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建《帶笤帚的小鳥》閱讀練習
【遲子建《帶笤帚的小鳥》】
①故鄉的居室,靠近山腳。山下有河流、樹叢和莊稼地,春夏秋三季,它們就是飛鳥的樂園。鳥兒喜食的糧食和蟲子,在那里都可覓到。
②可是大雪封山后則不一樣了,鳥兒可吃的東西,都被掩埋住了!別看雪花是柔軟的,它們一旦形成規模,積雪盈尺,那就成了一堵封在大地上的白色石墻,鳥兒尖利的喙兒,也奈何不了它。
③母親憐惜那些鳥兒,她異想天開,打開窗戶,將小米撒到戶外的窗臺上,打算喂喂它們。自從撒了谷物,她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窗前,看外面的小米是否還是原樣。
④開始的幾天,母親在電話中跟我嘟囔:“你說那些小鳥多傻呀!飛來飛去的,也不知低頭看看窗臺!你說它們眼睛不好使了,鼻子也不好使了?怎么就聞不到米味呢?”我在電話這端直樂,逗她:“小鳥可能嫌小米不好吃吧?”母親的聲音提高了:“那它們還想吃什么!話雖這么說,母親又在窗臺擺上了另外的.食物:葵花籽。
⑤幾天后的一個早晨,我正美美地睡回籠覺呢,母親興沖沖地打來電話報告:“小鳥來吃米啦——吃了一大片!”母親說,天還沒亮,迷迷糊糊中,她聽見窗外有鳥兒嘰嘰喳喳叫。她并沒太理會,以為它們不過如往日般一掠而過,哪想到是在享用窗臺的小米呢。
⑥打這天起,小鳥就成了我們家族的一員,母親在電話里,幾乎每天都要聊到它們。母親說,來吃米的鳥兒的隊伍逐日擴大,想必這是它們互相吆喝的結果。她還虛擬著鳥們之間的通話:“哎,這家有米吃,快去吧!”說是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小鳥越來越多。原來兩把米夠它們吃一天的,現在得好幾捧了。弟弟去糧油店,特意買了袋小米,專供喂養。我嚇唬母親,說是山中的小鳥要是都知道她的窗臺有米可吃,估計一天一袋米都不夠。母親豪邁地說:“讓它們可勁吃,吃不窮!”
⑦在我想來,母親喂鳥,也有點“還債”的意思。多年以前,姐夫在春天時,喜歡張網捕鳥。捕到的鳥,用開水禿嚕掉毛,再用剪子鉸了它們的腿,用鹽漬了,油炸吃了。母親說那時她沒有阻止姐夫捕鳥,還吃它們,犯了大罪!她的腿摔傷骨折過兩次,本來是路面的冰雪作的祟,可她偏說這是動剪子鉸小鳥的腿,遭了報應了!所以母親喂養找不到食物的鳥兒,我們姊妹都積極支持,起碼這對她的心理,是個莫大的安慰。
⑧大興安嶺很少有這樣的奇寒,連續多日,氣溫都徘徊在零下四十度。由于每天早晨開窗給鳥兒撒食,而室內外溫差有六十多度,母親受了風寒,咳嗽起來。從此后,她撒米時,要戴上帽子,圍上圍巾。母親告訴我,小鳥兒很膽小,總是天不亮就過來吃食。等人們起來,它們就無影無蹤了。我說在它們的經驗里,居民區里的糧食,都是誘餌,貪吃后往往喪失自由,所以警惕性高。興許再過一段,它們白天也會來的。還真被我說著了,沒過多少日子,母親欣喜地說小鳥白天也來吃食了,它們吃飽了,還在窗臺蹦蹦跶跶的,朝窗里望呢。窗里當然有可望的了。母親愛花,在窗臺擺了一溜兒盆花。杜鵑,仙鶴來,蘭花,還有我叫不上名字的一些草花,紅紅白白地開了滿窗臺。我想小鳥兒在戶外望著那些花時,一定很疑惑:這家人,大雪天的,怎么過著春天的日子呢?
⑨鳥兒賞花的時候,母親也在窗前悄悄賞它們。它們在不經意間,也成了她眼里的春色了!置身于一個鳥語花香的世界,想來母親是不會寂寞的。
⑩有一天,母親神神秘秘地對我說,因為小鳥來得太多,吃得太多,外面窗臺上積了厚厚一層鳥糞。愛潔的姐姐,有天抱怨起來,說是開春時,還得清理窗臺上的鳥糞,實在麻煩。母親說真奇怪,姐姐說完那話,第二天早晨起來,她發現窗臺的鳥糞,差不離都消失了!好像知情的鳥兒聽著了那話,連夜把鳥糞給打掃干凈了。她問我,是不是夜里刮大風給吹沒影的?我說不大可能,因為鳥糞遺落的一瞬是新鮮的,它們會被寒風,牢牢地凍結在窗臺上。再肆虐的風,到了窗臺都是強弩之末,不可能吹落鳥糞。母親感慨地說:“那還真是小鳥自己打掃的呀。”
⑩在我眼里,小鳥的爪子就是笤帚。想想看,每只鳥都綁著一雙小笤帚,它們清理起陽臺的鳥糞,當然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啦。
【閱讀練習】
小題1:小鳥來到母親窗前吃食經歷了怎樣的過程?(2分)
小題2:試體會下列句中劃線詞的表達作用。(4分)
(1)母親豪邁地說:“讓它們可勁吃,吃不窮!”
(2)它們在不經意間,也成了她眼里的春色了!
小題3:文中寫道:“她的腿摔傷骨折過兩次,本來是路面的冰雪作的祟,可她偏說這是動剪子鉸小鳥的腿,遭了報應了!”你如何理解母親的這種想法?(3分)
小題4:試結合原文,簡要分析母親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題5:母親認為那落在窗臺上的鳥糞,一定是鳥兒們自己用“笤帚”打掃的,其實,這種人與動物之間心有靈犀、互賞互助的和諧畫卷,又何嘗不是我們每一個熱愛自然之人共同的心聲呢?請為保護鳥類擬寫一則宣傳標語,要求20字以內。(2分)
《小炕笤帚》閱讀答案
小炕笤帚他們是大二男生,一天在宿舍里,引發出了一個關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幾個舍友里,只有兩位備有掃床工具,一位富家公子有個非常漂亮的長柄毛刷,一位來自窮鄉的小子有個高粱穗扎的小炕笤帚,其余幾位收拾床鋪時會跟他們借用,一來二去的,都覺得還是那小炕笤帚好使,最近就連那富家公子,也借那小炕笤帚來用。
那天熄燈后,都睡不著,各有各的失眠緣由,綽號“蠟筆大新”嘆口氣提議:“夸克,隨便講點你們鄉里的事情吧。”其余幾位也都附議,綽號“唐家四少”的富家公子更建議:“從你那把小炕笤帚說起,也無妨。”
因為物理考試總得高分,綽號“夸克”就講了起來:那年我才上小學。村里來了個騎“鐵驢”的,“鐵驢”就是一種用大鋼條焊成的加重自行車,后座兩邊能放兩只大筐,馱個二三百斤不成問題。那騎“鐵驢”的吆喝:“綁笤帚啊!”我娘就讓我趕緊去請,是個老頭,他把“鐵驢”放定在我家門外的大榆樹下,我娘抱出一大捆高粱來,讓他給綁成大掃帚、炕笤帚和炊帚。他就取出自帶的馬扎,坐在樹下,先拿刀把高粱截了,理出穗子,然后就用細鐵絲,編扎起來了……“蠟筆大新”嘆口氣說:“不好聽,來個驚人的橋段!”上鋪的一位問:“會鬧鬼嗎?我喜歡《黑衣人》的那份驚悚!”“夸克”繼續講下去:你們得知道,高粱有好多種,其中一種就叫帚高粱,它的穗子基本上不結高粱米,專適合扎笤帚炊帚什么的,我娘每隔幾年就要在我家院里種一片帚高粱,為的是把以后幾年的掃帚、炕笤帚、炊帚什么的扎出來用,扎多了,可以送親友,也可以拿到集上去賣。
那是個星期天,午飯后,我在屋里寫作業,我娘忽然想起說:你去問問那大爺,他吃晌午飯沒有?他大概是轉悠了好幾個村,給好多家綁了東西,還沒來得及吃飯呢。我就出去問,那老頭說:“不礙的。我綁完了回家去吃。”我進屋跟我娘一說,我娘就從熱鍋里盛出一碗二米飯,就是白米跟小米混著蒸出的飯,又舀了一大勺白菜燉豆腐蓋在上頭,還放了兩條泡辣椒,讓我端出去……“唐家四少”說:“情節平淡,我得去趟衛生間。”“夸克”就提高聲量說:呀!出現情況了!我娘忽然叨嘮:“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啊……”就往門外去,我跟著,只見那老頭已經從馬扎上翻下地,身子倚在榆樹上,翻白眼……他是被飯菜給噎著了,喉骨哆嗦著,嘴角溢出飯粒和白沫,但剩的半碗飯并沒有打翻,顯然是剛發生危險時,他就快速把那碗飯菜放穩在地上了……我娘趕緊把他的手臂往上舉,指揮我用手掌給那老頭輕輕拍背撫胸,沒多會兒,那老頭喉嚨里的東西順下去了,松快了,娘讓我去取來一碗溫水,讓那老頭小口小口喝,老頭沒事兒了……講到這兒“唐家四少”去衛生間了,回來時候只聽“蠟筆大新”在感嘆:“哇噻,兩毛!兩毛能算是錢嗎?”原來,那老頭綁扎東西,大掃帚每個收五毛錢,炕笤帚、炊帚只要兩毛錢。綁扎出一堆東西,“夸克”他娘才付他四塊錢。那老頭說:“你們真仁義,給我飯吃,還救了我。這些剩下的苗苗不成材,可要細心點,多用些鐵絲,也能扎成小炕笤帚,今天我沒力氣了,讓我帶走吧,過幾天扎好了,我給你們送過來,不用再給錢。”“夸克”娘說:“連那些高粱稈,全拿走吧。扎的小炕笤帚,你自用、送人都好,甭再送來了。”
從上鋪傳來評議:“不是大片兒。小制作。表現些民間微良小善。比《納德和西敏:一次離別》淺多了。”“夸克”說:沒完呢。過了幾天,本是個晴天,不曾想過了晌午,也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下了場瓢潑大雨,放學回家路上,聽人說下大雨的時候有個騎“鐵驢”的老頭栽溝里了,路過那溝,“鐵驢”挪走了,只留下痕跡,還有一把小炕笤帚,落在溝邊,臟了。我心里一動,撿起那小炕笤帚,回家拿給娘看,娘說,一定是那大爺要給咱們家送來的。那年月鄉里有綁扎笤帚手藝的人,大都跟我爸一樣,進城打工了,剩下的,有的扎出來的東西沒用幾時就散了,可這老頭扎得又結實又好用,除了鐵絲,還都要再箍上一圈紅絨線。我們聽說摔斷腿的老頭被衛生院收治了,娘兒倆就去看他……“蠟筆大新”評議:“誠信,很健康的.主題。”“夸克”繼續講:到了醫院,見到他,我們就慰問,道謝,可是,那老頭當著醫生說,他不認識我們,他那“鐵驢”里的小炕笤帚,不是帶給我們家的。我跟娘好尷尬。我們只好退出,在門口,恰好跟那老頭趕過來的家屬擦肩而過……最后,我要說明:這小炕笤帚當時就洗凈曬透了,一直擱在躺柜里,沒舍得用,來大學報到前,娘才取出來讓我裹在鋪蓋卷里,帶到這兒來以前,我進行過消毒,請放心使用。
宿舍里安靜下來。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小說講述了一個關于小炕笤帚的故事,敘事角度很巧妙,時而用第三人稱敘述,時而用第一人稱敘述,敘述角度的轉換十分自然。
B.“夸克”娘兒倆給綁笤帚的老頭吃二米飯,當他發生危險時又及時搶救,老頭為報答這娘兒倆,綁扎了一堆東西,才收了四塊錢。
C.“夸克”娘兒倆及時搶救吃飯被噎的綁笤帚老頭,這一情節為下文老頭送小炕笤帚遭大雨栽進溝里的情節埋下了伏筆。
D.這篇小說故事簡單,情節也不太曲折,沒有什么矛盾,但文中人物淳厚、質樸、善良、處處為別人著想的品性讓人感動。
E.綁笤帚的老頭來給“夸克”家送小炕笤帚,不幸栽進了溝里,“夸克”通過笤帚上的紅絨線判斷這個老頭就是之前給家里幫笤帚的老頭。
(2)小說對舍友們的描寫貫穿始終,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
(3)騎“鐵驢”的老頭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4)小說最后寫“夸克”娘兒倆去醫院看望綁笤帚的老頭,可老頭當著醫生說不認識他們。作者的這種處理是否合適?請結合小說具體內容,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參考答案:
(1)AC(答A給3分,答C給2分,答D給1分;答B、E不給分。)
【解析】B項,從文中來看,綁扎那一堆東西,按規定的價格就應付四塊錢;老頭為感謝他們決定把剩下的高粱苗苗扎成小炕笤帚,免費給他們。D項,“文中人物淳厚……讓人感動”不準確,應是“小炕笤帚故事中的人物淳厚……讓人感動”。E項,從文中可知,“通過笤帚上的紅絨線判斷這個老頭就是之前給家里綁笤帚的老頭”的人是“夸克”娘,而不是“夸克”。
(2)
①前兩段寫舍友們對小炕笤帚的偏愛和熄燈后的提議引出了下文講小炕笤帚的故事。
②第三段舍友們的插話也正是讀者此時的疑問,這個故事有什么特別的,從而推動故事情節的展開。
③最后兩段舍友們的評議和安靜下來的行為,表現了他們對傳統美德的認同,從而凸顯了小說的主題。(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3)①質樸厚道。老頭扎笤帚不僅便宜,而且結實好用。
②知恩圖報。因為“夸克”娘兒倆給他飯吃又救了他,他就把剩下的高粱苗苗帶走扎成小炕笤帚并要送給他們。
③為別人著想。被飯菜噎到還將碗平穩放好,因送小炕笤帚栽到溝里卻當著醫生的面裝作不認識“夸克”娘兒倆,不想連累他們。(每點2分;若答“講誠信”也可給分。)
(4)觀點一:作者的這種處理是合適的。
①從情節上說,老頭當著醫生的面裝作不認識“夸克”娘兒倆,這樣的處理可以產生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
②從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說,這樣處理可以使老頭的形象更豐滿,更能突出其善良厚道的品格。
③從主旨表現上說,這樣的處理有助于小說思想內涵的表達,更能引起讀者的思考,有現實意義。(觀點2分,每點分析2分。)
觀點二:作者的這種處理是不合適的。
①從情節上說,前面已有“給飯吃”“出現危險后的搶救”等情節,可見他們正面接觸時間不短,說“不認識”不合情理。
②從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說,老頭沒有必要裝作不認識,把真實情況說出來,更能凸顯老頭的平常心。
③從主旨表現上說,老頭冒雨送小炕笤帚足以突出小說“誠信”主題,裝作不認識對主題有破壞作用。(觀點2分,每點分析2分。)
《帶掃帚的小鳥》閱讀答案
帶掃帚的小鳥 遲子建①去年冬天,老天也不知有什么喜事,把大興安嶺當做了歡慶的道場,每隔七八天,就向那里發射一場禮花般的雪花。我在哈爾濱,一早一晚給母親打電話請安時,她常常對我說:“咱這兒又下雪了!”她從來都用“咱”來形容我自幼長大的地方。
②她最初報告雪的消息時,語氣是欣喜的;可是后來雪越來越大,她就抱怨了。她足不出戶,可她的兒女們要上下班,雪天行路的艱難,她是知道的;而且雪來得頻了,寒流入侵,室溫開始下降,這對于腰腿不好的她來說,實在不美妙。更重要的是,大雪封山后,鳥兒找不到吃的,成了流浪漢,一群群地在窗外盤旋。
③我們在故鄉的居室,靠近山腳。山下有河流、樹叢和莊稼地,春夏秋三季,它們就是飛鳥的樂園。鳥兒喜食的糧食和蟲子,在那里都可覓到。想必吃得美吧,這時節的鳥兒,活潑明麗極了。可是大雪封山后則不一樣了,鳥兒可吃的東西,都被掩埋住了!別看雪花是柔軟的,它們一旦形成規模,積雪盈尺,那就成了一堵封在大地上的白色石墻,鳥兒尖利的喙兒,也奈何不了它。
④母親憐惜那些鳥兒,她打開窗戶,將小米撒到戶外的窗臺上,打算喂喂它們。自從撒了谷物,她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窗前,看外面的小米是否還是原樣。
⑤開始的幾天,母親在電話中跟我嘟囔:“你說那些小鳥多傻呀!飛來飛去的,也不知低頭看看窗臺!你說它們眼睛不好使了,鼻子也不好使了?怎么就聞不到米味呢?”
⑥我在電話這端直樂,逗她:“小鳥可能嫌小米不好吃吧?”
⑦幾天后的一個早晨,我正美美地睡回籠覺呢,母親興沖沖地打來電話報告:“小鳥來吃米啦——吃了一大片!”
⑧母親說,天還沒亮,她聽見窗外有鳥兒嘰嘰喳喳叫,以為它們不過如往日般一掠而過,哪想到是在享用窗臺的小米呢。
⑨打這天起,小鳥就成了我們家族的一員,母親在電話里,幾乎每天都要聊到它們。母親說,來吃米的`鳥兒的隊伍逐日擴大,想必這是它們互相吆喝的結果。她還虛擬著鳥們之間的通話:“哎,這家有米吃,快去吧!”說是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小鳥越來越多。原來兩把米夠它們吃一天的,現在得好幾捧了。弟弟去糧油店,特意買了袋小米,專供喂養。我嚇唬母親,說是山中的小鳥要是都知道她的窗臺有米可吃,估計一天一袋米都不夠。母親豪邁地說:“讓它們可勁吃,吃不窮!”
⑩在我想來,母親喂鳥,也有點“還債”的意思。多年以前,姐夫喜歡張網捕鳥。捕到的鳥,用開水禿嚕掉毛,再用剪子鉸了它們的腿,用鹽漬了,油炸吃了。母親說那時她沒有阻止姐夫捕鳥,還吃它們,犯了大罪!她的腿摔傷骨折過兩次,本來是路面的冰雪作的祟,可她偏說這是動剪子鉸小鳥的腿,遭了報應了!所以母親喂養找不到食物的鳥兒,我們姊妹都積極支持,起碼這對她的心理,是個莫大的安慰。
⑾大興安嶺很少有這樣的奇寒,連續多日,氣溫都徘徊在零下四十度。由于每天早晨開窗給鳥兒撒食,而室內外溫差有六十多度,母親受了風寒,咳嗽起來。從此后,她撒米時,要戴上帽子,圍上圍巾。母親告訴我,小鳥兒很膽小,總是天不亮就過來吃食。等人們起來,它們就無影無蹤了。我說在它們的經驗里,居民區里的糧食,都是誘餌,貪吃后往往喪失自由,所以警惕性高。興許再過一段,它們白天也會來的。還真被我說著了,沒過多少日子,母親欣喜地說小鳥白天也來吃食了,它們吃飽了,還在窗臺蹦蹦跶跶的,朝窗里望呢。
⑿有一天,母親神神秘秘地對我說,因為小鳥來得太多,吃得太多,外面窗臺上積了厚厚一層鳥糞。愛潔的姐姐,有天抱怨起來,說是開春時,還得清理窗臺上的鳥糞,實在麻煩。母親說真奇怪,姐姐說完那話,第二天早晨起來,她發現窗臺的鳥糞,差不離都消失了!好像知情的鳥兒聽著了那話,連夜把鳥糞給打掃干凈了。她問我,是不是夜里刮大風給吹沒影的?我說不大可能,因為鳥糞遺落的一瞬是新鮮的,它們會被寒風,牢牢地凍結在窗臺上。再肆虐的風,到了窗臺都是強弩之末,不可能吹落鳥糞。母親感慨地說:“那還真是小鳥自己打掃的呀。”
⒀在我眼里,小鳥的爪子就是笤帚。想想看,每只鳥都綁著一雙小笤帚,它們清理起陽臺的鳥糞,當然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啦。
【第1句】:媽媽最初報告雪的消息時,語氣是欣喜的;可是后來為什么她就抱怨了呢?
【第2句】:作者整篇文章都在寫母親冬天喂鳥,為什么在第(10)自然段寫很多年前姐夫冬天捕鳥?試分析其作用。
【第3句】:這篇散文語言清新自然,沒有堆起辭藻的痕跡,作者在描寫母親和鳥兒的字里行間充滿了一種純真,請你選出你喜歡的一句加以賞析。
【第4句】:小鳥帶了“掃帚”嗎?談談你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參考答案:
【第1句】:第【第1句】:因為她的兒女們要上下班,怕兒女們雪天行路艱難;第【第2句】:雪來得頻了,寒流入侵,室溫開始下降,她的腰腿不好;第【第3句】:大雪封山后,鳥兒找不到吃的,成了流浪漢,一群群地在窗外盤旋。
【第2句】:是插敘,插入很多年前姐夫因為生活捕鳥,補充交代母親現在給鳥兒喂食的原因。
【第3句】:略。
【第4句】:圍繞熱愛小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來談。
《帶“掃帚”的小鳥》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章,然后完成小題。(18分)
帶“掃帚”的小鳥
①去年冬天,老天也不知有什么喜事,把大興安嶺當做了歡慶的道場,每隔七八天,就向那里發射一場禮花般的雪花。我在哈爾濱,一早一晚給母親打電話請安時,她常常對我說:“咱這兒又下雪了!”她從來都用“咱”來形容我自幼長大的地方。
②她最初報告雪的消息時,語氣是欣喜的;可是后來雪越來越大,她就抱怨了。她足不出戶,可她的兒女們要上下班,雪天行路的艱難,她是知道的;而且雪來得頻了,寒流入侵,室溫開始下降,這對于腰腿不好的她來說,實在不美妙。更重要的是,大雪封山后,鳥兒找不到吃的,成了流浪漢,一群群地在窗外盤旋。
③我們在故鄉的居室,靠近山腳。山下有河流、樹叢和莊稼地,春夏秋三季,它們就是飛鳥的樂園。鳥兒喜食的糧食和蟲子,在那里都可覓到。想必吃得美吧,這時節的鳥兒,活潑明麗極了。可是大雪封山后則不一樣了,鳥兒可吃的東西,都被掩埋住了!別看雪花是柔軟的,它們一旦形成規模,積雪盈尺,那就成了一堵封在大地上的白色石墻,鳥兒尖利的喙兒,也奈何不了它。
④母親憐惜那些鳥兒,她打開窗戶,將小米撒到戶外的窗臺上,打算喂喂它們。自從撒了谷物,她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窗前,看外面的小米是否還是原樣。
⑤開始的幾天,母親在電話中跟我嘟囔:“你說那些小鳥多傻呀!飛來飛去的,也不知低頭看看窗臺!你說它們眼睛不好使了,鼻子也不好使了?怎么就聞不到米味呢?”
⑥我在電話這端直樂,逗她:“小鳥可能嫌小米不好吃吧?”
⑦幾天后的一個早晨,我正美美地睡回籠覺呢,母親興沖沖地打來電話報告:“小鳥來吃米啦——吃了一大片!”
⑧母親說,天還沒亮,她聽見窗外有鳥兒嘰嘰喳喳叫,以為它們不過如往日般一掠而過,哪想到是在享用窗臺的小米呢。
⑨打這天起,小鳥就成了我們家族的一員,母親在電話里,幾乎每天都要聊到它們。母親說,來吃米的鳥兒的隊伍逐日擴大,想必這是它們互相吆喝的結果。她還虛擬著鳥們之間的通話:“哎,這家有米吃,快去吧!”說是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小鳥越來越多。原來兩把米夠它們吃一天的,現在得好幾捧了。弟弟去糧油店,特意買了袋小米,專供喂養。我嚇唬母親,說是山中的小鳥要是都知道她的窗臺有米可吃,估計一天一袋米都不夠。母親豪邁地說:“讓它們可勁吃,吃不窮!”
在我想來,母親喂鳥,也有點“還債”的意思。多年以前,姐夫喜歡張網捕鳥。捕到的鳥,用開水禿嚕掉毛,再用剪子鉸了它們的腿,用鹽漬了,油炸吃了。母親說那時她沒有阻止姐夫捕鳥,還吃它們,犯了大罪!她的腿摔傷骨折過兩次,本來是路面的冰雪作的祟,可她偏說這是動剪子鉸小鳥的腿,遭了報應了!所以母親喂養找不到食物的鳥兒,我們姊妹都積極支持,起碼這對她的心理,是個莫大的`安慰。
大興安嶺很少有這樣的奇寒,連續多日,氣溫都徘徊在零下四十度。由于每天早晨開窗給鳥兒撒食,而室內外溫差有六十多度,母親受了風寒,咳嗽起來。從此后,她撒米時,要戴上帽子,圍上圍巾。母親告訴我,小鳥兒很膽小,總是天不亮就過來吃食。等人們起來,它們就無影無蹤了。我說在它們的經驗里,居民區里的糧食,都是誘餌,貪吃后往往喪失自由,所以警惕性高。興許再過一段,它們白天也會來的。還真被我說著了,沒過多少日子,母親欣喜地說小鳥白天也來吃食了,它們吃飽了,還在窗臺蹦蹦跶跶的,朝窗里望呢。
有一天,母親神神秘秘地對我說,因為小鳥來得太多,吃得太多,外面窗臺上積了厚厚一層鳥糞。愛潔的姐姐,有天抱怨起來,說是開春時,還得清理窗臺上的鳥糞,實在麻煩。母親說真奇怪,姐姐說完那話,第二天早晨起來,她發現窗臺的鳥糞,差不離都消失了!好像知情的鳥兒聽著了那話,連夜把鳥糞給打掃干凈了。她問我,是不是夜里刮大風給吹沒影的?我說不大可能,因為鳥糞遺落的一瞬是新鮮的,它們會被寒風,牢牢地凍結在窗臺上。再肆虐的風,到了窗臺都是強弩之末,不可能吹落鳥糞。母親感慨地說:“那還真是小鳥自己打掃的呀。”
在我眼里,小鳥的爪子就是笤帚。想想看,每只鳥都綁著一雙小笤帚,它們清理起陽臺的鳥糞,當然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啦。
小題1:.媽媽最初報告雪的消息時,語氣是欣喜的;可是后來為什么她就抱怨了呢?
小題2:.作者整篇文章都在寫母親冬天喂鳥,為什么在第(10)自然段寫很多年前姐夫冬天捕鳥?試分析其作用。
小題3:.這篇散文語言清新自然,沒有堆起辭藻的痕跡,作者在描寫母親和鳥兒的字里行間充滿了一種純真,請你選出你喜歡的一句加以賞析。
小題4:.小鳥帶了“掃帚”嗎?談談你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參考答案:
小題1:第【第1句】:因為她的兒女們要上下班,怕兒女們雪天行路艱難;第【第2句】:雪來得頻了,寒流入侵,室溫開始下降,她的腰腿不好;第【第3句】:大雪封山后,鳥兒找不到吃的,成了流浪漢,一群群地在窗外盤旋。
小題2:是插敘,。插敘的作用有:(1)插入的內容對主要情節起補充襯托的作用。(2)有時會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3)使文章脈絡清晰。(4)結構緊湊。
小題3:可從修辭的角度,句式的角度或詞語運用的角度去賞析,。
小題4:圍繞熱愛小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來談。
上一篇:地板墻面橫幅標語精選5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