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唐山大地震40周年寄語
四十年前的今天,此時此刻,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數秒之內,百年城市夷為墟土,二十四萬生靈歿于瓦礫。四十年后,百廢俱興,高樓林立,街市繁華,找不到傷痛的痕跡。
寄語唐山地震40周年
歷經40年的風雨,我們發現,人性才是可以穿越一切的價值,對個體價值的守護,才是我們面向一切災難的起點。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紀念日。40年前,如同一聲驚雷,一場【第7句】:8級地震撕裂了唐山大地,23秒,24萬生靈罹難,彌望盡是瘡痍,這場慘烈的大地震,瞬間讓唐山變成荒墟,更成了國人心頭恒久的傷痕。
40年里,昔日痙攣的大地創口漸漸愈合,那些親歷者則以舔舐傷口的方式不屈地活著。40年后,我們回望這場災難,不是為了以災難紀念災難,以一種痛去承接另一種痛,而是為了于溫故中緬懷那被災難奪去的一個個曾盛開的生命,也感受寓于“向死而生”中的人性力道與“人是目的”的分量。
每次災難,都該以歷史進步為補償。從唐山大地震發生到現在,中國社會“茍日新又日新”,變化可謂翻天覆地。而種種變化中,與人類社會進步脈絡最為契合的,就是個人價值的被打撈和重新發現——歷史敘述筆觸越來越多地從集體轉向個人,更加注重對個體生命力和人性尊嚴的著墨,而非將人作為宏大敘事里抽象虛焦的臉譜化存在。
社會學家梁漱溟曾說過:中國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個人永不被發現這一點上。個體權利、個人尊嚴,本是法治和文明社會發展的根本性旨歸;一個社會的成長,也是以對每一個人的權利珍視程度為衡量尺度的。遺憾的是,在過去的傳統觀念中,集體本位作為主流價值嵌入社會認知圖譜中,集體主義也從道德原則泛化到了社會各個層面,計劃經濟即是其在經濟領域的映射;普羅大眾多樣的生命形態、個體訴求,則動輒被放逐在集體話語之外,個人被認為是集體的附庸,沒有獨立于集體之外的價值。
但隨著中國社會在現代化各維度上的縱深發展,人們的尊嚴、權利意識不斷蘇醒,個體的生命和其他方面價值也日益凸顯,更多的集體性要求被移至“責權利”的現代話語框架下,更多的權利被重申被保障。中國社會也漸次迎來“大寫的‘我’從混沌的‘我們’中凸顯出來的時代”。王小波說“個人是尊嚴的基本單位”,而今天的很多制度、政策和法規,也指向了對個體權利的尊重,指向每個人過上體面有尊嚴的生活。
由此,我們看到,在2008年興建的唐山大地震紀念墻上,銘刻著那場地震中罹難同胞的姓名。
人本立場、人文主張日漸深入人心。人們對唐山大地震的紀念,嵌入更多“人性”與尊重個體價值的視角:馮小剛拍的電影《唐山大地震》中,不再是宏大的敘述策略,而是重點講述地震后的個體境遇和人性糾葛,地震也成為個體精神救贖的“試驗場”;而媒體對地震幸存者災后療傷的報道,對4204個孤兒生活日常和命運“隱傷”的探訪,也是落腳于“人”——災難之為災難,首先在于它帶來的是個體的不幸。關注這些不幸者,進而改善其境遇,也是整個社會需要的人性關懷。
任何災難,都是對命運共同體的考驗,也是對人性的砥礪。命運共同體里的相互守望,亟須對個體價值的'珍視。這需要的,不止是災時的互助攙扶,災后的救濟關懷,更是對個人生命和尊嚴的充分庇護。我們不止是要在唐山大地震后去幫扶當年的受害者,或在汶川地震后“濟川”,更要借此明確生命與個體尊嚴至上的人文理念,縫合權利保障的短板,讓我們所有人不踏入“修短故天”以外的災難中。
逝者為生者承擔了死亡,生者承擔災難的記憶,舉凡天災,莫不如此。唐山大地震過去整整40年了,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當年出生的嬰兒,如今也進入了不惑之年。歷經40年的風雨,我們發現,人性才是可以穿越一切的價值,對個體價值的守護,才是我們面向一切災難的起點。
紀唐山,念唐山。愿家園永遠平安,愿每個同胞都幸福、有尊嚴!
2022《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后感
《唐山大地震》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為背景,以一個普通家庭為縮影,23秒、32年,毀滅和重生,講述大地震對一座城市的摧毀,對個人命運的深刻影響。下面是語文迷網整理的影片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一:
星期天的早晨,我和8歲的妹妹,一起去看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唐山大地震》。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幸福安康的一家四口,原本是快樂、平淡的生活在唐山,但卻在1976年7月28日被里氏【第7句】:8級的唐山大地震而震的支離破碎:一家之主,孩子們的父親方大強為了救孩子們而喪失了性命;兩個孩子被壓在同一塊板下的兩邊,撬任何一邊,另一個都會有生命危險,在這種危機的關頭下,母親元妮只能救一個,最終母親選擇了小弟方達,母親抱走了小弟,卻不知道在另一頭的姐姐方登活了下來。母親走后,姐姐被一位解放軍收養了。32年之后,在四川大地震時,姐弟倆不約而同的來到了四川當志愿者,兩人意外相逢。從此,三口人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看到這里,我的眼淚早已濕潤了整個臉龐,妹妹也同樣如此。是啊,這樣感人的電影,誰會看了不感動啊!電影中,有著太多太多偉大的情感,父母親對孩子愛的情感;解放軍舍己為人的情感;養父母無償撫養姐姐方達的情感……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的證實著,人間處處有真情啊!不論是父母兒女之間的親情,還是救援人民助人為樂之情,都是博大的、無私的!而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現在不正是應該學習這種好品質、真情感嗎?想想近來,也確實有著不少這樣的例子:比如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的玉樹大地震;2010年8月7日甘肅泥石流……都有著許許多多的感人事件,救援人民日夜辛辛苦苦的救死扶傷災民們,警察阿姨幫助受傷的家庭照顧孩子,中外人民集體捐贈錢財、衣物、食物……這些,證明了不管是中國人民或亦是外國人民,都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是多么幸福啊!相比那些已經去世的人們,我們能夠快快樂樂的活著是件多么美好的事啊!我們應該珍惜,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為祖國,做一番偉大的貢獻!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二:
昨晚看了《唐山大地震》,一夜沒有睡好,眼前總是浮現電影里的場景!
《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23秒、32年”、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第7句】:8級大地震將唐山在23秒之內變成一片廢墟。地震發生時,姐姐方登和弟弟方達被壓在一塊水泥板下,母親元妮面對的卻是只能救一個的痛苦選擇(任何一個母親做出這樣的選擇都會崩潰),被母親放棄的小登,在奇跡般生還并被解放軍收養的32年間,對母親當初的選擇一直不能釋懷,而她的母親同樣在失去丈夫和女兒的巨大陰霾中,苦行僧般生活了32年。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們去修補~~~~~
我哭了幾次已經記不清了,里面的每一次哭,都有不一樣的情緒醞釀,不是為哭而哭,而是細膩體味某種苦楚后,發自內心的真切痛感。比如方達要被奶奶帶走,媽媽目送汽車漸遠,流下了無助的淚水,兒子跑回來后抱著唯一的骨肉痛苦失聲時;比如小登的養父大吼:“這些年你去了哪里”后的嚎哭;比如小登與母親重逢時的欲哭無淚以及后來在墓地的那次痛哭。幾乎所有的哭戲都在精準把握人物命運的脈搏以及觀眾的淚腺后,自然而然宣泄而出,讓人感同身受。
劇中媽媽元妮斷然拒絕追求者,而堅守著自己的愛情觀:誰能拿命來對我好?甚至放棄了搬進樓房的機會,一直住在小平房里,怕老公和女兒的魂兒回來找不到家。也許只有經歷了那樣的生死場景才會有刻骨銘心的愛,才會甘愿從一而終。震后的家園幾年間就建好了,而且越來越好,而經歷了地震的人們心靈的重建卻需要幾十年甚至一生,心靈的重創都難以愈合!
由于時間背景,影片中許多的道具看了都特別有感覺:冰棍是用紙包著的、冰棍箱子是當年我媽媽用過的那種、暖壺、茶缸子、電風扇、縫紉機、自行車、自行車把上掛著的籃子(是用包裝條編的)~~~~~~把思緒帶回到了童年!同事玥玥說:走出電影院馬上給在老家的父母打了電話,突然之間特別想念他們。我想,可能很多朋友都會有同感,親人永遠是親人,家,永遠是你疲憊時停泊的港灣!就像劇中母親元妮常說的一句話:沒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沒了!23秒可以改變一切,要珍惜現有的幸福,不要給自己留有遺憾!
在近幾年里,自然災害不斷發生,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和今年發生的青海玉樹大地震,馮小剛此時拍攝《唐山大地震》具有時代意義,使我們對自然災害的殘酷性和破壞性,有了深刻的認識。能激勵更多的同胞以各種方式去抗震救災,不僅是劇中身在加拿大的.小登,不僅是經歷過地震而幸存的唐山救援隊,更多的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盡自己所能,奉獻愛心、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一次,電影結束了,觀眾寂靜的離開,面對最后一個鏡頭:20多萬逝者名字的紀念碑,我相信大家都會陷入自己的沉思,——活著真好!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三:
今天,在電腦上把近段時間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唐山大地震》看了一遍,覺得這是一部感情細膩真摯,很能打動人的影片。真的不負眾眾望,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部好片子。好久沒有這樣傷心過了,動情處,抽咽得聲音都顫抖了,話都說不順暢。
我覺得這部片子對女主角王登刻畫得非常成功,真實的再現了一個受地震傷害和親人拋棄雙重痛苦的女孩子的情感發展過程。我認為,這部電影的主題開掘得非常之深。
首先,在王登的母親是救女兒還是救兒子的抉擇過程中,觀眾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人所固有的重男輕女的思想會對母親的抉擇發生作用,并且在吃西紅柿時就已經埋下了伏筆。我相信當一家人在看這部電影時,夫妻可能都會有此一問:要是你,會救誰?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脫胎于當年沙鷗所唱的一首歌里面的那個問題:當你母親和妻子同時落水,你只能救一個,那么你救誰?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但編劇就把這個問題拋到了那位母親面前,也同時拋到了觀眾面前,非得要那位母親和觀眾做一個決斷。但是,現在距那場災難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中國人的人口觀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男女平等的思想有了很大的發展。當然,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一些人頭腦中還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現在的年輕觀眾肯定無法完全接受母親在重男輕女思想下的選擇。可在那個年代,那位母親的抉擇肯定會受重男輕女思想支配,于是,編劇就要平衡一下她的抉擇在年輕觀眾中所引起的反感心理,所以,就要作一些技術性處理,讓觀眾覺得那位母親的選擇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把王登寫成是姐姐。即使在生死關頭,大的讓小的,這在中國人的思想感情中還是能夠勉強接受的。再者,母親首先看到的是兒子,而不是女兒,這一處理又讓矛盾的激烈程度有所降低。
其次,就是王登對養母的感情,她在大學兩年都沒回家,不愿去看自己的養母,這是因為她對自己被生母親拋棄讓她對所有母親都有一種不信任感,也就自然而然的不信任養母。這樣的情節設計我覺得比較符合人性的發展。
再次,作為一個在校大學生懷孕后,一般都是驚驚慌慌的想辦法去把孩子打掉,但她不管不顧一定要把孩子生下來,其行為說明在她的潛意識里有一種報復生母的欲望,當然,也是經歷了這場災難死里逃生后,對生命的一種敬畏和尊重。
最后,王登嫁到了加拿大,真是知女莫如母。母親的一句話:你怎么躲我這樣遠呀!深刻的揭示女兒王登的這一選擇的心理根源。
總之,這部電影的細節處理得非常成功,使得這部影片有很強的感染力,從而具有很好的催淚效果。
2022精選《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以小說《余震》為基礎改編的《唐山大地震》也是改編電影的典范之作,影片聚焦在32年人們心中留下的傷痕,雖然只是娓娓道來,卻更加值得觀眾去久久回味。下面是語文網為大家提供的觀后感,希望你喜歡。
篇1:《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上周六,我們一家在南國金光華影院看了一場創票房新紀錄的電影《唐山大地震》。這是一部描述地震后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整個影片大悲大喜大愛,牽動著觀者對人性、人生、親情的思考,也達到了催人淚下的良好社會效益。正像王菲演唱的主題曲“23秒32年,耳朵塞滿了孤獨;我聽不見幸福,挖開記憶的那捧土,就像經歷一場沒有麻醉的手術……”整部電影故事情節感人至深,值得一看。如下是本人觀看后的三點感受。
觀感之一:印象最深的是李元妮三十二年對“幸福”的堅守。她在失去丈夫方大強之后,三十多年未婚,如同把自己釘在十字架懲罰自己,不再追求個人的任何欲望的享受,不接受其他男人的情感。她那兩句臺詞“哪個男人能用命對我好啊?!”“我這輩子就給他當媳婦,一點都不虧!”,令很多性思想前衛、老公守著還移情別戀、紅杏出墻的的婆娘們汗顏,經典話語成為當今社會看待愛情及選擇伴侶的標準,中國傳統的愛情觀在本片中達到升華。
32年來元妮一直貞節守寡,我相信也沒有人會指責她如此“封建”、違反人性,我們不妨認為是封建社會的從一而終。她認為丈夫拿命對自己好,自己就要一輩子做她的女人,這不是在倡導男權主義,應在更普范意義上理解報恩。我覺得作為一個女人,生活在她最美好的瞬間停止了,她愿意永遠記住那一瞬間。不是她在意外面的流言蜚語,不去過好日子,而是她根本不在乎那些,因為元妮是守著心靈的幸福過日子。
觀感之二:感觸最深的是“救弟弟”這三個字能穿越時空。整個影片故事中,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通過不同角度體現了出來,折射出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重男輕女的觀念。
地震之夜睡覺前,姐弟倆都要吃西紅柿,最后僅有的一個元妮給了兒子,卻沒有給一旁受委屈的女兒。地震引起房子倒塌,預制板壓著姐弟倆,援救只能撬一頭救一個,母親當然希望兩個孩子都能留下——“兩個都得救!”,但是,殘酷的現實卻要讓母親選擇只能留下一個!一個是女兒,一個是兒子,都是心頭肉,那一刻母親到底該如何選擇?為了延續方家煙火,元妮呢喃的說出了“救弟弟”!震后,濟南的奶奶想接孫子回去,對話中,奶奶就只知道兒子沒了,孫子少了一條胳膊,對孫女的“離世”連提都沒提……這三個片段只是這部電影的小細節,但卻能著實體現中國人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
我想,女孩吃不到最后一個西紅柿不是因為她是姐姐,那是因為她是女孩。“救弟弟”那三個字在觀眾中聽來這應該符合情理,也是元妮的無奈選擇,可是在小女孩的耳朵里那三個字就是炸彈,炸毀了她以前所認知的一切,生命的價值與親情如同草芥。你看,當聽到“救弟弟”這三個字后,埋在廢墟下那張布滿黑灰的臉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幾歲的小女孩無助的從眼睛里流出了悲傷與絕望的淚水,讓人如此心酸……
本影片關于救兒子還是救女兒中的故事還是符合中國人傳統的正常思維的,如果元妮說出“救姐姐”反而不正常了。其實,現實社會中知識越高越重男輕女、官越大越重男輕女、錢越多越重男輕女是不經的事實。是啊!重男輕女思想,母親在哭喊著放棄女孩生命的那一刻起,現代人的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被突襲的災難無限放大了,包括《余震》的原作者張翎、《唐山大地震》導演馮小剛、本影片主人公李元妮以及所有的觀眾,潛意識中歸根結底都是來自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來自于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
觀感之三:每一個藝術作品都不可能完美,《唐山大地震》也是,也有美玉之璞。看完之后感覺電影片名有待推敲,不應該叫《唐山大地震》,叫《方達一家的故事》可能更合適。作為一部災難片,不足5分鐘的地震特效一晃而過,本人感覺鏡頭時長與景致不夠過癮,技術水準無法與好萊塢災難大片相比。另外,作為一部時間跨度長達32年的親情片,情感主線在整部影片中缺乏鮮活生動細膩的情感表達,本人感覺劇情倒像是東拉西扯的電視劇套路。
影片中還有多處表現不夠精細及嚴謹,根據本人細心觀察,有幾處是劇情、時間、道具與當時的常理不相符。首先,88年董桂蘭帶文職干部軍銜就不對了,經查證,92年中央軍委才決定為全軍文職干部配發與現役軍官相同的制式服裝。其次,是生活小常識,李元妮的電話是否能通話,其實是由電話線決定的,和電池一點兒關系也沒有,誰聽說過沒電池就不響的電話?再次,90年工商銀行的存折不是紅皮的,那一本是九十年代末的樣式,我家存有一本九十年代初的工行存折,是藍色軟皮的,上面印有人民儲蓄的標志。最后就是關于方達的服飾與駕照問題:kappa是02年才進入我國市場的,我覺得方達90年左右蹬車、96年回家穿kappa的T恤和羽絨服應該是在地攤買的山寨貨;還有根據9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機動車駕駛證管理辦法》,殘一肢的方達是不可能申領到駕照的,所以我覺得方達應該是屬于無證駕駛。
篇2:《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電影《唐山大地震》,今天在全國同步上映。我在第一時間,走進影院觀看了該影片。
此前,我看過有關該影片的報道,心里裝了一些印象資料:
電影:《唐山大地震》是馮小剛導演的作品。是華誼兄弟公司投資最大的影片。投資花在有關唐山大地震的23秒鏡頭。故事演繹的是從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三十二年之間的故事。故事有三個看點:“23秒地震場面”,這是匯集了好萊塢、韓國、日本和歐洲專業人士智慧的制作;“感動”的情節無處不在;“一反常態的故事架構”,片名叫“大地震”,實際講述的是大地震過后,唐山重建和人們心靈重建的故事。
23秒;32年;24萬遇難者;沖擊5億票房。這就是看前,電影《唐山大地震》的一組數字。
我看后,有幾點深刻印象:
第【第1句】:這是一部災難警示片。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時隔32年,相距是如此之近。唐山大地震死難者24萬!汶川大地震死難者超過了10萬!32年,這是多么短暫的歷史瞬間,又有多少人,在一生中同時經歷了這兩次心靈的重創。時隔32年,災難重現!今后又會經過多少年,遭遇到同樣悲慘的天災人禍!如何應對災難?如何防范和避免傷亡?居安思危,當自省自警。
第【第2句】:影片的重頭戲在震后的32年。唐山大地震死難同胞24萬!該有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樣悲慘的事件留下的影響是深遠的。影片僅用了“23秒”的時間,把大地震發生的瞬間,造成的慘不忍睹的畫面,如強心針一般注入了觀眾的體內。唐山,一座城市瞬間成為了一片廢墟。昔日熙熙攘攘的人流,幸福歡樂的'生活,一下子“沒了”!城市的廢墟呈現在眾人眼前,唐山人心理遭受的沖擊,卻深深烙在了心靈深處。影片圍繞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反映了32年來唐山城市的重建和唐山人心靈重建的過程。
第【第3句】:《唐山大地震》震撼與感動并在。無論是唐山大地震,還是汶川大地震畫面的重現,還是女主角方登與母親元妮冰釋前嫌的場面,都讓我們抑制不住的熱淚盈眶。在殘酷的地震面前,人性和大愛得到了集中展示。深刻的主題,入木三分的刻畫,令人震撼,叫人反思。
第【第4句】:《唐山大地震》,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講述的是地震發生后,一對龍鳳胎姐弟方登和方達被壓在同一塊樓板之下。在營救他倆時,必須撬起樓板。一旦撬起樓板,就勢必要救一個,死一個。在生死關頭,讓他們的母親元妮做選擇,救誰放棄誰。萬般無奈之下,母親做出了痛苦的選擇。救兒子方達,犧牲女兒方登。女兒聽到了母親的選擇,記在了心里。女兒后來被救出后,母親以為她死了,就放在已經死亡的丈夫身邊,背起受傷的兒子去了醫院。女兒被雨水澆醒后,隱瞞了實情成為孤兒,被一對部隊夫妻收養。32年間,母親一直思念丈夫和女兒,尤其為自己做出的選擇愧疚不堪。女兒呢,一直滿懷對母親的怨恨,不肯回到唐山認親。直到自己做了母親,直到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現場,親眼目睹一個母親痛苦的抉擇,加之巧遇弟弟,才知道了母親32年的痛苦思念。母女的相認和釋怨,意味著心靈大廈的重建完成。
第【第5句】:《唐山大地震》,一部反映唐山人自強不惜的勵志片。在地震中肢殘的方達,雖然沒有考上大學,但依然斗志旺盛,通過努力奮斗,成了一名成功的創業者。飽受心靈委屈的方登,面對輟學早孕和被拋棄等打擊,依然矢志不移,終于獲得了幸福。他們的奮斗史,是唐山人自謙不惜的一個縮影。影片中唐山的每一個10年,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唐山已經成為美麗發達的新都市。
第【第6句】:《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改革開放30年的紀錄片。從方登給爸爸手腕上畫手表,到方登手上戴名表。從棚戶屋,到高樓大廈,別墅洋房。從服裝的變化,到就業觀念的變化,無不反映著一個時代進步的蹤跡。只要是80年前出生的人,都會從影片中看到親切熟悉的生活畫面。
今天,奧斯卡影城的各個放映廳都在放映《唐山大地震》,每隔40分鐘就有一場。我不關心票房,只是在思考這類影片的真正價值。它讓我想到這樣一個問題:目前的影視作品,多是娛樂類。這個娛樂之中又分搞笑、槍擊、武打等等。一味的娛樂,且不說千影一面,過目即忘。久而久之,還會讓人沉湎于娛樂和搞笑之中,忘記了威脅和危險的存在,失去了應有的警惕和應變力。一次大地震,讓所有人都驚醒了,有了“災難意識”。地震是天災,那么會不會有人禍帶來的災難呢?答案是肯定的。近來也一窩蜂的拍了不少戰爭和“特務”題材的影片,這些都是拿歷史的素材來消遣。為什么就不能拍一些,假想的現代戰爭災難的大片。假想一些敵人入侵,全國上下如何動員,普通百姓如何應對。戰爭就像魔影,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周邊事態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迫切需要能夠引起啟發和思考的大制作,來喚醒那些沉睡的心靈,教導大家應對不測的常識。
篇3:《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周六,我和彥,依舊是新東安,我們靜靜的看完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現場唏噓一片。
與其說是唐山大地震,不如說是震后受傷的心靈,如何在人生的軌道上歷練成熟,最終找到屬于自己的救贖。
因為地震,徐帆失去了相愛至深的丈夫,還必須面臨救兒子或者救女兒的殘忍抉擇,最終選擇了犧牲女兒救兒子后的心靈創傷,那是一輩子的內疚和痛楚。
因為地震,被埋在廢墟下年幼的女兒聽到母親選擇“救弟弟”,被拋棄的萬念俱灰,從尸體堆里爬出,絕口不提自己的身世,埋藏的是一輩子的傷痛不安。她沒有安全感,她早孕,她退學,她做了個單身媽媽,而后離開家許多年,最終嫁給了一個外國人逃避到了國外。
如果沒有汶川地震,如果沒有再一次親身經歷慘痛的回憶,如果沒有看到當年被救出的失去了一只胳膊的弟弟,女兒可能永遠都不會再有去尋找母親的勇氣。
終于,在23秒的地震改變了一切后的第32年,母女重逢。
多么可悲,在分離了32年之后,卻發現母親,其實是愛自己的,她用她的生命在愛著她,日復一日的思念她,她從來都沒離開過母親的惦念。
很多時候,總是感覺不到母親的愛,縱然沒有經歷過災害傷痛,又有多少人不是心懷創傷,覺得母親不愛自己呢?而事實上,就是因為太愛對方,所以不能容忍一絲絲的瑕疵,多么強大的心靈都會變得像易碎的玻璃,一個不小心就變得支離破碎。只不過,母親之愛是毫無條件毫無保留的,無論孩子帶著多少的怨恨,母親始終在原地,默默的等待孩子的歸來。
我不知道一個母親的心有多么強大,我也不知道一個母親在面臨傷害的時候會如何療傷,我不知道一個母親平靜的外表之下掩藏著多少深邃如海洋般的愛,我更不知道一個母親,在面臨生死抉擇時刻內心深處會想些什么,我不知道一個柔弱的女子做了母親后會變得如何堅韌不拔,我不知道一個傷心的母親會如何度過漫漫長夜,我不知道一個失去了伴侶的母親孤寂的日子如何排解,我不知道一個母親在面對怨恨自己的孩子時候心里有什么樣的震動,一切的一切,我不能體會,更不能想象。
可是,看完唐山大地震,我對母愛,女兒和母親的糾結,生與死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它將最最平凡的人間親情展現在你的眼前,卻給了你的心靈前所未有的震撼。無論生與死,母親和孩子之間,沒有什么值得傷痛的糾纏,只要在一起,好好活著,就好。
真的,不需要說什么,就這樣默默的相望,相守,就好。
觀唐山大地震有感
伙伴們,去天堂的路雖然很短,但是很黑。希望你當心,別摔跤。我會在另一個世界為你默默祈禱。
——題記
地震“青睞”汶川,5月12日14時28分,它便來到汶川“一游”。它就像一片巨大的烏云,一瞬間籠罩了所有的快樂與幸福。它就像一個張著血盆大口的怪物,剎那間吞噬了所有的希望和生機……
來到汶川,這個原本生機勃勃,山清水秀的小鎮,現在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倒塌的`房屋隨處可見,凄厲的哭喊聲時不時地傳入耳中。雖然我們沒有親臨現場,可那觸目驚醒的畫面浮現在眼前時,我慶幸了。不是因為我避過了成百上千次的余震,而是怕自己看到這一切會泣不成聲。
一瞬間,使汶川面目全非;一瞬間,使汶川的孩子被掩埋在廢墟之下。他們是不幸的,可他們卻又是幸運的。總理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隨即組織從各地趕來的解放軍們投入了救人工作。挖去一鏟鏟土,搬開一塊塊鋼筋水泥板,解放軍們日以繼夜地工作著。廢墟下的曾經是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還未開放,他們的生命卻受到了威脅。每一分,每一秒,都還有不熄的生命之火,還有幸運兒被救出……隨著解放軍的歡呼聲,人們心里都頓生了一些寬慰。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雖然這驚心動魄的大地震沒有“光顧”上海。可自從地震發生后的每一個夜晚,大家都難以入眠。各區的慈善基金會收到的何止是一份份善款,更是大家對四川汶川人民的一份心意,對四川汶川遇難者和至今掩埋在廢墟下人的同情與哀痛!馬路上隨處可見的獻血車上更是愛意濃濃。看見針扎入自己的皮膚,大家沒有一絲痛楚,心痛的是災區人民,心酸的是從廢墟下挖出的一具具尸體。
如果有一種力量可以讓四川的人們不言放棄——那就是堅持,
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人在天災中存活下來——那就是信念,
如果有一種感情可以讓催人淚下——那就是博愛!
讓愛永恒!
伙伴們,你們快走到天堂了吧?那里沒有做不完作業,沒有父母的嗔怪。你看到人間里有你的伙伴被埋在廢墟下嗎?讓我們一起為他祈禱,祝他平安!
——后記
上一篇:勵志標語心靈毒雞湯合集五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