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九》全詩詩意翻譯注釋
送崔九
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詩文解釋】
歸隱山林無論到深處或淺處,都應該欣賞丘壑的美景。不要學那個武陵漁人,只是短暫地在桃源停留。
譯文: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處淺處都要去看看;要盡情地賞玩山巒溝壑的.清凈秀美。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暫時游了游就匆匆出山。
【解釋】
壑:山谷。
⑴崔九:即崔興宗,嘗與王維、裴迪同居輞川。南山:即輞川南邊的終南山,故詩中說他“歸山”。馬上口號:在馬背上順口吟成詩句。《全唐詩》此詩題下注:一作“留別王維”。
⑵丘壑:既指丘陵川壑,也是暗用典故,含勸友人隱逸山林,莫改初衷之意。《世說新語·品藻》載:“明帝問謝鯤:‘君自謂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僚準則,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謂過之。’”
⑶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中的武陵漁人。
【賞析】
《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是唐代詩人裴迪的作品。這是一首勸勉詩,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兩意,入山復出,不甘久隱。全詩用語淺淡,近乎口語,或暗用典,或明用典,或正勸,或反諷,喻之以理,曉之以情,在看似平淡的外表下蘊涵著濃郁的朋友情誼,含意頗為深遠。
詩人送友人歸隱山林,勸慰友人安于隱居,不要暫時停留,也抒發出自己厭惡塵世的心情。這首詩形象生動,含蓄深沉。
此詩起句點題“送”字。詩人看著崔九向山中走去,于是勸勉他說,山中自有美妙之景,足以自得于心,一丘一壑,皆可怡性養神。次句“丘壑”用典,諷勸友人隱逸山林,莫改初衷,為下文預設伏筆。后兩句緊依次句而寫,化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含蘊深刻。既是勸勉友人堅持初衷,盡享山水之樂,同時暗含這一層意思:如果棄隱入仕,以后想再度歸隱,怕就難了。這里“暫”字用得極妙,與次句“盡”字相對。次句從正面勸說,結尾二句從反面勸勉。這一正一反,思慮周全,語意婉轉,諄諄囑咐,濃濃友情,溢于字里行間。
這是一首勸勉詩,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兩意,入山復出,不甘久隱。語言雖淺白,含意卻頗為深遠。也有人認為這首五絕是說既然到深山里游玩,就應細心欣賞山間的一石一木;不要像那個武陵人,一到桃源仙境很快就出來了,比喻學習不能淺嘗輒止,看似賞景,卻富哲理。
詠柳全詩意思
引導語:《詠柳》這首詩想必有不少人都學過,那么你知道《詠柳》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詠柳全詩意思,歡迎閱讀!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絲絳:絲線編成的帶子。這里形容隨風飄拂的柳枝。
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里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賞析
首句寫樹,柳樹就像一位經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單單用碧玉來比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字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跡,南朝樂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還有南朝蕭繹《采蓮賦》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來形成“小家碧玉”這個成語。“碧玉妝成一樹高”就自然地把眼前這棵柳樹和那位的古代質樸美麗的貧家少女聯系起來,而且能夠聯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聯想到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墜的.綠色的絲織裙帶。而中國是產絲大國,絲綢為天然纖維的皇后,向以端莊、華貴、飄逸著稱,那么,這棵柳樹的風韻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綠絲絳”繼續聯想,而這些如絲絳的柳條似的細細的柳葉兒是誰剪裁出來的呢?先用一問話句來贊美巧奪天工可以傳情的如眉的柳葉,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風姑娘用她那靈巧的纖纖玉手剪裁出這些嫩綠的葉兒,給大地披上新裝,給人們以春的信息。這兩句把比喻和設問結合起來,用擬人手法刻畫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穎別致,把春風孕育萬物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烘托無限的美感。
總的來說,這首詩的結構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后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題西林壁全詩意思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下面整理了題西林壁全詩意思,希望對您有幫助~
《題西林壁》全詩鑒賞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意思】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鑒賞】
這首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于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由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此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此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由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題西林壁的全詩意思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題西林壁的全詩意思,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題西林壁
詩人: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從側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識:認識;清楚。(注:這里不是看清楚,沒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6)緣:同“原”,因為;由于。
(7)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譯文
從正面看廬山的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啊!
賞析
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古詩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古詩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上一篇:七2班班級口號四句集合10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