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賢作文網“烏江亭”相關烏江,王安石作文內容:
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首先請你不假思索地回答兩個問題:
1)目的和手段哪個更重要?
2)如果只能二選一,那么你愿意做一個高貴的失敗者,還是做一個不要臉的成功人士?
在今天這樣一個平民時代,我相信有很多人即便嘴上說手段更重要,但心里也會傾向于目的;即便嘴上說不介意高貴地失敗,但心里還是羨慕那些憑著卑鄙伎倆贏得成功的人,反正成功之后會有足夠的能力把自己的黑歷史洗白。
1. 底線決定成敗
烏江亭在今天的安徽烏江浦,傳說是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
楚漢相爭的最后關頭,項羽被困垓下,在四面楚歌中帶著僅余的八百多名騎兵突圍,一路斬將奪旗,跑到烏江岸邊的時候,身邊只剩下二十多人。
烏江亭長早早準備好渡船,對項羽說:“江東雖小,畢竟也有幅員千里,人口幾十萬,您回到江東也足以稱王。現在在這里,只有我手上有船,您只要上了船,漢軍就算追過來也沒辦法渡江。”
但項羽笑一笑,拒絕道:“這是上天要讓我死,我又何必渡江呢?況且當初我帶領八千名江東子弟渡江西征,如今如果我只身回到江東,就算江東父老對我有感情擁戴我為王,我又有何面目去見他們呢?就算他們什么話都不說,我也抹不去心里的愧疚。”
這段對話是司馬遷寫在《史記·項羽本紀》里的,活靈活現。就這樣,項羽帶著最后的二十幾名兄弟下馬步行,和漢軍短兵相接,重傷之下自刎而死
這一段慘烈的歷史讓后人反復寫詩吟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
在杜牧看來,勝敗乃兵家常事,總會受偶然性因素的影響。既然如此,男子漢就不應該計較一時一地的勝敗得失。就算敗了,正確的做法是“包羞忍恥”,不要讓愧疚感和羞恥心壓倒理性和勇氣,何況在大后方的根據地還有那么多的青年才俊可以為自己所用。
如果項羽聽從了烏江亭長的勸告上船渡江,將來很難說不會卷土重來,洗刷垓下一戰的恥辱。創業這種大事,最需要的就是百折不撓的精神。
換句話說,項羽這一仗雖然敗得很慘,但還遠沒到把老本輸光的地步,只要保持賭局不散,永遠都還有翻盤的機會。
話雖然在理,但我們很熟悉的詩里,李清照的一首《夏日絕句》講出了相反的意見: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李清照看來,項羽正因為不肯渡江,有這種錚錚鐵骨在,才成為了令人尊重的人杰和鬼雄。如果他渡了江,那就不再值得尊重了。
兩首詩貌似都有道理,那么項羽到底該不該渡過烏江呢?這是一個很經典的道德困境。
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換做劉邦,會不會渡江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他不但會渡江,還會把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全部拋棄在岸上甚至拋進江里,只求小船可以減重,逃命能逃得快些。
這種事劉邦真的做過,他在逃命的時候為了給車子減重,三番五次把親生的一對小兒女推到車下。是駕車的人看不慣,又三番五次停下車把小孩子抱上來,最后幾乎要和劉邦翻臉,這才保住了孩子。劉邦雖然氣不過,但為了逃命,畢竟不敢得罪駕車的人。
2. 不同時局下的不同解
楚漢相爭,項羽是楚國貴族后裔,從小接受貴族式的教育;劉邦卻是平民出身,參加公務員考試,入職做了秦朝的基層管理干部,以流氓無賴的作風聞名鄉里。
當兩個人都成了創業家,還在同一個市場上競爭的時候,輸贏的關鍵就是拼人品。
所謂拼人品,不是拼誰的人品更好;恰恰相反,誰的人品更差、底線更低,誰的贏面就更大。于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劉邦從來不在乎撕毀盟約、背信棄義,也不在乎父母妻兒的死活,更不信任身邊出生入死的戰友,待人接物也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禮數。
你也許不能理解這樣一位領袖怎么可能贏得支持,又怎么可能取得成功。但劉邦的無賴嘴臉自帶一種領袖魅力,封官許愿給好處也從來都不含糊,反正等將來局面穩定下來,這些好處都還可以慢慢奪回來。
劉邦對秦朝也沒有任何的深仇大恨,他甚至是這個新興王朝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的目的比項羽單純很多,心里只有創業這一個目標。目標既然單一,所有手段自然都是為了這個一個目標服務;對秦朝既然沒有仇恨,做決策自然也就不容易被感情蒙蔽。
項羽卻背負著國仇家恨,顛覆秦朝對他來說既是創業,同樣也是復仇。兩個目標有時候會發生沖突,怎樣才是正確的抉擇往往說不清楚,也往往會顧此失彼。
在項羽那里,復仇是最高尚的事業,創業只是復仇的副產品。但在劉邦那里,創業才是唯一的目標,復仇只是跟著大家一起喊出來的一句口號。
復仇是為了“義”,創業是為了“利”,到底應該重義輕利還是應該重利輕義?
在項羽那里,既然完成了覆滅秦朝的大業,“義”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接下來的楚漢相爭無非是利益之爭,不足以在一顆高貴的心靈里激發出百折不撓的耐受力。在烏江岸邊保持尊嚴地戰死,也不算什么不能接受的結局。
所以詩人們對項羽總是寄予更多的同情,還用各種話來挖苦劉邦這位成功人士。在這樣的背景下,杜牧這首《題烏江亭》就顯得格外標新立異,很讓人看不慣。有人批評杜牧為翻案而翻案,只是博人眼球罷了。
但是,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杜牧的翻案當然也有著當代史視角之下的理由。
當時的唐朝已經因為安史之亂的后遺癥變得不大穩固了,內有宦官專權,外有藩鎮割據,中央朝廷的任何一次反抗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所以,對自己的政治能力和軍事才華非常自負的杜牧,當然更會看重百折不饒的精神。
同樣道理,李清照那首《夏日絕句》也是為時事而發的:那正是北宋和南宋之交,金兵南下,宋朝君臣倉皇南渡,因此寧死也“不肯過江東”的項羽形象就顯得尤其高大,也反襯出宋朝君臣格外的猥瑣。
杜牧的詩在后世不斷引起回應,最著名的例子,有北宋王安石的《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對杜牧的翻案文章再做了一次翻案,認為江東子弟疲于征戰,已經不愿意再為項羽賣命了。
更加令人傷感的是明末清初之際張煌言的一首《過烏江》:
旌旗垓下亦堪翻,戰士其如憶故園。縱向江東收燼去,應無子弟到中原
張煌言是一位反清復明的義士,在接連敗北的遭遇里產生出刻骨的絕望。他在追問自己:項羽旗下的戰士們真的思念家鄉嗎?淪陷在清朝統治之下的大明子民真的懷念明朝嗎?
項羽就算渡過烏江,怕也沒有江東子弟愿意追隨他了,就像自己打起反清復明的義旗,竟然沒有幾個人真的追隨自己一樣。
高貴的操守只存在于遙遠的歷史和古代圣賢留下的書本里。而那些熟讀歷史書和圣賢書的當代精英,早已經在心底最深處主動發生了知與行的分裂,變成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高貴的死亡不但得不到呼應,甚至得不到同情。
總結
只問原則、不計成敗的貴族精神,同樣也是古老的儒家精神,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逐漸讓人只愿緬懷卻不愿效法。每一位詩人看待歷史,難免會用當下的視角來理解歷史。所以,不同的時局,不同的境遇,總會導致不同的解讀。上一篇:以孫權勸學宣傳標語合集5篇
下一篇:回收利用環保標語匯聚5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