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I卷文言文中,傳主袁術是怎樣的人
上蒼早已安排燥熱,以為是激情雪中佇立的鳶尾花,盛開著淡藍色的小花,散發著碧綠色的光澤那果實滑落的聲音啊·一個人的生命不僅僅屬于他自己
如果有人不愿意發言用什么詩句
有,但是這種規諫的詩,我所知道的只有經部里面的幾首。
【第1句】:《詩經·大雅·抑》: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無易由言,無曰茍矣,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第2句】:《金人銘》:孔子觀周,入后稷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
三緘其口。
而銘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
戒之哉。
戒之哉。
無多言,無多事,多言多敗,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
淺談《詩經》的幾點思考
《詩經》是儒家進行德教的一個基本典籍,詩是與樂相伴而生的,樂是來配合詠詩的,但是經過大浪淘沙,《詩經》流傳了下來,然而《樂經》不見蹤影。
一、詩與樂的關系《隋書經籍志》云:“詩者,所以導達心靈,歌詠情志者也。
故曰:‘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上古人淳俗樸,情志未惑。
其后君尊于上,臣卑于下,面稱為諂,日諫為謗,故誦譏惡,以諷刺之。
初但歌詠而已,后之君子,因被管弦,以存勸戒。
”凡古詩必歌,用歌唱的形式將自己所想表達出來,即為樂趣所在,所以《孔子詩論》中才有“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言”一說。
《毛詩大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情動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嘆之。
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
”所以古代才有四處采集詩歌的官員,是帝王了解各國風俗、認清自身的得失的一種途徑。
從詩的產生原因中可以看出詩的產生與樂相隨。
春秋時代,諸侯國之間交際頻繁,期間的外交家常常引用詩歌用來加強外交辭令,更加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態度。
這是因為詩歌言語的生動含蓄,使之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風氣,從而導致了詩脫離樂的存在形式,進而詩歌逐漸獨立的被人們所使用。
樂在先秦時期也是六經之一,但是由于樂的傳承主要是靠樂官傳授,是不需要通過書寫下來教授的,正是由于樂的傳承的特殊形式,記載詩譜的樂經在西漢時期不見蹤跡,只保留了樂理以及樂理思想于其他文獻之中。
因此可以說,樂經的消失有兩個原因,一為樂自身傳授的形式,二為詩經可以脫離樂而存在。
二、從“詩”到“詩經”與今本《詩經》經緯,先經線后緯線,經是根本,所以從“詩”到“詩經”的轉變,說明詩經的成為了一個經典,也成為了古人必修的課程。
《詩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是周代社會的生活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夏、殷已上,詩多不存。
周氏始自后稷,而公劉克篤前烈,太王肇基王跡,文王光昭前續,武王克平殷亂,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誦美盛德,踵武相繼,幽、厲板蕩,怨刺并興。
其后王澤竭而詩亡,魯太師摯次而錄之。
孔子刪詩,上采商,下取魯,凡三百篇。
至秦,獨以為諷誦,不滅。
”直到西漢初期,儒學漸漸興起,傳授《詩經》的各種學派也相繼而起。
“漢初,有魯人申公,受《詩》于浮丘伯,作詁訓,是為《魯詩》。
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
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詩》。
終于后漢,三家并立。
漢初,又有趙人毛萇善《詩》,自云子夏所傳,作《詁訓傳》,是為《毛詩》古學,而未得立。
后漢有九江謝曼卿,善《毛詩》,又為之訓。
東海衛敬仲,受學于曼卿。
先儒相承,謂之毛詩”。
三家詩都采用當時流行的文字――隸書所寫,屬今文經學派,金文學派在兩漢時期盛極一時,居于主導的地位,立于學官,但是三家詩并沒有共同遵守傳授的書籍,到東漢時還在寫章句。
與三家詩對立的就是古文經學派,毛詩學派,用篆文書寫,這種古文經在民間廣泛傳布。
《經典釋文》說:“《齊詩》久亡,《魯詩》不過江東,《韓詩》雖在人無傳者,唯《毛詩》鄭《箋》獨立國學,今所遵用。
”上述所說“又有趙人毛萇善《詩》,自云子夏所傳,作《詁訓傳》”與《經典釋文》等書籍中記載有出入。
《經典釋文》說:“《毛詩》者,出自毛公,河間獻王好之,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王大毛公,毛公為《詩訓詁傳》于家,以授趙人小毛公。
小毛公為河間獻王博士,以不在漢朝,故不列于學。
”清《四庫提要》云:“《漢書藝文志》,毛詩二十九卷。
毛詩故訓傳三十卷。
然但稱毛公不著其名。
《后漢書?儒林傳》始云趙人毛萇傳詩,隋志載毛詩二十卷,漢河間太守毛萇傳。
然據鄭玄《詩譜》、陸璣《毛詩草木蟲魚疏》則作傳者乃毛亨,非毛萇也。
”三“四始”毛詩大序中四始的順序與論詩中的順序是不同的。
《毛詩大序》說:“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
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竹書第五簡云:“有成功者何如,曰頌氏(是)也。
清廟王德也,至矣。
敬宗廟之禮,以為其本……。
”孔子曰:“《頌》,平德也,多言后。
其樂安而遲,其歌申而繹,其思深而遠,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
【……。
《小雅》,德】也,多言難而怨對者也,衰矣,小矣。
《邦風》其納物也,溥觀人欲焉,大斂財焉。
其言文,其聲善。
”孔子劃分四始以德的大小為依據,頌、雅、風依次從平德、盛德、小德到無德。
平者,正也,而平正之德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體現,堪稱德的最高境界。
而《詩經》所言則從頌開始,說明,在教授詩經過程中,孔子注重循序漸進的方法,這也給我們今天的教授有所啟發。
詩經 時間 文學意義
成書:《》的成書時間在東周時期。
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
文學意義:《詩經》是中國文學的主要源頭之一,一直受到歷代讀書人的尊崇,經歷兩千多年已成為一種文化基因,融入華夏文明的血液。
它是“東亞傳給我們的最出色的風俗畫之一,也是一部真實性無可爭辯的文獻,”“以古樸的風格向我們展示了上古時期的風俗習尚、社會生活和文明發展程度。
”《詩經》是“中國最古的詩選”,“以性質言,風者,閭巷之情詩;雅者,朝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也。
”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并常用《詩》來教育自己的弟子。
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
三皇五帝夏商周
【第1句】: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
丞相管行太尉管軍事、御史大監察和秘書工作。
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
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后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
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
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
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
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
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
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第2句】:地方官職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
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
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
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
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
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
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
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中國古代的科技官職戴吾三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歷朝歷代都建立有龐大完備的職官系統。
在眾多的職官中,有一些直接或間接與科技有關的職務。
從當政者的主觀愿望說,職官系統的建立,更多是為了王權集中和穩固,國家長治久安,并非明確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然而從實際效果看,與科技相關的官職設立,對古代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的確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 古代科技官職的一般情況要說清古代科技官職,先需對古代職官制度有一大概了解。
所謂“職官”,就是古代文武百官的通稱。
職官制度最早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代。
據文獻記載,夏代曾設置六卿,以掌中央政務。
這“六卿”是:司空(為六卿之首)、后稷(掌管農業)、司徒(掌管文化)、士或大理(掌管刑獄)、共工(掌管百工營建)、虞人(掌管山澤畜牧)。
可以看出,后稷、共工和虞人的職掌都與技術有關。
事實上,農業生產技術、營建技術(包括建筑房屋、修建溝渠)和自然資源管理都是先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據傳,早在夏以前的顓頊時代,就有“火正”一職,專門負責觀測“大火”(心宿二),根據其出沒來指導農業生產。
后來由于氏族混戰,觀測中止,結果造成了很大的混亂。
到帝堯時設立羲和之官,恢復了火正的職責,因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周代時,職官制度進一步發展,建立起六官隸屬制度框架,分別為: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夏官、冬官,各有職掌。
除周先前已有的管天文觀測、農業、畜牧的官員外,周代還建立了一整套和醫學有關的醫政組織和制度。
《周禮·天官》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
”這里所說的醫師,乃眾醫之長,掌管國家醫藥之政令。
醫師之下,設有士、府、史、徒等專業人員,各有職責。
秦統一中國后,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三公”之下分設“九卿”,使中央機構基本系統化,其中,“奉常”主管禮儀祭祀以及今屬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的事務,“治粟內史”掌管農業、財政以及鹽鐵專賣,“少府”掌管皇室財產、物資供應以及宗廟陵園營建等,都與科技活動有一定關系。
漢代仍設九卿,且其職能大體不變,只是部分機構改名。
東漢時建立尚書臺,西漢在尚書臺下設立六曹,六曹成為以后近兩千年間國家六部的雛形。
隋代在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禮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工部。
每部之下轄四司,每部均以第一司為本司或頭司,余為子司。
這類設置沿歷千余年,直到今天,我國中央各部其下設司,猶是古之余緒。
當然,歷代在各部之下設司的名稱時有不同,數目到明清后也有變化。
唐初定六部名稱“吏、戶、禮、兵、刑、工”,一直沿用到清末,其間只有短期改動。
除了六部之外,隋唐以后各朝往往還有一些新設的與部同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例如,隋唐有“五監”:“國子監”主管學校教育;“少府監”主管手工業制作;“將作監”管宮廟工程修建;“軍器監”管武器與軍用品的生產;“都水監”管河渠水利,這些都與科技有一定關系。
大體說來,到明清時,科技管理與工程技術有關的歸“工部”;與農學有關的歸“戶部”;與天文學有關的歸“欽天監”;與醫學有關的歸“太醫院”;與算學有關的歸“國子監”。
進入民國,情況發生變化,科技管理機構開始向西方靠攏了。
二. 古代科技官職的幾個特點古代科技官職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 天文學家和天文機構占有特殊地位古代天文學和現代天文學的研究內容大不相同,這是需要注意的。
古代天文機構多設有天文、歷法、漏刻等分職機構,主要負責觀象、制歷、報時等方面的事務。
歷代天文機構的名稱,部門的設置,職官的品級與職掌范圍都有過一些變化,但基本職能未曾有實質性改變。
其中負責觀察天文天象的部門與制歷、報時等部門相比地位尤為特殊,它不僅與參驗歷法的推算結果有關,具有重要的科學功能;而且與占驗人事的吉兇禍福有關,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
早在《周禮·春官·宗伯》所載各種職官中,就有六種與天文學有關,它們是:“大宗伯”、“占夢”、“眂祲=?“大史”、“馮相氏”、“保章氏”。
各官之級別、僚屬等,均有明確規定。
其中“大宗伯”級別高,職掌范圍較大,天文事務是其管轄的一部分。
從魏晉時起,太史(大史)成為國家天文機構的專職負責人,而相當于《周禮》中“眂祲”、“馮相氏”、“保章氏”的職官,則成為太史的下屬官員。
太史所領導的天文機構,其名稱屢有變動,如太史監、太史局、司天臺等,至明清時,乃定名欽天監。
太史令的品級一般在三、五級之間,然而因為他是天意的解釋者和傳達者,故在某些重要關頭,太史令之言,可能比一品大員的話更有份量。
也有這種情況,一些著名天文學家深得帝王寵信,他們另任高官,并不擔任天文機構中的官職,但是他們在天文事務中的發言權,有時遠勝過太史令。
中國歷代的天文機構都有一定規模,以唐肅宗乾元元年司天臺的情況為例,其設品級:大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正四品),上丞三人(正六品),主薄三人(正七品上),主事二人(正八品下),五官正(注:指春官正、夏官正、秋官正、冬官正、中官正。
以下“五官”所指同)五人(正五品上),五官副正五人(正六品上),五官靈臺郎(正七品下)五官保章正五人(從七品上),五官挈壺正五人(正八品上),五官監候五人(正八品下),五官司歷五人(從八品上)五官司辰十五人(正九品下)。
可見天文機構官員眾多,分工細密。
明末清初,西學東漸,西方傳教士利用科學新法在預報日月食上較中國古法準確,漸為朝廷重視。
順治元年,傳教士湯若望因預報日食時分不差,被皇帝任命為欽天監監正。
順治八年,順治帝在一天之內加付湯若望通議大夫、太仆寺卿、太常寺卿三個頭銜,使他從原來的正四品晉升為三品。
順治十五年正月,湯若望又被晉封為光祿大夫,列正一品,為朝廷的極品官員。
與西方文化背景相比,天文學官員和天文機構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的特殊地位,曾令西方學者感到不可思議。
19世紀末某些西方學者驚訝:中國人竟把天文學家放在部長和國務卿一級的職位
若問何以如此,就需對當時的政治、社會、皇帝喜好等因素做全面分析才能回答。
2. 官手工業規模大、分職多在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統治者為了滿足行政統治、豪華生活以及軍事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必須組織由國家控制的手工業,強制人民為其進行生產。
這一情況決定了古代官手工業具有龐大的規模和復雜的內容。
早在周代時已有官手工業,據《周禮·冬官》記載,當時的技術已分六大類30個專業,各專業均有工官管理生產,工官稱謂有“人”、“氏”、“師”,如有“輪人”、“匠人”、“冶氏”、“梓師”等。
“人”、“氏”系下級工官(類同職能工長),他們懂技術,直接管理制作器物的工匠。
而“師”為高級工官,地位在“人”、“氏”之上,權限更大一些,不僅有監督權,也有處罰權。
再上還有“司空”,為最高技術管理職務。
隨著社會的演進,技術門類增加,官手工業的規模也在擴大。
以明代官手工業組織為例,按不同的領導機構可分六個部分:
【第1句】:工部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
【第2句】:內府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
【第3句】:戶部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
【第4句】:都司衛所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
【第5句】:地方官府(有司)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
【第6句】:為保證官手工業的生產,以都察院監察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為骨干的監察組織以及以刑部為中心的刑事組織也予以配合。
工部為中央六部之一,是掌握官手工業的主要部門。
工部下面設四個屬部,明洪武初稱為總部、屯部、虞部和水部。
洪武二十六年,改稱為營繕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和屯田清吏司。
各司直接領導或監督官手工業的行政事務。
對于一些任務特別繁重的工作則另設分支機構,特派專官蒞事,借以加強領導和監督。
這種分支機構大約有兩種:一是“分司”,即工部各司的分司,通常以員外郎、主事等高級官員出任,地位較高,可與各司相比,故稱為分司;另一是“所屬衙門”,地位較低,一切要服從司的領導。
一般主管官員是大使。
司下屬分司,以虞衡清吏司為例,分司有:(1)寶源局——虞衡司注差員外郎監督,有關防、有鼓鑄公署,所屬有寶源局大使。
(2)皮作局——皮作局大使、副使各一員,各處解進的生皮均交皮作局熟造或煎水膠。
(3)軍器局——這里所指的系虞衡司領導下的中央軍器局,由虞衡司注選主事監督,大使、副使也屬該司。
軍器局轄有盔甲廠和王恭廠,兩廠盛時近萬人。
(4) 驗試廳——專司驗收物料和某些成品的工作。
官手工業分層細致,是為了有效管理,也因此形成了若干的官職。
3. 科技官職造就科學技術專家中國古代著名的科技人物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工匠或普通百姓,因長期的生產實踐而積累起豐富的經驗,有重要的技術創新。
如北宋建筑專家喻皓本是一個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由于他長期從事建筑實踐,又勤于思索,因而在木結構建筑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建筑多層的寶塔和樓閣上取得杰出成就。
再如紡織技術革新家黃道婆原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她憑著多年的紡織經驗以及在海南學到的技術對家鄉的棉紡工具做出改革,傳播開來形成巨大影響。
還有一種情況是,此人是官員,居科技管理崗位,他勤于學習和鉆研,又善用文字總結,結果取得重要的科技成果。
這種例子不在少數。
宋代李誡,從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開始在將作監供職,前后共達13年,歷任將作監主薄、監丞、少監和將作監,主持營建了不少的有名的城門、宮殿、府邸、寺廟等大型土木建筑工程。
紹圣四年(1097年),李誡受命編修《營造法式》,他一方面廣泛參閱前代有關建筑方面的史書和專著,認真吸取前人的成果;另一方面非常重視工匠的實際經驗,在工地與工匠一起探討,分析比較各種營造方法的優缺點,找出構件尺寸間的相互比例關系,以求制定合理、科學的規范。
經過辛勤的努力,終于完成了《營造法式》的編修工作。
《營造法式》體系嚴謹,內容豐富,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它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對后世的建筑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營造法式》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珍貴資料,正因為這樣,它受到了國內外建筑學界的高度重視,李誡作為著名的古代科技人物也受到贊賞。
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郭守敬的事例也非常典型。
郭守敬先是任過副河渠使、都水少監、都水監、工部郎中等官職,在他任職期間,主持興修了華北一帶的水利工程,修整了西夏沿黃河一帶的古灌溉渠道。
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下令成立太史局,把郭守敬從工部調來,和王恂等人負責制定新歷的工作。
郭守敬認真調查研究,首先集中精力研制新的天文儀器。
在他帶領下,先后研制出近20種天文儀器。
此后組織大規模的天文觀測活動,郭守敬親自參加部分站、臺的天文觀測,獲得了許多重要的觀測資料。
郭守敬和王恂等人根據大量觀測資料,編制出新歷法——授時歷。
授時歷使用時間長達363年,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也是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授時歷完成后10年,郭守敬又以太史令兼領都水監事的身份,主持修建了大都運糧河,不僅可使南方的運糧船沿大運河直達北京,而且還解決了北京城里的水源問題,對以后北京建設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當然,中國古代也有一些身居行政要職,業余熱心科學研究而有重要貢獻的人物。
以上簡要談了中國古代科技官職的一些情況。
中國古代取得的若干重要的科學技術成就,與當時的政治體制、經濟條件、社會背景都有一定關系。
我們要正確對待歷史,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做出新的更偉大的業績。
【第1句】:遠古堯時期司空 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員后稷 掌管農業的官員工師 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員虞 掌管山澤的官員典樂 掌管教育、音樂的官員
【第2句】:秦郎中令 掌管宮殿門戶(秦)督道倉吏 管理官倉內糧食的官員(秦)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員(秦)
【第3句】:漢、三國時期太史令 職掌文史、星歷的官員大農丞 管領鹽鐵事務的官員中郎將 統領皇帝侍從的官員典屬國 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官員大長秋 皇后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武騎常侍 皇帝的侍從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騎郎將 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驍騎都尉 禁衛軍將官未央衛尉 未央宮禁衛軍長官長樂衛尉 長樂宮禁衛軍長官前、后、左、右將軍 職位僅次于上卿輕車將軍 漢時雜號將軍之一驃騎將軍 官位僅低于大將軍長史 大將軍的秘書建章監 監督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騎都尉 羽林軍長官,秩比二千石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員,漢制,侍中是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國相 相當于太守常侍 皇帝的侍從近臣,東漢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典軍校尉 武官,統領皇帝宿衛兵的長官,漢靈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
典軍校尉是其中之一御使中丞 漢代掌管宮廷藏書之處的官員蘭臺令史 在藏書之處典校圖籍,管理劾奏等文書檔案太守 專門治理一個郡,掌握生殺大權
【第4句】:宋通直郎 隨奉太子的侍從官承信郎 武職官最后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
成忠郎 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官。
秉義郎 武職官第45階武翼郎 武職官第41階宣撫使 負責督察軍事的重任,職位高于安撫使。
節級 弓手班頭,統制弓手,聽命于縣尉。
巡檢 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務,屬于較高一級官職。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權和知州(知府)共同處理事務,并監督行動。
士曹參軍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毆等訴訟案。
司錄參軍 書寫六曹公文的專職官員。
局務官 掌監造鹽、鐵等業的官員。
主簿 掌出納官物、銷注簿籍等事的縣級官員,官階次于縣丞。
縣尉 掌管訓練兵丁、防奸禁暴、查緝走私等治安事務的縣級官員。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參軍一人掌兵事、緝捕等事。
兵馬都監 馬步軍統制官。
都監 有兩種,一種是路分都監,掌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
另一種是州府都監,掌本城軍隊的屯戍、訓練、器甲、差使等事。
監當官 州府所設掌管征收茶、鹽、酒稅事務的官員。
典級 掌禮儀制度的官員。
胥吏 辦理文書的小吏。
都統制 屬于御營使,為監護諸軍將領協同作戰的軍事長官。
同都統制 官職相當于副都統制。
御營使 統管全國軍事。
保義郎 右班殿前侍衛官。
團練使 州府一級的常設武官,從五品。
鈐轄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統制官。
有路分鈐轄、州鈐轄。
武經郎 又稱西京左藏庫副使,即西京(洛陽)供備庫副職武官朝奉郎 又稱左、右司諫,即諫議官,位次于諫議大夫下。
宣諭使、撫諭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處理冤獄,措置營田的監時性官員,即所謂“欽差大臣”。
忠訓郎 又叫“左侍禁”即內宮侍衛官。
鎮撫使 由中央委派負責一個地區或幾個州府軍事防務的臨時設官。
負責轄區軍事防務兼理民政、財政等事務。
宜文字 簡稱“機宜”如同秘書或機要秘書。
龍圖閣學士 皇帝侍從的榮銜,掌管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屬籍、世譜等事。
提舉 原意管理,主管專門事務,提舉宮觀,為安置罷退的大臣而設,光領俸祿不管事。
樞密使 掌全國軍機、邊備、征戰等事的最高軍事長官。
大理評事簽書判官 掌管刑獄的京官。
參政知事 宰相的輔助,通稱“使相”。
起居舍人 又稱右使,皇帝的近臣,負責記載皇帝的言行。
中書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詔書。
翰林學士 皇帝最親近的顧門兼秘書,權力極大,有“內相”之稱,往往是“將相之儲”。
【第5句】:唐觀察使 管理一道或幾個州的地方行政、監察長官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 中央禁衛軍之神策軍的最高將領禮部侍郎 掌貢舉、禮儀的行政長官京兆尹 長安地區最高行政長官防御使 負責一州或數州軍事的地方長官招討草賊使 專為鎮壓農民起義或討伐逆叛而設置的軍事長官監軍判官 監軍使下的副職行營都統 為鎮壓和討伐而設置的出征兵統帥侍御史 負責糾察的官員右衛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左神武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之軍事長官校書郎 太子東宮所屬學館中校勘典籍的官員尚書右仆射 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長官率府率 太子東宮侍衛長官金吾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尚書左右仆射 全面負責行政事務的長官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長官折沖都尉 一府之軍事長官。
統兵兩千、一千、八百不等校尉 一團之軍事長官。
有兵三百隊正 一隊之軍事長官。
有兵五十車駕檢校官 負責皇帝車駕并開路后保駕安全的安員轉運租庸鹽鐵使 設置造船廠,保證漕運水上工具(唐,下同)光祿卿 主管膳食事務的長官將作大匠 負責營造建筑事務的長官兵部尚書 主管全國軍事政務長官司農卿 主管農業事務的最高長官鴻臚卿 負責接待來賓事務的長官虞部郎中 負責山林綠化的官員民部尚書 主管財政的最高政務長官吏部尚書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務長官尚輦奉御 專管御用車輛的長官中郎將 正四品郎將 從五品,地方府兵將領子將 從五品下中書令 即內史,最高輔政官右拾遺 咨詢建議官員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務的官員右補闕 咨詢建議官員前鋒游弈使 前哨巡邏官左散騎常侍 議政官之一
【第6句】:宋通直郎 隨奉太子的侍從官承信郎 武職官最后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
成忠郎 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官。
秉義郎 武職官第45階武翼郎 武職官第41階宣撫使 負責督察軍事的重任,職位高于安撫使。
節級 弓手班頭,統制弓手,聽命于縣尉。
巡檢 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務,屬于較高一級官職。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權和知州(知府)共同處理事務,并監督行動。
士曹參軍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毆等訴訟案。
司錄參軍 書寫六曹公文的專職官員。
局務官 掌監造鹽、鐵等業的官員。
主簿 掌出納官物、銷注簿籍等事的縣級官員,官階次于縣丞。
縣尉 掌管訓練兵丁、防奸禁暴、查緝走私等治安事務的縣級官員。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參軍一人掌兵事、緝捕等事。
兵馬都監 馬步軍統制官。
都監 有兩種,一種是路分都監,掌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
另一種是州府都監,掌本城軍隊的屯戍、訓練、器甲、差使等事。
監當官 州府所設掌管征收茶、鹽、酒稅事務的官員。
典級 掌禮儀制度的官員。
胥吏 辦理文書的小吏。
都統制 屬于御營使,為監護諸軍將領協同作戰的軍事長官。
同都統制 官職相當于副都統制。
御營使 統管全國軍事。
保義郎 右班殿前侍衛官。
團練使 州府一級的常設武官,從五品。
鈐轄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統制官。
有路分鈐轄、州鈐轄。
武經郎 又稱西京左藏庫副使,即西京(洛陽)供備庫副職武官朝奉郎 又稱左、右司諫,即諫議官,位次于諫議大夫下。
宣諭使、撫諭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處理冤獄,措置營田的監時性官員,即所謂“欽差大臣”。
忠訓郎 又叫“左侍禁”即內宮侍衛官。
鎮撫使 由中央委派負責一個地區或幾個州府軍事防務的臨時設官。
負責轄區軍事防務兼理民政、財政等事務。
宜文字 簡稱“機宜”如同秘書或機要秘書。
龍圖閣學士 皇帝侍從的榮銜,掌管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屬籍、世譜等事。
提舉 原意管理,主管專門事務,提舉宮觀,為安置罷退的大臣而設,光領俸祿不管事。
樞密使 掌全國軍機、邊備、征戰等事的最高軍事長官。
大理評事簽書判官 掌管刑獄的京官。
參政知事 宰相的輔助,通稱“使相”。
起居舍人 又稱右使,皇帝的近臣,負責記載皇帝的言行。
中書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詔書。
翰林學士 皇帝最親近的顧門兼秘書,權力極大,有“內相”之稱,往往是“將相之儲”。
【第7句】:明尚書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 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財務總管。
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揮使 一省之兵權掌握者。
殿閣大學士 皇帝的顧問人員。
以后逐漸權重,成為實際的宰相。
總督 始于明代,凡用兵時派部院大臣總督軍務,無定員,也無一定轄區,視軍情所至,隨時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