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介紹
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的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節目,日前已完成錄制。節目共10期,從去年2月12日(大年初五)起登陸央視綜合頻道(CCTV-1)黃金檔首播,并于去年2月13日(大年初六)至去年4月15日期間,在央視科教頻道陸續播出。
這是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之后的又一檔大型文化類演播室益智競賽節目,旨在弘揚傳統文化,讓古代經典詩詞深印在民眾的腦海,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據央視科教頻道節目組負責人介紹,節目通過演播室比賽的.形式,引領觀眾重溫經典詩詞。入選節目的所有詩詞題目幾乎全部出自中小學課本,涵蓋豪放、婉約、田園、邊塞、詠物、詠懷、詠史等各個類別,聚焦忠孝、仁義、愛國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題目中既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亦有“雁字回頭,月滿西樓”的飄逸,帶領觀眾在“熟悉的陌生題”中領會中華詩詞文化精髓。
這一節目還大力創新,以“技術手段+藝術表達”的表現形式,力求做到宏大主題微觀表達,抽象主題具象展示。一方面運用舞美、動畫、音樂等視聽技術手段,對演播室進行360度意境營造,讓詩詞在演播室中“活”起來;另一方面精心設計嘉賓解讀環節,讓“冷”知識在“熱”背景中復活,既有趣味性,又適當還原詩詞的獨特意象,引導觀眾感悟中華詩詞的美好精髓。
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的106位選手來自各行各業,覆蓋各年齡段。節目全程運用移動端推動節目多屏傳播,吸引觀眾與場上選手通過移動端同步答題,力爭打造一場全民參與的詩詞文化盛宴。
中國詩詞大會題目及答案
【第1句】:古調雖自愛,______________。(《彈琴》唐·劉長卿)
【第2句】:豈伊地氣暖,______________。(《感遇·其二》唐·張九齡)
【第3句】:______________,青蘿拂行衣。(《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唐·李白)
【第4句】:______________,新炊間黃粱。(《贈衛八處士》唐·杜甫)
【第5句】:世情惡衰歇,______________。(《佳人》唐·杜甫)
【第6句】:圣代無隱者,______________。(《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唐·王維)
【第7句】:朝為越溪女,______________。(《西施詠》唐·王維)
【第8句】:樵人歸盡欲,______________。(《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唐·孟浩然)
【第9句】:______________,松聲晚窗里。(《尋西山隱者不遇》唐·邱為)
【第10句】:______________,勝因夙所宗。(《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唐·岑參)
【第11句】:吳中盛文史,______________。(《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唐·韋應物)
【第12句】:______________,出行復悠悠。(《送楊氏女》唐·韋應物)
【第13句】:______________,青松如膏沐。(《晨詣超師院讀禪經》唐·柳宗元)
【第14句】:黃云隴底白云飛,______________。(《古意》唐·李頎)
【第15句】:腹中貯書一萬卷,______________。(《送陳章甫》唐·李頎)
【第16句】:______________,請奏鳴琴廣陵客。(《琴歌》唐·李頎)
【第17句】:請君試問東流水,______________。(《金陵酒肆留別》唐·李白)
【第18句】:今我不樂思岳陽,______________。(《寄韓諫議》唐·杜甫)
【第19句】:______________,未辭剪伐誰能送。(《古柏行》唐·杜甫)
【第20句】:昔有佳人公孫氏,______________。(《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唐·杜甫)
【第21句】:______________,豈必局束為人}。(《山石》唐·韓愈)
【第22句】:一年明月今宵多,______________,有酒不飲奈明何?(《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唐·韓愈)
【第23句】:回看天際下中流,______________。(《漁翁》唐·柳宗元)
【第24句】:______________,白首臥松云。(《贈孟浩然》唐·李白)
【第25句】:月下飛天鏡,______________。(《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第26句】:______________,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唐·王維)
【第27句】:江山留勝跡,______________。(《與諸子登峴山》唐·孟浩然)
【第28句】:______________,海鷗何事更相疑。(《積雨輞川莊作》唐·王維)
【第29句】:花徑不曾緣客掃,______________。(《客至》唐·杜甫)
【第30句】:______________,春愁黯黯獨成眠。(《寄李儋元錫》唐·韋應物)
【第31句】:何用別尋方外去,______________。(《同題仙游觀》唐·韓)
【第32句】:昨夜星辰昨夜風,______________。(《無題》唐·李商隱)
【第33句】:______________,萬頃江田一鷺飛。(《利州南渡》唐·溫庭筠)
【第34句】:誰愛風流高格調,______________。(《貧女》唐·秦韜玉)
【第35句】:______________,猶帶昭陽日影來。(《長信怨》唐·王昌齡)
【第36句】:云想衣裳花想容,______________。(《清平調·其一》唐·李白)
【第37句】:______________,洞在清溪何處邊。(《桃花溪》唐·張旭)
【第38句】:日暮漢宮傳蠟燭,______________。(《寒食》唐·韓翎)
【第39句】:行到中庭數花朵,______________。(《春詞》唐·劉禹錫)
【第40句】:紅顏未老恩先斷,______________。(《后宮詞》唐·白居易)
【第41句】:______________,閑愛孤云靜愛僧。(《將赴吳興登樂游原》唐·杜牧)
【第42句】:春風十里揚州路,______________。(《贈別·其一》唐·杜牧)
【第43句】: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鵑。(《錦瑟》唐·李商隱)
【第44句】: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______________。(《御街行》宋·范仲淹)
【第45句】:傷高懷遠幾時窮?______________。(《一絲花》宋·張先)
【第46句】: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______________。(《浣溪沙》宋·晏殊)
【第47句】:人面不知何處,______________。(《清樂平》宋·晏殊)
【第48句】:浮生長恨歡娛少,?(《木蘭花》宋·宋祁)
【第49句】:豈知聚散難期,______________。(《曲玉管》宋·柳永)
【第50句】:兩鬢可憐青,______________。(《生查子》宋·晏幾道)
【第51句】:______________,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宋·蘇軾)
【第52句】:______________,暗隨流水到天涯。(《望海潮》宋·秦觀)
【第53句】:自在飛花輕似夢,______________,寶簾閑掛小銀鉤。(《浣溪沙》宋·秦觀)
【第54句】:______________,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宋·蘇軾)
【第55句】:紅燭自憐無好計,______________。(《蝶戀花》宋·晏幾道)
【第56句】:念利名、______________,追往事、______________。(《戚氏》宋·柳永)
【第57句】:黯相望,______________,立盡斜陽。(《玉蝴蝶》宋·柳永)
【第58句】:想佳人、妝樓凝望,誤幾回、?(《八聲廿州》宋·柳永)
【第59句】:______________,夜寒空替人垂淚。(《蝶戀花》宋·晏幾道)
《中國詩詞大會》熱播
央視近日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在引起收視熱潮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古典詩詞圖書的閱讀。
內在的文化,將我們與過去相連接,并因而擁有一種“產生新時間”的能力,在尋找心靈原鄉的同時,向著更加開闊的天地奔涌而去
新春伊始,《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第二季熱播,能記誦2000多首詩詞的女高中生驚艷大眾,很多人在微信中玩起了“定制專屬詩”……傳統詩詞,以這樣的形式讓人們感受詩心、讓時代浸潤古意。公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渴慕,由此可見一斑。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傳統的箭,說到底是射向未來的。“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用歷史的、發展的、辯證的思維和眼光來傳承發展,才能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正考父三命而俯”的故事,告誡領導干部要嚴以用權、嚴以律己;以王國維的“治學三境界”,勉勵黨員干部學習理論也要有這三種境界……在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文章中,俯拾即是、信手拈來的用典,正是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典型。
戚戚于“故園何處”的濃濃鄉愁,痛心于文物被拆的歷史記憶,癡迷于古典名著的精神追求……涌動在現代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是文化的“還鄉”與“尋根”。對傳統文化的熱情“井噴”,需求增加也凸顯“供給側”的不足。當前,對于開掘傳統文化,還存在“三化”的`問題。一是“功利化”,忽視傳統文化資源的公益性、教育性,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招牌賺錢牟利;二是“庸俗化”,惡搞戲說歷史事實,大肆解構歷史名人,任意顛覆文化常識,扭曲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三是“簡單化”,不顧時代特征,不辨精華糟粕,對傳統文化盲目推崇、照搬復制。那些既無歷史又無文化的新建古城、古鎮,那些唯利是圖、喊出天價的私塾、讀經班,一擁而上爭搶名人出生地,熒屏充斥胡編亂造歷史劇,都是這“三化”的現實表現。凡此種種,非但不能滿足公眾的需求,反而讓文化失色、讓傳統蒙塵。
應該說,傳統文化植根于歷史語境,原樣照搬到現代社會,很可能水土不服。更何況,傳統從來就不是一個僵死的概念,正如歷史學家所說的,我們總是在“發明傳統”。從15世紀到19世紀,西方文化的創新,也正是通過古今對話來變革政治理念、調整經濟政策、重新平衡政治秩序,由文化復興迎來全面復興。放眼中國,學者費正清曾指出,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思想具有“改革的能力”,能“通過重新樹立其理想”,使這個古老國家生存下來。追尋傳統并非一味復古,而是需要對傳統揚棄繼承、轉化創新,把傳統文化的枝丫嫁接到現代中國的植株,讓傳統文化進入時代血脈。
讓傳統文化進入時代血脈,需要激活“價值基因”。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物質財富的奇跡,卻也伴隨著心理失衡、價值失序、行為失范等問題,而矯正價值航向、涵養價值共識,傳統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市場需要注入“以義為利”的道德血液;面對庸俗的拜金主義,社會需要標注“寧靜致遠”的精神境界;建設山明水秀的美麗中國,政府需要樹立“天人合一”的發展理念……面對一些人精神苦悶、價值虛無的“現代病”“西方病”,當今中國道德的重建、價值的重塑、心靈的重整,都離不開中華傳統美德、人文精神、思想理念的潤澤與滋養。
讓傳統文化進入時代血脈,需要舒展“生活場景”。傳統文化既不該僅僅置于展廳,更不該胡亂堆放庫房,前者只適于觀賞贊嘆,后者更無異于明珠投暗,而是應該真正成為融匯于日用倫常中的“活的文化”。流動時代,親親為大,“常回家看看”承歡父母膝下;陌生人社會,與人為善,給保潔大姐、快遞小哥一個笑臉;網絡世界,慎獨慎隱,讓虛擬空間更清朗……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理應如此交融。我們不可能回到穿漢服、著唐裝的時代,擺幾本線裝書、放幾個假古董只是附庸風雅,更遑論風水堪輿、求簽問卦之類。讓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活場景,轉化為不可或缺的日常組成部分,才是最好的傳承與發展。
哲學家認為,內在的文化、意識,將我們與過去相連接,并因而擁有一種“產生新時間”的能力。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都需要回溯所從來處,開掘精神的河床、尋找心靈的原鄉,最終向著更加開闊的天地奔涌而去。
中國詩詞大會感悟
【第1句】:如果唐朝有類似的競賽,那么李白和杜甫誰得第一?元稹和白居易呢?小李杜呢?——所謂文無第一。
【第2句】:如果唐朝有類似的競賽,那么比賽的題目怎么選擇?是寫田園還是寫邊塞,是寫大唐氣象還是寫國破家亡(出題人不要命了),還沒去過邊塞的王維怎么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要是題目格局小了,岑參高適他們恐怕會罷賽吧。——詩歌創作總是基于詩人的閱歷和感悟。
【第3句】:如果南宋有類似競賽,評價北宋的詩詞,誰得第一?我肯定選蘇軾,但如果評委是李清照,那么蘇軾恐怕排不了好名次,因為李清照認為蘇軾的詞太不注重音律了,她認為周邦彥的詞最好。——所謂詩無達詁,每首詩詞各人的理解就不同,評委的不同喜好對最終結果影響很大。
【第4句】:在電視節目上即興作詩,必然是對客揮毫的秦少游更有優勢,閉門覓句的陳無己們基本無法參加這樣的比賽,但是其實我們很難說究竟是一字不改更好還是仔細推敲更好。——能寫詩的本來就少,出口成章的更少,參加節目的門檻太高。
【第5句】:我更覺得詩詞是一件比較私密的東西,詩人們創作詩詞,不是為了競賽,而更多地是記錄自己的生活,抒發情感,聯系友誼。一些詩寫好了,流傳下來,后人讀了,在自己身上又找到共鳴,這時詩詞才脫離了私密性,成為我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詩人不是為了寫詩而成為的詩人,而是有宣泄感情的需要才寫詩,而后被旁人稱為詩人。陸游還不樂意別人稱他為詩人呢,他想作將軍,想征戰沙場,所以,當仗還沒打,戰事就結束了的時候,他從前線回來,路過劍門關,才會說:“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他不想當詩人,但是他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媒介卻是詩,或許沒實現夢想的'陸游是不幸的,但對于讀詩的后人來說,是幸運的。
說這段的意思是,其實不用想著通過電視節目,尋找古典詩詞的創作型人才,這樣的人才興許還不樂意上節目呢,而真有這樣的節目,呈現出的詩也不一定是好詩。相反,像現在這樣也挺好,通過所謂的“背詩”,又有教授們宣傳、講解詩中典故和背后的故事,從而重新引起大眾對詩的興趣,營造好的氛圍,這才有詩歌創作的土壤。有了好土壤,普通大眾耐心等待好作品就是。
上一篇:必勝必勝的口號大全匯編5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