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娃娃作文
世間有不計其數的工藝品,其中,我的鐘愛莫非是那樣子可愛的泥塑娃娃了!
叔叔剛從上海回來,就好像“變身”了一樣,剛從車上下來,簡直就酷斃了:油亮的皮鞋,整齊的西裝,還有頭上的老板帽,這讓我不禁想起那舊上海的“男人風范”。烏黑的墨鏡,嘴里的香煙,這使他全身上下都彌漫著一股“男人味”。
我拉著叔叔的手,十萬火急地奔向家中。還來不及擦汗,我就指著叔叔那鼓鼓囊囊的旅行包,說:“叔叔,你這次出差給我帶禮物了嗎?”叔叔氣喘吁吁,汗留不止,大半天才回過神來,叉著腰吞吞吐吐的說:“當…當然有,不要急!”說著說著,他漫不經心的從包里掏出一個小泥塑人,遞在了我的手中,叔叔說:“這是我路過天津時給你買的,你可要好好保管啊!”
接過這心愛的`禮物,我興高采烈的捧著它,蹦蹦跳跳的奔回我的房間,開始研究這禮物的特別之處了。
我坐在椅子上,手拿著小泥塑人,仔細的端詳著。這娃娃可真有趣呀:圓嘟嘟的頭上長了一綹烏黑的頭發上;左手摸著咕咕叫的肚子,右手抹著口水,貓著腰,屏住腳,還有那一臉哀球的表情,好像在說:“小主人,我餓了,你能給我一點吃的嗎?”就沖著它這樣子,每當我看到它時,都忍不住捧腹大笑起來。
泥塑娃娃不僅能逗我笑,還能讓我領悟人生,讓我受益終身。
還記得那天,空氣中充滿了緊張的味道,原來,老師布置了很多作業,放學后,我馬不停蹄的跑回家,做起作業來,看到那堆積如山的作業本,我的頭不禁一陣眩暈,我話不多說,開始做起來,可才過了十分鐘,我的手竟無比的酸痛,我趕緊甩了一下手,可就在這一甩,我的心就開始懶惰起來,它對我說:“別做了,晚上去趕吧!”這時,腦海里回蕩起另一個聲音:“一定要把作業做完呀!”在兩種想法的迫使下,我不禁著急起來,只好躺在床上受著這“火燒眉毛之痛”。
這時,我看到了桌上的那個泥塑娃娃,我一把抓住它,看到它那饑餓的樣子,我不禁起到一句名言:“學習,就應該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要大快朵頤、要狼吞虎咽……”我來到書桌旁,提起筆,開始“進食”起來,我狼吞虎咽地“吃著”。“滴答滴答”鬧鐘里的分針才跑了一圈,我的作業就全部做完了,這讓我有點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后來,這娃娃就像有魔力一樣,給了我春筍破土的力量,使我進步,使我成長。
學習泥塑作文
泥塑對我有著很大的吸引力。我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泥塑,可能是因為看了《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張的原因吧。泥人張做泥塑的手法極其高超,聽傳聞說,泥人張就是看人幾眼,用手在泥塑人的臉上捏幾下,刷的一下就把那個人的臉給捏出來了。
有一天,我跟媽媽出來吃飯,吃完飯后,我和媽媽并沒有急著回家,而是選擇在這里散散步,看看有沒有什么好玩的東西。
走著走著,我和媽媽來到了一家泥塑點旁邊,泥塑好像也挺好玩的,雖然我不可能像泥人張那么的厲害,但是,我應該是可以做出碗、花瓶……之類的東西的.。
“媽媽,我想學泥塑,行嗎?”我拉著媽媽的手停下來,用乞求的眼神望著她。
“不行,學泥塑要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說不定你中途還會堅持不下來,半途而廢呢,那我這錢不是白給你花了?”媽媽滿臉狐疑地望著我。
“我絕對不會半途而廢的,我會一直學下去,直到學有所成再說。”我堅定地說。
媽媽望望我,不知是被我的話感動了,還是迫于無奈,就幫我報上了泥塑班,不管怎么說,我能做我喜歡做的事情,我開心極了。
老師先教我們如何正確地使用泥塑機,然后往手上沾一點水,開啟泥塑機,再把泥捏成自己喜歡的形狀,這一節課結束后,我做了好多個小碗、水杯、花瓶……
在以后的學習中,我獲得了很大的收獲,也和泥塑有了不解之緣。
關于泥塑的作文500字
導語:泥塑,俗稱“彩塑”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關于泥塑的作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傳承泥塑藝術,弘揚民俗精神
“泥塑”我們在平時只是隨手玩一玩,并不了解它真正的內涵與文化底蘊。今天我們有幸來到了老城石板街文化大院,采訪了做了一輩子泥塑的李正卿老爺爺。看到了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作品,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泥塑的魅力與感染力。
泥塑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距今已有6~7千年的歷史,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唐朝是泥塑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像人人皆知的“唐三彩”與泥塑就有關系。
剛踏進文化大院,我便感受到了一種濃濃的民俗氣息,尋著這氣息,我們來到了李正卿爺爺的身旁。李爺爺已經有80歲的高齡了,可看上去精神還是那樣的矍爍。他從小就跟隨父親學習捏泥人、扎紙等民間傳統實用藝術,這么多年從未間斷對泥塑藝術的追求和探索,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我們剛到時爺爺正在制做《三國演義》里一系列的英雄好漢。在爺爺手里,一尊劉備的塑像就要誕生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仿佛會講話,會呼吸。兩根上揚的粗眉,略顯夸張的鼻子,還有那對顯眼的大耳朵,甚至連“人中”與眼瞼都一目了然。真像活了一般。
除了三國英雄,還有些讓人過目不忘的泥塑:歷史人物“孔子”、“李白”……神話人物“觀世音菩薩”“彌勒佛”……歷史典故“岳母刺字”和一系列的抗日戰爭“支前”泥塑都讓我們印象深刻。我最喜歡的就是色彩鮮明的“竹林七賢”:忘情彈奏古箏的嵇康、肆意酣暢的“阮籍”、隨意撥弄琵琶的“阮咸”……一個個人物形神兼備,出神入化。
后來,在大哥哥和大姐姐的幫助下我們學習了簡單的用模型制成泥人,讓我們每個人都滿足了心愿。最后我們戀戀不舍地與李爺爺告別,爺爺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愿意學,他以后都可以免費教我們,我們聽了心里樂開了花。
這次的活動不僅鍛煉了我們的動手、動腦能力,更讓我們學到了多少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啊!李爺爺的耐心、毅力以及那種為藝術獻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這真是一個好課堂啊!
篇二:捏泥塑
泥塑是一種深得百姓喜愛的民間藝術品,它創始于清代道光年間,流傳、發展已有180年的歷史了,想不到泥塑竟然是一位年紀不小了的老爺爺呢。
開始捏了,負責教我們捏泥塑的老師先發給我們一人一個用紅色彩泥制成的、形狀不太規則的球,它正好能握在手心里。接著,老師教我們怎樣把這個紅球團得圓滾滾的.,于是我照著老師團的樣子團了起來。可是,我的小紅球似乎沒有老師的那個聽話,一會兒朝這兒滾,一會兒又朝那兒跑,最后竟從我的手心里溜到了椅子底下。
終于,大家都團好了。老師又發給我們每人一個木棒,
教我們怎么把木棒插進小紅球里。“要小心一點兒,”老師說,“別把球弄走形了。”我低頭看了看我的,小紅球的一頭已經尖了,可我剛剛還在興致勃勃地往里插呢。沒辦法,只好把紅球取下來團好重新再插。
現在,我的手里正拿著老師剛發的黑色、紅色和黃色的彩泥用來做眼睛、眉毛、嘴巴和尾巴。我先捏了一個又黃又尖的嘴,接著是一個尾巴,三個黑色的小球粘在一起做成了它。然后是一雙眼睛,眼睛最難弄,得先貼一層黑色,再貼一層白色,然后是一個小黑點兒。盡管我費了很大的勁還是弄的一個眼睛大,一個眼睛小。再來一對活靈活現的眉毛,最后是一個冠子。
圓圓的眼睛,豎著的眉毛,尖尖的嘴巴,紅色的身體。它是誰?沒錯,它就是憤怒的小鳥。
篇三:我喜歡做泥塑
在我房間的玻璃柜里,擺著許多泥塑小人,每當親朋好友來我房間觀賞,都會對這些泥塑小人贊不絕口,可誰知道我在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前幾年,我的哥哥從大學回來,他是學美術的。不說畫畫技術,各個做泥塑的技術可是非常厲害的!哥哥的泥塑栩栩如生,我的心里十分敬佩他,于是我決定——向哥哥拜師學藝。從此,我踏上了泥塑之旅。
只要哥哥一有空,我就到哥哥家中向他學藝。哥哥拿出自己去商場買的模型,放在桌子上,開始雕刻,我則看著哥哥的動作,開始雕刻,拿著美術泥和美工刀小心翼翼地刻著。
剛開始,我根本不懂得技巧,每當我將自認為的“杰作”給哥哥看時,哥哥則用“四不像”這個詞形容。我之后便不敢給哥哥看自己的作品,我也常用零用錢去新華書店買有關雕刻技巧的圖書。
為了不讓哥哥嘲笑,我花更大的心血雕刻。夏天時,我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開空調、電風扇,怕泥粉滿天飛,頭上都是汗,我也不在乎;手被劃傷了,流血了,簡易地包扎幾下便繼續雕塑;做壞了,不氣餒,換一塊美術泥繼續做……我每當做壞一個,就會總結一下自己錯在哪。有朝一日,我的作品越來越栩栩如生了。
我為了做一套《西游記》的四大主要人物,只剩一個孫悟空,我花費了一個月時間,可還是失敗了,我氣得差點把《西游記》系列的人物全部砸掉,我去花園散步,看見一個差不多八個月的小孩子在草坪上站了摔,摔了站,我心想:一個小孩子都懂不半途而廢,我呢?想到這,我又回家重新雕刻,過了幾天,孫悟空完成了!
現在,泥塑成了我的愛好,也成了我的絕活。每當我做泥塑,就想起草坪上的小孩子。學泥塑就像學走路,總會摔跤吃苦,但一定會有快樂!
泥塑人物像作文
泥塑人物像,明代,高【第59句】:5cm,寬18cm。
人物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衣,衣飾描金紅彩,腰佩方帶,帶左側掛流蘇垂至膝下,右手腕套一串念珠,雙手合十于胸前。此像原藏北京房山上方山兜率寺,明萬歷年間,司禮兼掌印太監馮保等人曾施舍重建該寺,據傳,此像便是馮保的供養像。
在封建社會,宮廷太監信奉佛教者不乏其人。明代由于許多帝后信佛,太監們更是踴躍出資修廟立寺,塑造真身。法國集美博物館所藏的30余幅水陸畫即為明景泰五年(1454年)御用監太監尚義、王勤等奉命提督監制;法海寺壁畫為英宗朝太監李童募捐修造;故宮博物院所藏明代鐵羅漢像則是弘治年間太監姚舉鑄造;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陳列的`古鐘里,為太監集資鑄造者亦數量不少。此類事例不勝枚舉。太監們的如此舉動,一方面是為了討好主人,得到現世的榮華富貴;另一方面則期冀來世投生朱門,不再為太監,免受世人的譏諷與嘲弄。
上一篇:文明過馬路的標語匯聚20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