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閑時不燒香,急則抱佛腳】(慣)平時不在佛前燒香,急難之時才去求佛救助。比喻平時不作準備,事到臨頭才倉促應付。 也作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閑時不燒香,忙時抱佛腿。
【第2句】:仙姑思幾——心野了
【第3句】:【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諺)履:鞋。冠:帽。到瓜田里,不要彎下腰去提鞋,免得人說你偷瓜;到李樹下,不要伸手去整帽,免得人說你摘李。指處在容易引起懷疑的環境,要盡可能避開嫌疑。
【第4句】:船上人上岸——不(步)行
【第5句】:【拿著一把汗】見“捏一把汗”。
【第6句】:【大丈夫四海為家】釋義:有作為的男兒不戀家。例句:“大丈夫四海為家。喜財,我勸你還是避一避的好。”
【第7句】:【當家就是戴枷】(諺)枷:舊時罪犯架在脖子上的木制刑具。掌管家事,就像戴上枷一樣受罪。指當家人煩心的事多,負擔很重。
【第8句】:【業罐子滿了】(慣)業:同“孽”,罪孽。指作惡極多,死期已到。
【第9句】:小青每年都被縣煙草局聘用,到地方上去收煙。而他自家那幾分地的煙,煙苗是用王家的,煙葉也是請王家燒的。小青答應日后幫王家收熟煙。街坊大嫂說:“他小青啊,盡抱的是不哭的孩兒。就是那倆煙葉錢,也是趁人家的腿搓繩,指人家的孩子賭咒。”(河南·許昌)
【第10句】:【拿著趕狗棒兒罵皇帝——貴賤也不自量】(歇)趕狗棒兒:乞丐討飯時用來打狗的木棍。指人不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自以為了不起。含譏諷意味。
【第11句】:軟索套猛虎——柔能克剛
【第12句】:【雞叫三遍天明亮】釋義:比喻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定會到來。例句:陶家媽媽!雞叫三遍天明亮,烈士們的血不是白流的。我們的力量比從前大得多了!革命總是要成功的。
【第13句】:黑烏鴉變不了白鴿子一種不同
【第14句】:我和母親挖地回來,我怕踩壞自家的莊稼苗兒,就走在別人家的地里。母親生氣地說:“東西地,南北館兒,人人都有個偏心眼兒。我可不喜歡你這樣,快出來!”(河南·西平)
【第15句】:糧庫里頭一粒米——有它不多,無它不少
【第16句】:【西鶴年堂去討刀傷藥】(慣)西鶴年堂:北京一家中藥鋪。罵人將要被殺頭。
【第17句】:【富家山野有人瞅,貧居鬧市無人問】(諺)富貴人家即使住在深山里,也有人前去看望;貧窮人家即使住在鬧市里,也沒人問候一聲。 指人情冷暖,趨炎附勢。 也作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窮在路邊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第18句】:【英雄流血不流淚】(諺)指英雄好漢寧愿浴血奮戰拼死沙場,也決不悲傷流淚。
【第19句】:【人活年輕,貨賣時新】(諺)人年輕時,是最風光、最有活力的;貨物的款式時新,是最招買主、最暢銷的。指人一生最美好的時候是青春。
【第20句】:八十老公公挑擔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21句】:爸爸問我為什么鋼筆字比賽沒得獎,我說比賽時手有點疼。爸爸說:“別不會游泳怨草掛住了頭發。以后要多多練習啊!”(河南·新野)
【第22句】:【 山高遮不住太陽】指真實情況掩蓋不住,或超越不過。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不怕,有理不在高言,山高遮不住 太陽。”
【第23句】:【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北京天橋一帶,以往多有耍武藝 的,技藝不高,常以自夸來招攬觀眾。借指說大話,不見行 動。浩然《艷陽天》:“那是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一天到晚 空喊口號。”
【第24句】:【搖了半天船,忘了解纜繩】(慣)纜繩:拴住船只用的由許多股繩擰成的粗繩。比喻白費力氣。
【第25句】:【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諺)方寸:心。指人把良心放正,不做傷天理、損陰德的事,并讓子孫后代依家風正道直行,比留給子孫萬貫家財更有用。
【第26句】:【大海無風三尺浪】(諺)大海即使無風,海面也有三尺浪。指大海的浪濤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平息。 也作“海上無風三尺浪”。
【第27句】:【弓是彎的,理是直的】(諺)弓不彎,射不出箭;理不直,說不服人。 指道理不怕反復辯論,越辯理越明。也指真理是不容歪曲的。
【第28句】:在家里,我常告弟弟和姐姐的狀。媽媽不高興地說:“你不要吃自己的飯,量人家的腸子。少操點閑心,把精力用在學習上吧!”(河南·民權)
【第29句】:【雞蛋里尋骨頭】釋義:比喻故意挑剔毛病。例句:那李鳳娘本是一片忤逆不孝之心,正是要雞蛋里尋出骨頭之人,聽了此話,一發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第30句】:【記吃不記打】只想得利,忘了教訓。類似的:老母豬記吃 不記打/挨打不計數。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過去 的經驗你還沒受夠?!你就跟豬一樣:記吃不記打的貨!”
【第31句】:【八月十五吃月餅】“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杭州人吳自牧記述杭州風物習俗《夢華錄》上,是列在《葷素從食店》條中只作為糕團點心的一個品種,像月圓形,但不一定特定在中秋來吃。且看以宋代社會為背景的小說《水滸傳》、《金瓶梅》等書中,在描繪中秋賞月的宴筵上,也未見寫到吃月餅之事。 “八月十五吃月餅”起自明代。明代杭州人田如成的《西湖游覽志余》中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賀之義。”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形成原因說法很多,流傳最廣的是跟元末農民起義有關的故事。元朝末年,中原漢族人民不甘忍受蒙古族專制統治,便決定發動起義。為了聯絡各地同仁一致行動,就把起義的時間和要求寫在紙上,密藏在月餅餡里,饋送給志同道合的人。拿到月餅的人把餅剖開來吃的時候,發現了紙條,知道起義時間定在中秋這一天。于是各地漢族人民舉起義旗,同時行動,把蒙古貴族趕回了老家。從此民間有了八月十五吃月餅的風俗。
【第32句】:【當面留人情,日后好相逢】(諺)人情要當面留給對方,以后才好見面。指待人接物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做絕,把話說盡。
【第33句】:【兩只船合使一篷風】(慣)比喻兩人同時得到一人的幫助。
【第34句】:亮亮好逞強,有時把比他大的哥哥姐姐也不放在眼里。院里的奶奶說:“你呀,別不知天高地厚的,別人順腳撈撈,反腳敲敲,就夠你受的了!”(安徽·太湖)
【第35句】:【肉爛在鍋里】內部耗費,不算損失。浩然《艷陽天》:“反 正我們誰也沒有往自己家拿一個小子兒,肉爛在鍋里,只能 這樣過去了。”
【第36句】:【 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借指人貪饞。《小說月報》 (1980,4):“果然,通過一段時間的耳聞目睹,她見這樣做的 并非一個單位,更不只姓馬的一人;從中悟出了‘狗肉滾三 滾,神仙站不穩’,‘雞腿打人牙根軟’這些口頭俗語是奧 妙。”
【第37句】:【火燒屁股——慌了手腳】(歇)形容情勢急迫,人驚慌失措。
【第38句】:雞爪上釘馬掌——不對蹄(題)
【第39句】:【幫人幫到底,救人救個活】(諺)幫人要一幫到底,救人要真正使他平安無事。指幫助人要做到負責到底。 也作“幫人幫到頭,救人救到底”。
【第40句】:打官司的上堂——各執一詞
【第41句】:【破蒸籠——不盛氣】(歇)盛:諧“成”。氣:諧“器”。指沒有出息。
【第42句】:牛皮紙上雕花——刻薄
【第43句】:搟面杖打飛機——高不可攀
【第44句】:【人沒名難呼喚,地沒名難送飯】(諺)人要是沒個名,想呼喚他也難;地要是沒個名,想給地里勞作的人送飯也難。指地和人一樣,都必須有自己的名字。
【第45句】:推小車上臺階——步一個坎
【第46句】:【兩姑之間難為婦】(諺)兩姑:婆婆和小姑(丈夫的妹妹)。指媳婦夾在婆婆和小姑之間,左右為難。 比喻夾在兩個地位相當的上司或輩分高的人之間,關系不好處理。
【第47句】:好幫好底做好鞋,好爹好娘養好孩。
【第48句】:【走后門】(慣)比喻利用私人關系或行賄等不正當手段達到個人目的。
【第49句】:【耍筆桿兒】(慣)指人有文化、能寫會算。也指靠給別人抄抄寫寫或寫文章為生。
【第50句】:【親望親好,鄰望鄰好】(諺)指親戚鄰里之間,彼此都有一種良好的愿望,希望對方幸福美滿。
【第51句】:【 不犯王法不怕官】不觸犯法律,便無所畏懼。類似的:理 正不怕官,心正不怕天。沈從文《邊城》:“祖父不作聲了,他 想到不犯王法不怕官,只有被死亡抓走那一回事情不好 辦。”
【第52句】:【車如流水馬如龍】(慣)車輛像流水一樣連續不斷,馬匹首尾相接,像長龍一般。形容車輛、馬匹川流不息,非常繁華熱鬧。
【第53句】:見人張嘴跟著唱——盲從
【第54句】:菜園里的壟溝——四通八達
【第55句】:石匠打鐵——不會看火(貨)色
【第56句】:【舍得珍珠換瑪瑙】(諺)珍珠、瑪瑙:兩種珍奇的寶物。用此一寶物,才能換彼一寶物。指要想獲得高規格的人與物,必須舍得付出同等價值的代價。
【第57句】:【強龍不壓地頭蛇】釋義:比喻外來人盡管厲害,也斗不過當地的勢力。例句:行者道:“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讓我遠鄉之僧。也罷,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
【第58句】:【搭起戲臺賣螃蟹——買賣不大,架子倒不小】(歇)譏諷人本事不大,派頭卻不小。 也作“賣螃蟹的搭戲臺——架子大”。
【第59句】:【開方子】(慣)原指醫生給病人開處方,比喻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或辦法。
【第60句】:【七錢銀子二分銅的銀元——假也假不了多少】(歇)銀元:也作銀圓,舊時使用的銀質硬幣,價值相當于七錢二分白銀。一個銀元摻進了二分銅,所占的比重很小。 指即使有假也假不到哪里去。
【第61句】:【成不了氣候】釋義:指做不成大事。例句:“我看咱們少當家的成不了氣候。”
【第62句】:【糊涂蟲】“糊涂蟲”喻指那些不明事理,對事情的認識模糊或混亂的人。它源自古代的一個傳說。據說從前有個縣官,審判案子不明是非,老百姓都很怨恨他,把他叫做糊涂蟲,并且作了打油詩來諷到他。縣官不知道這是諷刺自己,反而下令捉拿糊涂蟲,而且下令務必在三日之內捉到三個糊涂蟲,少一個也不行。公差們發現一個頭頂包袱、騎在馬背上的人,感到很奇怪,就問:“你為什么不把包袱放在馬身上?”那人回答說:“我擔心馬馱得太重,頂在我頭上,可以節省馬力。”公差一聽這話,就說:“這個人可以算一個糊涂蟲了,帶他去見官!”公差們走到城門口,見一個手拿竹竿的人想進城,豎著拿城門太低,橫著拿誠門太窄,就是進不去。公差只好先拿他們兩個去交差。縣官聽了公差的報告,對拿竹竿的說“你為什么不把竹竿鋸成兩截拿進城來?”公差們一聽,說:“報告老爺,第三個糊涂蟲查到了。”縣官忙問:“是誰,快給我拿來!”公差們說:“等下一任縣太爺來了,我們就把他抓起來。” “糊涂蟲”縣官能當下去,清醒的鄭板橋卻當不下去,難怪鄭板橋說“難得糊涂”。
【第63句】:我平時做作業的時候很認真,可是一到考試就會因馬虎而出小錯誤,所以總得不到滿分。媽媽常說:“你是夜明珠,背后里放光。”(江西·景德鎮)
【第64句】:【牛頭不爛,多費柴炭】(諺)牛頭沒煮爛,是因為火力不夠,多加些柴炭就是了。比喻辦事遇到難題,多下點工夫就成了。 也作“牛頭不爛多加火”。
【第65句】:吃罷晚飯,我坐在屋里做作業,不知怎么,一連寫錯了好幾個字。我說筆不中,紙不行,一氣之下,不寫了。奶奶說:“襖袖長,怨他娘,他娘怨剪子,剪子怨鐵匠。”(河南·登封)
【第66句】:狗熊叫門——熊到家了
【第67句】:【保飯碗】(慣)指保住職業,使生活有基本保障。
【第68句】:火鉗子修手表——沒處下手
【第69句】:【貧不與富敵,賤不與貴爭】(諺)貧窮人家不和有錢人家作對,地位卑賤者不和有權有勢者爭斗。指舊時社會制度維護的是有錢有勢階層,不為貧賤大眾作主。 也作貧莫與富斗,賤莫與貴爭。 貧不與富斗,民不與官爭。
【第70句】:【悲傷憂愁,不如握緊拳頭】(諺)悲觀愁苦無濟于事,不如堅決奮斗,謀求出路。指消極忍受,不如積極拼搏。
【第71句】:【—個槽上不能拴兩個叫驢】叫驢即公驢,兩頭叫驢會咬 架,比喻兩股勢力不能共存。類似的:一個籠里關不了兩只 公雞/一個樁上不能扣兩條牛。成語:勢不兩立。姚雪垠 《李自成》:“咱們八大王很嫉恨姓李的稱闖王,行事又不一 般,怕他將來成大氣候。俗話說,一個槽上拴不下倆叫驢, 就是這個道理。”
【第72句】:扁擔開花——不可能的事;沒人見過;沒有的事
【第73句】:【父母官】古代老百姓稱為民請命、關心百姓疾苦的好官為“父母官”。它源自何處呢?源自漢代正史。《漢書·循史傳》載:西漢元帝時期,南陽郡治安狀況非常糟糕,盜賊猖狂,百姓逃離,田園荒蕪,境內一片狼藉。一個名叫召信臣的到這里任太守,此公為政勤勉,很有計謀,首先嚴厲打擊盜賊,穩定社會秩序,勸說人民發展生產,對游手好閑、不干農活的浪蕩子弟毫不客氣,像嚴父一樣督促他們搞好農桑。因為召信臣治理有效,經濟和社會環境大大改善,流離百姓紛紛回到家鄉,過上了好日子,人們十分感謝這位好官,被大家稱為“召父”。另據《后漢書·杜詩傳》載:東漢武帝劉秀建武七年(31年),南陽郡新任太守杜詩也是個好官,清廉節儉,勤政為民,任期內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恢復生產,增收糧食,像慈母那樣細心關心百姓疾苦,大家有吃有穿,日子過得很開心,被當地人尊為“杜母”。事有巧合,同是漢朝(西漢東漢),同是南陽,“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由此,人們把關心百姓疾苦,推動生產力發展,保護人民群眾利益的州縣好官尊為“父母官”。從此相沿成俗,這個稱呼流傳下來,直到現在仍有這種稱呼。當今的“父母官”夠格不夠格,老百姓心里有數。
【第74句】:【強龍不壓地頭蛇】強龍,比喻能力強大的人;地頭蛇,比 喻地方上有勢力的人。謂地頭蛇不好對付。姚雪垠《李自 成》:“他們以為強龍不壓地頭蛇么?我才不信這地頭蛇有 多么厲害!”
【第75句】:【教人教心,澆花澆根】見“澆花要澆根,教人要教心”。
【第76句】:【虧眾不虧一】(諺)指虧損的事,眾人分擔還好說,一人承擔受不了。
【第77句】:【紙糊的驢,大嗓門兒】紙糊的驢內空,嗓門自然就大。指 亂嚷嚷。浩然《艷陽天》:“你別紙糊的驢大嗓門兒亂喊亂 叫,到那兒,把他叫到門外邊再說。”
【第78句】:草帽子端水——場空
【第79句】:【 只拉弓,不放箭】做出樣子,并不采取行動。成語:引而 不發。清代《官場現形記》:“正欽差聽了,別的還不在意,倒 于這個‘只拉弓,不放箭’兩句話,著實心領神會。”
【第80句】:【抗膀子】(慣)比喻對著干。
【第81句】:【半天下雨——不知來頭】(歇)本指不知雨滴來的地方,轉指不知事物的來歷或根由。
【第82句】:小松近來總是悶悶不樂的,他媽媽說:“他呀,好像別人借他的好大麥,還了他老鼠屎似的。”(四川·達縣)
【第83句】:狗撕皮襖——亂扯
【第84句】:【 嘴像蜜罐子,心是蒜瓣子】說話動聽,內心毒辣。類似的: 口如蜜罐,心如辣蒜。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二嫂那 人,嘴像蜜罐子,心是蒜瓣子。你來,跟她不好處。”
【第85句】:鄰家王奶奶去世了,吊唁的人很悲痛。一位老爺爺說:“閻王爺請定的客,誰能怎樣?”(河北·滄州)
【第86句】:【爛麻搓成繩,力能拉千斤】比喻團結起來力量大。韓志君 等《籬笆·女人和狗》:“鍋里沒攪的,碗里沒舀的;爛麻搓成 繩,也能拉千斤。”
【第87句】:【好戲耐看,好曲中聽】(諺)好戲讓人久看不厭,好曲子讓人百聽不煩。指優美的戲曲能給人提供高雅的藝術享受。
【第88句】:【萬事皆從急中錯】(諺)任何事情,如果急躁慌忙,就容易出錯。 指處事貴在從容鎮靜,越在緊急時越不能慌亂。
【第89句】:老母豬進菜地——拉下臉就啃
【第90句】:楚霸王打天下——有勇無謀
【第91句】:【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見】(歇)雜面:用綠豆、小豆等磨成的粉制成的面條,下在鍋里,水是水,面是面,看得很清楚。指對方想做什么事情,安的什么心,自己看得非常清楚。
【第92句】:【踢破了門檻】(慣)形容上門的人很多或某人來的次數很多。
【第93句】:【金蘭】“金蘭”指結拜的兄弟姐妹。原意是牢固而融洽的友情。源自《易經》。《易經·系辭上》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金蘭”一詞從這兩句話當中各取一字而成。“金”喻堅,二人如果同心協力,其作用可斷金——可以克服一切困難而達到目的。“蘭”喻香,即美好。 “臭”讀如“秀”,指氣味。兩人推心置腹的話語,如蘭花之香美,令人感動。后世便以“金蘭”比喻朋友之交,可以解釋為其堅如金,其芳如蘭。《文選·秋胡詩》云:“且協金蘭好,方愉琴瑟情。”即謂金蘭之交如琴瑟之和,令人歡愉。后引申為結義,如“義結金蘭”,指結拜兄弟、姐妹。這樣的結拜兄弟,其情義堅如金,堪稱“鐵哥們”。
【第94句】:【下鍬撅】(慣)比喻使心機害人。
【第95句】:【初生牛犢不怕虎】(諺)犢(du):牛犢,小牛。剛生下的牛犢連猛虎也不怕。比喻年輕人未經世事,不知天高地厚。也比喻年輕人不受世俗約束,敢沖敢闖,敢說敢干。
【第96句】:【裝門面】(慣)比喻為使外表好看而進行粉飾或點綴。
【第97句】:閻王老子做木匠——鬼斧神工
【第98句】:【紗帽底下無窮漢】(諺)紗帽:烏紗帽,舊時官員的帽子。指只要當上官,自然就有錢。也指一人當上官,家屬、親友就都沾光發財。
【第99句】:小東是個有名的小調皮,不管他爸爸怎么說他,就是不改。這次他爸爸又說他了:“我看你是‘霜打油菜莢,打死也不發’啊!”(安徽·廬江)
上一篇:妙語如珠,一段很現實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