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教學設(shè)計案例及其譯文
《國殤》教學設(shè)計案例
《吊古戰(zhàn)場文》:“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余曰:‘此古戰(zhàn)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李清照的一首小詩中的兩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鬼雄”二字,就是來源于屈原的詩。
《國殤》選自《楚辭》中的《九歌》。這篇作品反映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濃厚的愛國思想和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一篇場面恢宏,情意慷慨激昂的愛國主義詩篇,主要寫作特征是:
【第1句】:選材氣勢宏大,成功塑造了鮮明的群體形象
屈原在許多作品中都以積極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塑造和表現(xiàn)了詩人的自我形象,如《橘頌》《離騷》《涉江》等,在《九歌》中,他所歌頌的大多是自然界的神祇,唯獨《國殤》是追悼為國捐軀英勇將士的祭歌。屈原從戰(zhàn)爭敵勝我敗著筆,選材氣勢恢宏,場面龐大,情緒悲壯激昂,振聾發(fā)聵,給人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受。“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多么鮮明立體的人物形象,多么浩氣長空的英雄氣概!寥寥數(shù)句,讓我們體味到了古戰(zhàn)場上激烈拼殺的血腥場景,也讓我們看到了楚軍將士寧死不屈,人雖敗精神不倒的大無畏精神。這種選材充分體現(xiàn)了屈原對楚國的熱愛和對楚軍將士無限崇仰的真摯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戰(zhàn)士的集體群像。
【第2句】:運用多種手法,生動再現(xiàn)悲壯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
本詩戰(zhàn)斗場面的描寫異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寫戰(zhàn)斗過程,詩句不多,但內(nèi)容豐富、筆法靈活。短短十句詩記敘了楚軍披掛上陣,與敵交戰(zhàn),兵敗身死的完整過程。其中既寫了敵軍人多勢重,進攻兇猛,又寫了楚軍士氣昂揚,奮力死戰(zhàn);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墜的細節(jié)描寫,又有天怨地怒、尸橫原野的氣氛渲染,既寫了士兵被堅執(zhí)銳,奮力沖殺,也寫了將帥援枹擊鼓,臨陣指揮。從寫法上,作者采用了三個結(jié)合:把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結(jié)合,把動態(tài)描繪與靜止畫面結(jié)合,把暗寫敵人兇猛與明寫楚軍奮勇結(jié)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映襯,使當時戰(zhàn)斗場面如同浮雕般強烈地凸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此外詩中還用夸張、比喻的修辭方法形容敵方的人多勢盛,渲染戰(zhàn)斗氣氛,對將士們面對強敵不畏懼的精神起到了側(cè)面烘托的作用。
【第3句】:采用敘贊呼應,完滿表現(xiàn)了詩的中心思想
《國殤》顧名思義是為悼念死難的烈士而作的祭歌。但屈原所寫的這篇詩不僅僅是為了祭悼亡靈,抒發(fā)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陣亡將士的戰(zhàn)斗精神和英雄氣概來激勵民心士氣,感召人們同仇敵愾,雪洗恥辱,以振興楚國。圍繞這個主題,這首詩在謀篇時采用了敘和贊前后呼應、緊密結(jié)合的方法。本詩第一部分描寫戰(zhàn)爭情況,第二部分贊頌烈士們的業(yè)績和精神。前者敘的內(nèi)容是后者贊的依據(jù),后者贊的詞句是前者敘的深化。兩者有機聯(lián)系,互相映襯,完滿地表現(xiàn)了詩的中心思想。
【第4句】:句式齊整精練,增強了全詩的莊嚴肅穆感
屈原大多數(shù)作品的語言浪漫主義色彩濃厚,詞藻華美,花團錦簇,而在《國殤》這篇詩中,由于題材的肅穆感,屈原采用了質(zhì)樸通俗、剛勁堅定的語句。句式上也是整齊精練,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個字又都用“兮”字這樣相同的句式,不僅增強了詩的節(jié)奏感,也使情感表達越顯莊重,特別是最后兩句“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把作者對愛國將士們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強了全詩的悲壯美。
《國殤》參考譯文
手拿著長戈啊,身穿著鎧甲,
戰(zhàn)車輪轂交錯啊,短兵器相拼殺。
旌旗遮日啊,敵兵多如麻,
箭矢交互墜落啊,戰(zhàn)士沖向前。
敵侵我陣地啊,踐踏我隊形,
駕轅左馬死啊,右馬又受傷。
戰(zhàn)車兩輪陷啊,戰(zhàn)馬被羈絆,
戰(zhàn)士舉鼓槌啊,擊鼓聲震天。
老天也怨恨啊,眾神皆憤怒,
戰(zhàn)士被殺盡啊,尸體棄荒原。
英雄們此去啊,不再回還,
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搖遠。
佩帶著長劍啊,夾持著秦弓,
身首已分離啊,忠心永不變。
戰(zhàn)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
剛強徹始終啊,士氣不可侵。
將士身雖死啊,精神永世存,
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稱英雄。
《國殤》是屈原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組樂歌——《九歌》中的一首,內(nèi)容是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
樂歌分為兩節(jié),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yōu)閲柢|的高尚志節(jié)。由第一節(jié)“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zhàn)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zhàn)陣,欲長驅(qū)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zhàn)陣中有一輛主戰(zhàn)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cè)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cè)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tǒng)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zhàn)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里,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zhàn)鼓。一時戰(zhàn)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zhàn)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尸體,靜臥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lǐng)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zhàn),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于他們自披上戰(zhàn)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shù)兀臒o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chǎn)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chǎn)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杰,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xiàn)存史料,我們尚不能指實這次戰(zhàn)爭發(fā)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shù)次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并且大多數(shù)是楚國抵御秦軍入侵的衛(wèi)國戰(zhàn)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fā),說本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后,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yè)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zhí)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的《國殤》,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本篇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qū)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象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jié)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這是《楚辭?九歌》中的一篇。“九歌”,原為傳說中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楚辭?九歌》是屈原據(jù)民間祭神樂歌的再創(chuàng)作。“殤”,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難的人。“國殤”即是為國捐軀的戰(zhàn)士。本詩即是取民間“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難的愛國將士。
本詩開篇描寫了戰(zhàn)爭開始的情景。我們仿佛看到手持鋒利吳戈,身皮犀牛鎧甲的威武戰(zhàn)士,一個殘酷的戰(zhàn)爭廝殺場面。看到戰(zhàn)車交錯的激烈,嗅到肉搏的血醒;敵軍來勢洶洶,戰(zhàn)旗遮蔽了天日,大隊人馬像烏云般壓過來;敵我雙方對射,那密集的箭破空亂躥,又紛紛落地,戰(zhàn)士在箭雨中奮勇爭先;敵軍侵入了我方的陣角,進而踐踏了我軍的行列,左右的驂馬或倒地而死,或身受重傷;主將戰(zhàn)車陷入泥土之中,戰(zhàn)馬被繩索絆住;主將仍然錘擊著戰(zhàn)鼓督軍奮勇向前;兩軍廝殺得天昏地暗,上天為之怨恨了,神靈為之震怒了。整個原野(戰(zhàn)場)布滿了戰(zhàn)士們的尸骸……戰(zhàn)爭的嚴酷與悲壯,被詩人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士們的犧牲精神,驚天地而泣鬼神。以詩歌的形式表現(xiàn)戰(zhàn)爭場面,雖不如小說那么具體細致,更不如影視給人以真實的畫面感,但讀者隨著跳躍的詩句,于想象與聯(lián)想中結(jié)構(gòu)著一個又一個場景,卻也更具自由度。詩人于有限的字句中留給讀者無限的空間,也激發(fā)起讀者高昂的情感。我們仿佛聽到了那激戰(zhàn)場面中自始至終回蕩著戰(zhàn)鼓的雷響、戰(zhàn)馬的嘶鳴、兵刃刺耳的對撞、戰(zhàn)士嘶啞的喊殺……仿佛目睹了戰(zhàn)士流出的鮮血,仿佛見到了一雙雙至死不瞑的雙眸,仿佛感受到那悲壯、慘烈的氣圍,感受到那寧死不屈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戰(zhàn)爭結(jié)束了。詩人在后八句中對這些視死如歸的將士寄予了深深的悼念。將士們義無反顧地奔赴戰(zhàn)場,卻一去不返。曠野茫茫,大路迢迢,沙場之上,他們雖死猶生。想當初,他們持著劍,挾著弓;而如今雖已身首異處,卻仍凜然如生。他們勇敢又有武技;他們偉大的愛國精神,永垂不朽。詩人對他們報以無限的哀悼與崇敬。
本詩格調(diào)高昂激越,描繪生動真切,成功地運用了比喻(“旌蔽日兮敵若云”)、夸張(“嚴殺盡兮棄原野”)等修辭手法,使得全詩有著令人震憾的藝術(shù)感染力。“兮”字的運用,不僅使詩句產(chǎn)生了強烈的節(jié)奏感,具有剛健豪壯的戰(zhàn)斗風格。“兮”字的前后語義,或并列或承接,大大豐富了詩句的內(nèi)容和思想蘊含。
閱讀這首詩,我們時時可以感受到詩人那顆灼熱的愛國之心和那激越的戰(zhàn)斗情懷,還有那駕馭詩歌語言的深厚功力。
愛國主義之贊歌千古祭文之絕調(diào)——讀《九歌?國殤》
在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歷史中,涌現(xiàn)出了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愛國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閃耀的中國文學的長河中,有著無數(shù)歌頌愛國主義、歌頌犧牲精神的光輝詩篇,《國殤》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國殤》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對象有天神,如《東皇太一》(天上最尊貴的神)、《云中君》(云神)、《東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獨《國瘍》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戴震《屈原賦注》:“‘殤’之義二:男女未冠(二十歲)笄(十五歲)而死者,謂之‘殤’;在外而死者,謂之‘殤’。‘殤’之言傷也。‘國殤’,死國事;則所以別于二者之殤也。”所謂“國殤”,就是指為國犧牲的將士。將為國犧牲的將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見出作者對這些犧牲了的愛國英雄們懷著多么祟高的敬意,而誦讀全詩,我們更能感覺到詩人胸腔中沸騰的'熱血。
全詩可分兩大段。從開頭至“嚴殺盡兮棄原野”為第一段,是敘寫將士們與敵人激戰(zhàn)及壯烈犧牲的經(jīng)過。
首句“操吳戈兮被犀甲”。吳戈,是吳國制造的戈。吳國在古代以制造鋒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寶劍干將、鏌铘就出在吳國。犀甲,是犀牛皮制做的鎧甲。《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記載:“犀甲壽百年。”(《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但作者此處用“吳戈”、“犀甲”二詞,并不是要說明楚軍裝備的精良,而是要描繪出楚國將士的雄姿。而描繪將士的雄姿,恰又為下文描寫他們犧牲之壯烈打下了基礎(chǔ):這是一群英雄戰(zhàn)士奔赴戰(zhàn)場,去和敵人作殊死的戰(zhàn)斗。因此,開頭這一句對楚國將士雄姿的描繪,對全詩悲壯氣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作者筆力一轉(zhuǎn),展開了對戰(zhàn)場情景的描寫。“車鍺毅兮短兵接”三句是寫初戰(zhàn)時的情景。“旌蔽日兮敵若云”是說敵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們?nèi)藬?shù)眾多,遠遠超出了我軍之上,像是被狂風驅(qū)趕的滿天烏云,黑壓壓地向我方陣地涌了過來。這一句不僅寫出了敵人的強大、聲勢的兇猛,以反襯楚國將士的英勇無畏;同時也是用濃筆重墨,描繪出了濃烈的戰(zhàn)場氣氛: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增強了全詩的悲壯色彩。
盡管面對著強大的敵人,楚國的將士們?nèi)耘f奮勇爭先,冒著飛蝗般的箭雨,沖上前去,和敵人展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車錯轂兮短兵接”,我們的耳中仿佛聽到了沉悶的戰(zhàn)車相撞聲,戈劍相擊的叮當聲,戰(zhàn)士們嘶啞的吶喊聲。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折江河,勢崩雷電。”(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一場多么驚驚心動魄的廝殺呵!
但是,畢竟敵我力量懸殊。楚國的將士漸漸力不能支了。“凌余陣兮躐余行”六句,描寫了他們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壯烈犧牲的經(jīng)過:戰(zhàn)陣被沖亂了,行列被沖跨了,駕車的戰(zhàn)馬或死或傷,為國家獻身的時刻到了!楚國的將士們將剩余戰(zhàn)車的兩輪埋入土中,用繩索將駕車的戰(zhàn)馬羈絆在一起——這是古代車戰(zhàn)中所謂“方馬埋輪”的戰(zhàn)術(shù)。盡管古代軍事家孫子認為這種戰(zhàn)術(shù)“末足恃也”(《孫子?九地》),但楚國將士們此刻正是運用這一戰(zhàn)術(shù)行動,來表示他們必死的決心。而作為楚軍統(tǒng)帥的將領(lǐng),則拼盡全力,擂響了最后的戰(zhàn)鼓。這震天撼地的鼓聲,向敵人威嚴地宣告:楚國的將士個個都是英雄,他們至死不會在敵人面前表現(xiàn)出絲毫的怯懦和恐懼!但是,鼓聲終于沉寂了,楚軍將士的尸體橫陳在廣闊的原野上,他們?nèi)w為國捐軀了。
從“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結(jié)束,為第二段,是作者對犧牲將士的哀悼與頌揚。
“出不入”四句緊承上文,寫出了作者對“嚴殺盡兮棄原野”的將士們無比沉痛的悼念:祖國的英雄們呵,你們一去不復返了。在那遙遠的曠野里,你們安息了,永遠地安息了!但是,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僅僅是沉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這兩個同義重復的詞組,寫出了楚國將士受命忘身、義無反顧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游了“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二句寫戰(zhàn)死者死后仍保持著戰(zhàn)斗的雄姿,更加深了這種悲壯氣氛。
詩的最后四句,作者懷著極大的敬意,對為國犧牲的將士作了熱血沸騰的頌揚。既頌揚他們生前的勇武剛強、凜不可犯;更頌揚他們死后威靈顯赫,永為鬼雄。這最后四旬,是寫實,也是祝禱;是對死者的頌揚,也是對生者的激勵。全詩激昂慷慨、悲憤壯烈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
《國殤》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淚交并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贊歌。古代流傳至今的祭詩、祭文何止千數(shù),但寫得如此激動人心、鼓舞斗志的,卻絕無僅有。這首先是由詩歌所產(chǎn)生的時代環(huán)境決定的。
屈原所處的時代,正是楚國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新點。由于楚懷王、頃襄王父子的昏庸,楚國接連大敗于強秦,喪城失地,犧牲慘重。《史記?楚世家》對此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楚國人民是富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tǒng)的人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之所以會產(chǎn)生,就有這樣一個重要因素在內(nèi)。慘重的犧牲并沒有把他們嚇倒,反而激起了他們報仇雪恨的決心。這就是《國蕩》這一悲壯祭歌得以產(chǎn)生的土壤和條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應歸功于偉大詩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個“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末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離騷》)的愛國志士,因此他才能寫出“首身離兮心不懲”、“終剛強兮不可凌”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正因為屈原自已是一個從不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國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國殤》對那些犧牲了的將士才會是充滿了敬意的頌揚,而不是凄凄慘慘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試與號稱“燕許大手筆”的唐燕國公張說所寫的《吊國瘍文》相較:
見馬血兮夜然,聞殤魂兮雨哭。君王按金鼓而氣憤,撫珠鈴而淚滋。橫萬里兮抽恨,吊群山而寫悲…殪原野兮奈何?違君親兮不見。于戲,何天命之奄忽,俾仁義之禮兵,為蠻夷之俘骨。
雖然也有“橫萬里”、“吊群山”等氣象蒼莽的詞句,但作者只是用來形容“悲”、“恨”的深廣無窮而已,決不能給人以鼓舞斗志的力量。至于梁簡文帝蕭綱的《祭戰(zhàn)亡者文》曰:“降夫既旋,功臣又賞。班荷元勛,蘇逢漏網(wǎng)。校尉霑榮,屬國蒙獎。獨念斷魂,長畢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聞身沒,詎辯名傳。”(《藝文矣聚》卷三十八)則只不過是悲嘆身死國事而不蒙恩賞、聲名不傳而已,那就更不足道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國殤》是一首悲壯的愛國主義的贊歌,是千年祭文之絕調(diào)!
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壯動人,除了以上兩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簡練的筆觸勾畫出楚國將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操吳戈今被犀甲”,“帶長劍兮挾秦弓”二句,一寫生前,一寫死后,均十分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楚國將士的勇武姿態(tài)和至死不屈的氣概,增強了詩歌的悲壯色彩。
通過戰(zhàn)場景象的描寫來烘托、渲染楚軍將士犧牲的英勇悲壯,是本詩的又一成功之處。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外,我們再看“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二旬。“嚴殺盡兮棄原野”雖然景象很悲慘,但“天時墜兮威靈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時戰(zhàn)場上狂風怒吼,飛沙走石,好像天神在為楚軍將士的壯烈犧牲而悲愴,而憤怒呼號。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種悲壯的氣氛,接下去該“嚴殺盡兮棄原野”一句,感覺上就不是悲慘、不是恐怖,而是一種英勇獻身的悲壯。
屈原《國殤》譯文參考《國殤》鑒賞及賞析
《國殤》
先秦:屈原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魂魄毅兮一作:子魂魄兮)
《國殤》譯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戰(zhàn)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
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云,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
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
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zhàn)鼓。
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尸首棄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
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首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
實在勇敢啊富有戰(zhàn)斗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國殤》注釋
國殤:指為國捐軀的人。殤: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難的人。戴震《屈原賦注》:“殤之義二:男女未冠(男二十歲)笄(女十五歲)而死者,謂之殤;在外而死者,謂之殤。殤之言傷也。國殤,死國事,則所以別于二者之殤也。”
操吳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著吳國的戈,身上披著犀牛皮制作的甲。吳戈:吳國制造的戈,當時吳國的冶鐵技術(shù)較先進,吳戈因鋒利而聞名。被,通“披”,穿著。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鎧甲,特別堅硬。
車錯轂(gǔ)兮短兵接:敵我雙方戰(zhàn)車交錯,彼此短兵相接。轂:車輪的中心部分,有圓孔,可以插軸,這里泛指戰(zhàn)車的輪軸。錯:交錯。短兵:指刀劍一類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敵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敵兵像云一樣涌上來。極言敵軍之多。
矢交墜:兩軍相射的箭紛紛墜落在陣地上。
凌:侵犯。躐(liè):踐踏。行:行列。
左驂(cān)殪(yì)兮右刃傷:左邊的驂馬倒地而死,右邊的驂馬被兵刃所傷。殪:死。
霾(mái)兩輪兮縶(zhí)四馬:戰(zhàn)車的兩個車輪陷進泥土被埋住,四匹馬也被絆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戰(zhàn),在激戰(zhàn)將敗時,埋輪縛馬,表示堅守不退。
援玉枹(fú)兮擊鳴鼓:手持鑲嵌著玉的鼓槌,擊打著聲音響亮的戰(zhàn)鼓。先秦作戰(zhàn),主將擊鼓督戰(zhàn),以旗鼓指揮進退。枹:鼓槌。鳴鼓:很響亮的鼓。
天怨神怒。天時:上天際會,這里指上天。
天時懟:指上天都怨恨。懟:恨。威靈:威嚴的神靈。
嚴殺盡兮棄原野:在嚴酷的廝殺中戰(zhàn)士們?nèi)妓廊ィ麄兊氖嵌紒G棄在曠野上。
嚴殺:嚴酷的廝殺。一說嚴壯,指士兵。盡:皆,全都。
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還。反:通“返”。
忽:渺茫,不分明。
超遠:遙遠無盡頭。
秦弓:指良弓。戰(zhàn)國時,秦地木材質(zhì)地堅實,制造的弓射程遠。
首身離:身首異處。心不懲:壯心不改,勇氣不減。懲:悔恨。
誠:誠然,確實。以:且,連詞。武:威武。
終:始終。凌:侵犯。
神以靈:指死而有知,英靈不泯。神:指精神。
鬼雄:戰(zhàn)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為鬼中的豪杰。
《國殤》創(chuàng)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楚懷王和楚頃襄王時代。當時秦國經(jīng)過商鞅變法,在戰(zhàn)國七雄中后來居上,擴張勢頭咄咄逼人,楚國成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對象之一。但楚懷王卻放棄了合縱聯(lián)齊的正確方針,一再輕信秦國的空頭許諾,與秦交好,當秦國的諾言終成畫餅時,秦楚交惡便不可避免。自楚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國曾經(jīng)和秦國發(fā)生多次戰(zhàn)爭,都是秦勝而楚敗。僅據(jù)《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戰(zhàn)于丹陽(在今河南西峽以西一帶),楚軍大敗,大將屈匄被俘,甲士被斬殺達8萬,漢中郡為秦所有。楚以舉國之兵力攻秦,再次大敗于藍田。
楚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與齊、韓、魏聯(lián)合攻楚,殺楚將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陽北)。次年,楚軍再次被秦大敗,將軍景缺陣亡,死者達2萬。再次年,秦攻取楚國8城,楚懷王被騙入秦結(jié)盟,遭到囚禁,其子頃襄王即位。頃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再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攻取析(今河南西峽)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據(jù)以上統(tǒng)計,楚國就有15萬以上的將士在與秦軍的血戰(zhàn)中橫死疆場。后人指出:《國殤》之作,乃因“懷、襄之世,任饞棄德,背約忘親,以至天怒神怨,國蹙兵亡,徒使壯士橫尸膏野,以快敵人之意。原蓋深悲而極痛之”。古代將尚未成年(不足20歲)而夭折的人稱為殤,也用以指未成喪禮的無主之鬼。按古代葬禮,在戰(zhàn)場上“無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斂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稱為“殤”的無主之鬼。在秦楚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疆場的楚國將士因是戰(zhàn)敗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無人替這些為國戰(zhàn)死者操辦喪禮,進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創(chuàng)作了這一不朽名篇。
《國殤》鑒賞
《九歌》是一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據(jù)民間祭神樂歌的再創(chuàng)作。《九歌·國殤》取民間“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難的愛國將士,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樂歌分為兩節(jié),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yōu)閲柢|的高尚志節(jié)。由第一節(jié)“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zhàn)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zhàn)陣,欲長驅(qū)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zhàn)陣中有一輛主戰(zhàn)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cè)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cè)的驂馬也被砍傷,但它的主人——楚軍統(tǒng)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zhàn)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里,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zhàn)鼓。一時戰(zhàn)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zhàn)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尸體,靜臥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lǐng)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zhàn),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于他們自披上戰(zhàn)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shù)兀臒o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詩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chǎn)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chǎn)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杰,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xiàn)存史料尚不能指實這次戰(zhàn)爭發(fā)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shù)次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并且大多數(shù)是楚國抵御秦軍入侵的衛(wèi)國戰(zhàn)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fā),說此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后,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yè)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zhí)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此篇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qū)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jié)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國殤》作者介紹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zhàn)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nèi)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jié)據(jù)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他創(chuàng)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jīng)》并稱“風騷”二體,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積極影響。
《師說》原文及其譯文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笔枪实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xiàn)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這是糊涂的!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問他們(為什么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于諂媚。”哎!求師的道理的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jīng)文和傳記都普遍學習,不被恥于從師的世俗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1]》送給他。
【注釋】[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3]受:通“授”。傳授。
[4]業(yè):泛指古代經(jīng)、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nèi)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并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
[7]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這里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8]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1]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眾人:普通人。
[14]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fā)。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18]句讀(d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19]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0]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21]巫醫(y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yī)治疾病為業(yè)的人,連稱為巫醫(yī)。《逸周書·大聚》有關(guān)于“巫醫(yī)”的記載。《論語·季氏》:“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yè)。
[22]百工:泛指手工業(yè)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
[25]諛(yú):阿諛、奉承。
[26]復:恢復。
[27]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里用前一種意思,相當于士大夫。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shù),也以指人的年齡。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tǒng)偏見。
[28]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0]圣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師呢!
[31]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
[32]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34]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35]不必:不一定。
[36]術(shù)業(yè)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38]六藝經(jīng)傳(zhuàn):六藝的經(jīng)文和傳文。六藝:指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jīng)典。經(jīng):六經(jīng)本文。傳:注解經(jīng)典的著作。
[39]不拘于時:不被時俗所限制。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40]生乎吾前:省去“者”
[41]夫庸:哪里。夫為發(fā)語詞
[42]知:管,過問
[43]其:表推測語氣,大概……
[44]歟:語氣助詞,表感嘆
[45]常(圣人無常師):固定的
[46]之徒:這些人
[47]通(習之):普遍
[48]師(吾師道也):名詞活用,學習
[49]所以:是用來……的
[50]嘉:贊許
[51]貽:贈送
上一篇:猛虎下山下一句口號精選8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