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七月半,八月半,人出大汗天善變】(諺)指農歷的七、八月間,暑氣未退,秋涼開始,人一活動就會大汗淋漓,天氣忽冷忽熱,變化不定。
【第2句】:重槌敲重鑼——響當當
【第3句】:【吃哪廟的飯,撞哪廟的鐘】靠誰生活,就為誰服務。張孟 良《兒女風塵記》:“人隨王法草隨風;吃哪廟的飯,撞哪廟的 鐘。”
【第4句】:種地不長苗——壞種
【第5句】:打黑牛,驚黃牛,嚇得白牛吐舌頭。(甘肅·鎮原)
【第6句】:【煞上褲腰帶就充貞節女】(慣)比喻剛干了壞事,轉臉就假裝好人。
【第7句】:【倒苦水】(慣)比喻傾訴所遭受的苦難或心中的痛苦。
【第8句】:【少飲不濟事,多飲濟甚事?有事壞了事,無事生出事】(諺)酒飲得少了不頂事;飲得多了,不是壞事,就是生事。指飲酒害多益少,勸人應戒酒。
【第9句】:【野馬上了籠頭】受到拘束,多指兒童開始入學。相關的: 沒籠頭的野馬。清代《紅樓夢》:“寶玉下學回來,見了賈母。 賈母笑道:好了,如今野馬上了籠頭了。”
【第10句】:【石油】說起“石油”,有說是外來詞,有說是國產詞匯,其實,它的名字源于中國,大規模開采始于國外。大規模開采石油是在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時代用煤不用油,內燃機時代才開始大規模用油。優質的石油產品,發達的石油工業,歐美應執牛耳,中東國家為產油龍頭。新中國成立后,雖先建有玉門油田,但直到六十年代初,才在大慶開出大油田,從此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這似乎說明國外的石油先于中國。不是!“石油”不僅是地道的中文,而且,石油在一千年前已被中國人發現,在外同人尚無認識時,國人開始了使用。“石油”足鼎鼎大名的沈括定名的。他于1080年在延州(今陜西延安)任官,他見很多人在泉邊用小罐裝盛流出的黝黑油狀物,據說可以點燈。沈括也裝了些帶回家去。他在黑油中放條燈芯,果然可像豆油一樣點燈照明用。它燒出的黑煙,凝聚成黑灰,還是最好的寫字之墨。沈括給它起名“石油”,還做了首石油贊美詩:“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落揚塵。”“石油”一詞,被三百多年前清初的《康熙字典》收進。早在宋朝中國已經有了石油,石油的發現是中國人的驕傲,現在,中國正向石油強國發展。
【第11句】:【虎老雄心在年老意志未衰。】曹操詩句:老驥伏櫪,志在 千里。成語:老當益壯。姚雪垠《李自成》:“好啊,老伙計, 這才叫虎老雄心在!你們留下吧,咱們今晚美美地收拾他 們!”
【第12句】:【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耳聽是別人說的,眼見是親自看的。 強調直接經驗可靠。語序亦可換置。浩然《山水情》:“耳聽 是虛,眼見為實,等我看到真實的了,才能定準兒該向你點 頭還是搖頭。”
【第13句】:【烏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諺)反哺:小烏鴉長大后,覓食喂老烏鴉。跪乳:羊羔吃奶時,雙膝跪在地上。烏鴉會反哺,羊羔會跪乳。借指為人應該懂得孝敬父母。 也作“羊羔知道跪乳,烏鴉知道反哺”。
【第14句】:不要虛胖,但求實壯。
【第15句】:【小康】現在,我們國家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小康”一詞使用頻繁。那么,小康源出何處? “小康”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里,《詩經·民勞》日:“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是生活比較安定的意思。到春秋戰國時代,小康是儒家學說中闡述的一種社會境界,它相對于“大同世界”而言,層次比較低。東漢鄭玄說過,小康是比較安定的生活狀態。大約到了宋代,小康一詞才逐漸接近現代含義,指家庭比較富裕,不愁溫飽,可用小康表示。今天我們所說的小康,具有嶄新的內容,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不單是有錢就是小康,而且經濟、政治、社會全面發展的綜合反映,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文化、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
【第16句】:【結在一根藤上的瓜】釋義:比喻處境、命運相同的人。“一根藤上”又作“一條蔓上”。例句:我們兩家都是結在一根藤上的瓜,藤死了,還談得啥瓜呢?
【第17句】:哥哥眼看到了訂婚年齡,媽媽犯愁了。爸爸說:“咱的兒子長得標標致致的,能找不到對象?有這金镢頭,不愁沒有梨木把!孬的咱還不要哩!”(山東·單縣)
【第18句】:【掏肚子涮腸】(慣)比喻竭力思索,絞盡腦汁。
【第19句】:小明常埋怨自己笨,不會寫作文。這天老師布置了一篇寫讀后感的作文,回家后,小明就開始找作文選。媽媽看到了,對他說:“人不學不靈,鐘不敲不鳴。多讀又多練,文章自然變。”(廣東·龍門)
【第20句】:晚上停電了,媽媽就著手電筒的光切菜。這時,張叔叔來借手電筒,媽媽笑著說:“這個時候,手電筒就像是年三十晚上的案板,難借到啊!你還是去買支蠟燭吧!”(廣西·興安)
【第21句】:酒壺里放蒙汗藥——存心害人
【第22句】:人上一百,五顏六色;人上一千,樣樣都全。
【第23句】:【一路榮華到白頭】(慣)指一生官運亨通,富貴顯達。多用作祝福之語。
【第24句】:【樹老焦梢,人老貓腰】見“人老貓腰,樹老焦梢”。
【第25句】:【耗子見了貓】見“老鼠兒見了貓”。
【第26句】:雞蛋換鹽——兩不見錢
【第27句】:【百能百巧百受窮】(諺)在技藝上樣樣能樣樣巧的工匠,沒有不受窮困的。指技藝貴在精一,不在多能。
【第28句】:鵝卵石掉醬缸——糊涂蛋
【第29句】:【七竅里冒火,五臟里生煙】著急萬分。成語:心急如焚、五 內俱焚。清代《老殘游記》續集:“一天兩天還好受,等到第 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還沒信呢?俗話說得好,真是七竅 里冒火,五臟里生煙。”
【第30句】:【唱戲還要有個過場】釋義:比喻辦事不能操之過急。例句:性急吃不得熱饅頭,唱戲還要有個過場,鬧革命這事情,更是要得一步一步來。就像鋸大樹一樣,咱又要刨根,還要砍梢。
【第31句】:【 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做事要圓滿的結束。成語:有始有 終。語文圖書:“俗話說得好: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畫 鳳,難在點睛。寫文章也是如此:頭難起,尾難落。”
【第32句】:【不憂年儉,但憂廩空】(諺)年儉:農業歉收的年景。廩(IIn):糧倉。不愁當年的農作物歉收,只愁囤里無積糧。指糧食的積貯是關乎民生的頭等大事。
【第33句】:四兩棉條子——紡一紡(訪一訪)
【第34句】:【井里頭的蛤蟆——就會嚼舌頭】(歇)本指蛤蟆就會呱呱地亂叫,轉指人只會說空話。
【第35句】:芝麻地里的老鼠——吃香
【第36句】:【往臟水坑子里邊爬】(慣)比喻人不走正道,往錯路上走。
【第37句】:【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諺)直繩:木工賴以削直木材的墨線。 明證:確鑿的證據。彎曲的木材最恨直繩,犯下重罪的人最恨明證。 指邪惡犯罪之人最怕公正的審判者鐵證在手。
【第38句】:【出工不出力】雖然出勤,但不認真工作。葉辛《蹉跎歲 月》:“堅決改變按人頭評工分、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 的笨辦法,杜絕出工不出力的現象。”
【第39句】:【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諺)人種地肯實實在在出力,土地自然就會多產糧,讓人吃飽飯。指種地要勤勞,就能獲得豐收。
【第40句】:【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慣)1形容陷入困境,毫無辦法。2形容地勢險要,無路可走。3形容無法逃脫。 也作上天沒路,入地無門。 上天天無路,入地地無門。 入地無門,升天無路。
【第41句】:【瞎子背瘸子】(慣)比喻各有不足的雙方分別發揮自己的長處,互相配合做成事情。
【第42句】:【老君爺叫蛇咬——法盡了】見“太上老君叫蛇咬——法盡了”。
【第43句】:【米谷里免不了有秕糠,沙子里有時也有黃金】(諺)秕(bi):空的或不飽滿的顆粒。谷米中免不了夾雜著秕糠,沙子里也常會夾雜著金粒。指事物不可能完全純凈。也比喻對人不可一概而論。
【第44句】:【公雞抱窩,母雞打鳴】(慣)抱窩:孵小雞。比喻男人做女人的事,女人做男人的事,作用顛倒了。
【第45句】:【糞堆上長連枝樹,淤泥中生比目魚】(慣)連枝樹、比目魚:均喻夫妻。比喻在條件差的地方,也有美好的姻緣。
【第46句】:咬口生姜喝口醋——歷盡辛酸
【第47句】:洪水沖了老鼠洞——窩子全完
【第48句】:【開眼界】(慣)指見到從未見過的事物,增長見識。
【第49句】:青蛙跳到秤盤上——不知自己有幾兩肉:自秤(稱)自
【第50句】:【先打后商量】(慣)指先用強硬的手段使對方軟下來再與之議事。
【第51句】:冷水泡茶——不起色
【第52句】:鼻子大了壓到嘴——難開口;口難開:不好張口
【第53句】:【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見“馬不知臉長,牛不知角彎”。
【第54句】:【鵓鳩樹上鳴,意在麻子地】(諺)鵓鳩:又名勃鴣,鳥名。鵓鴣鳥身在樹上嗚叫,心卻想的是吃麻地里的麻子。比喻人表面做作往往是假,心里暗打主意才是真。
【第55句】:三月里炒青蠶蟲——又青(親)又熱
【第56句】:【年三十放炮仗——響到一塊兒】(歇)響:諧“想”。指彼此或眾人所想的都一個樣。
【第57句】:【金磚掉在井里——早晚得撈上來】(歇)指財物遲早會得到。也比喻問題遲早會得到解決。
【第58句】:【長添燈草滿添油】做好充分準備。圖書:“如果她們得知 夏天縮短,秋天提前到來這一長期預報,就會在男人意料不 的時候,已經像長添燈草滿添油一樣,早做準備了。”
【第59句】:【事緩則圓】(諺)緩:舒緩,從容。 圓:圓滿。指遇事不可急于求成,要從容舒緩,才能得到圓滿的結果。
【第60句】:【強龍不壓地頭蛇】強龍,比喻能力強大的人;地頭蛇,比 喻地方上有勢力的人。謂地頭蛇不好對付。姚雪垠《李自 成》:“他們以為強龍不壓地頭蛇么?我才不信這地頭蛇有 多么厲害!”
【第61句】:星期天,我也想炒個菜露一手,可媽媽卻怕我炒壞了,不答應。爸爸在一旁說:“不是撐船手,不來弄竹竿。他有心學學,就讓他試試!”(江蘇·丹陽)
【第62句】:見著貓兒當老虎——大驚小怪
【第63句】:我的新襯衫被火燒了個洞,媽媽就在上面繡了只小花鹿,可漂亮了。鄰居阿姨見了,直夸媽媽繡得好。媽媽卻說:“唉!遠看是朵花,近看是個疤。”(安徽·臨泉)
【第64句】:老鼠跳到油鍋里老鼠偷芝麻——吃香
【第65句】:栗子花生一盤端——雖在一起不同根
【第66句】:【天不能總睛,人不能常壯】(諺)指就像天氣不會常晴不陰一樣,人不會永遠健壯,不病不衰。
【第67句】:【好客主人多】(諺)好客:有錢人。指對有錢的客人,愿以主人身份接待的就多。
【第68句】:【 化干戈為玉帛】意即以友好方式解決爭端。陸文夫《圍 墻》:“此種化干戈為玉帛的領導藝術很深奧,開始時總顯得 拖沓猶豫,模棱兩可,說話羅嗦,最后卻會使人感到是大智 若愚,持重穩妥。”
【第69句】:戲園子失火——徹底垮臺
【第70句】:諸葛亮戰群儒——全憑一張嘴
【第71句】:【有錢買馬,沒錢買鞍】有錢買馬,不肯花錢買鞍,可沒鞍配 不了套。能夠花大錢,舍不得花小錢,而小的方面也不可忽 視。類似的:有錢買條牛,沒錢買犁頭/買得起馬,配不起 鞍。清代《醒世姻緣傳》:“你看這有錢買馬、沒錢買鞍的事 么?有本開鋪子,倒沒有櫥柜了。”
【第72句】:【金錢有價,情義無價】情義重于金錢。池莉《來來往往》: “按說金錢有價情義無價,這個道理賀漢儒是很明白的呀。”
【第73句】:【天時地利人和】做成事情,需要有三個條件:有利的時 機、環境、人際關系。浩然《艷陽天》:“辦什么事兒,得看天 時、地利、人和,不能憑三分鐘的熱度,胡干傻干。”
【第74句】:【少年夫妻老來伴】(諺)年輕時是夫妻,同心協力,生兒育女;年老時是伴當,相互關照,彼此體貼。偏指夫妻到了老年,更需要彼此間無微不至的關愛。 也作少年夫妻老來伴,一日不見問三遍。 少年夫妻老來伴,夫妻越老越相親。
【第75句】:【 眼里插棒棰實在受不了】無法容忍。梁斌《紅旗譜》: “你不要忘了,朱老忠,朱老明,嚴志和他們就在咱的眼里插 棒棰。”
【第76句】:廁所題詩——臭秀才
【第77句】:黃雀碰到百靈鳥——雀碰雀(巧碰巧)
【第78句】:【刀對刀,槍對槍】釋義:比喻針鋒相對,不示弱。例句:不能給他軟的,也用不著跟他繞了,就跟他刀對刀,槍對槍干一家伙,讓他有法兒開臺,沒法兒收場。
【第79句】:【枕著烙餅挨餓】(慣)比喻放著有利條件不去利用,卻受著窘迫。 也作“頭枕著烙餅挨餓”。
【第80句】:【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見“好物不賤,賤物不好”。
【第81句】:【寧跟聰明人吵架,不跟糊涂人說話】指對方不明理,說了沒 有用。電視劇:“大家都像你這樣怎么辦?寧跟聰明人吵 架,不跟糊涂人說話。沒法跟你說。”
【第82句】:屬麂子的——膽小怕事
【第83句】:【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釋義:受人一點點好處,要多多地報答。例句:人家對我們的恩情……哪管是一點好處,都不能忘記的。老人常講:“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啊!”
【第84句】:小紅姐出嫁了,鄰居們議論紛紛,說她是“高門不去,低門不進,結果挑來揀去找了個窮家兒”。快嘴二嬸卻在一旁反駁道:“高樓塌了一堆土,人要發了一只虎。我看那小伙兒挺能干。”(山西·清徐)
【第85句】:【甘拜下風】“甘拜下風”是指自認不如他人,并真心佩服他人。出自《莊子·在宥》:“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 后來“順下風而拜”就演變成“甘拜下風”,表示誠信佩服,自認不如對方。此源來自典籍,莊重嚴肅。但源莊流諧,故事情彩。西晉時期有個大富豪叫石崇,據說他富可敵國。王愷是晉武帝的舅舅,也是一個富豪。他們倆爭強好勝,經常在一起比誰吏富。因此,兩人經常到處搜羅綺麗的寶物裝飾衣服或車子。一次,晉武帝踢給王愷一棵高兩尺的珊瑚樹,此樹枝丫或密或疏,形態美麗,簡直是世間少有。王愷如獲至寶,非常得意,認為這次石崇該認輸了。于是,王愷就帶著這棵罕有的珊瑚樹去見石崇。石崇看完之后,不動聲色地拿起鐵如意,趁王愷不注意,一下子打在珊瑚樹上,珊瑚樹馬上就碎了。王愷見石崇親手打碎了皇帝賜給自己的寶物,以為石崇是嫉妒自己而毀寶,聲色俱厲地責問石崇打碎天下最好的寶貝怎么辦。石崇卻不慌不忙,悠然地對王愷說:“你別埋怨,今天我賠你。”石崇說完,就命令仆人去搬家里的珊瑚樹。待石崇把家里的珊瑚樹都搬出來后,王愷驚呆了。別說兩尺高,四尺高的都有,其中光彩奪目的就有六七棵,王愷從來都沒見過。像王愷剛剛拿過來的那樣的還有很多。王愷看后,茫然若失,不得不甘拜下風了。
【第86句】:【萬事不求人】一切靠自己,不依賴別人。老舍《駱駝祥 子》:“我要是個男的,要是也拉車,我就得拉自己的車;自拉 自唱,萬事不求人!”
【第87句】:媽媽中午下班回來,問我買鋼筆沒有,我說我不敢一個人到商店去。媽媽生氣地用手點著我的頭說:“你呀!小廟的鬼,進不了琉璃大殿。”(河南·漯河)
【第88句】:爸爸剛干完活到家,我又嚷著叫爸爸去做飯,媽媽笑著說:“真是騎驢的不知趕腳的苦。”(河北·承德)
【第89句】:【籬笆破,野狗鉆】(諺)籬笆(l/ba):用竹竿或木條扎起的圍墻。籬笆要是有破洞,野狗就會鉆進來。比喻防范不嚴密,壞人就有可鉆的空子。 也作籬笆破,狗進來。 籬笆勒不緊,野狗鉆進來。
【第90句】:春節期間,爸爸媽媽再三叮囑我不要亂吃東西,防止鬧肚子。爸爸說:“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浙江·嘉興)
【第91句】:狗戴嚼子——胡勒(胡鬧)
【第92句】:【將貓兒尾拌貓兒飯】見“割貓兒尾拌貓兒飯”。
【第93句】:【文臣安社稷,武將定干戈】(諺)社稷:代指國家。干戈:古時兵器,代指戰亂。指文官的責任是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武官的責任是平定戰亂,使社會穩定。 也作文官把筆安天下,武將持刀定太平。 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提刀定太平。
【第94句】:【無根沙蓬——沒有個準地方】(歇)沙蓬: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后枯死,被風刮走,無定所。指人沒有固定的住處或去處。
【第95句】:【火心要虛.人心要實】(諺)火心要架空,才能燒出旺火;人心要誠實,才能得到信任。指為人處世,最忌浮滑,應以誠信為本。 也作火要虛,人要實。 人要實心,火要空心。
【第96句】:尖嘴騾子賣個驢價錢——吃了嘴上的虧
【第97句】:人手一把號,各吹各的調——自行其是
【第98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諺)指知道自己的兵力,深入了解敵情,在戰爭中就能穩操勝券。
【第99句】:【三腳貓】“三腳貓”形容人從藝做工技藝不精。“三腳貓”這一俗稱流行于江浙滬一帶,其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有一武林高手經常在上海十六鋪江邊賣藝,他十八般兵器無所不精,最后一招是舉起江邊的鐵錨當做武器表演。藝人走后,許多人上前試舉鐵錨,但均敗下陣來。鐵錨有三只腳,于是人們便戲稱這些人為“三腳鐵錨”,后簡稱為“三腳錨”。“錨”“貓”諧音,日久,“三腳錨”居然訛傳為“三腳貓”了。二說,“三腳貓”最早出自明朝。明人郎英在《七修類稿》記載:“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三腳貓”捕鼠技能很不錯,卻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就這樣“三腳貓”一詞成了做事技藝不精的意思了。
上一篇:晚安經典文案2024,不服不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