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三月三習俗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最高統治者不僅要親自過問風俗民情,還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風民俗,在制定國策時以它作為重要參照,并由史官載入史冊,為后世的治國理政留下治理風俗的經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廣西壯族三月三習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壯族
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花炮節
侗家傳說,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并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于節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侗族三月三,節期為五天。每逢農歷三月初一,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
初二,姑娘們相邀到河邊撈魚抓蝦,并與小伙子們在坡上備辦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們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籃,到菜園采來滿監蔥蒜,在泉邊用水洗凈。她們排成一字長龍,站在水邊小路上,羞澀地揮動籃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張望,等待情郎討取。此時山坡上早已站滿了人,里邊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討走了籃子。一群穿著整潔青布對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們善意的哄笑中,一個跟一個地走上水邊小路。這時,小伙子們當眾向意中人討籃,得到者會迎來一陣"噢噢"的贊嘆聲,小伙子可與姑娘悄聲約定還籃時間。討不到籃子的小伙子會招來圍觀者"噓噓"的嘲諷聲,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對歌,以歌聲繼續尋覓知音,一直唱到天亮。這天中午,人們集中在寨中心的場地上歡歌狂舞。
三月初四還要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初五下午要為前來觀看的鄰近村寨的客人舉行歡送儀式。
會男女
三月三上巳節中有一種奇特的風俗,即“會男女”。我國眾多少數民族,如壯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低佬族、舍族等民族中,三月三是一個傳統節日。
這一天,壯族同胞都趕歌坪,搭歌棚,舉辦歌會,讓青年男女們對歌、碰雞蛋、拋繡球、談情說愛。侗族同胞搶花炮、斗牛、斗鳥、對歌、踩堂。布依族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色糯米飯,各寨三四日內不相往來?,幾逡惨匀氯秊楦韫?,除唱序歌、散歌外,還唱訴苦歌和謝仙歌。但很少唱情歌。舍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三月【第3句】:踏沙灘
在象山石浦鎮流傳著三月三踏沙灘的習俗。相傳當地農歷三月初三前后,地溫和水溫逐漸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三月【第3句】:踏沙灘”的勞動場景。及至如今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活動。
廣西壯族三月三歌圩節的來歷與習俗
習俗就是習慣,風俗;個人或集體的傳統、傳承的風尚、禮節、習性。形成風俗的事件都挺大,挺普遍,而習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細小。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廣西壯族三月三歌圩節的來歷與習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來歷: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阿昌族會街節是戶撒和臘撒地區的傳統節日。過去多在農歷九月中旬舉行,一般持續5天左右,現在已改在國慶節前后的三天舉行。
習俗:
“三月三”,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采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精彩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廣西壯族三月三習俗
【第1句】: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伙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后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對歌前,劉三姐的神像由眾人抬著游行一周,人們祈求她賜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對歌如意。人們敬完了歌仙劉三姐,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歌聲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這歌圩中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
【第2句】: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并關進地牢,等待秋后問斬。阿秀哭瞎了雙眼后,開始為阿弟縫制繡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繡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奇跡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后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繡球的由來。
【第3句】:包五色糯米板
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第4句】: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第5句】: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第6句】: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傳遞戰爭信號、陪葬和祭祖驅邪的器物使用。壯族每逢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和盛大節日,都有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經成為壯族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流傳在壯族地區的銅鼓舞,表演時,一般是將四面銅鼓掛在村前的大榕樹上,由四個小伙子敲擊,作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雙手持棍敲擊,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邊敲鼓,邊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轉身打、翻身打等各種擊鼓動作,節奏由慢到快,反復變化,舞姿靈活敏捷。另有兩個小伙,一個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邊敲竹筒邊舞,另一個拿雨帽為擊鼓者扇涼,邊扇邊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躍,配合自然協調,場面熱烈,情緒歡騰。
【第7句】: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最全廣西壯族三月三的習俗
民風習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全廣西壯族三月三的習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1句】: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伙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后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對歌前,劉三姐的神像由眾人抬著游行一周,人們祈求她賜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對歌如意。人們敬完了歌仙劉三姐,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歌聲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這歌圩中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
【第2句】: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并關進地牢,等待秋后問斬。阿秀哭瞎了雙眼后,開始為阿弟縫制繡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繡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奇跡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后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繡球的由來。
【第3句】:包五色糯米板
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第4句】: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第5句】: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第6句】: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傳遞戰爭信號、陪葬和祭祖驅邪的器物使用。壯族每逢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和盛大節日,都有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經成為壯族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流傳在壯族地區的銅鼓舞,表演時,一般是將四面銅鼓掛在村前的大榕樹上,由四個小伙子敲擊,作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雙手持棍敲擊,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邊敲鼓,邊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轉身打、翻身打等各種擊鼓動作,節奏由慢到快,反復變化,舞姿靈活敏捷。另有兩個小伙,一個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邊敲竹筒邊舞,另一個拿雨帽為擊鼓者扇涼,邊扇邊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躍,配合自然協調,場面熱烈,情緒歡騰。
【第7句】: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小學生關于廣西壯族三月三作文(通用1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生關于廣西壯族三月三作文(通用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廣西壯族三月三作文1
農歷三月三,也叫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節日。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三月三活動,廣西首次在三月三節日放假兩天,太令人喜出望外啊。
天空細雨綿綿,我來到了壯鄉。這壯鄉隱藏在群山懷抱之間,一眼望去,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腳樓,滿地都是嫩綠的野草,一副多么美麗的田園詩畫啊。樸實的壯族人們熱情地邀請我們這些外來的游客進屋里歇息,避雨。我進了一位老大娘的家中,她熱情地給我沏上了一杯熱乎乎的茶,我和老大娘攀談起來,對三月三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相傳為了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人們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
雨住了,人們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火熱起來了。只見方圓幾十里的壯族男女青年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來到了精心搭制的歌圩臺上載歌載舞。圩臺周圍人山人海,煞是熱鬧。我好奇地望著舞臺上,只見男女分成了兩個隊,像拋繡球一樣,你拋來一句,我就回一句。對山歌到了高潮,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內容也更精彩紛呈了。姑娘唱問:“什么結果一條心?”小伙子唱答“就是芭蕉結果一條心呀!”還有很多斗智的歌詞,大家也被情不自禁地帶入到了思索歌詞之下句的境界中了。驀然回過神來,才知壯鄉人民的智慧之大,以及壯鄉人民對于歌曲的追求之多,這些早已把人們都折服了吧。
天色晚了,人們漸漸散去了,但這壯鄉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了人們心中。
小學生廣西壯族三月三作文2
我的家鄉就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這里保留了許多的風俗習慣,我想介紹的是三月三歌圩節。在我國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相傳三月三是皇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但是現在,每個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壯族的三月三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所以又稱為歌仙節。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壯族的特色,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第15句】:三月【第3句】:四月【第8句】: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第1句】: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壯族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壯族山歌簡稱為壯歌,又稱壯族民歌,是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雖然吶喊不能算是歌,但它無疑孕育出了壯族山歌的種子。真正義意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這從現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可見一斑。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繡球一直流傳至今。壯族素以善歌著稱,壯鄉素有歌海盛譽。壯民善以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節上拋繡球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哪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不過壯族人玩繡球,以拋繡球為樂,也不是近一兩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輔所著的《溪蠻叢笑》,對歌墟的拋繡球活動描述道: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來拋接,名為飛綸。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也說: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綸。男女目成,則女受綸而男婚已定。所謂飛綸,就是今天的繡球。
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宋《太平寰宇記》中也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已經相當興盛。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墟活動的地方就有多達26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如今在我們家里,雖然不會以唱山歌的形式過節,但會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等等歡度節日。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將是永恒的經典。
小學生廣西壯族三月三作文3
我的家鄉在漂亮的壯鄉武鳴,這是一個壯民族風俗濃厚的地區。說起家鄉的“三月三”那是十分有趣的。
農歷三月三是壯鄉的傳統歌節,這一天,勤勞的壯族人民家家戶戶都做香噴噴的五色糯米飯,殺雞宰鴨,備上豐盛的壯家宴招待親朋好友。
當天,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來到縣城趕歌圩??h城到處是張燈結彩,鮮花盛開,彩旗飄揚,來自四面八方的賓客擠滿了縣城的大街小巷,共同歡度“三月三”歌圩。
歌圩的活動豐富多彩,有千人竹竿舞、拋繡球、搶花炮、唱山歌,還有斗雞、斗鳥、斗牛等,其中千人竹竿舞是歌圩活動人氣最旺的節目。千人竹竿舞分為好多個方塊進行表演,姑娘和小伙子們身著鮮艷的服飾,舞動著手中的道具靈巧地跳著。展現了壯族人民的勤勞勇敢,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贊不絕口。
當夜幕降臨,狂歡了一天的人們都漸漸散去。但江濱公園的歌臺依舊熱鬧非凡,山歌對唱還連綿不斷。聽說每年的歌圩山歌唱上三天三夜都唱不完,好比壯家人的幸福生活紅紅火火,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小學生廣西壯族三月三作文4
農歷三月三,是我們壯家掃墓的節日。
我的家鄉在廣西扶綏縣,每年農歷三月三,都要跟我爸爸媽媽回岜盆老家去掃墓。一大清早,爺爺就蒸好了祭奠先祖用的五色糯米飯。紅色,是用紅藍草染成的;黃色,是用密蒙花染成的;黑色,是用楓葉染成的;紫色,是用紫葉染成的。蒸熟的五色糯米鈑香噴噴、亮晶晶,一聞到那股清甜的香味,總忍不住伸手抓起一團放到嘴里。
農歷三月三是登高看風景的日子。掃完墓,大人們就帶著我爬上墓地附近的小山坡,看看周圍的風景,可以看到高速公路,也可以看到附近大學的逐羊景區和游泳山泉銀泉山莊,還可隱約望見遠處的縣城,風光美極了。
農歷三月三也是我們壯族唱山歌的節日。青年男女成群結隊來到歌坡唱起情歌,穿著壯族節日盛裝的大伯大嬸們也聚集在這里唱起了歌唱美好生活的山歌:“哎喲尼羅……你來看羅!左江兩岸好風光哩……”錄相播放到市里的電視上,她們還得過市里的獎狀呢!
我愛家鄉,我愛家鄉的農歷三月三。
小學生廣西壯族三月三作文5
壯族人一直認為五彩繽紛,鮮艷誘人的5色糯米飯是“吉祥”“幸?!钡娘垺D女們以能制作顏色鮮艷純正的5色飯為傲。
三月三,壯族村寨到處可聞到5色糯米飯的芳香。屋前房后,孩子們手拿5色糯米飯,邊吃邊玩;村頭樹下,婦女們互相品嘗“杰作”,交流蒸飯經驗。有的年輕男女,則揣著用荷葉包著5色糯米飯去趕歌圩,他們要把自家的“杰作”送給心上人品嘗。下午2時左右,人們就要帶上5色糯米飯和其他供品,到祖宗墳前祭掃了。
傍晚,許多壯族村寨還有夜歌圩,歌手們正通宵達旦地對歌,吸引了眾多村民,場面非常熱烈。5色糯米這種民族風味食品,與祭祖娛神活動融在一起后,更充滿情趣。
斗轉星移,時間過了數千年。壯族的5色糯米飯,雖從古而來,但并不因時間的流逝而被人“拋棄”,散發的芳香卻越來越誘人。自從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開始舉辦后,壯族的5色糯米飯更成了“寵兒”。一些東南亞友人還專程帶5色糯米飯回國給家人品嘗。
壯族5色糯米飯,是壯族祖先留給后人的無形財富。我們相信,壯族5色糯米飯永遠不會“褪色”,流傳萬代。
小學生廣西壯族三月三作文6
壯族傳統歌節。又叫“三月三”、“歌圩節”、歌圩,狀語交“窩埠坡”、“雙龍洞”。
壯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時,方圓數千里的男女青年,都開開心心地穿上盛裝來參加,少則幾百人,多多則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響亮,成歌的世界。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則佳偶,別有風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的答應;彼此互相解之后,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即編即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男女青年經過對歌接觸之后,建立一定的感情,相約下一次歌圩再會。
在歌圩上還有碰蛋的習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急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愛情的種子。
此外,還有搶花炮、演壯戲、耍雜技、舞彩龍、無彩鳳、武術表演、唱桂劇等,整個山鄉沉浸在節目的氣氛中。
小學生廣西壯族三月三作文7
三月三的早晨,天剛蒙蒙亮,媽媽就已經把蒸好的五色糯米飯倒進大圓盆里,熱騰騰地活像一個鮮花競艷的花盤。我吃了幾口糯米飯,就來到媽媽身邊,幫她選蛋煮蛋。媽媽說:“煮蛋的時候,火不要太旺,以免蛋在鍋里開裂。等水開后,你在一旁用筷子將蛋上下翻一翻,好讓它們受到均勻的熱度,蛋在鍋里就安然無恙了?!眿寢屨f完就忙別的去了。我照著媽媽說的煮好蛋,并把這些蛋涂上七彩顏色,碼在竹籃里就像一籃五顏六色的貝殼。
你可知道,碰蛋比賽是三月三孩子們的最大樂趣。我和妹妹揀了幾個又尖又大的彩蛋,朝村口跑去,找伙伴們展開碰蛋大戰。
村里的伙伴也紛紛來到村口。大家有的把蛋放在衣兜里,走得慢慢的,生怕蛋在衣兜里“打起架”來;有的把蛋放進毛線網袋里,掛到胸前;有的兩手中各拿一個蛋,興沖沖地跑來。碰蛋開始了,村口頓時熱鬧起來,小伙伴們這一群那一伙地圍在一起碰蛋比高低?!芭?!”一個蛋被碰破了,人群里爆發出一陣歡笑聲。我和妹妹拿了四個雞蛋、四個鴨蛋,和小伙伴碰了起來,結果三贏五輸,大家把碰破的蛋一個個剝開皮吃掉了。小伙伴們也在剝蛋,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用涂滿各種顏色的手抹著沾在嘴邊的蛋,笑了。
大家回到家里,只見媽媽正把一碗碗、一碟碟熱氣騰騰的魚、肉、菜擺滿一桌。這時,爸爸笑盈盈地拎來了幾瓶好酒,同邀來的親戚好友開懷暢飲。一桌人高高興興地吃飯、喝酒,歡笑聲在屋里回蕩著。
小學生廣西壯族三月三作文8
三月三,壯族人的節日,武鳴應該是最熱鬧的吧。千人竹竿舞,千人武術,千人廣場舞。斗牛。窗外,天還是朦朦朧朧的,天邊包裹這一層層薄薄的絲衣,天外想起一聲聲清脆對額雞鳴,打破了寧靜的武鳴,迎接著三月三的開端,蒙蒙的睡夢還沒醒,便響起了迎接三月三的激情。
十點左右,天邊摸過一絲絲的彩云,大家懷著愉悅的心情,悠悠的來到主會場,進入眼簾的是繁華的街道,熱鬧的小攤小販,一眼望過去,人山人海,每個人都穿著自己專屬的衣服,顏色繽紛多彩,形成了五顏六色的世界,猶如彩虹一般的顏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各式各樣都有,擠滿了整個街道。一陣陣風吹過,不同的香氣撲鼻而來,輕輕的閉上眼睛,腦海里浮現出一幅幅美食的.畫面,,有烤羊串,烤魷魚,烤雞,臭豆腐。五花八門樣樣都有,簡直就是天下美食,人間美味。踏這輕快的步伐,懷著愉悅的心情,進入美食的世界,嗅著不同的味道,猶如進入食品的世界。
天慢慢暗了下來,摸過一層層濃厚的烏云風猶如一個個淘氣小精靈一樣,嘩啦啦的吹,隨著時間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演唱會剛開始,天空便翩飛著朦朦朧朧的細雨,一縷縷,一片片,一絲絲,一條條,一陣陣。布滿了整個世界,大家的熱情并沒有被抹滅,大家并沒有多在意,但是。老天就是這樣無情,雨越來越大,一滴滴又一滴如豆點般,紛紛散入大地,無情的雨,無情的時間,無情的世界把大家逼入帳篷里,無奈伴隨著,哎~我輕輕地嘆了嘆口氣,我用失望的眼神望著這雨,心中不知是什么感情。
時間不等人,雨一下就下了好久,一切的一切都已經過去了,千人竹竿舞,千人武術,千人廣場舞都已經沒有了,哎~無奈,大家懷著遺憾的心情回家了。風遺憾的吹著,一切的一切都顯得有些悲涼了。
小學生廣西壯族三月三作文9
3月29日下午,我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物流1341班在相思湖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廣場開展了“同慶三月三,共聚民族情"系列主題活動。
活動前,物流1341班57名學生積極投身活動的宣傳工作,他們身穿特色的民族服飾,整齊排列在大學生活動中心前,宣傳、弘揚“三月三”文化。吸引了許多來往的師生,駐步觀看。
活動現場熱鬧非凡,人群攢動,并陸續有師生參與其中?!半ψ有峦娣ā?、“挑竹竿游戲”、“踩高蹺”、“壯鄉板鞋”及“民族服裝秀”等活動相繼展開。其中“最美‘三月三’記憶寫上墻”互動項目貫穿本次活動始終,同學參與、體驗游戲,同時,將自己對“三月三”的感受和祝愿寫在活動墻上?;顒悠溟g,獲勝的選手們將收到具有民族特色的繡球等物品作為獎品,紀念這次“三月三”活動。
在彩色氣球間隔的賽場上,踢毽子環節正激烈地進行。選手們大顯身手,緊隨毽子的節奏,靈活的轉換身體的方向。在短暫的一分鐘比賽中,有的手忙腳亂,有的目不轉睛,有的歡聲笑語?!伴_開,合合,開開開合!”婉轉輕快的口號聲響徹大學生活動中心。踢毽子環節尚未接近尾聲,竹竿韻律的清脆聲已在一旁響起?!疤糁窀陀螒颉苯Y合民族特色與趣味性,吸引了同學們的目光。參賽選手運用腳尖,在竹竿的開合間靈活跳躍,給現場觀眾獻上一場“民族舞蹈”的視覺盛宴,贏得同學們一陣陣熱烈的掌聲與歡呼聲,將活動氛圍推向高潮。前來觀看的師生也積極加入游戲當中,與學生們共享這場民族盛宴。
在活動的尾聲,動感十足的現代舞引出民族服裝走秀節目。以壯族為首,身著各色民族服飾的22位模特在悠揚的音樂聲中攜手向觀眾緩緩走來。在現代潮流與傳統民族特色的視覺交替、融合中,這場民族盛宴落下帷幕。
“把傳統節日融入到生活實際中,對于弘揚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其間大家發揮的團隊凝聚力也是傳統文化在現實中的反映。”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朱宇兵在采訪中講道,她表示,希望同學們以后能繼續發掘、舉辦這類有實際意義的活動,學院將給予大力支持。
當被問及為何要舉辦這類大型的班級活動時,負責人李鳳娟對記者說道:“‘三月三’不僅是個人或是班級的節日,更是大家、學校的慶典。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我們大學生義不容辭。我們應該發揮自己的力量讓傳統民族文化煥發生機與活力?!?/p>
作為一名壯族學生,工程1541班黃婧激動的表示:“本次活動的濃厚民族節日氛圍深深地吸引了我?,F代生活的快節奏,民族活動舉辦的越來越少,這是一種民族文化意識的缺失。但今天我又重新體會到民族特色文化的鮮活存在!”
“三月三”是廣西壯族人民的重要傳統節日,也是壯族最古老的情人節。自2022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后,“三月三”的各種慶?;顒痈菍V西壯族文化推上了國際舞臺,這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小學生廣西壯族三月三作文10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帶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聽著這首旋律熟悉的童謠。我知道春天又來了,看著天上自由飛翔的風箏,我童心泛起陣陣漣漪。
早上起來,站在櫻桃樹下梳頭發,抬頭一看,被眼前這一切驚呆了,什么時候櫻桃樹上已經開滿粉紅色的花,我喜歡在開滿花樹下做事,察“顏”觀色的觀看這一朵朵小花的姿態不經意間我在兩小朵櫻花之間發現了一上小點,在跳動,我很好奇,我用手去撫,什么也沒撈著,我帶上另一雙“眼睛”我才知道。是小弟弟,小妹妹們在放風箏,隨之我的心也跟著搖擺,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我奔向了系著風箏的另一頭。
我越走越近,開始緊張起來,想想我足足已有好幾年沒有放風箏了,兒時的我與一群大男孩放風箏比賽,每次都是我的最低,我便把他們的風箏線給弄斷了,只有我的最高了。每當放風箏的時候只有我一人,他們不再與我一起放風箏,我漸漸失去了樂趣,不再放風箏。而今天再次看見天上的風箏,思緒萬千,我決定一定要一展當年的雄風。
我手握著風箏線,現在風箏在我的手中,輕盈飛舞,越來越高。我手中的線已放完了,看著天空自由飛翔的風箏,想著兒時天真幼稚的我,不僅發出了笑聲。為了放風箏出風頭,自己錯過許多美好的時光。
我手中的線束縛著風箏,風箏線斷了,會怎么樣,它會越來越高,越來越遠吧,永遠不落下來嗎!曾經有這樣一個問題總是在我的大腦中閃出,而現在我明白了。風箏不僅因為它高,因為線是它的生命。它離不開風箏線,它們是融為一體的,不可分離的,讓我們一同唱起了“又是一年三月三……”
上一篇:非機動車道閘門標語匯總60條
下一篇:用碳安全宣傳標語匯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