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異獸介紹
山海經里的奇珍異獸很多,是集齊古人智慧與想象力的書。小編整理了《山海經》異獸介紹,歡迎欣賞與借鑒。
【異獸】冉遺魚
【原文】英鞮之山,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澤。是多冉遺之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不瞇①,可以御兇②。
【注釋】①瞇:夢魘。②御兇:辟邪。
【異獸】耳鼠
《山海經·北山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如鼠,兔頭,能以尾飛。其說始見于先秦。
【異獸】何羅魚
《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扈。”一首而十身。其說始見于先秦。
【異獸】犼
本北方食人之獸,狀如犬,傳為海中神獸,狀如馬而有鱗,口中噴火,騭猛異常,食龍腦。其說多見于宋以后。
【異獸】長右
《山海經·南山經》:“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狀如猴而四耳。其現為水災之兆。其說始見于先秦。
【異獸】窮奇
【原文】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猬毛,名曰窮奇,音如嗥狗,是食人。
【譯文】邽山,山上有一種野獸,形狀像一般的牛,但全身長著刺猬毛,名稱是窮奇,發出的聲音如同狗叫,吃人。
【異獸】猙
【原文】章莪之山,無草木,多瑤、碧。所為甚怪。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曰猙。
【譯文】章莪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瑤、碧一類的美玉。山里常常出現十分怪異的物象。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赤豹,長著五條尾巴和一只角,發出的聲音如同敲擊石頭的響聲,名稱是猙。
【異獸】肥遺(鳥)
【原文】英山,有鳥焉,其狀如鶉①,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②,可以殺蟲。
【注釋】①鶉:即“鵪鶉”的簡稱,是一種鳥,體形像小雞,頭小尾短,羽毛赤褐色,有黃白色條紋。雄性的鵪鶉好斗②癘:癩病,即麻風。
【譯文】英山,山中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鵪鶉鳥,是黃身子而紅嘴巴,名稱是肥遺,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麻瘋病,還能殺死體內寄生蟲。
【異獸】蠱雕
【原文】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譯文】再往東五百里,是座鹿吳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但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澤更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種野獸,名稱是蠱雕,形狀像普通的雕鷹卻頭上長角,發出的聲音如同嬰兒啼哭,是能吃人的。
【水麒麟】
品性仁慈、妖力強大的生物,諳悟世理,通曉天意,可以聆聽天命,王者的神獸。
【獬豸】xièzhì
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上古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后吃下肚子。
夔】讀音:kuí(二聲)
《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只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制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里,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夔與天地同生,世上只有三只,以上是第一只,第二只乃秦始皇所殺,但秦始皇沒有黃帝的功業,所以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沒那么神奇了。
【異獸】應龍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①,殺蚩尤與夸父②,不得復上,故下數旱③。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注】①應龍:傳說中的一種生有翅膀的龍。②蚩尤:神話傳說中的東方九黎族首領,以金作兵器,能喚云呼雨。③數:屢次,頻繁。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①,逮之于禺谷②。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③,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注】①景:“影”的本字。②逮:到,及。③又殺夸父:先說夸父因追太陽而死,后又說夸父被應龍殺死,這是神話傳說中的分歧。
【異獸】赤鱬(rú)
傳說中異魚名。人面,音如鴛鴦,食之可以療病。其說始見于先秦。
【原文】《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異獸】滅蒙鳥,禽類,青色羽毛,紅色的尾巴,也叫孟鳥。
【異獸】比翼鳥
《山海經·海外南經》:“比翼鳥在(結匈國)其東,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一曰在南山東。”又山海經《西山經》:“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
【異獸】燭龍
《山海經.大荒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海外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燭龍是人臉蛇身的怪物,紅色的皮膚,住在北方極寒之地。它的本領很大,只要它的眼睛一張開,黑暗的長夜就成了白天;它的眼睛一合上,白天就變回黑夜。它吹口氣就烏云密布,大雪紛飛,成為冬天;呼口氣又馬上赤日炎炎,流金鑠石,成為夏天。它老是蜷伏在那里,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不呼吸——因為它一呼吸,就成為長風萬里。它的神力又能燭照九泉之下,傳說它常含一支蠟燭,照在北方幽黯的天門之中,所以人們又叫它「燭陰」,也寫作逴龍。
【異獸】角端
中國神話中的一種獨角獸(也有學者將其認為是大熊貓),有時作為藝術形象被做成避邪之物(比如今天河南省的宋陵),古書中這樣描述:
《上林賦》:“其獸則麒麟、甪端。”郭璞注:“甪端似貊,角在鼻上,中作弓。”
《隴蜀馀聞》:“甪端,產瓦屋山,不傷人,惟食虎豹。山僧恒養之,以資衛護。又近于渠搜發獻鼠犬。人常置其石造像于門,驅邪也。”
【異獸】陸吾
《山海經·西次三經》:“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
【相關神話】
陸吾又被稱作開明獸,本是黃帝都城昆侖丘的守衛,他把自己化裝成老虎的樣子,這樣便可以獲得老虎的威嚴和力量。只是不知為何會出現在蜀山的神龍殿之中,而且似乎忘記了原本的職責,只知道單純的阻擋一切進入神龍殿的人。陸吾神掌管這“帝之下都”還兼管“天之九部”。
【異獸】鳴蛇
《山海經(中次二經)》:“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見則其邑大旱。”
【異獸】鉤蛇
《山海經·中山經》“東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
【郭璞注】:“今永昌郡有鉤蛇,長數丈,尾岐,山海經在水中鉤取岸上人牛馬啖之。”
《水經注(若水)》載: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時于水中用尾巴鉤岸上動物食之。
【異獸】朱厭
《山海經-西山經》中記載,有一種野獸,身形象猿猴,白頭紅腳,名叫朱厭。這種野獸一出現,天下就會發生大戰爭。
【異獸】諸懷
諸懷,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音如鳴雁,是食人.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多枳棘剛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諸懷,其音如鳴雁,是食人.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囂水,其中多鮨魚,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
【異獸】兕讀音:sì
《山海經·海內南經》有這樣的兩段記載,“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兕,如野牛而青,象形。——《說文》古籍里要形容地方險惡,也多言“其上多犀兕虎熊之類”。
【異獸】飛廉
飛廉,亦作蜚廉,是中國神話中的神獸,文獻稱飛廉是鳥身鹿頭或者鳥頭鹿身,秦人的'先祖之一為飛廉。
【異獸】禍斗
一般犬吃的食物讓禍斗感覺索然無味。它們對蜥蜴、昆蟲、鼠類沒有感覺,對大型動物的尸體也不屑一顧。作為火神的隨從,甚至有時就是火神的犬類,禍斗只吃火焰。雷神駕駛雷車在大地巡游的時候,禍斗就跟在他們后面。雷神拋下的雷斧楔石在人類的森林、市鎮里引發了大火。這個時候,禍斗才有機會沖上前去,大口吞食火焰,填塞饑餓的腸胃。讓人略感驚訝的是,這種動物的排泄物也是火焰。看上去,這灼熱的能量僅僅是從它們的口腔進入,在經歷了一串跌宕起伏之后,由禍斗的后部奪門而出。偶爾火焰也從它們的口中噴出,這一情況帶來的常常是恐怖的火災。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在不需要進食的時候,禍斗們常常聚集在南方海外的厭火國。】
【厭火國人】形貌像猿猴,皮膚黝黑如炭,并能從口中噴出火苗。這都是因為平時他們以炭石為食物的緣故。厭火國更有一種食火獸,形狀像狗,名叫“禍斗”,它能像當地的人一樣噴火,因此常為該國人帶來禍殃。
【異獸】諸犍
中國古代神獸,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
【異獸】鯤鵬
莊子說有一種大鳥叫鵬,是從一種叫做鯤的大魚變來的。傳說有一大魚名曰鯤,長不知幾里,寬不知幾里,一日沖入云霄,變做一大鳥可飛數萬里,名曰鵬。
【異獸】獨角獸
獨角獸,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頭頂正中長有一支單角的動物。
在中國神話中,獨角獸是一種吉祥之物。它只有在履行重要使命時才出現。它的出現被人們視為美好時代的象征。當世界和平美好時獨角獸將會重現。
傳說大約五千年前第一只獨角獸出現,并將文字傳授于伏曦皇帝。在大約47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697年,另一只獨角獸出現在黃帝的花園。這一吉兆被視為黃帝之統治將千秋萬代,和平繁榮。堯帝統治時期也出現過兩只獨角獸,因此,堯帝便成為四千年前五大皇帝之一。
【異獸】夫諸
【古代神獸之一】夫諸: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
《山海經·中山經》:“敖岸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狀如白鹿而有四角。其現為水災之兆。其說始見于先秦。
【鑿齒】
鑿齒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之一: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沼澤地帶的怪獸或巨人。鑿齒長有象鑿子一樣的長牙,這對長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據說鑿齒掠食人類,帝堯命令后羿前往討伐,在經過激烈的搏斗后,后羿在昆侖山追上了鑿齒并且將他射殺。鑿齒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征。
【異獸】九嬰
古代神獸之一。
水火之怪,能噴水吐火,其叫聲如嬰兒啼哭,故稱九嬰。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于北狄兇水之中。其說始見于漢。傳說中的水火怪。亦用以喻邪惡兇殘的人。
《淮南子·本徑訓》高誘注:“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北狄之地有兇水。”
《中國神話傳說詞典》認為:“當是九頭怪獸、怪蛇之屬,能噴水吐火以為災。”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提到北方有一條大河,水深千丈,波浪洶涌,人稱兇水。兇水中有一只九頭怪物,名叫九嬰,既能噴水,又能噴火。十日并出時,兇水也沸騰了,九嬰嫌水中太熱,就跳上岸來,見人就吃,吃的時候,必須有9樣食品同時供它吃,因此成為后羿第3個斬殺目標。
【異獸】乘黃shènghuáng
《山海經·海外西經》:“白民之國在龍魚北,白身披發。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
【異獸】猰貐 yàyǔ
【山海經海內西經】: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于雁門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魚.食之殺人.
【傳說窫窳是后羿射殺的第一個怪獸。猰貐曾是天神,是燭龍的兒子。窫窳原本老實善良,但后來被名為“危”(乃二十八宿之一,鳥頭人身的形象,手持木杖)的神所殺死,天帝不忍心看燭龍傷心,就讓他兒子復活了,可沒想到,復活后,窫窳變成了一種性格兇殘,喜食人類的怪物。】
【異獸】陵魚
海中有陵魚,人面魚身,有手有足,啼聲如小兒。有的古書把它稱作較人,有的說就是人魚。
《山海經》提到人魚的有好幾處,都說它活在山溪中,看描述可能是鯇,即娃娃魚,不是神話中的人魚。
【異獸】雷神
《山海經·海內東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
雷神是一種半人半獸,龍身人首的神獸,生活在雷澤之中,它在雷澤中游戲玩耍,常拍打肚子,它一拍肚子,就會發出轟隆隆的雷聲。
【異獸】屏蓬
生兩個頭,各在一端,意志處處相對,一個頭想走那邊,一個頭想走這邊,扯來扯去,移不動尺寸之地。
【異獸】火光獸
古代傳說中夜間能發光的異獸,亦稱“火鼠”。
《神異經》云:“南方有火山,長四十里,生不盡之木,晝夜火然。......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長二尺余,......取其毛,織以作布,用之如垢污,以火燒之,即清潔也。此鼠又名火光獸,其毛為布又曰火烷布......”
《海內十洲記·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許,晦夜即見此山林,乃是此獸光照,狀如火光相似。取其獸毛,時人號為火浣布,此是也。”
【異獸】魚婦
《大荒西經》載: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天及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蘇。
有—種魚,半身偏枯,一半是人形,一半是魚體,名叫魚婦。
據說是顓頊死而復蘇變化成的。
顓頊是少昊之子,在他死去的時候,剛巧大風從北面吹來,海水被風吹得奔流而出魚婦,蛇變成了魚。
已經死去的顓頊便趁著蛇即將變成魚而未定型的時候,托體到魚的軀體中,為此死而復生。
后來人們就把這種和顓頊結合在一起的魚叫作魚婦。
(顓頊(拼音:zhuānxū,注音:ㄓㄨㄢㄒㄩ),相傳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陽東南),號高陽氏。)
【異獸】相柳氏
《海外北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大荒北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昆侖之北."
【異獸】狍鸮páoxiāo
《山海經·北山經》:“[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異獸】犀渠
《山海經》中記載“有獸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其名曰合囗,其音如嬰兒,是獸也,食人,亦食蟲蛇,見則天下大水。
出于黧山,樣子象牛,皮毛黑色,叫聲象嬰兒一般,以人為食,極為兇惡。
【異獸】山膏(huān,音歡)
《山海經·山中經》:“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赤若丹火,善罵。”其狀如豬,好罵人。其說始見于先秦。
先秦古籍山海經里異獸排名順序
古本《山海經》中的上古華夏神州,萬物皆有靈性,在廣瀚的三界之中,出沒著一些極富靈性的神獸。它們長有各種奇異的外形,并且有著不為人知的神奇力量。神獸的出現能給世人帶來幸福,也能招來災害。雖然,誰也沒有真正見過神獸的真面目,但是自古以來,還是流傳下來許多關于它們的傳說。今天小編和大家文案先秦古籍山海經里異獸排名順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些上古傳說中有很多種神獸,如白澤、夔、鳳凰、麒麟、梼杌、獬豸、犼、重明鳥、畢方、饕餮、腓腓、諸犍、混沌、慶忌等。而這些被后世從中選取的“上古十大神獸”,想必很多人是只聞其名,不知其形,即便知道其形也都是從動漫或影視作品中所看,而不知其真實面目。
夔是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夔牛是古時代神獸,古時生于東海流波山,形狀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沒有長角,只長了一只腳,每次出現都會有狂風暴雨。它身上還閃耀著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聲和雷聲一樣震耳欲聾。后來黃帝得到這種獸,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獸的骨做槌,敲擊鼓,鼓聲響徹五百里之外,威懾天下。
“白澤”是傳說中昆侖山上的神獸,渾身雪白,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很少出沒,除非當時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書而至,是可使人逢兇化吉的吉祥之獸。從很早開始,白澤就被當做驅鬼的神和祥瑞來供奉。尤其到了中古時期,對白澤的尊崇更是隆重。當時《白澤圖》一書非常流行,到了幾乎家手一冊的程度。在禪宗文案中,也常見有“家有白澤圖,妖怪自消除”“不懸肘后符,何貼白澤圖”“家無白澤圖,有如此妖怪”一類的文案。人們將畫有白澤的圖畫掛在墻上,或是貼在大門上用來辟邪驅鬼。
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和龍一樣為漢族的民族圖騰,羽毛一般被描述為赤紅色,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鹍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并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后,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并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槃”。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麒麟,亦作“騏麟”,雄性稱麒,雌性稱麟,簡稱“麟”。麒麟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作仁獸、瑞獸,現實中常認為長頸鹿是麒麟的原型,常用來比喻杰出的人。
麒麟是中國古人創造出的`虛幻動物,這種造型是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在中國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關于麒麟的故事雖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眾生活中實實在在地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
麒麟在四靈獸中地位僅次于青龍,后由于封建皇帝對龍鳳的褒揚,麒麟被排擠到民間,成為民間祥瑞的獨特代表。麒麟主太平,帶來豐年、福祿、長壽與美好。玄學稱麒麟是歲星散開而生成,故主祥瑞,含仁懷義。
經典古籍《山海經》介紹
《山海經》是一部有名的志怪古籍,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經典古籍《山海經》介紹,歡迎參考閱讀!
書籍簡介
山海經《山海經》是一部記載我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國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現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時期荒誕不經的神話奇書。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而成。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據說原共22篇,約32650字。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大的部分,是一部富有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4篇、《大荒經》5篇。《漢書·藝文志》載此書時作13篇,未把《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也有人認為這5篇是西漢劉向父子校書時所增加的。全書內容,以《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作為一組;《海內經》4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4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后貫串,有綱有目。《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后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山經》主要記載山川地理,動植物和礦物等的分布情況;《海經》中的《海外經》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大荒經》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于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對古代歷史、地理、植物、動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山海經》實際上也是我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本古書。
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后羿射九日等神話確實出自山海經,有人質疑出自《淮南子》,這是不正確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相傳根據《呂氏春秋》改編。而《山海經》早在先秦已有流傳,從時間順序來看,就顯而易見了。
內容簡介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除了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藥、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真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實際上也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古書。
山海經兩大部分中,《山經》5篇是為一組,以四方山川為綱,記述內容包括古史、草木、鳥獸、神話、宗教等。
《海經》中的《海外經》5篇是為一組,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5篇為一組,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大荒經》4篇為一組,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海經》以上每組的組織結構,皆自具首尾,前后貫串,有綱有目,除著錄地理方位外,還記載遠國異人的狀貌和風格。第18篇《海內經》是《山海經》地理狀況的總結,總結中國境內地理形勢分野、山系、水系、開拓區域分布;農作物生產;井的發明;樂器制作;民族遷徙;江域開發以及中國洲土安定發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經》全書記載了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神怪畏獸,該書總體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大荒經》由東開始,故有學者認為是南、西、北、東的方位順序與遠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經》由東開始,則可能是后人的改動調整)。關于《山海經》全書涉及的地域范圍及相關物事虛實,歷來眾說紛紜。很多學者都認為是一次國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獻記載,有一些確實能確定下來,比如黃河、渭河、華山等等,地理位置與現實的大體一致。事實上,即是是《五藏山經》,也與整體格局和現實的山川不合,至今為止,尚未有誰能令人信服地將這些山川一一坐實。然而,《五藏山經》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別是《中山經》里的山,《五藏山經》(即“山經”)本是以一些真實的山川為基礎來敘事的,但說到荒遠無稽的極地,已是無能為力,只能憑借想象向壁虛構了。
阿長與山海經課文分析介紹
《阿長與《山海經》》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該散文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上冊)。阿長與山海經課文分析介紹,一起來看看。
阿長與山海經課文分析介紹一
這是一篇記實性的文章。文章幾乎是按生活的原樣,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她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但又爽朗、熱情、樂于幫助別人,有著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過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這樣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的懷念之情。
文章先介紹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的外形特點,然后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著力刻畫這一人物形象。作者用戲謔的口吻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寫她這時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態。她對我管得很嚴,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都說頑皮,動不動就要告訴母親。夏天睡覺,長媽媽又在床中間擺大字,擠得我沒有翻身的余地。這些真切生動的細節描寫,活畫出了這個人物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征。
作者接著寫她懂得許多我所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飯粒落在地上最好是撿起來吃下去等等,都是些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至于長毛的故事,更讓人看到長媽媽的無知和淳樸。這些都可以算抑的一面,可以說是在為寫《山海經》一事作鋪墊。但是,即便是這抑的一面,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長媽媽善良的品格,這一點我們從吃福橘一事中看得很明白。作者雖然認為這是元旦辟頭的磨難,但正是在這磨難中,寄托著長媽媽怎樣善良真誠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作者用相當多的篇幅寫了買《山海經》一事。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繪圖的《山海經》,遠房的叔祖找不到,別人又不肯真實地回答我,自己去買又沒有機會。正在這時候,長媽媽看出來了,問我是怎么回事。我雖然知道說了也無益,但還是告訴了她。沒想到,在她告假回來以后,一見面就高興地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這是多么令人震驚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識字,她連名字都說不準,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這時候那種激動而又敬佩的心情,他那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了!
這就是魯迅筆下的'長媽媽,她雖然有些多事,有些令人厭煩的規矩,但她真誠、善良,關心孩子,盡可能幫助孩子。這樣的一個人,怎能不讓魯迅深深地懷念呢?所以,他稱這幾本書為自己最為心愛的寶書,在長媽媽去世大約30年以后,還撰寫文章紀念這位普通的人,表達自己的深切思念。他在文章最后說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對她的深沉懷念。
這篇文章詼諧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而莊重。切切察察的神態,睡相的描寫,吃福橘時的緊張心情,長毛一節的神力等,讀后都會讓人忍俊不禁。但是,當長媽媽高興地買回《山海經》以后,作者感情就開始變得深沉而莊重了。這種感情的變化,使得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表達得更為真實而深切。
阿長與山海經課文分析介紹二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分析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了解課文的記敘線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中心,理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中心,理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第1句】:精心導入。
導入語: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一位“長媽媽”,她給魯迅講的故事使我們對百草園更產生了一種神秘感。其實關于“長媽媽”還有很多有趣而令人感動的事情呢!同學們想了解嗎?那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阿長和〈山海經〉》這篇課文。
【第2句】:漫談感受。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如有不認識的字,可查字典,自行解決。
2.如對課文有不理解的地方,請提出來,大家討論解決。(如果學生不能解決,教師可適當點撥,但不宜過于深入)
3.談談自己讀完此文后的感受(不限話題)。
同學們的話題可能涉及到:先抑后揚的寫法;阿長的性格特點;作者對阿長的感情;的語言特點……
教師歸納。
【第3句】:討論形象。
課堂主問題: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要求:說出理由或舉出例子。)
討論、交流,教師歸納補充:
1.是一個沒有文化的粗人,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生得黃胖而矮”;喜歡“切切察察”;對“我”管得很嚴,喜歡到母親那兒告“我”的狀;夏天睡覺喜歡在床中間擺“大”字,擠得“我”無法翻身。
2.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淳樸、善良而又迷信:連姓名都不為人所知,不識字,沒有文化;“青年守寡”,在別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幾天回家;對生活并無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頭,順順流流”;相信兒童金口,鄭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睜開眼就向她祝福。
3.是民間文化的載體,知道許多“規矩”:有迷信的成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也有落后的成分,如認為孩子拔草、翻石頭就是頑皮。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如要孩子恭喜、吃福橘,是吉利文化;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是珍惜勞動果實;不要從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鉆過去,是講究形象;不說“死掉”而說“老掉了”,是避諱修辭;而關于長毛的傳說,則是珍貴的歷史資料,有助于我們認識太平軍。
4.是一個傾心關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要孩子干凈、安全、有教養,總是為孩子操心(討論這一點,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最令人感動的是為“我”買來《山海經》——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想“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而且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經》的心情,這表明此時“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的心理;后來,阿長為我買來《山海經》,“使我發生新的敬意”,“別人不肯做”,即是別人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沒有阿長那樣熱心,而且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要跑多少路,打聽多少地方,別人“不能做”,“她卻能夠成功”,因此作者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件事,使作者又驚又喜,感激不盡,也令讀者為之肅然起敬。
上一篇:按摩椅產品定位口號精選1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