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星馳的IP與文化懷舊解讀《美人魚》論文
三年前,周星馳的《西游·降魔篇》穩奪內地影史春節檔期票房冠軍。三年后,《美人魚》能否續寫票房神話成為春節檔期最大的懸念,尤其是它身處與《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門風云3》激烈競爭的“三國殺”中。不過影片上映第一天,懸念既已化解:首日票房【第2句】:76億元,同時創下華語電影首日和單日票房雙紀錄。
上映92小時,票房突破10億元。上映19天,票房突破30億元,創下歷史紀錄??墒?,社會文化評論與一路飆紅的票房數據極為不一致。影片上映后遭遇了較為兩極化的評論,尤其是即時性和大眾性可觀的網絡評價明顯貶多于褒,許多希望為節慶增添更多歡笑的觀眾,表達出對這樣一個單薄電影故事的失望。
的確,從電影編劇的角度來看,其敘事線索相對單一,愛情戲碼醞釀不足;同時,導演在此并未像前作渲染底層小民(即個人英雄)的僭越和逆襲以折射文化脈絡,而較為宏觀地關注、處理社會階層之間的沖突及其產生的問題;此外,電影美術特效無法否認的“簡約”沒有精進,甚至沒有維持周星馳作品原有的電影工業力道。這樣一部在文化評量中接近及格線的賀歲電影,為何能夠橫掃中國電影市場?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在今日迷影話語體系日漸總體化的內地電影市場中,該片借用文化懷舊的大眾情結形塑著一次文化生產與消費行為的彼此溫存,在盡可能合適的檔期內找到盡可能匹配的觀眾。這個訴諸華人文化共同體記憶的操作說明在華語電影國度,周星馳仍然是頂級的電影IP,對電影市場和大眾文化有著強烈有效的號召、感染力。周星馳作為最大的電影IP(IntellectualProperty)自2023年開始成為中國電影行業一個被熱議與糾纏的概念,主流影視公司紛紛推出以IP為導向的創投項目。IP強調的是文化產品的跨媒介運營,與《美人魚》同期競爭的《澳門風云3》以及《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也是以成熟的文本或IP為起點,賦予其大眾電影形態的文化再生產,前者是屢試不爽的電影續集,后者源自文學名著《西游記》。它們具有文化文本的知名度,文化價值可轉化為品牌的潛力,因此強化了電影的成本控制與成功可能。
那么,獨占市場鰲頭的《美人魚》IP價值何在?美人魚的意象符號是一個可能的答案。這個上半身人體下半身魚尾的奇妙形象既出沒在王爾德的童話《漁夫和他的靈魂》,也化身為《山海經》和《搜神記》中的“鮫人”,代表著人類普遍的文化想象。除此之外,美人魚也頻繁地出現在電影中,較為著名的就有好萊塢《美人魚》《終極人魚島》和香港的《人魚傳說》等。但是我們可以發覺,周星馳版《美人魚》的美人魚母題并不是必然的,意即:如果將本片的人魚置換成漁村漁民,也不會影響港片歷久彌新的母題——資本的暴力驅逐、社區的飄零控訴。
與其說大眾對奇幻生物趨之若鶩,不如說周星馳才是《美人魚》觀眾的期待目標,事實上也構成了最核心的電影IP。當代華語電影的背景下,很少有哪部商業電影能夠像該片一樣如此緊密地與創作者相勾連。它與具有作者電影風格的文藝片絕非同類,如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賈樟柯的《山河故人》等。它不規避商業片的定位,著力于視覺造型、產品包裝、敘事策略,電影投資也完全以利潤追求為導向。當一批華語影壇頂級導演在電影產業化中折戟沉沙后,周星馳這個金字招牌正成為華語電影市場最具號召力的IP。無數內地觀眾自錄像廳時代起便深受周星馳喜劇電影浸染,大銀幕時代的《少林足球》《長江七號》《功夫》《西游·降魔篇》等作品又見證了星爺的電影實力不墜,遂使他成為中國內地迷影文化不可替代的神話。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是,他最為熟知的早期作品《大話西游》當年慘遭票房滑鐵盧,后來卻意外地在內地網絡世界受到另類解讀,轉化成一種文化圖騰,并在10年后的重映中收獲超過2000萬的票房。
當然,《美人魚》作為新的原創故事,具有一定的電影內容潛在票房的基礎,但“周星馳”個人IP著實為影片帶來了更巨大的票房能量:“他用自己獨有的喜劇模式顛覆了那些中心主義及不道德思想,維護了基本的人性與道德。正是憑借這一特色,他才贏得了廣大觀眾的青睞。”
“周星馳”三個字足以成為“路人”觀眾買票的理由;而對于星爺粉絲來說,他更形成了一種自下而上(“欠星爺一張電影票”的話語)的情懷消費對象。影迷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曬出票根,用來回饋星爺在錄像廳時代給予自己的快樂和精神支持。但是,“當欠電影票的口號早就從民間呼聲變為營銷話語,為了不露出被要挾的尷尬相,附庸風雅而濫竽充數的人反倒覺得跟風是件挺時髦的事?!闭f到底這還是一種影迷的自我確認。
《美人魚》公映前不設置提前點映活動,同時拋出16億~18億的保底票房預估,正說明電影資方對周星馳這個超級IP的足量信心。電影營銷方將民間另類話語大膽合法化,無論是在印有“星爺陪你過大年”的海報上,還是影院主創見面會上,都讓這位易于認同的親切長者(意見領袖)“自上而下”地走向觀眾。
因周星馳IP的折沖,即便該片敘事單薄、情感轉折突兀、幽默魅力不足、美術特效欠佳、對話口型失誤,粉絲影迷甚至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原諒的,只因它署名周星馳。相比陳凱歌、吳宇森等知名導演近作所遭遇的“致命”撻伐,粉絲觀眾和普通觀眾對周星馳的評價總體上顯得更為寬容。除了周星馳的大眾文化號召力,我們還應該在整體的文化衍變中追尋闡釋的可能線索。從錄像廳時代到大銀幕時代,周星馳不變的“無厘頭”風格賦予了其作品序列的統一延續。具體到《美人魚》,就比同期或之前的商業電影如《港囧》《萬萬沒想到》《惡棍天使》顯得更有水準,更接近喜劇,或較富有正面社會價值。在縱向與橫向的電影運作中不斷被循環增添新意(億)的、作為IP的周星馳及其《美人魚》,可以說是在正確的檔期迎上正確的觀眾了。文化懷舊再生產?消費!
作為超級IP的周星馳的'確是《美人魚》獲得商業成功的重要緣由,但是這IP是如何與普通觀眾、尤其是粉絲觀眾互動,因而繼續再確認其文化內爆力量的呢?當影迷和星粉慢慢從童年或青年變成足具消費力的中壯年時,他們帶著自己的長輩和后代再次通過《美人魚》,向周星馳所凝聚的文化記憶、港片歷史,以及自己的生命經驗致敬。當一個個個體和家庭再次開啟(或預備著未來的)文化懷舊時,IP便不再嚴格地屬于個人,而進入了華人社會的集體記憶。
懷舊(nostalgia)意味著“社會的激烈動蕩和轉型嬗變,給人們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懷舊便成為人們緩解心理壓力、尋求心理平衡的常用心理保護方式,懷舊行為的背后,是人類尋求心理安全感的表征”?!段缫拱屠琛匪枥L的就是這種心理現實,人們對身處環境的不適應和由此產生的不滿,成為重返昨日的催化劑。這種力量讓人們看上去沒辦法和現實妥協(事實上正妥協著),卻又有能力與過去和諧共處?!爱敶蟊娢幕c大眾媒介在商業上一拍即合,大眾媒介便力求在傳播精神思想之外,尋求一個商家和消費者皆大歡喜的賣點”。
現代社會中懷舊情緒(文化)和消費文化(經濟)的合謀體現著現代人文化認同與身份表述的危機。
無形的懷舊心理正帶來有形的商業利益,也就是說,焦慮無根的現代人正在購買不甚可靠的身份認同,華語電影文化領域也不例外。
在消費主義大潮中,IP電影愈加看出文化懷舊是IP不可或缺的生產性要素。近年來不少華語電影直接標榜懷舊,追憶主流消費群體的過往,也激發著周邊的流行議題及其商業挪用。如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為代表的青春片,以《老男孩》《夏洛特煩惱》為代表的喜劇片或借私人與公共記憶的交疊回望,或借夢境穿越逃避現實,都在告訴觀眾即使是暫時重返過去,代替性地解決一切問題,都是值得的。
《美人魚》就是這種文化懷舊生產與消費意識形態融合的產物。周星馳本身對流行文化(包括昔日港片)的懷舊,源自并影響著觀眾(尤其是粉絲、影迷)集體懷舊的情感欲求。名叫旺財的狗、咸魚、珊珊對劉軒的海膽刺殺、女游客啃食蝙蝠俠頭上的雞翅、博物館館長裸露臀部、八爪魚的下肢被生煎等橋段復制著周星馳前作中的特定元素。重復出現的歌曲《世間始終你好》來自1983年港劇《射雕英雄傳》,周星馳曾在片中擔當龍套。在《功夫》和《西游·降魔篇》里多次使用到的音樂在《美人魚》中再次響起。老人魚講述民族創世神話時身后的鄭少秋留影與《陸小鳳》唱片都將觀眾引向那個逝去的美好的港味時代,也引向當下這部電影的音樂翻唱者。青龍灣角落的那艘破船,與《功夫》的豬籠城寨、《長江七號》的拆遷房、《西游·降魔篇》的漁村等既指向周星馳童年的市井生活記憶,又指向觀眾對于周星馳影像的集體記憶?!斑@種懷舊傾向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們無法確定它所懷戀的客體。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只是這種感情所投射的缺失感?!?/p>
部分持有專業知識和批判視野的觀眾表示不滿,認為這種對自己的無限引用是藝術原創力不足的癥狀。但是這種高度程式化的、不會超越“正確觀眾”期待的電影元素,正標識著IP,引逗著周星馳和粉絲影迷之間的會心一笑,他們均對自我文化身份確認樂此不疲。影片調動大部分華語觀眾能夠理解并為之哄然的電影語言,內在的肌理卻從屬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記憶。正如上面提到的,成為內地主流觀眾的人群恰恰是經歷過港產錄像廳時代的70后、80后,他們的經濟能力令他們能夠扶老攜幼,對“星爺”及其電影在自己生命的烙印進行一次儀式性的感恩,并邀約同道者或不同道者“還星爺一張電影票”。因此,懷舊消費文化的參與者不太會計較電影喜劇橋段的陳舊。
文化懷舊卷入的記憶和想象都暴露出現代人“身份表述”的危機和“文化認同”的焦慮,特別體現在對“故鄉”與“他鄉”的意識混亂和復雜心理上。
想要重返代表著美好過去的家園,或至少其氛圍的潛意識,是導致此種心理矛盾的根源。影片開場人類蹂躪自然環境的畫面令觀眾觸目驚心。劉軒趕去營救美人魚時遭遇的城市大堵車,實在是現代城市人真切的圍困體驗,攪動大眾回到鄉野的強烈沖動。此外,土豪地產商用聲納干擾海洋原初生態、迫使人魚隱居擱淺駁船,也暗示著港人“后九七”的文化困境。雖然該片時空背景不明,但其彌散著一種歷史觀念和精神特質,將懷舊的兩難和宿命的疑惑集于一身。一場可購買的懷舊也是一次內地與香港的對照記。
結語
一部糅合了純愛和環保、卻徘徊在電影藝術及格線的成人童話,之所以能取得商業大捷,實際上源自作為超級IP的周星馳與懷舊消費文化合力的結果??芍^在正確的檔期遇上正確的觀眾。但我們也不免擔憂,“周星馳”的IP是否會逐漸自我損耗、力有不逮,無法繼續提供有力的商業和文化價值以供消費?!洞笤捨饔巍返臅r代過去了,英雄抗爭的神話將如何繼續變形?星爺影迷的后代果真不會被小鮮肉這另一種懷舊(追“新”)強行分流?即便說一切文化的花朵都綻放在歷史的土壤之上,消極自我更新和超級互文本性之下,文化的活性未來安在?
解讀《史學:文化中的文化》的論文
文化,作為一個詞匯概念,一直在人們的爭論中不斷的衍化和發展著,僅僅從1871年至1951年這十年間便出現了多達161種關于文化的定義,由此而見,要對文化進行定義式的說明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那么要以“文化”這樣一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意義廣泛的概念作為主要研究和探討的對象,自然更加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艱苦工程,但是有時候學者們精益求精的精神卻不得不讓我們敬佩:正像張廣智和張廣勇那樣,他們而對著那艱澀、迷蒙卻又在時間長河中不斷變異的西方史學,以及那游移不定的有關文化的定義,卻并未退縮,依然激流而上,最終于2003年8月完成出版了《史學:文化中的文化》一書,而且為了盡量避免讀者在了解西方史學過程中太過于枯澀乏味,他們竭盡心思的將艱澀深奧的內容和雜沓繁衍的思想,磨練的平易可感。盡管作者如此的用心,西方史學畢競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性問題,要真正的理解其內涵還是得費一番心力才行,總體而言,在閱讀了此書后,對于西方史學中,與文化領域相關的概念及其衍生發展還是獲益良多的,此文僅以筆者個人的感官理解作為切入點展開了以下一些淺易的探討,其中的紙漏自是難以避免,希望讀者們多多給予指正,共勉共勵。
首先,對《史學:文化中的文化》一書的整體寫作結構進行一次提綱掣領式的了解:全書除了前言和余論之外,總共分為十個章節,章節與章節之間的展開,是先從概念鋪開,然后跨步在縱向和橫向的視野中進行考察,其間旁征博引的典例更是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名人典著,其后便是在文化的視域中對西方史學的發展及其動態展開了客觀公允的敘述和展望。書名既然選定《史學:文化中的文化》,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要對“文化”和“史學”的概念進行界定的問題,以及解決歷史學與文化之間關系的問題。于是作者開篇便是開誠布公式的展開對以上問題的討論,也如上文所提及的一樣,真正要對文化進行定義式的闡述是相當困難的,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對文化做出自己的不同描述,但是作者還是結合各家的論爭,總結出了以下兩個討論的發展趨勢:一則從廣義上來說,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都視為文化;二則是以狹義的角度進行闡釋,即將精神領域的`人類活動與產物界定為文化。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那般,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文化是一種向更高、更完善方向邁進的理想境界,而這種理想賦予生命以真正崇高的意義。
而關于“史學”的定義,它已在時間的長河中被不斷的提煉和拓寬,雖然現在已經無法確定,“歷史”這個詞是從何時開始從最初的“詢問或調查”的含義擴展到“作為詢問結果而獲取的知識”這樣的特殊意義的,只是跟隨著歷史的腳步我們了解到了:如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有西方歷史學之父之關譽的大家),荷蘭歷史學家蓋爾,英國史學家愛德華·卡爾,比利時歷史學家亨利·皮朗,以及我國著名學者劉知幾等諸多著名的歷史研究者都曾對“歷史”這一詞闡述過自己的觀點:有認為歷史是一場永無休比的辯論的;有認為歷史就是過去的事件跟前進中出現的將來的口標之間的談話;也有認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是人類社會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發展—不論他們的論述方式是否相同,都肯定了一點,那就是歷史學是致力于對古往今來的人類社會做出探討,包容范圍極廣的一門學科。當然,世界上是不存在完全獨立成長的某個事物的,“文化”與“史學”之間也是相互影響著的,我們必須在“大文化”背景上對史學做出整體的研究,也應當注意考察史學與各子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相互影響,不可偏頗而論—以上所論及的一些內容僅僅是該書在第一章中給予筆者的理論知識的補缺。
在該書第二章至第六章,作者圖文并茂的將世界史的編纂,史學從傳統到新史學的發展,由古代到現代的歷史理論在文化中的演進一一呈現于讀者而前我國司馬遷編著的《史記》和古希臘的希羅多德所著《歷史》搭架起了世界史的童年,其后具有更廣意義上的世界史《通史》的編著者波里比阿、以及“世界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芝諾等掌起了世界史童年的輝煌之燈;再往后由于基督教的衍生及其影響的擴大化,在當時的歷史學家眼中人類的歷史進程便不再是人類自身的發展史了,而是全數掌握在了上帝的手中,當然這種思想的植入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直至出現了但丁,并通過他的努力,才又架設起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橋梁。再往后的文藝復興時期人文思想的復蘇,許許多多的學者和歷史學家們紛紛編著了各具特色,且足以論證各自理論的世界史論著,這里也不便一一枚舉。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和觀念的不斷發展前進,世界史的編著范圍在不知不覺中不斷的拓寬著,到了20世紀60,70年代,西方許多歷史學家紛紛采用全球觀點來研究和敘述世界史,并產生了諸如《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這樣的書。這也警示著我們看待問題和研究學問絕對不能夠僅僅停留在當下的時空中,而應該暢游于不同的歷史時空,常常做不同時空的歷史性對話,因為不同時空中存留下的思想理念和著述都是前人們遺留給我們不可多得的財富。
當然,不論是研究還是純粹的了解,都不能夠佇足不前,而是要在時空中找到定位后,進一步進行縱橫領域上的擴充,只有探古察今,方能旁征博引。就像歷史的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一個小區域,而是要在古人和時下前輩的指引之下不斷走出去,類似于當下比較流行的一句標語那般“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各種學問的研究,不僅僅是歷史,都是應該要保持著這樣一直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以及浪跡天涯尋求真理的氣量。當你從傳統的文化中走回到當下的文化視野中,再經歷其他各國文化周游之旅后,走回到所生活的文化背景之下時,你才能夠真正的在歷史和文化中豁然開朗,當然以上提到的游走并非指浮于表而的走馬觀花,而是應該更深入的探究到歷史和文化的死胡同之中,做入木三分的研究。
但凡有了歷史學的研究,和對文化的研究,就不乏各種思想理論的誕生,我國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是如此,在西方則是根據時期分段也產生了具有代表性的歷史理論:就如古典文化時期有赫西俄德、阿那克西曼德、波里比阿、赫拉克利特、亞里士多德等等人的理論與觀點;猶太文化時期則是有安德烈·內埃阿巴·埃班等學者的文化歷史理論;基督教文化時期則是種種以上帝作為學說中心理論系統,就如保羅、奧古斯丁等人關于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理論學說等等,由于這個部分的內容廣泛,在此不再做贅言,只要翻閱了《史學:文化中的文化》這本書,均可從中探個究競。到了近代以及現代,各種理論都發展得相對的更加有系統,如進步觀念的形成和發展,歷史主義的萌芽和發展,以及到了現代發展顯著的批判的歷史哲學、絕對的歷史主義等等。
—在這幾章中所涉及到的內容是相當的廣博的,如若能夠進行細致的研讀必能獲益良多、在近世西方提出的“回到希羅多德去”的口號引領之下,近現代許多西方史學家也提出了許多適應近現代文化發展的文化學思想,主要人物在該書中主要提及有10人,分別是維柯、伏爾泰、基佐、巴克爾、布克哈特、卡爾·蘭普勒西特、馬克思·韋伯、赫伊津哈、斯賓格勒以及湯因比,對于以上提到的每一個歷史學家及其所持的文化學理論,作者都展開了詳略得當的敘述,其間也穿插了作者的獨到見解,而且這部分內容所涉及到的人與理論都是產生并發展于近現代,更加貼近于我們當下的學習生活,對其展開深入一步的學習與研究是比較有現實價值的在該書的最后兩章中,作者借鑒影響與日俱增的年鑒學派的產生即演變,從中窺見了現當代西方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擅變的歷史縮影。
當然,整個西方歷史發展也是一種文化的傳統,是一種歷史的積淀,需要經歷悠長的歲月,以及歷史的洗禮,西方史學也在一次次磨練中,從弱小走向繁茂,從傳統史學走向新史學,而這條不斷向前發展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的風浪波折也是屢屢上演,幸而如今它依然活躍在歷史文化的舞臺之上通觀張廣智、張廣勇兩位先生的《史學:文化中的文化》一書,給筆者留下的最為深刻的感受就是行文中的文化知識俯拾皆是,縱橫交錯,全書的行文敘述圖文并茂,用詞平實卻又不失其專業性與學術性,真可謂是史學書籍中的一個典范之作。
周星馳美人魚觀后感「最新」
導語:《美人魚》為周星馳執導,由鄧超、林允、羅志祥、張雨綺主演的一部融合浪漫與驚險的愛情大片。下面是作文網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美人魚觀后感(1)
這個電影開頭借助“八爪魚”的口說人是“邪惡”的,而且確實通過人的所作所為來表現那種邪惡。然而,它同時又借助那條老美人魚之口說人類中也有善良正直的,并詮釋何謂“愛”,而且,同樣用人自身的行為來展現那種善良與愛??梢哉f,這部電影在通過“人魚”的視角來談論“人”:人的善惡美丑、現代化的成就與災難,以及人類在進一步的現代化中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行為。
我記得最深刻的兩段話,第一段是美人魚姥姥說的那段話:
為了救自己愛的人,為愛奮不顧身是你的本性,你也不必太過自責。愛超越了一切的規矩和界限。愛是包容,愛是忍耐,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永不休止。
第二段話是男主人公說的一段話:“如果世界上連一滴干凈的水,一口新鮮的空氣都沒有,掙再多的錢,都是死路一條。”
美女魚和男主角用生命敘述人魚的愛情故事,溶于愛情之中,展現出悲慘景象,戳人心窩,震撼人心。
美人魚的遭遇,是人們對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結果。我們回看現在我們的國家富強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水源如果都不健康了,賺再多的錢又有何用?我們的環境卻遭到了破壞,北方總是被霧霾環繞著。而很多人面對現在現在的污染,卻是視而不見,這也是一種可悲。我們其實也是環境中的一條魚,在這個環境奄奄一息的生存,期待像《美人魚》的男主人一樣拯救我們的環境。
在這個意義上,我相信星爺的這部電影有廣泛意義,它不是娛樂,而是一種呼吁,是真正的寓教于樂,值得人去尊敬。
美人魚觀后感(2)
在即將面世的華語電影當中,目前炙手可熱勢絕倫,最受熱捧的電影大概有兩部。一部是《尋龍訣》,另一部就是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
作為華語影壇少數幾位大師級的明星之一,周星馳算是目前風頭正勁。華語影壇大師級的明星大概有這么幾位(PS:個人看法,不服來辯):李小龍,姜文,洪金寶(算半個),成龍,周星馳,張艾嘉(算半個)等。李小龍過世多年卻仍然影響力不減。洪金寶、成龍年紀漸老,基本都快打不動了。洪金寶已然淪為純粹的戲骨。成龍雖然檔期滿滿幾乎每年都有主演電影面市,但似乎有點轉變成為生意人的跡象,在電影上也屢屢耍嘴皮子。張艾嘉的名氣和才氣已不如當年。姜文去年導演的作品《一步之遙》,由于媒體和粉絲的過度造神,導致偶像的崩塌。近年來,媒體及網絡上大有吹捧抬高另一位電影明星周星馳,將之奉上神壇之勢。周星馳有可能是下一個造神然后崩塌的偶像。
幾年前,周星馳先生的激流勇退,坐鎮幕后或許是更明智的選擇。雖然大批星爺擁躉和鐵桿影迷堅稱,周氏電影只要周星馳本人主演,票房定能逆天,口碑天下無敵。然而周星馳是個精明人,他自己知道那個度在哪里,怎么把握。事實上從《長江七號》起,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從《少林足球》開始,經過《功夫》,再到《長江七號》,周星馳就已經意識到,他的表演才華和靈感在逐漸耗盡,或者說他的精神狀態以及外形體能已不再像他年輕時那樣支撐著他擔當主演。當周星馳頂著滿頭花白的`頭發,臉上皮膚因膠原蛋白的遺失而漸漸失去光澤皺紋見多的時候,經過歲月的摧殘,他的眼神也不再一如既往的明亮,你以為周星馳還能像"至尊寶"那樣風度翩翩,像"唐伯虎"那樣無厘頭下去?當然如果像午馬或吳孟達那樣當戲骨肯定不是問題。請不要誤會,這里絕不是說周星馳不能當主演的意思,而是說他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周星馳了,不要抱太高的期望。大概還有些人看不明白,那我就講明白了,周星馳其實不是不想演,而是演不了。好漢不提當年勇,服老才是真丈夫。
作為導演,三年到五年一部電影的創作間隔,剛好保持了靈感積累和支出的平衡,所以周星馳導演的作品到目前為止,都還保持不錯的質量。
美人魚觀后感(3)
今天很榮幸可以看到周星馳《美人魚》的首映。不得不說周星馳的戲從《少林足球》開始到后來的《功夫》《長江七號》《西游降魔篇》,我都是一家人去電影院看的,總覺得過年如果有星爺的戲是不可以錯過的。
雖然我之前在網上看了兩段片花,可是也確實從片花里是看不出這部電影的大概劇情走向,也沒去猜想(其實是不想承認自己想不到),就帶著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進了影院。電影一開始就播了殺鯨,砍樹,海水污染等片段,才知道這部戲雖然名叫《美人魚》,卻沒有巫婆,沒有群舞,美人魚沒有用歌聲換取雙腿,但還是給美人魚配了一個現實的王子,用了一個童話故事來述說生態環境的保護。
因商人軒(鄧超飾飾演)買了銅鑼灣的地,為了取得填海的批文,用聲吶驅趕并且殺害了附近的海豚,也危害了海底不明物種--美人魚。美人魚被逼逃進了一個區域,開始計劃美人計,派出她們自認最美又最了解人類生活的美人魚珊(林允飾飾演)實行。雖然計劃是簡單粗暴,哪里知道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美人魚最終愛上了商人。
這部戲的題材是新鮮的,也剛好集合了大家對美人魚的好奇和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新鮮的題材再加上周星馳的功力和跟鄧超碰撞出來的火花,這部戲一定有讓妳在看時捧腹大笑,看完后走出影院時會沉思戲里要帶出來的信息。
有兩幕印象比較深刻的片段是影院里笑聲最多最長的。一幕是美人魚珊為了刺殺軒少而遇到的種種挫折,這用了周星馳一貫搞笑的作風,雖然已猜到了走向,可是還是很好笑。這讓我想起一句廣東話:橋不怕舊,最緊要受。第二幕就是鄧超報警,警察畫了幾幅美人魚畫。這幕影院里很多人笑得很大聲,我卻覺得還好。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看了這一部分的片花,心里有可能也覺得大家對美人魚的認識沒道理警察會畫出這些四不像的畫。
再說其中的一幕,美人魚以為軒少會按門鈴,大家在門后擺好姿勢準備攻擊他。這一幕明明就沒什么感傷,看著那些演員擺的pose和拿著的武器,應該是歡樂的,我卻在背景音樂響起來時,一股不知從哪來的悲傷涌進我心頭,我竟然想哭,我看著人魚為了生存,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不惜一切,被逼的拿著武器對抗敵人。這有可能就是星爺要帶給大家的,在歡樂中把信息專遞給大家。軒少對著美人魚說你到底明不明白我要說什么,美人魚說其實不明白的是你。錢固然重要,可是如果有一天沒有一滴干凈的水喝,吸不到一口干凈的口氣,有錢也沒用。
查了百度這部戲用了3億制作費(本人不是很確定,有誤請原諒),原諒我一個門外漢,無法了解這數字代表什么。我只知道,比起星爺歷年來的電影,這部的cg是我覺得最好的。雖然無法和國外好萊塢比,可是也算是不錯了。
至于影片里的愛情方面,我個人覺得比較弱。認識一天會愛到如此真的令我很懷疑?!有可能是因為電影短短90多分鐘沒有那么多空間交代,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個人不能接受認識一天就能愛得死去活來吧。
再來文案演員方面。我除了鄧超的《跑男》(跑男其實也就看了幾集)沒看過他的戲,電視劇沒有,電影也沒有。今天看了鄧超飾演的軒少就覺得星爺找對人了,搞笑方面很好,自然不做作,就只是在游樂場那幕哭戲我個人覺得還欠缺一點,但最后那幕英雄救美我是有感動的。
小豬羅志祥,之前的《西游降魔篇》讓我留下印象。一個演員如果不是主角可是卻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和每次提起那套戲必定提起你,那你是成功了。這次羅志祥飾演的八爪魚戲份蠻重,他是美人計的策劃者,也是美人魚的守護者。小豬的表現和《西游降魔篇》一樣,他的搞笑路線,方式也一樣,對白很有笑點。有幾幕讓我噴笑的,一幕是電風扇的,笑點來得出其不意,讓我沒有準備的笑出來,還有一幕是穿著廚師的制服,還有一幕是穿褲子的。突然發覺小豬在《美人魚》的演出有笑點有爆點還讓人印象深刻,說明了他這次也是成功得讓大家記住他了。他拍這部片時有可能要躺著走或是要吊著走,應該不簡單,演得很自然,感覺就是和八爪魚融為一體了,這邊也要贊贊電影的CG。只有兩幕與那個老美人魚(張美娥飾)的對話,就因為對白我個人覺得不好笑,讓我似乎覺得有些無聊。
張雨綺飾演蘭總,是個商場女強人,后因為在愛情方面輸給了美人魚而變得瘋狂。張雨綺是個大美女,身材也很好。我之前還以為她是生態環境保護者,結果是我想太多了,后來確是給了我一點驚喜。
林允飾演美人魚,一個新人,一個18歲的星女郎。我個人覺得演技蠻自然的,也放得開,刺殺鄧超那幕我確實是笑得不停,最后奮死一逃我也感覺到了她的視死如歸,最后一幕我也確實是在影院里流淚了。
整體而言,星爺的戲還是值得去影院看的,跟著大家一起的大聲歡笑,享受著影院音響的背景音樂,看著星爺天馬行空呈現的畫面,走入星爺的童話世界,在歡笑中帶出他的信息,在笑聲中留下感動的眼淚,在走出影院時又慢慢沉淀慢慢沉思慢慢回味。一部用了幾年制作,慢工出細活的電影必須得在電影院里享受著它的綻放。
周星馳美人魚觀后感作文
導語:《美人魚》該片講述了富豪劉軒和為了拯救同族前往刺殺他的美人魚珊珊墜入愛河,譜寫了一段人魚愛情童話的故事。該片于2023年2月8日在中國上映。下面是作文網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美人魚觀后感(1)
在即將面世的華語電影當中,目前炙手可熱勢絕倫,最受熱捧的電影大概有兩部。一部是《尋龍訣》,另一部就是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
作為華語影壇少數幾位大師級的明星之一,周星馳算是目前風頭正勁。華語影壇大師級的明星大概有這么幾位(PS:個人看法,不服來辯):李小龍,姜文,洪金寶(算半個),成龍,周星馳,張艾嘉(算半個)等。李小龍過世多年卻仍然影響力不減。洪金寶、成龍年紀漸老,基本都快打不動了。洪金寶已然淪為純粹的戲骨。成龍雖然檔期滿滿幾乎每年都有主演電影面市,但似乎有點轉變成為生意人的跡象,在電影上也屢屢耍嘴皮子。張艾嘉的名氣和才氣已不如當年。姜文去年導演的作品《一步之遙》,由于媒體和粉絲的過度造神,導致偶像的崩塌。近年來,媒體及網絡上大有吹捧抬高另一位電影明星周星馳,將之奉上神壇之勢。周星馳有可能是下一個造神然后崩塌的偶像。
幾年前,周星馳先生的激流勇退,坐鎮幕后或許是更明智的選擇。雖然大批星爺擁躉和鐵桿影迷堅稱,周氏電影只要周星馳本人主演,票房定能逆天,口碑天下無敵。然而周星馳是個精明人,他自己知道那個度在哪里,怎么把握。事實上從《長江七號》起,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從《少林足球》開始,經過《功夫》,再到《長江七號》,周星馳就已經意識到,他的表演才華和靈感在逐漸耗盡,或者換句話說,他的精神狀態以及外形體能已不再像他年輕時那樣支撐著他擔當主演。當周星馳頂著滿頭花白的頭發,臉上皮膚因膠原蛋白的遺失而漸漸失去光澤皺紋見多的時候,經過歲月的摧殘,他的眼神也不再一如既往的明亮,你以為周星馳還能像“至尊寶”那樣風度翩翩,像“唐伯虎”那樣無厘頭下去?當然如果像午馬或吳孟達那樣當戲骨肯定不是問題。請不要誤會,這里絕不是說周星馳不能當主演的意思,而是說他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周星馳了,不要抱太高的期望。大概還有些人看不明白,那我就講明白了,周星馳其實不是不想演,而是演不了。好漢不提當年勇,服老才是真丈夫。
作為導演,三年到五年一部電影的創作間隔,剛好保持了靈感積累和支出的平衡,所以周星馳導演的作品到目前為止,都還保持不錯的質量。
美人魚觀后感(2)
比起有文化的流氓,我更喜歡有脾氣的文化人,他們不一定是這個社會所喜歡的那種八面玲瓏的人,也未必能夠得到這個社會正確的認知與對待,不過始終他們還是死硬地堅守著,不知道是該感慨這樣的現實創造了這樣的童話,還是那些自由情懷者們自命清高獨裁下的無奈低調。慶幸的是周星馳一直是這樣的人,從上一部《西游降魔篇》的夜獨俠到現今和自己和好的沉默人,始終未變不受紛紛擾擾世間干擾,你無法從他那里獲得更多的、更多的,他仿佛是一個清心寡欲之人,就算可能就此被商業淹沒。
比起以青春之名或情懷之名舉起所謂的品味大旗,我更喜歡明知殘酷也確信痛苦是誕生致命美麗的土壤,焉耆了殘酷和憤怒本身,與這個世界和自己和解確信童話故事本身簡單故事后的宇宙寓意。說一件事情做一件事情,不懷揣太多的欲念與痞性,也不指望去坐陣教育誰,而是真心實意地將一個故事講好,不論是否最終能夠做到深刻,坦誠認真便好。
《美人魚》這部影片具有周星馳電影的`基本元素,小人物的成功成長史,卻始終不被所謂真正有錢人成功者打心底里接受,他向往著小人物最簡單的一個雞腿的快樂,掙扎在成功腐爛和失敗者猥瑣之間無所適從,這就是現在大多數人酸不酸甜不甜有著自虐傾向的心態,而商業市場也極力迎合并推崇延伸而出的文化產品,因此認為殘酷青春和自命不凡就是高逼格高雅情懷,而忘了真正的人文關懷是真正關注人之本心給予善良的撫慰與微笑。就像《美人魚》中的姍姍,在被軒少填海工程毀掉了大海這個家園,她也無法下手殺死這個自卑心卻一直要裝成強人的軒少。在周星馳的影片中,你都能找到這樣的人物,她或許是《功夫》里的啞女,也可能是《西游降魔篇》中的降魔師,也是《喜劇之王》里青春的飄飄,愛情是一場拯救與救贖,唯有在愛里才能得到真情實感。
自然,還有眾多的小人物,他們是港片中的那些街坊鄰居們,或許他們并沒有什么背景或者巨大的能量,但是他們是一群不可忽視無法左右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便是一個點,開啟一個能量源泉的推進器。
看過《美人魚》后最大的感受應該是影片中關于美人魚這個本身的設定,可以理解為環保篇,可以歸納成為這個迅猛發展社會向世人道歉的人性篇,也可以簡單地劃清財富本身惡勢力背后的簡單粗暴,或者你還可以將這部影片放在用了一個愛情故事講述了愛才是人們真實所需的財富。
《美人魚》想要講述的并沒有那么復雜,正如周星馳所言,相信童話故事中所蘊含的深切哲理,而相信童話故事是一種美好的開始,而不是是惡終惡,亦不是你惡我也惡,卻始終不認為這個惡其實是來至與自己,也不肯就此承認也不會背負,如同不愿相信人是需要救贖,也不愿意自動背負這個軛去善待他人,終究也才善待了自己。如此簡單的道理,不是人人皆知的,因為他們認為那是童話,與己無關而已。周星馳只是想告訴大家,童話只要相信便是現實,是那個再真實不過的現實而已。因為,他就是其中一份子,只是大家都被那些有文化的流氓給帶壞了罷了。
上一篇:積極向上的跑步口號聚集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