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融化的威脅》的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目前,一種真正對人類形成威脅的現象,正在悄無聲息地接近,它來自寒冷極地的冰川。
由于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地球的溫度不斷上升,南極和北極的冰川融化速度正在加快。人類對這一情況的擔心,以前只是局限在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更多的陸地這方面。但最近的海洋和氣候學家的研究表明:冰川的融化,將會釋放出被凍結的許多恐怖病毒。這些病毒眼下被關在那個“魔瓶子”里,一旦有人啟開瓶塞,人類可就要遭殃了。這并非危言聳聽,因為這些病毒即使經歷幾千、幾萬年可能依然保持著生命力。這一點不久前在格陵蘭島上得到了證實。當研究冰層物質的科學家們,從冰川和冰原深處取出大約13000年前的冰層樣品時,令人驚駭的事情發生了,這些古老的冰芯中竟然釋放出了一種能夠攻擊植物的細菌病毒。這表明一旦環境和溫度條件許可,這些凍結在極地冰川中的病毒和細菌就會再度活躍、繁殖、傳播甚至發生變異,引發大規模的疾病和災難,從而會導致物種滅絕。
當然這種不幸至今還沒有發生過,這是因為地球在它將過50億年的運動中,它的環境和氣候在較短的時期內發生急劇變化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但不幸的是,人類自身卻以破壞地球環境使地球變暖的方式在給自己的脖子上套吊索。
研究者發現,在這些古老的冰層中所隱藏的病毒種類相當繁雜,如各種怪異的流感病毒、骨髓灰質病毒。對這些可能重見天日的病毒。美國斯塔摩爾教授指出:“盡管還不能確定有多少病毒會再次返回到現代文明社會中,也不能確定這些病毒中有多少會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自身健康,但確定無疑的是,這一切將會發生。”
當然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病毒已經在冰底埋藏了很長時間,它們的生命力和傳染性不會像從前那樣強烈,真正的危險可能會非常遙遠。然而,從理論上講。誰也不能武斷地說,這些重見天日的古老的細菌和病毒不會再次給這個世界帶來災難。
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有無數生物物種在極短的時期內神秘的消失,其中最令人矚目的當然是恐龍了。今天主宰著地球的人類,會不會因為冰川融化所引發的災難而重蹈恐龍滅絕的`覆轍?
【第1句】:用一句話概括你從文中獲取的信息。
【第2句】:根據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文案下面加點詞的作用。
從理論上講,誰也不能武斷地說,這些重見天日的古老的細菌和病毒不會再次給這個世界帶來災難。
【第3句】:作者認為冰川病毒可能肆虐人類的依據是什么?
【第4句】:你如何理解“人類自身卻以破壞地球環境使地球變暖的方式在給自己的脖子上套吊索”這句話?
【第5句】:文章末尾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請你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第6句】:請根據文章透露的信息,擬一則關于環保的宣傳標語。
答案:
【第1句】:極地冰川融化釋放古老病毒,將對人類形成威脅。
【第2句】:表示限制的修飾語體現了用詞的準確性。
【第3句】:一旦環境和溫度條件許可,這些凍結在極地冰川中的病毒和細菌就會再度活躍、繁殖、傳播甚至發生變異,引發大規模的疾病和災難,從而會導致物種滅絕。
【第4句】:人類肆意破壞環境,使得地球變暖最終受害的必將是自己。
【第5句】:人類要想不重蹈恐龍滅絕的覆轍,惟有從現在起,為保護環境而努力。
【第6句】: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人是文化的沉淀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人是文化的沉淀
①人到中年,越來越感覺到李澤厚先生“人是文化的沉淀”這句話實乃至理名言。
②以我自己為例,青少年時期歷經的家庭慘變,以及異常艱難的成長歷程,使我對家鄉充滿了恐懼與離棄感,成年以后最大的愿望之一竟是遠離家鄉。我從來沒有仔細想過自己的文化歸屬問題,只知道自己顯然不是海派文化與嶺南文化的產物——盡管我是在上海接受研究生教育,并在嶺南生活了整整十一年,兩地均有恩澤于我。
③就在今年4月中旬應湖南衛視之邀回長沙時,剛從英國回來的毛先生聽我要去長沙,欣然欲同往一觀。到達的當天下午,我們抽空一起游了已有千年歷史的岳麓書院。十七年前我曾在長沙生活了整整五年,這一“千年道場”未曾開放,故此一直無緣得見。而第一次進這書院,漫溢于其中的氤氬之氣,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與湖湘文化那種深入骨髓、卻無法形諸言辭的血脈相連感。
④在復旦大學讀研究生時,我也曾在煙雨蒙蒙的春天里,多次到過蘇杭無錫等地,游遍了江南名園。但在那些清雅脫俗的園林里,引起我聯想的古人詩句竟然都是“閑敲棋子落燈花”、“小紅唱歌我吹簫”、“十年一覺揚州夢”那種抒寫閑情逸致的詩句,冒辟疆與董小宛、李香君與候朝宗那類故事竟都自然而然地浮上心頭。我喜歡那些園林的高情雅致,也喜歡數百年來在這些文化名城縱情揮灑江南煙雨的歷代文人才子,因為他們給中華文化長卷繪下了豐富多彩的畫卷,沒有他們,文化史上將留下無窮遺憾。但我并不覺得那些園林,以及那些園林所代表的文化與我個人之間有什么聯系,我只是一個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我也到過南京這座六朝古都,曾在那長滿了青青古藤的石頭城下漫步了整整一個下午。但在那里浮上心頭的全是“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山川寂寞衣冠淚,百年消沉簡冊塵”這種意境蕭索的詩句,讓人不由得想起“亡國之都”這個不祥之詞。
⑤只有到了岳麓書院,在自清中后期開始名重天下的歷代鄉賢,如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蔡鍔、陳天華等先賢的畫像前,我遙想他們當年在時務齋里孜孜講求時政時的耀人風采,默念書院中隨處可見的湘人詩句,才非常真切地感到自己是湖湘文化哺育出來的兒女。湖湘文化以經世致用見長,從來以天下為己任,最恨腐儒空論誤國,思想文字擲地有金石聲。我的同鄉蔡鍔將軍,在上一世紀初年的軍閥豪強中顯然屬儒雅文弱一類,但在護國討袁時表現出來的沖天豪氣與智慧,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魄鑄就。漫步于書院的廊廡園林之間,從心里油然浮出的詩句竟是林則徐那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是譚嗣同那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黃遵憲悼念譚嗣同的詩:“頸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瑯函錦奩深韜付,留寄松陰(指日本明治維新志士吉田松陰)后輩看”。民間曾用一句俗語概括自晚清以來的中國各地方人士對中國的貢獻:廣東人立言,江浙人出錢,湖南人流血。那些地方的人其實也是流了不少血的,但人們用這樣的話來概括,說明大家認同一點:湖湘文化的特色就是敢于擔當家國天下事。
⑥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與家鄉的關系不是自己想了斷就能夠了斷的。湖湘文化早已化為點點雨露,滋潤著我的生命。盡管多年來我未踏足家鄉,盡管我們這幾代湘人可能愧對先賢。
1.從文中看,江南文化與湖湘文化各有什么特點?(4分)
答:
2.作者為什么要寫江南園林和南京古都?(6分)
答:
3.第⑤段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答:
4.結合原文,談談你對“人是文化的沉淀”這句話的'理解。(6分)
答:
參考答案:
1.①江南文化:清雅脫俗,富于閑情逸致;②湖湘文化:經世致用,敢于擔當天下事(或:以天下為己任)(4分。每點2分,意思一致即可。)
2.作者個人與江南園林和南京古都所代表的江南文化很隔膜,沒有文化上的認同感(2分)。反襯(或,對比)(2分)湖湘文化經世致用的特點,它讓作者找到了文化歸屬(2分)。
3.排比,引用(2分)突出湖湘文化敢于擔當家國天下事的特色(1分),增強氣勢(1分),增加可信度(1分),使文章富有文化氣息(1分)。
4.示例:①人總是受到環境的影響和塑造。②作為湘人,盡管多年來作者未踏足家鄉,但湖湘文化始終影響著、規范著作者的立身行事。如:在儒家文化影響下,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形成了知書達禮、重義輕利等文化品格。又如:游牧文化塑造了剽悍的草原民族性格,清山秀水的江南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至柔至剛的詩人。③獨特的地域文化,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生長于斯的人的性格和精神。
(6分。聯系文本、合理延伸、準確總結各2分。意思大體一致即可。
《馬纓花》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馬纓花
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孤零零一個人住在一個很深的大院子里。從外面走進去,越走越靜,自己的腳步聲越聽越清楚,仿佛從鬧市走向深山。等到腳步聲成為空谷足音的時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磚鋪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滿了樹枝,走到下面,濃蔭迎地,清涼蔽體。從房子的氣勢來看,依稀可見當年的富貴氣象。等到我住進去的時候,富貴氣象早已成為陳跡,但是陰森凄苦的氣氛卻是原封未動。再加上走廊上陳列的那一些漢代的石棺石槨、古代的刻著篆字和隸石碑,我一走回這院子里,就仿佛進入古墓。這樣的氣氛同我當時的心情是相適應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這里,也還處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應該說是有的。當時正是“萬家墨面沒蒿萊”的時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學校里的時候,同青年同學在一起,從他們那蓬蓬勃勃的斗爭意志和生命活力里,還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樂,精神十分振奮。但是,一到晚上,當我孤零一個人走回這個所謂家的時候,我仿佛遺世而獨立。沒有一點活氣。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襲來,折磨著我,使我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有一天,在傍晚的時候,我從外面一走進那個院子,驀地聞到一股似濃似淡的香氣。我抬頭一看,原來是遮滿院子的馬纓花開花了。我站在樹下,仰頭觀望:細碎的葉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層粉紅色的細絲般的花瓣,遠處望去,就像是綠云層上浮上一團團的紅霧。香氣就是從這一片綠云里灑下來的,灑滿了整個院子,灑滿了我的全身。花開也是常有的事,開花有香氣更是司空見慣。但是,在這樣一個時候,這樣一個地方,有這樣的花,但是。在這樣的時候和地方,有這樣的香,我就覺得很不尋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從此,我就愛上了馬纓花,把它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個院子,同那些可愛的馬纓花告別了。
時間也過得真快,才一轉眼的工夫,已經過去了十三年。這十三年里,我看了、學習了很多新東西,走了很多新地方,當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動人的奇花異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懷念的卻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馬纓花。我是多么想見到它們呀!
最近幾年來,北京的馬纓花似乎多起來了。公園里,馬路旁邊,都可以看到新栽種的馬纓花,綠云紅霧飄滿了北京。給首都增添了絢麗與芬芳。我十分高興。仿佛是見了久別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卻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這些馬纓花同我記憶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們不同之處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確實是有些困惑。后來,我擴大了我回憶的范圍,把當時所有同我有關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樣喜歡院子里那些馬纓花,回憶的范圍一擴大,同它們聯系在一起的不是黃昏,就是夜雨,否則就是迷離凄苦的夢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愛的'馬纓花上面從來沒有見到哪怕是一點點陽光。
然而,今天的馬纓花,卻仿佛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黃昏時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們,它們也仿佛是生氣勃勃,同浴在陽光里一樣。它們仿佛想同燈光競賽,同明月爭輝。同我記憶里那些馬纓花比起來,一個是照相的底片,一個是洗好的照片;一個是影,一個是光。影中的馬纓花也許是值得留戀的,但是光中的馬纓花不是更可愛嗎?
我從此就愛上了這光中的馬纓花,我也愛藏在我心中的這一個光與影的對比。
我愿意馬纓花永遠在這光中含笑怒放。——選自《光明日報》1962年10月1日
9.作者為什么說“有孤寂之感”?(4分)
①作者獨自住在一陰森凄苦的大院里。②當時正是“萬家墨面沒蒿萊”的時代,北京城一片黑暗。(每點2分)
10.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腳步聲成為空谷足音的時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①孤獨的腳步聲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處。②暗示了環境的幽深。
(2)即使是在黃昏時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們,它們也仿佛是生氣勃勃,同浴在陽光里一樣。
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環境中,馬纓花無論何時都充滿生機;②就像作者喜悅幸福的心情。
11.作者為何用了很多筆墨寫過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①為馬纓花的出現做反襯;②為對比馬纓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每點3分)
12.文中所說的“光與影的對比”具體指什么?文章寫馬纓花有什么寓意?(8分)
(1)(4分)①“光與影的對比”是指新舊時代馬纓花的對比(過去的馬纓花是影,是底片,現在的馬纓花是光,是照片)②“光”中的馬纓花在陽光下,充滿生機和活力;③“影”中的馬纓花長在陰森凄苦的深院里,給苦悶寂寞的作者以心靈的慰藉。
(2)(4分)①馬纓花是作者在新舊時代情感寄托的載體;②作者通過寫對馬纓花感情的變化,表現出心情和生活態度的變化。(每點2分)
《燕子》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①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積伶積俐,加上一雙剪刀似的尾巴,一對勁俊輕快的翅膀,湊成了那樣可愛的活潑的一只小燕子。當春間二三月,輕飔微微地吹拂著,如毛的細雨無因的由天上灑落著,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的樹葉,皆如趕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來,形成了爛漫無比的春天時,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愛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飛來,加入了這個雋妙無比的春景的圖畫中,為春光平添了許多的生趣。小燕子帶了它的雙剪似的尾,在微風細雨中,或在陽光滿地時,斜飛于曠亮無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聲,已由這里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高柳之下了。再幾只卻雋逸地在粼粼如縠紋的湖面橫掠著,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那邊還有飛倦了的幾對,閑散地憩息于纖細的電線上——嫩藍的春天,幾支木桿,幾痕細線連于桿與桿間,線上停著幾個粗而有致的小黑點,那便是燕子。那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圖畫呀!還有一個個的快樂家庭,他們還特地為我們的小燕子備了一個兩個小巢,放在廳梁的'最高處,假如這家有了一個匾額,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來住了;第二年,我們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對,它們還要來住。
②“燕子歸來尋舊壘。”
③還是去年的主,還是去年的賓,他們賓主間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偶然的有幾家,小燕子卻不來光顧,那便很使主人憂戚,他們邀召不到那么雋逸的嘉賓,每以為自己運命的蹇劣呢。
④這便是我們故鄉的小燕子,可愛的活潑的小燕子。
【第1句】:文中加點的詞語“憩”應讀();“憂戚”可解釋為;“還是去年的主,還是去年的賓”,這里的“主”是指,“賓”是指(4分)
【第2句】:請你扼要文案“燕子歸來尋舊壘”一句中,“尋”字為什么用得好?(4分)
答:
【第3句】:下列對選文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選文描述了故鄉“雋妙無比的春景”中伶俐可愛的小燕子。
B.選文寫了春燕、春風、春柳、春花、春日等春天的景物。
C.選文中作者對小燕子的描寫充滿了喜愛之情,同時也寄托了鄉愁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D.選文第①段劃線文案運用了心理描寫、外貌描寫的方法來刻畫小燕子。
[參考答案]
【第1句】:qì憂傷屋主人小燕子
【第2句】:示例1:“尋”字把燕子人格化,使燕子有人情味。示例2: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小燕子寫得極富人情味。
【第3句】:D(無心理描寫)
上一篇:貼在音樂教室的標語匯總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