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
艾草,是一種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常生長在潮濕的溝邊、溪邊,全株可以入藥。過去,我市一些農村的婦女和孩子喜歡用艾葉和蠶繭做成虎形,戴在頭上,用來驅瘟疫、避邪氣。菖蒲,則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葉扁平似劍,上尖下寬。根莖可作香料,亦可供藥用。可見,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
端午節有在家門前懸掛艾草的習俗。在民間傳說中,這種草是神仙的寶劍。
傳說,在遠古時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來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斗,在經過了幾天幾夜以后,神仙終于勝利了。水怪答應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讓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應了,他們就說好,只要在墻上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屬于神仙,沒有的,那就歸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著浪頭來了。當浪來到一戶戶人家的屋檐下的時候,水怪總會看見這人家屋檐下掛著一束象寶劍一樣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許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沒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來那天決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來做寶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到了人們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后來,到了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己家的墻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財產。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故事
導語:端午節馬上要來了,跟端午節有關的習俗你了解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
【第1句】:黃巢與草葉的故事
唐朝末年,戰亂連連,冤魂無數,人心惶惶,到處都是逃難的人。
一天黃巢見到一位大嫂手攜著一個小孩子,背上背著一個大孩子,心懷好奇,便問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攜的又是何人?”大嫂流著淚答道:“背上大點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攜小點是我親生兒子。”黃巢聽后不解又問道:“這到底為何,你為什么這樣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雖然比我兒子年紀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體弱生死未卜,無再生育能力,我年紀輕,就是把兒子丟了,http://www.semjishu.com/以后還會生育,小叔子如被黃巢殺了就斷了一門香火。”
黃巢一聽,面紅耳赤,自覺慚愧,心想:一個婦道人家尚能這樣孝順并懂得做人道理。我何不順水推舟,賣個人情,饒了她們吧。便對大嫂說:“大嫂,難得你有這般好心,為避殺身之禍,你可在端午節那天在門首上掛菖蒲、艾葉作標記,自會有用的`。”
別了黃巢,大嫂攜兒背叔回到自己村上,并沿路將此話告知眾鄉鄰。一夜之間傳遍江南一帶,尤其是臺州地界最為盛行。端午節那天,黃巢指揮大軍殺奔江南而來,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菖蒲劍、艾葉,無法下手,如殺下去,又恐錯殺大嫂一家,有失諾言。故而,令手下兵將繞道而過,不可擾亂臺州百姓。
所以每逢端午節臺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戶都在門上掛菖蒲插艾葉,成為當地習俗。并且有詩為證。艾葉為旗招百福,菖蒲似劍祛千邪。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節,人們就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從河南一直傳到各地,幾乎傳遍整個中國。
【第2句】:孝子與艾草的故事
從前有個孝子,這天和他老娘去趕集,老娘走著走著就走不動,孝子彎下腰背著老娘就走,這情景被路過的一士匪看見了,士匪很感動。因為端午節這天士匪們要下山搶劫,土匪不想傷了這個孝子,于是土匪告訴孝子,端午這天在門上插艾蒿可保平安。孝子回去后就告訴全村的人,讓他們端午節這天在門上插上艾蒿可保平安。全村人都照做了。端午節這天,土匪果然來搶劫,出發前土匪頭子有命,不許碰門上插艾蒿的人家。當他們來到孝子所在的村莊時,見每戶人家門上都插有艾蒿,想起頭頭的吩咐。所以他們就沒有搶那個村莊。從此端午節門上插艾蒿防土匪的事不徑而走。到后來雖然已經沒有土匪了,但人們還是保留個這個習慣據說可以驅邪。
端午節掛艾的看圖作文
時間飛快,恍惚間已到端午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看圖的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篇一:端午掛艾葉作文
端午節到了,奶奶的門前掛了一串艾葉,濃郁的艾香彌漫開來,
房前屋后都可以聞到香味。關于端午掛艾葉,還有一個小故事呢!
據說,唐朝末年,戰火紛飛,民不聊生。有一個叫黃巢的農民,他想推翻朝廷。一次,他準備去攻城。前一天他去查看地形,突然看見熙熙攘攘的逃難的人群中有一位婦女格外引人注目,她懷里抱著五六歲的孩子,手上牽著個兩、三歲左右的小男孩。
黃巢過去問道:“為什么你要把大的抱在懷里,小的卻牽著呢?”婦女說:“因為大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小的是我的孩子,大孩子更重要,如果小的能和我們一起逃亡,就好了。如果不能,就只能聽天由命了。”黃巢說:“你在家門口掛上艾葉,保你們一家老小平安無事。”
回去以后,好心的婦女讓全城人民都知道了這件事。第二天,黃
巢就來攻城。他看見每家每戶都掛上了艾葉,結果他信守諾言,決定放棄攻城。這樣,全城的老百姓便安然無恙。
其實,艾葉的用處可多了,它可以驅蚊避邪,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呢!
篇二:端午掛艾葉作文
端午節前后,家家戶戶在門上掛上一株艾葉。這是人們的習俗。還有一個故事,讓我為你慢慢解開這個疑問。
唐朝末年,兵荒馬亂,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吃不飽,穿不暖,睡無眠,日子苦不堪言。大將軍黃巢想要*當時的王朝,就準備兵馬,想要大戰一場。戰前一天,黃巢看見逃跑的老百姓中的一個中午婦女手中牽二三歲的孩子,懷里抱著五六歲的孩子。他深感不惑,驚訝地道:“為什么您要抱著大孩子,牽著小孩子呢?”婦女答道:“大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如果大孩子丟了,所有人傷心;但如果小孩子丟了,只有我傷心。我不希望有更多的人傷心。”
黃巢聽了非常感動,說:“你只要在門上掛上艾葉,我保證有艾葉的家家戶戶絕對沒事。”好心的婦女一聽,連忙告訴了其他人,于是大家都在門口掛上了艾葉。
第二天,黃巢帶兵打仗時經過小城,看家家戶戶門口都有艾葉,便記住他的諾言,從大路繞道而行了。
這就是端午節掛艾葉的來歷。同時,艾葉有防蚊的作用,也有避邪的功能。艾葉真神奇呀!
篇三:端午掛艾葉作文
五月五,午端陽,
家家戶戶插艾忙。
把艾插在門外邊,
驅蟲辟邪又吉祥。
這是一首小時經常唱的.兒歌,每每到端午節時就想起來,勾起我濃濃的思鄉之情。
早上,還沒起床,濃濃的艾香便沁滿我的心扉。早起買菜的妻今天買了兩把艾放在店里,說等會掛在門口,端午節快到了。
時間飛快,恍惚間已到端午節,記得過去在老家,每到五月初五,那天一早,娘就到家前的地邊,割一大捆野艾回來,插在大門兩旁。說能辟邪,也是風俗。
艾,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又是婦科常用藥。在農村,很普遍,它生長在田間地頭,喜陰好水繁殖力特強。每年開春后,它就拱土出芽,白白的,毛毛的黃嫩。由于艾有濃烈的香味,酷似中草藥味,所以,兔也不聞,羊也不吃,牛也不啃,經過,春風春雨的滋潤,長的很快,到了五月前后,都有一米多高。端午節一到,家家都在自家的地頭,荒草地里,割一大捆回家,掛在大門口。碰到誰家結婚辦喜事,濃綠艷活的野艾,襯托著大門兩旁的大紅喜字,煞是好看。
過了【第3句】:五天,艾已半干后,細心的主婦們把艾取下,放在屋檐下風干,收藏好,早晚能用著的時候,找出來用。藥販來收購時賣點錢花。要是跌打崴腳,用艾泡水燙燙,第二天腳就好了。在那個沒有蚊香的年代里,點燃干艾葉,來驅蚊子,效果很好,很芳香,總能讓人甜甜的入夢。
遙想老家的溝邊地頭,那一片片,一叢叢,茂盛的野艾,不用耕種,不用澆水,不用噴藥,不用施肥,默默無聞的成長,雖沒有嬌艷的花朵,香甜的果實。但它能給人們帶來很多好用途。那一抹濃綠隨風搖擺的野艾,在田野里,在陽光下,也算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搖曳在眼前。
雖然,端午節那天,我們有吃粽子,吃雞蛋,賽龍舟等風俗,但都遠不及家家大門兩旁插艾,那樣必不可少。端午節那幾天,整個村子到處彌漫著艾的清香。
離家外出打拼很多年了,每到端午節時,濃濃的艾香便勾起我想家的念頭。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家鄉的一草一木,家鄉的親人,又都縈繞在我的眼前。
端午節掛艾葉作文
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例如掛艾葉,吃粽子,劃龍舟。下面是端午節掛艾葉作文,也許對你有幫助噢。
端午節掛艾葉作文1
你知道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在家門口插艾葉的來歷嗎?就讓我來給你講講吧!在唐朝末年,兵荒馬亂,沖天大將軍黃巢準備帶著他的部下去攻城。
黃巢先去查看地形,他發現了城門口一位大嫂,她手里抱著一個大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小孩子。她牽的是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抱著的是一個七八歲的大孩子。黃巢覺得很奇怪,上前問道:"你為什么手里抱著一個七八歲的大孩子,手上卻牽著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呢?"大嫂說:“如果有殺身之禍,這大孩子是我哥的,小孩子是我的,在危險的時候我可以放棄小孩子;緊緊抱著大孩子”。
黃巢非常感動,對大嫂說:“大嫂,你回家,把門口掛上艾葉,我保你平安。”大嫂答應了。第二天,黃巢去攻城,他根本不知道:在前一天的晚上大嫂早把他們的對話告訴了城里的老百姓們。黃巢看見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著艾葉,為了履行諾言,黃巢只好帶兵悄悄地走了。這就是端午節人們掛艾葉可以驅蚊,避邪的來歷。
端午節掛艾葉作文2
端午節到了,奶奶的門前掛了一串艾葉,濃郁的艾香彌漫開來,
房前屋后都可以聞到香味。關于端午掛艾葉,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據說,唐朝末年,戰火紛飛,民不聊生。有一個叫黃巢的農民,他想推翻朝廷。一次,他準備去攻城。前一天他去查看地形,突然看見熙熙攘攘的逃難的人群中有一位婦女格外引人注目,她懷里抱著五六歲的孩子,手上牽著個兩、三歲左右的小男孩。
黃巢過去問道:“為什么你要把大的抱在懷里,小的卻牽著呢?”婦女說:“因為大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小的是我的孩子,大孩子更重要,如果小的能和我們一起逃亡,就好了。如果不能,就只能聽天由命了。”黃巢說:“你在家門口掛上艾葉,保你們一家老小平安無事。”回去以后,好心的婦女讓全城人民都知道了這件事。第二天,黃
巢就來攻城。他看見每家每戶都掛上了艾葉,結果他信守諾言,決定放棄攻城。這樣,全城的老百姓便安然無恙。其實,艾葉的用處可多了,它可以驅蚊避邪,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呢!
端午節掛艾葉作文3
你知道端午節為什么插艾葉嗎?讓我來告訴你這一傳統習俗的來歷吧!唐朝末年,兵荒馬亂。人心惶惶,大將軍黃巢即將起義推翻唐朝。頭天晚上,黃巢去探察地形時,看見人群中一位婦女,手里牽著一個小孩子,懷里卻抱著一個大孩子。
黃巢心里很納悶,就上前問道:“你為什么牽著小孩子卻抱著一個大孩子?”婦女答道:“因為,大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小孩子是我自己的兒子,萬一逃難時,小的`走丟了也就自獨傷心罷了。大孩子卻萬萬不可丟棄!”黃巢深受感動,他連聲說:“大嫂,為了避免你有殺身之禍,所以你今晚在家門口掛上艾葉,這樣那些軍隊就不會傷害你們了。”好心的大嫂聽了這話,回城連忙告訴所有的村民們,叫他們在門上掛上艾葉,這樣就不會有殺身之禍了。
剛好第二天端午節,黃巢帶領部隊殺進縣城,看見各家各戶都掛上了艾葉,黃巢怕失言傷了那位大嫂,就命令部隊繞道行走了!于是,全城平安無事。同學們,這下你知道了為什么端午節要插艾葉了吧!傳說它還有除妖辟邪保平安的功效呢!
端午節掛艾葉作文4
又是一年五月五,又是一個端午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插一束艾葉,他淡淡的清香彌漫在空氣中,使人聞著,感覺神清氣爽,淡淡的清香把我的思緒回到了從前。
10年前,我才4歲,外婆在五月五這一天在房門上插上那么一束葉子很長的葉子。我問外婆:“外婆,這是什么?”“這是艾葉。”外婆一邊說一邊插艾葉。“為什么要插艾葉?”我打破砂鍋問到底。“這是為了避邪。”外婆邊說邊從凳子上下來,走進廚房去了。我也跟在外婆的后面,走了進去。
只見桌子上有幾片比剛才插的艾葉還大很多的葉子。只見外婆從眾多葉子中抽出三片,迅速折成了一個三角體,把像米的東西倒進去一些,但這種米比較小,然后外婆抓幾個板栗和拿一些切好的肉放進去,然后再把剩下的葉子繞著這個三角體轉。從旁邊的繩子抽出一根,把三角體綁起來。按照這個步驟做了十幾個,放到蒸籠里,開始蒸這個東西。“外婆,這是什么?”“這是粽子,很好吃的。”“為什么要吃粽子?”“是為了紀念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這個愛國詩人是什么?”“孩子,你還小,等長大了,你就知道了。”
過了一段時間,外婆叫我去吃粽子,外婆為我掰開葉子,里面是個三角體,還有板栗、肉……我咬了一口,好香啊。
吃完了粽子,該去看龍舟了。外婆把我帶到了河邊,只見河邊站了很多人,大家都在大聲助威,只見河里有幾條龍船,幾個人在使勁地劃著。
又是一年艾葉飄香。
上一篇:百日誓師標語不恰當集錦6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