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長平之戰》原文及譯文
原文
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應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趙為反間,曰:“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遂以趙括代頗將。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王不聽。
初,趙括自少時學兵法,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鄉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如其父,父子異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決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趙王許之。
秦王聞括已為趙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龁為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兵擊秦師。武安君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括乘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之后,又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武安君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筑壁堅守以待救至。
秦王聞趙食道絕,自如河內發民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齊人、楚人救趙。趙人乏食,請粟于齊,齊王弗許。
九月,趙軍食絕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急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趙括自出銳卒搏戰,秦人射殺之。趙師大敗,卒四十萬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后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參考譯文
秦軍屢屢打敗趙軍,廉頗便下令趙兵堅城固守。趙王以為廉頗損失慘重后更加膽怯,不敢迎戰,憤怒之余,就多次斥責他。這時應侯范雎又派人帶上千金去趙國施行反間計,到處散布謠言說:“秦國所畏懼的,只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做大將。廉頗極易對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趙王很快中計,任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藺相如勸阻道:“大王因為趙括有名望就重用他,這就像是粘住調弦的琴柱再彈琴呀!趙括只知道死讀他父親留下的兵書,而不知道在戰場上隨機應變。”趙王不聽。
當初,趙括從小習讀兵法時,就自以為天下無人能夠與之相比;他曾經與父親趙奢探討兵法,趙奢也難不住他,但始終不肯說他有才干。趙括的母親詢問緣故,趙奢說:“領兵作戰,是提著腦袋做事,而趙括談起來卻輕松自如。趙國不用他做大將也就罷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趙軍失敗的'必定是趙括。”待到趙括即將出發,他的母親上書趙王,指明趙括不可重用。趙王問:“為什么?”趙母回答道:“當年我服侍趙括的父親,他做大將的時候,親自捧著飯碗前去招待的將士有數十位,他的朋友有數百人。大王和貴族宗室給他的賞賜,他全部都分發給手下將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過問家事。而趙括剛剛成為大將,就向東高坐,接受朝拜,大小軍官沒有人敢抬頭正眼看他;大王賞給他的金銀絹帛,全部都搬回家藏起來,每天只是忙于查看哪里有良田美宅可買的就買下。大王您以為他像他的父親一樣,其實他們父子是心思迥異的兩個人,還望大王千萬不要派他去!”趙王卻說:“老太太你不要再說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母親因此說:“萬一趙括出了什么差錯,我請求大王不要連累我治罪。”趙王同意了她的請求。
秦王聽說趙括已經升任為大將,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改王龁為副將,并在軍中下令:“有誰膽敢泄露白起為上將軍的消息,一律處死!”趙括來到軍中,全部廢除原來的規定,更換軍官,下令出兵攻打秦軍。白起佯裝戰敗逃走,卻預先布置下兩支奇兵準備截擊。趙括不知中計,乘勝追擊,直搗秦軍營壘,秦軍堅守不出,趙軍無法攻克。這時,秦軍的一支二萬五千人的奇兵已經切斷了趙軍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騎兵也堵截住趙軍返回營壘的通道。趙軍被一分為二,糧道也被斷絕。武安君白起趁勢下令精銳輕軍前去襲擊,趙軍倉促提兵,迎戰失利,只好堅筑營壘等待援兵。
秦王聽說趙軍的糧草通道已經被切斷,便親自到河內征發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調往長平,阻斷趙國的救兵及糧運通道。齊國、楚國增援趙國,趙軍缺乏糧草,請求齊國救濟,齊王不同意。
到了九月份,趙軍已經斷糧四十六天,趙軍開始暗中互相殘殺,互相吞食。趙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趙軍進攻秦軍營壘,想派出四隊人馬,輪番進攻,但到第五次,仍無法突圍出去。無奈,趙括親自率領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箭下。趙軍于是大敗,四十萬士兵全部投降秦國。
白起說:當初秦軍已攻克上黨,上黨百姓卻不愿歸順秦國而去投奔趙國。趙國士兵多反復無常,如果現在不全部殺掉,恐怕會有后患。”于是連哄帶騙地把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個年歲較小的回到趙國。前后共殺死趙兵四十五萬人,趙國因此大為震驚。
資治通鑒原文與譯文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以下是資治通鑒原文與譯文,歡迎閱讀。
東海太守濮陽汲黯為主爵都尉。始,黯為謁者,以嚴見憚。其在東海,治官理民,好清靜,擇丞、史任之,責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臥閨閣內不出;歲余,東海大治,稱之。上聞,召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其治務在無為,引大體,不拘文法。
黯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時天子方招文學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對曰:“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變色而罷朝,公卿皆為黯懼。上退,謂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戇也!”群臣或數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于不義乎!且已在其位。縱愛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滿三月;上常賜告者數,終不愈。最后病,莊助為請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將軍青尊寵,于群臣無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獨汲黯與亢禮。人或說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將軍,大將軍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將軍,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將軍聞,愈賢黯,數請問國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大將軍青雖貴,有時侍中,上踞廁而視之;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汲黯見,上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帳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帳中,使人可其奏。其見敬禮如此……
上召拜黯為淮陽太守。黯既辭行,過大行李息曰:“黯棄逐居郡,不得與朝廷議矣。御史大夫湯,智足以拒諫,詐足以飾非,務巧佞之語,辯數之辭,非肯正為天下言,專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毀之;主意所欲,因而譽之。好興事,舞文法,內懷詐以御主心,外挾賊吏以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與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湯,終不敢言;及湯敗,上抵息罪。
【參考譯文】
東海太守濮陽縣人汲黯擔任主爵都尉。當初,汲黯擔任謁者,因他為人威嚴而被大家敬畏。他在東海郡時,整肅官吏,治理百姓,喜好清靜無為,謹慎地選擇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關注大事,不苛求細枝末節。汲黯身體多病,躺在內室中不出門;過了一年多,東海郡治理得很好,百姓交口稱贊汲黯。武帝聽到了,召汲黯入朝,擔任主爵都尉,地位與九卿相同。他處理政務,主張清靜無為,從大的方向引導,不拘泥法令條文。
汲黯為人,性情倨傲,缺少禮數,當面使人難堪,不能容忍別人的過失。當時武帝正招攬文學之士和儒家學者,武帝說:“我想要怎樣怎樣。”汲黯應聲回答說:“陛下心中藏著許多欲望,而表面上卻做出施行仁義的樣子,怎么可能效法唐堯虞舜那樣的治績呢!”武帝沉默不語,接著勃然大怒,臉色很難看地宣布結束朝會,公卿大臣都替汲黯擔憂。武帝退朝回到內宮,對左右侍從說:“汲黯的愚笨剛直也太過分了!”群臣中有人責備汲黯。汲黯說:“天子設立公卿等輔佐大臣,難道是讓他們阿諛奉承,使君主陷入不仁不義的境地嗎?況且,我既然已經處在公卿的位置上,如果只想顧全自身性命,那就會使朝廷蒙受恥辱,那怎么辦!”汲黯身體多病,病假將要接近三個月的限期了,武帝多次特許延長他休病假的時間,還是沒有痊愈。最后病重時,莊助替他請假。武帝說:“汲黯這個人怎么樣呢?”莊助說:“讓汲黯任職當官,沒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說到讓他輔佐年幼的君主,會堅定不移地維護祖先基業,有人以利祿引誘他,他不會前去投靠,君主嚴辭苛責地驅趕他,他也不會離去,即使有人認為像孟賁、夏育那樣勇猛無敵,也無法改變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說:“說得對。古時有所謂的社稷之臣,說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當時,漢武大帝對衛青的尊崇寵信超過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員都對衛青卑身奉承,唯獨汲黯用平等的禮節對待衛青。有人勸汲黯說:“皇上想讓群臣全都居于大將軍之下,大將軍地位尊貴,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說:“以大將軍的身份,有向他行揖禮而不拜的賓客,(這樣能降貴禮士,)聲望怎么會反而不加重呢!”衛青得知,越發覺得汲黯賢明,多次向汲黯請教國家和朝廷的疑難大事,對待他比平日更為尊重。衛青雖然地位尊貴,但有時入宮,漢武大帝就坐在床邊接見他;丞相公孫弘大漢武大帝空閑時謁見,沒武帝有時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謁見時,漢武大帝沒戴上帽子就不接見。有一次,漢武大帝正坐在陳列兵器的`帳中,汲黯前來奏事,漢武大帝當時沒戴帽子,遠遠望見汲黯,急忙躲入后帳,派人傳話,批準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禮敬就是這樣的。
漢武大帝召來汲黯,任命他為淮陽太守。汲黯辭行以后,拜訪大行令李息,說道:“我被棄置到地方郡縣,不能再參預朝廷議事了。御史大夫張湯,其智謀足以拒絕規勸,狡詐足以掩飾錯誤,專門說乖巧、奸佞的話,用辭詭辯,不肯為天下正事發言,一心迎合主上的意思。凡是主上所不喜歡的,他就跟著毀謗;凡是主上所喜歡的,他就跟著稱贊。他還愛制造事端,玩弄法律條文,心懷奸詐以左右主上的心意,依靠不法官吏來建立自己的威望。你身居九卿高位,如不早加揭露,您恐怕會與張湯一同受到懲處。”李息因懼怕張湯權勢,始終未敢開口。及至張湯倒臺時,漢武大帝將李息一同治罪。
漢武大帝給予汲黯諸侯國相的待遇,命其居守淮陽,十年后去世。
《資治通鑒》原文及譯文賞析
《資治通鑒》序
(宋神宗)御制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剛健篤實,輝光日新①。《書》亦曰:“王,人求多聞,時惟(愿,希望)建事。”《詩》、《書》、《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鑒于后世者也。
漢司馬遷r(chou,綴集:連綴匯集。多用于著述、編輯)石室金匱之書,據左氏《國語》,推《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采經摭(zhí,采集)傳,罔羅天下放失(軼)舊聞,考之行事,馳騁上下數千載間,首記軒轅,至于麟止②,作為紀、表、世家、書、傳,后之述者不能易此體也。惟其是非不謬于圣人,褒貶出於至當,則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載籍,萬機之下,未嘗廢卷。嘗命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論次歷代君臣事跡,俾就祕閣翻閱,給吏史筆札,起周威烈王,訖于五代。光之志以為周積衰,王室徵,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平王東遷,齊、楚、秦、晉始大,桓、文更霸,猶讬尊王為辭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韓、趙、魏為諸侯,周雖未滅,王制盡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載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吉兇、善惡各種現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敎,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戶牖之間而盡古今之統,博而得其要,簡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總會,策牘之淵林矣。
……《詩》云:“商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故賜書名曰《資治通鑒》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剛健篤實,輝光日新:《易·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高亨注:“天之道剛健,山之性厚實,天光山色,相映成輝,日日有新氣象。”后常指一個人在道德、文學、藝術等方面日有長進。②至于麟止:到西漢發現麒麟為止。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對下列文案中的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畜:培養
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繇:原由
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
勒:編輯
D.以著聯之志焉耳
著:完成
5.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考之行事。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B.斷之以邪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博而得其要。君子博學而日參乎己。
D.簡而周于事。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第6句】:下列各選項中全都直接表現宋神宗看法的一項是(3分)()
①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
②《詩》、《書》、《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鑒于后世者也。
③周積衰,王室微……周雖未滅,王制盡矣!
④惟其是非不謬于圣人,褒貶出于至當,則良史之材矣。
⑤博而得其要,簡而周于事,是亦典型之總會,策牘之淵林矣。
⑥商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第7句】: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文案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鑒于后世者也。
(2)惟其是非不謬于圣人,褒貶出于至當,則良史之材矣。
(3)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
參考答案
【第4句】:D著:表明
【第5句】:【答案】A
【解析】A之:前一個物指代詞,指代“軼事舊聞”,也可譯為“它們”;后一個是第一人稱代詞,譯為“我”。B以:兩個都是介詞,可譯為:“用”。C而:兩個都是連詞,可譯為“并且”或“而且”。D于:兩個都是介詞,可譯為“對”。
【第6句】:【答案】B
【解析】①是《尚書》中的話,③是司馬光的看法,⑥是《詩經》中的話;②④⑤才是宋神宗直接發表的分別對《詩》《書》《春秋》、司馬遷寫《史記》及司馬光主編的史書的看法。
【第7句】:【答案】(10分)
(1)都是用來闡明得失的規律、存守王道的正統,給后代留下借鑒和訓誡的作品。
(2)正是因為他判斷是非不與圣人相悖,褒貶十分得當,才被稱為優秀史家的人才啊!
(3)詞語淵博厚實的文體,規戒勸諫深刻的含義,(確實)可以稱為完備齊全。
【參考譯文】
我想君子多熟悉前人的言論行事,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所以能夠在道德、文學、藝術等方面天天有長進。《尚書》也說:“作為君王,應個個力求博學多聞,時刻想到有所建樹。”《詩經》、《尚書》、《春秋》,都是用來闡明得失的規律、存守王道的正統、給后代留下借鑒和訓誡的作品。
漢代司馬遷綴集皇家石室和金柜里的典籍,根據左丘明《國語》,推究《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等,博采經籍,摭(zhí)取傳記,收集天下軼事舊聞,考證它們(軼事舊聞)是否屬實,縱橫馳騁于上下數千年間,開篇記載黃帝軒轅氏,直到西漢發現麒麟為止,創作記、表、世家、書、傳,使后世撰述歷史的人都不能改變這種體例。正是因為他判斷是非不與圣人相悖,褒貶十分得當,才被稱為優秀史家的人才啊!
考察已故父皇英宗,在日理萬機之時仍留意于典籍,也未嘗輟止讀書。曾命令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論列歷代君王大臣們所做的事情,讓他在皇家秘閣翻閱文獻檔冊,供給史官、筆紙,修撰從周威烈王開始、到五代為止的歷史。司馬光的意見認為周朝積弱,王室衰微,禮樂儀制和軍事征討都由諸侯任意自為,周平王被迫東遷國都,齊、楚、秦、晉于是開始強大;齊恒公、晉文公先后相繼稱霸,還假托尊崇周王為辭以收服天下。直至周烈王任命臣子韓、趙、魏三家為諸侯時,周朝雖然沒有滅亡,但王制卻已完全毀掉了!這也是古人著書時開篇立意的原由。這本書記載圣明君主、賢良大臣,切磋治國之道,議論中的精辟語句,道德、刑法雙管的良善制度,天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吉兇、善惡各種現象的根源,權力福祿興盛衰弱的原因,規劃利害的效果,優秀將領的`戰略,廉謹官員的制策,用邪正為標準進行判斷,從郅治與怠忽中抓住根本,詞語淵博厚實的文體,規戒勸諫深刻的含義,確實可以稱為完備齊全。全書共記載十六個朝代,編輯成二百九十四卷,放置在房室之中(閱之)便盡知從古到今的道統,內容廣博而且得其要點,對事件的敘述簡明卻又周詳,這也可以稱作歷代典制法規的總匯,檔冊文牘的全書。
……《詩經》說:“商朝的借鑒不遠,就是夏朝的滅亡。”所以賜此書名為《資治通鑒》,用來表明朕的心志.
資治通鑒《馬上天下》原文及譯文
原文: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極武而亡。鄉使秦已并天下,行仁義,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帝有慚色,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敗之國。”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
譯文:
陸賈時時在高帝面前稱道《詩經》、《尚書》,高帝斥罵他說:“你老子是在馬上打下的天下,哪里用得著《詩經》、《尚書》!”陸賈反駁道:“在馬上得天下,難道可以在馬上治理天下嗎?況且商朝湯王、周朝武王都是逆上造反取天下,順勢懷柔守天下。文武并用,才是長治久安的'方法。當年吳王夫差、智伯瑤、秦始皇,也都是因為窮兵黷武而遭致滅亡。假使秦國吞并天下之后,推行仁義,效法先圣,陛下今天怎能擁有天下!”高帝露出慚愧面容,說:“請你試為我寫出秦國所以失去天下,我所以得到天下及古代國家成敗的道理。”陸賈于是大略闡述了國家存亡的征兆,共寫成十二篇。每奏上一篇,高帝都稱贊叫好,左右隨從也齊呼萬歲。該書被稱為《新語》。
上一篇:應用化工技術的口號匯集5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