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生平簡介
馬克思生平簡介卡爾·馬克思(1818—1883年),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學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剝削被壓迫群眾的偉大導師,科學共產主義的奠基人。
德國萊茵省美麗的小城特利爾,是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學家一一卡爾·馬克思的故鄉。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于一個猶太律師家庭。
他在當地接受了良好的中等教育,于中學畢業時所寫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里,已經表達出他為整個人類謀幸福的崇高理想。
1835年10月,馬克思進入波恩大學,次年10月轉入柏林大學法律系。
在大學期間,馬克思除研究法學外,主要精力多放在學習歷史和哲學上。
馬克思參加了傾向進步的青年黑格爾派,吸取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
1841年4月,馬克思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在完成博士論文后,馬克思于1842年1月開始為自由主義反對派創辦的《萊茵報》撰稿,并在10月擔任了編輯,使這份報紙日益鮮明地傾向于革命民主主義。
1843年3月,馬克思退出報社編輯部。
1843年,馬克思與燕妮·馮·威斯特華倫結婚,從此,燕妮成了馬克思志同道合、患難與共的親密伴侶和戰友。
1843年10月,馬克思移居巴黎,參加工人運動,廣泛研究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
他在與盧格合辦的《德法年鑒》上發表文章,開始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科學共產主義。
1844年8月,馬克思與恩格斯(1820-1895)在巴黎
馬克思自白
馬克思生平
1782年生于德國普魯士邦萊茵省現屬于聯邦州萊茵蘭-普法爾茨特里爾城律師家庭1830年進入特里爾中學1845年馬克思參與編寫前進周刊1845年馬克思宣布脫離普魯士國籍
你對馬克思有什么感想和認識800字
馬克思主義無疑是迄今為止最科學、最嚴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使人類真正從蒙昧中睜開眼睛,推動人類意識實現了大覺醒,引導人類社會發生了大變革.馬克思的名字始終和工人階級的事業緊緊相連,馬克思主義始終是共產黨人的偉大旗幟. 馬克思主義的晨曦照在古老的東方,給黑暗的中國帶來光明,使中國工人階級由自在走向自為,中國人民的精神從被動轉為主動.它一經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便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日出東方,開天辟地,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馬克思主義的耀眼光輝和巨大威力,使越來越多的人崇敬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由此也就產生了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主要有兩種態度:一種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不同,結果大不同. 馬克思是怎樣對待自己創立的理論的呢?他在自己理論活動的初期就申明:“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他十分厭惡對他的理論的“奴隸式的盲目崇拜”和“簡單模仿”.他終生站在工人階級爭取解放的最前線,但從不對自己不熟悉的斗爭指手劃腳.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盡管他對公社的事業十分關注,傾注了最大的熱情,但他始終認為,身居倫敦,對巴黎事件的直接參加者發號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終生注視著世界歷史發展的新情況,根據科學和實踐的發展不斷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論.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馬克思最先樹起了反對教條主義的旗幟. 馬克思主義的另一位創立者恩格斯,同樣是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典范.他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共產黨宣言》發表24年后,馬克思、恩格斯在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說:由于時代的變遷和實踐的發展,《宣言》中的一些觀點、一些論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經過時了”;如果可以重寫,“許多方面都會有不同寫法”. 恩格斯撰寫的《反社林論》——這部被馬克思譽為他和恩格斯理論的“百科全書”——發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說,本書有許多地方是應該修改的,例如“關于理論自然科學的那部分,這里敘述得極其笨拙,有些地方現在本來可以表達得更清楚些.更明確些.……我理應在這里作自我批評.” 恩格斯滿懷信心寄希望于未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因為很可能我們還差不多處在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將來去糾正我們的錯誤的后代,大概比我們有可能經常以十分輕蔑的態度糾正其認識錯誤的前代要多得多.” 列寧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也許可以用列寧的兩句話做出概括:“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
馬克思的生平和對我的啟示
馬克思的生平和對我的啟示很高興選擇了《話說馬克思》這課,通過對馬克思生平的學習,讓我收獲了很多。
卡爾·馬克思的父親是猶太人,一個非常有名的律師,他的母親是荷蘭人,賢淑善良,善于持家,對馬克思父親的工作幫助很大。
有著良好的家境,文化氣息的濃郁,都潛移默化地熏陶著馬克斯。
1830~1835年,他在特利爾中學學習,受到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影響,立志為人類服務。
1835年10月進波恩大學法律系,1836年10月轉入柏林大學法律系。
柏林大學在當時不僅學習氣氛濃厚,而且學術方面在思想學術領域都處領先地位。
如“青年黑格爾派”和“老年黑格爾派”的對壘,就促進了思想運動的發展。
“青年黑格爾派”對專制統治深惡痛絕,他們渴望民主政治,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民主力量。
1837年起他研究黑格爾哲學,參加青年黑格爾派,成為該派“博士俱樂部”一個頗有影響的成員。
這使他更多地吸收了該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強了對世界的認識,增強了改造世界的信心,為他以后的思想發展、理論建樹奠定了基礎。
除哲學外,歷史學、文學、數學以及外語等,馬克思都以加倍的努力認真地學習,并取得了可喜成績。
1841年,馬克思大學畢業之際,寫了一篇哲學論文,他試圖以哲學來改造世界,論文系統完整地反映了馬克思此時的哲學觀點、理論建樹和思想內涵。
在論文中,表現了自己決心為改造人類世界而進行堅持不懈的斗爭。
也正是因為這篇論文,馬克思被耶拿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大學畢業后,馬克思被聘用為《[萊茵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