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參觀校史館有感
校史是一個學校在時間歲月中的痕跡,它見證了我們學校的光輝歲月。以下是校參觀校史館有感,歡迎閱讀。
校參觀校史館有感1
踏進校史館,一股古素純樸,端莊厚重的氣流向我迎面襲來,那瞬間,我的心靈被它震住了。因為即將展現在我面前的將是一所知名大學誕生的全程記錄。校史館里,一頁頁的文字,一幅幅的圖片,一張張的獎狀,一具具的模型,生動而形象地為我們展示了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誕生的全過程;是它們見證了應技大的歷史和過去,也是它們造就了今天應技大的輝煌與不凡!
在校史館中我們追尋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滄桑足跡、品讀應技大的62年歷史。在那記錄歲月雕痕的展廳里游走,看著歷史不斷的上演和謝幕,昨天就在眼前翻開每一張泛黃的書頁。史館將應技大在風雨里成長的歷程一一呈現,每一個成就,每一次獲得,都包含著歷史的意義。走近那一張張老照片,仿佛又走進了應技大那段輝煌絢爛、令人回腸蕩氣的歷史。一幕幕歷史的見證很是振奮人心,看到這些,我的心中是感嘆,更是自豪。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是由全國示范性高工專——上海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冶金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化工高等專科學校以及原國家輕工業部所屬上海香料研究所合并組建而成,是一所有著60余年辦學歷史的以工為主、特色鮮明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堅持以“應用技術”為本,強化內涵建設,走出了一條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特色發展之路。校史館以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及其前身學校的發展為主線,全面展示學校的發展歷程與辦學成果,分為序館、歷程館、新校館、專題館四個部分,采用動態多媒體技術與靜態展板實物結合的形式進行展示。六十二年來,學校不斷傳承創新,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堅持以“應用技術”為本,不斷強化辦學特色,努力培養高水平應用技術人才。學校堅持融入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立足上海,面向長三角,輻射全國,把服務國家和上海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服務長三角中小城市中小企業作為自己的責任與擔當。站在新的起點上,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學校將繼續堅持走“特色立校”之路,堅持走“人才強校”之路,堅持走“協同發展”之路。學校要繼續弘揚“厚德精技、砥礪知行”的工程師文化,培育打造學科專業特色,推進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激發廣大師生的新活力。要積極融入上海建立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國家戰略,主動對接地方支柱產業升級和轉型,全方位構建產學研協同應用技術研究與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踐行應用技術大學的社會責任,朝著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目標勇往直前。
半小時的參觀讓我受益匪淺,認識到了先輩們創建科大的艱辛歷程,感受到了做一個科大人的自豪與驕傲,感到了肩膀上擔子的沉重。21世紀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世紀,尤其是我們應技大人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擔負起“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在“中國夢"中不斷地發展自己的能力為中國的百年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為構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為把應技大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斗。為傳承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五十余年精神文明的我們,對學校的過去倍感自豪,對學校的現狀感到欣喜,對學校的未來更是充滿了信心。哈佛大學有句名言說到: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質量。我們明天更應該發奮努力,讓應技大因為曾經有過我們而驕傲。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完善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趁我們還年輕,去施展才華,去綻放青春,在未來的日子里終生恪守青年時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我想這才是真正的青春的顏色,只有這樣。多年以后我們再回首時才會發現這里是我們夢想開始的地方。我們將以先輩為榜樣,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作為首要目標,發揚傳承“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和“明德、明學、明事”的校訓,銳意改革、開拓創新,用實際行動為應技大的歷史之墻添上我們濃墨重彩的一筆。
校參觀校史館有感2
為了讓全體老師了解學校文化,2022年5月18日全體教職工到圖書樓一層參觀校史館。雖然之前對學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學校發展中的一些細節還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參觀給了我重新系統地認識學校一個良好的機會。
進入館內,映入眼簾的是垂地的.大幅畫面,像一張張氣勢恢宏的國寶級的長畫,上面書寫著我們學校二十多年的歷史,婉轉而又雄偉,接著就是學校各個時期的發展狀態,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學校發展舉步維艱,條件艱苦,可想我們今天這么好的條件和環境來之不易,宜當憶苦思甜,發奮圖強!第三階段學校仍然面對很多棘手的問題和一系列苦難,但在學校領導以及師生的努力下,我們都一一克服了,我們堅強地走過了那段艱難而又輝煌的歲月。到了第五階段,我們學校喜訊連連,成功升本,并更名為山西應用科技學院,這將是是學校發展歷程中的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我們的學校已經建校24年,回首往事,這是怎樣的經歷?24個春秋,24個冬夏,我們的學校陪伴著歷史走過了24個不平凡的年頭。一幅幅展板,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凝重,學校從平地創業,白手起家,到今天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桃李芬芳,現已成為山西省首所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
學院在向著實現“千畝校園、萬人大學”的國家一流民辦本科院校的目標邁進的征途上,將堅持奉行以往優良的辦學方針和思想,繼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理念,加強完善“雙百雙軌”的辦學機制,在大力發展學院內涵建設的同時,緊抓國家教育轉型發展的契機,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學制貫通為突破,以課程銜接為保障,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促進就業為目標,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系統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機制,為廣大有志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門,為推動我省產業轉型升級、城鎮化科學發展貢獻最大的力量。
通過這次對校史展的參觀,讓我對學校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學院會發展的越來越好,也希望全體同仁能夠攜手共建美好科院!
校參觀校史館有感3
九月,我們懷著好奇與憧憬的心情走進了江南大學。優美的校園充滿了江南氣息,我們陶醉于江大的美麗神韻中。今天,我們走進了校史館,回眸江大歷史,重溫江大記憶,我們將更深入地了解江大。
江南大學坐落于太湖之濱的江南名城——江蘇省無錫市,是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目前,在教育部和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已基本建成占地3200畝、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蠡湖校園。這是一座匯聚了4萬師生、充滿活力和魅力的校園。在這里,我們不僅可以
感受到江南山水的靈秀旖旎、碧草佳樹的蔥蘢生機。亭臺樓宇的軒昂氣勢,更可以感受到江大人“篤學尚行,止于至善”的精神狀態。
我們走進校史館,首先看見的是江南大學的發展歷程。江南大學源于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范學堂,經歷了多次,合并重組,在2001年1月,經教育部批準,以原無錫輕工大學為主體,合并江南學院、無錫教育學院,組建了江南大學。校史館里展出的不同時期的印章、校徽、校歌記錄了江大的風雨歷程。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保存了江大的美好回憶。一路看去,我心中不禁泛起一陣陣漣漪。
繼續朝里走,我們看見了許多著名教授學者的簡介。陳列館里擺滿了優秀學子、教授們的筆記、獎狀,以及他們用過的化學儀器、計算機、書本等。一項項研究成果令我們贊嘆不已。實力卓越的江大教師們培育出一批批優秀學子,為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看到這些,我們倍感自豪。
緊接著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校友們以及各大友校在江大50年校慶時贈送的禮物以及祝福卡片。一句句真摯誠懇的祝福溫暖人心。江大用心澆灌著學子,學子也用心回報著母校。江大與其他高校彼此合作交流,友誼深厚長久。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江大的友好、努力,也預見到了江大輝煌的明天。
校史館里還展出了許多名人大家為江大所題的字,江大校園沙盤模型等。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了江大,了解了校史,理解了內涵。
校史館一行使我對江大的愛更深了。我一定踐行“篤學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訓,為江大的美好明天出分力。
參觀校史館有感;2022年5月20日,西安臨潼明媚;踏進校史館,一股古素純樸,端莊厚重的氣流向我迎面;西安科技大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當時就曾提出過;1957年7月,國家高教部決定,將西北工學院采礦;1958年7月,陜西省人委根據西北協作區第二個五;劃轉陜西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學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備軍校參觀校史館有感4
2022年5月20日,西安臨潼明媚。我班同學在郝衛全老師的組織下,來到了圖書館一樓的西安科技大學校史館。我們開始了對校史館的參觀,校史館的參觀活動令我們很有感觸。原來我們的學校有著這么悠久的歷史淵源,發展為如今的西安科技大學,培養了7萬余名高級專門人才,為煤炭工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踏進校史館,一股古素純樸,端莊厚重的氣流向我迎面襲來,那瞬間,我的心靈被它震住了。因為即將展現在我面前的將是一所知名大學誕生的全程記錄。校史館里,一頁頁的文字,一幅幅的圖片,一張張的獎狀,一具具的模型,生動而形象地為我們展示了西安科技大學誕生的全過程;是它們見證了西科大的歷史和過去,也是它們造就了今天西科大的輝煌與不凡!
西安科技大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西安科技大學的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國立西北工學院(由北洋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焦作工學院組建而成)礦冶工程系。礦冶工程系由原國立北洋大學工學院礦冶系(成立于1895年的采礦冶金科)和焦作工學院礦冶系(成立于1909年的采礦冶金科)成合并組建而成,。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當時就曾提出過采礦系從西北工學院分出,單獨成立以采礦為主的高等院校的設想。1954年陜西省委根據陜西地區煤炭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曾多次考慮在西安創辦一所為煤炭工業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的學校。但是,由于當時各方面條件不成熟,均未實現。
1957年7月,國家高教部決定,將西北工學院采礦工程系調整到當時已由上海遷來西安的交通大學。采礦系調至交通大學后,原歸屬采礦系的地質教研組分出,與西安動力學院及西北農學院水利系的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教職工組合并組建了交通大學地質系。
1958年7月,陜西省人委根據西北協作區第二個五年計劃中煤炭工業在發展對培養科技干部的要求,以會辦驥字第307號文正式批準,成立“西安礦業學院”,同時組成了西安礦業學院籌備委員會。在陜西省委、省人委、陜西省煤炭局的領導下,在西安交通大學等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多方努力,籌備工作就緒。1958年9月15日,西安礦業學院開學典禮在西安市吉祥村礦院校址內隆重舉行。一所新的高等煤炭院校――西安礦業學院宣告成立,隸屬于煤炭工業部,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題寫了校名,與中國礦業大學(原北京礦業學院)是當時煤炭系統僅有的兩所5年制本科高校。1998年8月,國務院決定將我校
劃轉陜西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1999年6月9日,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西安科技學院”。2003年4月16日,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西安科技大學”。
學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備軍官培養選拔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實施高校、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實施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實施高校和陜西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2004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等級。學校先后榮獲陜西省“文明校園”、“平安校園”、西安市“園林化單位”稱號。
學校占地面積108萬O,有雁塔和臨潼兩個校區,設有研究生院和17個學院(部)。擁有安全科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學科,7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涵蓋33個二級學科。擁有國家能源煤炭分質清潔轉化重點實驗室、國家煤炭工業采礦工程重點實驗室(省部級)、西部煤礦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1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現有8個國家特色專業、11個省級特色專業,1門國家精品課程、25門省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5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8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9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現有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7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7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和1個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授權點,55個本科專業,形成了以地礦及其相關學科為特色,以工科為主體,工、理、文、管、法、經、藝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全日制在校生【第2句】:2萬余人。
學校有教職工2000余人,專任教師1200余人,教授、副教授400余人,教師中具有博碩士學位者900余人。其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7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選10人,陜西省“百人計劃”7人,陜西省“三秦學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7人,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7人。學校還有一支由200多名專家、教授組成的高水平兼職教師隊伍,其中雙聘院士8人。
“十一五”以來,該校承擔科研項目4238項,其中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54項;科研經費總額【第7句】:379億元;獲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36項;獲準專利520項。
半小時的參觀讓我受益匪淺,認識到了先輩們創建科大的艱辛歷程,感受到了做一個科大人的自豪與驕傲,感到了肩膀上擔子的沉重。21世紀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世紀,尤其是
我們科大人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擔負起“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使命。為構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為把西科大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斗!作為傳承西安科技大學五十余年精神文明的我們,對學校的過去倍感自豪,對學校的現狀感到欣喜,對學校的未來更是充滿了信心。我們將以先輩為榜樣,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作為首要目標,發揚傳承“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和“勵志圖存、自強不息”的“胡楊”精神,銳意改革、開拓創新,用實際行動為西科大的歷史之墻添上我們濃墨重彩的一筆。
校史館參觀心得
校史館記錄了我們學校的歷史,大家知道怎么樣書寫參觀校史館的心得嗎?以下是小編整理好的校史館參觀心得,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參觀校史館后的感受【1】
參觀校史館后,我有許多感受。
校史館承載著學校的許多往事、以前和現在的模范人物、以前的教育設備和許多的榮譽證書和獎狀等等,不僅體現了學校一批一批的人才,更體現了熊官屯鎮中心小學這塊沃土不停的努力,不斷的奮斗,精益求精!
可發出感嘆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思自己。介紹員們介紹時,有兩名四年一班的同學和五名五年級的同學。可是卻沒有我們班——四年二班同學在介紹。
參觀校史館后,我的腦子里蹦出了一大堆問題:“為什么沒選我們班的同學當介紹員呢?我們班同學比不上別的班的同學嗎?我們班同學難道不會介紹嗎……”
仔細想一想,問題也許并不在別人身上,而在自己身上。當我們在外面玩耍中,別人卻仍停在桌子旁讀書、寫字;當我們在早自習上大吵大鬧時,別人卻在認真的寫早自習在黑板上出的習題;當我們在書法課上傳來這樣的話:“忘帶毛筆和水寫布了!”“毛筆怎么找不到了……”別人卻早已拿起毛筆練字了……
差距是從什么時候變的?在一點一滴中變的。當我們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時,別人依然在大步向前走時,這就是距離拉開的時候。
參觀校史館后,那個情景依然在我的腦海里……
參觀校史館心得體會【2】
2010年是我在哈理工大學生活學習的第五年,為了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母校,更加熱愛自己的學校。黨支部帶領我們參觀了校史館,我對自己的學校有了更深層次地了解。
【第1句】:我校是一所黑龍江省屬規模最大的理工科大學,以工為主,理、工、經、管、,文、法、哲、教育學等多學科的大學,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加強國際合作教育,穩步發展成人繼續教育的多層次、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2003年,我校被國家教育部評為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優秀院校。
【第2句】:學校現有四個教學區,總占地面積1【第91句】:9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第66句】: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第12句】:42億元;圖書館藏書220余萬冊,中外文期刊約4萬余種。現有專任教師1396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副教授以上人員710名;在校全日制學生26898名。
【第3句】:學校設有18個學院、4個教學部和4個教學實踐中心,49個本科專業,51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11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領域,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動站,20個省級重點學科,11個省級重點專業,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學科”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工程電介質及其應用技術實驗室”被列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第4句】: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發揮人才聚集優勢,學校在“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支撐”的發展戰略方針指導下,組建起44個科研機構。從“九五”至現在,共承擔國家基金項目、“86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951項,取得科研成果900項,獲獎項目183項,其中“新型本征半導電高分子壓力、溫度雙參數傳感器”,2001年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5770余篇,出版專著386部。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以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改造為契機,走產學研一體化的道路,在校區內建立起科研成果孵化基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與地方政府開展了全面合作。 科研工作的深入開展,不但有力地支撐了學科建設,全面提升了學校的整體水平,而且也為黑龍江省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為此學校榮獲黑龍江省振興經濟一等獎、二等獎和哈爾濱市科技興市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通過此次的`活動我們深刻的了解了理工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學習了老一輩理工人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要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繼續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奮進,踏歌而行,為母校創造更加驕人、輝煌的成績
校史館參觀心得【3】
記得在我們剛入學沒多久的時候,年級就組織我們參觀了校史館,帶領我們了解了我校的校史。在了解了我校的校史后,我有許多感慨和想法。
另外,通過學習校史。我還了解到我校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也就是我們的優秀校友們: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鐵映、張梅穎、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奧組委主席劉淇、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奧組委副主席劉敬民、著名作曲家施光南都是從我校走出的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棟梁之材。
得知我校培養出諸多人才后,我感慨萬千。我們的學校如此優秀,培養出的學生一定也十分優秀。但前提一定是學生也很努力。既然我們有如此優秀的學習環境,我們的學校有如此濃厚的文化底蘊,那我們就更應該努力地學習,不能辜負學校為我們提供的優越環境和文化底蘊。
而且從現在開始,我們要為我們的學校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比如多做凈校和好人好事、見到地上有垃圾隨手撿起、看到不文明行為上前提醒……這些都是我們很容易做到的,但卻可以使我們的校園更加美麗、和諧。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不從自己做起,繼承前輩們的光榮傳統呢?
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為我們的學校做出貢獻吧,可以從許多方面:讓我們把我校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為以后的校友指點迷津,讓我們為校爭光,載入校史,給以后的校友豎起榜樣,讓他們繼續把這種精神繼承。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加油吧!
通過了解校史,我對學校增添了更多的熱愛和崇敬。我了解到了我校已建校63周年,歷史十分悠久。并且我校還是中國共產黨在老區創辦并遷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學,這令我感到無比自豪。另外,在我得知作為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建校以來,一直得到黨和的關心時,我真是感到由衷的自豪。
參觀校史館作文400字
前幾天,李老師帶我們參觀了學校的一處早聞其名,未見其景的地方——學校校史館。
那天下午,最后一節課的鈴聲剛剛響過,李老師急匆匆地走了進來,大聲說:“同學們,我們去參觀校史館。”聽罷,教室里立刻一片歡呼。我的心情也是非常激動、興奮。
在老師的叮囑下,同學們都帶好了紙和筆,準備要去記錄些發現和知識。而我卻不一樣,手里只抱著一本喜愛的課外書。因為當時我還我覺得,如果在那里看書應該是別有一番滋味吧,我一定要好好感受一番。
到了那里,正準備打開課外書的第一頁,我的眼睛卻被玻璃柜里的東西吸引了。我連忙跑過去一看,原來是許多年前實驗小學的.一份試卷。紙都發黃了,卻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出上面用紅色筆寫得公式。我還看到了一些古老的教科書,還有一些當年老師用過的教具。不知不覺中,我手中的課外書不知何時已經合攏,情不自禁地被眼前一件件物品深深吸引了過去。
在展臺里,我還看到了一些校牌,各種版式的都有,整整齊齊的擺放在一起。當我看到一個個金燦燦的獎杯、獎牌時,我的心里充滿了驕傲和自豪。這些榮譽是實驗小學的歷史見證,我為自己在這樣的小學就讀感到榮耀。
這次的參觀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烙印,我會永遠記住我成長的搖籃,以后無論我走到那里,我都不會忘記我的母校——博興實驗小學。
教師點評:真實的文筆,真實的記錄,真實的情感。今天的你因實驗小學而自豪,明天的實驗小學必將因你而驕傲。
觀校史館有感1000字
導語:秋意正濃的十一月,隨班級參觀了校史館。踏進校史館,一股古素純樸,端莊厚重的氣流向我們迎面;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觀校史館有感1000字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校史館觀后感1000字【1】
下午,陽光明媚,萬里無云,在這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里,07級管理科學一班的同學們前往參觀位于上海理工大學校本部的校史館。
在班長朱旭旻,團支書丁藝辰的帶領下,全班同學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聚集在校圖書館前,一同前往位于圖書館正后面的校史館。由組織委員郭法慶擔任此次活動的講解員。
跨入校史館之前,正上面首先看到的是一塊匾額,上面刻有"上海理工大學校史館".
參觀校史館進入大廳,其中一面墻上鑲嵌一段金燦燦的文字,是當年滬江大學的創始人魏馥蘭博士的一段話:"每一艘開往上海的輪船都必須在這所大學的視線內經過,在這樣一個校園,任何有思想的學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大的世界里……"可見,在當時滬江大學的創辦之初,他們就意識到了我們現代大學要培養的是面向國際化的,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知識和技術的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參觀校史館再進去,看到的一扇很有當代西方文明特色的拱門,據說現在在第四宿舍仍留有。在一幅描繪學校過去規模的宏圖上,可以看到眾多如今仍留有的古老建筑,像第五舍,第二餐廳,第一辦公樓、第二辦公樓以及校辦思晏堂等等。學校的很大部分建筑被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列為保護建筑群。一位原住第五舍的同學笑著說:"原來我還住過這么老的建筑啊。"這不得不讓我們再次感慨,學校走過百年歷史,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一路走來,充滿艱辛,確實不容易,那是多少代人,多少校友,多少社會各界人士,和我們在校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
接下來的時間里,同學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陸陸續續的參觀了其他的'展廳。整個過程中,同學們不時的發出不同的感慨,有的情不自禁的說;"我們學校的歷史好悠久啊,"有的充滿了作為上海理工學生的榮譽感跟自豪感,有的心中暗暗定下決心要努力學習,將來回報母校……從同學們的臉上,我們讀到的一個共同的表情就是對學校由衷的熱愛。
參觀校史館在陳設有學校模型圖的大廳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學校的發展規劃,從先前的一個校區,先后在向南北拓寬,去年又收購了原水產大學作為如今的南校區,在未來的日子里,將不斷的擴大發展規模。學校的發展目標一目了然,定位高遠。百年滄桑,華夏巨變;興衰存之,與國同運;歷盡滄桑,百折不撓;愛國敬業,培育英才。
最后,就在結束整個活動之前,全班同學在大廳里合影留念這次意義深遠的校史館之旅。
校史館觀后感1000字【2】
今天下午,黨支部組織我們參觀了我校的校史館。校史館讓我們對杭電滄桑的足跡、五十年的歷史、白發的教授充滿了無限的遐想。在那記錄歲月雕痕的回廊里游走,看著歷史不斷的上演和謝幕,昨天就在眼前翻開每一張泛黃的書頁。
校史館將杭電在風雨里成長的歷程一一呈現,每一個成就,每一次獲得,都包含著歷史的意義。走近那一張張老照片,仿佛又走進了杭電那段輝煌絢爛、令人回腸蕩氣的歷史。一幕幕歷史的見證很是振奮人心,看到這些,我們的心中是感嘆,更是自豪。
據悉校史館是母校五十歲生日的禮物,它占地近千平方米,由"發展歷程"、"領導關懷"、"師資隊伍"、"學科科研"、"人才培養"等十個板塊組成。進入校史館,幾副大圖片格外醒目,杭電的三個校區都出現在圖片上,下沙、東岳和文一,隱隱中散發著杭電獨特的氣息,現代與古典結合、科技與人文并進。誰能想到這被現代都市所掩埋的擁擠校園,這已沒有昨日模樣的紅果園,竟曾上演過那么多的故事。
一張張的照片按時間的順序排列著。那些泛黃的照片仿佛在告訴我們:這里,人才輩出;這里,教學成果豐碩;這里,走出過名仕大家……當照片的顏色愈發鮮活起來,一個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杭電邁著與時俱進的步伐,向我們走來。老校新姿,催人奮進。不論是德育工作,還是教學工作,都是碩果累累。在先輩殷切的注視下,杭電前進的步伐日加堅定沉穩。50年,對人的一生是漫長的,而對一個學校,則是彈指一揮間。杭電,擺脫了蹣跚學步的稚嫩,走過了少不更事的澀澀青春,成熟穩重中,不失銳氣,意氣風發中,添幾多睿智。
50年來所有的科研成果,榮譽獎項,名師教授,對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容在這千平方米的空間里,感謝他們,正是他們構成了杭電的精神基座,讓半個世紀的我們底氣與汗顏同在。通過參觀,我了解到到杭電的創建人以創設一所現代大學為標桿,銳意進取、大膽創新的觀念無疑是充滿朝氣與活力的。歲月如歌,征程漫漫。
歷史被濃縮為驚鴻一瞥,在母校未來漫長的歲月里,相信每個瞬間都會更加精彩。"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訓印在了每個人的心中。歷史我們要緬懷,未來我們要創造。作為杭電的莘莘學子,我們要不懈努力,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上一篇:最新工地安全標語匯編90句-標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