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狗吃燙芋頭——吞不下,舍不得
【第2句】:千根木頭隨船走。
【第3句】:林黛玉葬花——情愁意冷;自嘆命薄
【第4句】:【~白遮九丑】(諺)九:多的約數。只要面皮白凈,其他生理上的丑點都能遮掩過。指人臉面白凈,就顯得英俊、秀氣。
【第5句】:【八寸三分帽子話】(慣)直徑為八寸三分的帽子很大,人人都能戴上。比喻不著邊際的套話。
【第6句】:石頭上繡花——難起頭
【第7句】:【吐了舍不得,咽了怕撐著】(慣)比喻做事遲疑,拿不定主意。
【第8句】:【拿土地爺不當神仙】土地爺雖小,也是神仙。電視劇:“小 瞧我們天津地面上的人,別拿土地爺不當神仙。” 錢孔看人人自小瞧不起貧窮的人。臺灣李敖《世論新 語》:“但他們現在發達了,反而‘錢孔看人人自小’,這種事 我碰多了。”
【第9句】:王母娘娘戴花——老妖艷
【第10句】:【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釋義:金錢能使人壞掉良心。例句:原來人心本好,見財即變。自古道得好:“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丁戍見盧疆傾心付托時,也自實心應承,無有虛謬。及依他到所說的某處取得干金在手,卻就轉了念頭。
【第11句】:【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諺)方寸:心。指人把良心放正,不做傷天理、損陰德的事,并讓子孫后代依家風正道直行,比留給子孫萬貫家財更有用。
【第12句】:上級來檢查工作,談起成績,學校領導說自己如何如何治校有方;談到問題,卻說是教師如何如何不聽話。朱老師氣憤地說:“這就是,取了經是唐僧的,闖了禍是孫悟空的!”噎得學校領導啞口無言。(江西·都昌)
【第13句】:【一個半斤,一個八兩】見“半斤對八兩”。
【第14句】:【二虎相斗,必有一傷】釋義:比喻雙方互相爭斗,終有一方失敗、受損失。“相斗”又作“相爭”、“爭斗”。例句:他無情,咱們不能無義。如今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咱們還不很清楚。二虎相斗,必有一傷,正中楊嗣昌的心懷。
【第15句】:【問門道】(慣)比喻尋找能夠達到目的或辦成事情的途徑。
【第16句】:【撅撅尾巴就知道他拉什么屎】(慣)比喻對某人的底細了解得非常清楚,他一有舉功就知道他要干什么事情。 也作“撅屁股就知道拉什么屎”。
【第17句】:【老子天下第一】(慣)指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無人可比。 也作“老子天下稱第一”。
【第18句】:獨樹難擋風,獨柴難燒紅。
【第19句】:一手遮住臉——獨當一面
【第20句】:【只點火,別加柴】只是引導或煽動,自己不參與。浩然 《艷陽天》:“馬之悅追著女人,又小聲地囑咐幾句,讓女人只 點火,別加柴,適可而止。”。
【第21句】:媽媽買回幾個月餅,要等爸爸回來一塊兒吃,我卻想快點兒吃。媽媽說:“看把你急的,有羊還愁趕不進山?”(河南·鄧縣)
【第22句】:【刀傷藥雖好,不破手為高】雖有辦法挽救,也不要麻痹大 意,還是以不出事為好。類似的:藥雖好,不如不害病。李 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從前只說好刀切藥不如不劃破 口,現在看,打破腦袋不怕用扇煽,這條命是從汽車轱轆底 下拾來的。”
【第23句】:【狗攆鴨子——呱呱叫】(歇)本指鴨子發出“呱呱”的叫聲,轉以形容極好。多用來稱贊某人或某事物。 也作狗趕鴨子——呱呱叫。 狗咬鴨子——呱呱叫。
【第24句】:【不施萬丈深潭計,怎得鰲魚上釣鉤】(諺)鰲:海里的大龜。指不施展奇特的計謀,就不能釣來大海底層的鰲魚。比喻要想使有本事的人中圈套,就得采取非常手段。
【第25句】:霜降那天,媽媽讓我跟她一塊兒到菜園拔蔥。我看到天氣那樣暖和,便問媽媽為什么不讓蔥再長幾天。媽媽說:“霜降不拔蔥,必定半截空。”拔蔥時,我問媽媽是不是把蘿卜也一塊兒弄回去,沒想到媽媽又說:“地凍半晌,蘿卜才長,那蘿卜可不能拔。”(河北·行唐)
【第26句】:【落圈套】釋義:指中了對方預先安排好的計謀。例句:罷了罷了!我落在這畜生圈套里了。
【第27句】:【兒女是娘身上的肉】見“孩子是娘的連心肉”。
【第28句】:【打鼓弄琵琶,相逢是一家】(諺)指打鼓的和彈琵琶的相逢便合場演奏,過后就各分東西。比喻人臨時聚合,不過是逢場作戲,無情義可講。
【第29句】:【以貌取人】“以貌取人”的意思是用來批評那些只注重相貌,而忽視真才實學的錯誤做法。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往往漏掉賢才。 “以貌取人”源自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由做武城帝宰,把武城治理得極好,百姓稱贊,市井繁榮。孔子聞知,十分高興。有一天,孔子親自來到武城,問道:“由啊,你用什么辦法把武城整治得這樣好呢?’孔子由回答說:“我都是按老師的教誨,以禮治城。”孔子又問:“是否還有賢能的人在給你幫忙呢?”子由答:“有,就是子羽,許多治城的辦法都是他告訴我的。”孔子一聽,吃了一驚,原來,子羽也曾向孔子求教,因他相貌丑陋,被孔子拒之門外。后來,子羽就自修孔子的思想學說,成就很大,因他也是武城人,所以經常為子由出謀劃策。此時的孔子真是后悔不迭,連聲嘆道:“我錯了,我錯了,我以貌取人,失去了像子羽這樣賢能的人,實在可惜呀!”
【第30句】:【會捉老鼠的貓不叫】(諺)善于捕捉老鼠的貓不聲張。比喻精于辦事的人,只求實際效果而絕不張揚。
【第31句】:我愛說話,爸爸媽媽不喜歡我話多。爸爸說:“你知道人為什么長兩只耳朵、兩只眼睛、兩只手,而只有一張嘴?”我回答不上來。后來,在爸爸媽媽啟發下,我明白了:要多聽,多看,多干,少說話。(甘肅·華亭)
【第32句】:【做了皇帝想成仙】謂不知足,貪得無厭。類似的:做了宰 相望諸侯。《民國通俗演義》:“人心不知足,得隴又望蜀,做 了皇帝想登仙,同是中國人,何苦逼得人沒處走。”
【第33句】:玩把戲的絕技——耍花招
【第34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釋義:項莊:項羽部下的武將。沛公:劉邦。《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和劉邦在鴻門會見,酒宴上,范增讓項莊舞劍助興,企圖乘機殺死劉邦。劉邦的謀臣張良見事危急,就對樊噲說:“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比喻某種言論行動表面上正當好聽,其實別有用心,另有企圖。例句:照我看,打郭批方不是終了,恐怕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啊!
【第35句】:【人比人,氣死人】(諺)人活在世,處境或機遇各不同,差別很大,很難相比。指人必須想得開,不和別人盲目攀比。 也作“人比人,活不成”。
【第36句】:【行有行風,幫有幫俗】(諺)行:行業。幫:幫派。指行業也好,幫派也好,都各自有著一套習俗和講究。
【第37句】:割驢蛋敬神——驢也痛,神也惱
【第38句】:【沒有不透風的墻】(諺)比喻任何消息總會透露出去。特指機密信息無論怎樣封閉,總會泄漏。 也作沒有不透風的籬笆。 不透風的墻是沒有的。
【第39句】:【從狼嘴里掏出來喂狗】釋義:比喻未能徹底挽救出來。例句:馮登龍氣昂昂地說:“我說的是真正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并不是把國家的權柄從狼嘴里掏出來喂狗。”
【第40句】:【人也憎,鬼也嫌】(慣)形容誰都憎恨、厭惡。 也作人嫌狗不愛。 人嫌狗不待見。待見:喜歡。
【第41句】:【借米趕得上下鍋,還米就趕不上下鍋】(諺)把米借給人或向別人借米,都趕得上下鍋做飯;要是等別人還來的米下鍋,那就耽誤了做飯。指財物借出容易討回難。
【第42句】:彩電演節目——有聲有色
【第43句】:爸爸一到家就看起了電視,快睡覺時卻又開始備課了。媽媽說:“你爸是日不做,夜摸索,洋燈不點點蠟燭。”(江蘇·南通)
【第44句】:【好馬不吃回頭草】(諺)比喻有志氣的人一旦認定了方向,便一意向前,絕不中途反悔,走回頭路。 也作好馬不吃回頭草,好漢不買后悔藥。 好漢不走回頭路,好馬不吃回頭草。
【第45句】:【搖鵝毛扇】(慣)舊小說、戲曲里,軍師、謀士常常手拿鵝毛扇子。比喻在背后出謀劃策。
【第46句】:【得一尺進一步】(慣)容人貪心不足。 也作“得了一步進一步”。
【第47句】:【六一兒童節】“兒童節”也叫“六一國際兒童節”,每年的六月一日舉行,是全世界少年兒童的共同節日。每當此時,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歡度著自己的節日。其實,“六一”是一個悲慘的日子。 “六一兒童節”源自“二戰”的一個悲慘的事件。在“二戰”期間,1942年6月,捷克利迪策村十六歲以一上的男性公民和全部嬰兒遭到德國法西新的槍殺。他們還把婦女和九十多名兒童押往集中營,并燒毀了這個與世無爭的村莊。為了紀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也為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的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把每年的6月舊定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第48句】:【嘗一臠可概全鼎之味,窺一斑可知全豹之皮】釋義:臠:切成小片的肉。品嘗一小塊肉,就能品嘗出一鼎的肉味;看到豹的一個斑點,就可以知道整個豹皮的花紋。比喻根據部分可推知全體,由一點可見一斑。例句:又苦熬了一陣子。他就默然告退了。“嘗一臠可概全鼎之味,窺一斑可知全豹之皮”,謝絕了李師爺的再三“忠告”,不再拜會任何名流士紳。
【第49句】:【殺風景】(慣)破壞美好的景色。 比喻破壞人的興致與情緒。 也作“煞風景”。
【第50句】:【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釋義:比喻一代年輕人接替了一代年老人。例句:旁的東西有新的,人哪里有新的?有。柜臺里頭坐了個小老板,二十來歲,柜臺外頭站了個跑堂的,十八九歲。俗語云:“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這也要算得一新。
【第51句】:隔山射虎——全憑硬弓(功)
【第52句】:【真金不怕火煉】(諺)真金子經得起烈火燒煉。比喻正確的事物或真正的英雄人物經得住考驗。
【第53句】:【把舵的不慌,乘船的才穩】釋義:領導者遇事沉著,群眾才臺自安心。例句:“以后有事兒要沉著。把舵的不慌,乘船的才臺能穩當。”
【第54句】:【寧挑千斤擔,不抱肉疙瘩】(諺)肉疙瘩:對嬰兒的戲稱。寧肯肩挑千斤重擔,也不愿在懷里抱個嬰孩。指抱著不會立不會走的嬰孩是最費力的。
【第55句】:【活到老,學到老】(諺)學習是人一輩子的事,活到什么時候,就要學習到什么時候。指學習沒有止境。
【第56句】:老師要找一位學生的家長商量事,找了幾次都沒找到,結果在路上碰見了。老師說:“這真是山不轉水轉,找不見碰見。”()
【第57句】:【小財不去,大財不來】(諺)舍不得投入少量的錢財,就沒有大量錢財的到手。指要想有大的收獲,必須先付出一定的代價。 也作小財不出,大財不進。 小錢不出,大錢不入。
【第58句】:【揚州雖好,不是久戀之鄉】見“長安雖好,不是久戀之鄉”。
【第59句】:【蕎麥皮里榨油】(慣)比喻對窮人殘酷地剝削或搜刮。 也作“蕎麥皮里擠油”。
【第60句】:天氣陰沉沉的,爸爸要去縣城。我說:“爸爸,今天天氣不好,你不要去了。”爸爸說:“不行!與人家約好的時間,就是下黑雪我也得去!”(河北·滄州)
【第61句】:佛爺的桌子——碰不得
【第62句】:這幾年,我家漸漸富起來。奶奶喜滋滋地念叨:“吃大鍋飯時,咱這兒房子破,地皮薄,耗子進家要挨餓;現如今,可是倉不漏底,房不漏雨,鞋不夾腳,衣能遮體。吃不愁,喝不愁,‘大哥大’懷里摟,日子是越過越有甜頭啊!”(安徽·蕭縣)
【第63句】:【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子】絕對保密。成語:秘而不宣。 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你小聲些!這事兒可得保守秘 密;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子,誰也不能給知道。”
【第64句】:【兵敗如山倒】軍隊敗退.一蹶不振。成語:一敗涂地。張 濤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當年還都時,何等地威風和 氣派!過了不到三年,竟兵敗如山倒。”
【第65句】:卓別林演戲——滑稽
【第66句】:【騎著馬,好找馬】一方面保留,一方面再選擇。蔣子龍 《喬廠長上任記》:“有人在一個單位玩不轉了就托人找關 系,一走了之。這就助長干部身在曹營心在漢,騎著馬找 馬。”
【第67句】:【一頭抹了,一頭脫了】(慣)形容兩頭落空,一無所獲。
【第68句】:【千里為官只為財】(諺)離家千里去做官,只不過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錢財。指舊時離鄉背井去做官的人,總脫不了發財求利的目的。 也作“千里求官只要財”。
【第69句】:【菩提樹】“菩提樹”是經常碰到的一個名詞,特別是影視劇中經常出現。菩提樹是佛教中的圣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么一首關于菩提樹的偈子,流傳甚廣。那么,菩提樹到底存在不存在呢?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覺樹”、“道樹”、“思惟樹”、“佛樹”,屬于桑科,原產于東印度,為常綠喬木。其葉呈心形而末端尖長,花隱于球形花囊中,花為囊熟時呈暗橙色,內藏小果。 “菩提”為古印度語(梵文)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菩提樹與佛教淵淵頗深,據傳說,兩千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輕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于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七天七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佗。所以,后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圣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第70句】:廁所里吃甘蔗——臭嚼
【第71句】:兩個螃蟹打架——對上茬了
【第72句】:【一瓶子不足半瓶子晃】見“滿壺全不響,半壺響叮當”。
【第73句】:【患難朋友,艱苦夫妻】(諺)患難中建立起來的友誼最堅實,艱苦中打磨過來的夫妻最恩愛。指好朋友貴在經過患難的考驗,好夫妻貴在走過艱苦的歷程。
【第74句】:【冊、卷、頁】只要讀書,就離不開冊、卷、頁,它們表示什么意思,又是怎么來的呢?冊:在中國古代文字產生以后,當時沒有紙張,人們只好把文字刻到甲骨上,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竹片或木片統稱“簡”。一片簡只能寫幾十個字,記一件事情,往往需要多塊簡。為了查找方便,就用熟牛皮條把這些簡按次序串編起來,稱之為“冊”。卷:在發明紙以前,有的人因為竹簡、木簡太重,也有把文字記載在絲織品上的,稱為帛書。帛書比竹筒、木簡攜帶方便,也容易收藏,它可以卷起來,按次序編號,于是出現了一卷一卷的書。頁:造紙發明以后,人們把印好的一張張紙用線裝訂成冊,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線裝本。線裝本大多采用毛邊紙,只能一面印字,對折裝訂,每張稱之為一頁,頁碼數印在對折線上。后來,印書采用機制紙,兩面都可以印字了,每一面都印上頁碼數。現在稱頁,就是由此而來。
【第75句】:跳芭蕾舞的——轉得快
【第76句】:【 是金子就會放光】有才能自會表現出來。反義說:放光 的不都是金子。《中國婦女》(1999,4):“女性的特點是,只 要是金子,在哪兒都發光,女人的韌性足以做到這一點。”
【第77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心有余悸
【第78句】:老鼠啃賬簿——吃老本
【第79句】:老鼠集合——愉糧大隊
【第80句】:【盡忠難以盡孝】(諺)指要報效國家,就不能在家孝敬父母,自古忠孝不能兩全。 也作盡忠者不能盡孝。 盡得忠來難盡孝。
【第81句】:【一個槽里拴不了倆叫驢】釋義:叫驢:公驢:拴到—塊兒要咬架。比喻兩個強手不能相容,不能共處。例句:俗話說,一個槽里拴不了倆叫驢。哪個得天下的封建帝王不毒不狠?
【第82句】:【 上得山多終遇虎】借指容易遇到危險。臺灣李敖《傳統 下的獨白》:“上得山多終遇虎,最后什么下場自不消說。”
【第83句】:星期天,我在家看爸爸畫畫。很快,一棵牡丹畫成了;然后,爸爸又在旁邊畫上了一些紅棗。接著,他一邊題字一邊說:“你看,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實多啊!”(河南·鄭州)
【第84句】:【天上的仙鶴,比不上手里的麻雀】(諺)仙鶴再好,那是天上飛的;麻雀再小,卻是握在手里的。比喻大而美的希望,不如小而實惠的利益可靠。
【第85句】:【名師出高徒/嚴師出高徒】名師有成就,師傅要求嚴格,能 培養出高才生。臺灣白先勇《游園驚夢》:“您是顧師傅的高 足,名師出高徒,一定是好的。”
【第86句】:【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諺)更(geng):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個更次,每更兩小時。人在歡快中會覺得時間過得快,在寂寞無聊中會覺得時間過得慢。指時間過得快慢和人的情緒有關。 也作歡樂嫌夜短,愁苦恨更長。 寂寞恨更長,歡娛嫌夜短。
【第87句】:船老大坐后艄——見風使舵
【第88句】:小時候,我看到別的孩子買了新衣服、新文具的時候,總鬧著向媽媽要。媽媽常這樣對我說:“孩子,公雞不能跟馬跑啊!”(湖南·平江)
【第89句】:【出頭的椽兒先朽爛】(諺)露出房檐外面的椽子由于風吹雨淋,會先腐爛。比喻冒尖或帶頭的人,往往最先遭到禍害。 也作“出頭椽子先爛”。
【第90句】:我們村有一家人,去年辦廠,今年辦店,結果借滿了債。人們都說,他們這是爛泥中搬石頭——越搬越往下陷。(江蘇·無錫)
【第91句】:鳥籠里的小鳥總是上下躥來躥去地跳著不吃食。原來,奶奶喂了它一些陳谷子。我要給它換些新的,奶奶卻說:“不用管它,槽里有草餓不死驢!”(山東·萊陽)
【第92句】:【打火機】現在的打火機小巧玲瓏,多用于抽煙者點煙用。打火機品種繁多,花樣不斷翻新,以至于有人專門收藏打火機,出現了收藏打火機熱。世界上第一臺打火機是德國化學家德貝萊于1823年發明的,可它的原理卻來自中國。其實,轉輪打火機源于中國近代的“火鐮”。中國先前抽煙的人,都有一桿煙槍(俗稱煙袋桿),一個煙袋(盛煙葉用),一塊火石和火鐮。火鐮的取火原理是,用一塊比較扁平的石英石,在石英石上的邊緣放一點點硝棉,用一塊似鐮刀狀的黑鐵,猛地擊擦石英石的邊緣,擦出火花,燃著硝棉,然后將硝棉放入裝滿煙葉的煙袋鍋子里,以此點煙。現代打火機不過是把火鐮換成了轉輪,把硝棉換成了汽油,摩擦產生火星點燃汽油。
【第93句】:大佛爺數念珠——心里有數
【第94句】:砍樹吃橘子——不顧根本
【第95句】:【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諺)將相:將帥、宰相,最高的文武官職。指將相不是天生的,有志的男兒應自強不息,奮力進取。
【第96句】:村里有兩個鄰居為一點兒小事發生了口角,找王大嬸評理。王大嬸對兩人說:“我這個人是肚子里有半斤,嘴上就會倒五兩,有啥說啥,你們可不要怪我。”(江蘇·海安)
【第97句】:【棋局既開,終有了時】(諺)一盤棋既然已經開局,不管下的時間長短,總有了結的時候。比喻事情既然開始做,或遲或早總有個結果。
【第98句】:【大雪紛紛兆豐年】釋義:大雪預兆明年是個豐收年。例句:自從入冬以來,三天一次小雪,五天一場大雪,一直沒有斷過,困得人們也不能出門。可是老年人卻說:“大雪紛紛兆豐年,來年必定豐收。”
【第99句】:【天高皇帝遠】這一俗語比喻上層官僚不了解下情或比喻中央政權的力量達不到邊遠地區。“天高皇帝遠”起源于北宋末年農民造反的響亮口號。北宋末年,浙江臺州、溫州一帶大旱,很多百姓餓死。宋朝的京官和地方官員數量之多,超過歷代,機構龐大,政府支出特別多。加上皇帝奢侈,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負擔都轉嫁到百姓身上。地方官員貪婪無度,作威作福,欺壓百姓。于是天下大亂,農民紛紛起義。其中以浙江一帶的方臘起義氣勢最盛。起義的農民在村子里樹起造反大旗,旗上寫著四句話:“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雖然農民起義被鎮壓下去,但宋王朝的統治根基已受到根本動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