)順應心理世界
心理世界包括交際雙方認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說話人選擇語言的過程正是順應自己和聽話者心理世界的一個動態過程。
(三)順應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指社交場合、社會環境尤其是文化傳統對交際者的言語行為所規范的原則和準則。社交語用移情即指語言使用雙方從尊重對方的感情出發,努力達到在使用語言的社會交往過程中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的目的(何自然,冉永平,2001)。
(四)順應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時間和空間的指示關系。但交際者的身體姿勢、手勢、外表形象、生理特征等也是人稱指示語移情過程中要順應的語境因素之一。
【第3句】:漢語人稱指示語語用移情的語用功能
由于移情本身是說話人出于對聽話人的考慮,所以語用移情可以增強話語的親切感,營造和諧的交際氛圍。如本文中的例子所展現的,在不同的語境下,語用移情還可以起到特殊的功能,如:贊揚、暗示、迎合、否定、掩蓋、解決矛盾、緩解緊張關系、維護面子等作用。語用移情在日常會話和書面材料中的頻繁使用多為了達到一定的交際目的,移情話語若能被合理準確的用于言語交際的過程,對于成功完成言語交際能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結語
本研究基于維索爾倫所提出的順應論,其核心即漢語人稱指示語移情策略使用的過程就是語言選擇的過程,同時也是對于語境關系的順應過程。成功的交際依賴于交際主體根據交際需要,選擇合適的語言,這是語境制約下的適應和順應。移情策略對交際行為人實現交際意圖起著重要作用。
Verschueren將語境分成三種模式: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從人際交往的語境構建角度來說,語用移情主要是實現言語雙方的相互認同,提高所說話語的可接受性??傊魄槭墙浑H過程中的手段,為了調節人際關系,體現人際意義。
小學關聯詞語用法
對于關聯詞大家知道怎么去應用嗎?一起來學習一下!
并列關系:
兩個分句之間的關系相互并列。每個分句各說一件事或同一事件的一個方面。
既…又…一邊…一邊…又…又…一面…一面…
不是…而是…有時…有時…一會兒…一會兒…那么…那么…
小芳既愛唱歌,又愛跳舞。
因果關系:
前面(后面)的分句說明原因,后面(前面)的分句說明結論或結果。
因為…所以…既然…就…由于…因而………因此……
既然…那么………因為……之所以……是因為……
①因為他真正下了苦功,所以成績有了很大提高。
②既然你錯了,就應該伸出手去請他原諒。
轉折關系:
后面分句的意思是前面分句意思的轉折。
雖然…但是………可是……盡管…還是…
①奶奶雖然年紀大了,但是行動十分麻利。
②盡管他身強體壯,還是搬不動這塊大石頭。
選擇關系:
兩個分句表達兩種情況,從中選一種。
或者…或者…寧可…也…不是…就是…與其…不如…
①桑娜寧可自己多受苦,也要照顧西蒙的兩個孩子。
②凡卡常想:與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到鄉下爺爺那兒去。
假設關系:
前面分句提出假設,后面分句表示結果。
如果…就…要是…就…假如…就…倘若…就…即使…也…
①如果我們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就不能更好地報效祖國。
②即使你成績再好,也應該謙虛點。
條件關系:
前面分句提出條件,后面分句表示結果。
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無論…都…
①只要刻苦努力,成功的道路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②無論走到哪里,我都不會忘記辛勤培育我的老師。
遞進關系:
后面分句比前面分句意思更進一層。
不但…而且…不光…還…不僅…而且…不僅…還…
①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
②這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還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關聯詞語填空
【第1句】:()風吹雨打,我們()堅持到校學習。
【第2句】:()成績再好,你()不能自滿呀!
【第3句】:我()這么用功,()成績還是不如你
【第4句】:有人口頭上()講得很好,()行動卻做得很少。
【第5句】:()雨再大,路再滑,我們()要按時報到。
【第6句】:這種境界,()使人驚嘆,()叫人舒服。
【第7句】:()怎么擁擠,他()能擠過去。
【第9句】:雷鋒()死了,()他的精神永遠在我們心中。
【第10句】:這個橡皮()我的,()李明的`。
【第12句】:()水再上漲,江堤()有危險。
【第14句】:()明天天晴,秋游()按期舉行。
【第15句】: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第21句】:王一多才多藝她()會唱歌,()會跳舞。
【第23句】:媽媽()看電視,()織毛衣。
【第24句】:做事()堅持不懈,()能成功。
【第25句】:小明()學習好,()體育也很棒。
【第30句】:()鄞奮學習,()能提高成績。
【第31句】:()明天爸爸不上班,他()會帶我上公園。
【第33句】: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第36句】:小艇()速度非??欤?)還能做急轉彎。
【第42句】:周末的晚上,我()看電視,()聽音樂。 小學關聯詞專項練習題
一.為下面的文案搭上恰當的關聯詞:
只要……就……如果……就……因為……所以……
既然……就……雖然……但是……不但……而且……
即使……也……只有……才……
(1)()多讀多寫,作文能力()能得到提高。
(2)花生()不好看,()很有用。
(3)()他講得很動聽,()我聽得津津有味。
(4)爺爺()答應了你,你()放心吧!
(5)()是數九寒天,我()堅持鍛煉。
(6)()刻苦學習,長大()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建設者。
(7)這座井里的水()清涼,()甘甜。
(8)()沒有這個轉播臺,老山溝里()收不到電視。
二.填寫關聯詞
【第1句】:我愛鳥,也愛養鳥。
【第2句】:我們不注意用眼衛生,眼睛容易患近視。
【第3句】:你們成績很好,不能驕傲。
【第4句】:你們成績再好,不能驕傲。
【第5句】:這次比賽輸了,我們不能參加復賽了。
【第6句】:這次比賽贏了,我們不能驕傲。
【第7句】:這次比賽場地條件很差,我們賽出了成績。
【第8句】:這次比賽場地條件很差,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三.請你讓這兩個文案合成一句!要用上合適的關聯詞哦。
【第1句】:小華的字寫得很快。小華的字寫得很好。
【第2句】:革命的道路上有千難萬險。千難萬險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
【第3句】:我們多趕幾里路。我們要去看一看精彩的武術表演。
【第4句】:你沒有告訴我。我知道了。
【第5句】:我們發動群眾。我們很好地完成上級交給我們的任務。
論關聯理論框架下的翻譯論文
論文關鍵詞:關聯翻譯交際語境效果
論文摘要:關聯理論作為一種認知語用理論,強調了語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譯是一個對語言進行認知推理的交際過程,二者都是對人類交際與話語理解進行研究。因此,在關聯理論的框架下對翻譯這一交際過程進行研究,能夠全面、科學地理解話語,使交際獲得成功。
【第1句】:引言
DanSperber和DeirdreWilson的關聯理論是在H.P.Grice的交際理論與會話含意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合著的《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對其有很精辟的闡述。關聯理論作為認知語言學一個理論給西方語用學界帶來了極大影響。它將關注的核心投到人類交際與話語理解方面,其影響力已超出了語用學領域,延伸到翻譯領域。因為自然語言中的每個話語都可以有多種理解,要正確的理解自然語言,就必須通過語境來尋找信息的關聯,然后根據話語和語境的關聯進行推理。而翻譯中為達到語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確地理解自然語言。因此,關聯理論就成為可以指導翻譯的語用翻譯理論。
【第2句】:關聯理論
Sperber和Wilson主張用“關聯原則”來解釋人類的交際。他們認為,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雙方之所以能夠配合默契,是因為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即“關聯”。關聯由兩個因素決定:語境效果和心智努力。人類認知活動的目標就是在認知過程中力圖以最小的心智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于最為“關聯”的信息,以獲取信息和語境的最佳關聯。最佳關聯是指在話語理解時以一定的心智努力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交際是否成功關鍵在于人對事物之間的聯系或關聯的認識。人類在認知過程中往往以最大關聯為取向,但在實際交際過程中我們只能期待產生一個最佳關聯,即聽者在理解話語時用最小的認知努力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并以交際為取向。關聯理論認為語境是一個在互動過程中為了正確理解話語而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所以關聯理論的語境不限于現實環境中的情景或話語本身的語境,交際中的語境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的。而最佳的語境效果是由明示——推理模式提供的。明示,即說話人明白無誤地表達出自己的意圖;推理,即聽話人從說話人提供的信息中推斷出說話人暗含的意圖。其中,聽話人的推理是理解話語的核心,而關聯則是聽話人推理的基礎。對話語進行推理就是在話語與語境假設之間尋找一種關聯,關聯選取得當就會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有了語境效果,就能正確理解話語,使交際獲得成功。
【第3句】:關聯理論與翻譯
翻譯是受關聯理論影響最大的學科之一。德國學者Gutt認為,翻譯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是與大腦機制密切聯系的推理過程,它不僅涉及語碼,更重要的是根據語境進行動態的推理,而推理的依據就是關聯性。關聯性就是制約翻譯的基本原則,翻譯的成功與否在于原交際者的目的和讀者(聽者)的要求在認知環境方面與原文相似。關聯理論引入翻譯研究,對翻譯理論和實踐都具有指導意義。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翻譯理論權威尤金·奈達博士也認為:“翻譯就是交際?!彼赋?,信息如果不能被讀者接受則喪失其交際作用,而譯文如果起不到交際作用,不能為讀者所理解,就是不合格的。
原作者和譯者都是通過交際意圖把信息告訴各自的讀者,因此,要做到忠實于原作者的交際意圖,這就需要譯者首先要理解原文,并根據關聯原則找到各種信息的最佳關聯,獲得最佳的語境效果,最終做出一個最能體現原作者交際意圖的譯文。成功的譯文是使譯文讀者可以不必花費較多的努力就能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語境效果,并能準確地理解原作者的交際意圖。
關聯理論把翻譯看作是一個交際過程,而翻譯過程包含作者與譯者之間的交際和譯者與讀者之間的交際這兩個交際過程。因此,譯者不僅要有準確理解作者交際意圖的能力,還應充分考慮譯文環境下譯文讀者的認知能力,幫助譯文讀者找到與譯文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達到最佳交際效果。譯者作為原文的讀者接受來自原文本的信息,這些信息提供的動態語境與譯者的認知語境相結合,產生譯者對原文本的理解。在理解過程中,譯者運用自己的語言知識和推理能力努力達到對原文作者意圖的最接近的理解,從而做到對原文的“忠實”。然而,譯文忠實于原文的程度依賴于譯者對譯文讀者的了解。如果譯者不顧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和知識結構,將原文原封不動地呈現給譯文讀者,只會使譯文讀者不知所云,導致交際失敗。例如,如果把“Everyfamilyissaidtohaveatleastoneskeletoninthecupboard.”直譯為“據說家家戶戶的壁櫥里至少都藏著一具骷髏?!本蜁棺g文讀者困惑不解。此譯文只是對原文的表面意思做了傳達,并未傳達原文的真實意義,對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譯文讀者來說就很難以理解。然而。如果將其翻譯為“常言道:壁櫥里藏骷髏,丑事家家有?!边@樣,譯者就找到了原文與譯文語境的最佳關聯,譯文也更易被中國讀者所接受,譯者就達到了完成作者與譯文讀者之間最佳交際的目的。
譯者作為原作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橋梁,其主要任務是保證兩者之間交際的成功。為了保證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之間交際的成功,譯者可以采取各種翻譯策略來幫助譯文讀者找到原文與譯文語境的最佳關聯,達到最佳的交際效果。因此,譯文讀者在這一交際過程中的角色是不容忽視的。譯者需要對譯文讀者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結構有充分的.了解,做出準確的判斷,對譯文的表達方式做出適合譯文讀者的選擇。如對《紅樓夢》中的諺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翻譯,霍克斯直接引用英語諺語“Manproposes,Goddisposes.”撇開原作中的佛教色彩,使譯作帶上了基督教色彩,從而使原文作者曹雪芹向譯文讀者靠近。翻譯是語際意義的轉換,意義問題是翻譯的核心問題。在翻譯過程中,既要重視語言本身,也要重視在不同的語境中語言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語境在關聯理論中又稱為語境假設,不僅包括上下文和說話時的社會環境,還包括百科知識和當時感知的信息,這些信息并不構成一個單一的語境,而是一系列語境。在話語理解中,人們只是選取某一特定語境對信息進行推理。交際能否順利進行,主要看聽話者能否選擇正確的語境。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動態的語境觀。語境不是靜態的,而是在話語理解過程中不斷選擇的結果。很多情況下,交際者的交際意圖可能會和話語的字面意思不一致甚至相反,這就要求聽話者結合自己的認知結構和百科知識及推理能力找到與說話者的話語信息相關的語境假設,通過推理正確的判斷說話者的交際意圖。例如:“Sheisafox.”譯文有“她是只狐貍”、“她是個狐貍精”或“她是個時尚迷人的女人”在中英文化中,“狐貍”都可以與狡猾、詭計多端的人聯系在一起,但當“狐貍”與女性聯系在一起,漢語與英語就有了不同的文化色彩。如果譯者不了解中英不同的文化語境,按照中國人的認知思維,把fox翻譯成“狐貍精”,那無疑是錯誤的,因為在英語中,它指的是時髦迷人的女子。因此,譯者應該對原語進行文化推理,獲得最佳的語境效果才能得出準確的譯文,達到交際的目的。
【第4句】:結語
關聯理論強大的解釋力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在此框架下,從認知角度對翻譯過程進行描寫,把翻譯過程看作是原者—譯者—讀者之間的兩個交際過程,在動態語境中找出各種信息之間的最佳關聯,對真實交際意圖做作出推理,從而能夠全面、科學的闡釋話語理解,達到翻譯這一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Oxford:Blackwell,19【第91句】:
[2]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第86句】:
[3]苗興偉.關聯理論對語篇連貫性的解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3).
[4]蔣堅松,黃振定.語言與翻譯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5]曾文雄.語用翻譯學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第7句】:
上一篇:九九重陽節祝福標語匯總80條
下一篇:衛浴安裝服務標語精選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