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曹操的用人之道散文
自古以來,世人對曹操褒貶不一。但曹操確實有過人之處,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都有特別高的成就,這是不可否認的。在這里我主要想簡單的探討一下曹操的用人之道。說曹操提拔樂進、李典于行伍,任用許褚于庶人,則過于陳舊。不妨從曹操對三個人的態度與生殺任用上分析一番。
開門見山,這三個人分別是高順,張遼,關羽。在正式探討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這三位的“個人簡歷”:高順:字伯平,呂布帳下中郎將。史載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好飲酒,所統率的部隊精銳非常,號稱“陷陣營”。先后擊敗過夏侯惇、劉備等,屢進忠言于呂布,呂布雖知其忠而不能用。曹操下邳擊破呂布后,高順被曹操所殺。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后,歸順曹操。此后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濡須之戰后,曹操任命張遼等守合肥。張遼多次擊退孫吳進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戰,張遼率800將士沖擊孫權的十萬大軍,打到了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后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張遼為歷代推崇,并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曹丕登基后,仍令張遼守御孫權。張遼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黃初三年(222年),張遼不負眾望,抱病擊破吳將呂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謚剛侯,享年五十四歲。陳壽撰寫三國志時,稱他為“五子良將”之首。關羽:字云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后斬殺袁紹大將顏良文丑。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后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關羽去世后,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崇為“武圣”。
說起這三個人,就必須聯系到一個地方~徐州。此三人都是在曹操爭奪徐州的戰爭中被曹操所擒拿的。那為什么要分析這三個人尼?同樣是被曹操所擒獲,但曹操對待他們的方式與態度卻截然不同。首先我要拋出三個問題:【第1句】:張遼高順都是曹操攻克呂布后的俘虜,為何用張遼殺高順?【第2句】:關羽高順都是被俘的敵方猛將,為何用關羽殺高順?【第3句】:張遼關羽都是被曹操厚待的降將,為何關羽離去張遼跟隨?
曹操為人愛才,其在短歌行中寫到: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是特別希望得到有才者輔佐自己的,可以說是求賢若渴。在曹操戰勝呂布之后,張遼、高順這些呂布帳下的一流大將都成了他的俘虜,我想當時曹操對于這批人才是都想收服為己所用的,比如早就叛變呂布投降了曹操的二流將領侯成魏續宋憲。但回過頭一想,還真難實現。先說高順,最貼切的詞來形容他,莫過于忠臣不事二主。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高順只有呂布一個主公,對呂布是忠心耿耿。高順為人勇猛剛直,指揮呂布手下一支精英部隊“陷陣營”,沒少給對手苦頭吃。但正因為高順的性格,使得呂布并不寵愛他,雖指揮陷陣營,但只有戰斗時才將權力交給高順。臣忠庸主便是愚忠,最為可悲。正因為如此,曹操估計高順雖然是一員猛將,但也很難為自己所用,雖然自己有愛才之心,但恐怕難以使高順歸心于自己。既然不能收為己有,那么對于高順來說,只有死路一條了,曹操不可能放掉他留下后患。
反過來再看張遼,他的人生就不像高順那樣簡單粗暴了,張遼原來是在邊境發展,后來歸順了丁原,丁原死又投了董卓,董被殺后才歸的呂布,可謂已經從仕三主了。但不能以此說張遼是墻頭草之人,相反,張遼盡職盡責,對得起每一位主公。這樣說來,張遼被曹操收降為己所用的可能性是特別大的。有道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張遼正是在尋找一位良主,能夠讓自己的才華得到施展。曹操為人又愛惜人才,思賢若渴,這樣說來,可以說張遼歸降曹操可以說是意料之中了。于是,曹操親自為張遼解縛,張遼感其恩,歸之。后來,張遼合肥之戰打敗孫權,威震逍遙津,揚名立萬,這是后事。比較之下,曹操殺高順,收張遼便理得通了。可以說是愚忠者亡,知遇者存。
我們再對比高順和關羽,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敵方陣營數一數二的猛將,而且對各自主公都是忠心耿耿。那么,為何關羽被曹操收降而高順卻慘遭殺害?這就需要看看關羽相對于高順來說有什么更讓曹操眼前一亮的東西了。故事要從十八諸侯攻打董卓說起,正是那時關羽與曹操相識。三國演義中溫酒斬華雄既說明了關羽武藝的高超,也說明了曹操對關羽的賞識與器重。再加上后來的三英戰呂布等,使得關羽給曹操留下了特別好的印象,后來劉備暫時投靠曹操,許昌出獵時關羽心向漢獻帝,更突出了他忠義的一面,在曹操心中,關羽是一個忠義而勇猛的人,以曹操愛才的性格,怎么會不喜歡關羽尼?反過來再看高順,除了在對曹作戰中勇猛外,再也沒有什么亮點了,與關羽的名氣,形象相差太遠。再看當時關羽提出投降曹操的三個條件:降漢不降曹,以劉備俸祿侍奉兩位嫂夫人,一旦有劉備下落就要去找劉備。曹操聽后,第一條他認為自己是大漢丞相,降漢降曹一個樣。曹操是務實的人,不會在這種名義上較真,第一條就通過了。至于第二條說白了就是給兩個女人花些錢養著,曹操根本不會在乎。至于第三條,曹操確實猶豫了,但在謀士的建議下,曹操還是同意了。曹操的智囊認為,關羽是忠義之人,如果他歸降后曹操對他加以恩德,那么時間一久關羽必然對曹操感恩戴德,自然不會輕易離去。由此看來,關羽這忠義的牌子打的很響亮,形象上宣傳的`實在是太高大上了。就這樣,關羽暫時投降了曹操。曹操用人確實慧眼識珠,關羽的能力與人品足以為曹操所器重,后來曹袁爭霸時殺顏良誅文丑那是后事。
最后說張遼與關羽。張遼在投降曹操后便成了曹營一員大將,隨曹操征戰四方功績卓越。而關羽在官渡之戰前便離開了曹操去投劉備,最后又成了曹操的敵人。為什么出現這兩種情況尼?先看張遼,在接受曹操這個主公后,張遼已經清楚他遇到了可以施展雄才大略的明主。賢臣擇主而侍,在經歷丁原、董卓、呂布這些主公后,新的主公著實使張遼更佩服,更效忠。因此張遼自然得賣命,在隨曹操征戰的生涯中,張遼做出了極大的功績。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于合肥之戰以不足3000打敗孫權軍10萬,斬將無數甚至差點捉了孫權,一戰威震逍遙津,達到人生巔峰。后來,陳壽寫《三國志》,將張遼列為曹魏五子良將之首,可以說是很了不起了。關羽在開始約法三章時已經說明一旦有劉備下落就要去找劉備,這就為他后來離開曹操留下來伏筆,跟張遼相比,關羽的老主子劉備還在,而張遼的幾任主公都已經被殺了。況且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共約生死,加之關羽義薄云天,所以離開曹操已是預料之中的事。曹操對關羽恩重,但忠臣不事二主,可惜!
后來赤壁之戰曹操落敗,敗走華容道,正是因為當初曹操對關羽恩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過五關斬六將殺蔡陽也不計較,關羽重恩,不忍殺曹操,才放了曹操。后來襄樊之戰,關羽膨脹了,敗走麥城,孫權將關羽頭顱送給曹操,曹操以貴禮葬之,追封漢壽亭侯,可見曹操對關羽是多么的欣賞,愛才之心是多么熾熱。
對這三位杰出的將領,曹操各有所用,這其中既有曹操察人用人、知人善用的謀略所在,也體現了曹操愛才敬才之心,不愧為一代雄主。
淺析蘇軾的文論和散文
宋初提倡古文的學者,當西昆體流行的時候,要求以文章為“道之用”,借以“左右名教,夾輔圣人”(孫復《答張稠書》)。到北宋中葉,古文既已盛行,以蘇軾為代表的一些古文家,在強調文章的道德意義和政治作用的同時,還認為文章如“精金美玉”、“金玉珠貝”,“各有定價”,相當重視它本身的藝術價值。
蘇軾沒有專門的文論著作,在他的部分散文與詩歌,特別是他同后輩來往的書札中,提出了一些可貴的文藝見解。他早年隨蘇洵出三峽,下長江,受自然景物的激發,跟蘇轍寫詩唱和,就認為詩文創作要象山川的云興霧起,草木的開花結果,是由內容充實郁勃而自然表現出來,不是文章的工拙問題(《江行唱和集敘》)。后來反復強調“辭達”,說:“辭至于達,足矣,不可以有加矣。”即重視文章表達思想內容的本身作用,而沒有象道學家那樣把文章僅僅作為載道或明道的工具看。他引歐陽修的話說:“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這又注意到文藝本身的美學價值,跟王安石僅僅把文章看作器皿上的裝飾品不同。那么怎樣才能辭達呢?這就是他說的“求物之妙”,即追求能夠表現事物特征的神妙之處。它不但要“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而且要使是物“了然于口與手”。他說:“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這里首先要求作者認真觀察、研究描寫的對象,清清楚楚地掌握它的特征,同時還要求作者有熟練的藝術技巧,在寫作時能夠得心應手,左右逢源,象他說的“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何蓬《春緒紀聞》引蘇軾語)他晚年形容自己寫作詩、賦、雜文時的情況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答謝民師書》)即從不同的內容出發,自由表達,擺脫種種形式上的束縛。它是蘇軾在文藝創作上長期刻苦鍛煉,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轉化的心得體會,對我們今天克服種種形式主義的文風還有一定啟發。由于蘇軾閱歷的豐富和學問的淵博,能突破前人在文章方面的種種限制,力求自由而準確地表達他所要表達的意境,這就使他的文章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見《文說》),而,“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見《答謝民師書》),把韓愈、柳宗元以來所提倡的古文的作用發揮到了更高的境地,同時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文章風格。
蘇軾的散文向來同韓、柳、歐三家并稱。他的政治論文如《策略》、《策別》、《策斷》里各篇,從儒家的'政治理想出發,廣引歷史事實加以論證,精神上繼承了賈誼、陸赍的傳統;而文筆縱橫恣肆,又顯見《戰國策》的影響。賈宜縱覽戰國秦漢之際的歷史發展,深究治亂的根源,對漢朝的政治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到北宋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歷史經驗更豐富了。蘇軾從小讀書就“好觀前世盛衰之跡,與其一時風俗之變”(見《上韓太尉書》),他在仁宗末年所進策論,對當時封建社會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和各個問題之間的錯綜復雜關系是確有所見并提出自己的對策的。他認為“當今之患,外之可畏者西戎北胡,而內之可畏者天子之民也。西戎北胡不足以為中國大憂,而其動也有以召內之禍。內之民實執存亡之權而不能獨起,其發也必將待外之變”(見《策斷二十三》)。基于他對當時政治的這種認識,他對內主張行寬仁之政;通上下之情;對外主張“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從而爭取對敵斗爭的主動權。這隨賈誼《陳政事疏》的精神一脈相承。他的歷史論文如《平王論》、《留侯論》等是政治論文的另一表現形式。《平王論》反對舉寇遷都,在南宋政治上起了積極的影響。由于階級地位的局限,他少年讀書,專為應舉,“不能曉習時事”(見《上韓太尉書》),他早年的進策和史論,議論多流于空泛,同時表現他政治上的保守態度,如在《勸親睦》主張恢復小宗來勸導人民親睦,在《武王論》里以湯武革命為非圣人,在《商鞅論》里以商鞅變法為破國亡家之術等。至于他說范增和義帝有君臣之分,應為義帝誅項羽,說諸葛亮只要費數十萬金,就可以離間魏國的君臣,舉兵滅之,更是不審察情勢,大言欺人的書生之見。他這部分文章雖內容沒有什么特別可取,而在寫作上善于隨機生發,或翻空出奇,對士子的科場考試頗有用處,因此從北宋中葉以來,一直成為應舉土子的敲門磚。“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萊羹”(見陸游《老學庵筆記》),這四句秀才們的口頭禪就是這樣來的。后來他在實際政治中受過較多的鍛煉,逐漸改變縱橫家的習氣。他在元佑、紹圣間針對具體政治問題寫的奏議,如《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札子》,《奏浙西災傷第一狀》等,議論切于事情,精神上更接近陸贄。
蘇軾集中的書札、雜記、雜說、小賦等,大都夾敘夾議,隨筆揮灑,表現了作者坦率的胸懷,也表現他對人生對文藝的見解和愛好,成就遠在他的政治論文之上。他在《傳神記》里記僧惟真畫曾魯公像,初不甚似,經過細致觀察,于眉后加三紋,就十分逼真,說明細節真實對于傳達人物神情的重要性。他在《書吳道子畫后》里說畫家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即一方面既要掌握藝術的規律,又要有創造性,即自出新意,而不為規律所束縛;另方面要求在豪放的筆墨之外,表現一定的思想深度,即他所說的“妙理”。這些見解雖是就繪畫說的,其他藝術部門也可以相通,對我們今天還有啟發。他在黃州寫的《答秦太虛書》、《答李端叔書》,在惠州寫的《答參寥書》,談生活、談文藝、談謫居時的心境,都比較親切有味,而沒有在語言文字上裝腔作勢。它不但擺脫漢魏以來辭賦作者“以艱深文其淺陋”的文風,同時避免了韓愈以來古文家“力去陳言夸末俗”的矜持習氣。這不僅決定于作家本身的生活和修養,同時和當時社會文化的普遍高漲,古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有關。他的《與可畫芫菪谷偃竹記》寫出了“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文藝見解,回顧了他和文與可的往來唱和,表現他們的坦率而富有風趣的性格。在這六,七百字短文里有詩、有賦、有書札、有敘事、有議論,好象隨筆所至,漫無邊際,然而它依然有個中心內容,一意貫注到底,那就是表現他們向來交情的親厚,以及他見到這幅遺作時對文與可的深沉悼念。他的《赤壁賦》以詩一樣的語言抒寫江山風月的清奇和作者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感慨。又通過客與主的對答,水與月的譬喻,探討宇宙與人生的哲理,表現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時的苦悶心情和當他從莊子、佛家思想出發觀察宇宙人生時的灑脫態度。篇中的主客實際代表作者思想的兩個方面,他仍然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作法;但從內容到形式,都更象—首美妙的散文詩,完全擺脫了漢賦板重的句法和齊粱駢儷的作風。
蘇軾自說少年時讀書,每一書分作數次讀,一次只注意某一方面的問題,如第一次只注意興亡治亂的問題,第二次只注意典章文物的問題。他對歷史上的重要著作都這樣分門別類地掌握了它的內容,當他臨文時不論遇到哪一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聯想起他過去的學習心得加以發揮。他自稱這是“八面受敵”的方法。他早年寫的議論文,每提出一種意見,都能聯系古今史實和前人論著,反復加以說明,看出他這方面的工夫。然而這僅僅是他文章基礎的一個方面,這方面的基礎使他的散文具有豐富的歷史內容,“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見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卻還不能說明他的“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的藝術特點。蘇轍說他少年時讀《莊子》,感嘆地說:“吾昔有見于中,口不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見《東坡先生墓志銘》)莊子文章表達的自由、聯想的豐富、比喻的恰切,在他早年寫的《中庸論》里已看出它的影響。后來他到汴京應試,在《行賞忠厚之至論》里說:“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奉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用以說明法官要嚴格執法,而君主要寬厚愛人。考取后他去謁見主考官歐陽修,歐陽修問他見于何書,他說:“何須出處?”當然,在政論文里虛構歷史事實是不允許的;然而這也正好表現他要求擺脫史書的束縛,更自由更大膽地表達意象的創作精神。謫官黃州以后,他閱歷更廣,學問的積累更豐富,對現實的體察也較深,使他可以在更其廣闊的境界里馳騁自由的聯想和曲折無不盡意的筆力,莊子文章對他的影響就更其顯著了。
蘇軾的父親蘇洵,號老泉,著有《嘉祐集》,弟弟蘇轍字子由,著有《樂城集》,也以散文著稱。后人合稱三蘇。
──選自《中國文學史》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淺析梁實秋散文
最初對于梁實秋的印象,源于魯迅先生筆下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二三十年代那場關于文學階級性的爭論,使得梁實秋在進步人士中名聲不佳,1942年毛澤東又將他定為資產階級文學的代表,于是梁實秋便同其“香汗文學”一道,成為眾矢之的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信手拈起一本《槐園夢憶》,其流暢的文筆、詩化的語言,立刻把我深深打動了。而梁實秋追求的卻是“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境界。如果撇開了當時的階級斗爭去打量梁實秋的散文,無疑有著深刻的藝術生命力。難怪他會因之而飲譽文壇了。
“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居住在重慶北碚的陋室中,梁實秋卻有雅性,從簡陋之中覓詩意:“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在恬淡閑適之中尋找藝術的人生情趣,游心于物外,梁實秋這種超功利的審美態度和處事哲學,當無疑是頗有幾分儒雅和脫俗的。
福樓拜嘗三月而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嘗把十年辛苦寫就的手稿付之一炬,可見精練對于寫文章是何等重要。散文的語言,尤其當以節約性衡量其表現力。梁實秋深解其中三味,故而他很會“割愛”,也諳知“細細體味”,他把這歸功于徐錦澄老師的教誨(《我的'一位國文老師》)。細讀梁實秋的散文,通篇你找不到一個累贅的字眼,可以說是清楚而有姿態、簡單而有力量了。再看他的文調:“仄聲顯示出歡樂的神情,長文案表示溫和馳緩,文案代表了強硬急迫的態度”(《論散文》),而他的散文,是不講究對偶的,但于參差之中卻寓有整齊之筆;不拘于格律,但于平仄之中卻諧調與聲韻相配,讀起來瑯瑯上口,節奏感很強,分明是一種不露斧斫的文調之美。
梁實秋的散文,懷人的凄清細膩、纏綿動人;思鄉的深沉濃郁、感人至深;寫景的錯落有致、別具一格;敘事的娓娓道來、不流于俗……“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我不知道梁實秋創作散文時是否達到了“物非物、我非我”的境界,但雅有雅的姿態,雅有雅的份量,這便是梁實秋散文了。
淺析孔雀品性散文
談到飛禽走獸,人們自然會想到老虎和孔雀,老虎代表著走獸科的威猛,孔雀代表著飛禽群的美麗。我也喜歡欣賞孔雀撐開它那色彩斑斕五顏六色的的錦羽,但我討厭它撐開彩屏后,高傲著頭的洋洋得意。特別是聽到它發出怪異的叫聲,如若美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放了一個響屁讓人那么掃興。大概孔雀天天沉醉于自己擁有漂亮的羽毛,懈怠了自己的學習歌唱,所以沒有練出悅耳的歌喉,筆者把這種現象歸納為“孔雀品性”。
大千世界中有許多人就是耽誤在了自己嬌好俊俏的容貌,正如有人驚詫戒毒所里的女人們,難道說美女都會去吸毒嗎?她們是有正是因為矜夸自己擁有嬌好俊俏的容貌,從而懈怠學業追求散懶于好吃懶做,放松了做人的底線,這樣的人不犯錯誤才怪了。
電視節目中,一歌者參加海選,歌畢評委老師點評到:“大概你還沒有掌握好樂理知識,你跟我試唱一下音階。”果不其然她連音階都沒有唱準確。老師又問:“你為什么要學習成功?”歌者回答到:“人們都說我長有一張明星臉,是唱歌的材料。”老師奉勸到:“你不能陶醉于自己漂亮的容貌,要先把自己看作是一個丑陋的人,這樣對你今后的學習唱歌大有好處。”細細品味老師的話,還品出了蘊藏著的一條生活哲理:“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先把自己看的丑陋些。”看來一個人不能光靠自己的容貌去吃飯,因為漂亮的容貌是短暫的,并不能代表著他的生存能力。陶醉于自己漂亮容貌的人,往往其一生都是一個平庸的人。
詩人魯藜先生這樣寫到:“還是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老是把自己當做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做泥土吧,讓眾人把自己踩成一條路。”一個人的青春美貌只是年輕氣盛的資本,但不可自我偉大把世界看的渺小。自己高昂的頭顱只代表著挑戰前的自信,但它不代表著你已經成功。聰明人是在不斷地否定著自我的不足而進步,沉湎于自我肯定自我高大的人,定然是固步自封難有建樹。
如若讓我評選諾貝爾近現代文學獎得主,我定然第一個推薦作家史鐵生先生。因為他從來不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成功并且獲過獎的作家,而是謙虛地把自己稱之為:“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在他的文字里總是能感受到謙和做人的教誨,使看客能“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讀著他的文字,鄙人終于悟出了他對人生的感悟:“人這一生就是個吃苦奮斗的過程,只能走吃苦這條路才能尋找到自己的幸福與價值,走其他的.路只能確定自己僅僅是在活著。”他總是能把自己看的那么卑微,從來不自謂為思想的智者,他為人低調嚴于律己品德高尚的人品,不僅是作家中的楷模,也為后人樹立起做高尚人的榜樣。
一個人在成就一番事業前必將下一番苦功,吃苦是一種有骨氣有力度的人生體驗,是成熟著一種有品味有價值的人生境界。這種苦與貧窮并無關聯,并不是泛指饑寒交迫之人,而是指莘莘學子十年寒窗苦求學,學者苦心鉆研學術,農民勤勞地科學種田,工人潛心于技術革新等,他們都是通過吃苦的過程,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實現著人生價值。然而,懼怕孩子吃苦的家長,只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平庸的人。不通過吃苦考驗的人,就難以成就一種有價值的人生境界,日子在庸庸碌碌中虛度,人也因缺少學識而輕浮的沒有分量。
國人正在告別著貧窮,但不能解決了溫飽就不想去吃苦,生活中不能缺少了吃苦,因為吃苦是一種奮斗,不想去吃苦也不準備去奮斗的人,恐怕他還會回到貧窮。
人這一生就是個吃苦奮斗的過程,吃苦苦還甜,怕苦苦無盡。
上一篇:祝老板生日快樂口號集合9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