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唐朝詩歌的文化常識
【第1句】:前人常以張九齡與陳子昂并稱,他的《感遇詩》十二首和陳子昂的《感遇》很近似,都是興托諷諫之作。
【第2句】:開元初年,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被稱為吳中四士。
【第3句】:賀知章的《詠柳》是一首著名的詠物詩,它借柳樹歌詠了春風,贊美了欣欣向榮的春天。
【第4句】:張說的代表作是《鄴都引》,王翰的代表作是《涼州詞》,王灣的代表作是《次北固山下》。
【第5句】:孟浩然是著名的田園詩人,但他詩歌的主要題材卻多是山水行旅。其詩歌的風格是恬淡孤清。
【第6句】:《過故人莊》是孟浩然田園詩中寫得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它在八句五言詩中,寫了田園景物的清新秀麗,故人情誼的.真摯深厚,田家生活的簡樸可愛。
【第7句】:盛唐時期真正大量寫田園詩的是儲光羲,他偏重寫農家的快樂,如《釣魚灣》、《田家雜興》等。
【第8句】: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他的思想和創作以天寶初為界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熱衷政治,奮發有為。后期則是吃齋奉佛。
【第9句】:王維詩歌的題材相當廣闊,主要有三方面:政治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
【第10句】:王維是詩人,也是畫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是蘇軾對王維山水詩畫的評價。
【第11句】:王維的邊塞詩《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把邊塞沙漠景色描繪得歷歷在目,歷來為人稱道。
【第12句】:王維的詩在抒情方面以構思精巧和語言新鮮見長。《送元二使安西》被《詩藪》評為唐絕句之冠。
【第13句】:王之渙僅存六首絕句,其《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本非說理,卻包含了生活的哲理。
【第14句】:李頎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又以贈答最多,而且善于用古詩描寫音樂。
【第15句】:崔顥最著名的詩是《黃鶴樓》其中第二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兩貫穿了古今,神思邈遠。
【第16句】:王昌齡曾做過江寧丞,所以有詩家天子王江家之稱,他的七言絕句,只有李白能與之媲美。
【第18句】:高適詩歌今存二百余首,從體裁看,絕大部分是古詩,尤以七言歌行見長。
【第19句】:高適邊塞詩的特色是尚質主理,即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邊防問題。其代表性作品《燕歌行》即是有感于張守珪軍中之事而作。
【第20句】:岑參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岑參的詩尚巧主景,他善于用濃重的色調描繪邊塞的奇異景色;用奇特想像造成鮮明的詩句;音調悲壯宏亮,用韻靈活,有的三名一換韻,如《走馬川行》;有的兩句一換韻,如《輪臺歌》等。
【第21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岑參《白雪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是其《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的名句。
唐朝文學常識
語文考試中,會考到各種朝代的知識,下面是唐朝文學常識,歡迎閱讀了解。
(一)唐詩
【第1句】:初唐四杰:“王楊盧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滕王閣序》,楊炯《從軍行》,盧照鄰《長安古意》,駱賓王《帝京篇》、《詠鵝》。
【第2句】: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代表作有《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俠客行》《春思》《秋歌》等。
【第3句】: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代表作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第4句】:小李杜:李商隱,杜牧。李商隱,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代表作《無題》,《錦瑟》。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著有《樊川文集》。
【第5句】: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有“詩佛”之稱。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代表作有《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
【第6句】: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王之渙《登鸛雀樓》。
【第7句】:人民詩人: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二)散文
【第1句】:韓愈,字退之,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名的散文有《師說》、《馬說》。
【第2句】:柳宗元,字子厚,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三)書法
唐初四家: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與薛稷代表了初唐風格。
盛唐時期:張旭、懷素、顏真卿和柳公權等
歐陽詢:唐初書法家,以楷書最工,獨創“歐體”。
虞世南:唐初著名書法家,其正楷與歐陽詢齊名。
顏真卿:唐代善于用篆書筆意寫楷書,所創“顏體”為后人之楷模。
柳公權:唐代著名書法家,極工楷書。所創“柳體”常為后初學者攻習書法之用。
中考關于語文的文化常識
中考關于語文的文化常識有哪些呢?今天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中考關于語文的文化常識,希望能幫到大家哦~
中考關于語文的文化常識
(一)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四庫”:經、史、子、集
《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御、書、數
史書體例:【第1句】:編年體,如《左傳》;【第2句】:紀傳體,如《史記》;【第3句】:國別體,如《戰國策》;【第4句】:通史,如《資治通鑒》;【第5句】:斷代史,如《漢書》
(二)朝代傳說: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據《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三)地理:
“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后成為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海”:指天下、全國。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三國”:指東漢后分裂成魏、蜀、吳。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陽。
(四)其它:
【第1句】: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第2句】:五谷: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稱。(即稷、黍、麥、豆、稻)
【第3句】: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第4句】: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第5句】: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第6句】: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第7句】: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第8句】:歲寒三友:松、竹、梅
【第9句】: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
【第10句】:連中“三元”:凡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
【第11句】: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
【第12句】: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
【第13句】: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官。
【第14句】: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第15句】: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第16句】: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稱秋闈或大比)每三年在省舉行一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在鄉試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一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合稱三甲鼎。
【第17句】:《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
【第18句】:“風雅”,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第19句】:《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分“風、雅、頌”三大類
【第20句】:頓首:古代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
【第21句】: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大禮。
【第22句】:跪:古代兩膝著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
【第23句】: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次序。
【第24句】: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在為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也稱“五鼓”或稱“五夜”。一更19—21點,二更21—23點,三更23—1點,四更1—3點,五更3點—5點。
【第25句】: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正、【第2句】: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第4句】:【第5句】:六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第26句】:《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的最有影響的一部古代辭書。
【第27句】:“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舊指宗教或學術界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貶義。
【第28句】:無事不登三寶殿:俗話。即沒有重要的事不敢來麻煩的意思。
“三寶”,佛教名詞,指佛、法、僧。
【第29句】: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習慣把社稷作為國家的象征。
【第30句】:謚號: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以示褒貶善惡。如范仲淹謚號為“文正”。
文學常識中的文化常識
【第1句】: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第2句】:三國:魏、蜀、吳。
【第3句】:“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
【第4句】:“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
【第5句】: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第6句】: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第7句】: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第8句】: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后就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該書的.一門學問——“紅學”,“紅學”現已成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第9句】: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
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
田間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第10句】:歲寒三友:松、竹、梅。
【第11句】: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第12句】: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第13句】: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第14句】:四庫全書:經、史、子、集。
【第15句】:《詩經》“六義”指:風、雅、頌(分類)、賦、比、興(表現手法)。
【第16句】: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第17句】:桂冠、鰲頭、榜首、問鼎、奪魁:第一。
【第18句】: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第19句】:“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第20句】: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第21句】:五金:金、銀、銅、鐵、錫。
【第22句】:五味:酸、甜、苦、辣、咸。
【第23句】:五行:金、木、水、火、土。
【第24句】:古代的學校有庠、序、太學等名稱,明清時最高學府為國子監。
【第25句】: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第26句】:古代科舉考試(從隋代至明清):
A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B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員。
C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D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正式科舉考試,時間每年一次,地點府(州)縣,應試者儒生、童生,獲取功名秀才.
鄉試,時間三年一次(秋),地點省城,應試者秀才,獲取功名(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會試,時間三年一次(春),地點禮部(京城),應試者舉人,獲取功名(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殿試,時間會試后同年4月,地點宮殿,應試者貢士,獲取功名(進士)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類: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連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會元——狀元古代科舉考試。
上一篇:制度自信的宣傳標語匯總8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