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憶紅薯散文
提起紅薯,恐怕大多數人對它都不陌生,特別是上了歲數的人對它更有刻骨銘心的記憶。歲月有痕,那些記憶讓人無法抹去。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人們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老百姓賴以生存的就是紅薯,家家戶戶都把它當作保命糧了。當年流行著這樣一句話:“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真切地反映了鄉下人的生存境況。
紅薯的老家在中美洲,傳到我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紅薯分布地域廣,叫法也不一樣,但人們都有著一樣的情結。北京人叫它白薯,山東人叫它地瓜,江蘇人叫山芋,廣東人叫番芋,福建人叫金薯。“纖羅牽葉碧,嫩粉裹俏紅。雨足分農隙,秋深佐發半。”這是古人贊美紅薯的一首詩,說明自古以來紅薯就深得人們喜愛。
紅薯的產量很高,一株秧苗能結一大墩,七八個紅薯,畝產可以達到幾千斤。也有個別十幾斤重的大個紅薯,敦敦實實的,線條流暢,周正,像一位堂堂正正的人。其他作物的產量較低,比如大豆、小麥,畝產都不足百斤,除了繳給上級的以外,分到農戶的就少得可憐了,只有在過春節時人們才舍得吃上幾頓白面饃。平常,哪怕是雜面饃也是難得一吃的,來客來人了,出于禮節,主家才不得不改善一下生活。
民以食為天。那年月,紅薯作為百姓口糧中的主角顯而易見。生產隊分紅薯的某天,也是社員最企盼的一天。會計拿出一把掉了漆的老算盤,三下五去二,一陣子把工分算好。人群緊跟著隊長、會計,抬上大櫻條筐,扛上大稈稱,把一個小山似的紅薯堆,按農戶工分的多少分成大小不等的小堆。一年的口糧有了,人們滿懷喜悅,大車拉,小車載,吼幾聲民搖,一路灑下歡聲笑語。按勞取酬,公正、公平,誰也沒有怨氣,誰也不說閑話。
飯點到了,隨便去哪戶人家串門,基本上千篇一律——鍋里煮著紅薯,鍋沿下貼著黑黑的紅薯面鍋餅,或者篳子上蒸著黑黑的窩窩頭,中間燉了一瓷碗辣椒糊糊。莊稼人粗糙,樸拙,也不乏調侃、幽默,互相之間會用這樣的口頭禪來寬心——“窩窩頭蘸辣椒,越吃越上膘。”
在紅薯打磨的時光里,消彌了物質的缺憾。
紅薯是御寒保暖的佳品。一碗冒著熱氣的紅薯骨碌子下肚,能量迅速遍及全身,熱血膨脹,渾身上下暖乎乎的。北風割著臉,孩子們劃著冰棱上學,大人們扛著農具修渠,紅旗飄飄,熱火朝天。
毋庸置疑,人民群眾充滿智慧,是財富的創造者。他們把紅薯加工成許多品種,溫暖、豐富了那些困頓的日子。
入冬以后,鄉親們把一部分紅薯放在紅薯窖中,里邊冬暖夏涼,可安然過冬,隨用隨取,供日常之需,非常方便。
紅薯加工成紅薯片便于儲藏,免得腐壞。利用刮子刮成紅薯片,在上面切一條縫,夾在繩上涼曬,曬干以后再磨成紅薯面。在刮紅薯片的時候,需要技巧,一塊紅薯刮到最后幾片時要特別注意,把前指翹起,速度放緩,如稍不留神,則容易被刮刀傷著指頭,經常有人為此流血纏紗。
不論紅薯富裕的人家,還是一般的小戶,家家都要下些粉條,以備過年過節時用,也算是莊戶人家的頭等大事了。其時,把大個的紅薯挑揀出來洗干凈,用機器打成紅薯粉。然后叫上幾個漢子幫忙,架一口大缸放在院子中央,上邊罩上細籮,把紅薯粉放到細籮里。漢子們挽了袖管,赤手用力按揉紅薯粉,“嗨-嗨”有聲,水和著淀粉通過細籮流到缸里,嘩啦啦的響聲如小溪在淙淙流淌,滋潤在人們的心田。渣滓留存籮上,曬干可以喂食牲畜,豬特別愛吃。停一段時間,讓淀粉充分沉淀,把缸里的水倒掉,取出淀粉放進一塊大稀布里,四角兜起掛在樹枝上,水流盡,淀粉干成團(又叫粉面子),下粉條的前期工作就做好了。
下粉條的時候是農家小院最熱鬧的時候,也是大人和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在院里支好一口大鍋,放滿水燒滾。一旁的案板上放一個大面盆,用手掰碎粉面子放進盆中,加適量明礬,用清水拌勻。灶下爐火正旺,鍋里汩汩作響,漢子左手持著漏瓢,右手將淀粉水倒入,淀粉水成膠水狀通過漏瓢流到滾滾的鐵鍋里,粉條受熱很快成型。
院子里早已聚集了一幫孩子,他們盯著下粉條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動作。漢子剛撈出粉條,大家一窩蜂地向前,甜言蜜語地端著碗討要,然后喜滋滋地一溜小跑回家,兌上香油,放上醋和鹽一拌,倚著屋墻跟蹲下,在袖子上蹭幾下鼻涕,瞇縫著眼睛,抿著小嘴開始慢慢享用。那吃相,那神態,看上去比吃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任何東西都美。
秋末冬初,霜重天寒。兒時的我,約上仨倆個伙伴一起,帶上鏟子和火柴,到田野烤紅薯。田野的紅薯還沒收獲,葉子蔫蔫的。大伙分工協作,有的挖坑,有的拾柴,有的扒紅薯。選一位心靈手巧的,趁著溝邊挖一個長方形的小坑,坑上邊橫著放十來根小木棍,然后把幾個紅薯放在小木棍上。坑里塞滿柴草點燃,火焰借著風勢,竄出老高,噼叭作響,煙霧在半空繚繞。大家一邊小心地翻動紅薯,一邊伸出紫紅的小手取暖。用不了一袋煙功夫,小木棍就會被燒斷,紅薯轟然掉落火中。此時要馬上填土熄火,讓紅薯在里邊悶上一會,等土上的余煙快散盡之時方可扒出。此時的紅薯一個個變了模樣,黑土黑臉的。因為燙手,紅薯在左右手中交替,時而用嘴吹吹,溫度稍稍降下來,剝掉燒焦的外皮,泛著熱氣的紅薯的清香直入鼻孔,吃在嘴中軟乎乎的,綿甜綿甜。整個過程充滿期待,新鮮有趣。
城里街頭巷尾也有賣烤紅薯的,那是用炭爐子烤的,三塊錢一斤,但總吃不出孩提時用土法烤紅薯的味道,也毫無情趣。這只是城里人想換換胃口,吃吃新鮮而已。
紅薯濡養著鄉親,塑造著他們的靈魂,也賦予了他們質樸、堅韌、良善的品格。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紅薯吃多了燒心反胃。有現代人作詩形象地比喻當年的生活場景:“怎能忘記當年苦,深秋初冬出紅薯。夜間遍地人聲沸,爭刮薯片為糊口。吃得個個吐酸水,胃病發時面黃瘦。做饃熱時軟如泥,等到涼時砸死狗。”
窮沒根,富沒苖,多黑的天到頭了也得亮。改革開放后,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鄉親們昔日靠紅薯裹腹糊口,而今靠紅薯發家致富。依托傳統優勢,鄉親們大面積種植紅薯,建起了現代化的粉條加工廠,產品暢銷全國,走出國門。鄉親們過上了紅紅火火的小康日子。歲月流傳,紅薯作為貧窮時代的代名詞早已過去,一去不返。
豫劇《七品芝麻官》里有一句精典唱詞:“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七品芝麻官唐成親力親為,為民當家作主,體現了為官之道與其人格魅力。當下,我們的父母官何嘗不是體恤民情民意,惠民利民,堪比唐知縣的為官之道呢?
老話說:“紅薯是個寶,作用真不少。”紅薯不僅可以制作糖和酒精,還是是健康食品,治病良藥。《本草綱目》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使人長壽少疾。還能補中、和血、暖胃、補五臟、治便秘等。
朋友告訴我,晚餐喜歡做成紅薯小米粥,喝了腹中特別清爽,近來有些日子沒吃了,心里難受,總感覺少了什么。是啊,厭倦了大魚大肉的人們注重科學養生,改變飲食結構,青睞五谷雜糧。人們已經達成共識:粗茶淡飯,輕身養身。紅薯作為調劑生活的一種雜糧為人們重新認識,漸漸走向人們的餐桌,紅薯情結融入人們的骨子里。
紅薯把我養大,我也將會在咀嚼紅薯的歲月中慢慢變老。
讀書瑣憶散文
喜歡讀書,讀自己鐘愛的書籍,這喜歡是自小就有的。
記得上小學時,家里的書籍不算少,可畢竟還是有限,就總千方百計找別人的書來讀。那時,要是知道哪個同學有一本自己沒讀過的小說,就會“不擇手段”弄來,哪怕是平時看都懶得看一眼的人,這時也會暫時委屈自己,賠著好話還有笑臉,將那書納入己手。
一次班里那個身上生了疥瘡的男生弄來《歐陽海之歌》上下兩冊,平時不光是我,所有女生都是遠著他的,看他在身上亂撓我們就也覺得渾身發癢,似乎那疥瘡已通過視覺飛過來了。
可是歐陽海的誘惑實在難以抵擋,最終我還是以幫他寫一周作業為代價換來了那套書三天的閱讀權。接觸他的作業本會有傳染的危險,可是為了那些精彩的故事情節,豁出去了!
馮夢龍的《三言》是在父親醫院的宿舍發現的,本來很順利就拿走了,父親是從來不阻止我看課外書的。可是不巧的是那天院長也在,說書里有不健康內容,少兒不宜,不主張我讀,父親自然就抽回了原本已被我夾在胳肢窩下的那套書。
最終我還是乘父親不注意悄悄拿走了它們!
因為急著要在第二天不被父親察覺就把書放回原處,下午放學便沒直接回家,餓著肚子坐在我家屋后的桐子樹下囫圇吞棗完了那一套三本書。
至今還記得那天的夕陽和樹上簌簌落下的桐子花,映照著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和我茫然的眼神。
回家自然挨了母親的罵,說我回去得那么晚,沒能幫著她打豬草做飯。挨了罵我也開心,顧著回味李甲的負心杜十娘的的苦命、俞伯牙鐘子期得遇千古知音了。
上初中了,父親眼見我對課外書過于癡迷,就限制我閱讀,派哥哥監督我。哥哥忙不迭答應著父親,一邊幸災樂禍對我眨眼。
一朝權在手的哥哥把家里那簡陋的書柜上了鎖,規定我要看書必須請示他,得到他的批準了才能打借條借閱。每次為讀一本書我都要同哥哥磨破嘴皮子,要么幫他跑許多百般不情愿的腿。
高中我住校,父親的管束鞭長莫及,可是我那時竟然省悟了,不再貪玩,告誡自己考學是我唯一的出路。三年里我沒看過一場電影,沒看過一本小說(除了瓊瑤的《煙雨蒙蒙》),我用巨大的學習壓力制約著自己。
上了大學才算見識了書籍的浩如煙海,第一次走進學校的圖書館我目瞪口呆,驚嘆眼前竟有這么多的.好書可以由著自己去讀,那個激動!
可是我不再有中學時的勤奮,覺得高中我太苦著自己,整日成了學習機器弄得都神經衰弱了,得好好休整休整。
我忙著和同學逛街散步學跳舞,只把很少的時間留給學業,讀課外書也不再是我的最愛,我的生活有更新鮮有趣的內容,它們對我有著更大的吸引力。
借來的書籍擺滿床頭,而閱讀的速度卻越來越緩慢,我實在是太“忙”了,哪有時間去光顧它們!
有時我也去閱覽室,明亮的日光燈下,靜悄悄的,一排排腦袋對著眼前攤開的書本。如此靜謐的世界,實在是極佳的學習環境,可是我靜不下來,顧著惋惜這樣的好時光被我浪費了許多,設想如果沒浪費會怎樣?于是,一個晚上就在嘆惜中過去了。
閑適的大學生活造就了我的懶散;我的懶散注定了我的胸無大志、少有成就,許多年過去了,我這樣子已經定型,不可能再有什么改變,順其自然樂天知命算了,許多東西不再去強求。
現在進博客、逛網站,常有機會閱讀許多好文字,那些從心底傾瀉出來的至情至性的篇章。上班一天累了,坐在電腦前,鼠標輕點,讓一頁頁美文呈現于眼前,實在是一種極佳的放松方式。
就一杯清茶,聽那些老歌,讀一篇篇曼妙的文字,愛著這樣隨心適意的平淡生活。
心得瑣憶心情散文
“每天最讓我們頭疼的是寫心得。”看到這句話,我忍俊不禁,仿佛又看見三下鄉期間,大家寫心得的時候“苦大仇深”的樣子。心得,連結著希望實踐隊的歡笑與淚水,承載著三下鄉獨家記憶。
三下鄉前第二次見面會上,為了評優,我規定:“每人每天上交一到兩篇心得。”此言一出,立刻引來大片嚎叫:“啊,不可以啊!我不會寫啊!”“可不可以不寫啊!”……我不為所動,沒有收回這項規定,只得狠下心腸不理會他們。同時,我也在納悶:大家都是歷經高考地獄的人,雖然寫作水平可能下降,但是也不至于很差。為什么還會叫得那么厲害呢?
到了真正審稿的時候,我才懂得他們的'嚎叫不無道理:除了個別寫得還不錯的,整個隊伍的心得“中了魔咒”:且不論病句、用錯標點符號遍布全文,交上來的不少文章都是流水賬,就是為了寫心得而寫心得,只是記錄了一些看著一篇篇基本上事例、風格雷同的文章。躲在遠處的審美疲勞,悄然襲來,環繞在腦海里,久久不能散去。我簡直懷疑我們的隊員是否曾經參加過高考,也在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承受如此多的流水賬。那幾天,我一邊迷迷糊糊地看著他們的稿件,一邊還要想辦法給他們的文章做出修改。整整幾天,縱窗外陽光明媚、書聲瑯瑯、風光旖旎,但我無心出去體驗支教的樂趣,腦里回蕩著一個問題:為什么平時他們可以談笑風生,把一件趣事講得生動有趣,為何到了寫心得,自己的那滿腔的熱情卻無法付諸文字呢?
新聞組每天的抱怨驚動了隊長。終于,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新聞組三個人輪流“聲討”了大家寫心得不認真、質量很差、不署名等問題。“聲討”完以后,我看見大家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有些掛不住。然而,接下來的日子交上來的心得也雖有進步,但依然慘不忍睹。我只好鐵面無情地把不合格的心得一個一個打回去。有時,我經過宿舍,聽見他們在嚎叫,不用說,肯定又是心得惹的禍。
然而,審稿也不是一味痛苦不堪的情形。遇到心得里面好笑的文案,我們也會也會分享,博大家一樂。遇到拖欠稿件或者其他開玩笑的場合,我們吃飯的時候還會揶揄要不要交稿。笑聲,總是在一句句玩笑話中傳出。
歡笑、痛苦,一篇又一篇心得承載著、傳遞著、訴說著。心得連結的是十天的歡樂,連接的是十天的友誼,連接的是十天的記憶。
八四瑣憶散文
謹以此文獻給原有的八四
———題記
前年,陰雨連綿,我們相見;去年秋天,我們成為八四的一員;今年夏天,我們說再見,卻真的再沒有相見過。想起從前的舊時光,在八四的365天,昔人軼事舊景故情,一一浮現在眼前,留戀……
每次駐足回眸,腦海中縈繞的情愫,又開始了一場沒有結果的回望,所有的音符,都會以另一種形式在心歌旋律中保持永遠的悸動。
365天的朝夕相處,365天的團結友愛,365天的.共同奮斗,時間留給了我們太多的遺憾,而我們亦抱怨時間的無情。夜半心隨空,舉杯輕對月。杯里是茶還是咖啡?糾結…味道是苦抑或甜?錯亂…曾經的曾經,是寂寞的感傷,一切沉寂過后,唯余憂愁嘆息……
如果說相聚是別離的苦,過客是流年的錯。那么我們的八四,一定是一場美麗的邂逅吧?我們在這里相聚,而后又奔走四方,在這緣起緣滅間,我們將多少期冀留給了時光,化為永恒的記憶散發著淡淡的馨香,凄美飛揚,舞動這一夏的清韻情長……
曾幾何時,我們與丹姐合影留念。明媚的天空被抹上一層淡淡的憂傷,不舍的我們毫不顧忌上課鈴的張狂,耳畔唯余寂寞回想。丹姐走了,那一天的我們,靜默。
還記得,那次比賽中,我們四項只得了一項第一,三項第二,不甘。但仍樂觀地哼著“天下的二也挺好”。而后,力爭在其他方面超過其他班。
曾幾何時,我們學習打鬧聊天吹牛打賭耍賴輕率懵懂摔跤賽跑偷懶睡覺罰站挨打吃零食開小差互相勉勵共同進步杯樽談笑厚待流光,笑看流水東去韶華流逝歲月更迭世事境遷。多年后,我們是否會情誼依舊?
還記得,我們認為可能在一起的最后一天(事實證明的確是),有人提出每人寫一段話,紀念我們的友誼,友誼的捌肆,捌肆的我們。看著那張紙傳來傳去,紙上密密麻麻的字跡,每個人若有所思,久久凝視著班里的一花一物,一草一木,將這里的一切定格在記憶的一隅,永不泯滅……
不知道,曾經象征八四的那個大量角器,至今仍在哪個角落等待灰塵的洗禮,世事變遷,不變的是往事,不滅的是記憶。八四雖不存,人猶在。每個人心中都會銘記那點點滴滴,絲絲縷縷。如煙年華里,相遇是緣,淺笑安然地感受著,字里人生的濃重與恬淡,心意相知的情誼散發著,淡淡的馨香,在指間彌漫……
世俗總是紛紛擾擾,捌肆竟在那一刻分崩離析,掃數世事變遷的陳舊顏色。在我們的努力下,八四取得了前十居其六的好成績。然而事與愿違,我們被迫飄零天涯,八四也成為了回憶……
歲月蹉跎,光陰荏苒,依舊保持著初始的驛動,無比團結的捌肆,還是在時間漸行漸遠的背影里,留下一串如雨的記憶。恍惚中穿過漫天的風尖,心里的那個不變的諾言,不經意被流云聽見,思緒內外,重疊著以往的聲線,彼此能感知,每個瞬間層層相連。
而今,那遙遠的記憶,王鵬聰孫建淞石艷華馬迪畢嘉弟劉佳鑫孫佳歡于鵬博王文武李強于成龍王小丹廉莉高楠李麗夏陽孫宇航王博張浩然李明陽莊超孫偉男王英雙李歡高美玲滕雨欣劉雪峰韓翠蘇明月吳冬玲劉銘鯤高春月王玉龍楊馥睿孫鷹雪王野苑鵬陸原野,語數外物政史地生田華杰王曉飛李玉紅段秀明陳瑩瑩汲壽軍王晶溫泉影班主任王曉飛,一切又恍然如昨。
記憶的碎片,有的人去嘗試努力拼接,有的人去欣賞它的凌亂。刻骨的過去,某天也會不再新鮮,隨著青春風鈴的低吟淺唱,而沉淀在心中,久久的懷念……
上一篇:備件庫房管理標語聚集70句
下一篇:愛護小草的標語驚艷匯編7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