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讀書筆記
日本的道德是一種“恥感道德”,而非“罪感道德”。yuwenm小編整理了菊與刀讀書筆記,歡迎欣賞與借鑒。
菊與刀讀書筆記【篇一】
首先,我對研究日本人的民族特征并不是很感興趣,所以買了很久都沒有看。直到在某次課程上被歧視女性的法學教師氣到,發誓回家以后就立刻把這書看完,順便把讀書筆記甩他臉上。不過了這么久我已經沒有這種氣憤了,懶得理。
其次,這本書是二戰時期美國為了研究日本戰略而請一位學者寫的書,這位學者并沒有到過日本。所以這本書有時間上的限制,研究的是傳統日本的社會狀態,也有偏向性,并不是為了學術專門去研究日本。
最后,這本書里日本傳統社會的整個制度、價值觀、社會結構都讓我很反感。這是一種徹底的階級社會,從底層至高層都發自內心支持的階級結構,就連活的不如狗的草民都認為自己這樣生活是理所當然。從我看書時對這種認知的反感,我反而認識到自己接受的是怎樣的價值觀,對,沒有人能夠完全客觀,我選擇的,或者說被選擇的,就是人人平等的現代法治國家價值觀,從小就被這種觀念洗腦,哪怕與現實并不會完全符合,但面對不屬于這個價值觀的體系會達到生理性反胃的水平。
不過這并不能掩蓋這本書的優秀。最起碼讓我明白了很多以前很不解的地方,說到底是思維以及社會價值觀的不同導致觀念差異。這就像有的地方搖頭代表同意,有的地方搖頭代表不同意。而且并不是這么直觀的表現,而是潛藏在思維的最深處,最終導致大相徑庭。
在這本書中也可以看到日本受中國影響很深,很多地方與中國有共通之處,但是最終形成的社會價值觀卻完全不同,可以說中國的東西日本拿去了,然后改造成了他自己的東西。看起來似乎一樣,實質已經變了。
我相信現代日本并不完全是書中描述的狀態,或許有相同之處,但社會是在發展的??赐赀@本書之后,有機會去書店,我都會去搜尋一下有沒有研究現代日本的書,很遺憾的是,雖然寫日本的書很多,畢竟是與中國有著無數孽緣的國家,但是像這本書一樣認真研究,從深層分析的書幾乎沒有。于是我添了一個新的疑惑,這是為什么?
這本書算是看完了,后續并沒有繼續研究日本歷史的讀書計劃,我還是對中國自己的歷史更感興趣一些,連自己祖宗的事都沒弄明白呢,管鄰居是什么樣干嘛,嗯,我就是這么想的。
菊與刀讀書筆記【篇二】
《菊與刀》最初是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國政府之命,為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調查分析報告,旨在指導美國如何管制戰敗后的日本。她利用了自己所受到的專業知識教育,通過把戰時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國的日本人作為研究原形,同時通過閱讀大量有關日本的文獻和日本文學和電影,并作出了最終日本會投降這個論斷。作為一個從來沒有在東方文化生活過的西方人,她準確把握了東西方文化中的細微不同,并把這種影響對民族氣質的形成以及這種民族氣質會對戰爭帶來的影響作出了精辟的論述。雖然距離這本書最初寫成已經有了將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變化,但這本書,依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首選文獻。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并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在美國全力以赴與之作戰的所有敵人當中,日本人是最讓人感到費解的對手。因為與這個強大的對手在思維和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巨大,所以我們必須認真考慮如何對付它。西方國家認為,即使是在戰爭中,也應該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戰爭慣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卻沒有這些概念。在這種情況下,了解敵人的本性就成了一個核心問題。要與日本作戰,我們必須了解日本人的行為方式。
在對待戰爭的問題上,與其他國家不同,他們認為:只要各國都擁有絕對的主權,整個國際社會就會處于一種無政府狀態之中。因而,日本必須為建立一種等級秩序而斗爭。這個歷史使命只能由日本來完成,因為只有日本才是唯一的真正的自上而下等級制的國家,也只有她最了解“每人都擺正自己位置”的必要性。日本是一個崇尚等級的`國家,從中國汲取來的關于等級的觀念,在這個國家里生根發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種各得其所的說法,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等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么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雖然這和平等自由等觀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種含義就是尊重每個民族自己的選擇,因此對這種社會準則,我們沒權評論。但可怕的是,日本在處理國際關系時,也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不僅為每個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為每個國家打上標簽。這正是日本發動太平洋的動機之一,他們認為自己在該地區內是處于等級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飭這個地區的秩序,讓每個國家處于自己應該的位置。這種強制的不由分說的輸出,背后的精神內核就是這可怕的等級制。
日本民族是一個具有狂熱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勝于物質的力量。早在上世紀30年代,前陸軍大臣、軍國主義者荒木大將透過《告日本國民書》,宣揚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揚皇道于四海,力量懸殊不足憂,吾等何懼于物質!”日本的戰術手冊上也有這樣的傳統口號:“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二戰期間,他們的空軍“神風特攻隊”,甚至以自殺的方式攻擊美國軍艦。這表明軍人對天皇陛下的效忠。天皇和日本是分不開的,天皇是日本國民的最高象征,是國民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對象。很多曾經在戰場和日本接觸過的美軍,都會談到日本那種視死如歸的氣勢。這種必死的信念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對天皇的忠誠。日本是個講究等級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處于最高效忠地位的就是天皇。雖然在日本接近700多年的歷史中,天皇只是在扮演一個傀儡的角色,但這并不能消減天皇的精神力量。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于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為鄙視被儒家視為最高準則的“仁”。中國文化中的仁扮演的是一種內省的力量,調和著各種矛盾,接近于最高行為準則。一個不仁的皇帝會被民眾反對,只是因為他行使的是不是仁。而皇帝,也一直試圖宣布自己是天庭仁道的人間代理。而日本,則完全摒棄了這種倫理。因此,忠和孝成為他們倫理中最主要的兩極。而在對待天皇的態度上,這兩種力量完全則是成為了合力。
日本文化當中注重恩和情義,對日本人來講,給人恩惠實際上相當于一筆重要的永久性的投資;而報恩則是另外一回事,它必須是積極的、刻不容緩的。人們施恩不是美德,而報恩卻是美德。人們為了報恩而積極工作實際上就是一種美德。日本人把“報恩”這種行為按不同的規則分成了好多種,但每種恩情都是無論過了多長時間、或是做了多少努力,還無法徹底還清的。對于同等厚重的恩情哪個先報,哪個后報問題則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對于那種永世難報的恩情,日本人稱之為“義務”,認為:人們永遠連那份恩情的萬分之一都無法回報。這種難以回報其萬分之一的恩情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孝”;另一類是報答天皇的栽培之恩,即“忠”。這兩者都是強制性的,是任何人都必須履行的。
在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忠的對象僅僅是被指向各個大明和將軍。而在明治維新后,新的統治者將這種力量抽離出來,附加在天皇身上。天皇被作為神裔來看待。由于忠是被獻給最高統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獻給雖然只有精神統治力但全無實權的天皇。天皇在這里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個符號。在西方社會中,雖然也要求對某種精神符號忠誠,比如忠誠于國家或者忠誠于自由平等等等,但這種忠誠,更多的是一種對理想的實踐,國旗等同于國旗后面所蘊含的國家理想。這種國家理想一般都是普適的。而日本那種對于天皇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誠,則成為一種準宗教。在宗教中,神的發言是沒有人可以質疑對錯的,這就為日本的戰爭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為天皇忠誠找到借口。
日本人所理解的“忠”、“孝”兩種“義務”都是無條件的。這樣,作為日本美德核心的“忠”、“孝”就和中國人所理解的那種對國家盡忠和對父母盡孝道的思想區分了開來。從七世紀開始,日本就廣泛吸取了中國倫理道德體系的精髓,所謂的“忠”、“孝”都是漢語中的字眼。但是,兩國間所不同的是中國人并沒有把這些道德看成是無條件的。相反,在中國人眼中,“忠”、“孝”是有條件的,而“仁”是比“忠”、“孝”更高境界的美德,西方人所指的有關人們交往的美好關系都可以用“仁”來表達。父母必須具有“仁慈的心”。同樣,統治者如果不“仁”,人民理所當然地可以揭竿而起。“仁”是使他人忠誠的先決條件。帝王皇位的鞏固和人們對文武百官的服從全在于統治者施與“仁政”。中國的智者在與人們的交往中也講究“以德服人”。而“仁”在日本是被排斥在傳統倫理道德體系之外的,它從未享受過在中國倫理體系中如此崇高的地位。
魯思.本尼迪克特得出結論,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歐美“罪感文化”的“恥感文化”:他們以知恥為德行之本,依靠外部的強制力來做善行。這種文化的極端表現,就是日本流行的自殺現象和戰爭輸出。日本人以適當的自殺行為來洗刷污名從而贏得令名,這讓我們再一次想起武士切腹。而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其深層動因依然是名譽,日本人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贏得“尊重”。在恥感道德中,如果惡行沒有被暴露到社會上,那么就不必懊喪,坦白懺悔是多余的。而罪感道德則訴諸于良心與超自然事物,惡行本身就會令行為者痛苦。
日本的文化,我覺得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除非你是一個日本人,否則你永遠無法理解日本這個民族。對于這個民族我們太多的困惑,拋開歷史,日本這個民族同樣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最后,我想,還是本尼迪克特的一句話最能完整的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溫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既頑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既忠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這種矛盾。”這是一個需要我們去了解的民族,無論是作為朋友,還是作為敵人……
菊與刀讀書筆記【篇三】
醞釀了很久要寫這篇東西,但每次要寫的時候總是愛不釋手,總想多看一點。這是一本非常“刺激”的人類學巨著,非常適合閑暇時翻看。而且,我相信,這種漫不經心的翻看最終會激起大家進一步細致閱讀和思考的興趣。
人類學相信,最孤立的細小行為,彼此之間也有某些系統性的聯系。這種種行為便構成一個大體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必然有其穩定性,因為人們既然接受了賴以生活的價值體系,就不可能同時在其生活的另一部分按照相反的價值體系來思考和行動,否則勢必陷入混亂與不便,人們必然力求在一切方面都能和諧一致。這一來,經濟行為、家庭活動、宗教儀式以及政治目標、道德觀念總是摻混而無法分開的,或者說它們可以彼此推導,或者說它們有著同樣的淵源。因此,作者希望能用一種價值中立的態度來列舉各種細微的現象,從而“探討日本何以成為日本民族”。
“近之惑”是一切人或群體、民族都不能避免的。任何民族自身的狀況,對該民族來說,仿佛是上帝安排的景物。“洞穴假象”使得任何人都傾向于在多數方面都以自己為標準尺度。我們從不能指望戴眼鏡的人會弄清鏡片的度數,于是我們最好依靠本書作者那樣的西方人來把他的觀察表達出來。
任何社會都會為自己的行為提供正當性依據,而且這個依據被直接決策者夢想為是屬于上述的“價值體系”,那么它必然會受到這個群體最大限度的、最為持久的支持。比如,對美國與中國來說,他們都把戰爭的起因歸結為軸心國的侵略,這與兩國的價值體系是符合的,因此在戰爭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當然,即使是侵略者也會尋找自身的正當性支持,欺騙和煽動自己的百姓是沒有深遠意義的,莫索里尼的結局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日本國內即使在逆境中也不曾出現過大規模的罷工、起義;反而要“堅持用竹槍來把戰爭進行到底”,他們永遠不會像德國人那樣把錯都推到希特勒身上,很少會有人抱怨天皇的。這里我們或許可以認為,“侵略”可以歸入他們的價值體系的,至少是不矛盾的;或者在他們的觀念中根本不同意“侵略”這個詞所表達的意思。那么他們這個奇怪的價值體系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日本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民族。二戰投降的前夜還喊著要“用竹槍來把戰爭進行到底”,
日本軍人戰爭中的表現使人深信這一點。而當天皇宣布投降之后,美軍士兵便可以放心得獨自上街買日用品。美軍進入鄉村后還受到百姓的列隊歡迎,婦女搖著嬰兒的手來“表達”他的喜悅。為什么會這樣,難道日本人處心積慮得想要“臥薪嘗膽”嗎?難道一個民族居然可以心照不宣得進行一場集體的忍辱負重嗎?
本文將用《菊與刀》一書來解答這兩個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探討日本何以成為日本民族”。實際上,再奇妙也是有原因的,“奇妙”也是有界限的。
《菊與刀》讀書筆記
我對日本人的印象是很不好的,想起來日本人在中國犯下的種種罪行,我不禁想起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對于日本人的恨之切應該是深入骨髓的。但是我仍然認為,即使是日本人,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
初中教我們歷史的老師曾經對我們說過,日本人是非常善于學習的民族,正是他們這種善于學習的態度才得以讓他們發達到今天這等程度。她也曾教導我們要善于學習別人的優點。讀了《菊與刀》這本書之后我全面地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
小小島國,資源匱乏,卻能掀起兩次世界大戰,戰敗之后卻能迅速崛起,至今傲然屹立于世界強國之列,必有過人之處。我覺得我們應該向日本人學習要點有三:
【第1句】:崇強精神
"崇強"的意思就是尊重強者,崇拜強者,學習能力強是一個非常崇拜強者的民族。
尊重強者,崇拜強者,應該是地球人民共同的心理習慣。但真正將這種心態轉變為實際的行動,并且演繹得淋漓盡致的應該是日本人。
日本人對強者的`膜拜已經到了一種非常強烈的地步,甚至不論對方是否自己的敵對一方。
李氏唐朝強盛,日本人學習,美國大兵強悍,日本人學習……
日本人對來自中國的孫中山,李小龍也持有很強烈的崇強心理。絲毫不理會李小龍在全球銀幕上將日本人揍得死去活來,李小龍的大徒弟就是一個日本人木村武之。
日本人的這種崇強精神完全拋開彼此立場,只要對方是強者,就表示尊重和學習。
某種程度看來,在日本人的心里,沒有真正的對錯成敗,只有強弱之分!只要是強者,都崇拜,尊重,并且學習!
在這種強大的崇強精神感召之下,日本人會不斷向強者看齊,學習,使得自身不斷進步。崇強心理的背后,還帶有很明顯的要么不學,要學,就向最強者看齊的潛在意識。日本人就是在這種強烈的崇強精神驅動之下,不斷的學習領先知識和技能,使得自身實力不斷增強,從而屹立世界強國之林的。
【第2句】:團隊精神
任何組織,任何形式的競爭,從長遠角度而言,都是團隊的競爭。
最堅固的城堡,最高明的攻擊是從內部開始的。群體競爭的道理亦是如此。
一個組織,無論強弱,如果內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就會使得個體力量處于高度集結的局面,從而爆發出最強的競爭力量。
日本人的團隊精神是頗為突出的。
一句比較知名而頗具戲弄色彩的話語是:一個中國人,一條龍;三個中國人,三條蟲。我并不完全認同此觀點,但國人喜好窩里斗的習性,卻是甚為顯著的。
就我所見,很多中國企業在內耗方面消耗不少競爭潛能,頗為可惜。
如果一個組織團隊,能真正做到團隊一致,朝著目標,勁往一處使,爆發出來的競爭力是很強的,但是實踐中,往往并非如此,值得我們深思,學習,進取,引以為鑒。
【第3句】:專業精神
日本人的專業精神非常突出,值得我們學習。
日本著名的住友財團,即使對于招聘一名普通的電工人員,要求也非常專業。首先需要具備三年電工的從業資質,然后經篩選,進入住友,進行為期一年的專業電工知識學習,經考試及格之后,方才正式上崗,擔任電工工作。在住友,即使對于擰保險絲這樣細致的工作也有非常專業的規定。保險絲的長度必須為八厘米,中間對接光源,先向左邊擰三次,然后向右邊擰三次。如此,八厘米長的保險絲剛好擰完,不多不少。這,就是專業。
反思我們日常管理和接觸的中國企業,與這種專業精神相差極大。
當我們對事物的專業型高強度強調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對事物本身的細節會進行深入的把握和研究,從而使得事物更加專業,更加優秀。
專業精神的背后,是一種強大的鉆研精神,用心態度。
強悍的鉆研精神和用心態度,則是成就偉大事業,將事物推高到淋漓盡致的唯一態度。
按此,不難解析,為何日本的工業科技如此發達和領先。我們應該相信專業。
寫下上面的文字,并非強調所有的日本企業都是絕對優秀的。樹大有枯枝,日本一定也有非常糟糕的企業,但他們絕對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象。
上述也可能存在相當的片面性,僅是一家之言,以作交流。
讀書筆記
導語:讀書,可以長知識,增智慧,那么有您有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嗎?下面是小編收集到的一些關于讀書的筆記,供欣賞,希望您能喜歡。
篇一:《她只是個孩子》讀書筆記
我們班主任買了一本叫做《她只是個孩子》的書,這本書很好看,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這本書的大意就是有一個女孩子很不聽話,還曾經放火燒掉別人的'房子,使得許多學校都不敢收留她,直到有一天有一位校長看到了覺得學校里有一位老師有能力教導她,而這位老師就是桃莉˙海頓,一開始這個女孩都不愿理會大家,而且又一直搞破壞,最后因為桃莉老師耐心的教導下,她才愿意開口,雖然在這過程中,發生了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桃莉老師卻都不放棄,讓女孩敞開了心房愿意去接納別人,讓大家都很高興,尤其是桃莉老師。
這本書好像在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不可以輕言放棄,要持之以恒,簡單的說就是不能半途而廢,看到這樣的桃莉老師,我好希望長大能當一位像他一樣那么好的老師喔!
篇二:《孤女的愿望》讀書筆記
我一直很喜歡看勵志的書籍,因此,有一次在語文日報看到這本書的介紹。所以我就想要在閱讀課時,借閱這本書,跟班上每一位同學分享。
書名:孤女的愿望
出版社:福地出版社
作者:陳能明
這篇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貧窮人家──美云,家中的爸爸與爺爺因為意外而死,媽媽也因為過度疲勞病死了,而家中又有四個弟、妹,因此大姐美云決定到外地工作,養活一家人,讓家人不挨餓、不受凍,這是大姐美云最簡單的愿望。
困苦的感受,一般人是無法體會的?,F在,富有的小孩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怕沒錢吃飯;貧窮的小孩撿塑料瓶、賺錢生活。甚至有時候,根本就賺不到錢,多可憐啊!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省吃儉用,不浪費,更要好好努力讀書,讓家人能過好日子。
篇三:《單手女孩向前跑》讀書筆記
作者:周姚萍
出版社:小魯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5月1日
故事綱要:
故事中的晶晶因為手罹患了罕見腫瘤疾病,所以需動手術切除了右手臂,成了單手女孩,不過她卻很樂觀的面對她沒有右手的事實,晶晶開朗、勇敢的面對自己的人生,不認為自己和別人有什么不一樣,所以什么事都自己來,她自己擦窗戶、擰抹布、還會畫圖、做娃娃,甚至考上美術班……。
讀書筆記:
現今社會上,有許多四肢健全的人,因為小事而輕生,但是故事中的晶晶卻沒有自暴自棄,因此我們應該要學習遇到困難要往正面思考,而不要往負面思考。如果一直往負面的方向思考,只會讓事情越弄越復雜,這樣根本無法解決困難,不是嗎?
因此,我覺得我們要好好把握每分每秒做更有意義的事,而且遇到困難不要逃避,要好好面對,并想想那些努力活著的身障人士,相信你的人生觀一定會改觀,你一定會認為人生是該積極,且充滿希望的。
讀書筆記
篇一: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即便人逝世了真有靈魂,因為最惡的心,應當陷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薄抖男D》。
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讓人憑有感想的。
在初一時學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道《朝花夕拾》底本叫做“往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跟青年生涯片斷的10篇文章。那個本應該是個快活的童年卻覆蓋在那封建社會里,時不斷透出些陳腐的氣味。于是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罵得酣暢淋漓,罵得溫柔順轉,罵得你都要很難猜他到底在罵什么。但柔軟的舌頭在那個時候通常是最傷人的兵器,魯迅先生也許也就是應用這一點!
再接觸本學期的阿長與《山海經》一文,讓我覺得魯迅先生是一個如許可惡的人兒。長媽媽這個角色,須要分一為二對待。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存了許多迂腐的風俗。像要在新年的凌晨對她說祝賀,而后還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標對“長毛”的故事亂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最愛好的隱鼠。因而,那時的魯迅對她懷恨在心。
呵呵,這個粗鄙、保守的婦女卻做了些讓人對她要刮目相待的事——賣《山海經》。在長媽媽曉得“我”愛好《山海經》后,跑了很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以為她“有巨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抒發了他對阿長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白了他對阿長的愛,他盼望善良的地母能讓阿長安眠。
在這,我不得不信服魯迅先生的人格。對長媽媽,他說不出愛戴,也說不出冤仇。興許說這是他仁慈,抑或說這是他愁悶。由于,文字的發明者賦予了文字的心坎一種更加深沉的情感。名義或者是你看到的樣子,內在你卻是那么難揣摩到的。
放開心去想,放開心去看。你會在這本書里,看到另外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只屬于那時侯的魯迅一個人的。讓咱們敞開心扉,去領會體會。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拿起那本剛剛買來的《朝花夕拾》,慢慢地看,細細地讀,我仿佛到了魯迅先生的童年,看他和狗,貓,鼠的故事,看他在百草園中快樂嬉戲,在三味書屋中刻苦讀書。朝花夕拾,表面上是說早上的花到了傍晚才去摘,暗指魯迅先生到了晚年后去回味童年生活的快樂與點點滴滴。
《朝花夕拾》的開篇之作《狗,貓,鼠》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魯迅先生用了對比與諷刺的手法,借物喻人。他的仇貓,理由,怎么仇貓都寫得惟妙惟肖,趣味十足。還有魯迅先生無意中救的那只小隱鼠,看了他的描述,我都想養一只呢!小隱鼠不懼人,很可愛,像小墨猴一般也喜歡舔墨,滿足了魯迅先生一度想養一只小墨猴的愿望。讓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小時候的天真爛漫。也讓我感受到他對小動物的喜愛。最有趣的是當他知道心愛的隱鼠并不是被貓吃了,而是被長媽媽踏死時,發覺自己錯怪了貓,從而對貓頗為客氣。還有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表達出了兒時最真的想法:在百草園中無憂無慮地玩耍,與小蟲為友,以冬天捕鳥為樂,生活是多么有趣,多么自在??!細致的描寫讓我很羨慕魯迅先生在百草園的日子。比起現在相對緊張的生活,那簡直是樂園!但是魯迅先生被家里人送到了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使他很懷念百草園的一切。私塾的千篇一律使他有些厭倦,不過他也會自己找樂,讓生活多些色彩??
《朝花夕拾》以小孩子的目光寫了魯迅先生兒時,青年時的一些事情,平淡而不乏有趣,讓我真切的了解了偉人的童年。也使我很羨慕他自由的生活。雖然有些地方看不懂,讀不深,但也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有時間,你也來看一看吧,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國慶放假期間,我無聊的沒什么事情干,于是,我打算讀一本好書。在初中,學了許多有關于魯迅先生的文章,我突然想看看他的作品,于是,便閱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
里面有一篇散文是我們學過的,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了魯迅魯迅先生小時候在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中乏味的讀書生活,在上個學期,老師已經帶著我們深深地學習了這篇課文,有一些段落我還可以背出來,對于這篇課文來說,我已經十分熟悉。
其他的九篇文章都分別敘述了不一樣卻都同樣有意義的事情,我很想把我我每一篇的感想都寫下來,但是還是決定挑出我最深有感觸的那一篇?
阿長是魯迅魯迅先生小時候的保姆,這篇散文記述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當時善良、樸實的特點,但她也有愚昧迷信的一面,嘮叨著?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當她知道魯迅先生一直很想看《山海經》的圖畫后,過了十幾天或者一個月,她就把魯迅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買來送給了他,我還記得她當時的那句淳樸的話語:?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這句話讓我感動了,這是多么可愛的保姆啊。我體會得出魯迅魯迅先生對長媽媽充滿了尊敬和感激。魯迅魯迅先生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從長媽媽身上,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文筆相當之好。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故事寫出了魯迅先生的小時的生活,讓我受益匪淺。
篇二:《城南舊事》讀書筆記
《城南舊事》這本書,敘說著一個叫英子的女孩的童年。我讀完這本書第一個感想就是:有趣,作者寫作的方法的不同之處就是作者并沒有像其他作者一樣剛開始就表明主人公的名字和家庭環境,而是慢慢的隨著事情的發展才說到。
故事是從一九二三年開始的,英子從一個天真、可愛、活潑的七歲小女孩到一個聰明、能干、成熟的小大人,在英子成長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趣事和苦惱。影子經常給她不喜歡的人取外號,英子小時候,她媽媽的奶不夠,所以就請了一個奶媽,這個奶媽叫宋媽,英子的四個妹妹和兩個弟弟都是宋媽喂的奶,宋媽的丈夫沒出息,從來都不干事整天閑著,所以英子就很討厭他,英子發現宋媽的丈夫的牙齒很黃,就給他取個外號叫“黃板兒牙”。還有一次,英子要進小學,可是要被小學錄取要會數目,英子吃飯的時候媽媽問她:“你來數給我聽聽?!庇⒆泳蛿灯饋恚骸啊镜?句】:【第2句】:三??【第20句】:二十一??”英子的媽媽說:“不是二十,你聽我年啊。二俗、二俗錄【第1句】:二俗錄【第2句】:二俗錄三??”像這類有趣的事有很多。
英子他們那個時候的童年樂趣是踢皮球、玩過家家、養寵物??而我們的童年比他們的童年比他們好多了,可以踢足球、打籃球、玩電腦、psp??我的童年是多么美好,多么幸福啊!
篇三: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介紹:
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是魯迅唯一的散文集。前五篇寫于北京,后五篇寫于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并添寫?小引?和?后記?,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本書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范愛農?等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豆?貓?鼠》記述了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五猖會?回顧了兒時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鄉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快樂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日子。?父親的病?在敘述父親生病長期治療的過程中,對庸醫誤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憤慨。?瑣記?記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懷念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并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范愛農?回憶和悼念了青年時代的摯友范愛農。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佳句摘抄與賞析:
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狹窄險阻的小路,左面是一個廣漠無際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廣漠無際的浮砂,前面是遙遙茫茫蔭在薄霧的里面的目的地。
賞析:這是魯迅先生寫的鄉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他對當時鄉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魯迅認為鄉下人不會寫出這種“熱昏似的妙語”,也寫出了當時鄉下人的'素質低下,為后文寫活無常作鋪墊。
但是,和無常開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賞析:這句話透露出魯迅先生對活無常的敬佩之情,從對他的尊稱“活無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連一個鬼都可以如此賦有人情味,那我們作為一個人又何嘗不可呢?所以魯迅先生也是要借無常的“重人情”來啟示我們。作為一個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活無常先生一樣賦有濃烈的同情心。讀后感:
整篇文章都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訴我們,連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應該怎樣呢?
篇四:《傅雷家書》讀書筆記
“日?,嵤乱龅母蓛?,等于彈琴要講究干凈是一樣的。我始終認為做人的作風應當是一致的,否則就是不調和;而從事藝術的人應當最恨不調和。我這回附上一小塊方紙,還比你用的信封小一些,照樣能寫的很寬綽。你能不能注意一下呢?以此類推,一切小事養成這種干凈的習慣,對你的藝術無形中也有好處,因為無論如何細小不足道的事情,都反映出一個人的意識與性情,修改小習慣,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所謂學習,不一定限于書本或是某種技術;否則‘隨時隨地都該學習’這句話,又怎么講呢?我想你每次接到我的信,連寄書譜的大包,總該有個印象,覺得我的字都寫得整整齊齊,清楚明白吧!”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人生和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傅雷教育兒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且把習慣的養成看做學習的一部分。這種叮嚀看似瑣碎,卻正體現了父親教子的特點。
這個片段讓我聯想起我父親常和我說的一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說明要成功就要從小事做起,從小事做起的目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對人的成長和成才十分重要。設想一下,如果你從小就養成認真寫字的好習慣,那么大家都會喜歡看你的文章和觀點,盡管你的文章寫得不算優秀,但干凈整潔的畫面和規規矩矩的字體會讓人覺得舒服,讓人覺得不好好看下去都對不起你的卷面,從而給你的文章加分。“一白遮三丑”產生的就是這個效果。反之,盡管你的文章寫得再好,字寫得卻不規矩,那么哪個人愿意看你的文章呢?有的企業面試,先看字跡,俗話說“見字如見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字寫得好,可以表現他良好的性情;一個人字寫得寥寥草草,他可能就是一個粗心毛躁的人。
這僅僅是從因果關系的角度考慮,從長遠考慮的話,它就會影響到你的意識和性情。所以,養成良好的習慣十分重要。
篇五:《我不想不想長大》讀書筆記
你想長大嗎?暑假里,我又開始讀辮子姐姐郁雨君的書,因為她的書有一種強大的“辮子引力”,讓我特別享受。開頭的問題,需要好好地思考。有時候,我特別想馬上長大好幾歲,因為,小孩們根本得不到大人的尊重,卻又被迫尊重大人;有時候,我又想縮小好幾歲,然后不再長大,因為,小時候多好,走到哪兒都有人疼,還處處要讓著我?
《我不想不想長大》書里的主人公扇貝也不想長大,他是個心很軟,膽子很小的胖男孩。從小到大養了許多小動物:四只已經遠走高飛的小鳥;餓死的小青蛙;;拉肚子死的“比較白”和“比較黑”?猜猜扇貝為什么不想長大?他才沒我這么幼稚,因為他長大了,第一課就是作弊??荚嚽?,老師把他們的座位排得緊緊的;考試時傳紙條,老師只是笑笑而已。原來學校老師早就串通好了,只為了學校成績!扇貝經歷了這件事后就再也不想長大??蓱z的扇貝呀!
我和主人公一樣,是馬上就要成為畢業班的學生了,也和他一樣好像弄不懂什么是長大。你呢?你也許會回答:“就是長大成人唄!”但是,讀了這本書的我,長大的我認為:長大應該是變得懂事、有主見。所以,長大對我來說不好也不壞。我也可以這樣說:只要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就要經歷長大。小時候的你就像毛毛蟲一樣,總要經歷些什么才能蛻變成蝴蝶吧。
讀完了《我不想不想長大》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為什么要害怕呢?成長,給我們帶來了快樂,讓我們知道了更多的知識;雖然成長中也有煩惱,但正因為這些煩惱,讓我們增強了意志。其實坦然面對成長也沒什么不好。
篇六:初中讀書心得
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了一段人生,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書,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在別人眼里,它卻是比精神支柱還要寶貴的東西,就像高爾基先生,他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書對他來說就是最寶貴的東西。
書!是我們的朋友,也是我們的家人??
讀書,對愛書的人來說是一種享受,尤其是一本情節曲折動人,語言優美生動吸引人的書,那更是一種享受。
有的同學會說,看書有什么好的???一大推螞蟻般的字,看得心都煩了。可是,當你細細品讀一本書的時候,你會發現——眼睛因為讀書而明亮,靈魂因為讀書而純潔??
書是燈,孰能照亮前面的路;書是橋,書接通彼此的岸;書是帆,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時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
讀書,是好事,讀大量的書,更值得稱贊。
有一位叫亞克敦的外國人,他的書房里雜亂的堆滿了各科各類的書,而每一本書都有他的手跡,說到這里,是不是有一種敬佩之意呢?讀書就像鳥兒有翅膀可以遨游的飛一樣,自由自在。
朱熹說過,“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庇纱丝梢?,讀書不在多,而在于是否讀的精。
對于書,只有善讀,才能像蠶一樣,吃進去的是桑葉,吐出來的是絲一樣。讀書是為靈魂尋找的鏡子,我們必須用心去領會書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
讀書給了我知識,讀書給了我樂趣,讀書更給了我力量。
讀書,讓我知道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讀書讓我知道了怎么為人處事,讀書給了我最大的東西就是,“知識,它豐富了我的大腦,增長我的見識?!?/p>
書,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所以我們要像海綿吸水那樣,吸收著知識的點點滴滴。
篇七: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文/盧山
劉備登位后,不想著如何更好地治理疆土,如何一步步地聯結東吳打敗曹丕,再打敗孫權,而是為自己死去的結拜兄弟關羽報仇。還聽不進去趙云的勸告,執意要打,從這里也看出劉備這個人隨著事業的蒸蒸日上,漸漸被沖昏了頭腦,已經不會冷靜的思考了,也沒有遠見,打東吳,并不能雪恨,反而賠的越多,結果把張飛搭進去了,還把自己也搭進去了。
一個開明,睿智的君主是應該認真傾聽手下的意見,再權衡利弊,如此無望的仗,自然很難打成,當年東吳明知是諸葛亮害死周瑜這個在東吳算得上是二號人物的,還能咬牙繼續與蜀周旋而不是拼命抵抗,以至于能逐漸壯大勢力,最后奪回荊州。
由此,也可以看出結拜兄弟的弊端;它雖然能使劉關張三人一條心,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樣在集體中,無論劉備,關羽還是張飛誰立了軍令狀又沒有完成任務,都不會因此受罰,這樣對其他人就不公平,容易激化矛盾,還有就是關羽被殺,劉備定不能坐視不管,再加上自己當上皇帝,早已有些飄飄欲仙,不能冷靜思考了,便去打東吳,最后,兄弟三人全部賠給了東吳!
報殺弟之仇,十年不晚!玄德先團結東吳,表示原諒,相約一齊討伐曹丕,待到打敗曹丕,瓜分土地之后,因東吳與蜀國勢力相當,且后來的東吳亂賊當道,吳國皇帝早已失去實權,再一統天下,痛痛快快地一雪弟恨,封關羽,張飛為什么什么候爵,再寫本書稱贊他們,記錄他們的當年的豐功偉績,讓他們流若百世,永遠被世人記住,我想,這個結局才是真正的義氣!
東吳聽說劉備要打過來,便派諸葛亮瑾前來陳說利害,劉玄德此時一意孤行,根本就聽不進他說的話,臭罵一通后,被諸葛亮瑾回來。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度龂萘x》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么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中的《鳳雛死臥龍定西川》這篇故事講了劉備要去攻打西川。第二天早上,劉備說自己做了個噩夢。而且孔明有書信說最近不吉利,勸龐統不要去打西川,擔心這次不能順利取勝。龐統卻說,這是軍師怕他立功才這么說的。說著他就調動兵馬準備去攻打西川,在去的路上,龐統從馬背上摔了下來。他和劉備交換了坐騎,劉備走大路,他走小路,這時張任等人聽說劉備要來攻城就決定在小路上設伏,龐統大軍走到這里時,張任騎白馬的一定是劉備,想亂箭殺死他,與此同時龐統問士兵這里是什么地方,士兵回答叫落鳳坡。龐統一聽覺得此地對自己不好就準備回去,可是此時伏兵四起,亂箭齊發,龐統就這樣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放暑假了,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少兒拼音版《三國演義》的書,讓我可以在家里獨立閱讀。
《三國演義》這本書是以講故事的形式來講魏、蜀、吳三國的建立,以及三國之間的戰爭和三國滅亡的過程。我非常喜歡這本書,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三國時期許多經典故事,有劉備、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草船借箭和火燒赤壁等。我還認識了許多英雄人物,有張飛、關羽、劉備、曹操、諸葛亮、周瑜、馬超等等。我最喜歡諸葛亮了,他足智多謀、料事如神,歷史上有名的草船借箭就是講諸葛亮不費一兵一卒就借到十幾萬支箭的故事。
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以后,我很喜歡。它讓我增長了知識,也讓我明白現在的生活多么幸福。
上一篇:529活動宣傳標語合集7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