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資源讓孩子趣味識字的論文
中國的漢字形形色色,不計其數,而其中又以形聲字、形近字居多。這給小學階段孩子的語文學習帶來極大的困難。而識字又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學生進一步學習語文的基礎,想要讓小學生在規定的時間段內較牢固地掌握新課標中規定的漢字,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如何讓學生熟練掌握這些漢字,又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這已成為小學低年級語文老師共同探討的一個問題。《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各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就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著眼于現實的空間,要有資源意識,積極開發且能合理利用。
今年九月,我隨班而上,開始擔任二年級的語文教學任務,我以前從未教過二年級的語文,但聽別的老師說過,二年級是小學語文中最好教的一個年級。可我任教后,發現事情并未像傳說中的那么容易,原因之一是識字量太大,短短的一學年中,學生的課內識字量要達1400字,在整個小學階段2500個常用字中,二年級就占一半以上,如果課外不采用一些巧辦法,這樣大的識字量,怎么能保質保量地完成識字任務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一邊留意學生們的識字方法和特點,認真鉆研教材,同時結合自己的識字習慣;一邊請教有經驗的老師,終于摸索出了一套識字的小竅門,教學識字時也似乎容易了許多。
【第1句】:就地取材,利用無處不在的漢字氛圍,加強“趣讀”的訓練。
中國的漢語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語言,而智慧的中國人表現漢字的手法也是靈活多樣的,這種習慣就讓漢字無處不在。校園里、街道上、家庭中、超市里;它表現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宣傳標語,有名人名言,有班規校訓,黑板報,公布欄,真是應有盡有。有了這個隨手可得的免費資源,給我們的`學生識字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雖然資源豐富,可是不加利用,孩子們也是熟視無睹,白白浪費,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我們的老師便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我是這樣做的: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利用小學生爭強好勝的特性,采取了競賽方式,從教室里的一些簡單的宣傳標語開始,如:從教室最前方張貼在黑板上方八個大字:熱愛祖國,尊敬師長。別看這貌似簡單的八個字,雖然孩子們每天進出教室,也有人不認識它們。每天早讀時,利用5分鐘讓學生對著教室墻壁上的名人名言等,讓孩子進行識字比賽。如果認識十個以上常用字的就獎一朵紅花,不會讀的就由會讀的學生充當小老師領讀,不必像語文課堂要了解音形義,只要會讀就好。下一節早讀課又接著上一次的地方開始,如此一來,不用多久,教室里的常用字差不多就都會讀了。另外我還規定:讓孩子們來考老師,誰能把老師考住,就可以獎一面紅旗,而三面紅旗又可以換一個小字本進行獎勵。這個方法簡便易行,既不用板書,又不用像教學生字那樣詳盡地講解和組詞,只要會認就好了。對于識字量多而準確的給予高度的肯定和物資獎勵,并讓其當小老師就地教學其他的學生識字,這一方法不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興趣,而且效果也十分明顯。不少同學因為識字量太少的就利用下課的時間問同學,問老師,有時下課了還有不少同學拉著我的手不讓走,要我告訴一些字的認法。不到一個學期,教室里的一些漢字都認識得差不多了,更有趣的是不少學生發現走廊上也有不少漢字,于是又開辟了第二個學習常用字的“戰場”,有不少同學又把我拉到走廊上,問我一些字的讀法,更一些有心的同學則用筆抄寫下來問我,然后我又把這個常用字寫到黑板上,讓這個學生當小老師通過他把別的孩子也教會了。針對孩子們識字領域的開拓,我又把這個活動由課堂擴展到課外,由師生之間擴展到家長和孩子之間,這樣一來,有不少家長來向我反映,說自己的孩子識字的勁頭十足,不管是放學的路上,還是去超市里購物,在家里,只要是自己不認識的字就要問,有時還難倒了家長,看著孩子們如此熱心地學習,我倍感欣慰。
【第2句】:加強“趣寫”訓練,強化識字。
有實驗證明漢語要通過多寫多記來學習。這話不假。隨著識字方法的多樣化,我發現“寫”對孩子們識字更有效,也更有幫助。小學生的課業負擔本來就不輕,在課外寫無疑會增加孩子們的課業負擔,因此我利用中午寫字課的時間,讓孩子們把當天學的字寫一寫,切忌貪多,一個字只寫一個,如此一來,又進一步鞏固了識字的效果。
趣味識字讓識字變得更有趣論文
在小學階段,識字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特別在低年級,集中了大量了的識字任務,一堂課一般都有十四五個生字。而這些簡單的符號,對于一二年級學生,實在缺乏吸引力。如何才能讓能讓識字教學變得更有趣呢?
記得有一次,我在教學“確”字的時候,當一名學生用常用的拆字法,即把“確”拆為“石”和“角”兩個部分后,突然又有一名學生舉手,說:“老師,我還有另外一種記法。我在石頭旁邊。撿到一角錢。”聽到這個答案后,大家都笑了起來,并在下面竊竊私語。這時,又有人站起來補充說:“我在石頭旁邊撿了一角錢,交給老師,老師夸我確實是個好學生。”這個答案,不僅讓學生記住了“確”字,還靈活運用了“確實”這個詞語,并講述了拾金不昧這個道理,一舉三得。我連忙肯定了這個答案。這時,教室更熱鬧了,千奇百怪的答案不斷從學生腦海里冒出來:有的說:“‘確’字就是石頭破了一個角。”有的說:“我家養了一頭牛,它長一個石角。”整個課堂的氣氛都活躍了起來。
下課后,我仔細思考了這堂課上發生的事情。孩子們的想象力確實超乎我們大人預料。于是,我趁熱打鐵,在班上舉行了一次“趣味生字賽”,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記生字。同學們興趣盎然,奇思妙想充斥著整個課堂。有的把生字編成了一個謎語,如:元旦節買尺片(晝),小蟲在烤火(燭),木頭人說話(呆);有的把生字編成了一個故事;有的把生字編成了一首短詩,有的把生字編成了兒歌……一堂課下來,不但讓他們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體會到了識字的.樂趣。
“叮鈴鈴……”下課鈴聲響了,看著學生意猶未盡的樣子,我總結了這堂課:“同學們,這堂活動課雖然結束了,但是我們的學習并沒有結束。在今后的生字學習當中,我們可以繼續運用這種趣味識字的方法,去學習更多的生字。”
現在,雖然識字教學的任務仍然很重,但是我覺得輕松了很多。因為學生在預習時,已經很自學地把趣味識字作為自己預習的內容。通過這件事,也讓我體會到了,只要你給學生一個表現的舞臺,他們一定會給你一臺精彩的節目。
讓孩子成為識字的主人論文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識字寫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是【第1句】:二年級的教學重點。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質量呢?幾年的工作經驗,讓我得出的結論:激發孩子識字興趣,教給孩子識字方法,培養孩子識字能力。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漢字的重要性,并對識字產生積極的興趣,他就能自覺地去學習并掌握漢字的音、形、義。怎樣才能做到使孩子對枯燥的漢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增強自我識字的能力呢?我認為可采用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1句】:聯系生活,自主識字
自主識字就是讓學生通過不同渠道自己選擇方法記愿意識記的字,教師只起到引導的作用,并及時鼓勵、肯定、贊美學生,讓學生聽到教師真誠的鼓勵,從中獲得成功的愉悅,增強自主識字的信心。
【第1句】:利用校園文化資源,隨機識字。我帶領孩子們認識我們的校園,包括校園中的各個辦公室、專用教室的名稱及室內的園地、校訓、櫥窗里的標語、花壇樓道里的告示牌和名人名言等。在觀察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出問題,這里寫的是什么?那里寫的是什么?然后,又認識我們的教室,包括班訓、室內各種園地,每天帶領學生學習墻報中的〈〈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內容,在學習識字的過程中,我及時地鼓勵、贊美、肯定學生。使他們很快認識了大量的漢字。
【第2句】:互認姓名,使學生快速而有效地認字。開學初,給每個學生印發
全班學生的座位表,讓家長在家輔導,幫助孩子盡快地熟悉全班同學的姓名。我還為每個學生做精致的`姓名卡,貼在課桌上,方便學生隨時認識該同學的姓名,這樣,全班同學的姓名很快就記住了。
【第3句】:借助生活中的實物、圖片等識字。低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特別喜歡色彩艷麗的圖片,根據這一特點,我每天早晨都在黑板上貼兩三張漂亮的圖片,并在圖片的下面把圖片的內容用漢字表示出來,學生早讀時很愉快地讀記。與此同時,我還讓他們自己搜集圖片,貼在自己的小本本上,讓家長指導寫出圖片內容的漢字,引導他們識字。
【第4句】:利用廣告牌、站牌、宣傳匾、標牌等識字。引導學生利用上街、旅游等機會,問爸爸、媽媽廣告牌上、店面上寫的字。不知不覺中學生即認識了字,又增強了生活的能力。
【第5句】:利用電視、課外書識字。學生平時喜歡看電視、課外書,要有意識地問他們認識了什么字,并講講所看過的故事。這樣既讓學生知道隨時隨地都可以識字,又幫他們養成了看課外書的好習慣。
【第6句】:搜集商標、包裝紙(盒)識字。讓學生搜集商品包裝上的字,讓大家拿著自己搜集編排的商標去找伙伴相互展示,大聲認讀。這樣學生不但會認自己搜集的商標,同時還通過向伙伴展示商標上的字,各取所長,共同進步。
【第2句】:立足課堂,巧妙識字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識字的主渠道。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己想識記辦法,形成識記能力。
【第1句】:利用形聲字特點,讓學生參加游戲記字形。如教學蘇教版第二冊《識字2》一課時,三個小朋友分別拿著馬、鳥等部首卡片站在講臺前。而手持師、候、星、各、它等卡片的學生則根據老師的讀音找到自己的部首朋友,通過游戲,讓學生體會形聲字形旁表意,聲旁表音的特點,從而記住漢字字形和讀音。
【第2句】:利用小故事、順口溜等方法來記憶字形。有一些字,老師可以抓住字形特點,編成小故事、順口溜,讓學生在聽故事的愉悅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把字形永久地保留在腦中。/Article/List/List_41【第83句】:shtml如:教游字時,可以告訴學生,游泳必須有水(三點水),游泳池一般是方形的(中間是方字),小孩子游泳(子)等。在課堂上編一些兒歌順口溜幫助學生識記生字,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區別有、友、左、右等字時,我把這些字編成: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的順口溜;如教朋時,可編成兒歌兩個月亮并排走,一會就成好朋友。為了讓學生牢記美字時,我編了一句這樣的歇后語大王頭上戴倆花臭美。
【第3句】: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記字形。許多字加、減或換部首又能變成另一個新字。老師可以把學過的字進行分類,讓學生文案這些記字方法,充分發揮學生頭腦中的遷徙、聯想功能。如魚加羊是鮮,趣減走是取,鞋去掉革換上蟲是蛙等等。把學生的熟字串成新字,既鞏固了已識生字,又掌握了新字。
【第4句】:猜謎法:如教秋字時,我出示謎語:一半綠油油,一半紅通通,待到豐收時,農民笑呵呵。再如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個黑葡萄目字;千條線,萬條線,掉到水里看不見雨字;十張口,早就有古字;一只手遮著眼看字等。
【第3句】:激發興趣,開心識字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占優勢。根據這一特征,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游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游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
如在教學新課程一年級下冊識字7時,教師可穿插以下活動輔導教學:出示課文左上方插圖,讓學生猜一猜、比一比;在理解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的含義時讓孩子們搭一搭、演一演。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復習生字筆順時,可以用對口令的游戲。如斗字的筆順,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寫?斗字這樣寫:點點橫豎。這就是對口令。復習組詞可以用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等游戲。
童心純真,童心無邪。孩子們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卻閃耀著智慧的光華。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如能以滿腔的熱情為學生鋪路搭橋,幫助學生尋找出隱含在漢字中的童趣,那么識字將不再是他們的負擔,而會成為一種樂趣,孩子也會真正成為識字的主人。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
新一輪教學改革轟轟烈烈地開展到今天,已使多數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學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其中,合理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也已成為每一位教師所必備的才能,如果沒有豐富的、高質量的生物教學資源,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自主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就無從談起,有了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才能使學生擺脫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才能更好地開展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等,這也就要求廣大生物教師正確地理解課程資源,注重平時的發現、搜集、整理制作、積累和總結,從而在教學中有機整合各種資源,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第1句】:明白課程資源
(一)課程資源是指應用于教與學活動中的各種資源。
(二)主要組成部分:
【第1句】:學校資源:如教材、課標、教師用書、教學掛圖、教學模型、實驗室等。
【第2句】:媒體資源:網絡、多媒體課件、計算機、電子白板、軟件、光盤、信息技術等。
【第3句】:家庭資源:家中的書籍報刊、電腦、電視、收音機等。
【第4句】:社區資源:如教育與學科專家、圖書館、少年宮、博物館、報紙雜志社等。
【第5句】:隱形資源: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
【第2句】: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一)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資源
【第1句】:注重日常教學前的備課:在認真解讀課標、抓住教材重、難點的基礎上,善用教輔中的建議、拓展、材料庫和光盤,并據教學內容選取恰當的策略。
【第2句】:課堂上依據策略巧用教學模型、掛圖、媒體、實驗探究手段等資源。
(二)合理開發學生資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第1句】:新課程要賦予課堂教學于"生命力",就必須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從而在實際教學中增強課程的生活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導下進行探究、推導,來獲取新知。
【第2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進行課外的閱讀、探訪、調查、查閱、實地考察、飼養、觀看等實踐活動,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樣,在開發、利用學生資源的同時,學生也學會了開發、利用家庭資源和社區資源。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用心開發、制作課件并在集體備課中積累、建立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發揮媒體資源的最大潛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嗎?我認為不很難,只要你有心!
【第1句】:如,《昆蟲》一節的教學內容就是涵蓋了學校資源(備課所用的教材、教參、掛圖、模型、實驗儀器、教室、黑板等)、學生資源(生活中所見昆蟲)、媒體資源(計算機、光盤、課件、視頻),還有家庭和社區資源(家里的書刊、電腦、社區內的圖書館、報刊室、學者)等多項資源的整合使用。
【第2句】:再如,在《計劃生育》一課中,我充分利用"少生優生幸福一生"圖片這一資源,引導學生先分析圖中的"美",要求學生在我改動第一筆(媽媽裙子兩邊再多加四個孩子)后改動圖片的其他地方,課堂氣氛很活躍,從表面看,學生憑著生活經驗改丑了圖片,可在這一"丑化圖片"的過程中,突出了"多生差生禍害一生"的主題,學生(發揮了豐富的想象力)在改動圖片的歡聲笑語中,從情感上認知、認同了"計劃生育"的必要性。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巧妙地將學校資源(圖片)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體驗——隱形)資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有效地整合在了教學程序中,除完成了課內任務外,還意外地收獲了學生的環保教育成效,教學效果非常好。
總之,在教學中,合理開發和使用課程資源能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事半功倍的成效。一片綠葉、一幅圖片、一段文字、一個生命現象都可能激發出我們挖掘課程資源的靈感,只要你有:一片忠誠上進的心;一份熱愛學生的情感;一顆聰靈的頭腦;一雙獨到的慧眼,并不斷地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你就會在此方面做得很成功!
參考文獻:
范兆雄。課程資源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第2句】:
上一篇:給京劇寫宣傳標語匯聚70句-標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