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教案《稱體重、量身高》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稱體重、量身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動目標:
【第1句】:初步了解體檢的項目有哪些,學習使用體重儀和量身高的儀器。
【第2句】:嘗試量一量、稱一稱,并對比以往的數據,感到自己在隨著年齡不斷長大。
【第3句】:在活動中,感受幫助別人體檢的樂趣。
【第4句】: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識。
【第5句】:知道檢查身體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體重儀和量身高的儀器一臺。記錄以前身高體重測量結果的表一份。
活動過程:
【第1句】:回憶以往經驗,感知體檢的項目。
教師:大家想想,我們保健室的老師給你們體檢的時候,會檢查哪些項目呢?幼兒回憶以往經驗并回答,教師從幼兒的回答中提取出量體重和測身高兩個方面。
【第2句】:探索正確使用體檢的儀器。
教師出示體檢用的儀器,問:這是什么?它們是用來做什么的`呢?誰會來用用它呢?
請個別幼兒上來嘗試演示使用量體重和測身高的儀器,再請個別幼兒幫助不斷修正,最后共同找到正確使用的方法。
【第3句】:嘗試幫助同伴稱體重、量身高。
教師:我們今天要稱體重、量身高,請大家一起來幫忙測,那么我們應該怎么看測量的結果呢?
幼兒自由述說自己的經驗,知道要看儀器上面的刻度。
教師:那么我們測身高時應該怎么站呢?
大家共同測量身高和體重。
【第4句】:對比以前的測量結果,知道自己在不斷長大。
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中,幼兒積極配合,認真嘗試,在自主練習里獲取了經驗,又在集體練習里感受到了快樂和喜悅,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教學目標也得到了圓滿的完成。
《量一量稱一稱》幼兒園小班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量一量稱一稱》幼兒園小班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動目標:
【第1句】:初步了解體檢的項目有哪些,學習使用體重儀和量身高的儀器。
【第2句】:嘗試量一量、稱一稱,并對比以往的數據,感到自己在隨著年齡不斷長大。
【第3句】:在活動中,感受幫助別人體檢的'樂趣。
【第4句】: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第5句】: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體重儀和量身高的儀器一臺。記錄以前身高體重測量結果的表一份。
活動過程:
【第1句】:回憶以往經驗,感知體檢的項目。
教師:大家想想,我們保健室的老師給你們體檢的時候,會檢查哪些項目呢?幼兒回憶以往經驗并回答,教師從幼兒的回答中提取出量體重和測身高兩個方面。
【第2句】:探索正確使用體檢的儀器。
教師出示體檢用的儀器,問:這是什么?它們是用來做什么的呢?誰會來用用它呢?
請個別幼兒上來嘗試演示使用量體重和測身高的儀器,再請個別幼兒幫助不斷修正,最后共同找到正確使用的方法。
【第3句】:嘗試幫助同伴稱體重、量身高。
教師:我們今天要稱體重、量身高,請大家一起來幫忙測,那么我們應該怎么看測量的結果呢?
幼兒自由述說自己的經驗,知道要看儀器上面的刻度。
教師:那么我們測身高時應該怎么站呢?
大家共同測量身高和體重。
【第4句】:對比以前的測量結果,知道自己在不斷長大
大班社會教案量一量稱一稱教學設計
【第1句】:心育目標:
⒈讓兒童通過親自參與活動,知道自己身高、體重的變化,懂得自己的身體是在不斷生長的。
⒉培養兒童能夠關心自己的身體變化,發展自我意識。
【第2句】:活動準備:
兒童入園時的身長圖和體重表。
【第3句】:活動過程:
(一)出示兒童剛入園的身長圖和體重表,引起兒童觀察,并進行討論。
⒈這些圖片上的娃娃是誰?(貼有照片的兒童外形)
⒉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體重的小稱砣)
小結:這些都是我們剛上幼兒時保健老師給我們量身高,稱體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個小砣就表示那時我們的身高和體重。
(二)通過操作活動對比,讓兒童感知其中變化,了解自己在長大。
⒈小朋友,現在你們的身高和體重有沒有變化?
⒉請兒童現場量身高稱體重,再貼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稱砣。
⒊請兒童在觀察對比,了解其中變化。
小結:剛才我們發現小朋友在原來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長越高,說明小朋友長高了,小稱砣越來越多,說明小朋友變重了。我們長大了。
(三)通過討論,知道我們長大了,學會了許多本領。
“現在,我們長大了,在幼兒學會了哪些本領?”(從生活自理能力、學習、游戲等方面去討論)
小結:我們長大了,學會自己吃飯,能高高興興上幼兒,會講故事,會念兒歌,拍皮球,玩各種游戲,今后我們還會長大,學會更多的本領。
【第4句】:親子活動
建議家長在家中一角,為孩子做兩顆生長樹,一棵記錄身高的變化,一棵記錄體重的變化,并定期為孩子測量。
【第5句】:活動評價:
⒈知道自己在不斷地長大;
⒉逐步學會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
課文《量體重》教學反思
篇一:量體重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盡管四年級的孩子還很小,但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的積累,他們不是一張白紙。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不只是要深挖教材和教參,還要掌握好學生的實際。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從教材的編排上還沒有涉及到退位減和進位加),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已經能夠用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小數退位減和進位加法的計算。鉆研教參,讓我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度”上有了一個更加明晰的理解: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有兩個大塊。一是讓學生結合問題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數進、退位的加減法的計算;二是讓學生能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經驗,解決一些數學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吃透教材”又讓我有哪些新的發現呢?主要有一點,我感覺課本上隱形出現的“小數的基本
性質”在以后的教學中會經常用到,但是在本冊教材的編排中出現的卻比較模糊,只是用智慧老爺爺的一句話引出,好像很不經意,但是這恰恰應該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問題。所以,基于以上的認識,我決定在教學中改變一下教材對于知識的呈現次序,在課的引入階段,利用自己搜集到的商品標簽,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從而讓學生感知和理解“小數的基本性質”。這一教學難點,突破了這一教學難點,為后續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掃清了障礙。這樣讓學生就迅速進入積極的思考狀態。其實,現在我們要上好一節示范課,不管是課最終上得是否成功或是對得起每一位前來聽課的老師和領導,課前的準備誰都少不了。
2這好那也好,叫人眼花繚亂,猶猶豫豫,舉棋不定,究竟選擇哪種引入更好一些呢?究竟設計怎樣的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關鍵呢?究竟選擇怎樣的練習設計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拓寬他們的學習視野呢?當然,瀏覽歸瀏覽,借鑒歸借鑒,我知道,自己教學這么多年,總不能什么都
去原原本本地照搬別人的吧?別人的好的,可以拿來,學一兩點,就像課伊始對于“小數的基本性質”的突出和突破,單純從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角度來講,應該說是這樣的引入挺不錯的,因為本節課所涉及的教學內容退位減和進位加,內容比較枯燥乏味,要用這樣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活動,的確很難的,所以我選擇了身邊的商品標簽,借助商品標簽的花花綠綠和豐富多彩,這樣的引入應該說是學生所容易接受和喜聞樂見的。但是,對于別人的東西我并沒有完全照搬來用,比如說,更多的課例對于學生的發現和探究分得很細,引導的也很細,我覺得那樣做原本也可以的,可是一想到我們的教學新模式是“引導探究,自主學習”,我感覺引導盡可能應該少一點,對于學生應該放得盡可能開一點,這樣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所以,在教學的第二個大的環節時,由于已經出現了兩道利用退位減來進行的計算,而學生在沒有掌握進位加法的計算時,課本就編排了“試一試”的第一題三道退位減和進位加的計算,我就感覺這
樣的編排不夠合理,所以我還是選擇了把“試一試”第二題的內容提前呈現,由于有了一定的情境,引出“進位加”并讓學生探究“進位加”這一成為可能。另外,我需要提出的兩點是:有時候,我感覺我們的討論交流有問題,為什么不讓學生先靜靜地自己動腦想一想,而一下子就讓學生在老師提出要求之后就大聲地進行討論和交流呢?就算是天才,就算是學生的才思實在敏捷,也不可能不略加思索吧?所以,我想把學生的討論交流立足于先是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然后適時地進行交流和討論,這樣可能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讓他們的發現更有個性和新意,我眼中學生的思維應該更有利于創新和創造。在這節課上,在呈現了商品標簽的圖片后,我就有意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自己來觀察和發現,讓他們盡可能地按照自己的發現進行簡單的交流,繼而引導學生發現“小數的基本性質”這一知識點。還有一點,就是盡可能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富有挑戰性,在這節課上,特別是在“森林醫生”這一教學環節中,我
的設計是
3讓男同學選出女同學的代表,讓女同學選出男同學的代表,然后再挑選出代表老師的同學來進行板演,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極具挑戰性,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上本節課的時候,在我的內心深處有這樣一種意識:教學中盡可能關注學困生,曬一曬學困生身上的問題,這也是大多數同學所感興趣的,只是在“森林醫生”這一環節的設計中,由于劉艷的慷慨,選出的女同學的代表本身就很強,當時我擔心女同學也會投桃報李,選出男同學中的高手進行挑戰,這樣就會讓我的計劃落空,于是,在推進男同學代表的時候,我挑選了向來問題比較多的馮智,還為了彌補劉艷的選擇所帶來的“生成”,我在選擇代表老師比賽的人選時我找的是張強,結果挑戰意味有了,可是,這幾名同學在這節課上的表現的確很給力,他們無一例外地把題全做對了。對于學生,教材和教參有了這樣的理解和準備,我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數。我感覺我們這些
篇二:四年量體重教學反思
無論從數學的產生還是從數學的發展來看,數學與現實生活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只有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才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的積極性才能真正被激發。本節課中,我將教材上創設的情境與學生剛剛經歷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很輕松地掌握了小數的退位減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篇三:北師大_四年級下一單元《量體重》教學設計與反思
《量體重》教學設計和反思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1單元P16-17
教學目標:
【第1句】:結合問題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數進、退位的加減法。
【第2句】:能運用本課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小數進、退位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結合問題情境,掌握小數退位減法的算理,清楚本位不夠減向前一位借1作10的算理.
教學過程:
【第1句】:復習鋪墊,引入新課。
1.開火車(17頁第1題口算)
【第1句】:5-0.5【第2句】:1+0.60.8+0.6
0.96-0.70.8+【第1句】:20.36+0.641-0.9
【教學反思:課件出示口算題后,應先在學生將答案寫在紙上,再以開火車的形式匯報答案,進行判斷訂正。給口算計算能力稍弱,反應較慢的學生更多的空間緩沖,保證學生人人都有效參與進來】
【第2句】:揭示: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第2句】:探索新知
【第1句】:情境導入:每學期我們都進行體檢,其中有一項就是?---量體重。可是那天做練習題的時候,好多同學都不知道自己的體重叻。今天淘氣他們就正在量體重,咱們一起去看一看?
【第2句】:出示情境圖:你獲得了哪些信息?(亮亮體重38千克、淘氣體重【第45句】:2千克、丁丁體重【第33句】:4千克。)
【第3句】: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第4句】:解決問題
(1)淘氣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第45句】:2-【第33句】:4=追問:為什么這樣列式?
【教學反思:當學生說到“用淘氣的【第45句】:2千克減去丁丁的【第33句】:4千克”時,老師應該及時給予肯定并鼓勵,無形中鞏固、強化學生學會準確地去找出與問題相關的信息。】
師:都有哪些方法可以算?(口算,豎式計算)
我們昨天才學了小數豎式計算,計算法則是什么?
①自主嘗試計算并交流匯報:
啟發學生思考:根據【第45句】:2-【第33句】:4這個算式,想:計算小數退位減法時要注意什么?
②共同小結
計算小數退位減法時,把小數點對齊(即相同數位要對齊),從末位減起。十分位不夠減要從個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減.
(2)丁丁比亮亮輕多少千克?
①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師:我發現有的同學遇到問題了,整數沒有小數部分,怎么辦呀?
生:把38寫成【第38句】:0
點撥:把38寫成【第38句】:0你的根據是什么?(這是根據小數的性質,即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②展示錯例
③引導學生評價,說計算過程,師再板演
【教學反思:在引出小數性質環節,一定要強調‘小數末尾’,讓生齊讀‘小數的性質’,加深印象和理解,若遇到學生還是不能理解時可以再舉例驗證,比如生活中超市將物品標價4元寫為——【第4句】:00元,在小數末尾添了2個0;前面口算中【第1句】:5-0.5=【第1句】:0——而實際中同學們都會回答(轉載于:量體重教學反思)1,去掉小數末尾的0】
【第5句】:課件出示: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小數的性質。
考考你:下面各數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17頁第5題)
【第8句】:10【第15句】:00【第30句】:0700.090600
【教學反思:在處理第5題時,除了讓學生來判斷外,如果讓學生動手將可以去掉的0直接劃掉,將理論認知付諸于實際,印象會更深刻,理解更深入】
【第6句】:嘗試做:P16第一題。看誰算得最準確。
【第8句】:25【第7句】:310
+【第1句】:55-【第2句】:25-【第2句】:45
—————————
(1)觀察第一題的計算結果你發現了什么?(在小數的末尾添有0。我們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如果得數的小數部分末尾有0,可以根據小數的性質把0去掉,小數的大小不變。)
(2)強調:如果被減數的小數末尾位數不夠,可以添0再減。百分位不夠減要從十分位退1作10,在百分位上加10再減.
(3)遇到整數減小數時,要看減數是幾位小數,如果減數是一位小數,那就把整數改寫成一位小數再計算;如果減數是兩位小數,那就把整數改寫成兩位小數再計算。
【教學反思:我在第3個豎式,10-【第2句】:45的處理上不太得當。10改寫成【第10句】:00之后再去減【第2句】:45,百分位不夠減,先向十分位借1,然十分位不夠,就再向各位借1,個位也不夠再向十位借【第1句】:在這個環節上,個別學生可能極易出錯。所以,在學生交流闡明算理后,老師應該進行一個歸納提示“當末尾某一位不夠減時,就向前一位借,直到接到為止。而0頭上有點的話,直接當9去減”】
【第7句】:課堂小結:今天通過量體重我們學習了什么?(小數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討論交流:計算這樣的小數加減法要注意什么?
總結:(1)把小數點對齊,從最低位算起;
(2)哪一位相加滿十就向前一位進1;哪一位不夠減就要向前一位借1,在本位加十再減;
(3)在得數里對齊橫線上的小數點點上小數點。
(4)去掉小數末尾的0
“齊,算,點,去”
【第3句】:實際運用,鞏固方法.
【第1句】:森林醫生P17第4題(注意提示學生,不能改變小數原來的大小,即不能移動小數點)
【第2句】:實際應用
P17頁第3題,第5題
【第4句】:總結: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第5句】:課后作業
頁第2題豎式計算P17
篇四: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量體重》教學反思
“引導探究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示范課
《量體重》教學反思
茍世登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盡管四年級的孩子還很小,但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的積累,他們不是一張白紙。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不只是要深挖教材和教參,還要掌握好學生的實際。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從教材的編排上還沒有涉及到退位減和進位加),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已經能夠用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小數退位減和進位加法的計算。
鉆研教參,讓我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度”上有了一個更加明晰的理解: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有兩個大塊。一是讓學生結合問題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數進、退位的加減法的計算;二是讓學生能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經驗,解決一些數學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那么,“吃透教材”又讓我有哪些新的發現呢?主要有一點,我感覺課本上隱形出現的“小數的基本性質”在以后的教學中會經常用到,但是在本冊教材的編排中出現的卻比較模糊,只是用智慧老爺爺的一句話引出,好像很不經意,但是這恰恰應該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問題。所以,基于以上的認識,我決定在教學中改變一下教材對于知識的呈現次序,在課的引入階段,利用自己搜集到的商品標簽,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從而讓學生感知和理解“小數的基本性質”。這一教學難點,突破了這一教學難點,為后續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掃清了障礙。這樣讓學生就迅速進入積極的思考狀態。
其實,現在我們要上好一節示范課,不管是課最終上得是否成功或是對得起每一位前來聽課的老師和領導,課前的準備誰都少不了。就拿我上這一節課來說吧,應該說兩周前我就已經著手備課了,說是兩周前一點都不夸張。這兩周來,我搜集了網上有的與本節課教學有關系的大量的資料進行了瀏覽,一邊保存下了自己感覺與我上課有關的資料以備后用。我并沒有急于把自己搜集到的資源梳理成教案,我是希望把盡可能多的東西掌握一下之后再確定自己的教學。
網上的東西的確有很多,給人的印象是琳瑯滿目,良莠不分,總覺得人家的
這好那也好,叫人眼花繚亂,猶猶豫豫,舉棋不定,究竟選擇哪種引入更好一些呢?究竟設計怎樣的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關鍵呢?究竟選擇怎樣的練習設計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拓寬他們的學習視野呢?
當然,瀏覽歸瀏覽,借鑒歸借鑒,我知道,自己教學這么多年,總不能什么都去原原本本地照搬別人的吧?別人的好的,可以拿來,學一兩點,就像課伊始對于“小數的基本性質”的突出和突破,單純從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角度來講,應該說是這樣的引入挺不錯的,因為本節課所涉及的教學內容退位減和進位加,內容比較枯燥乏味,要用這樣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活動,的確很難的,所以我選擇了身邊的商品標簽,借助商品標簽的花花綠綠和豐富多彩,這樣的引入應該說是學生所容易接受和喜聞樂見的。但是,對于別人的東西我并沒有完全照搬來用,比如說,更多的課例對于學生的發現和探究分得很細,引導的也很細,我覺得那樣做原本也可以的,可是一想到我們的教學新模式是“引導探究,自主學習”,我感覺引導盡可能應該少一點,對于學生應該放得盡可能開一點,這樣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
所以,在教學的第二個大的環節時,由于已經出現了兩道利用退位減來進行的計算,而學生在沒有掌握進位加法的計算時,課本就編排了“試一試”的第一題三道退位減和進位加的計算,我就感覺這樣的編排不夠合理,所以我還是選擇了把“試一試”第二題的內容提前呈現,由于有了一定的情境,引出“進位加”并讓學生探究“進位加”這一成為可能。
另外,我需要提出的兩點是:有時候,我感覺我們的討論交流有問題,為什么不讓學生先靜靜地自己動腦想一想,而一下子就讓學生在老師提出要求之后就大聲地進行討論和交流呢?就算是天才,就算是學生的才思實在敏捷,也不可能不略加思索吧?所以,我想把學生的討論交流立足于先是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然后適時地進行交流和討論,這樣可能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讓他們的發現更有個性和新意,我眼中學生的思維應該更有利于創新和創造。在這節課上,在呈現了商品標簽的圖片后,我就有意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自己來觀察和發現,讓他們盡可能地按照自己的發現進行簡單的交流,繼而引導學生發現“小數的基本性質”這一知識點。還有一點,就是盡可能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富有挑戰性,在這節課上,特別是在“森林醫生”這一教學環節中,我的設計是
讓男同學選出女同學的`代表,讓女同學選出男同學的代表,然后再挑選出代表老師的同學來進行板演,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極具挑戰性,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上本節課的時候,在我的內心深處有這樣一種意識:教學中盡可能關注學困生,曬一曬學困生身上的問題,這也是大多數同學所感興趣的,只是在“森林醫生”這一環節的設計中,由于馮春華的慷慨,選出的女同學的代表本身就很強,當時我擔心女同學也會投桃報李,選出男同學中的高手進行挑戰,這樣就會讓我的計劃落空,于是,在推進男同學代表的時候,我挑選了向來問題比較多的徐鴻印,還為了彌補馮春華的選擇所帶來的“生成”,我在選擇代表老師比賽的人選時我找的是張任盈,結果挑戰意味有了,可是,這幾名同學在這節課上的表現的確很給力,他們無一例外地把題全做對了。
對于學生,教材和教參有了這樣的理解和準備,我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數。
不足之處:
【第1句】:在這節課上我感覺有些教學不夠嚴密,例如,利用標簽讓學生了解了“小數的基本性質”,在檢查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時,完全可以繼續用標簽上的數據來進行練習,當時由于時間的關系,自己想通過下一個環節來進行,可是,轉念一想,這么好的資源被白白地浪費掉,實在可惜,所以回過頭來又進行練習顯得有些太隨意,這一點的處理當時我在備課的時候沒有想到。
【第2句】:在本節課上,學生的合作交流顯得很不夠,本來在學生進行了小數退位減法的計算之后完全可以進行一定的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各自的學習小組里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就算是交流一下各自積累的經驗吧,可是,在課堂上,自己又感覺這里的設計有點勉強,就這樣省略。下課之后,自己總感覺這節課上少了點什么的一樣,就是缺少了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
是的,我感覺我們這些第一線的老師,現在至少應該有一種潛意識:備自己能上的課,上有自己特色的課。
篇五:《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翁學進20【第10句】:1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估計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
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具、學具準備
重100千克的大米、投影片若干張(或用小黑板).
教學過程
【第1句】:溝通舊知.
1.同學們學過哪些重量單位?具體描述一下1克與1千克有多重.(可以舉例說明)
2.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第2句】: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里填上合適的重量單位.
一筐蘋果約重20()小蘭體重約25()
一個雞蛋約重50()一輛大卡車能裝貨約8()
最后一題填單位,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有的學生說出用“噸”做單位,問問他是如何知道的,說不出也不用詳問,教師導入新課.
師說:卡車的載重量很大,上面一題用千克做單位不合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重量單位家族的一個新成員——噸.(板書課題:噸的認識)
【第3句】:自主探索,研究問題.
1.教學噸的認識.
(1)各小組匯報課課前所做的實踐活動情況,如:稱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買5千克的糧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體會其重量.學生匯報時,教師及時板書有關數量.
(2)提問:那么1噸到底有多重呢?(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3)引導:假設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個同學體重共多少千克?
40個同學的體重多少千克?(可找幾個體重約25千克的同學,讓每個同學都背一背,實際感受一下.)像這樣40個同學的體重約是1000千克,也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4)提問: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噸?一桶油重100千克,幾桶油重1噸?
學生獨立計算,然后匯報.
教師小結:40個同學的體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約都是1噸.
(5)根據自己課前所做的實踐活動,進行推算,然后匯報“1噸就是??的重量”.
(6)舉例:讓學生舉出重量大約是1噸的物品.
(7)出示書上例題的圖片,讓學生填上合適的單位.
2.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3噸=()千克8000千克=()噸
讓學生任選一題解答,并說出是怎樣想的.
(2)師強調:因為1噸是1000千克,3噸是3個1000千克,3個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噸=3000千克.因為1000千克是1噸,8000千克里有8個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噸.
(3)練習質疑
①3噸=()千克5000千克=()噸
②一只大象體重6噸,是()千克.
訂正時說出想的過程.
【第4句】:看書質疑,全課總結.
1.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哪些本領?
2.討論:“每兩個重量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00”這句話對嗎?
明確:“每相鄰兩個重量單位”與“每兩個重量單位”的不同.使學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單位間的基本進率關系式有兩個,即:l噸=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擴展出的關系式有一個,即:1噸=1000000克.
【第5句】:鞏固與反思.
(1)日常生活中計量哪些東西的重量用噸作單位?寫出幾種來.
(2)2噸=()千克5千克=()克
7000千克=()噸9000克=()千克
(3)一輛卡車的載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噸?
第(1)題,日常生活中用噸做重量單位的東西有很多,寫出或說出幾個主要的就行.
第(2)題,讓學生自己做.訂正時,讓差生說一說推理過程.
第(3)題,讓學生口算出答案便可.
板書設計
噸的認識
1噸=1000千克
5噸=()千克8000千克=()噸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噸的認識是對小學數學低年級學段有關質量單位的學習的總結與系統化的一部分內容。重難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初步了解重1噸的物體大約有多重,建立噸的觀念。并且掌握噸與千克間的進率關系。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孩子們對噸產生興趣,首先從生活入手從他們學過的知識入手,引出噸這個質量單位。并以噸的自我介紹引入噸的概念,這樣既不顯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們喜愛的方式向他們初步介紹噸的知識。明白計量大宗物品和質量較重的物體時可以用噸做單位。
教學中運用實物體驗的方式讓孩子感受1噸很重,大多數學生只是通過觀察以及聽別的同學說得到了1噸很重的結論。體驗中還應該再讓更多的孩子親身感受到1噸很重,這樣才有助于他們在頭腦中形成比較形象的1噸的概念及形象。這樣便于孩子建立1噸的概念,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在教學中此處體驗比較倉促,沒能讓孩子充分體驗,而且也沒有切實為孩子更好地去體驗1噸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安排。還應進行分組體驗,采用多種體驗方式。
后面的圖示,沒有充分利用,只是讓孩子走馬觀花,重在了計算上,成了機械性的練習。其實可以好好利用這個圖示,幫孩子們把1噸的概念由形象轉化為抽象化,再通過圖示將1噸轉化為形象的事物,幫孩子在頭腦和思維過程中走一個來回,這樣才能真正建立噸的概念。學生們才會真正明白噸很重,并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應用它。
在噸與千克的換算過程中,用了很多時間去處理。這里擠了很多前面體驗的時間,其實現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體會到了噸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換算基礎,這里的換算對他們來說也就不是問題了。而在這節課中,孩子們更多的還是機械性的、抽象的計算,沒能充分聯系實踐和體驗。
在上這節課的過程中讓對小學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詮釋,老師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數學思想傳授給學生,確實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上一篇:禁止充電的溫馨標語匯聚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