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用環行器批生產技術研究論文
環行器在民用通信領域用量巨大,主要起雙工、環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微波器件,但目前市場上環行器的價格較高,供貨周期長。因此,有必要從技術和管理上對環行器批生產技術進行研究并提出解決方案。
環行器是非互易的多端口器件,其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當電磁波從端口1輸入時,通過調節適當的參數,其能量就能幾乎無損耗從2端口輸出,端口3則無能量輸出。
環行器在移動通信系統中用量巨大,但由于目前市場上環行器供應商在產品批量生產管理能力、生產過程控制能力、產品容差設計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產品合格率低,生產效率低,導致產品價格昂貴并且周期較長。因此,本文在環行器生產的制約因素方面提出解決方案。
1研究目標和主要考核指標
【第1句】:1研究目標
本文通過對通訊用L波段環行器批生產技術研究,突破批量生產管理技術、生產過程控制技術、容差設計技術,完善環行器批生產管理質量控制體系,使產品一次裝配合格率達到【第99句】:73%,產品生產能力達到每天300只/人。
【第1句】:2研究內容
“L波段環行器”批生產技術研究內容如下:
(1)容差設計技術;
(2)一致性裝配工藝技術;
(3)批生產管理技術;
(4)統計過程控制技術。
【第1句】:3主要考核指標
批生產能力主要考核指標:
(1)產品一次裝配合格率達到【第99句】:73%;
(2)產品生產能力達到每天300只/人。
2技術可行性分析
【第2句】:1研究方案
項目分為三個階段:樣品階段、小批量試制階段和批生產階段。
樣品階段包括電路設計、結構設計和工藝設計,解決容差設計問題,進行三批次生產,每批不小于10只,一次裝配合格率大于95%。
小批量試制階段包括PID(過程識別文件)編制,工藝文件細化為操作文件,過程檢測規范制訂,工裝夾具設計及制作;解決產品一致性問題,進行三個批次生產,每批不小于100只,一次裝配合格率不低于【第99句】:73%。效率達到每天150只/人。
批生產驗證階段包括質量保證大綱、生產過程控制文件編制,工藝優化,SPC,缺陷分析及其糾正及預防措施方法研究,建立批生產體系;解決批生產工藝及管理問題,進行三個批次生產,每批不小于1000只,一次裝配合格率不低于【第99句】:73%。效率達到每天300只/人。
【第2句】:2技術途徑
【第2句】:【第2句】:1容差設計技術
容差設計包含結構及電路的尺寸容差設計和材料性能的容差設計,尺寸容差主要有永磁體、中心導體、鐵氧體基片的尺寸誤差。材料性能主要指鐵氧體基片的電磁性能和永磁體的磁性能。
采用以下方法開展容差設計技術研究:
(1)確定永磁體、中心導體、鐵氧體基片的尺寸誤差和鐵氧體基片的電磁性能及永磁體的磁性能偏差的一般水平;
(2)采用仿真分析方法,找出關鍵尺寸偏差和材料關鍵參數偏差;
(3)建立環行器的參數化仿真模型,通過仿真分析找出關鍵尺寸偏差和材料關鍵參數偏差。
【第2句】:【第2句】:2一致性裝配工藝技術
一致性裝配工藝技術包含裝配工藝技術和裝配一致性控制技術。“L波段環行器”結構相對簡單,中心導體通過器件端口引腳固定。本項目的裝配工藝技術主要是引腳的裝配和蓋板的.裝配。
引腳裝配包括介質套與腔體裝配,引腳與介質套的裝配,引腳、介質套、腔體均為緊配合。通過研究裝配的方法,設計適宜的工裝夾具,保證引腳、介質套、腔體過孔同心,引腳底面與腔體底面之間平整,保證引腳裝配一致性。
蓋板裝配主要存在兩個問題:其一是旋擰蓋板時,中心導體受力,產生轉動;其二是永磁體已經充磁,蓋板是良好導磁體,裝配時蓋板與永磁體相吸,導致蓋板螺紋與腔體螺紋難以正確卡合而失效。輕微時,蓋板不正,嚴重時損壞螺紋。
為了解決蓋板裝配問題,采取以下措施:
(1)在結構設計中,增加防轉片,防止中心導體隨蓋板裝配轉動;
(2)設計工裝夾具,確保蓋板螺紋與腔體螺紋正確卡合。
【第2句】:【第2句】:3批生產管理技術
批生產管理技術包含物料管理、工裝夾具管理、儀器設備管理、產品批次管理、各工位工時分配、生產進度管理、不合格品管理、外包管理等內容。
本文結合“L波段環行器”開展批生產管理技術研究,建立批生產管理體系,實現生產高效有序、過程可控、產品可追溯。為此采取以下措施:
(1)編制PID文件、工藝操作文件、過程檢測規范、過程控制文件等,細化生產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
(2)提取過程數據對生產過程進行分析和控制。
【第2句】:【第2句】:4統計過程控制技術
結合“L波段環行器”開展統計過程控制研究,采用以下途徑:
(1)確定關鍵工序節點和關鍵工藝參數;
(2)確定關鍵工藝參數的控制量;
(3)確定已確定的工藝參數的采集、檢測、統計方法(計數、計量);
(4)確定采用的控制技術;
(5)根據統計數據,利用控制圖進行受控狀態分析;
(6)對失控狀態運用直方圖、因果圖等方式分析失控原因;
(7)根據分析結果,采取糾正或預防措施,優化工藝參數;
(8)再確認工藝參數的控制量,達到過程統計受控,維持過程的穩定和減少過程的波動,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可靠性;
(9)計算Cpk,并進行分析;
(10)修訂工藝和操作文件。
3應用方向及成果形式
【第3句】:1應用方向
隨著通信行業的快速發展,通信產業有望突破萬億,而環行器直接用于基臺(站)和移動臺系統中,需求量巨大,預計未來10年環行器年需求量至少在上億萬只。
L波段環行器批生產技術攻關后,所得到的過程管理方法可應用于其它民用鐵氧體器件的生產,軍用鐵氧體器件的批生產也可借鑒該技術。
【第3句】:2最終成果形式
(1)PID文件
(2)工藝操作文件
(3)過程檢測規范
(4)質量保證大綱
(5)生產過程控制文件
4結束語
環行器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率容量大、可靠性高等系列優點,是通訊微波電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器件之一,市場需求量巨大,如何控制產品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是環行器生產廠商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通過對環行器批生產技術研究,使得我們在容差設計技術、裝配工藝技術、過程控制技術以及管理等方面可得到較大提升。
甲醛及多聚甲醛生產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甲醛屬于無色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作為工業生產中甲醛的最佳替代品,多聚甲醛中呈片狀固體,屬于低聚合度的固態甲醛產品,便于儲存與運輸。本文深入分析了甲醛以及多聚甲醛的不同生產技術,由不同角度降低生產成本,以便提高甲醛以及多聚甲醛的質量水平,在提升生產效益的基礎上提高企業的競爭實力。
關鍵詞:甲醛;多聚甲醛;生產計劃
聚甲醛,英文縮寫為POM,這種材料是目前工程塑料的最常見的五種,其硬度是驚人的,有著“超級鋼”和“聲譽從鋼”的美譽,聚甲醛是一種綜合性能非常優良的熱塑性工程塑料的應用范圍很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的汽車行業和一些新興產業如電子工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因此,導致中國的聚甲醛需求量也越來越高。
1甲醛生產技術簡析
【第1句】:1直接氧化方法
甲醛與水是此反應中主要的反應物,且副反應物為甲醛與水。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為了提升甲醛的收回率,還應注意控制反應溫度,具體來講,應細化分為以下兩種方法。一種是銀法催化氧化方法,主要由儲備甲醇、計量、蒸發、氧化以及冷卻吸收等流程構成。首先,應將甲醇溶液及壓縮空氣輸送至蒸發器中,并將其置于薄層銀表面,保持350攝氏度的溫度。氣體產生后會進入吸收塔并在其中進行冷凝吸收,塔底則會收集到液態的甲醛。此反應過程中的催化劑為銀,根據催化劑的形態也可以被分為電解銀以及浮石銀等兩種方法,兩種方法的工藝較為成熟,且電耗較低,擁有較低的生產成本,但甲醛的`吸收率較低,且會產生多種副反應,以致影響了正常的工藝流程[1]。另一種是鐵鉬催化氧化方法,它具備壓縮、反應吸收等流程,可以生產較高濃度的甲醛。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應在氧化器內放置足量的混合氣體,并使用五氧化二釩以及氧化亞鐵等催化劑,控制反應溫度為300至380攝氏度。這種方法中催化劑性能較佳,且吸收更為完全,缺點是設備的使用率較低,且需要消耗較大動力,以致無法有效分離產物。但它需要的反應溫度較低,且余熱利用率較大,因而具備較為明顯的經濟性。上述兩種方法中,催化劑是其最為主要的影響因素,直接影響著生產效益水平。為此,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應注意提升催化劑的性能、活性、機械強度以及熱穩定性[2]。
【第1句】:2甲縮醛方法
甲縮醛是一種無色、透明且伴有氯仿氣味的液體,以往人們利用甲縮醛以及鐵鉬催化劑進行甲醛的制作,使其具備了一定的工業化特點,其具體的流程如下:一是合成甲縮醛,且利用甲醇、甲醛以及催化劑等反應物開始反應。此種方法可以緊密連接各種催化器的反應器,在常壓下便可以完成,且溫度一般被控制在60至90攝氏度。二是生成甲醛氣體,三是吸收甲醛氣體,四是分離甲醛水溶液。這種方法可以確保生產閉路的循環,提升了生產效率,具備較好的發展前景。
【第1句】:3循環方法
此種方法可以分為尾氣循環以及甲醇循環兩種方法,尾氣循環主要借助尾氣風機,利用尾氣帶走不必要的熱量,確保了甲醛濃度的合理性。同時,甲醛氣體僅在高溫區域進行短暫的停留,也降低了副反應的發生幾率。因此,此種方法的優勢在于其存在較少的副反應,且獲得的甲醛濃度較大。但缺點在于其需要較長的反應時間,投資成本較大,且耗時較長,為此,此種方法并不十分適用實際的生產過程。
2多聚甲醛的生產技術
低聚合多度甲醛以及固體多聚甲醛屬于多聚甲醛的兩種不同類型,其中低聚合多聚甲醛存在較大優勢,且純度較高,顆粒更為均勻對稱。而固體多聚甲醛僅在解聚方面優于前者,其缺點更為明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工作人員應注意掌握產品的聚合度,避免甲醛出現高度聚合問題。同時,也應減少干燥脫水時間,提升產品的實際回收率[3]。首先是真空靶式干燥方法,分為真空濃縮、聚合、干燥、篩分以及粉碎包裝等流程,此工藝的投資較小,且具備高效節能的優勢,但卻存在出料困難且生產周期較長等缺陷,因而一般不被使用于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其次是金屬傳送帶干燥方法,分為濃縮、冷卻固化、干燥以及粉碎包裝等流程,此種工藝具備較大的靈活性與密封性,可以有效控制干燥介質的相關參數,提升了操作的可靠性與有效性。同時,設備安裝更為簡便,但占地面積較大,運行過程中易產生噪音,因而很難獲得顆粒狀的產品。再次是噴霧干燥方法,分為解聚、真空壓縮、干燥以及噴霧造粒等流程,此方法可以獲得細顆粒狀的多聚甲醛,且其具備較好的水溶性與流動性。此種方法需要的干燥時間較短,且可以獲得流動性與靈活性較好的多聚甲醛顆粒,但卻很難實現有效分離,且熱效率較差。最后是共沸精餾法,分為濃縮、共沸脫水、過濾以及干燥等流程,此方法可以獲得91%以上含量的甲醛,制作的多聚甲醛質量水平較高。但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比如很難實現同收且需要多樣的共沸劑。
3結語
當前,我國多數企業依然采用傳統的方法生產甲醛,不但能耗較大,且無法控制其聚合度,以致產品質量水平較低,性能較差。為了滿足當前市場對甲醛以及多聚甲醛產品的需求,生產廠家應由國外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與外資企業進行有效合作,以提升甲醛以及多聚甲醛產品的質量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企業的競爭實力。
參考文獻:
[1]王立輝,劉瑞英,王娜,郭宏斌,張寧寧,李前鋒,付景倫.甲醛及多聚甲醛的生產技術[J].河北化工,2012(12).
[2]潘貝貝,王曉莉,張文輝,谷守玉.多聚甲醛合成脲甲醛緩釋肥工藝初探[J].磷肥與復肥,2023(01).
[3]馬煒婷,胡玉峰,魏立虎,高躍.離子液體在環丁砜中催化多聚甲醛合成三聚甲醛的研究[J].中國科學:化學,2023(12).
無公害玉米生產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特別是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保健意識逐漸增強,對無公害玉米的需求逐年增加,因此發展無公害玉米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也具有很好的綜合效益。根據國家無公害農作物標準化生產技術要求,結合玉米生產實際,總結了無公害玉米生產技術。
關鍵詞:玉米;無公害;生產技術
農業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第12號部長令發布的《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的要求,經認證合格獲得認證證書并允許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未經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農產品。
1產地環境要求
產地的選擇要根據本地區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現狀等方面的因素綜合考慮。選擇的基本原則是:生態條件良好,遠離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農業生產區域。具體來說就是,產地最好集中連片,具備一定的生產規模,產地區域范圍明確,產品相對穩定;產地區域范圍內、灌溉水上游、產地上風向,均沒有對于產地構成威脅的污染源;另外,應盡量避開公路主干線。在區域環境協同作用層次上,定期開展區域農業環境的監測、調查和評價,制定農業環境的中長期保護計劃,保障和逐步提高區域農業環境的整體水平。在生產基地管理層次上,應制定適應當地生產特點的生產技術規程,生產操作標準化;制定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做到責任可追溯;制定污染防治與消除的緊急措施,建立農產品基地環境安全預警系統。
2肥料、農藥使用要求
農業生產中肥料、農藥等投入品是為滿足農作物對植物營養的需求和防治植物病、蟲、草害的必需品,是確保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重要農業措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肥料、農藥的使用時農產品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之一,不合理使用肥料、農藥,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使種植業產品中藥物殘留量超標。因此,要建立嚴格的投入品管理制度,對投入品的選擇、購買、出入庫、使用、貯藏等方面制定管理措施。
【第2句】:1肥料管理
肥料是指以提供植物養分為主要功效的`各種物料,按經濟性狀可分為化肥、有機肥和微生物肥料三類。無公害玉米的肥料施用應按照科學施肥、配方施肥的要求,以有機肥為主,氮磷鉀肥配合使用。以符合促進增產,保護土壤環境,培肥地力,實現可持續生產的要求。所使用的商品肥料,除根據農業部《肥料登記管理辦法》規定免予登記的品種外,均須通過省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登記,并允許在玉米上施用的肥料產品。
【第2句】:2農藥管理
農藥是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手段,特別是病害流行、蟲害暴發時更是有效的防治措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并非不使用農藥,關鍵是如何科學合理地加以使用。禁止使用無“三證”農藥和高毒、高殘留農藥或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的農藥。在選擇農藥時,一是選用效果好,對人、畜、自然天地都沒有毒性或毒性極微的生物農藥、生化制劑、病毒制劑和農用抗生素等;二是選用植物性殺蟲劑;三是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以及植物源農藥、礦物源農藥、生物農藥等。農藥施藥后不能馬上采收或收割,應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的規定,以免造成人、畜中毒和加大農藥殘留量。
3栽培技術
【第3句】:1品種選擇
種子質量應達到國家一級種子質量標準,選擇產量高、品質好、抗病性強,通過品種審定且適宜當地種植的玉米品種。
【第3句】:2土壤選擇
選擇土層深厚疏松、有機質豐富、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保肥保水力強、pH6~7的砂壤土,集中連片種植。
【第3句】:3適宜播種期
玉米是喜溫作物,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2℃以上,適宜播種。苗期、拔節期,生長下限溫度為10℃,最適溫度為18~20℃。孕穗、抽雄期,下限溫度為17℃,上限溫度為35℃,最適溫度為24~26℃;灌漿期最適溫度為24℃左右。0℃為致死溫度。氣候適宜,光照充足,無霜期≥120天,積溫≥2400℃,使玉米能夠充分成熟,自然災害及病蟲害較少發生。
【第3句】:4整地播種
種植前將地犁松、翻曬、耙碎,撒施基肥后耙平,使基肥充分與泥土混勻,再起畦種植。基肥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1500~2000kg/667m【第2句】:過磷酸鈣50kg/667m【第2句】:復合肥20kg/667m2。
【第3句】:5水分管理
苗期應注意防澇漬,中后期防干旱,播種時如遇干旱,要及時澆水后才播種。出苗期控制土壤水分在田間持水量的60%~70%;苗期保持土壤水分在田間持水量的60%~65%,促進根系生長,此期水分過多要排水降漬;拔節期以后進入玉米需水高峰期,應保持土壤水分在田間持水量的75%~80%,水分不足時要引水灌溉。
【第3句】:6病蟲害綜合防治
病蟲害防治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學防治綜合措施,充分發揮綜合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措施,盡量少用化學農藥。
【第3句】:7防止倒伏
結合中耕利用人工或機械培土,防止倒伏。或噴施人工生長調節劑壯稈防倒。
4收獲
玉米乳熟末、蠟熟初,按播種期先后順序分期分批收獲,并做到當天采集、當天加工。玉米最佳采收期花穗顏色深褐色,籽粒飽滿,食味甜。若過早收獲,風味差,產量低;過遲收獲,淀粉含量高,果皮硬,渣多,因而適時采收十分重要。
5其他
無公害玉米生產的全過程,要建立田間生產技術檔案,全面記載并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參考文獻
[1]司劍林,王玉雪,袁小麗.無公害玉米生產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6):1【第70句】:
[2]李志翹,農海春.甜玉米無公害栽培技術[J].南方園藝,2023,26(6):56-【第57句】:
炒青茶的生產技術研究論文
隨著茶葉種植面積的逐年擴大,新興的依靠茶葉種植加工產業茶農的進一步發展,使得茶農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真正成為經濟收入主要來源點。因此,如何在商洛地域范圍內,生產加工出品質優良的炒青茶,已經成為廣大茶農的主要技術難點所在。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茶農急需獲得掌握如何加工品質優良的精品炒青茶技術和相關的制茶技能,以便從中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那么怎樣才能生產加工出品質優良的炒青茶茶葉呢?凡是茶農都知道,茶葉產品的生產加工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和時間性,在每年茶葉生產季節到來之前,茶農們都在積極做好茶葉生產加工前的充分準備工作,保證本季茶葉生產的順利進行,以便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由于炒青茶的生產加工工藝要求比較單一,生產技術的熟練掌握需要一定的知識面和文化程度。因此,在炒青茶的生產加工過程中,當某一環節沒有做好,或者沒有做到位,就會直接影響到所生產加工炒青茶的品質要求,成為次品茶,甚至成為報廢的無用茶葉,從而增加加工成本,減少經濟收入。優質炒青茶生產加工的關鍵控制環節和技術要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加工設備的選取。一般選用適合于自己生產規模的名優茶葉加工機械設備,如:茶葉加工多功能機、殺青機、整條機、烘干機等。生產前要對所有機械設備進行一次全面整潔和試運轉檢查,確保所有機械設備處于完好的工作狀態。生產過程中應經常保養和觀察所有機械設備的工作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做好相關記錄。生產結束后及時進行相應的清理保養和維護,以便在使用時處于完好的工作狀態。
(2)人員要求。茶葉生產加工人員在茶葉生產加工前,都應進行相應技能培訓,不斷使他們熟練掌握必備的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和操作技能,以及相關食品安全要求,并注意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取得食品生產加工人員必須的健康證明。能產生異味的物品作業人員不得人為帶入作業場所。進入相應的工作場所應先洗手、更衣、換鞋、戴帽。然后方可從事茶葉的生產加工工作。
(3)加工技術。茶葉鮮葉的采收攤放,茶葉鮮葉必須晴天或陰天采摘,禁止下雨天采摘,采摘鮮葉時不能有大量露水附著葉面,采收的茶葉鮮葉攤放要求存放在陰涼、通風、干凈場所,以保持的新鮮干凈。茶葉鮮葉分級攤放,一般攤放厚度在15到17厘米,并勤加翻動檢查,鮮葉葉溫應低于25℃,采收的茶葉鮮葉應當當天采收當天制取茶葉,采收的茶葉鮮葉攤放時間不應超過12小時。當茶葉鮮葉收存到一定量時,應及時開始進入下一道工序—-殺青。
(4)茶葉鮮葉的殺青。主要是利用高溫破壞茶葉鮮葉的酶的活性,制止茶葉鮮葉內含物質氧化,從而達到“清湯綠葉”的目的;同時,蒸發茶葉鮮葉內部水分,促使茶葉柔軟帶粘性,便于揉捻成條;并除去草青氣,貯留茶香氣。這一過程的技術要點是:利用高溫徹底破壞茶葉鮮葉中酶的活性,在【第1句】:二分鐘內使茶葉鮮葉溫度達到80—85℃,充分使茶葉鮮葉受熱均勻,減重率達到30—40%之間,茶葉葉色由鮮綠變為暗綠,葉面光澤消失,手捏茶質柔軟,略有粘性,折梗不斷,緊握成團,稍有彈性,青草氣消失,顯現茶香味;殺青葉出鍋時應及時抖散,并攤放在曬席或園簸上。這樣便進入下一道工序—-揉捻成條。(5)揉捻。利用人工或機械的方法,將茶葉的'殺青葉通過揉捻的方式,使殺青葉卷緊成卷曲形或扁形,不要折斷葉條,揉捻茶葉組織掌握在50—65%,既要茶葉容易泡出,又要耐沖泡。這一過程的技術要點是:必須掌握好殺青葉的一次投放量、揉捻的時間和揉捻的壓力,掌握好葉汁擠出后應被葉條充分吸收,以免葉汁流失;高檔嫩葉成條率應達90%以上,中低檔老葉成條率應達70%以上;茶汁粘附葉面,手摸有滑潤粘手感覺。便進入下一道工序—-烘干。
(6)茶葉的烘干。干燥蒸發水分,使干茶含水量降到4—6%。此過程是外整理條形,緊結條索,增強香氣,提高內質,便于貯藏。這一過程的技術要點是:烘干溫度在110℃—120℃之間,烘干時間在60分鐘—90分鐘內;出鍋時立即攤晾散溫,降至常溫后便已經制成了優質品的炒青茶(毛茶)。然后經過精選、挑揀、檢驗、包裝便成為品質優良的炒青茶(綠茶)產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炒青茶生產加工過程上,自始至終必須從茶葉鮮葉采摘、收購、存放的過程中把握好純凈度,作業場所必須保持潔凈無雜物,防止外來非茶類鮮葉的混入或異物異味的污染環節,殺青、揉捻、烘干過程中的所需溫度、時間的控制,必須做到細心觀察、精心制作,及時紀錄,發現問題及時處置,方可生廠加工出優良品質的炒青茶(綠茶)。
上一篇:有關淮河兩岸的口號合集7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