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志詞語
拼音biāozhì
注音ㄅㄧㄠㄓˋ
詞性名詞、動詞
基本解釋
◎標志biāozhì
[sign;mark]表明特征,用以識別的記號
自殺是失敗、苦痛和絕望的標志
冠軍的標志
引證解釋
立志。《南齊書·高逸傳·明僧紹》:“齊郡明僧紹標志高棲,躭情墳素,幽貞之操,宜加賁飾。”【第1句】:識別的記號。猶標記。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汶水》:“《從征記》曰:嬴縣西六十里,有季札兒冢,冢圓,其高可隱也。前有石銘一所,漢末奉高令所立,無所述敍,標誌而已。”老舍《四世同堂》二:“他的職業(yè)的標志是在他的脖子上的一個很大的肉包。在二三十年前,北平有不少這種脖子上有肉包的人。他們自成一行,專給人們搬家。”
【第2句】:顯示。楊朔《前進,鋼鐵的大軍!》:“每件武器也都帶著光榮不朽的'歷史印記,標志著幾十年中國革命的偉大進程。”《新華月報》1979年第9期:“過早花白的頭發(fā),標志著她生活道路的坎坷。”
標志相關詞語
標準、標題、目標、日志、標簽、雜志、指標、同志、招標、意志、標記、標識、志愿、標準化、投標、國家標準、中標、錦標賽、標明、坐標、國際標準、標注、標本、達標、標的、三國志、標語、斗志、注冊商標、立志、標示、副標題、光標、標致、標價、標稱、商標注冊、神志、有志、競標、標牌、勵志、志同道合、標榜、財務指標、標書、志向、開標、標兵、志愿軍、風向標、壯志、標準件、銳志、標點、標桿、志氣、神志不清、心志、標點符號
標志相關成語
標新創(chuàng)異、標新立異、標同伐異、才疏志大、躊躇滿志、淡泊明志、斗志昂揚、風云之志、各從其志、豪情壯志、鴻鵠之志、互相標榜、凌云之志、猛志常在、仁人志士、人窮志短、矢志不渝、玩物喪志、胸無大志、心虔志誠、心小志大、胸懷大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有志者事竟成、隱居求志、志士仁人、志大才疏、志得意滿、志同道合、專心致志、壯志未酬、眾志成城、專心一志、壯志凌云、人各有志、矢志不移、松柏之志、未竟之志、小人得志、雄心壯志、意得志滿、永志不忘、有志不在年高、有志之士、志在千里、志在四方、意滿志得、神志不清、一人立志,萬夫莫、人窮志不窮、自我標榜、老驥伏櫪,志在千、志趣不凡、志存高遠、兵無斗志、治標不治本、摧志屈道、螻蟻得志、標新領異、領異標新
如何巧用政治題中的“標志性”詞語
哲學“標志性”詞語的運用實質(zhì)上是一種提煉關鍵詞的學習方法。下面就以典型試題為例,剖析如何抓住哲學“標志性”詞語,理解哲學觀點。
【第1句】:哲學“標志性”詞語組合1及例析
針對、按照、立足、基于、根據(jù)……(問題、現(xiàn)狀、特點、影響、形勢、情況),提出、出臺、制定、形成、調(diào)整、頒布……(理論、思想、政策、精神、規(guī)劃、規(guī)定、方針、措施、方案、經(jīng)驗、決定、制度)等。
從唯物論角度看,體現(xiàn)了物質(zhì)決定意識,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從辯證法角度看,體現(xiàn)了矛盾的特殊性,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從認識論角度看,體現(xiàn)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體現(xiàn)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例1】某同學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食用動物油在15~20℃時凝固,常用的食用植物油在-15~-10℃時凝固,由動物油和植物油混合而成的地溝油凝固點為-5~0℃。該同學根據(jù)這一現(xiàn)象,在老師的指導下發(fā)明了鑒別地溝油的簡易裝置,贏得了創(chuàng)新大賽二等獎。該同學的發(fā)明思路體現(xiàn)的哲學道理是
A.在主次矛盾原理的指導下,抓住事物的重點和關鍵
B.在整體與部分關系原理的指導下,立足局部統(tǒng)籌全局
C.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D.在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的'指導下,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解析】本題的哲學“標志性”詞語為“根據(jù)……現(xiàn)象,發(fā)明……裝置”。所有的食用油都具有凝固這一共性,這體現(xiàn)了矛盾的普遍性,但不同的食用油其凝固點也不相同,這體現(xiàn)了矛盾的特殊性。該同學據(jù)此發(fā)明了鑒別地溝油的簡易裝置,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體現(xiàn),C符合題意。
【第2句】:哲學“標志性”詞語組合2及例析
在……(主題、理論、觀點、思想、政策、精神、規(guī)劃、方針、措施、方案、經(jīng)驗、制度、精神、幻想、體系)的(指導、引領、啟發(fā)、貫徹、實行)下,促進……(事業(yè)、活動、行動、實踐)取得(成就、勝利、發(fā)展、前進、成功)等。
從唯物論角度看,體現(xiàn)了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chuàng)造性和自覺選擇性,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從認識論角度看,體現(xiàn)了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體現(xiàn)了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的發(fā)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例2】“城市,讓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反映了當今世界各國對城市化進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的關切,引領人們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表明
①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③社會意識總是與時俱進的④社會意識推動社會發(fā)展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解析】本題的哲學“標志性”詞語為“……主題,引領……”。在上海世博會的主題的引領下,人們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從唯物論角度看,這表明人的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人的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并不是客觀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體現(xiàn)了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預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fā)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①②應選,故本題選A。
【第3句】:哲學“標志性”詞語組合3及例析
(1)地震、洪水、雪災、泥石流、火山噴發(fā)等,天體運動、季節(jié)變化、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的矛盾運動、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等。〖HT
從唯物論角度看,體現(xiàn)了:①規(guī)律是普遍的,規(guī)律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領域;②規(guī)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它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
從辯證法角度看,體現(xiàn)了:①聯(lián)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lián)系;②聯(lián)系是客觀的,聯(lián)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例3】地震發(fā)生時,會同時產(chǎn)生縱波和橫波,縱波破壞力較小但速度相對較快,橫波破壞力較大但速度相對較慢。根據(jù)這一特性,地震預警系統(tǒng)可以提前數(shù)十秒對較遠地區(qū)發(fā)出預警,為人們爭取應對時間。材料蘊涵的哲學道理是
A.對地震的成功預警,根源于地震活動的規(guī)律性
B.對事物因果聯(lián)系的推測,提高了地震預警的預見性
C.地震預警是一種客觀的物質(zhì)性活動,不受主觀因素的制約
D.認識地震規(guī)律的程度,決定著地震預警收到積極效果的程度
【解析】本題的哲學“標志性”詞語為“地震發(fā)生”“地震預警”。地震預警系統(tǒng)之所以可以提前數(shù)十秒對較遠地區(qū)發(fā)出預警,根源于地震活動的規(guī)律性,A符合題意。人們對地震發(fā)生時的規(guī)律有一定的認識,但并不是在進行因果聯(lián)系的推測,B排除;C說法錯誤,地震預警并非純客觀的物質(zhì)性活動;D說法屬于唯心主義,是錯誤的說法。
(2)地球一小時活動、青藏鐵路、三峽工程、世博會館等,發(fā)展農(nóng)業(yè)、堅定信心、周密部署、克服困難、吃苦耐勞、奮發(fā)圖強、堅持不懈、積極探索、積極尋找、積極應對、科學研究、研發(fā)、打破傳統(tǒng)、利用條件、創(chuàng)造、分析、人工智能、合成、克隆、人工降雨、退耕還湖還林、治理江河、興修水利、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等。
從唯物論角度看,體現(xiàn)了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chuàng)造性和自覺選擇性。在客觀規(guī)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規(guī)律,造福人類。
從辯證法角度看,體現(xiàn)了聯(lián)系雖然是客觀的,但人們可以根據(jù)事物之間固有的聯(lián)系,通過改變事物的狀態(tài),調(diào)整原有的聯(lián)系,建立新的聯(lián)系。
尋找詞語標志的病句辨析方法
辨析病句——尋找詞語標志法
病句是指不符合語言的組織規(guī)律、不符合客觀事物的事理、不符合人們的語言習慣的文案。“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屬于純潔語言一類的考點,一直是語文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第1句】:詞語標志
(一)否定詞如果語句中有否定詞出現(xiàn),要注意以下問題:
1.“拒絕”類動詞
即阻止、防止、否認、懷疑、避免、幸免、難免、切忌等。這類詞本身含有否定意義,用在句中起否定句意的作用,如果忽視這一用法,在句中又用否定詞,就會造成語病。
如:為了防止不再發(fā)生這類交通事故,交警人員加強了交通監(jiān)管。(應把此句中的“不”去掉)
2.多重否定
注意不要誤用三重否定。
如:幾年來,他無時無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句中的“無時無刻”意為“任何時候都”,文案表述剛好相反,可將“忘”改為“在”)
3.被動句,把字句的否定
這兩種句式的否定詞應放在被和把字之前。
如:我們把老虎沒打死。(應把否定詞“沒”放到把之前)
4.反問句
反問句的特點是運用疑問的形式來表示肯定或否定意思,肯定形式的反問表示否定的內(nèi)容,否定形式的反問表示肯定的內(nèi)容。注意不要誤用雙重否定。
如:難道能否認改革開放以來沒有取得巨大的成就嗎?(否定詞“否認”和“沒有”應去掉一個)
(二)并列詞或短語如果句中出現(xiàn)并列詞或短語,要注意是否有以下錯誤:
1.短語自身順序是否有錯
如:學生、領導、老師都參加了開學典禮。(此句短語順序有錯,應改為:領導、老師、學生都參加了開學典禮)
2.短語之間是否存在種屬關系,如果存在不能并列
如:大廳里陳列著無數(shù)件實物,文件和烈士的遺物。(句中實物與文件和遺物間是種屬關系,不能并列)
3.并列短語的語法性質(zhì)是否相同
如:討論是一種親切,智慧,民主的作法。(句中親切是形容詞,而智慧和民主是名詞,所以不能并列)
4.并列短語中的每一個詞語與相關成分的搭配是否恰當
如:周總理對他們的關懷、教誨和期望是多么深刻和殷切。(句中“關懷、教誨和期望”同“深刻和殷切”不能完全搭配)
5.文案中一旦出現(xiàn)表并列的短語或標點符號,如“和”“與”“及”“同”“跟”等詞或頓號時,我們就要注意判斷其前后詞語是否搭配,詞語之間是否能構(gòu)成并列關系,排列的順序是否符合邏輯等。如:
例①:(2009年遼寧聯(lián)考卷)中國皮影戲的藝術魅力曾經(jīng)傾倒和征服了無數(shù)熱愛它的人們,它的傳播對中國近代電影藝術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啟示作用。
解析:與主語“藝術魅力”搭配的謂語動詞包括“和”字前后的“傾倒”“征服”。“藝術魅力征服了人們”是正確的說法,但說“藝術魅力傾倒了人們”就屬于搭配不當了。
例②:(2009年浙江聯(lián)考卷)這種無紡布環(huán)保袋經(jīng)過工藝處理后,具備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滿足消費者對環(huán)保袋的客觀需求的優(yōu)勢。
解析:“防水、易清洗、容量大”和“滿足消費者對環(huán)保袋的客觀需求”這幾個多項并列的定語不能同時與中心語“優(yōu)勢”搭配。文案后面部分應改為:“具備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的優(yōu)勢,能滿足消費者對環(huán)保袋的客觀需求。”
例③:當?shù)卦旒垙S偷排未經(jīng)處理的廢水,嚴重污染環(huán)境,導致魚蝦絕跡,各種水生作物大量減產(chǎn)和絕產(chǎn)。
解析:“減產(chǎn)”“絕產(chǎn)”不是并列關系,所以這兒不能用“和”,應改用“或”。
例④:(2009年江蘇聯(lián)考卷)任何一種文明的發(fā)展都是與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過程,完全封閉的環(huán)境不可能帶來文明的進步,只會導致文明的.衰落。
解析:“碰撞、融合、交流”的邏輯順序不對,應為“碰撞、交流、融合”。
例⑤:(2009年湖北聯(lián)考卷)中國印章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由實用逐步發(fā)展成為一種具有獨特審美的藝術門類,受到文人、書畫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解析:句中“文人、書畫家和收藏家”三者排列不合邏輯,概念有交叉。
(三)兩面詞
文案中出現(xiàn)“能否”“能不能”“是否”“好壞”“有沒有”“好不好”“成敗”“優(yōu)劣”等詞時,要注意后面有無正確地對應承接照應的兩面詞,不能犯一面對兩面的錯誤。
例1:(2009年浙江聯(lián)考卷)在交融與沖突并存的文化環(huán)境中,能否用東方雕塑語言來表達個性精神,恰恰是中國當代雕塑所欠缺的。
解析:“能否”兩面對“欠缺”一面,前后不對應。
例2:(2009年四川聯(lián)考卷)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于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多地取決于勞動者素質(zhì)的提高,取決于各類人才培養(yǎng)的質(zhì)量與數(shù)量。
解析:“強弱”與“提高”兩面與一面不能搭配。應去掉“提高”。
(四)如果句中有關聯(lián)詞出現(xiàn),要注意以下三點:
1.位置
當復句的前后分句主語相同時,關聯(lián)詞應位于主語和謂語之間。
如:小王不但會唱歌,而且小李也會唱歌。(由于前后分句主語不同,“不但”應移至句首)
2.搭配
關聯(lián)詞的使用必須配套。
如:只有好好學習,學習成績就能大幅度提高。(“只有”和“就”不搭配,應改為“才”)
3.邏輯關系
注意關聯(lián)詞之間的邏輯關系。
如:這個村不但向國家交了大量的糧食,而且不要國家的救濟糧了。(不但——而且——引導的復句關系是遞進關系,因此兩個分句要換位)
(五)數(shù)量詞
做病句題時,凡是看到文案中出現(xiàn)數(shù)量詞,就要想想數(shù)量詞有沒有用錯。數(shù)量詞的使用要注意:表示下降不能用倍數(shù);概數(shù)與確數(shù)不能同時使用;數(shù)量詞不能修飾集合概念;單個列舉不能與“等”或“等等”連用,同時還要注意數(shù)量詞的位置。
1.倍數(shù)不能減少
例①:(2009年湖北聯(lián)考卷)第二航站樓交付使用后,設備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旅客過安檢通道的時間,將從目前的10分鐘縮短至1分鐘,縮短了10倍。
解析:表示下降不能用倍數(shù),說“縮短了10倍”不當,應為“縮短到了原來的十分之一”。
例②:(經(jīng)典題)電視機的價格一降再降,有的甚至下降了一倍。
解析:應將“一倍”改為50%)
2.概數(shù)不能連用與詞序
概數(shù)的表述方式有三種:
(1)由系數(shù)或系數(shù)與位數(shù)組成。如,三四個,五六個。
(2)在數(shù)詞前加“成,上,約,近”等。如,成百,上千,近一萬。
(3)數(shù)詞后加“多,來,左右,上下”。以上三種用法我們在運用時只能用其中的一種,不能雜糅使用。
例:那里有兩三個左右的人。
解析:應把“左右”去掉。
3.提高了、提高到;增加了、增加到的區(qū)別
“提高了”、“增加了”表示凈增加數(shù),“提高到”、“增加到”表示在原數(shù)基礎上的增加。要根據(jù)語境的具體情況,判斷使用是否正確。
4.最多,至少
后面只能跟具體數(shù)字。
例:這間屋子最多可容納100人左右。
解析:“最多”后不能再跟不確指數(shù)字,因此應把“左右”去掉。
5.詞序
例:(2009年山東聯(lián)考卷)我校這次為四川地震災區(qū)募捐的活動,得到了許多學校老師和同學的積極響應,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nèi)就募集善款三萬余元。
解析:“許多”的位置不當,應放到“學校”的后面。
(六)量詞的感情色彩與歧義
例1: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被處決。(“位”應改為“個”)
例2:街上有一隊流氓在鬧事。(“隊”應改為“伙”)
例3:(2009年安徽聯(lián)考卷)今年4月23日,全國幾十個報社的編輯記者來到國家圖書館,參觀展覽,聆聽講座,度過了一個很有意義的“世界閱讀日”。(“幾十個報社的編輯記者”表意不明,文案有歧義。)
(七)與介詞、使動詞或關聯(lián)詞有關的錯誤
做題時,如果文案中出現(xiàn)了“在”“由于”“通過”“經(jīng)過”“使”等介詞或使動詞時,同學們就要考慮文案是否因濫用介詞造成了主語殘缺;如果看到成套使用的關聯(lián)詞時,首先要檢查關聯(lián)詞之間是否搭配得當,其次就要注意他們的位置,如果搭配和位置都沒有問題,那么就要檢測邏輯關系是否合理。如:
例1:(2009年北京聯(lián)考卷)由于環(huán)境污染,常繼發(fā)厭氧細菌的嚴重感染,極易發(fā)生破傷風,致使病人在當?shù)鼗蜻\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解析:這個文案中的介詞“由于”在句首,造成主語殘缺。去掉“由于”即可。
例2:(2009年天津聯(lián)考卷)我們一定能在奧運會之際展現(xiàn)出古老文明大國的風范,那時我們的城市不僅會變得更加美麗,每一個人也會更講文明。
解析:上句是關聯(lián)詞的位置不當,應該把“不僅”調(diào)到“我們的城市”前。
例3:(2009年廣東聯(lián)考卷)在對這部小說的人物塑造,作者沒有很好地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憑主觀想象加了一些不恰當?shù)那楣?jié),反而大大減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反而”缺乏前面的照應,應刪去。
例4:(2009年廣東聯(lián)考卷)讀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讀者就會被這詩一般的語言所譜寫的回憶夢幻曲所感染,使讀者感到余味無窮,不忍釋手。
解析:“使”前面缺失主語,應在“使”前面加上“此文”。
例5:(2009年黃岡聯(lián)考卷)......在那個時候,報紙與我接觸的機會是很少的。
解析:應該是“我和報紙的接觸”
例6:(2009年黃岡聯(lián)考卷)......去年的學習情緒和今年比較起來大不相同。
解析:我們比較一先一后兩件事,一般總是以后者為主體,應是“今年的學習成績和去年……”
(八)集合名詞不受個體量詞修飾,也不與動作動詞搭配
例:幾十棵花卉,一千多冊書籍,牽著馬匹,信件一寫完,跳著舞蹈等說法都是錯誤的。
(九)否定詞
文案中出現(xiàn)了“不”“沒有”“否”“不能”“否則”等否定詞或反問句中有否定詞時,同學們就要考慮是否由于多次出現(xiàn)否定造成了表意相反。
例1:(2009年北京聯(lián)考卷)一名韓國官員透露,有關成員國已經(jīng)達成一致意見,同意建立該項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樣的金融危機不要再次發(fā)生。
解析:句中的“防止”是一重否定,“不要”又是一重否定,合在一起造成否定不當,刪去“不要”。
例2:(2009年浙江聯(lián)考卷)奧運圣火登頂珠峰的瞬間,無論是參與登頂?shù)挠率浚€是全世界觀看這一壯舉的人們,無不毫不例外地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
解析:“無不毫不例外”多重否定不當,改為“都”,與前面的“無論”照應。
(十)是,被,把
在文案中如出現(xiàn)判斷詞“是”時,同學們要適當留心,看主賓搭配是否恰當;另外要注意,“被”和“把”與否定詞“不”連用時否定詞要在前。
例1:(2009年廣東聯(lián)考卷)坐火車到威爾士北部最高的斯諾登尼亞山峰區(qū)觀賞高原風光,是威爾士最主要的一個景點。
解析:主語“觀賞高原風光”與“是”后面的賓語“景點”不搭配。
例2:(2009年北京聯(lián)考卷)我國水墨畫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紙上浸染,互滲,通過不同濃淡反映不同審美趣味,被國人稱為“墨寶”。
解析:被稱為“墨寶”的應是“水墨畫”,由于中間主語被偷換為“墨”,與后一句的賓語“墨寶”不屬同一范疇。
【第2句】:細辨文案特點標志找毛病
(一)文案如果是判斷句,尤其以“是”為謂語的判斷句,要注意詞語屬性:
1.主賓搭配是否恰當
①中學生是青少年學習的重要階段。
②教育事業(yè)是培養(yǎng)和造就四化人才的重要陣地。
③古往今來,一切卓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奮學習的結(jié)果。
④天然氣在旱地上出漏的時候,往往是莊稼長不好的地方。
⑤農(nóng)民種的政策規(guī)定的自留地是一種正當?shù)膭趧印?/p>
⑥目前,足球運動在國際上已經(jīng)成為衡量一個國家體育運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
2.有無賓語殘缺
賓語殘缺。往往是賓語前的定語太長,使得中心語殘缺。
例①:到會的同學暢談了一年來努力學習,互相幫助,取得了很大成績。
解析:句末加“的情況”。
例②:縣政府嚴肅處理水泥廠擅自提價。
解析:句末加“的問題”。
例③:只要有勤奮、肯吃苦,什么樣的難題都難不倒你。
解析:在“肯吃苦”后加上“的決心”。
例④:學校研究了關于在改革開放形勢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解析:句末尾應加上“的問題”,使“問題”作“研究”的賓語中心語。
例⑤:我們要學習雷鋒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解析:“專門利人”后面應加“的精神”,使“精神”作“學習”的賓語中心語。
例⑥:利用課余時間練字,每天抄寫一篇短文,養(yǎng)成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
解析:"養(yǎng)成"什么絕不是形容詞"規(guī)范"等,應該是名詞"習慣".
例⑦:非典襲來,十分猖獗,但廣大醫(yī)務工作者臨危不懼,出現(xiàn)了不少積極申請護理非典病人,使人們非常感動.
解析:句中,動詞"出現(xiàn)"后面沒有賓語,應加上"……好人好事"之類的詞
例⑧:他雖然每天工作很忙,但還能抓緊和同志們一起研究抗擊非典的具體措施.
解析:句中"抓緊"之后應有"時間"才好;
例⑨:惡劣的氣候,飲食的困難,影響了工程,使之不能如期竣工.
解析:句中的"影響工程"后面加一"進度"才顯得通暢.
例⑩:雖然每天工作很忙,但還是抓緊和同學研究或自己看書。
解析:“抓緊”什么?“時間”一詞不能省。
例○11:我們要盡一切力量使我國農(nóng)業(yè)走上機械化、集體化。
解析:“走上”要求有一個名詞做它的賓語,“機械化”、“集體化”都是動詞,文案應是“走上......的道路”。
(二)如果文案是一個由多個分句組成的復句,要注意主語的暗換:
如:《王老虎搶親》中江南才子周文賓男扮女裝,被王老虎搶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的房中。(文案的主語本是“周文賓”,但到第三分句卻暗中更換了主語,造成主語的殘缺)
3.注意句式的雜糅,造成的原因往往是兩種結(jié)構(gòu)混合到了一起
例①:太陽是一個熾熱的氣體火球,它的外層主要有三層組成,即光球、色球和日冕。
解析:該句中“它的外層主要有三層組成”,就是由“它的外層主要由三層組成”和“它的外層主要有三層”兩種格式雜糅而成。
例②:以黨支部委員王力和青年俱樂部主任劉為帶頭的一群青年,堅決要求參加植樹。
解析:該句錯在“以……為首”、“由……帶頭”兩種結(jié)構(gòu)雜糅。
(三)如果文案很長,可提取主干,尋找成分殘缺、搭配不當、雜糅等語病
當一個文案沒有上面所提到的標志性詞語來判斷其是否存在毛病時,我們就可以采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提取主干法:把文案的修飾成分去掉,再看其主干部分是否搭配得當。
例1(2009年山東聯(lián)考卷)這幅圖片再現(xiàn)了身穿節(jié)日盛裝的姑娘們圍繞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歡,汗水浸濕了她們的衣衫。
解析:文案主干為“圖片再現(xiàn)”,“再現(xiàn)”后面沒有賓語中心詞,應該在“衣衫”后面加“的場景”。
例2(2009年寧夏聯(lián)考卷)城關中學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為山區(qū)百姓義務投遞郵件,幾年來沒有丟失一封信,推動了村民之間的聯(lián)系,彌補了當?shù)亟煌òl(fā)展的局限。
解析:“推動”與“聯(lián)系”搭配不當,應改為“促進……的聯(lián)系”;“彌補”也與“局限”搭配不當,應改為“打破”。
例3(2008年全國卷Ⅰ)王羽除了班里和學生會的工作外,還承擔了校廣播站“音樂不斷”“英語角”欄目主持,居然沒有影響學習成績,真讓人佩服。
解析:“王羽除了班里和學生會的工作外”缺謂語中心語,可在“王羽除了”后加“負責”或“承擔”一詞;“承擔……的欄目主持”缺賓語中心語,應在“主持”后加“的工作”。
例4(2009年江蘇聯(lián)考卷)一代代藝術家通過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藝術傳統(tǒng)的繼承、提高、升華,才有了藝術新形式、審美新形態(tài)的誕生和發(fā)展。
解析:“一代代藝術家”與“有了”不搭配。可把“才有了”改為“促進了”。
另外還有如下錯例:
本著……為原則(本著……原則;以……為原則)
以……即可(以……為宜;……即可)
是為了……為目的的(以……為目的的;是為了……)
對于……問題上(對于……問題;在……問題上)
由于……下(由于……;在……下)
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經(jīng)過……下(經(jīng)過……;在……下)
是出于……決定的(是出于……;是由……決定的)
借口……為名(借口……;以……為名)
是因為……的原因(是因為……;……是原因)
有……組成(有……;由……組成)
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取得的)
關鍵在于……是十分重要的(關鍵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圍繞以……為中心(圍繞……中心;以……為中心)
大多以……為主(大多是……;以……為主)
成分是……配制而成的(成分是……;由……配置而成的)
是由于……的結(jié)果(是由于……;是……的結(jié)果)
辨析病句:尋找詞語標志法
(九)否定詞
文案中出現(xiàn)了“不”“沒有”“否”“不能”“否則”等否定詞或反問句中有否定詞時,同學們就要考慮是否由于多次出現(xiàn)否定造成了表意相反。
例1:(2009年北京聯(lián)考卷)一名韓國官員透露,有關成員國已經(jīng)達成一致意見,同意建立該項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樣的金融危機不要再次發(fā)生。
解析:句中的“防止”是一重否定,“不要”又是一重否定,合在一起造成否定不當,刪去“不要”。
例2:(2009年浙江聯(lián)考卷)奧運圣火登頂珠峰的瞬間,無論是參與登頂?shù)挠率浚€是全世界觀看這一壯舉的人們,無不毫不例外地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
解析:“無不毫不例外”多重否定不當,改為“都”,與前面的“無論”照應。
(十)是,被,把
在文案中如出現(xiàn)判斷詞“是”時,同學們要適當留心,看主賓搭配是否恰當;另外要注意,“被”和“把”與否定詞“不”連用時否定詞要在前。
例1:(2009年廣東聯(lián)考卷)坐火車到威爾士北部最高的斯諾登尼亞山峰區(qū)觀賞高原風光,是威爾士最主要的一個景點。
解析:主語“觀賞高原風光”與“是”后面的賓語“景點”不搭配。
例2:(2009年北京聯(lián)考卷)我國水墨畫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紙上浸染,互滲,通過不同濃淡反映不同審美趣味,被國人稱為“墨寶”。
解析:被稱為“墨寶”的應是“水墨畫”,由于中間主語被偷換為“墨”,與后一句的賓語“墨寶”不屬同一范疇。
【第2句】:細辨文案特點標志找毛病
(一)文案如果是判斷句,尤其以“是”為謂語的判斷句,要注意詞語屬性:
1.主賓搭配是否恰當
①中學生是青少年學習的重要階段。
②教育事業(yè)是培養(yǎng)和造就四化人才的重要陣地。
③古往今來,一切卓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奮學習的結(jié)果。
④天然氣在旱地上出漏的時候,往往是莊稼長不好的地方。
⑤農(nóng)民種的政策規(guī)定的自留地是一種正當?shù)膭趧印?/p>
⑥目前,足球運動在國際上已經(jīng)成為衡量一個國家體育運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
2.有無賓語殘缺
賓語殘缺。往往是賓語前的定語太長,使得中心語殘缺。
例①:到會的同學暢談了一年來努力學習,互相幫助,取得了很大成績。
解析:句末加“的情況”。
例②:縣政府嚴肅處理水泥廠擅自提價。
解析:句末加“的問題”。
例③:只要有勤奮、肯吃苦,什么樣的難題都難不倒你。
解析:在“肯吃苦”后加上“的決心”。
例④:學校研究了關于在改革開放形勢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解析:句末尾應加上“的問題”,使“問題”作“研究”的賓語中心語。
例⑤:我們要學習雷鋒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解析:“專門利人”后面應加“的精神”,使“精神”作“學習”的賓語中心語。
例⑥:利用課余時間練字,每天抄寫一篇短文,養(yǎng)成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
解析:"養(yǎng)成"什么絕不是形容詞"規(guī)范"等,應該是名詞"習慣".
例⑦:非典襲來,十分猖獗,但廣大醫(yī)務工作者臨危不懼,出現(xiàn)了不少積極申請護理非典病人,使人們非常感動.
解析:句中,動詞"出現(xiàn)"后面沒有賓語,應加上"……好人好事"之類的詞
例⑧:他雖然每天工作很忙,但還能抓緊和同志們一起研究抗擊非典的具體措施.
解析:句中"抓緊"之后應有"時間"才好;
例⑨:惡劣的氣候,飲食的困難,影響了工程,使之不能如期竣工.
解析:句中的"影響工程"后面加一"進度"才顯得通暢.
例⑩:雖然每天工作很忙,但還是抓緊和同學研究或自己看書。
解析:“抓緊”什么?“時間”一詞不能省。
例○11:我們要盡一切力量使我國農(nóng)業(yè)走上機械化、集體化。
解析:“走上”要求有一個名詞做它的賓語,“機械化”、“集體化”都是動詞,文案應是“走上......的道路”。
(二)如果文案是一個由多個分句組成的.復句,要注意主語的暗換:
如:《王老虎搶親》中江南才子周文賓男扮女裝,被王老虎搶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的房中。(文案的主語本是“周文賓”,但到第三分句卻暗中更換了主語,造成主語的殘缺)
3.注意句式的雜糅,造成的原因往往是兩種結(jié)構(gòu)混合到了一起
例①:太陽是一個熾熱的氣體火球,它的外層主要有三層組成,即光球、色球和日冕。
解析:該句中“它的外層主要有三層組成”,就是由“它的外層主要由三層組成”和“它的外層主要有三層”兩種格式雜糅而成。
例②:以黨支部委員王力和青年俱樂部主任劉為帶頭的一群青年,堅決要求參加植樹。
解析:該句錯在“以……為首”、“由……帶頭”兩種結(jié)構(gòu)雜糅。
(三)如果文案很長,可提取主干,尋找成分殘缺、搭配不當、雜糅等語病
當一個文案沒有上面所提到的標志性詞語來判斷其是否存在毛病時,我們就可以采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提取主干法:把文案的修飾成分去掉,再看其主干部分是否搭配得當。
例1(2009年山東聯(lián)考卷)這幅圖片再現(xiàn)了身穿節(jié)日盛裝的姑娘們圍繞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歡,汗水浸濕了她們的衣衫。
解析:文案主干為“圖片再現(xiàn)”,“再現(xiàn)”后面沒有賓語中心詞,應該在“衣衫”后面加“的場景”。
例2(2009年寧夏聯(lián)考卷)城關中學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為山區(qū)百姓義務投遞郵件,幾年來沒有丟失一封信,推動了村民之間的聯(lián)系,彌補了當?shù)亟煌òl(fā)展的局限。
解析:“推動”與“聯(lián)系”搭配不當,應改為“促進……的聯(lián)系”;“彌補”也與“局限”搭配不當,應改為“打破”。
例3(2008年全國卷Ⅰ)王羽除了班里和學生會的工作外,還承擔了校廣播站“音樂不斷”“英語角”欄目主持,居然沒有影響學習成績,真讓人佩服。
解析:“王羽除了班里和學生會的工作外”缺謂語中心語,可在“王羽除了”后加“負責”或“承擔”一詞;“承擔……的欄目主持”缺賓語中心語,應在“主持”后加“的工作”。
例4(2009年江蘇聯(lián)考卷)一代代藝術家通過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藝術傳統(tǒng)的繼承、提高、升華,才有了藝術新形式、審美新形態(tài)的誕生和發(fā)展。
解析:“一代代藝術家”與“有了”不搭配。可把“才有了”改為“促進了”。
另外還有如下錯例:
本著……為原則(本著……原則;以……為原則)
以……即可(以……為宜;……即可)
是為了……為目的的(以……為目的的;是為了……)
對于……問題上(對于……問題;在……問題上)
由于……下(由于……;在……下)
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經(jīng)過……下(經(jīng)過……;在……下)
是出于……決定的(是出于……;是由……決定的)
借口……為名(借口……;以……為名)
是因為……的原因(是因為……;……是原因)
有……組成(有……;由……組成)
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取得的)
關鍵在于……是十分重要的(關鍵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圍繞以……為中心(圍繞……中心;以……為中心)
大多以……為主(大多是……;以……為主)
成分是……配制而成的(成分是……;由……配置而成的)
是由于……的結(jié)果(是由于……;是……的結(jié)果)
上一篇:學校接待室宣傳標語匯編7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