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五四遺事》讀后感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五四遺事》,寫的是一個很戲劇性的故事。下面給大家分享《五四遺事》讀后感,歡迎借鑒!
張愛玲《五四遺事》讀后感篇1
張愛玲的《五四遺事》是一篇特別具有震撼力的小說,特別是對學生或者是青年人,看過后會給你一種當頭棒喝之感。張愛玲通過羅與密斯范的愛情婚姻糾葛,給我們提出了一個相當嚴肅的問題,張愛玲在小說中并沒有給主人公取上具體的名字,只是用姓氏簡單的替代,視乎代表著這個問題并不是一兩個人出現,她要表現的是一群人,特別是現代的青年人。
羅為追求自由婚姻,而想同密斯范結婚。而整個過程卻演變成了一出徹頭徹尾的鬧劇,張愛玲用極具喜感的結局收場,羅與她的三個妻子最終生活在一起,一夫三妻正好湊成一桌麻將,這樣的語言極具的辛辣與諷刺。張愛玲并不是要展現羅的愛情的悲劇,也不是要你為羅與密斯范的婚姻痛哭流涕。她只是想通過這個故事表現現代年青人的彷徨、遲疑以及搖擺不定的心理狀態。羅與密斯范都是自命于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他們的打扮很摩登,他們的知識很豐富,他們明明知道有些事是不應該做的,可他們卻偏偏要這樣做,這才是最可悲的。
羅同自己的妻子不是自由戀愛有感情的情況下而結合的,他想同自己所愛的人結婚這并沒有錯。但是他同密斯范戀愛后,他同妻子張氏的離婚,是一拖再拖,長達六年。因此讓密斯范誤以為羅不愿意與自己結婚,而去同當鋪老板相親。羅一氣之下又同王氏結婚,因為當鋪老板反悔,密斯范又變成單身,羅與密斯范相見后,羅覺得密斯范還是同自己相識時那樣美麗,他們二人都認為還是像以前那樣愛著對方的沒有變,羅又經過了五年的時間同王氏離了婚。羅與密斯范是足足等了11年終于是達成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愿望。可是這段愛情長跑完成的婚姻他們并沒有好好的珍惜,而是覺得自己的美夢被打碎了,因為羅同兩位妻子離婚,把大部分的財產都給了這兩位前妻,他變成了實足的窮光蛋,這讓密斯范后悔嫁給羅。密斯范這樣受過現代教育的女子,結婚后不去做事,只想貪圖享樂,沉迷于賭博,這同沒有受過教育的傳統女子又有什么區別呢?這讓羅后悔娶了密斯范。在生活的逼迫下,在金錢的驅使下,羅接回了他的兩位前妻,因為他們通過離婚都變成了富婆,因為傳統思想不愿改嫁,也愿意接受羅,最終造成了一夫三妻的諷刺結局。張愛玲在小說中可謂是狠狠的批判的這些受過教育青年人的空想主義,浪漫主義。他們以反封建為口號,要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要自由戀愛,因此抵抗自己的父母,辱罵自己的家庭。可是他們實際行動起來卻是猶疑不決,徘徊不前,就算是抵抗父母獲得了勝利,達成了自由結婚的愿望,就是金錢的誘惑,也可以讓他們改變一夫一妻制,這種現代文明社會最最基本的理念。如果是由這樣的青年人,我們可以實現創造一個民主、自由以及文明的社會嗎?像羅與密斯范這樣的年青人,他們的口號很響亮,要反封建,要民主、自由。可就是這小小的婚姻問題,就完全暴露他們的遲疑、徘徊彷徨的性格。只要能夠有金錢,就可以拋棄以前所追求的自由。這種口號多過實際行動的行為,這種享樂主義,空想主義的思想如果在青年人中泛濫,真正的民主、自由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就算是勉強一時得以實現,也會復辟,走以前的老路。
羅與密斯范可以欣然的接受一夫三妻這樣的局面,還一直標榜自己是受過現代教育的青年,難道這不讓人可笑嗎?作為五四以后的青年人,如果都像密斯范與羅這樣,五四所提倡的民主、自由只會是永遠的空想。
張愛玲《五四遺事》讀后感篇2
文中講述的是一個羅姓“渣男”娶了三個老婆的故事,張愛玲筆下的男子大多是渣男,如《色戒》中的易先生,《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振保,《沉香屑》中的喬琪,不是已婚出軌的男子就是游戲人生的浪子,將女人玩弄于鼓掌之中。
而《五四遺事》中的“羅”的經歷印證了那句話“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總有恃無恐”。“羅”本是一位家境殷實,收入不錯的年輕人,有一位鄉下的妻子,然而他在城里生活遇到了一位美麗的女子密斯范,兩人濃情蜜意,羅為了給密斯范一個交代,不畏艱難險阻與妻子談判了六年之久,仍舊僵持不下,密斯范也對他失去了耐心,家人為她定了另一門親事,羅知道此事之后,也生氣起了報復心理,與妻子離婚后,立馬叫媒婆說了一門親事,娶了王小姐。
世事難料,當羅第二次結婚后,得知密斯范親事告吹,又被朋友撮合和密斯范再次相見,密斯范的美麗依舊讓他沉迷,這次他又不遺余力傾家蕩產,最終散盡家財和第二任妻子離婚,娶了密斯范。而密斯范婚后卻開始疏于打扮,不修邊幅,讓羅十分不滿。這時有人提議叫羅把第二任妻子接回家,羅動了這個念頭,當把第二任妻子接回家后,又有人提議為何不接第一任妻子回家?羅又將第一任妻子接回家,最終將三個妻子養在家里,實現了三美團圓。
羅在和密斯范結婚之前,密斯范就是他心中的白月光,是美麗動人且懂他的,但結婚后卻變成了蚊子血,總歸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張愛玲《五四遺事》讀后感篇3
張愛玲曾說她討厭“愛玲”這個惡俗的名字,但是因為她,這個名字已無可取代。一直很喜歡張愛玲的短篇小說,簡短而精致,人物形象飽滿,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又常常出人意料,很多文案,或妙趣橫生,或清新雋永,意味深長,不愧為經典。
《五四遺事》中,張愛玲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五四時期的故事,把那些標榜著“新青年”的人們狠狠地諷刺了一番。
兩男兩女,衣著入時,受過教育,算是新時代的大好青年吧,常相約泛舟西湖,吟詩賞月,是如此愜意恬然,這該是享受愛情的美好時刻,無奈兩男均為有婦之夫,這于古于今皆于理不合,換做今天來看,這兩名“密斯”該算是“小三”。但這也怪不得他們,這是一九二四年,五四運動后的第五年,民主自由之風正盛,崇尚戀愛自由,而作為那個時代的男子,差不多都是還沒聽到過“戀愛”這個詞便已結婚生子,戀愛完全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男主角羅才有勇氣下定決心去追求這難能可貴的愛情。他請密斯范等他。羅要以戀愛自由的新生思想去挑戰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羅已經感到這可以說是她們的定情之夕,同時覺得已經獻身于一種奮斗。那天晚上喝的酒,滋味也異樣,像是寒夜遠行的人上路之前的最后一杯酒”,他獻身于一種奮斗,在他與他的女友與他的同伴看來不顧一切無比偉大的奮斗,他將要踏上遠行,離婚注定是一段艱苦漫長的征程。
提及離婚,家中妻子詫異,不可忍受。他這等于向她宣判了死刑。
母親不解。親戚代為交涉奔走,靠不住,人人以和事佬自居。
接下來幾年,羅很少回家,家中婆媳二人互相猜疑,矛盾升級。
這邊廂,芳華有限,轉眼六年過去了,女子是耐不住等待的,任由當初如何癡情。家中安排相親。而羅的離婚也醞釀得相當成熟,他怨密斯范想另擇佳偶,一氣之下,又娶了王家小姐。密斯范的婚事卻告吹。
如果故事僅僅如此告終,那也只留下“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的埋怨與擦肩而過的哀傷,但主旨上并未達到張愛玲式的深度。于是便有了這樣一群滿懷好奇愛看熱鬧的朋友,為他們安排了在湖上月光中重逢那悲哀而美麗的場景。人事變化這樣多,恍若隔世,而她卻依然與以前一模一樣,四目相對的瞬間,千萬縷情意,有被勾起。他再次進行離婚,為了他珍視的愛情。不過,過去的他作為偉大的開路先鋒存在,而今卻被視為卑劣的玩弄女性的混蛋。
此時她也在抗爭,她抵抗歲月無情的侵蝕,還有男子喜新厭舊的天性。到底是女人最懂女人,張愛玲將密斯范的這種心態描寫得入木三分,引人共鳴。
于是又過了五年。有情人終成眷屬。當然,愛情是一種很虛的東西,更接近于精神層面,更講究精神上的相通。而婚姻是現實的,當愛情遭遇婚姻,就變得如此力量微弱。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她不再像當初那般講究妝容,她已無所謂歲月侵蝕,順其自然。他不滿她變了一個人似的。爭吵,于是難以避免。
親戚撮合下,他接回了離了婚的兩位夫人。在他本為兩人筑起的愛巢里,擁著三位嬌妻。
彼時已是一九三六年,羅為愛而戰,已持續了十二年之久,但收獲了什么?真的是他想要的真愛嗎?
小說的結尾,“難得有兩次他向他朋友訴苦,朋友總是將他取笑了一番說:‘至少你們不用另外找搭子,關起門來就是一桌麻將。’”,這樣的結尾是我最欣賞的,看似平淡描述,平靜收尾,實則深刻諷刺卻不著痕跡。張愛玲亦擅長譏諷現實,她的諷刺不及魯迅那般尖銳毒辣,也沒有魯迅針砭時弊目的性極強的思想高度,但卻帶有一種小女人的挖苦取笑意味,貼切而自然。
太多的人和事,因為距離而變得神秘而美好,但經過百般折騰,終于擁有時,才發現真相,或許它們并不值得被如此珍視,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只是再回首卻不解為何曾經會把這樣的事物認為如此有意義而為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其實羅本身并沒有錯,只是他不該身在那樣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也只有在那樣一個時代才有那些交雜著新舊思想方式的不倫不類的事物發生。張愛玲是通過羅,將那個時代冷冷地譏諷了。人人宣傳五四新思想,張愛玲則不走主流路線,她心思細密,她還原社會變革不徹底的真面目,所以在多年以后遠離了那個時代,當人們能以較為客觀的視角來看待那段歷史的時候,她的作品依然能煥發其無可取代的價值。
張愛玲是文壇一個絕妙的奇女子,我想這應該與她處在半新半舊社會的時代背景關系重大。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那是一個新思想與封建傳統相碰撞的復雜社會。每個人的命運都被這樣的現實左右,無論是張愛玲的家人還是她本身。很多人說童年時家庭的不幸影響了她的一生,但溯其根源,有那樣一個遺少父親,又有那樣一個洋派淑女式的母親,還不正是那樣一個時代才能造成的?所以說是那樣一個時代成就了她。
她便是那樣一個奇怪的滿腹才情的女子,她從骨子里涌動著一股悲劇感,她相信人生會有片刻的歡愉但她更相信人生有漫長的灰暗。正是這樣,她的筆尖總透著一股緊貼現實的冷靜,即使有沖動,在她筆下也變得理性。她也寫愛情,但不會像很多女作家那般單純地追求華麗純潔感動,她總是通過那些外表精致實則不堪入目的愛情來揭露人性的弱點。對于《五四遺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本大可把他們塑造成為勇于掙脫封建藩籬的癡男怨女,但敏感細膩的她,卻將那個時代人們的某些動作或心理,或尖酸的,或偽善的、或好奇的、或嘲弄的,刻畫得如此細致,讓文章升華到另一個高度,無關愛情,直指大時代。有人說她生于亂世卻毫無憂國憂民之心。其實,她也討厭戰爭,她想要安逸的生活,戰亂讓她原本的希望落空,改變了她原先規劃的人生軌跡,不得不顛沛流離,但她的小女人情懷與悲劇感又注定她是那個時代的“異類”,她無法跟隨主流,她只是用她雪亮的眼睛與敏感的心,將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與人物心理真實地反映出來。
《五四遺事》并非張愛玲的代表作,但已是如此精品。它的副標題是“羅文韜三美團圓”。如此“團圓”,也是只有張愛玲才能寫出來的“團圓”,在她所處的那樣一個時代。
天衣寺遺事散文
【天衣寺遺事】
秦望山西北麓有天衣寺遺址。據記載,天衣寺原名法華寺,東晉十二年由高僧曇翼創建。后來,昭明太子蕭統賜以金縷木蘭袈裟,隨改名為天衣寺。
天衣寺遺址埋沒在荒草亂石之下,依山而建的痕跡斷斷續續。曾經有過的輝煌還隱約可以辨認,那些流逝的歲月似乎依然凝固在此。很久以前,以天衣寺為中心的大小寺院很多,僧人上千,香煙裊裊,經聲不絕,高僧輩出。至今我們還能想見,這個青山環抱的天衣寺,發揚光大了佛教,造就了多少不滅的精靈,還留下了一些至今讓人揣摩的遺事。
遺址在陽光和山風里沉睡,四周的空靈和寂靜,讓意像中的天衣寺逐漸清晰。我們每走一步,或許都會打擾那些心留此處的高僧們的修行。天衣寺的地上建筑已經蕩然無存,但它的氣勢和歷史,還存在于這方天地之間。“法華寺碑”像一個巨人倒在地上,但看上去卻是那么的從容不迫,仿佛安息著一個曾經的偉人。上面的文字依稀可見,展示著它擁有過和天衣寺相同的輝煌,這是遺址之中的唯一文字。
遺址內還有一處古泉,這是天衣寺僧人們的生活用水。古泉不大水也不深,卻是個久旱不會干的神泉。現在的古泉水清無聲,連水上的蟲子也是無聲無息的,蟲子仿佛也在專心聆聽高僧講經。盡管這是偷聽,卻是如此的嚴肅認真。或許天衣寺的靈氣纏綿不散,據說某日有一個人,拿起糞勺從古泉中取水,幾天后古泉里的水突然流走別處,所剩少量泉水也是混濁如泥。即使到了梅雨季節,仍不見水漲水清。過了好長時間,清泉才慢慢回來,顯示出它原本的氣質。
時光匆匆,天衣寺融入了歲月的深處,多少僧人也都成了古人。只有遺址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孤獨地回味著這里曾經有過的人和發生過的事。好在遺址下面有了二間簡陋茅屋,里面住著一個受雇于人看牛放羊的老嫗。老嫗夜里聽慣了風吹山林的聲音,熟悉了遺址前兩溪自然合一的潺潺流水之聲。春夏秋冬,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老嫗也都一一稔熟于心。
這是一種遠離塵俗的清淡生活,可某日老嫗遇到了一件耿耿于懷的事。一個月黑風高的深夜,老嫗仿佛如約從夢中驚醒,輾轉反復難再入眠。朦朧之中,老嫗聽到了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聲音,它不像是夜風吹遍山林,也不是悅耳的潺潺流水,更不是飛禽走獸的叫聲。老嫗的困頓全無,提心側耳傾聽片刻,終于想起這是一種僧人敲打木魚的聲音。老嫗慌忙披衣下床再聽,這種聲音越聽越清晰,而且木魚里似乎也有僧人在念經。
山木之中,除了老嫗和她帶的兩個十歲以下的孫輩頑童,別無人跡可尋。老嫗難以相信這是真的,可她確實聽到了這種聲音,而且這種聲音來自黑暗之中的天衣寺。天色放亮,太陽也出來了,老嫗懷著滿腔疑惑和不安,來到不遠處的天衣寺遺址。她東張西望一無所獲,除了芳草凄凄,亂石成堆,蟲叫風吹,一切都是那么的原始寂寞。老嫗茫然不知所措,踏著天衣寺的遺址一定在想,接下來的深夜里,自己還會聽到僧人敲木魚念佛經的聲音嗎?
天衣寺遺址上也有幾間小平屋,與下面老嫗的簡陋茅屋上下相望,這當然是現在僧人新修的,為的是便于他們在此修行。天衣寺的地理位置無疑適宜于修行的,還有這里的遺風韻味也是勝過別處。確實有幾個僧人到這里來住過,可最后一個也沒有留下來。
其中的奧秘究竟是什么呢?某日一個在小平屋住過的僧人說出了原因,夜里時常有人進屋,掐住他的脖子不松手,差點要了這個僧人的性命。面對這個閉門能入的“兇手”,僧人只能選擇放棄在此修行的念頭。那么這又會是誰干的呢?盜賊顯然是不可能的,荒山野嶺之中幾間小平屋,一個云游四方的窮僧人,為此圖財害命肯定不值得。最后還是這個僧人悄悄說了出來,是狐貍精!
狐貍成精是家喻戶曉的傳說,那么天衣寺周圍的狐貍難道真的成精了嗎?幾百上千年以來,天衣寺香火旺盛,高僧講經念佛,有靈性的狐貍一定知道了修煉成精的秘密。如今寺院毀滅了,高僧也無蹤影了,但那些狐貍早已修練成了精。成了精的狐貍依然留戀這里的山水,依然留戀天衣寺高深莫測的氣息,或許他們在此安居很久了。
另一個僧人在此也有過不同的經歷,某夜狐貍精又入小平屋,舉手就想掐這個熟睡僧人的脖子。不料此僧人已稍有法力,狐貍精無可奈何不能近身,只好老羞成怒拿起僧人的尿壺,故意放在供桌之上,以此羞辱這個僧人的虔誠修行。僧人雖然沒有被掐住脖子,也沒有生命之憂,但狐貍精的這種調皮搗蛋,同樣讓這個僧人難以在此長住修行。
即使真有狐貍精,他們為什么要如此對待一心修行的僧人呢?這又是另一個奧秘了,如果探究起來應該也是和天衣寺有關的。狐貍成精靠的是長年累月偷聽高僧講經念佛的結果,他們對天衣寺會有一種別樣的感情,至今懷念天衣寺的輝煌,對逝去的往事歷歷在目。
現在天衣寺早已寺毀僧散了,狐貍精不得不接受了這個寂寞的現實。他們終于不希望有人出現在這個地方了,每一個到這里來的人都成了一種打擾。狐貍精用他們的記憶,足夠讓自己的修煉精益求精。一切都成了過眼云煙,天衣寺成了遺址,高僧、曾經的經聲佛號和金縷木蘭袈裟也不知在了何方,留給我們的只有那些信也好不信也好的遺事了。
【遙望爐峰】
月亮像一盞燈,高高掛在天空中,如水的月光清清白白。我站在露臺上,遙望前方的香爐峰,在朦朧的山巔,有一閃一閃的光亮,那是“爐峰禪寺”的燈光。香爐峰是會稽山脈的一個山峰,位于紹興城東南約十里處,海拔350多米,是一處佛教圣地。
這是一個記憶深刻的山峰,從頑童歲月開始,經常徒步出稽山門,拾一千多級石階,爬上芳草萋萋的香爐峰。那時從山頂上極目遙望,小城一覽無余,河流脈脈如絲,大地青翠如畫。眼前的一切,喚醒了多少無數美好的遐想,這無疑是一種童年的快樂和希望。現在已經很少上香爐峰了,但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一臺一階,那里的一石一水,都是稔熟于心的。
上香爐峰要買門票了,山頂也有了許多的建筑。行之山頂抬眼便是“爐峰禪寺”,內有南天竺廟,廟內供奉觀世音菩薩。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很多,特別是一些與佛教佛祖有關的日子,這里的香客更多香火更旺盛。有祈求發財的,有祈求平安的,有祈求幸福的,還有許多人祈求許多心里向往的,這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愿望和寄托。
登上香爐烽依然能極目遙望,但感覺到的是別樣的滋味。那種遐想那種快樂那種希望,是那么的散淡和依稀,它們或許只能在記憶的深處才找得到。夜風從山的那邊吹過來,吹來吹去,就是吹不散我遙望爐峰的心緒。我想找回那種久違的感覺,可歲月畢竟流逝了,一切的一切不再是從前的一切。
黑暗中,我產生了另一種感覺,仿佛看到有人抬著大紅燭捧著高香,正虔誠地行走在通往爐峰的石階上。那一抹幽幽的月光,照不清斑駁的老石板,卻照亮了上山人的心靈。一對蠟燭,一捧高香,真能實現一個愿望嗎?有人說,這個東西,信者有不信者無。
其實這僅僅是一種心情的`即時寄托,我到過許多佛教圣地,這些地方都說許愿很靈驗。事實上踏進這里的大殿,面對威嚴默默的眾佛祖,看到許多燒香點燭的善男信女,心里的虔誠和愿望就油然而生了。只是我不會和別人那樣去燒香點燭,這不是說我吝嗇幾個錢,我相信在這種境界里想到金錢的得失,完全是一種褻瀆神圣寄托的行為。我愿意把自己的愿望深埋在心里,當我千里迢迢來到這些地方時,所帶的就是一片誠心。
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可唯物主義者不是一種精神的依附者。這正如一個西方哲人所說,人是心靈的,也是肉體的;既是天使,也是魔鬼。我盡可能讓自己的精神造就得神圣些,現在,我幾乎每天都面對爐峰,遙望“爐峰禪寺”的燈光,心里的愿望和寄托像月光一樣明凈。這種寂寞真切的遙望,就像在探究自己心靈深處的崇高和渺小。這個時候,愿望和寄托已經成了一種空靈的意念,它們和我的思想一起在黑暗中飄來飄去。
遠處的燈光成了佛光,天地和心靈也融成了一個整體,結果所有的一切似乎灰飛煙滅了。遙望爐峰,在深沉的黑暗中,想到了一首佛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靜,何處惹塵埃。
【沉默的老石頭】
這是一塊不規則的老石頭。
從石頭的一邊看,它是一塊隨處可見的普通石頭,丑陋,粗糙,還有些死氣沉沉;而從石頭的另一面觀之,老石頭則是一件石刻頭像,非人非獸,表情豐富,還有些望而生畏。就是這么一塊古怪的老頭,它居然靜靜地在我的書房案頭上存在了許多年。
老石頭的獲得是很偶然的。那次在一建筑工地旁散步,不覺中發現了這污泥斑斑的老石頭,石刻頭像依稀可見。不知是天意還是一種感應,我無法抗拒地揀起了這塊又臟又丑的老石頭。它滿面的滄桑,無疑會告訴我些過去的什么。
沖洗后的老石頭被我置于案頭,燈光下的石刻頭像雖然清潔莊重,但總覺有些奇異。它鼻子很像人,輪廓分明,挺拔。怒目圓睜的雙眼,極似一位氣沖霄漢的古將軍,但它的嘴和胡子卻不像是人的,那分明是威猛的大雄獅么。這到底是什么東西,是人獸?面對這塊深沉的老石頭,我查閱了許多歷史書籍及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筑史》,試圖了解中國石刻藝術的歷史沿革,遺憾的是一無所獲。
這殘缺的老石頭不明不白地與我每天對視著。夜深人靜,當我疲憊地從書案上抬頭時,這略帶怒容的石頭像便靜靜地盯著我。這時,我很想與它對話,希望我的智慧從它的眼神中獲取些什么?只是我實在太無知太淺薄了,此刻,它的眼神無疑變得輕蔑起來。它似乎在嘲笑我,你想知道什么,我可以告訴你,但你難道能體味得到歲月的滄桑么。面對它的冷漠、怒視和默默,我無話可說。
盡管如此,只要我有歡樂、煩惱或痛苦的興致,都可以不負責任地推測這石頭像的過去。它或許原本就只有半邊頭像,或許另半邊頭像早毀于歷史上某年某月的一次血肉橫飛的戰爭之中。我開始撫摸這怪異殘缺的石刻頭像,那粗糙的凸凹的粒粒石點,仿佛就是流逝在歲月之中的歷歷往事。這石刻頭像曾經是達官貴人們深深府宅中的藝術裝飾,還是皇陵大墓中襯托主人榮華富貴的標記。
這真是一塊高深莫測的老石頭。
終于有一位對藝術和宗教都有些研究的友人發現了我案頭的石頭像,他先是一陣撫摸,然后細致地觀察,最后認真地說:好家伙,這可是漢代石刻!聽他這么一說,我仿佛真的誘到了遙遠的漢代的氣味,為此,我確實很興奮和驚嘆。因為這位友人是確信生命是有“輪回轉世”的,據說這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輕易言說的生命哲學。他捧著這塊老石頭運用他的“生命哲學”又諄諄教誨我,大意是說對于任何一件年代久遠的古東西而言,切忌把它們帶回家。因為這些老石頭大多是前世的故人用過的東西或把玩過的,現在你把這東西像寶貝一樣收藏在家里,與活人日夜相處在一起,它們就會發出許多的“特殊信息”。這種“特殊信息”,無疑是彌漫著黃土底下的濃濃陰氣。假如這東西的主人中有一位或幾位是可惡可恨的“賊人”,那么這發出的“特殊信息”必定是危害無窮的。
這確實令人膽戰心驚的,難道說案頭的這塊老石頭的前幾世主人,會是令人可惡的“賊人”,而且這個“賊人”居然還面對著我散發有害于生的“特殊信息”。石刻頭像的眼神開始變得陰森森起來,仿佛已經充滿了殺氣。扔掉這東西的呼聲越來越高,家人們都害怕這塊石頭了。我猶豫了幾天,最后還是決定留下它。
我想,萬一這東西的前幾世主人是一位堂堂的正人君子,或者是學識淵博的學者才子,那它發出的“特殊信息”無疑是很有益處的。還有更為樂觀的想法,就是這老石頭上的石刻頭像,或許也有可能是前世的“我”留下的傳世之作。這該是多么精彩而豐富的過去歲月。于是,我又平靜地繼續與這塊老石頭平和地相處著。我想,無論怎么說,人類是沿著歷史的足跡進化發展的,這案頭上的石刻頭像無疑是一個沉默的歷史證人,歲月的滄桑盡在它眼神之中。
這是一塊沉默而內容豐富的老石頭。
《吳宮遺事》閱讀答案
吳宮遺事①羅隱,越心未平②,而夫差有憂色。一旦復筑臺于姑蘇之左,俾③參政事者以聽百姓之痰苦焉,以察四方之兵革焉。一之日④,視之以伍員⑤.未【第3句】:四級⑥,且奏曰:王之民饑矣,王之兵疲矣,王之國危矣。夫差不悅,俾嚭⑦以代焉。畢九層而不奏,且倡曰⑧:四國畏王,百姓歌王,彼員者欺王。員曰:彼徒欲其身之亟高⑨,固不暇為王之視也,亦不為百姓謀也,豈臣之欺乎!
王賜員死,而拓用事⑩。明年,越入吳。
①吳宮:春秋時吳王夫差的宮室。②越心未平: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后,和其臣民常懷報仇復國之心。③俾:使。④一之日:十月以后的'第一個月,即十一月。⑤伍員:字子胥,吳國大臣。⑥未【第3句】:四級:沒等建好第【第3句】:第四層。⑦嚭:伯嚭,吳國太宰。⑧倡:宣揚。⑨這句意思是說嚭只想自己的官職趕快升得高些。亟:急,趕快。⑩用事:專權,當權。
18.解釋文中加▲的詞。(3分)
①兵:▲②畢:▲③固:▲
19.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文案。(任選一句)(3分)
①夫差不悅,俾嚭以代焉。
②豈臣之欺乎!
翻譯:▲
20.這篇短文揭示了怎樣一條深刻的歷史教訓?(2分)
答:▲
答案:(8分)
18.①軍隊(士兵)②完成(造好)③本來
19.①夫差不高興,讓嚭替換了伍員。②哪里是我欺騙呢!
20.不辨忠奸,聽信讒言,必將亡國。
上一篇:航天系統運動會口號匯編2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