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口號分析及評價
篇一:義和團口號
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勸奉教自信天不信神忘祖仙男無倫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產如不信仔細觀鬼子眼珠俱發藍天無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神發怒仙發怒
非是邪非白蓮
升黃表敬香煙
仙出洞神下山
兵法藝都學全
拆鐵道拔線桿
大法國心膽寒
洋鬼子盡除完
一同下山把道傳念咒語法真言請下各洞諸神仙附著人體把拳傳要平鬼子不費難緊急毀壞大輪船英美德俄盡消然大清一統靖江山
篇二:簡析義和團運動口號評價的有效性
簡析“扶清滅洋”口號評價的有效性
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評價,應突出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價值取向,以學生為主體,在講授義和團運動時,對于“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其中說它盲目排外,我認為在講解時,有必要讓學生全面的去分析問題,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認識。
為此,我進行了如下設計,首先讓學生分析“扶清滅洋”口號提出的歷史背景,然后讓學生進而分析“扶清滅洋”的目的和結果,最后讓學生分析義和團運動的重大歷史意義。通過師生探究,得出這樣的結論:“扶清滅洋”的口號是在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有了轉變之后,且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大肆侵略下提出的,也就是清政府從以前的鎮壓剿滅到現在的安撫利用之后出現的,這樣義和團提出這一口號的目的就不能再單獨理解為盲目排外了,“滅洋”,應該成為當時每一個具有愛國心的中國人的心聲,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去考慮它的盲目排外應該說有點不妥,非要這么說,我感覺也只是個程度的問題,客觀方面的問題,而它帶給學生的信息將是什么不良影響呢?從義和團運動的重大歷史意義來看,無疑展示了它的巨大功績,粉碎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迷夢。由此我們不難進一步得出:“扶清滅洋”的口號,在當時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更符合中華民族抵御外辱的需要,它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勇氣和決心。這樣,放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分析解決問題,學生對“盲目排外”的價值去向也就有了更清晰地認識。
在選修一第14課《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維新》一文中,94頁下半部分小字內容中也有類似的表述:改革派暗殺幕府官員,???。在反對外國侵略的過程中,也出現了盲目偏激的排外活動。???從港口走不到家就會被殺掉。這里,日本同樣面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改革派的舉動仍然符合當時日本國家的利益,是亡國,還是要振奮國民精神,英勇抵御外辱,孰輕孰重,不言而喻,我想,日本的明治維新能夠成功,日本能夠發展到今天,也應該值得我們思考,那么“盲目偏激的排外活動”又該作何理解呢?學生從中應該感悟到什么?
是的,學習先進無可厚非,但想想日本,一方面從事暗殺活動(只要你買侵略者的東西),一方面在明治維新時期虛心向西方學習,看看中國,清政府時期的五大臣出洋考察,結論該作何思考?
我們向往和平,反對戰爭,但在外敵尋釁滋事的情況下,眾志成城,旗幟鮮明,給予堅決反擊,無論是“扶清滅洋”的口號,還是日本改革派的暗殺活動,其盲目性應該淡化了吧?
篇三:義和團真相:口號扶清滅洋實際燒殺擄掠
義和團真相:口號扶清滅洋實際燒殺擄掠
“扶清滅洋”的口號模糊了義和團對清朝統治者的認識,從而讓群眾增添了對清王朝的幻想,麻痹和消弭了群眾的反清革命意識,喪失了對清政府的警惕性,也使得清王朝利用義和團,壓制、歪曲運動的健全發展,將義和團一步步推向萬劫不復的境地。最終義和團在運動中大受破壞,在為統治階級當炮灰的同時,還受盡殘殺,最后死無葬身之地,可悲、可憐、可嘆。
對于義和團運動,在現代很多人除了在中學課本上了解過一些,其他的想必都知之甚少。歷史課本上的幾句簡單的評語,幾乎能倒背如流,卻看不到多少歷史真面目,對其評價也僅是一知半解,不能做到歷史的客觀公正。現在回過頭去重新審視一下一百多年前那個發生著劇烈變化的年代。
當年義和團運動中發生的“教案”,并非單純的利益沖突,也并非單純的政治爭斗,而是中西思想沖突,中學和西學的爭斗。當時的中國人指責洋人的宗教宣揚“無君無父”,還有婦女若是信教則被視為“傷風敗俗”之事。比如1875年元月,荊州教案,旗營婦女誦經,被其夫逼殺。
中國古代文化與西方宗教文化的`對立是造成后來仇洋情緒泛濫的根源。除此之外,當時人們的無知和愚昧也是造成這種敵視情緒的重要因素。比如通過自己的想象虛構一些現在看來極其荒謬的“洋鬼子罪行”,如在《反洋教書文揭帖選》有:(洋)銀必取中國人睛配藥點之,而西洋人睛罔效,故彼國人死,無取睛事,獨中國人入教則有之。??(洋人)能咒水飛符,攝生人魂與奸宿,曰神合。又能取婦女發爪置席底,令其自至。取男童女童生辰粘樹上,咒之,攝其魂為耳報神,??甚或割女子子宮、小兒腎子,及以術取小兒腦髓心肝!《庚子記事》中有:
(北京西什庫教堂)墻壁,具用人皮粘貼,人血涂抹,又有無數婦人赤身露體,手持穢物站于墻頭,又以孕婦剖腹釘于樓上,故(義和團)團民請神上體,行至樓前,被邪穢所沖,神即下法,不能前進,是以難以焚燒。又兼教堂有老鬼子在內,專用邪術傷人,固難取勝,反多受傷。
在當時廣為流傳的義和團揭帖中記載的類似控訴洋教的文字還有很多,盡管親身接觸,切身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人們不相信這些揭帖,但當義和團開壇做法,作為普通百姓,人們還是深信不疑。
義和團運動于19世紀90年代后半期起源于山東和直隸(指北京周邊地區),以“練拳”為名組織起來,主要針對外國人開展行動,如攻打教堂,反洋教等。
1898年10月下旬,外國教會強行拆毀了玉皇廟,于是,趙三多在冠縣蔣家莊聚眾祭旗起義,攻打當地紅桃園等教堂,揭開了義和團運動的序幕。
隨后義和團運動迅速興起,宛如滾雪球般從山東發展到直隸,波及半個中國,并于1900年夏進入北京。
義和團在山東巡撫毓賢的縱容下攻擊教會,殘殺教徒和傳教士,惹的外國公使向清廷興師問罪。清廷只好罷了毓賢的官,將其召回京城,然后派袁世凱去當山東巡撫。袁世凱到了山東后對義和團進行了血腥鎮壓,致使當地拳民紛紛逃往直隸京津一帶。而這時的山東原巡撫毓賢到了京城,開始向王公大臣們大肆吹噓義和團的“壯舉”,將其一步步神話,說他們個個刀槍不入。這樣才有了后來的眾多守舊分子向慈禧推薦義和團一說。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慈禧派軍機大臣趙舒翹等前往涿州、良鄉宣撫義和團。該月二十日深夜,有人送了一份洋人的照會給榮祿,要求慈禧立刻歸政于光緒。二十三日,清廷召開會議,決定宣戰。后來慈禧才發現原來那份照會是假的,是端郡王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所使的激將法,但為時已晚。
次日,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崇文門大街被戕,清軍及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及西什庫教堂。二十五日,清廷正式下詔與各國宣戰。
六月起,義和團大規模進京,盡顯強盜本性,進行燒殺搶掠。不僅殺害傳教士,連信了教的中國人也全都殺害。七月十五日開始,義和團進攻聚集在宋家河的三千多名教民;三天后陳澤霖又帶2500名新軍加入;到二十日,義和團用炸藥包炸毀圍墻攻人,殺死了所有做最后抵抗的修女,然后對困在教堂中的1000名男女老少施以焚燒。
當時只有50人從窗口逃出,加上被陳澤霖帶回北京的、被義和團賣為奴隸的、夜間逃出的,只有500人幸存。
義和團稱傳教士為“毛子”,教民為“二毛子”,“通洋學”、“諳洋語”、“用洋貨”等人被依次稱為“三毛子”、“四毛子”等,凡為“毛子”全部在殺害之列。因為其仇視一切帶有“洋”字,與“洋”人有關的東西,所以有用洋物者“必殺無赦,若紙煙,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輒置極刑。曾有學士六人倉皇避亂,因身邊隨帶鉛筆一支,洋紙一張,途遇團匪搜出,亂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對開明官紳,維新派人士,義和團更是變本加厲地進行殘害,并揚言要“拆毀同文館、大學堂等,所有師徒,均不饒放”。
因為義和團手上有所謂的“圣旨”,屬于“奉旨造反”,所以其威勢無人能匹,破壞程度,令人咋舌。
義和團的衰亡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們“刀槍不入”的神話在一支臨時拼湊起來的約20000人的“八國聯軍”面前徹底破滅了。可笑的是,八國聯軍已經打來了,義和團卻還仍然熱衷于燒教堂、殺教民的運動,甚至于為了報私仇,天津的義和團還從背后攻擊正在抵抗八國聯軍的清軍聶士誠部。最終,這場運動以簽訂《辛丑條約》告終。四億五千萬兩白銀,壓得中國人喘不過氣來。但是對義和團的評價,后人不能僅僅看表面現象,也不能單純地從他們的所作所為去說其是“土匪”,或者說“愛國人士”,評價他們需要充分認識其兩面性。
首先,義和團運動是發生在帝國主義時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一場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這是根本不變的性質,他們有其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愛國的性質是后人無可否認的。當時,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大量商品的傾銷,打碎了中國的“手織機”,摧毀了中國的“手紡車”,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社會經濟所固有的農業與手工業的結合,農民因此喪失了土地,無家可歸,手工業者因此陷于破產的境遇。特別是沿海、沿江地區的社會和它原來古代傳統的全部過去歷史斷絕聯系。毛主席指出:“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絕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和這相反,它們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所以,這場運動一開始矛頭就集中指向外國侵略者,指向洋人,提出“扶清滅洋”的主要政治口號。當然,這一口號
缺乏科學性,但同時也反映出華夏民族和西方列強已經不可調和的矛盾發展到十分尖銳的程度。而這種矛盾的尖銳性正好被慈禧之類權力熏心的人士所利用。
其次,義和團在仇視、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過程中,籠統排外,甚至仇視一切帶有“洋”字,與“洋人”有關的東西,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還是可以理解的,由于當時中國政府閉關鎖國,西方列強剛剛入侵中國,中西思想正在碰撞時期,中國的農民還不能夠正確認識外國侵略者帝國主義的本質,不能認清資本主義制度(西方現代思想)和侵略者的區別,準確地說他們的盲目是社會的局限所致。而他們所認識的資本主義是在中國大地上橫行霸道、無惡不作的西方侵略者,以及那些別有用心、用思想侵略中國的傳教士。大部分深入中國大小城鎮,乃至窮鄉僻壤的傳教士,都在干一些不為人知的勾當,這些人成為直接壓迫農民們,侵害農民利益的披著羊皮的狼,所以他們才進行了幾乎是變態式的反帝、反洋運動。這種運動雖則有一定的狹隘、落后、盲目性,但反抗侵略是具有正義性的,絕不是帝國主義所宣稱的“黃種人仇視白種人”、“中國人仇視歐洲文明”。
列寧在《中國的戰爭》一文中這樣說道:“是的,中國人確實憎惡歐洲人,然而他們究竟憎惡哪一種歐洲人,并且為了什么呢?中國人并不是憎惡歐洲人民,因為他們和歐洲人民并無沖突,他們是憎惡歐洲資本家及被資本家馴服的歐洲各國政府。那些到了中國只是為了賺錢的人,那些利用其被贊頌的文明只是為了欺騙、掠奪、暴行的人,那些對中國作戰只是為了獲得販賣毒害人民的鴉片權的人,那些偽善地以傳播基督教來掩護掠奪政策的人,中國人能不憎惡他們嗎?”
列寧的話正是對謊言的徹底反擊。慈禧起用這群長期被封建思想控制的人,注定了他們的在運動中的一切錯誤行為。
第三,在義和團運動的整個過程中,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其中“扶清”這里并不能說就是指扶保清政府,而是指扶保中國。一方面這是一場以統治階級支持的反帝運動,另一方面當時的農民階級,各種政權意識和國家意識十分淡薄。由于各種封建因素的制約,使他們很難將“朝廷”和“國家”兩個概念區分得很清楚,如義和團告示中有這樣的文字:“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坊。”可見,義和團明顯地具有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當然,義和團的揭帖中也有這樣的話,“先拆電線桿,后拆火車道,殺盡外國人,再與大清鬧”。這也就是說義和團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時考慮
的還是先反帝,然后再反封建。“扶清”只是打的一張政治牌,為了爭取當時統治階級的支持,可他們萬萬沒想到這樣做卻是在給自己挖墳墓。
“扶清滅洋”口號模糊了義和團對清朝統治者的認識,從而讓群眾增添了對清王朝的幻想,麻痹和消弭了群眾的反清革命意識,喪失了對清政府的警惕性,也使得清王朝利用義和團,壓制、歪曲運動的健全發展,將義和團一步步推向萬劫不復的境地。最后義和團在運動中大受破壞,在為統治階級當炮灰的同時,還受盡殘殺,最后死無葬身之地,可悲、可嘆、可憐。
后來諸多名人對義和團都有很多評價,如鄒容在其著作《革命軍》中說:“有野蠻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蠻之革命有破壞,無建設,橫暴恣睢,知足以造成恐怖之時代,如庚子之義和團,意大利加波拿里,為國民添禍亂。”
魯迅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中說:“清光緒中,曾有康有為者變過法,不成,作為反動,是義和團起事??”
蔡元培在1916年說:“滿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視新法之故,而仇視外人,遂有‘義和團’之役,可謂頑固矣。”
李大釗在他著名的宣言性論文《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1918年7月1日)中說:
“時至近日,吾人所當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長,以濟吾東洋文明之窮。斷不許以義和團的思想,欲以吾陳死寂滅之氣象腐化世界。”
雖然這些人都是后來“五四運動”之后的精英,但他們同樣犯了一個錯誤。他們在西學的熏陶下成長,卻未曾用客觀的角度去看待義和團的“起事”。在筆者看來,公正、真實地對義和團的評價應該具備以下三個要素:
第一,義和團行為固然是對西方文明向西方以外傳播的非理性的反作用,他們是在堂吉訶德般地維護腐朽的舊制度、舊文化,但他們的行為還是具有愛國主義因素,哪怕這種因素非常有限;
第二,義和團行為實質上是那些保守的清朝當政官員制造的災難。他們被以慈禧為代表的晚清權力政客所利用,而他們本身沒有文化,對西學幾乎一無所知,致使成為被人運作的工具;
第三,要正確理解、評價義和團運動必須按當時的社會現實和國家背景為準,不能單純地拿現在的眼光武斷。當時的中西思想碰撞是難以避免的,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必然會激起民眾的反抗,只有義和團走在了前面,而他的階級局限性是他徹底失敗了。
總之,義和團運動沒有能挽救中國,這是其開始就已經注定了的結果,他的暴行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應該用任何手法去掩飾,因為那畢竟是歷史,但是其本身的愛國主義也同樣不能被抹殺,重新審視中華大地上那一段真實的歷史事實,無疑對中國的崛起是有很大的意義的。
義和團的口號大全
一句好的.標語口號口號,能凝聚人心、整合力量。標語口號雖然內容各異,但其功能總體上表現出共性特征,具有引導大家理解、接受并努力實踐既定任務的目標導向功能、還具有教育功能和宣泄情感、表達意愿的激勵功能。標語口號發揮作用主要源于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較好的組織動員效果。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義和團口號”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
不下雨,地發干,都是教堂遮住天。
女無潔意,男不嫌,鬼孩不是人所產。
如不信,仔細觀,鬼子眼珠俱發藍。
神也怒,仙也煩,一等下山把拳傳。
焚黃表,生香煙,請來各洞眾神仙。
不用兵,只用拳,要廢鬼子不為難。
挑鐵路,拔電桿,海中去翻火輪船。
大法國,心膽寒,英吉俄德哭連連。
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并將山。
自我分析與評價
自我分析與評價(一)
今天上午,我們上了第一次的《銷售管理》課,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袁老師說的“銷售業務員的成長軌跡”這部分的內容。她講了許多的實例,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制定我們自己的成長軌跡是多么的最要。我們要不斷的剖析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不斷的完善自己,讓自己不斷的進步、成長。
下課后,我自己做了一份《管理素質測試表》,發現在自己存在許多的問題。就像頭一個項目“我可以讓其他人為我做事”,對于這方面,我選擇了“不肯定”的這個答案。這說明了我的說服力、為人處事、人際交往方面還有很大的缺陷。
除了這些,還發現了我其他方面存在的缺陷:
【第1句】:我做完一件事后,不太總結自己工作績效,這樣就看不到自己哪些地方還做的不夠,哪些地方自己做的很好。
【第2句】:太喜歡自由,不喜歡被束縛,做事不留個心眼。
【第3句】:玩心太重,有一些時間自己不能定下心來。但自己想要安靜的時候就特別的不希望別人來打擾自己。
【第4句】:看人的能力不太高,往往不能很準確的看清一個人。這樣我就很難懂這個人的性格是什么樣的,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與其交往等等問題。
【第5句】:對于金錢不敏感,自己控制能力不太強,往往是有多少就花,所以我常常存不到什么錢。不會管理財物。
【第6句】:個性有時太大大咧咧了,這種性格導致我有時做事不穩重、不健全。但是通過這個管理素質測試表,我也發現了我以前所不知道的許多的優點,也是通過這個測試,我才知道,原來這些東西,我可以做為我的優點。
【第1句】:我的膽子夠大,所以一些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情,我都敢去嘗試。
【第2句】:俗話說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就是一個比較喜歡動筆的人。不管我去哪,我的包包里總會有一個小筆記本,把所以的事情都記錄,一條一條的列清楚,然后一條一條的去完成它。
【第3句】:我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所以對于別人對我所提出的意見,我總能以最樂觀的態度來面對、聽取。同時,也是一個不“記仇”的人,不管有什么不開心的事,一會就好了,自我調節能力較強。
【第4句】:工作積極性高,喜歡與別人一起做事,特別喜歡享受這一起工作的感覺。
喜歡與朋友之間有什么說什么,比較直白。
雖然說我平時看上面總是笑瞇瞇的,看上去什么都不太乎,其實并不是的。因為我覺得并不是什么事都需要用說的來表達的,有時候看了、聽了,只要放在心里就行。我做事牢記一個字“度”,凡事都不能超過這個度。
我一直堅信:只要有恒心鐵杵就能磨成針。我不需要不斷的;挖掘自身的潛力,解決了很多實際操作中的困難。從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協調組織和管理能力。
我還需要更加堅強和獨立。我覺得自己的事情就應該由自己負責,別人最多只能給你一些建議。遇到事情要冷靜地思考,不要急躁。不輕易的承諾,承諾了就要努力去兌現。生活需要自己來勾畫,不一樣的方式就有不一樣的人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還要繼續努力,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面對現在,努力拼搏;面對將來,期待更多的挑戰。
這就是我,一個有主見,喜歡自由,喜歡與朋友一起玩樂,但偶爾也會想要一個安靜的空間;不喜歡權力之爭,個性有點大大咧咧的一個女孩。
自我分析與評價(二)
自我意識的完善是一個長時間的自我認識、自我調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正確認識自我、全面評價自我是自我意識完善的基本原則。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不能單憑自己的主觀印象,而是要在與他人交往活動中、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對自己比較客觀、合理的認識。因此,大學生應增加社會生活閱歷,擴展人際交往空間,積極參加活動,擴大社會實踐,才能多方面、多角度地認識自我和客觀的評價自我。大學生全面認識和評價自我的途徑有以下幾種:
(1)通過與其他大學生的比較來認識自己。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現實生活中,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會將自己與別人作比較,也就是說,人是生活在相互比較的感覺中的。于是才會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對于大學生來講,無論是學習成績、各方面的能力,還是個人的氣質、性格,都可以通過與他人相比得出結論。大學生通過與同學的比較,可以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更加客觀和全面地認識自己。
(2)通過不斷的自我反省來認識自己。曰:“吾日三省吾身。”通過自我反省,將周圍社會中的各種因素內化到自己的認識中去,以對自己的行為活動獲得認識和評價,不斷積累,反復檢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使自己的行為和心理活動更適應現實的要求,得到一個正確的自我認識。當別人認為你好為人師,通過自我反省,你可以了解自己究竟是好表現自己,還是熱心幫助他人,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方法。自我反省時也要做到全面、客觀,注意摒棄過于情緒化的體驗和理想化的希望。一般而言,在冷靜時進行自我反省,具有較大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3)通過分析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心理學家認為,當一個人的自我評價與別人對他的客觀評價有較大程度的一致性時,表明他的自我意識較為成熟。了解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常有助于發現自己忽視的問題。大學生的自我認識程度很大程度上受他人評價和態度的影響。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對于大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評價起著重要作用。大學生要對自我認識有全面的認識,就要正確地分析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如周圍同學的評價、自己的任課教師和輔導員對自己的評價、父母對自己的評價等。周圍同學的評價又分為了解自己的人和不怎么了解自己的人的評價,與自己關系好的人和與自己對立的人的評價,綜合地分析各種人對自己的評價,有助于自我認識能力的提高。不過,大學生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不能全盤接納他人的評價,而要對這些評價做出全面細致、批判的分析,有選擇地接受他人的評價,從而最終形成對自己的認識。
在自我認識之后,我們大學生要積極接納自己,否則又會慢慢迷失自我。首先,要無條件承認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好的、壞的,成功的、失敗的都要敢于面對和接受;在美國的一間黑人教堂的墻上,刻著這樣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你是獨一無二的一個,生下來你是什么這是上帝給你的禮物,你將成為什么這是你給上帝的禮物。上帝給你的禮物你無法選擇,但你給上帝的禮物你可以選擇。”大學生過分關注自己的缺點,會背上自卑的包袱;過分追求完美,苛求自己,無異于心理上的作繭自縛,都會導致自我否定和自我拒絕。所以我們要學習做自己的朋友,以慷慨和誠實的態度列出自己的優點、缺點,喜歡自己和不喜歡自己的地方,不忘“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懂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不加任何條件地接受自己的全部缺點和優點,既努力揚長更注意補短,相信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逆反心理也是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產物,其實質是為了尋求獨立、尋求自我肯定,為了保護正在形成過程中還比較脆弱的自我,為了抵抗和排除在他們看來壓抑自己的那種外在力量,這是青年階段心理發展的必然要求。也因此,青年期被稱為“第二反抗期”。就逆反心理而言,它具有雙重性:一方面表明青年人有反抗精神、獨立意識(盡管有時其批判精神顯得極不成熟);另一方面,不少人不能確切把握反抗的程度,表現出過分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過分的大學生很可能常采取非理智的反應方式:在內容上不區分正確與錯誤,一概排斥;手段上只是簡單的拒絕和對抗,情緒成分大;目的.上只是為了反抗而反抗,逆反的對象多是家長、老師和社會宣傳的觀念和典型人物等,其結果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在自我認識和接納自己之后,我們大學生要積極發展自己。我們可以通過自己參加各種活動時的動機、態度、表現、取得的效果、成果來分析認識自己。個體正是在從事各方面的活動中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情感取向、意志特征和道德品質的。個體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和成果可以為個體認識自我提供途徑。人人都有各自潛在的天賦與才能,如果不及早地發現,有意識地加以發展,就可能被湮沒。因此,大學生應多參加多方面的活動,使自己的才能有機會表現出來。()另外,大學生正確分析自己的活動表現和成果,有利于客觀地認識自己的知識才能、興趣愛好,建立對自己的信心,進一步發揮自己的長處,更好地發展自己。
還有積極的悅納自我也是發展自己的一個良方。所謂悅納自我就是指一個人相信自己存在的價值,認同自己的能力,并在行為上表現出一種與環境和他人積極互動的心理定勢。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很容易出現自信心不足的問題。高中的時候在班級里都是優秀的,來到大學,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優勢,感覺自己變的很普通。這種情況很常見,新生要對此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好比在省隊打比賽,大學就好比國家隊,環境變了,比較對象也變了,不能因為自己不像高中那樣出眾就否定自己、懷疑自己。要調試好心態,通過回憶以往經歷,找出自己比較突出的表現,肯定自己具備的良好素質;及時了解自己各方面的發展、進步和成績,從而肯定自己的能力;找出自己過往比較成功的事情,用心體會成功的愉悅;記錄他人對自己的積極評價和態度,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優點和成功上,從而增強自信心。強烈的自信和努力能激發個體的潛能,促進成功,成功后的愉悅又可以使個體進一步增強自信,形成良性循環。
前文所述的都屬于自我意識的范疇,其中陳述的一些觀點和看法顯示了自我意識水平制約著人的發展,所以我們大學生不僅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更要培養健全的自我意識。健全的自我意識是自我意識在人格形成和人格結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的認知、情感、意志都受到自我意識的影響。衡量一個人的自我意識是否健全很難,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參照:
其一,自我意識健全的人,應該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既知道自己的優勢,也知道自己劣勢,能正確評價和發展自我。
其二,自我意識健全的人,應該是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協調一致的人。
其三,自我意識健全的人,應該是積極自我肯定的、獨立的并與外界保持協調一致的人。
其四,自我意識健全的人,應該是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統一的人,有積極的目標意識和內省意識,積極進取,永無止境。有健全自我意識的人必定是心理健康的,因為他們有著健康的認知,健康的體驗到積極的行動,知、情、意的統一協調自然是心理健康的標志。、
因此,對于我們大學生而言,自我意識的水平高低,是我們是否成功的一項指標。
自我分析與評價(三)
【第1句】:引言
大學生活中充滿了自由和快樂,在這樣一個輕松舒適的環境很容易沒有了過大的社會壓力,容易迷失自我,喪失既定目標。因此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職業規劃可以幫助我們撥開迷霧,全面的認識自己,選擇適合自己前進的道路。
【第2句】:自我分析與評價
【第1句】:自我評價——性格開朗,做事細心有耐心,為人寬容、大氣、善解人意,有奮進、向上的勇氣和力量;并善于說服和鼓舞他人。
我獨立而理性的性格決定了自己是不會在沒有任何計劃的情況下做一些無謂的事情。為了能夠實現目標,我會堅持不懈的去努力,去追求,我相信只要付出正確的努力,我較強的適應應變的能力幫助我很好的實現自己的目標。
【第2句】:職業興趣——行政或營銷管理
我比較善于獨立思考,對管理與營銷學方面有濃厚的興趣,并且有足夠的耐心,細心,善于溝通。
【第3句】:職業分析與評定
我國目前大學生數目已趨于飽和,全國就業形勢也都比較飽和,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和在世界經濟貿易組織中地位的日益升高,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對于營銷類人才的需求還是比較大。
我是一個樂觀主動、好發表意見、為人熱情、擅長于與人溝通、喜歡從事管理性質的工作。我具有較強的推理能力,但是數理能力較低。更適合做管理和宣傳推銷型職業。經過認真的分析我認為我的具體情況是傾向支配取向,在工作中善于交流協作,做事有擔當。
國貿專業是我所在的專業,主要培養的是經濟管理類的人才,自學的營銷學的知識,我對于營銷有了初步的學習和認識。學習了經濟類的企業管理學,使我對于營銷的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關于口號與廣告的分析
口號與廣告都是宣傳,但各自的作用是不同的。口號有的為了鼓舞人心、振奮精神;有的是為了政治思想、政策法規的宣示;有的卻是嚇唬人。廣告有的是提供信息,推銷自己;有的卻是欺騙人。
口號我不知見過多少,但多數都遺忘,印象深刻的只是少數。
1949年,解放軍南下時,在路邊墻上用石灰水寫了很大的字:“耕者有其田”。不久后,農村進行了土地改革,種田的農民都分了幾畝田。50多年了,那個口號正還在我腦子里裝著,就是因為“耕者有其田”不僅是政策宣傳,而且變成現實。還另有一個原因,這五個字很精練、文雅、準確,易記。
在那荒唐的歲月里,有些口號也讓人至今不忘:“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橫掃一切牛鬼蛇神”、“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至于那個人崇拜的“萬壽無疆”、“永遠健康”之類就更不是現實,只是一種唯心的幻想加政治上的吹捧。
口號寫得好,當然不失它的正面效應,那“耕者有其田”就是例子。還有在農村宣傳勤勞耕種的口號;“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宣傳多養豬的口號:“豬多、肥多、糧多”,就十分樸素、風趣,又有辨證法思想,正面宣傳效果很好。
近年,城市中建筑工地的口號:“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在你手中,生命在你足下”、“質量第一,百年大計”,就十分驚醒人,讓人不敢粗心大意。
但現在有些人寫的口號,卻存在生硬、氣勢凌人的姿態,缺乏人性化、親民感,如宣傳防火的口號:“誰失火,誰負責,誰坐牢”。用“坐牢”來嚇人,說明宣傳者沒有關心人的觀念。而同一宣傳內容的口號“一家失火,殃及四鄰”,就比它好多了。
說到廣告,那又是另一種感覺。
廣告的好處,本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一個好的.產品,通過廣告,提高了它的知名度,打開市場,擴大銷路,收益不了。比如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可口可樂廣告宣傳,就以它的“新穎、真實”讓人相信它。
廣告,就是信息。信息要讓人知道,要靠載體來傳播才能產生效應。很多人是受益于廣告的。
我用一個很小的例子說明。鄰居有一套房要出租,苦于無人知道。他要我打印一出租啟事,貼出去不到半天,就有人上門,很快就搞定了,雙方都受益于廣告。
但是,心懷不正的人,以虛假廣告騙人,使廣告信譽掃地,在廣告海洋里,我真不敢相信那一家是真實的。就說那醫療吧,它說什么優惠呀、減免呀,專家主診呀,真讓人心動,當你去門診時,根本不是那回事,那價格不是優惠、減免,而是貴得多。藥品廣告也如此,它說一些用它可免手術之痛,七天有效,買二送一之類的話,那簡直是一個迷人的陷井。
所以,現在人們說到廣告,就認定那是百分之百的騙人!
如果要讓廣告恢復它的信譽,其實不難,只要兩個字:誠信!然而,講誠信的人很少、很難啊!
上一篇:跑操口號16字押韻精選6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