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別人添麻煩雜文隨筆
網上出現這樣一則新聞:農民工怕弄臟銀行地面脫鞋跪地取錢,自稱不想給別人添麻煩。這則新聞和農民工說的這句話給了不少人啟發,是啊!其實一個人的修養與他在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并沒有關系。正如新聞下網友的評論:“所謂修養,說簡單點,就是不給人添麻煩。”
想想從小到大,自己給身邊人添了不知道多少麻煩。在家給父母、鄰居添麻煩,在學校給老師、同學添麻煩,如今走入工作崗位,還在給很多人添麻煩。
去德克士吃東西,吃完后總是將一大堆垃圾留在桌上;去商場買東西,把商店里的東西翻了個遍;工作上,自己不愿意做的很多事情總是要推給同事……如此種種,回想在腦海中,不禁讓我對自己大為失望。原來,平時自認為不可一世的'自己,修養還遠不及這名農民工。
當今社會,當今中國,如我這般,時常給身邊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還不自知者,恐怕也不在少數。否則在很多街區怎會隨處可見垃圾;怎會出現某些外國景點標明“中國人禁止入內”的標語。
無獨有偶,這位農民工的行為讓我想起來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董必武。1973年冬,董老已經八十七歲高齡,中央批準董必武同志到廣州休養。當時,董老正在患感冒,還住在醫院里。同志們擔心他坐火車長途旅行身體支持不了,再三勸他坐飛機去。董老詳細地計算了坐飛機的費用,覺得浪費太大,就,堅持坐火車去。他還再三叮囑:“人老了,不能為國家和人民多做事。今后無論辦什么事情,都要盡量少給國家增加負擔。”
一句“盡量少給國家增加負擔”,與農民工的“不想給別人添麻煩”,兩個故事和兩個人物相得益彰。一位是開國元勛,一位是太平盛世的農民工,都體現出了他們心中最純凈的一面,也是整個國家和社會最需要的一面。
我們生活的社會不是某一個人的社會,也不是誰能夠脫離的社會。而是一個相互依靠的社會,是一個各施其職、各盡所能的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里,沒有誰能不給人添麻煩,總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為我們服務,我們也在為別人服務。這些,都是正常的工作生活。但是我們都應該又這樣一個意識:決不給別人添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尤其不能給集體、社會添加麻煩。如此,我相信我們的社會將越來越和諧。
誠然,這位農民工的鞋子不干凈,走到哪兒都可能會將泥土留下。但是,這位農民工的心是干凈的,無論走到哪里,都會為這個地方帶來凈美。
替別人著想雜文隨筆
以前看過一個新聞,公共場所一個人隨地亂丟垃圾,別人讓她不要把剛掃干凈的地面弄臟了,她回答說“我不丟垃圾,要清潔工干什么”,一副很理直氣壯的樣子。
清潔工是清掃大家不小心丟下的垃圾和自然產生的垃圾,不是專門掃人們故意丟下的垃圾。如果每個人都隨地亂丟垃圾,滿城的清潔工從早到晚地掃都不夠用,最后害的還是大家。設那么多的綠色垃圾箱,就是讓人們丟垃圾的。可很多人習慣了,就是不愿意多走幾步丟進垃圾桶,總是習慣性的隨地一丟。有些人在公共場所隨意嗑瓜子之類的`就更不應該了,看著滿地的瓜子殼就是一件大煞風景的事。
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一些人的文明素質并沒有提高多少。我們不說像日本那樣垃圾都有專門的分類,至少盡量要把垃圾丟到垃圾桶。不僅城市清潔美觀了,也減輕了別人的一些勞作。清潔工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好做,工作累工資又少,如果不是為了生計,一般人也不會做清潔工。我不太喜歡搞衛生,知道搞衛生很累,所以總是比較注意不要亂丟垃圾。如果不小心丟了或者必須要丟時,總有一點點歉意。心里想著他人,不只為了圖個人痛快、省事,應該是一個人基本的素養,在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比如在工作中,領導下達一項任務時,要考慮下屬對任務是不是理解清楚了,執行起來是不是有困難。如果領導不管下屬是否真正理解任務,不管執行中遇到什么困難,只是強硬地要求限期完成,下屬可能會把任務弄得一團糟,或者想盡一切辦法拖延任務、推諉責任。反之,下屬在執行領導布置的任務時,要考慮領導的難處和壓力,盡量按質按量地完成好任務。有什么疑難和異常,要及時和領導溝通匯報。如果總是偷懶、不肯做、完不成任務,領導也沒有再留人的必要。
在家庭中也是如此,丈夫要體諒妻子,妻子要體諒丈夫,父母要體諒小孩,小孩要體諒父母。每個人都不能做得盡善盡美,互相多提對方想一想,多替對方減輕一些負擔或壓力,多給對方一下贊美和支持,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和諧社會,就是每一個人關心自己的同時,也關心他人。
通過別人認識自己雜文隨筆
老王作為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在對待自己父母的問題上,自我感覺還不錯。他雖說在外地工作,但能經常打電話問候父母,定期給父母寄保姆的費用,節假日也抽空回去看望父母,陪他們聊天、上街買菜、買早點、洗空調的過濾網等等。
盡管如此,老王的心里明白,如果說對父母的照應,還是在外地打工的小弟做得好一些。母親頭不舒服,小弟給她買了個按摩器,母親每天上午下午各按摩一次,感覺還不錯。父親在當地買不到的藥,小弟乘出差機會在廣州藥店尋找,買到后帶回。父親有一次住院,小弟讓他媳婦請假回家照護。
一件事情,自己做得怎么樣,往往是通過與別人的比較看出來的。
自己長得怎么樣,要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模樣,要聽聽別人對自己的評說。
自己處在什么位置,需要通過參照物來比較,來確定。
自己的`水平是深是淺,只有通過與別人交流溝通,才能有所明白,有所感悟。
從認識的角度講,人是很難認清自己的,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自己的視角,很難看到自己背后的事情;自己的立場,很難轉換到他人的位置上去;自己的利益,總是本能地加以守護和爭取;自己的情感,會產生自愛、自憐、自諒。這些都會約束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形成不那么客觀、全面、公正的自我認知。
尤其是取得了一些成功、形成了一定權威、握有話語權的人,更是難以正確地認識自己。他們往往以過去的成功來肯定現在的做法,以自己認為的正確來排斥別人的觀點,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看不見別人的長處,自我欣賞,自高自大。
看不清自己,容易產生自滿、自卑情緒,或固步自封,或萎縮不前,或放任自流,這樣就會嚴重影響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成為自我實現的障礙。
認識自己的途徑很多,通過別人來了解自己是一條較好的途徑。
通過別人的言論,了解自己的想法。聽到別人議論王寶強婚變,自己可以想一想,對這件事情我是怎么想的,別人說的哪些觀點我想到了,哪些沒有想到;哪些觀點我同意,哪些不同意;哪些比我想的深刻,哪些還不如我;如果我來說,會怎樣講?等等。通過別人的言論,比較自己的想法,可以從一個方面了解到自己內心的真實世界。
通過別人的行為,了解自己的做法。同樣做一件事,你這樣做,他那樣做,不同的地方就值得思考一下。傅園慧面對央視采訪,做出與別人不同的表情,逗樂國人,受到熱捧。如果是自己,在情景規定的場合應該如何面對?是表情嚴肅,還是自然流露,還是別出心裁?不同的行為顯示出不同的個性,對比一下自己,才會知道自己不同于那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
通過與別人的比較,了解自己的優劣。中國女排里約奧運奪冠,各種評論紛至沓來。有贊美拼搏精神的,有歸功技術功底的,有突出郎導作用的,還有歸結為開放格局的。眾說紛紜中,可以悄悄地問一下自己,別人說的這些我想到過沒有?如果沒有,是關注度不夠,還是知識面不夠,還是認識水平不夠?有比較才有鑒別。自己的眼光、能力、認知、心態怎么樣,與別人一比較就顯出高下了。
老王與小弟一比較,便知道了自己對待父母與小弟的不同和差別。
在認識別人的同時進一步認識自己,似乎還可以應用到其它方面。
不給別人添堵美文
我最近發現很多所謂的“成年人”,都有著5歲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好友A,這幾天剛搬家,請我們去他的新房做客,這時候一個“5歲小孩”,用不大卻剛好能被所有人聽到的音量說了一句:“還沒有原來那個好呢,地點又偏,采光又不好。”
這種“5歲小孩”比比皆是。有特意在別人微博上留言,就為了告訴人家“你孩子很丑”的。有在大家都開心地一起包餃子準備跨年的時候,說餃子不好吃的'。還有的人只要別人一說起自己遇到的困難,他就馬上反過來說:“我怎么沒遇到這種問題啊,肯定還是你自己的原因。”更惡心的是,這種人總會用“耿直”來標榜自己。你不是耿直,你是“缺根筋”。
不給別人添堵就這么難嗎?難道一定要通過這種方式,來顯示你不高的智商以及壓根就沒有的情商?這些人遇到任何事情的態度,不是“大家開心就好”,而是“我一定要惡心你一下才過癮”。說話做事不考慮對方的感受,全憑自己的心情做主,真是太不成熟了,在你根本不會尊重別人的表面之下,是你壓根就不介意是否被人尊重的破罐子破摔心態。
我曾經對一個以“我是開玩笑的”的名義,對我進行語言攻擊的人說:“我不相信你是善意的,因為善意的話語即便不好聽,其中的善意也可以被感知到。同樣,就算是偽裝得再好的惡意,也是可以被感受到的。”
如果說作為好人的基本道德之一是與人為善,那么作為成年人的基本道德之一便是不給人添堵。
上一篇:幫助流浪動物標語匯總5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