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七大動物活化石
隨著地球的變動,很多史前動物都慢慢滅絕,大家最熟悉的滅絕動物應該就是恐龍了。但在地球上還有一些歷史久遠而未被滅絕的動物,被人們稱為動物活化石。說起活化石自己就離不開我國國寶動物熊貓了,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全球七大動物活化石,希望有所幫助!
【第1句】:熊貓
熊貓無疑是動物活化石的最佳代表,是我國特有的國寶級保護動物。大熊貓至今已在地球上生存了800多萬年歷史,甚至有考古學家在歐洲發現1000萬年大熊貓化石,是當之無愧的活化石。大熊貓的數量在慢慢減少,全世界都不到1000只。其實大熊貓的真名在歷史上并不叫熊貓,而是叫貓熊。
【第2句】:七鰓鰻
在海洋中有一種極其恐怖的吸血魚類叫做北極七鰓鰻,它們長相古怪,天生就是以吸血為生,只要被咬住就會掉一塊肉,所以民間又把這七鰓鰻叫做僵尸魚,因為它們就像僵尸一樣。別看北極七鰓鰻的體型不大,但是它們距今已經有3。6億年的歷史了,所以在吸血的能耐上簡直無魚能及,是動物活化石之一。
【第3句】:中華鱘
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于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動物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游性魚類,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400—500公斤。平時,中華鱘棲息于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我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
【第4句】:揚子鱷
揚子鱷或稱作鼉,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俗稱豬婆龍、土龍,亦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之一。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它是古老的,又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征,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動物活化石。
【第5句】:鱟
鱟是一類與三葉蟲一樣古老的動物,其祖先出現在【第4句】:06億年前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動物活化石”之稱,生活在中國水域。
【第6句】:三眼恐龍蝦
三眼恐龍蝦學名“佳朋鱟蟲”,在中國各地又俗稱馬蹄管子、王八蓋子、翻車車、屎殼郎崽、數錢鎖等,是已知鱟蟲中唯一在中國發現的一種。出現在3億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經歷了三次地球大滅絕,至今仍有數種品系存活。
【第7句】:三眼甲蟲
三眼甲蟲屬鞘翅目昆蟲,最早出現于【第4句】:06億年前的泥盆紀,有些科學家認為,西伯利亞的“三眼甲蟲”有三只眼睛,是所有的有翼昆蟲的祖先。多以動、植物為食,但也有以腐敗物質為食者。
活化石教案
教學目標
【第1句】:認識11個生字。會寫8個字。
【第2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3句】: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有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有保護珍稀動物意識。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設計思路
學生對化石的知識了解不多,但是對大熊貓比較熟悉。這篇教學設計,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在進一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的同時,呼喚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物的意識。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走出教室,走出校園,查閱有關古生物資料,擴展自己的視野,培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識字、閱讀,讓學生合作學習、互相交流、探究發現,引發他們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欲望。
課前準備
1.做課件和頭飾。
2.制作各種生物形狀的生字卡片。
3.師生一起搜集有關古生物的資料。
第一課時
【第1句】:播放課件,激趣導入。
1.出示課件,向學生介紹一點古代生物的知識,然后讓學生文案: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板書:化石。你見過化石嗎?在哪里見過?它是什么樣子的?(師簡述化石)
3.板書:活。化石怎么是活的呢?同學們讀了課文就知道了。
【第2句】: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邊讀邊圈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認讀,如借助拼音認讀,向老師和同學請教等。
2.指名讀課文。讀后師生共同評議。
3.教師有重點地領讀重點文案,相機給予指導。
4.輪讀,讓五位學生每人讀一個自然段。
5.選讀,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
6.組內分工讀,互聽互評。讀后文案: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活化石?
【第3句】:識記生字。
1.課件出示生字詞,請小老師領讀。
bózhēnxīsūnjuéròuxúnshǐlín
博物館珍稀公孫樹滅絕食肉中華鱘歷史硬鱗
héquēfá
核桃缺乏
【第2句】:出示生物形狀的生字卡片。
【第3句】:游戲:識字擂臺賽。
引導學生認讀生字,并交流記字方法。
出示11個生字,舉行識字擂臺賽,選出擂主。
【第4句】:指導寫字。
1.課件出示要寫的字,學生認讀,交流記字方法。
2.觀察規律,指導書寫。
(1)四個左右結構的字化代孫植應該怎樣寫?
(2)寫滅克應該注意什么?
(3)指導書寫歷和史中的豎撇。
4.組內推選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師生共同評議。
【第5句】:布置作業。
把課外找到的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做成卡片,寫上說明,準備在下節課向大家介紹。
第二課時
【第1句】:復習鞏固。
1.抽讀生字卡片。
2.游戲:識字采果。
出示一棵銀杏樹,樹上結滿了果子,果子上寫了生字。認對一個字,采下一個果子。
【第2句】:質疑解疑。
1.自由朗讀課文,讀后想一想:你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來在小組內討論。
2.集體反饋,師生共同討論。
三、整體感知
1播放課件,在優美、活潑的音樂聲中,一棵枝葉茂密的銀杏樹出現在屏幕上,隨之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內容(1)學生自由讀。再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
(2)文案你知道了什么?(集體交流:介紹銀杏樹的奇特、可愛和生存年代的久遠。)
(3)如果這棵銀杏樹出現在你的面前,你想對它說什么?
【第2句】:學生任選第三或第四自然段分組自學(步驟同上)
【第3句】:每一組推選一名代表上臺交流。
(1)播放課件:在愉快的音樂聲中,一只大熊貓正在竹林里香甜地吃著竹子。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內容。學生邊看課件邊介紹大熊貓。
(2)播放課件:在歡快的樂曲聲中,一尾中華鱘愜意地在江河里游動。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內容。學生邊看邊介紹中華鱘
四情境說話
假如你是活化石銀杏樹或大熊貓、中華鱘,請你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好嗎?(先組內練習自我介紹,再戴頭飾到臺上作自我介紹。介紹完畢,師生共同評議)
五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知道了這三種古生物的樣子的奇特、可愛和生存年代的久遠,并知道了他們都是活化石。如今,這些古生物已經越來越少,讓我們撅起手來保護它們吧!
【第6句】:課后練習
1出示課后讀讀寫寫習題,全班練讀練寫。
2擴展練習
一本本一座座一朵朵一雙雙一位位
七作業展示
拿出上節課的'作業向大家展示,介紹自己的作品。(內容不限制,可以是本課介紹的三種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是學生喜歡的其他動植物。)
擴展資料銀杏樹
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古又稱鴨腳樹或公孫樹。它是世界上十分珍貴的樹種之一,是古代銀杏類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種,因此植物學家們把它看做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并與雪松、南洋杉、金錢松一起,被稱為世界四大園林樹木。我國園藝學家們也常常把銀杏與牡丹、蘭花相提并論,譽為園林三寶,并把它尊崇為國樹。銀杏樹為高大落葉喬木,軀干挺拔,樹形優美,抗病害力強、耐污染力高,壽齡綿長,幾達數千年。銀杏樹不僅以其俊美挺撥、葉片玲瓏奇特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她適應性強,藥用功效大,經濟價值亦非常可觀。銀杏樹的果實--白果,品味甘美,醫食俱佳。經過加工之后,可以制成色澤鮮艷,氣味濃郁,香甜可口的各種風味飲料和老幼皆宜的保健食品。銀杏的根、葉、皮也含多種藥物成份,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中華鱘
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于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后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游性魚類,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400-500公斤。平時,中華鱘棲息于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我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游,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大熊貓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陜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只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熊貓從分類上講屬於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設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其它動物。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
《活化石》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第1句】:借助字音,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認讀本課11個生字,規范書寫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照例子寫數量詞。
【第2句】:讀懂課文,理解內容,了解現在現存的三種動植物“活化石”,增長學生知識,增強學生保護動植物的意識。
【第3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參觀、學習的興趣。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1句】:導入新課
【第1句】:師工整板書:化石。
師:同學們,誰文案什么是化石?
生:化石就是石頭。
生:化石就是動物的遺體。
師:化石就是古代動物的遺體,埋在地下變成和石頭一樣的東西。
【第2句】:師:同學們,你們誰見過化石?
生:我在博物館里見過許多化石標本,導游阿姨向我們介紹了恐龍化石。
生:我讀課外書時讀到過介紹化石的文章,里面也列舉了大量的古代生物化石。
師:不管是我們見到過的許許多多的化石,還是我們從書中了解的化石,他們對生物學家做生物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第3句】:師在“化石”前面加上一個“活”字。
(1)師:你們見過活化石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活化石》一課,看課文具體介紹了哪幾種“活化石”?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范讀動畫,示范朗讀,提醒學生注意生字詞的讀音。
(2)學生朗讀全文,要求:通順、流利,遇到生字詞多讀幾遍。
(3)小組內檢查朗讀情況。
(4)交流閱讀成果,教師板書“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
出示媒體資源中的大熊貓、銀杏樹的視頻,中華鱘的圖片。
【說明】上課伊始,就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發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去學習,去思考。在導入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歸納了什么是化石,學生相互補充,同時又養成學生認真聽別人發言的習慣,聽說訓練相得益彰。由化石導入了《活化石》一課的教學,水到渠成。
【第2句】:初步感知
【第1句】:利用媒體資源中的讀一讀部分,教學字詞。
【第2句】:出示生字卡片,再次認讀。
教學時注意“珍”、”肉“、“史”、“鱗“等字的讀音。
【第3句】:游戲:識字擂臺賽。
引導學生認讀生字,并交流識字方法。
出示11個生字,舉行識字擂臺賽,選出擂主。
【第4句】:情境識字。
師:剛才小朋友都能準確的讀準字音,下面老師來檢查一下,看看能不能讀通下面的一段話。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公孫樹、中華鱘、大熊貓被科學家稱為“活化石”。
公孫樹還有兩個名字,它又叫銀杏樹、白果樹、它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樹種。和大熊貓同時代生活的動物許多已經滅絕了,可是它卻頑強的活了下來。看似文雅的大熊貓以前不是吃竹子的,而是食肉動物,想不到吧。
身披大片的硬鱗,眼睛亮晶晶的,有核桃般大小,加上又尖又長的大嘴,樣子怪怪的。這個可愛的家伙就是生活在長江的中華鱘。
(1)師:小朋友們,能讀下來嗎?
(2)師:有一個詞語和
“寶貴”是近義詞,它是?生答。
(3)師:盡管大熊貓現在頑強的生活下來了,但是它有了巨大的改變,以前它吃肉,現在?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指名答。
【第5句】:初步概括全文。
(1)口頭填空
()、()、()三種古生物都是()。銀杏樹因為(),又叫公孫樹,它的葉子像()。大熊貓愛吃竹子,祖先卻是()動物。中華鱘樣子怪怪的,身披(),眼睛(),一張()的大嘴。
(2)教師板書:
銀杏樹——古生物珍貴生長慢(這里要學生理解公孫樹名字的由來)葉子像小扇子
大熊貓——古生物愛吃竹子祖先是食肉動物
中華鱘——古生物有一億多年的歷史大重怪少
(3)通過觀察以上的文字,讓學生借助老師提供的關鍵詞,依次說一句心里話。
①珍貴②稀有③保護④缺乏
例: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真是珍貴啊!
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是稀有的古生物。
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是珍貴、稀有的古生物,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
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是珍貴、稀有的古生物,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如果我們缺乏保護一時,它們就會像恐龍一樣滅絕。
【說明】此環節意在讓孩子理解本文出現的重點生字詞的意思,并加以運用,同時提煉出本文所要傳達的信息——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增強保護和珍惜動物的意識。這一段話實現了讓學生在濃縮的語境中集中識字的功能,并讓學生快速在語境中自悟詞語意思,幫助學生整體感知了全文。
【第3句】:指導書寫
【第1句】:利用媒體資源中的寫一寫部分,指導書寫。
【第2句】:組內推選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師生共同評議。
第二課時
【第1句】:整體感知
【第1句】:師:小朋友們,這是一篇說明文。我們在上節課簡單了解了三種“活化石”。但是,我們僅僅知道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讀出隱藏在這些知識背后的情感。所以,老師建議你們再用心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讀著讀著,我是否高興了?悲傷了?痛苦了?憂慮了?憤恨了?同情了?生氣了?感動了?驚訝了?
【第2句】:學生用心讀課文。
【第3句】:師:小朋友,讀了課文,你感覺怎樣?
例:我感到高興,經過了幾億年時間,它們還能存活下來,真的很令我高興。
我說不出什么,但是我覺得種公孫樹的人都是好人,自己種樹,給子孫們吃。
我感到悲傷,中華鱘這樣可愛,可是現在成了稀有物種,希望以后中華鱘越來越多。
【說明】整體感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內容層面,二是情感層面。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在第二學年應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充分調動情感因子,推動學生穿透內容,觸及精神。通過不斷的閱讀,讀出言表之意,探出言里之意,更要悟出言外之意。這樣的閱讀才能不斷使學生充實體驗,積累言語材料。
【第2句】:分段學文
第二自然段
【第1句】:課文是怎樣介紹“活化石”的呢?首先請大家讀讀第2自然段,一邊讀課文,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可以用筆畫出自己認為重要的文案。
【第2句】:學生自由讀第二自然段。
【第3句】:匯報交流:
(1)“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觀察圖片或實物)
師:“一片片”和“一把把”能換成“一片”和“一把”嗎?為什么?能舉個例子嗎?
指名回答。
師:像這樣的詞語很多很多,誰能說幾個呀?
填空:一塊塊()一條條()一棵棵()一只只()
(2)理解“公孫樹”、“白果樹”,為什么叫“公孫樹”、“白果樹”?
師:老師找到了一棵名副其實的公孫樹,想看看嗎?
出示銀杏王圖片,師講述:在山東省最南端的新村鄉,當地群眾為一株被冠為“銀杏王”的古老銀杏樹過了3000歲生日,此樹高【第41句】:9米,胸圍8米,直徑【第2句】:6米,樹冠根系面積五六畝。老樹王雖歷經滄桑,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師:其實,銀杏樹是一種很美的樹,有位小朋友寫下了一篇優美的文章,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吧!
師朗誦:
我很喜歡銀杏樹,因為它很美麗。我發現,它的葉子隨著春、夏、秋季的變換呈現不同的顏色和形狀。春天,銀杏樹枝頭嫩綠的葉子,在微風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在陽光的沐浴下,閃爍著生命的光芒。夏天,日照充足,葉子長成扇子的模樣,綠得似乎一碰就會滴下油來。在酷暑難耐時,如果坐在銀杏樹下閱讀,一陣風吹過,千萬只小扇子為我扇風,那份涼意、那份舒暢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里一般。秋天,片片黃葉紛紛揚揚得落下來,像一只只黃蝴蝶在追逐嬉戲。冬天,銀杏樹落光了葉子。
動物也在全球化閱讀答案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類社會正在變得越來越相似。人們使用同樣的科技產品.追求同樣的時尚,采取同樣的生活方式,將來甚至還有可能使用同樣的語言。“地球村”這個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鮮詞了。人類變得彼此越來越相似。這事好還是不好.人們還在爭論。
②在野生動物的世界里.同樣的事情也正在發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動物也正在長得越來越像。科學家批評說,由于人類的流動,野生動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從而使動植物品種的地區差異變得越來越淡。
③這種現象被稱為“生物均質化”.這種現象對于生物世界的地區特性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威脅。己經引起了自然資源保護管理論者的高度重視。事實上,人們不久前才剛剛開始認識到“生物均質化”意味著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結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會變得越來越少,同一物種之下的品種也會變得越來越單一。
④對物種地區差異威脅最明顯的應該數物種入侵,物種利用人類的'全球化貿易運輸侵入到其他地區,對當地的物種生存造成影響。比如說斑紋貽貝就通過船只播散到西歐和北美海域。這些入侵物種會使當地的食物鏈陷入混亂.剝奪某些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
⑤對生物多樣性的更大成脅來自于人類對土地用途的改變。人類城市的擴張以及生物棲息地的細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環境越來越相似。這就會導致特定種類的生物過分繁盛。有些適應能力極強的物種便如魚得水,比如蟑螂、烏鴉、老鼠、浣熊、紅狐和鹿。
⑥有些大腦容量相對較大的鳥類在人類對環境進行改造的時候應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據環境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夠很快接受前所未見的食物,而那些”小腦袋”鳥類就會受到相當太的打擊,數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我們會越來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則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類一些不恰當的做法,野生動物種群的基目資源正在不斷減少,將來一旦環境發生重大改變,這將嚴重危及生態系統的適應力。
【第1句】:文章第③段中加點的“這種現象”指代的具體內容是什么?(3分)
【第2句】:從文中看,造成“動物全球化”的具體原因有哪些?(4分)
【第3句】:文章第⑥段說明的結論是什么。請具體分析這一結論是如何得出的。(4分)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句】:請從文中找出能夠充分體現說明文語言特點的一個文案并進行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第1句】:(3分)所有地方的野生動物正在長得越來越像。或:由于人類的流動,野生動植物也被追加人了全球化的行列,從而使動植物品種的地區差異變得越來越淡。
【第2句】:(4分)①對物種地區差異威脅最明顯的應該數物種人侵。②對生物多樣性的更大威脅來自于人類對土地用途的改變。
【第3句】:(4分)結論:我們會越來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則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分析:把“有些大腦容量相對較大的鳥類(在人類對環境進行改造的時候應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據環境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夠很快接受前所未見的食物。和“那些‘小腦袋’鳥類(就會受到相當大的打擊,數量下降很快。)”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第4句】:(4分)示例:①“野生動物種群的基因資源正在不斷減少”中的“正在不斷”形象地說明了基因資源的減少正處在持續發展的的過程中,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②“這將嚴重危及生態系統的適應力”中的“嚴重’一詞.強調了人類不恰當的做法對生態系統適應力危及的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上一篇:有序排隊用餐標語錦集7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