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精選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
在宜興,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到宜興人對文化的重視。小編收集了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
大家必然知道,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孕育了中華古文明,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物,就是體現古代發展的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直觀、了然地看到我國的發展歷程;而古代化石,就是回歸遠古時代的一座橋梁,可以令我們直面地回歸到遠古時期的世界。在省博物館就可以了解到這些。
下面請跟我走進省博物館的展廳。
甲骨文和一個頭顱,讓我印象很深。甲骨文盛行于殷商時期,就是把字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因為獸骨堅硬,所以多以直折為主,很少圓轉。雖然圖面性強寫法上沒有定型,大小不一隨意性大,但從可識的文字來看,我覺得可像英文字母了。但一個頭顱有什么好稀奇的呢?因為那是一顆五千年前做過開顱手術的頭顱!且那個人據說還活了一段時間。這說明古代人也做過開顱手術!
玉器石刻也令我印象深刻。考古發掘表明,我國發現玉石和使用玉器有上萬年的歷史。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我國第一個玉器高峰時代,即東漢時袁康所說的“玉兵時代”,他在《越絕書》中說:“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在這個時代人們使用當地所產玉石制成了大量玉器。當時有三個產玉中心:一是南方江浙一帶以良渚為文化中心;一是北方遼寧一帶以紅山文化為中心;一是西北以昆侖山和田玉為中心。據考古學家研究,這個時代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時代。每一塊玉石都雕琢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古代人沒有現在那么好的工具,怎么能雕出比現在還好的玉刻來呢?看來這跟古代人的辛勤勞動有著很大關系。他們太聰明了,太細心了!
在恐龍化石展廳,各地出土的化石盡收眼底:犀利的象牙,高大威猛的恐龍……各樣化石令人嘆為觀止。中國云南祿豐縣恐龍山方圓10平方千米的地區,是聞名于世的恐龍之鄉。1938年考古學家在這里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化石,之后陸續挖掘出數十具恐龍化石。經鑒定,其中有24屬30多種恐龍,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豐富、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群。
在動物標本展廳,各種標本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美麗的長尾雞,精致的鴕鳥蛋……各式標本讓人拍手叫絕。
在藝術石刻展廳,各種的石刻形態各異,細致入微:屹立的佛像,整齊端莊的壁畫……各類石刻使人悠然神往。
這次展覽使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美”;讓我了解了古人的聰明智慧,歷史的偉大;仿佛讓我回到了史前,與古生物零距了。
第二篇: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
在宜興,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到宜興人對文化的重視。周王廟、太平天國王府、任公釣臺、吳仕楠木廳、古龍窯、國山碑等歷史古跡得到了修護;徐悲鴻故居及紀念館、尹瘦石故居及藝術館、潘漢年、周培源、蔣南翔、錢松巖等一批現代名人故居也得到了保護。它們都是中外游客品味宜興豐厚文化底蘊的好去處。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宜興秀美的山水養育著一代代聰穎智慧的宜興人。如今,宜興“教授之鄉”的.美名已和山水煥彩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珠聯璧合,在世人心中,熠熠生輝,散發著恒久的魅力。
國山碑
在宜興市張渚鎮善卷洞西南國山頂上。立于三國東吳天璽元年(276)。國山,原名離墨山。276年,陽羨(今宜興)發生地震,離墨山突然出現有十丈長的石室。東吳末帝孫皓以為祥瑞,乃封此山為“國山”,遣司徒董朝來陽羨舉行封禪大典,并刻石以志,是為“國山碑”。
國山碑呈橢圓形,上端略銳,形如囤,故又稱“囤碑”,也稱“董碑”。碑高【第2句】:35米,碑四周環刻文字,共43行,每行25字,碑文篆書,為吳國中書東觀令史立信中郎將蘇建所書。碑文記載了當時吳國境內發生的三件奇異現象:其一是“湖澤門通”,指臨平湖(今浙江省余杭縣)自漢末草穢壅塞后突然開通;其二是“石室印封啟九州吉”,指鄱陽郡歷陽山(今安徽省和縣)石上的紋理顯現成為“楚九州者,吳九州郡,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其三是“石室山石闕”,指陽羨離墨山開裂十余丈的石室。宣揚了祥瑞感應等迷信思想,其中有關江南地區地震現象的記錄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歷史資料。
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王廟
原名“周孝侯廟”,又稱“英烈廟”,座落在宜興市宜城鎮東廟巷東端。為紀念晉平西將軍周處而建。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周處(242-297),字子隱,少時不修細行,為鄉里所患,與南山猛虎、長橋惡蛟并稱“三害”。后感鄉議,幡然自新,射殺南山虎,斬除長橋蛟,自己改惡從善,勵志好學,先后任新平太守,御史中丞等職。晉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將軍,七年正月在與羌人齊萬年交戰中死于六陌(今陜西乾縣),追贈為平西將軍,清流亭侯,謚曰孝。
廟始建于晉元康九年(299),大殿系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重建。殿內存唐至清石碑二十余方,其中尤以唐元和六年平西將軍周府君碑和明重刻陸機撰、王羲之書孝侯碑最為珍貴。
2000年,宜興市政府撥款重修后殿,并增建東西輔樓各三間,以及碑廊等,移唐貞義女碑、宋東坡楚頌碑、明凈云枝法貼等石碑百余方于其中加以保護。
太平天國王府及壁畫
位于宜興市宜城鎮通真觀東路。原為史姓進士第,始建于清代中期,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占宜興時改建為王府。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建筑面北座南,現存三進,均為硬山頂,每進各有一道磚雕墻,正廳內柱上繪五彩蟠龍,正中屏門上彩繪鯉魚跳龍門。東西墻上各繪壁畫四幅,一組內容為湖塘春柳、紅梅綠柳、亭臺山水、老樹疏枝,意指春夏秋冬四景;另一組為山水樹木、池塘荷花、山間農舍、臘梅天竹,似為四季花草。第三進正中一間東西墻上各繪壁畫兩幅,分別為山水、鄉村、農桑、雪景等。
1985年,王府得到全面修復保護并向市民開放。
新四軍標語
在宜興市張渚鎮善卷祝陵村。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46年下半年,新四軍蘇浙軍區主力部隊已奉命從蘇浙根據地渡江北撤將近一年,國民黨地方政權和軍警特務組織不斷地“清剿”共產黨地下組織和新四軍留守武裝,迫害我干部家屬和烈軍屬。留守在宜南山區的新四軍武工隊,在陳立平、張之宜等領導下,開展了艱苦頑強的斗爭。
農歷八月十三日,新四軍武工隊趁著夜色,潛入祝陵村,在村民閔宜大家西墻上,用紅色顏料書寫了“要求民國政府取消特務機關,釋放愛國政治犯!”的大幅標語,落款:“蘇浙新四軍”。
2000年,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邀請南京博物院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所專家對標語作了防水除霉的處理,安裝了新的保護設施。
唐龍窯遺址
位于宜興市伏東鎮澗眾村。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窯屬龍窯結構,頭南尾北,創燒于唐代中晚期。殘長【第28句】:4米,坡度為2--8度。窯址分窯門、爐膛、擋火墻、窯床四部分。爐膛平面作不規則圓形。擋火墻置于爐膛和窯床之間。窯床坡度比較平緩,窯壁依坡度用長方磚坯單磚砌成,窯頭底部用青磚鋪地,其余窯段先填燒土后,再鋪細砂層。
澗眾窯燒造的產品比較單純簡樸,以生產民間日用的青瓷碗、缽類為主,兼燒少量的罐、盤、燈盞、盆、瓶等,釉色大部分為青釉,大多屬青綠泛黃,少數為褐色或醬色釉,還有少量青釉或醬色釉上掛有黑褐色彩斑。碗、缽類器底內外留有疊燒的支燒痕跡。
澗眾龍窯遺址是江蘇省最早經科學發掘的唐代龍窯。
徐大宗祠
位于宜興市宜城鎮溪隱村,為明代徐溥的家祠。1983年6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徐溥(1454-1499),字時用,號謙齋,景泰五年進士,歷任戶部、吏部尚書,禮部侍郎、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卒贈太師,謚文靖。
徐大宗祠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歷史上一直為徐氏家族的宗祠。徐大宗祠原為一座面南座北的五進四合院,現僅存【第2句】:三兩進,白墻黛瓦,為典型的江南廳堂式建筑。廳內梁、枋上繪有云鶴、纏枝花、色袱錦等圖案,色彩鮮艷,保存完好。
文昌閣
位于宜興市宜城鎮通貞觀巷。1985年1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閣建于明代初年,清代重修,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試場,為文人聚集之所。建筑原為通真觀的一部分,由大殿、廊廡、花園等地組成。
1998年,宜興市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文化廣場,經報請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國家文物局同意,文昌閣大殿被整體搬遷至西九任方公園內異地保護。
2003年元旦,文昌閣正式向市民開放。現文昌閣內陳列有“荊邑千秋、人杰文昌--宜興歷代狀元宰相史料展”。
前墅龍窯
位于宜興市丁蜀鎮前墅村,創燒于明代,延燒至今。燃料主要為煤、松、竹枝等,現產品主要以盆、甕、罐、壺等日用粗陶為主,間燒少量紫砂器,是宜興地區目前仍以傳統方法燒造陶瓷的唯一一座龍窯。
1985年1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0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書院
在宜興市丁蜀鎮蜀山南麓,又稱“東坡祠堂”、“蜀山書院”。
蘇東坡(1037-1101),名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嘉佑二年(1057)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北寧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曾多次來宜興,在蜀山講過學,買過田,留下許多詩篇和佳話。
書院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清咸豐十年(1860)被毀,光緒十七年(1891)重建。2002年,丁蜀鎮政府出資對書院進行全面修復,修葺了【第1句】:【第2句】:三進建筑及伏牛池,重建第四進兩層樓,并增建書院西側碑廊等。門樓與第一進之間的院內有小石拱橋一座,跨于硯池之上。書院內保存有李東陽等名人所題明清石刻十余方,及復制的“東坡買田處”、“講堂”、“似蜀堂”等匾額三塊。
1983年6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10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小窯墩遺址
位于宜興市丁蜀鎮周家村分洪橋邊。創燒于西晉,延燒至唐宋兩代。窯址為龍窯結構,東西長約50米,最寬處近20米,高約10米。
小窯墩窯屬我國古代南方的越窯青瓷系統。文化堆積包含三個不同時期。下層為西晉時期遺存,主要產品為青瓷器,胎質堅致灰白,釉色淡青或青中泛黃,器形主要有盞、碟、缽、洗、盤、碗、罐等日用器。中層為唐代堆積,以碗、盆、罐、燈盞等青瓷器為主,上層為宋代堆積,大多為缸、甕等日用粗陶。
1983年6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0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筱王村古窯群
位于宜興市西渚筱王村。在筱王村附近丘陵山區,分布有宋代龍窯遺址數十處,窯址堆積十分豐富,大多保存完好,規模20米至50米不等,產品主要以瓶、盆等日用陶為主,是宋代宜興日用陶的主產地之一。
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0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真武殿窯群
位于宜興市新街鎮水北村真武殿。創燒于唐代,延燒至宋。窯群堆積呈東西走向,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80米,其中分布有窯址十余處。窯址形制皆為龍窯,其產品主要為罐、碗、碟、執壺、枕等青瓷日用器,也有少量褐釉瓷器,以及碾輪、碾槽等粗砂陶器。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0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溪遺址
位于宜興芳莊鎮西溪村,為一高出四周地平面約1-2米的大型土墩,平面略近方型,面積約【第1句】:8萬平方米,曾出土陶鼎、陶壺、陶罐等殘器以及斧、錛、鏃等石器,還出土有穿孔鹿角器,并發現有紅燒土遺跡。根據出土遺物,表明此處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屬馬家浜、崧澤文化類型,是宜興目前所知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新石器遺址。
1985年1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0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駱駝墩遺址
位于宜興新街鎮歸徑塘南村。2001年11月至2002年7月,南京博物館考古研究所與宜興市文管會對該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發掘面積總計1309平方米。發現馬家浜文化墓葬52座,甕棺39座,房址3座,大型貝殼類堆積遺址1處,祭祀遺址4處。另外還發現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墓葬多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約400余件,各類動物骨骸標本2000余件,并從地層中漂洗出2000余粒炭化米。
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
我國古代為我們留下了很多文化遺產,小編收集了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
大家必然知道,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孕育了中華古文明,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物,就是體現古代發展的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直觀、了然地看到我國的發展歷程;而古代化石,就是回歸遠古時代的一座橋梁,可以令我們直面地回歸到遠古時期的世界。在省博物館就可以了解到這些。
下面請跟我走進省博物館的展廳。
甲骨文和一個頭顱,讓我印象很深。甲骨文盛行于殷商時期,就是把字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因為獸骨堅硬,所以多以直折為主,很少圓轉。雖然圖面性強寫法上沒有定型,大小不一隨意性大,但從可識的文字來看,我覺得可像英文字母了。但一個頭顱有什么好稀奇的呢?因為那是一顆五千年前做過開顱手術的頭顱!且那個人據說還活了一段時間。這說明古代人也做過開顱手術!
玉器石刻也令我印象深刻。考古發掘表明,我國發現玉石和使用玉器有上萬年的歷史。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我國第一個玉器高峰時代,即東漢時袁康所說的“玉兵時代”,他在《越絕書》中說:“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在這個時代人們使用當地所產玉石制成了大量玉器。當時有三個產玉中心:一是南方江浙一帶以良渚為文化中心;一是北方遼寧一帶以紅山文化為中心;一是西北以昆侖山和田玉為中心。據考古學家研究,這個時代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時代。每一塊玉石都雕琢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古代人沒有現在那么好的工具,怎么能雕出比現在還好的玉刻來呢?看來這跟古代人的辛勤勞動有著很大關系。他們太聰明了,太細心了!
在恐龍化石展廳,各地出土的化石盡收眼底:犀利的象牙,高大威猛的恐龍……各樣化石令人嘆為觀止。中國云南祿豐縣恐龍山方圓10平方千米的地區,是聞名于世的恐龍之鄉。1938年考古學家在這里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化石,之后陸續挖掘出數十具恐龍化石。經鑒定,其中有24屬30多種恐龍,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豐富、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群。
在動物標本展廳,各種標本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美麗的長尾雞,精致的鴕鳥蛋……各式標本讓人拍手叫絕。
在藝術石刻展廳,各種的石刻形態各異,細致入微:屹立的佛像,整齊端莊的壁畫……各類石刻使人悠然神往。
這次展覽使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美”;讓我了解了古人的聰明智慧,歷史的偉大;仿佛讓我回到了史前,與古生物零距了。
第二篇: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
五千年華夏大地,五十六種艷麗花葩,五彩繽紛的中華文化;悠悠千載,多少人用他們的汗水與智慧鑄就了一個個雄偉的大廈,多少人用他們的勇氣和執著書寫著血氣的長卷,多少人用他們纖巧的素手編織了別樣的藝術。神州大地有多少文化值得欣賞啊!
從塞北的長城,蜿蜒千里,如騰蛟般附在群山之間。古往,她守護著祖國的疆土;今來,她展示著炎黃兒女不可一世的雄才。
走進西安的秦始皇陵園,一個個形態逼真的陶俑,一匹匹急欲馳騁的駿馬,一道道設置巧妙的機關,他們不僅僅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他們更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珍品啊!
尋訪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品味江南水鄉那一絲悠悠情愁,那一段離情別戀,那一曲跌宕的小調,那一壺香醇的美酒,那一首淡雅的詩詞,暢游綠水、紅瓦、藍天之間,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
名山大川,高樓大廈,詞曲名段,琴棋詩畫,數不勝數,數不勝數啊,可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您這位華夏兒女知其幾何呢?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又有多少呢?
據調查,竟有【第13句】:3%的市民人不知道遺產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分,近50%的市民認為家鄉的文化遺產保護不到位,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數據啊!
朋友們,金山銀山也有其耗盡的一天,我們的中華文化再不加保護,也會有其消逝的一日啊!古羅馬、古希臘作為先導警示著我們,不要讓有錫變為無錫啊!
也許,一個國家,太過廣大,引起不了大家的共識,那我們從家鄉說起,我想很少有同學知道阜寧是中國散文之鄉;建湖是中國雜技的窗口;城郊的那海鹽博物館是國務院批準的唯一的國家級海鹽博物館……
也許在座的每一位又要捫心自問,我們--一位高中生,為遺產保護做了多少。保護遺產不是要大家拋頭顱灑熱血,其實當您向一位不了解該遺產的介紹他,就是最好的'保護啊
朋友們,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正在消逝,行動起來吧,盡一份微薄之力,讓中華文化這四個打字更加閃亮。
第三篇: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
我國古代為我們留下了很多文化遺產,如四川峨眉山、樂山大佛、浙江雁蕩山、普陀山、杭州西湖、廣西桂林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祖國的風光,也是我國古代人民為我們留下的杰作和一些自然景觀。
故宮博物院
故宮是清明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故宮的一些代表性建筑群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前三者又被稱為“三大殿”而后三者又被稱為“后三宮”。這六個建筑中最值得一談的當選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而且太和殿也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和元旦等都在這里收朝賀。這也是太和殿最值得一談的一點。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臺基上下跪滿了文武百官,中間御道兩邊排列著儀仗,我想當時一定很熱鬧,很好玩。
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通過查閱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因此,誰如果要鑒賞,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設計者和工匠們一致要求: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所以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注意細節和微小的事物,沒有任何不完美的地方,呈現在人眼前的永遠是完美無瑕。
我國還有更多的好風光,如安徽黃山、九華山、江西廬山、陜西華山、云南石林、山東泰山、河南開封、嵩山少林寺。雖然這些是自然景象,但是不容我們破壞。而是需要我們保護,讓華夏兒女都能看到如此的美景。
所以我們要熱愛祖國也更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不允許其他國家侵略我們中國,也不允許中國兒女損壞這些美好的景象。
2022年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精選
中國文化博大而寬廣。她無處不在——溶于書本,徜徉于江南小道,盤旋在峭壁飛檐,小編收集了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
我國古代為我們留下了很多文化遺產,如四川峨眉山、樂山大佛、浙江雁蕩山、普陀山、杭州西湖、廣西桂林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祖國的風光,也是我國古代人民為我們留下的杰作和一些自然景觀。
故宮博物院
故宮是清明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故宮的一些代表性建筑群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前三者又被稱為“三大殿”而后三者又被稱為“后三宮”。這六個建筑中最值得一談的當選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而且太和殿也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和元旦等都在這里收朝賀。這也是太和殿最值得一談的一點。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臺基上下跪滿了文武百官,中間御道兩邊排列著儀仗,我想當時一定很熱鬧,很好玩。
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通過查閱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因此,誰如果要鑒賞,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設計者和工匠們一致要求: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所以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注意細節和微小的事物,沒有任何不完美的地方,呈現在人眼前的永遠是完美無瑕。
我國還有更多的好風光,如安徽黃山、九華山、江西廬山、陜西華山、云南石林、山東泰山、河南開封、嵩山少林寺。雖然這些是自然景象,但是不容我們破壞。而是需要我們保護,讓華夏兒女都能看到如此的美景。
所以我們要熱愛祖國也更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不允許其他國家侵略我們中國,也不允許中國兒女損壞這些美好的景象。
第二篇: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
當汽車行駛在鄉間小道時,作家馮驥才再也沒有了寫作的沖動。往日白磚青瓦的農舍冒出了西洋式的尖頂和閃著異光的馬賽克,炊煙裊裊,小橋流水成了埋藏在心底的夢。馮先生開始四處奔波,大聲疾呼:救救我們的文化遺產!
中國文化博大而寬廣。她無處不在——溶于書本,徜徉于江南小道,盤旋在峭壁飛檐……我們被這種濃厚的文化信息包圍著,卻道貌岸然地做著蟪劊子手。忘記歷史就是背叛。
我們的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見證。秦始皇的兵馬俑至今氣宇軒昂地挺立著,隋朝大運河的波瀾依舊拍打著千年的岸堤……孟江女的哭聲凄婉悲慟,纖夫的號子似乎仍在耳邊縈繞。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華、屈辱、悲憤,這些文化遺產燙帖了坎坷的心靈,將肅穆呈于世人。刀光劍影去了,長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廝殺消逝了……一切隨著大江東去,只有千年松柏和著輕風耳語。
我們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魂。當你徜徉于天壇,遙望天穹,你便被賦予了寬厚深沉;悼念你走近岳飛,一股浩然正氣便向你襲來;當你登上泰山而小魯的時候,天地也便豁然開朗。我們在這樣的氛圍中呼吸、成長是幸運的。我們的祖先舉著火把從遠古走到了現代,磨鑄了寬廣、不屈、向上的民族之魂。這些文化遺產便趁了我們民族奮斗的雕塑。
我們的文化遺產是中國人的根。君不見,每年都有浩浩蕩蕩的海外游子尋回家來,在黃帝陵前捧上一回黃土;君不見,每年都有殷殷企盼的臺灣同胞回來拜祭媽祖。我們的文化遺產情牽了億萬炎黃子孫的心,這種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摧毀的。
歷史的見證,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使我們的文化遺產歷經千年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當你讀懂了他們,千年古樹便熠熠生輝;當你走近他們,泛黃的古籍便不再晦澀;當你正視他們,一切陰晦的色彩就會消逝,建筑物不再是冰冷的怪物。難怪馮先生寧可放棄寫作,也要文化遺產從人們視線的邊緣拯救出來,可謂良苦用心啊!
我們早已走出了閉關自守的昨天,在吸收外來文明的同時切忌破壞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中國的文化遺產需要走向世界,展示我們光輝燦爛、震古爍今的文明,更需要我們炎黃子孫細心呵護。惟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復興,像鯤鵬驚世,“直掛云帆濟滄海”。
第三篇: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
唐詩宋詞,它就靜靜地躺在那里,你不去理它,它也不去理你,一旦你走近它,你會聽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傾訴,你會看到一千多年前的智慧光芒。品唐詩宋詞,其實就是一次心靈的熏陶,當你合上那微微泛黃的書本時,你就會發現,它并不朦朧,并不難以領略,但,他很高尚,很深奧。走近它,其實很簡單,來,讓我們踏上這“簡單”的心靈旅程……
——題記
那是你嗎?迎著春而來。“萬紫千紅總是春”,花兒是你甜美的笑;“草色遙看近卻無”,綠草是你明亮的'眸;“春風吹又生”,和風是你柔順的發;“春來江水綠如藍”碧水是你俊麗的嘴。春之美,即是唐詩美。
那是你嗎?送著秋而來。“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寂寞梧桐是你難言的凄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滿月是你對親人的思念;“無可奈何花落去”,敗花是你沉默的無奈;“衡陽雁去無留意”,北雁是你思鄉的苦澀。秋之悲,即是宋詞悲。
聽你說,“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我感悟到母愛的偉大;聽你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感悟到時間的流逝;聽你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感悟到一往無前的勇氣。
聽你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品味到蘇東坡的狂放,豪邁;聽你說,“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我品味到岳飛的英雄氣概;聽你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我品味到柳永的執著。
你是平凡的,你又是深奧的;你是開心的;你又是惆悵的。走近你,我看到了春之美,秋之悲,戰場上的英雄豪情,士兵們的思想盼歸。
唐詩宋詞,中華之財富,世界之絕唱。正是一千年來的智慧結晶,締造了無數的絕詞妙句;留下了令人稱道的千古奇詞;貢獻了百讀不厭的人文經典;傳頌了永不褪色的中華笑顏。
走近唐詩宋詞,如暢飲沁人心脾的甘泉,我們的內心會變得澄澈而明亮;走近唐詩宋詞,如感受熏人心醉的海風,我們的內心會變得純凈而寬敞;走近唐詩宋詞,如領略令人心折的白雪,我們的內心會變得安靜而平和……
在經歷這心靈之旅后;在感受一千年前的智慧光芒后;在領略久經逝去的自然之美后,相信你也會喊出:“走近唐詩宋詞很簡單!”
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2022
留下來的就是經典的,有魅力的,值得我們去珍惜的。下面是相關的征文范文,快來圍觀吧。
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2022一:
歷史的天空亙古悠長,文明踏著輕盈的腳步把它的種子播撒在人們的心中。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參觀了這次在洛陽博物館舉行的‘‘秦漢——羅馬文明展’’。來自中國和意大利兩國70余家博物館的489件國寶級的珍貴文物,將再現雄踞世界東西的秦漢、羅馬帝國的輝煌文明。他們交相輝映,熠熠生輝。
在歷史的長河中秦漢和羅馬文明是兩種不同的文明,秦漢文明是農耕文明的代表,象征性符號是龍,是東方文明的基礎;羅馬文明是海洋文明的代表,象征性符號是鷹,是西方文明的'源頭。
秦漢羅馬文物展在新區博物館一樓展廳,這個展廳是秦漢-羅馬文明對比展廳,進入展廳我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入口處兩邊“龐貝古城”的“斷壁”和“長城”的“殘垣”龐貝古城和長城分別是古羅馬和古中國古老又代表性的建筑,兩座建筑一白一褐交相輝映,在這個展廳內,代表西方文化的古羅馬藝術精品和代表東方文化的秦漢精品文物交相輝映。在這個展廳你會感覺到一會在古羅馬史詩的恢宏壯麗之中,一會兒又沉浸在秦漢文明藝術瑰寶的輝煌燦爛之下;一會兒是古羅馬威嚴的百夫長雕像,一會兒又是秦王朝惟妙惟肖的軍陣中行走,看到此你會覺得精美的文物是一部復活的會說話的歷史,文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歷史的文明與輝煌,更向我們展示了東西方古人的智慧,在這里瞬間的歷史成為永恒!文物件件是精品。也真正體會到了目不暇接的含義。
‘‘女孩與鴿子’’,卡拉卡拉胸像,‘‘乳釘紋銅爵’’,‘‘白玉杯’’。這一件件的歷史文物使我仿佛回到了古代。與他們交談,對話。
這次的參觀使我更懂歷史,更了解古人。懂得他們的興衰,了解他們的思想。
或許,文明離我們很近;或許,文明離我們很遠。但不管怎樣,只要追尋,你就會發現文明的腳印。
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2022二:
歷史的長河不斷地奔騰,流過了五千年的歲月,見證了無數華夏文明,也盡顯了各代王朝地興與衰。
走進歷史的長河,我看到了當年劉邦一統天下的雄姿,我看到了朝堂之上,劉邦正在詢問諸位王公大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的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吾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走進歷史的長河,我明白了劉邦之所以得天下,明白了合作對一個人成敗的重要性,正如我們的學習,團結互助方為關鍵。
走進歷史的長河,我看到了賢相魏征在朝堂上據理力爭,有時甚至使君王惱怒。但我也看到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寬容與大度,看到了他納諫的從善如流;更看到了魏征死時,唐太宗因失去一面“人鏡”而痛苦不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是唐太宗常說的話。走進歷史的長河,我明白了:任何時候,寬宏大量是每個人都必不可少的美德;明白了,從別人那里可以得知自己的得與失,就如面對一面銅鏡。
走進歷史的長河,我看到了那個屈辱的年代,看到了那個充滿硝煙的年代。陳舊的空氣中充滿了恥辱與戰火,充滿了血腥與傷痛,也充滿了不屈,充滿了樂觀,堅強,充滿了昂揚的斗志!走進歷史的長河,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我明白了“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我明白了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努力學習,報效祖國;我還明白了……
走進歷史的長河,我看到了許多許多,也懂得了許多許多。走進歷史的長河,回首過去,展望未來,努力吧,同學們!奮斗吧,同學們!歷史的天空一片蔚藍,前方,迎接我們的必定是一個嶄新的未來!
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2022三: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文物,就是體現古代發展的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直觀、了然地看到我國的發展歷程。今天,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學校的體藝館參觀歷史文物展。
“快看那個!”“看這個這個!同學們擁擁擠擠的在歷史文物展前放出驚嘆的語言,投出驚羨的目光。”我走上前一看,文物展的文物果然是形態各異,豐富多彩。看!那有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青銅古器;那有民國時期的銀幣;有毛主席時代的糧票,紙幣,還有秦朝的兵馬俑,青銅禮器;唐朝的銀錠子;宋朝的書畫……令人目不暇接!
我的目光一瞟,看見了那擺著一套糧票和舊紙幣,此時讓我陷入了深深的回憶……在我爸爸媽媽小時候,家里沒得吃沒得喝,生活非常苦,更不要說什么電腦手機了,就連電視他們還得一伙人一起看呢!而就在這短短的三十年里,中國飛速的前進,令西方國家都刮目相看。看到這些紙幣和糧票,我又看看現在口袋里的嶄新的人民幣,知道中國進步了!已經是正宗的超級大國了!
我為我是中國人而自豪驕傲!我會為中國的偉大復興夢貢獻一份力量的!
上一篇:節約糧食標語宣傳匯聚6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