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對待分數之適可而止隨筆
當“虎媽”式的教育席卷而來,當“狼爸”式的規則層出不窮,時下的教育大潮仿佛正以不可扭轉的態勢走向簡單粗暴的極端。而我認為,身處其中,面對孩子溫情以待,面對分數適可而止,才不失為一種達觀理智。
漫畫中的一個孩子只有手持滿分試卷才能換來一個溫情的鼓勵,而另一個孩子拿到了及格卷便得到贊賞,這種反差讓人辛酸也引人深思。應當以一種怎樣的教育方式來對待我們的孩子?誠如龍應臺所說,送他去學校,不是為了好分數,而是為了讓他有選擇的權利。善哉斯言!不必求全責備,讓他自己去犯錯;不必呵斥責罵,給他一個成長的空間,理性教育的光芒才得以彰顯,得以引領未來。
當下的競爭愈加激烈,“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標語隨處可見,老式的“讀書求知”的觀點不見蹤影,只剩千萬隨波逐流的家長、嚴格苛刻的.要求、受到盲目追捧的分數。也許我們應當停下來,靜而思之,反省自身的教育方式是否恰當,因為追求過分的完美而抹殺了孩子的天性實在是得不償失的一件事。
易中天曾說:“我反對勵志,反對培優,反對成功學,反對望子成龍。”教育和諧氛圍的營造離不開家長的溫情以待、適可而止。郎朗父親在《我和郎朗三十年》一書中談及教導方式,認為讓郎朗成功的并非是外界媒體所報道的“不近人情”,而是幾十年如一日的溫情陪伴和耐心引導。正如感動中國的無私媽媽陶艷波,在無聲的環境中充當兒子的耳朵,為兒子構建起一個琉璃世界,給孩子以力量……這些人的成功并非偶然,沐浴在溫情和適當的教育陽光下,哪種花都會開得嫵媚不敗。
三毛曾說:“我們一步步走下去,踏踏實實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給我們的重負,才是一個勇者。”真正的教育,應當是從內心汩汩涌出的赤誠,而非生拉硬拽的牽強;應當是不可遏制的激情萌發,而非求全責備的過度呵斥;應當是純粹的良善,而非偽裝的虛假。不因個人認知而存有偏見,不因失度衡量而丟了尺寸。秋雨洗月,滄海橫流,教育的千秋萬代,應當是愛與溫情的交錯縱橫;蒲葦時韌,磐石永堅,站在風口浪尖,緊握日月旋轉的終將是理解教育之人。
溫情以待,適可而止,攜手走過去,方能使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圣光灑露,披落心間。
正確對待分數之賞罰隨筆
低矮的小草即使長高一寸,依舊高不過太陽;浩瀚的江海即使失去幾滴水,依舊比小溪廣闊。
能力低者取得進步,確實值得肯定;能力高者稍有退后,就一定要批評嗎?當然不是。更何況對于已經到達巔峰的滿分來說,也只有退步的空間了。
進步與退步,本就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概念,我們往往只注重結果的進退,卻忽視了基礎的高低;只注重對進退的`賞罰,卻忽視了對于心靈的關愛。這個世界已經越來越功利,如果只以進退定賞罰,只會讓孩子本來純潔的
心靈被世俗功利所熏染,再也不復天真與初心。
我們要學會的不是一味追求進步,而是塑造一顆平靜淡然面對得失的心。讓落后的人堅定向前,永遠擁有積極向上的力量;讓領先的人從容淡定,無論進退永葆一顆平靜之心。這才是最應教會孩子的大智慧。
龍應臺說:“我們一直被教導如何更快地沖刺,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面對失敗。當摔倒在地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么樣的表情面對別人;當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么收拾。”塵世的屋檐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事,就有多少得失苦樂。并不是每個夜晚都能皓月當空,并不是每個心愿都能如愿以償,更不是每個時刻都能擁有一份好心情。生活中,七彩俱觸,五味皆嘗。學會面對人生,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
倫敦奧運會負責人被問到奧運帶給人們什么時,回答說:“它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同時,教會孩子們尊嚴而體面地輸。”生活中的進與退、得與失無處不在,有無之間的更替決定人生,得失之后的心態決定苦樂。看淡了得失,才有閑心品嘗幸福。
心的本色該是如此:進,如朗月照花、深潭微瀾,是不論順逆、不論成敗的超然,是揚鞭策馬、登高望遠的驛站;退,猶水滴石穿、匯流人海,有“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傲岸,有“將相本無主,男兒當自強”的倔強;榮,江山依舊,風采猶然,恰云海巫山,熟視歲月如流、浮華萬千,不屑過眼云煙;辱,胯下韓信,雪底蒼松,宛若羽化登仙,知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肯因噎廢食。
莫以進退定賞罰,方能攜一顆平靜淡泊的心,走過山重水復的流年,笑看風起塵落的人間。
關心,請適可而止生活隨筆
過年,很多在外求學、謀生的人紛紛回家團圓。
濃濃的親情充滿著每一個日子。太久未見,不管是親人、親戚,還是朋友總有說不完的話。對在外漂泊的人的各種關心更是話題的熱點。
有對象了嗎?這是最為關注的。畢竟,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適齡尤其是大齡青年的婚姻難免讓長輩們牽掛。但太多的過問,尤其是熱切的話語,往往令被問者尷尬,甚至有厭煩的.感覺。若被問人還不想公開,或根本沒有,乃至有不婚的念頭,那么話題將進一步深入,各種關心,各種勸說,如風似雨,令人只想逃避。不是嗎?若不是為了回避,社會怎會出現“租女友”回家過年現象?脆弱者,常常因過份的關切而受傷,而煩惱。
收入很好嗎?好像也常常被問到。畢竟,離開家鄉,離開親人,若沒有很好的收入,哪又何必?一種慣常思維總是左右著人們的大腦。但終究各人追求不同,尤其是年輕人,更迷戀外面世界的精彩,哪怕苦點、累點、收入低點,也往往帶著希望,苦苦奮斗著。但祈求理解有時很難,所以,每一次回家面對親人、朋友,往往要給自己的心包裝一層堅硬的外殼,防止心的痛疼。
學習成績如何?是否獲得獎學金?是否加入學生會?學子回家往往也要準備好答案。畢竟,在長輩的心中,讀書與前途掛鉤。若出現不盡如意,也許各種循循善誘會如期而至。若不夠努力,也許聽聽無妨;若已經很盡力,卻因起點較低,或悟性等原因,總在學海里艱辛浮沉,過份的關心和在乎,也許只徒增壓力,讓身心更加疲憊,讓自信更低入塵埃。
關心,請適可而止。凡事都有個度,如果過了,好事也會變成壞事。有些事,其實不必打破沙窩問到底,不必以關心的名義非得弄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尤其是一些戀愛、收入等較隱私的問題。有些問題,其實不是自己就能引導,盡管年齡略長,經驗略多,但每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千差萬別,別以關心的名義闖入他人的內心世界,將自己的善意變成傷害。
關心,請適可而止。請控制好距離的尺寸,請給對方充足的空間。關心,更該如冬日的陽光,只給人暖暖的感覺。
正確對待人生隨筆
要正確對待自己的位置,不要無端抱怨,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有許多客觀環境無法改變,如你出生的家庭,你生存的年代,你所處的社會地位等等,有許多條件,從你一出生能注定擁有的。有人生來富貴,有人生來貧窮,你無法一時改變身處的環境,你只能去面對和承擔。
你不必抱怨老天的不公,生存于世界上,幸福不是靠物質來決定的,而是由你的心態。窮人無法體會富人心中的無聊,富人無法體會窮人的撩倒,你處在某一環境,你就要擁有相適應的心態,有與之匹配的態度。
幸福向來屬于心胸豁達的人,只有達到一定心境的人,才會擔然接受生活給予自己的一切,生活的苦與樂,并不能影響他開心一世。
老天再讓你擁有一些東西時,必定缺乏一些東西,富人雖生活不愁,可是也有無盡煩惱,有著空虛的內心和難以捉摸的心情,窮人雖匱,需要付出艱辛的勞作,但勞動可以讓人擁有堅韌的毅力,吃苦的耐力和勤勞的作風,這未嘗不是人的一種富足。
當你明白,生活里從來都是有失有得,你就不必為自己的處境擔憂,也不必怨天憂人,學會面對,才會生活得坦然自如。再者,世上所有人注定都會面對失親的痛苦,任誰也逃不過,無法更改時,只有淡然面對,學會勇敢,才會不那么悲愴,因為生活就是苦與樂的交織。
有些環境,我們難以逃脫,也無法改變,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內心,改變自己的'態度,以自身的影響讓環境有些改觀,以自己的積極和勇敢踏平自己的憂傷,以自己的豁達態度扭轉內心的悲涼,不一樣的心態,就會有不一樣的世界。若以看花開花落的淡然,面對生活里的坎坎坷坷,若以觀云卷云舒的悠閑,應對人生的起起伏伏,那么,什么樣的環境,可以擊敗我們的幸福觀呢?
上一篇:珍惜人才的信息標語集錦5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