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無線接入研究論文
摘要:就藍牙在無線接入方面的應用做一探討,并簡要介紹CSR(CambridgeSiliconRadio)公司單片藍牙產品BlueCoreTM01。
關鍵詞:藍牙;無線通信;數據;PSTN
1引言
藍牙技術是用微波無線通信技術取代數據電纜來完成點對點或點對多點短距離通信的一種新型無線通信技術。利用藍牙,可以將需要數據和語音通信的各個設備之間聯成一個Piconet網(即微微網),或將幾個Piconet網進一步互連,組成一個更大的Scatternet網(即分布式網絡)。藍牙的PSTN無線接入點使用現有的網絡電話機為載體,做開發性預言。他使得手機用戶通過固定電話網絡實現信號連接,既而讓廣大的手機用戶同時成為固定電話網的用戶。對手機用戶來說,在解決移動電話網信號問題的同時,又可以降低手機用戶的通信費用;對于固定電話運營商來說,則意味著巨大的話費收益。本方案的創新點有幾點:
(1)取代大量的短程連接所用的電纜,尤其是電纜無法到達的地方,藍牙具有更大的優勢。
(2)使得計算機可以通過藍牙的PSTN無線接入點無線上網,同時實現了網絡資源的共享。
(3)實現了藍牙規范的內部電話系統(IntercomProfile)應用協議棧,使得藍牙PSTN無線接入點能夠與網絡中的各個藍牙手機進行內部電話通信。
(4)由于方案設計是按照藍牙技術標準設計,所以兼容符合藍牙標準的藍牙手機,適配器等相關藍牙產品。
2BC01芯片和開發工具Bluelab介紹
BC01(BlueCore01)是CSR(CambridgeSiliconRadio)公司設計的一款單片藍牙產品,他集無線設備、微處理器及基帶電路于一體,采用標準的0.35μm的CMOS工藝。通過外置的存有藍牙協議的FlashROM,可提供完全兼容的數據和語音通信。經過優化設計,所需的外部RF元件很少,允許主板的快速設計。因此能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最短的產品面市時間。
其主要特點如下:
(1)符合BluetoothV1.1規范。
(2)帶有USB和UART主接口。
(3)可編程的PCM接口,支持13b8kss-1的雙向串行的同步語音傳輸。
(4)內含的數字轉換器,可進行線性PCM(脈沖編碼調制)、A律PCM、μ律PCM和CVSD(連續變化斜率增量調制)間的相互轉換,編解符合高至HCI層的藍牙控制協議。
(5)采用單電源3.15V供電,支持PART,SNIFF,HOLD多種節電模式。
(6)支持所有的包類型和多達7個從設備的Piconet。
(7)芯片內含鏈路控制、鏈路管理、HCI以及可選的L2CAP,RFCOMM,SDP多層軟件協議棧,可直接使用。
(8)提供VM(VirtualMachine)機制。內嵌16b的RISC微處理器,運行協議棧的同時還可以運行下載到FlashROM中的用戶程序,實現真正意義的單芯片。
Bluelab是專門針對Bluecore的`仿真開發系統,他在PC上模擬Bluecore01的環境,從而方便開發基于Bluecore01上運行的應用程序。他包括了compiler,emulator/debugger,documentation以及一些源代碼例子。Bluelab還提供了藍牙協議棧Bluestack,支持SDP,L2CAP和RFCOMM等高層協議。用戶可以通過UART/USB接口來調用Bluestack,也可以通過VM來訪問Bluestack。
3系統方案設計
整個系統分為前端數據處理和PC端數據管理2大部分。前端數據處理框圖如圖2所示。
藍牙ISDN接入點的空中無線接口為藍牙,有線接口有:RJ11,ISDN的S/T接口、USB數據接口。S口收發器能夠提供CCITT關于ISDNS/T參考點的I.430建議要求的功能,支持192kb/s的4線平衡傳輸方式的全雙工數據收發。由于BC01內部資源及引腳有限,單片機80C196主要完成控制和協調各模塊的工作,處理D信道信令和收發、B信道數據收發、外部中斷申請,并且通過各種接口與藍牙模塊進行通信。SLIC模塊主要提供語音信號的數模、模數轉換、A律/μ律壓縮PCM編解碼等功能,并具備產生和控制各種信號音的功能。藍牙模塊主要實現藍牙功能,并且提供了符合藍牙規范的空中接口。他集成了各種需要的藍牙協議(包括CTP應用協議棧、內部電話應用協議棧)以及管理程序。
為了形成藍牙Piconet網絡化管理,將PC端的數據管理作為Piconet主設備,而前端的數據處理作為從設備。整體的系統結構如圖3所示。
連接PC的BC01作為MASTER,他會自動搜索查詢范圍內的藍牙設備,將其作為SLAVE加入Piconet網,因為每塊SLAVE都有惟一的BD_ADDR(BluetoothDeviceAddress),因此MASTER可以區別每一個SLAVE并對其進行控制。
4軟件結構
軟件設計是基于L2CAP層進行開發,SLAVE的功能是接受MASTER的查詢、連接請求,或查詢到已存在的Piconet后,將自己加入Piconet。SLAVE的功能簡單,全部程序代碼可以放在單片機80C196的FlashROM中運行。MASTER由于要負責管理整個Piconet,對各個SLAVE進行控制和管理,BC01提供的資源已不能滿足。因此將L2CAP協議層以上的軟件放在PC上運行,與PC采用HCI層接口。軟件結構如圖4所示。
5結語
在無線接入現場應用中,中心控制節點與各個無線接入的距離在100m以內。目前大功率的藍牙芯片已經可以達到100m的覆蓋范圍,完全滿足實際應用。此套方案的實驗室聯機調試已經完成,達到初步設計要求。下一步是將此套方案應用到實際的無線接入現場,進行現場調試,對系統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金純,許光辰,孫睿.藍牙技術[M].北京: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
[2]SpecificationoftheBluetoothsystermVersion1.1A.26July,1999.
[3]徐愛鈞.單片機高級語言C51Windows環境編程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
[4]KrulinskiDJ.ProgrammingMicrosoftVisualC++6.0技術內幕[M].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1999.
室內各類型無線接入方式研究論文
【第1句】:毫微基站FEMTO技術應用
應用背景:由于部分區域宏蜂窩直接穿透室內很困難,通過網絡優化無法解決信號覆蓋問題。較之用戶對移動接入的質量和速度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室分分布方式在節省資源(與固網相結合)、信號質量上已無法滿足高端用戶群。
技術分析。【第1句】:Femto定義:一種小型、低功率3G基站接入技術,面向家庭及辦公室、會議室等室內場景使用;【第2句】:Femto作用:借助固定寬帶接入為室內環境提供3G移動業務,是3G網絡在室內覆蓋的補充手段。是固網寬帶在3G的延伸,是典型的固定、移動融合產品;能夠在一定范圍內進行精確定位,推動內容服務,對于商場、會所有很大的廣告作用。【第3句】:Femto特點:設備體積小巧,覆蓋半徑一般為5-20米;其提供3G語音的成本接近于VoIP的成本;提供3G數據比特成本接近固網寬帶。可在大網統一計費費率基礎上提供基于家庭/企業等Femto覆蓋區域的精確位置計費。
應用場景分析。高檔小區、高級會所、大型商場、會議室。
【第2句】:室內型微型直放站應用
技術分析。應用背景:由于部分區域,占地面積小,位置較為偏僻但又具備一定的人流量。諸如此種雞肋站點使用基站或者拉遠進行覆蓋設備和傳輸成本相應較高,工程建設存在一種尷尬狀態。微型直放站,具有無線轉發,雙向放大基站上、下行鏈路信號,有效擴展覆蓋范圍和填補移動通信覆蓋盲區的功能。設備能有效放大帶內載頻信號,濾除其它無關信號,避免小區干擾,提高話音質量并擴大覆蓋范圍。尺寸小、重量輕、外型美觀。類似于電視機頂盒大小,鞭狀外置天線,應對不同的覆蓋場地,應用靈活;采用中頻聲表濾波,能有效抑制帶外信號;低噪聲放大,提高話音質量,減少掉話現象;具有隔離度檢測和自激消除的功能,確保設備不會干擾基站。
應用場景分析。微型直放站的主要應用場景為咖啡廳、茶莊、小型飯堂、小型會議室、應急通信等。
【第3句】:PLC電力線傳輸技術應用
技術分析。應用背景PLC:(PowerLineCommunication),即電力線通信,是指利用電力線傳輸數據信號的一種通信方式,傳輸速率已達到500Mbps,傳輸距離可達200米以上。數字通訊又分為寬帶(1Mbps以上)和窄帶(1Mbps以下)。寬帶PLC技術主要應用于Internet的接入、WLAN傳輸、家庭視音頻和數據傳輸、GSM、WCDMA室內覆蓋等。窄帶PLC技術主要應用于電力抄表、遠程控制等。點到多點的網絡模式電力貓上電后,自動搜索局端電力網橋數據從局端電力網橋到以時分復用技術(TDM)廣播到每個電力貓終端。上行數據采用時分多址接入技術(TDMA)和載波檢測多路復用(CSMA)傳輸。
應用場景分析。主要應用于已完成裝修或因物業問題室內線路無法布局的熱點區域。與傳統的網絡布線相比,施工周期短、系統投資少,同時施工便利。
【第4句】:MDAS多業務數字分布式系統技術應用
應用背景:部分酒店無法布線,使用傳輸的室分方式無法施工;由于人們對電磁信號較為敏感,布放饋線的方式覆蓋遇到較多的物業阻撓。這些場景使用傳統覆蓋方式無法進行深度覆蓋和建設。
技術分析。MDAS:多業務數字分布式系統技術,是一種多網融合傳輸技術,可提供2G、3G、WLAN及寬帶信號共網傳輸。用戶入戶線采用網線傳輸,可新布放或利用家庭寬帶線路。
應用場景分析。酒店、公寓、城中村
【第5句】:TADS三網接入分布式系統技術應用
應用背景:部分酒店、家庭無法進行布線的'區域,現有的資源如網線等又無法滿足施工要求的區域要進行信號深度覆蓋較為困難。
技術分析。TADS:Triple-AccessDistributionSystem,三網接入分布式系統。借助龐大且成熟的有線電視網絡實現移動信號深度覆蓋的一種解決方案。【第1句】:確保CATV信號的無干擾傳輸;【第2句】:實現2G&3G信號的深度覆蓋;【第3句】:實現網絡信號的引入(WIFI);
應用場景分析。主要適用于酒店、高檔住宅等室內無線布放傳統饋線及分布系統的區域,滿足深度覆蓋需求。
隨著3G業務的不斷拓展,現有傳統的信號覆蓋方式已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為解決3G用戶對聯通信號的感知度和聯通品牌的信心,急需解決各類室內場景的深度覆蓋問題,以上6種方式可以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為問題站點靈活地提供3G信號的覆蓋方案。低成本有效地解決網絡問題。
有關光纖的使用研究論文
1光纖的種類
【第1句】:1多模光纖多模光纖是指可以傳輸多個光傳導模的光纖。在光纖通信初期,就是使用的就是多模光纖(G.651光纖),其工作波長在850nm或1300nm,衰減常數分別為<4dB/km和<3dB/km,色散系數分別為<120ps/(nm.km)和<6ps/(nm.km)。由于它的衰耗和色散大,故只能用于短距離通信。但它芯徑大,對于接頭和連接器的要求都不高,使用起來比單模光纖要方便,目前多用于計算機局域網內。
【第1句】:2單模光纖單模光纖是指只傳輸一個光傳導模(基模)的光纖。其主要優點是衰減較小,傳輸距離長,傳輸容量大,在長途骨干網、城域網、接入網等場合均有廣泛應用。單模光纖由于只能傳輸基模,它不存在模間時延差,具有比多模光纖大得多的帶寬,單模光纖的帶寬可達幾十GHz以上。所以單模光纖特別適合用于長距離、大容量的通信系統。隨著光纖制造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單模光纖的種類也在發展。
常用的單模光纖有以下幾種:
【第1句】:【第2句】:1G.652光纖G.652光纖即常規光纖,它同時具有1310nm和1550nm兩個窗口。零色散點位于1310nm窗口,而最小衰減位于1550nm窗口。這兩個窗口的的典型值為:1310nm窗口的衰減為0.3~0.4dB/km,色散系數為0~【第3句】:5ps/(nm.km),1550nm窗口的衰減為0.19~0.25dB/km,色散系數為15~20ps/(nm.km)。
【第1句】:【第2句】:2G.653光纖G.653光纖即色散位移光纖,又稱1550nm窗口性能最佳光纖。人們通過設計光纖折射剖面,使零色散點移到1550nm窗口,從而與光纖的最小衰減窗口獲得匹配,使1550nm窗口同時具有最小色散和最小衰減。它在1550nm窗口的典型值為:衰減系數為0.19~0.25dB/km,零色散點在1525~1575nm波長區,且在此區間色散系數<【第3句】:5ps/(nm.km)。這種光纖在1550nm窗口所具有的良好特性使之成為單波長、大容量、超長距離傳輸的最佳選擇。如果純粹沿著時分復用TDM方式進行系統擴容的話,可以直接開通20Gbit/s系統而不需要任何色散補償措施。G.653光纖的重要缺陷是四波混頻現象限制了波分復用(WDM)的使用。所謂四波混頻現象是由于光纖的非線性引起的',當不同的波長同時在一根光纖中傳輸時,由于相互作用,會產生新的和、差波分量。
【第1句】:【第2句】:3G.655光纖G.655光纖即非零色散位移光纖,它是為了解決G.653光纖中嚴重的四波混頻效應,對G.653光纖的零色散點進行了移動,使1540~1565nm區間的色散系數保持在【第1句】:0~【第4句】:0ps/(nm.km),避開了零色散區,維持了一個起碼的色散值,從而可以比較方便地開通多波長WDM系統。在G.655光纖的特性中,除了對零色散點進行搬移以外,其他各項特性與G.653都相同。它在1550nm窗口具有最小衰減系數和色散系數。雖然它的色散系數值稍大于G.653光纖,但相對于G.652光纖,已大大緩解了色散受限距離。它成功地解決了在1550nm波長區G.652光纖的色散受限和G.653光纖難以進行波分復用的缺點,同時具有這兩種光纖的優點。它既可開通高速率的10Gbit/s、20Gbit/s的TDM系統,又可以進行WDM方式的擴容。
2增加光纖傳輸容量的途徑
在理論上,增加光纖傳輸容量可有以下幾種方式:空分復用(SDM)、電的時分復用(TDM)、波分復用(WDM)、光的頻分復用(OFDM)、光的時分復用(OTDM)和光孤子技術(Soliton)。基于實用性,只對TDM和WDM兩種擴容方式作簡要介紹。
【第2句】:1時分復用技術(TDM)TDM技術是一種對信號進行時分復用的技術,是一種傳統的擴容方式。PDH的34,140,565Mbit/s以及SDH的155,622,2488,9952Mbit/s都是在電信號上進行復用。據統計,在215Gbit/s以下,系統每升級一次每比特的傳輸價格可下降30%左右。正因為如此,在過去的升級中,人們首先采用的是TDM技術。隨著復用速率的提高,例如達到10Gbit/s時已接近硅和砷化技術的極限,沒有太多的潛力可挖,光纖色散的影響也更加嚴重,要對光纖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2句】:2波分復用技術(WDM)所謂波分復用技術就是為了充分利用單模光纖低損耗區所具有的巨大帶寬資源(約有25THz),采用波分復用器(合波器)在發送端將不同規定波長的信號光載波合并起來并送入一根光纖進行傳輸。在接收端再由一個波分復用器(分波器)將這些不同波長承載不同信號的光載波分開來。
波分復用技術的主要特點有:①可以充分利用光纖的巨大帶寬資源,使一根光纖的傳輸容量比單波長傳輸增加幾倍至幾十倍。②使N個波長復用起來在單模光纖中傳輸,在大容量長途傳輸時可以大量節約光纖。③由于同一光纖中傳輸的信號波長彼此獨立,因而可以傳輸特性完全不同的信號,完成各種業務信號的綜合和分離,包括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PDH信號和SDH信號的綜合與分離。④波分復用通道對于數據格式是透明的,即與信號速率及電調制方式無關,是網絡擴充和發展中的理想手段。⑤利用WDM技術選路來實現網絡交換和恢復,從而可能實現未來透明的、具有高度生存性的光網絡。
3關于正確選擇光纖的建議
選擇光纖種類的必須考慮三個關鍵的參數:①最大無中繼傳輸距離②每個波長的最大比特率③每根光纖的波長數。當然,以上參數都應考慮光纖終期的要求,而不是初期的要求。根據以上參數,如果最大無中繼傳輸距離在50~100km(取決于激光器的種類),那么G.652常規光纖則因其價格低是較為合適的選擇。如果距離更長,而且每個波長的最大比特率小于10Gbit/s,那么還是應該首選常規光纖.如果距離長,但只需要單波長高速率(10Gbit/s以上),則可選用G.653色散位移光纖。如果距離長,而且需要多波長承載10Gbit/s或更高速率,那么G.655非零色散位移光纖是最佳的選擇。
由此可以提出如下的光纖選擇原則:①短距離的中繼光纜和接入網光纜因為距離短,采用較多纖芯所增加的投資不大,因此一般應選擇G.652常規光纖。②長途光纜因為傳輸距離長,采用較多纖芯時投資增加多,所以必須采用高速率和多波長的波分復用技術,應優先考慮采用G.655色散位移光纖。
據報道,近年來北美正在掀起新一輪的光纖敷設高潮,但在干線上已經停止使用G.652光纖,而是全部采用G.655非零色散位移光纖。這一動向值得引起重視。
無論是選用G.652光纖還是G.655光纖,除了對光纖的衰耗和色散等常規指標提出要求外,一般可以按傳輸10Gbit/s速率的要求提出PMD指標要求,這樣就為以后利用波分復用手段迅速擴大傳輸系統的容量創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1]馮伯儒.光纖選擇的實際考慮[J].光通信技術.19【第85句】:【第3句】:
[2]陸茂豐.談談光纖的合理使用和正確選擇[J].江蘇通信技術.19【第99句】:【第4句】:
摘要:WDM(波分復用)技術已經進入了實用化階段,是傳輸干線進行擴容的有效手段。通過對G.652,G.653,G.655光纖的特性介紹和對復用技術的分析,提出了關于合理使用和正確選擇光纖的建議。本文根據最新光纖技術標準,著重討論在光纜網絡建設中,必須考慮的最關鍵的光纖技術及選型問題。
關鍵詞:光纖時分復用波分復用選擇
有關研究性學習的論文
轉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個性解放,是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該理念試圖解決的問題是我國基礎教育中學生學習的全面異化。為此,在基于新的學習哲學重建各學科領域的同時,還新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研究性學習第一次成為一種課程。理解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意蘊,是有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并恰當處理它與學科課程之關系的前提。
【第1句】: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與作為一種課程的研究性學習有無區別?
研究性學習首先是一種學習方式。然而在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它又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構成而相對獨立地存在于整個課程體系之中。我們認為,要理解研究性學習課程與學科課程的關系,進而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結構,必須承認研究性學習方式與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區別。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或其他成人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或合作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與研究性學習相對應的范疇是接受性學習。接受性學習是指不經歷研究結論在歷史上的發現過程或當前的再發現過程,把結論直接告訴學生并由學生內化或接受的學習。研究性學習可能是有意義的(即與學習者的經驗建立起了有機的聯系),但也可能是機械的(即未與學習者的經驗建立起有機的聯系);接受性學習可能是機械的,但也可能是有意義的。認識到這一點,是20世紀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成就。[1]由此觀之,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本身并沒有好壞、優劣之分,關鍵要看它服務于什么樣的教育價值觀。
就人的個性發展而言,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體活動中,二者常常相輔相成、相反相成、結伴而行。之所以在我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強調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因為接受性學習不好,而是因為我們過去過多倚重了接受性學習、把接受性學習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學習則被完全忽略或退居邊緣。究其根源是把學生僅作為客體來塑造的教育價值觀和知識技能取向的課程目標觀所導致的結果。強調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學習在課程中的應有位置,而非貶低接受性學習的價值。這在根本上要求轉變教育價值觀,把學生真正視為學習的主體,關注知識技能的建構性和情境意義。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滲透于學生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的。
作為一種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是為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充分展開所提供的相對獨立的、有計劃的學習機會,具體地說,是在課程計劃中規定一定的課時數,以更有利于學生從事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2]所以,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定向型課程。
【第2句】:既然在新課程中各學科領域均強調學生的探究、發現、研究,為什么還要設置相對獨立的研究性學習課程?
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這里的學習方式不是淺層次的、技術學意義上的學習方法、學習規則等,而是內在于每一個人心靈深處的對待學習行為的獨特風格(style),是人的個性在學習行為中的表現。傳統課程體系片面強調接受性學習的重要性,這在本質上是強調一種維持性思維方式、奴性化的處世態度和順從型人格,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馳。本次課程改革確立了一種新的學習觀:學習方式是人的個性的獨特表現,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課程應尊重每一個人的學習方式的獨特性。因此,每一門學科都強調為學生的探究、發現、研究創造空間。與此同時,還設置相對獨立的研究性學習課程,為每一個人完善學習風格、發展健全人格創造充分條件。
相對獨立的研究性學習課程與學科中的研究性學習有下列區別:第一,學科中的研究性學習具有學科性,往往局限于一門學科的視閾;相對獨立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則屬于經驗課程的范疇,它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面向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火熱的社會生活實踐,強調操作與體驗,強調綜合運用學生的所有知識。第二,學科中的研究性學習是在掌握系統學科知識中進行的,往往具有手段的、輔助的性質;相對獨立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則把研究性學習本身視為直接目的,它強調學生需要的優先性,強調對學生獨特經驗的尊重,強調學生從自己的立場與世界交互作用從而建構出自己的意義。
所以,研究性學習課程≠做高難度習題≠奧林匹克競賽輔導課≠一門學科內容的加深。
學科中的研究性學習與相對獨立的研究性學習課程也有內在聯系:二者都強調研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二者的終極目的都指向于學生的個性發展,盡管直接目的有別。相對獨立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學科中的研究性學習的歸納、整合、開拓、提升,學科中的研究性學習則可基于特定學科而細化、深化生活中的主題。
【第3句】:研究性學習課程乃至整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是兩張皮嗎?
我國正在實驗的新課程的基本結構是學科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活動課程、經驗課程)的有機統一。怎樣處理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有機構成的研究性學習課程與學科課程的關系,是擺在廣大教育實踐工作者面前的緊要課題。這需要首先在理論上明確研究性學習課程與學科課程的區別與聯系。
研究性學習課程與學科課程存在本質區別:學科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經驗與學科邏輯的關系而開發的,它所探究的基本問題是學科問題,或基于特定學科的視野而探究現實問題;研究性學習課程則基于學生的經驗與活生生的現實世界(生活世界)的關系而開發,它以獲取關于探究學習的直接經驗、發展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直接目的,它超越任何學科邏輯的限制,它要求學生整體地運用在學校、家庭和社區中獲得的所有知識以解決他自己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課程與各門學科課程也存在內在聯系:研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不僅運用于研究性學習課程中,也運用于各學科課程中;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所獲得的直接經驗與學科課程中所獲得的體現于學科中的間接經驗,二者是交互作用、相輔相成、相反相成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所探究的現實問題與學科課程中的學科問題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實踐中,處理研究性學習課程與學科課程的關系可從三方面入手:第一,各學科領域的知識可以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第二,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可以在各學科領域的教學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況下,研究性學習課程也可和某些學科教學打通進行。總之,實踐中要杜絕兩張皮現象。
【第4句】:成人或專業人員的研究與兒童的研究有沒有區別?
實踐界經常把基礎教育階段兒童的研究在性質上等同于科學家的研究,或類似于科學家的研究(所謂準研究),我們認為這是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價值基礎的誤解。
研究性學習之研究是個比喻的用法,它不是指成人或專業人員的規范的研究,而是指基于與生俱來的探究心的兒童的研究。人天然具有探究心,人的探究心受驚奇(wonder)所引導,以人的自然欲望和需要為基礎。人的探究性在程度上是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而非不全則無的過程。人的探究性的缺乏并非天然如此,而是崇拜必然性、程序化、技術化、去情境的教育的結果。
因此,承認成人的研究與兒童的研究的本質區別,確立兒童研究的獨特價值,是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價值基礎。惟有如此,才能避免把研究性學習課程變成對兒童的另類灌輸專門灌輸研究方法。
【第5句】: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發具有怎樣的性質?
可以確定地說,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發屬于校本課程開發(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國家為幫助每一所學校更好地開發研究性學習課程,制定《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其中包括《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地方根據國家的指導綱要結合本地實際指導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每一所學校依據指導綱要和實施指南中指出的方向,因地制宜地開發自己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學校在開發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時候起碼要遵循四條基本原則:第一,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第二,體現每一所學校的特色;第三,反映每一所學校所在社區的特色;第四,善于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探究課題或問題。
總之,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發性質是:國家規定、地方指導、校本開發。
【第6句】:我們今天倡導的研究性學習與歷史上反復出現的研究性學習有沒有區別?
歷史地看,自18世紀以來,研究性學習至少被大規模地倡導過三次。第一次發生于18世紀末到19世紀的歐洲,主要倡導者是盧梭(J.J.Rousseau)、裴斯泰洛齊(J.Pestalozzi)、福祿倍爾(F.Froebel)等人,這個時期對研究性學習的倡導直接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其目的是把人的精神從中世紀的蒙昧、迷信、盲從中解放出來,讓理性的光輝照亮人的心靈。第二次發生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美國,主要倡導者為杜威(J.Dewey)、克伯屈(W.Kilpatrick)等進步主義者以及康茨(G.Counts)、拉格(H.Rugg)等改造主義者,這個時期對研究性學習的倡導主要是因應工業化時代的需要和社會民主化的需求,并且深受迅猛發展的實驗科學的影響,其目的是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會的能力。第三次發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美歐諸國以及亞洲的韓國、日本等國,主要倡導者為美國的布魯納(J.Bruner)、施瓦布(J.Schwab)、費尼克斯(P.Phenix)等人,他們在理論上系統論證了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的合理性,推動了曠日持久的課程改革運動學科結構運動,這個時期對研究性學習的倡導主要是適應冷戰時期科技、軍事與空間競爭的需要,目的是培養智力的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的社會精英。[3]
那么,我們今天倡導的研究性學習與歷史上的研究性學習區別在哪里?從學習目的看,歷史上的研究性學習或旨在培養理性的人,或旨在培養民主社會的公民,或旨在培養智力的卓越性;而今天倡導研究性學習則指向于培養個性健全發展的人,它首先把學生視為完整的人,它把探究性、創造性、發現等視為人的本性、視為完整個性的有機構成部分,而非與個性割裂的存在,所以,個性健全發展是倡導研究性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從學習內容看,歷史上的研究性學習大多局限于某一方面內容,比如,布魯納、施瓦布、費尼克斯等人所倡導的發現學習、探究學習,其內容即是學科結構,而且主要是理科的學科結構,這未免狹隘而且脫離學生生活實際;我們今天倡導的研究性學習主張從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問題,其內容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而不把學科知識、學科結構強化為核心內容。
從學習理念看,歷史上研究性學習的倡導者大多數認為存在一個普遍的、適用于所有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只要找到了這個模式的共同要素,嚴格遵循這個模式,即可培養出研究性學習能力;我們今天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秉持迥然不同的理念,認為每一個人的學習方式(learningstyle)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學習方式,課程應遵循每一個人的學習方式的獨特性。
由此看來,我們今天倡導的研究性學習課程不僅僅是轉變學習方式,而是通過轉變學習方式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健全發展。它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展開創造空間。研究性學習課程因此洋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特色。
上一篇:酒店干部會議前口號匯聚10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