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白事禮儀
導語:禮儀知識多懂點,與人相處多歡樂,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有關現代白事的禮儀介紹。
白事禮儀的誕生以來是帶著美好的祝愿的,分為送終,報喪,入殮,守鋪,擱棺,居喪,吊唁,接三,出殯,落葬,居喪。
送終介紹
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邊,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稱為"送終"。送終是民間白事禮儀一件大事,能為老人送終是表明子女盡了最后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了終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準。
在老人臨危之時,家人要將其從臥房移到正庭中臨時鋪設有板床上,板床在較窮的地方就用臨時卸下的門板做成。因為民俗以為人若在床上死。靈魂就會被吊在床中,無法超度。有的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盡了孝道的標準,老人在床上咽的氣,子女往往會受人非議。
夭折的人,家人雖不會將其移入正庭,但也會將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之上還有長輩,死時,也不移入正庭。在許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會燒紙錢,稱為"燒倒頭紙",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燒落氣紙"。此外,還人鳴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鄰居報喪。人死之后,家人要圍在死者身邊慟哭,未死時,則禁止哭泣。
報喪介紹
死老咽氣后,家人應盡快向親友發出報喪貼,或登門通報死訊,對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開吊下葬的日期。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論長幼,都要叩首。
入殮介紹
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后再以白綢(有的地方也用紙錢)掩面。民俗以為,不能給死老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為死者穿衣時,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后做夢就見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為死老配木梳一把,鏡子一面。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時內,要由專人選擇好時刻,正式將尸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般是頭朝里腳朝外。但在及周邊地區,卻是腳朝里頭朝外。
守鋪介紹
死者的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者鋪側,以示服孝,叫做"守鋪"。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護、睡臥在棺旁,叫"守靈",也叫"困棺材"。
擱棺介紹
因為要選擇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樞在家,稱為"擱棺"或"停棺"。"擱棺"的風俗,在古代常見,一般要擱七天,有的甚至擱棺十幾天,幾個月,現今則不常見,即使擱棺,時間也不長。
居喪介紹
居喪是指死者家人后輩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男子不穿華麗的衣服,穿草鞋(現在已不常見);婦女則要脫去身上的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與死者關系的遠近,穿孝服,戴教帽。孝子在居喪期間(一般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發,不能同房,不能會晤親友、參加宴會、進寺廟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這些習俗必須嚴守,否則不吉。
吊唁介紹
吊唁是喪葬禮俗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風俗不同而有區別。吊唁時,與死者關系的遠近不同,吊唁的禮數,方式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訊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問明死因,盡一切努力盡快上路奔喪。臨到家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兒,有的甚至一路哭來。到家后,先要在靈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親朋友鄰,雖不至于和孝子一樣悲痛,但也要盡量表現得比較哀痛一些。親友前來吊唁的時候,孝子要陪同。比較親近的親友,一般要在靈前正式舉哀哭悼,直至有人勸慰。如果不是較親近的親友,則可以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親友前往吊唁時,一般都要攜帶禮品或禮金。禮金用黃色、藍色簽封好,在正中的藍簽上寫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樣。禮品有匾額、挽聯、挽幛、香燭、紙錢等。
接三介紹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認為,人死了三天,他的靈魂要正式去,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個人死后都能進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靈魂離去的時候,為他請僧眾念經禮懺或者救度惡鬼,就能使死者贖罪積德,進入天堂。相對于神來說,是迎接死者的靈魂進入天堂;相對于死者親友,是送別死者的靈魂進入天堂。因此,這個儀式叫"迎三",也叫"送三"。送三時,要用紙扎一些車馬,以供死者上路時用。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禮俗。據說焰口就是餓鬼餓鬼,在地獄受苦受難。民間舉行儀式,擺放三寶,即佛、法、僧,便可以讓餓鬼得到救助,脫離苦海。焰口有佛教,比較常用。還有的。在喪葬禮儀中,還有做道場的。其作用與類似,這種道場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出殯介紹
出殯又叫"出山",出殯要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吉日吉時,叫做"開殃榜"。出殯之前,先要辭靈。先裝"餡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飯食裝在瓷罐里,出殯時,由大媳婦抱著,最后埋在棺材前頭。然后是"掃材",即把棺材頭抬起,孝子放些銅錢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掃棺蓋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財起官"的意思。
出殯的程序為:
轉棺介紹
將棺材移出門外,再抬起棺材頭,備好祭祀用口,由禮生,喪主跪拜,禮生讀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導孝男教婦"旋棺",在棺材周圍繞行三圈之后,再用繩索捆好棺材,蓋上棺蓋。
抬棺起行
送葬隊伍也要準備好,一般是長子打幡在前,次子抱靈牌,次子以下的孝屬們持裹著白紙的"哭喪棒",大兒媳抱"餡食罐"。準備妥當后,即可起杠,伴隨起杠,
兩項禮儀
一項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頭拆開,把里邊的等和枕頭套一起燒掉;
另一項禮儀是"摔瓦",即把靈前祭奠燒紙所用的瓦盆摔碎。這個盆叫"陰陽盆"俗稱"喪盆子",不過也叫"吉祥盆"。這個儀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長子或長孫,是關系非常近的人,如果無兒無孫,而不得不由別人來摔盆,這一儀式就會使摔盆者與死者的關系變近,甚至確立關系。摔盆講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為按習俗,這盆是死者的鍋,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攜帶。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殯。送葬隊伍隨行。出殯的順序一般為:草龍--銘旗--孝燈--吉燈--放生籠--銘旌--香亭--像亭--魂轎--紙橋--樂隊--靈柩--遺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親友。當然,各地風俗不同,出殯的隊列、形式也有差別。富裕人家儀式隆重講究,冥器齊全,窮人家的葬禮,則可能要簡單得多,講究也會少一些。在傳統喪禮出殯路上,還有幾項禮儀。如揚紙錢,擺茶桌路祭等。揚紙錢是揚撒由白紙做成的狀如銅錢的紙錢,一般由專人在孝子前面揚撒。在起杠后,遇有路祭,經過十字路口,河沿,橋梁祠廟,城門,以及下葬時,都要揚撒紙錢。茶桌和路祭棚多為喪家的親朋擺設,對喪家表示哀悼和慰問。茶桌供孝子和親友飲水,孝子要跑下叩謝。路祭是指在出殯隊伍所經之路設供桌或祭棚,祭奠亡靈,遇有路祭,送葬隊伍一般要停柩進行祭奠和答謝,祭奠完畢即起棺繼續前行。
落葬介紹
到達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隨葬的餡食罐、長明燈放在墓坑壁上龕內,掃去腳印,然后將棺木徐徐放下,由陰陽先生用羅盤儀矯正方向,由喪主鏟土掩棺,并堆土成墳堆。
居喪三年
在親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必須要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進行節制,以表示對親人的哀悼和思念。這就是居喪。居喪之禮節,對于孝子要求更嚴。在古時候,孝子要居喪三年。為什么是三年呢?因為按慣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應服喪三年,以示回報。三年之間還會有很多小的禮儀,禮儀繁多,要求嚴格。在現代,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喪,只不過比古時短得多了。
白事對聯大全
導語:對聯不一定是用在喜事上,許多喪禮上也會使用對聯。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白事對聯大全,歡迎閱讀。
上聯:淚雨滌塵洗天路
下聯:悲聲驚世動人間
上聯:人間府第失慈愛
下聯:天宮仙班多善仁
上聯:前世典范
下聯:后人楷模
上聯:名留后世
下聯:德及鄉梓
上聯:一生行好事
下聯:千古留芳名
上聯:高風傳鄉里
下聯:亮節昭后人
上聯:悲聲難挽流云住
下聯:哭音相隨野鶴飛
上聯:鶴駕已隨云影杳
下聯:鵑聲猶帶月光寒
上聯:朗月清風懷舊宇
下聯:殘山剩水讀遺詩
上聯:等閑暫別猶驚夢
下聯:此后何緣在晤言
上聯:天上隕顆明星
下聯:人間少名俊杰
上聯:瑤池來位貴客
下聯:佛國添座金剛
上聯:流芳百世
下聯:遺愛千秋
上聯:音容宛在
下聯:浩氣常存
上聯:隴上猶留芳跡
下聯:堂前共仰遺容
上聯:桃花流水杳然去
下聯:明月清風幾處游
上聯:美德堪稱典范
下聯:遺訓長昭泣人
上聯:一生儉樸留典范
下聯:半世勤勞傳嘉風
上聯:慈竹當風空有影
下聯:晚萱經雨似留芳
上聯:流水夕陽千古恨
下聯:凄風苦雨百年愁
上聯:席上漫談養育恩
下聯:廚中舉辦思親菜
上聯:金童接聽黃金殿
下聯:玉女迎歸白玉樓
上聯:恨我獨行獨木橋
下聯:悲君永別同林鳥
上聯:一病辭塵離故土
下聯:全家落淚哭親人
上聯:滿地秋霜伴靈臺
下聯:兩行熱淚悼慈父
上聯:訓猶在耳時時律
下聯:范己銘心代代傳
上聯:倚門人去三更月
下聯:泣杖兒悲五更寒
上聯:想見音容云萬里
下聯:思聽教訓月五更
上聯:悲興嫩桂百年愁
下聯:痛失嚴椿千古恨
上聯:無私慷慨身殉國
下聯:含笑犧牲志凌空
上聯:一代國粹垂青史
下聯:千秋美名化金星
上聯:丹心衛祖國
下聯:翠柏伴英魂
上聯:情操白如銀
上聯:慈心紅盛火
上聯:花落胭脂春去早
下聯:魂銷錦帳夢來驚
上聯:忠誠兒女忠誠志
下聯:英雄人
上聯:潔凈晶瑩光如雪
下聯:鮮明熾烈映紅梅
上聯:西地駕已歸
下聯:南國輝空仰婺星
上聯:寶婺光沉天上宿
下聯:蓮花香觀佛前身
上聯:蝶化竟成辭世夢
下聯:鶴鳴猶作步虛聲
白事優美散文
白事也叫喪事。但白事不一定是壞事。老百姓常說紅白喜事,就是說不論紅事白事,都叫喜事。在農村,一位老人去世,子女們給老人穿上壽衣,裝入棺材,送到墳上,埋入墓中,讓老人入土為安,就象子女婚嫁,也算完成了人生的一項任務,所以也就叫喜事。老人善始善終,安享天年,如蠶老入繭,是新陳代謝,自然規律。生老病死,星移斗轉,不可抗拒,要理性對待。然而,失去親人,悲傷痛哭,也是情感所系,人之常情,完全理解。
五十年代,農村辦一件白事,可不簡單。老人上了年紀,就得提前準備壽衣壽木,有的還提前建墓。干這些活,都選擇在農歷閏月年。老人臨斷氣時,子女和親人最好都在跟前,給老人穿上壽衣,并點燃紙馬,隨便起個牽馬的名子,比如叫馬童,然后叮囑老人,你騎上馬,讓馬童牽著,放心走吧,接著把干草鋪到地下,將老人抬到草鋪上,同時貼到大門上白紙,說明家里有人亡故了。鄰居們得知后,就會陸續來吊喪,以示哀思。
老人亡故后,一是馬上請來本家長輩,商量如何辦理喪事。二是當即去舅舅家報喪,叫請后家。這邊,長輩會選一個主事人,叫主喪的,讓他來安排整個喪事;孝子到舅舅家門口后,不能進家,不能叫門,只能跪在門前等待。舅舅家有人得知后,會叫外甥進來。外甥見了舅舅、舅母,先磕頭,再說事。舅舅會領著外甥,通知本族。外甥見了舅家長輩,都要磕頭。在整個喪事中,舅家說了算,是得罪不得的。其他親戚,只要捎到信兒就行。
這時,主喪的已把各路人馬安排好了。打墓的、做飯的、買菜的、請響子的、背柴的、燒火的、找桌椅板凳的,各司其職。孝子們披麻戴孝,專心守靈。打墓人在打墓前,首先讓孝子燒香磕頭,然后象征性地挖一下土,打墓人才動手。由于打墓是個掏力活,半晌還得吃干糧,白饃、烙餅都行。家人還會挎著鏊子,帶上面糊,到墓道里攤煎餅,名曰暖房。在老人去世的第二天晚上,后家們前來吊孝。主喪的親自接待,向后家訴說老人死因,匯報喪事的安排情況,并讓站役(做飯的)做飯,盛情招待。后家們個個黑繃攢臉,亂挑毛病,不是說壽衣玄了,棺材薄了,就是講鋪排小了,太簡單了,又數說子女們不孝順了,把老人折擱死了。孝子們就連忙向后家賠禮道歉,磕頭認罪。主喪的也在一旁說好話,后家才不吭聲了。
入殮是一件大事,也有一定講究。棺材的最底下得鋪灰,灰上面是七張白綿紙,分別用七個小銅錢壓住。兩邊放七根麻,四角放陳曲,然后放鋪底,把老人安放在棺材里后,再用蓋底蓋住身子,腳底下還得放一雙鞋,身邊放一些老人生前喜愛的東西。最后是凈面,取七朵籽棉花,端一點清水,棉花在清水里蘸一蘸,去老人臉上的兩腮,眉頭、鼻子、下巴分別擦一下,把剩下的清水讓孝子喝了,再蓋上棺蓋,就算完成了入殮一事。
老人在家停留的時間,三至七天不等,視天氣和各種情況而定。辦喪事那天,人們先把棺材移放到寬闊的地方,支起靈棚,棺材前面放兩塊大荊笆,用板凳支起來,準備放供品。荊笆前的空地上,鋪幾張蘆席,供人們吊唁用。孝子們分男左女右,跪在棺材兩邊。靈棚的前一側是響子,另一側是禮賬席。在舉行喪禮之前,孝子還要去墳上跑一圈兒,寫幾個位牌,把先祖們都請回來,享受香煙供果,觀看熱鬧場面。其實都是活人亂擺弄,走走形式,擋人耳目罷了。
到半前晌左右,前來吊唁的親戚們就都陸陸續續地來了。他們有的用大籃子盛著白饃,有的拿著燒餅,還有的裝著錢,先到禮賬席登記交禮。禮物的輕重按親戚的遠近區分。老人的親閨女拿的禮物最重,是十五個象大海碗那么大的白饃,起碼得用一斗多面。其次是兒女親家和干兒干閨女的禮物,比親閨女的禮物稍微小一點。舅舅家的禮物也不會比親家的禮物小。其他親戚的禮物就不太大了,有的象常用的碗那么大,有的象小孩用的木碗那么小。拿燒餅的都是從飯鋪買來的,大小一樣。上錢的大部分是遠親,上個三毛五毛,上一塊的很少。記賬人登記后,就把禮物擺到荊笆上,五個饃為一小供,十五個饃為一大供。舅舅家的、親閨女的、兒女親家的要擺放在前面。供饃擺好后,記賬人再把各位親戚的名子寫到紙條上,然后壓到各自拿的供饃上。供人們觀賞品評。從供饃上不但看出親戚的遠近,還能看出廚藝的高低。有的廚藝高,蒸出的饃又白又暄,蓬松柔軟;有的廚藝低,蒸出的饃又黃又磁,枯蔫憋縮。從廚藝上又能看出人的形象來。廚藝好的,人一定干凈利亮;廚藝差的,人保證腌臜窩囊。在整個喪事中,舅舅家始終占特殊地位。舅家來人,孝子們要帶著響子前去迎接,寫禮賬時,舅家的名子要寫在最前面。
寫罷禮賬,親戚們要吊唁。有單獨吊唁的,也有兩三個人一塊吊唁的。吊唁時,主喪人首先喊道:“孝子舉哀!”孝子們就爬在靈前哭。等吊唁人上過香,點過紙,主喪人又喊:“舉哀!”親戚就爬在棺材正前方鋪的蘆席上哭。哭個三聲五聲,主喪人就會喊:“哀止。”親戚便停止哀哭,向死者磕頭。磕頭也有講究,神三鬼四,磕四下,不能多,也不能少。親戚磕罷頭,主喪人接著喊道:“孝子出靈還理啦!”孝子們就手執哀杖,低頭哭著緩緩向前走來。主喪人喊:“往上跪,此靈叩拜。”孝子們就向亡靈叩頭。主喪人又喊:“往下跪,回頭謝客。”孝子們就扭回頭朝前來吊唁的親戚磕頭,以示謝意。主喪人最后喊:“孝子回靈。”孝子就重回原地。對于輩份低和一般的'親戚,只要主喪人一開始喊:“孝子出靈還禮啦!”他們馬上就回道:“可不勞了。”主喪人隨即喊:“孝子免禮。”孝子就不出來謝客了。但有的親戚即使說可不勞了,孝子們也得出來謝客。比如長輩、親家,特別是舅家的親戚們,那可怠慢不得,照樣得出靈磕頭,鄭重謝客。如果親戚是女客,她們在靈前上過香,燒過紙后,會到孝女的位置邊坐下哭上一番,然后由女主喪人勸止攙起。干兒干閨女和親兒女一樣,同樣披麻戴孝,跪地守靈。戴孝也有講究,親兒女和干兒女都是重孝,頭戴孝帽,身穿孝衣,腰系麻繩,鞋上也得繃上白布。其他人是一般孝,只戴個孝帽就行。孫子戴白帽,重孫戴黃帽,玄孫戴的則是紅孝帽。死者都有玄孫了,能說不是喜事么?
白事上的飯和紅事上的飯一樣,都是大鍋飯。通常為干飯湯。干飯是玉茭糝或小米,很少有大米的。菜是紅白蘿卜條,家境好一點的,放些粉條,或捍些面條,極少有放肉的。后家的地位雖特殊,吃的也是大鍋飯。不同的是,其他親戚都是親自上鍋盛飯,后家的飯則是用人端來的。其他親戚隨便坐,后家則是在上房坐。就在后家吃飯時,孝子孝女們要來向后家男女磕頭請罪。他們跪在后家面前,說我們不孝,沒伺候好老人,致使老人去世。我們有罪,乞求寬諒。后家們會根據孝子平時對老人的表現程度區別對待。對孝順子女,就馬上攙起,說你們已盡到力了,怪老人沒福氣,壽命短。以撫慰為主。對那些不孝順的子女,后家就讓他們一直跪在那里,不許他們起來,以示懲罰。并嚴厲訓斥他們,數說他們的種種不孝之事,為死者出氣。再往前幾十年,對極個別忤逆老人的不孝兒孫,后家還會讓其跪鍘釘,嚴重懲治。這一項傳統規矩,是在教育人們要孝敬老人,不能當忤逆蟲。
吃過午飯,鄉親們都來看熱鬧。有的來看供饃,看誰家蒸的白饃個大,漂亮;有的來聽響子吹;有的來找熟人或親戚,請他們去自己家里喝湯。這時,正是響子大顯身手的時候。他們敲起鑼鼓,吹起嗩吶,捧起竹笙,打起梆子,奏起了激越高亢,悅耳動聽的音樂。一曲《大祭樁》,吹奏得凄慘悲切,令人心酸;又一曲《秦雪梅》,表演得如訴如泣,哀惋痛惜。人們聽得入神入迷,如癡如呆。但響子是有規定的,上午四場,下午四場,吹夠八場就不吹了。要想再聽,就得加錢。于是,有好事者便向閨女和女婿要錢,女婿不出,他們就上去硬掏,人們就起哄亂叫,鬧哈哈笑。好事者要來錢,就給響子。響子就接著吹。給的錢多,就多吹一會兒;給的錢少,就少吹一會兒。大女婿出了錢,再找二女婿要。叔伯關系的女婿、干閨女女婿、老閨女女婿,都是出錢的對象。趁這個機會不耍耍老少女婿,不讓他們出點血,還等何時?這種湊熱鬧,鬧笑攤的情景,白事上常見。
下午三點多鐘,主喪人宣布吊孝開始。上午親戚們來吊唁只是先報個到,寄托哀思。下午吊孝是向遺體告別。程序和上午一樣,只是圍觀的人多了,顯得更緊湊更集中了。吊孝要按順序來,姥姥舅舅家,接著是兒女親家,然后是閨女女婿、干兒干女、七姑八姨、表兄表弟。這時的場景,熱鬧復雜,激動奇特,觀眾在聽看,孝子在痛哭,親戚在吊孝,響子在吹打,還有人在打鬧說笑。真是轟亂繁雜,聲嘈音喧,就象一曲極不協調的大合唱,熱鬧極了!
吊過孝后,接著就是引街。引街就是去村里主要街道上轉一圈。其用意大概是告訴人們,誰誰已不在人世了,同時也顯示一下這次白事的規模。引街隊伍的前面是紙扎隊,人們抬著紙扎的門樓、牲畜、金童、玉女,緩緩行進,接著是邊走邊吹的響子,后面是孝子。他們打著引魂幡,捧著死者遺像,手執哀杖,低眉垂頭,哀哀痛哭。也有不哭的。這時,有人會在街中放一個椅子,攔住引街隊伍,要吊唁死者。也有的往街中橫一條長凳,放上一合煙或幾毛錢,讓響子吹一會兒。白事上有的用兩班響子。為了比高低,他們就要使勁吹,都想壓倒對方。所以,就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和看就本領,拼命表演。你吹黑臉,我吹紅臉。你吹《秦香蓮》,我吹《桃花庵》。你用鼻子吹嗩吶,我就扯嗓唱戲段。你嘴里會吐紙條,我耳朵會冒青煙。雙方對得緊張激烈,勝負難分。最后看哪班響子周圍觀眾多,就說明那班贏了。
引街回來后,抬材的人就釘棺釘,拉老繩,抬老桿,綁棺材。當人們把棺材抬起來后,孝子把老盆一摔,送葬隊伍就出發了。摔老盆也有講究,摔者必須是死者的嫡親長子。無長子用長孫。然后才是次子。由大到小,不能亂來。村子邊,主喪的早安排人卷席燒席。一般孝女到這里就不走了。在送葬的路上,如遇上坡拐彎,崎嶇難走的地方,孝子們就要給抬材的跪下磕頭,以保安全。到墳上往墓里放棺材時,相互不能提名喚姓。棺材下到墓里后,孝子把胸前挎的衣食罐放在棺材頭上,點著燈,燒上香,將插在衣食罐上的兩個供饃掰成若干塊往上扔,讓抬材的人打牙祭。孝子從墓道里上來后,往懷里弄些土,隨即將土拋入墓里,人們就開始填土了。把死者安葬完畢,抬材的人就回來吃飯。飯還是大鍋飯,和親戚們中午吃的一樣。吃飯時,孝子們向抬材的人磕頭,以表謝意。
第二天傍晚,孝子會到墳上把引魂幡請回來,插到家中椅子上,叫請靈。笫三天下午,孝子又把引魂幡送到墳上,叫送靈。至此,這樁白事才算圓滿結束,子女們也完成了自己遲早應該做的一件大事。
現代實用禮儀
每個人都需要與人交往,因而每個人都需要協調自己與他人的行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現代實用禮儀,歡迎來參考!
一.職員必須儀表端莊、整潔。
【第1句】:頭發:員工頭發要經常清洗,保持清潔,男性員工頭發不宜太長。
【第2句】:指甲:指甲不能太長,應經常注意修剪。女性職員涂指甲油盡量用淡色。
【第3句】:胡子:胡子不能太長,應經常修剪。
【第4句】:口腔:保持清潔,上班前不能喝酒或吃有異味食品。
【第5句】:女性職員化妝應給人清潔健康的印象,不能濃妝艷抹,不宜用香味濃烈的香水。
二.工作場所的服裝應清潔、方便,不追求修飾。
【第1句】:襯衫:無論是什么顏色,襯衫的領子與袖口不得污穢。
【第2句】:領帶:外出前或要在眾人面前出現時,應配戴領帶,并注意與西裝、襯衫顏色相配。領帶不得骯臟、破損或歪斜松弛。
【第3句】:鞋子應保持清潔,如有破損應及時修補,不得穿帶釘子的鞋。
【第4句】:女性職員要保持服裝淡雅得體。
【第5句】:職員工作時不宜穿大衣或過分臃腫的服裝。
【第6句】:在辦公室內服裝要整齊,不得穿背心、短褲、拖鞋。
三.在公司內職員應保持優雅的姿勢和動作。
【第1句】:站姿:腰背挺直,胸膛自然,使人看清你的面孔。兩臂自然,不聳肩,身體重心在兩腳中間。
【第2句】:坐姿:坐下后,應盡量坐端正,把雙腿平行放好,不得傲慢地把腿向前或向后伸,或俯視前方。要移動椅子的位置時,應先把椅子放在應放的地方,然后再坐。
【第3句】:公司內與同事相遇應點頭行禮表示致意。
【第4句】:握手時用普通站姿,并目視對方眼睛。握手時脊背要挺直,不彎腰低頭,要大方熱情,不卑不亢。伸手時同性間應先向地位低或年紀輕的,異性間應先向男方伸手。
【第5句】:出入房間的禮貌:進入房間,要先輕輕敲門三聲,聽到應答再進。進入后,回手關門,不能大力、粗暴。進入房間后,如對方正在講話,要稍等靜候,不要中途插話,如有急事要打斷說話,也要看住機會。而且要說:“對不起,打斷你們的談話。”
【第6句】:遞交物件時,如遞文件等,要把正面、文字對著對方的方向遞上去,如是鋼筆,要把筆尖向自己,使對方容易接著;至于刀子或剪刀等利器,應把刀尖向著自己。
【第7句】:走通道、走廊時要放輕腳步。無論在自己的公司,還是對訪問的公司,在通道和走廊里不能一邊走一邊大聲說話,更不能唱歌或吹口哨等。在通道、走廊里遇到上司或客戶要禮讓,不能搶行。
【第8句】:辦公室嚴禁吸煙。
【第9句】:非休息時間不得在辦公室閑聊,更不允許大聲喧嘩。
四.正確使用公司的物品和設備,提高工作效率。
【第1句】:公司的物品不能野蠻對待,挪為私用。
【第2句】:借用他人或公司的東西,使用后及時送還或歸放原處。
【第3句】:工作臺上不能擺放與工作無關的物品。
【第4句】:公司內以職務稱呼上司,同事間以張生、何工、盧師傅、趙姨、劉大姐、小杜等稱呼,客戶間以先生、小姐等相稱。
【第5句】:未經同意不得隨意翻看同事的文件、資料等。
五.正確、迅速、謹慎地打、接電話。
【第1句】:電話來時,聽到鈴響,至少在第二聲鈴響前取下話筒。通話時先問候,并自報公司、部門。對方講述時要留心聽,并記下要點。未聽清時,及時告訴對方,結束時禮貌道別,待對方切斷電話,自己再放話筒。
【第2句】:通話簡明扼要,不得在電話中聊天。
【第3句】:對不指名的電話,判斷自己不能處理時,可坦白告訴對方,并馬上將電話交給能夠處理的人。在轉交前,應先把對方所談內容簡明扼要告訴接收人。
【第4句】:工作時間內,不得打私人電話。
六.會客禮儀規范。
【第1句】:接待工作及其要求:
A在規定的接待時間內,不缺席。
B有客戶來訪,馬上起來接待,并讓座。
C來客多時按序進行,不能先接待熟悉客戶。
D對事前已通知來的客戶,要表示歡迎。
E接待客戶時應主動、熱情、大方、微笑服務。
【第2句】:介紹和被介紹的方式與方法:
A直接見面介紹的場合下,應先把地位低者介紹給地位高者。若難以判斷,可把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在自己公司和其他公司的關系上,可把本公司的人介紹給別的公司的人。
B把一個人介紹給很多人時,應先介紹其中地位最高的或酌情而定。
C男女間的介紹,應先把男性介紹給女性。男女地位、年齡有很大差別時,若女性年輕,可先把女性介紹給男性。
【第3句】:名片的接受和保管:
A名片應先遞給長輩或上級。
B把自己的名片遞出時,應把文字向著對方,雙手拿出,一邊遞交一邊清楚說出自己的名字。
C接對方的名片時,應雙手去接,拿到手后,要馬上看,正確記住對方姓名后,將名片收起。如遇對方姓名有難認的文字,馬上詢問。
D對收到的名片妥善保管,以便檢索。
上一篇:高新區宣傳口號揭曉集錦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