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不修于梵行,不得少財寶,猶如老鸛鳥,守死于空池。《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59經,佛見老夫婦而說不寐夜長,疲倦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法句經》卷上,暗愚品
【第2句】:一切隨緣。是一種胸懷。隨緣之人,總能笑看風云變幻,在艱難坎坷中笑對人生。一切隨緣,才能擁有一份平靜淡然的心境。
【第3句】:我在佛教的環境中出生成長,除累積佛教知識和形式上的修行外,內心的貪嗔癡及習氣并沒有減少。遇到我的恩德上師后,他老人家對我針對性地引導,竅訣性地指點,在他的慈悲和加持下我被自然降伏。上師調伏了剛強的我,度化了難化的我,我堅定地相信:上師是佛,上師是法,上師是僧,上師是寶的根本。
【第4句】: 年輕時我們向往天空,希望鶴立雞群。當歲月走過,當發染 冰霜,我們才真正理解,天空為什么永恒高遠,鶴立雞群是何等寂 寞。那時花開,生命里有無窮律動,卻并不懂得人生,選擇往往對錯 各半。因為心性高遠,我們選對了飛翔;因為生活的懵懂,卻選錯了 對象。大地是雞的故鄉,天空才是鶴的天堂。
【第5句】:【天天禪語】金融風暴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風暴;景氣不好不必驚慌,怕的是人心不安。
【第6句】:布施者,心靈上常得到安詳和快樂的感受;受施者則不僅生活上得到飽暖,心靈也會感受到人間的溫馨。
【第7句】: 揣著明白裝糊涂,不一定是老奸巨猾,也不一定是居心叵測,有時候其 實是一種用心良苦,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第8句】:佛是信念,不是神仙。我們不能祈求菩薩開口說話,也無法祈求他的伸手援助,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內心的自省和覺悟。
【第9句】:所謂菩提心、大悲心,就是指徹底地實現了自我否定之后而產生的一種無私無欲、悲智雙運的精神。
【第10句】:生活的禪法,在于生活能夠減負而行,為生活拓寬生命的契機,去承擔生命的厚重,甚至是那些瑣瑣碎碎,生活的規則,從來都是跌宕起伏,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考驗人生的魄力與勇氣,能不能把人生活成幸福,歲月在,心不老,笑一笑,忘了成敗。
【第11句】:【佛心禪語】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幸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不妨看開一 些,勇敢面對現實,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奔向新生活。
【第12句】:寒云密密,野雪漫漫,路絕千差,家迷一色。若未到這田地者,是須踏步向前。——《宏智禪師廣錄》
【第13句】: 當你記恨別人的同時受傷害的卻是自己。學會感恩,滴水之恩當以涌 泉相報;學會感恩,懂得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贈人玫瑰手留余 香,今天拉人一把,明天陷入困境也自會有人相助。生活就像面鏡子,學 會了感恩,對生活時時保持微笑,生活也會還你以微笑。
【第14句】:追隨好人學做好人,便是上乘佛道怎樣經營有價值的人際關系?佛日: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第15句】: 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 平常心既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處世方法,更是一種尋求心靈平 靜的方法。
【第16句】:路,不可以不看就走;話,不可以不想就說;事,不可以不明就做;神,不可以不知就信。(當代)星云《佛光菜根譚》
【第17句】:諸蘊業為本,諸業心為本。心法猶如幻,世間亦如是。《華嚴經》卷十九,夜摩宮中偈贊品
【第18句】:世間之美好皆因相信感召而來,尤其奇跡的到來,更是相信的產物。相信即相應。相信是一種能量!當我們的能量還未達到和某一個人某一個事物相同頻率,不能相應時,告訴你一個訣竅:回歸零態,回歸嬰兒!只需靜下心來什么都不用去想,放下所有的經驗還有得失,全然的相應就夠了,就這么簡單!相信即天堂。
【第19句】: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亡性即真。根塵既謝,銳光現前。——《舒州龍門佛眼和尚文案》
【第20句】:【成功人士的表現】 成功人士大多表現是:謙虛謹慎、居功不傲、不亂評說、忙而不亂、 氣度寬宏。
【第21句】:不要進小人圈子,也不讓小人深入自己的領域和心靈。不要幫忙,不阻攔,不規勸,不參與,不討論,任其發展,任其自生自滅。小人多行不義,遲早會被大家認識到他的嘴臉。
【第22句】:【古風基地】玲瓏心,花事染,一點相思一縷怨;誦詩卷,云水禪、臨窗聽雨念君安。
【第23句】:人的身體有殘缺不算苦,人性的殘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間的災難禍害,大都是由手腳完好,但心靈殘缺的人造成的。——證嚴法師
【第24句】:無量諸眾生,悉發菩提心,彼心令剎海,住劫恒清凈。《華嚴經》卷七,世界成就品
【第25句】:【慈悲喜舍、予樂拔苦】 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難之行,予樂拔苦,締造清新潔凈之慈濟世 界,為修佛之道。
【第26句】: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做到平靜無為,對任何境遇都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就能達到“日日是好日”的理想狀態。平靜無為不是叫人一無所爭,也不是讓人完全不顧物質上的自足,而是要人看淡貧富,不為外界遭遇所動。
【第27句】:悉能忍受一切諸惡,于諸眾生其心平等,無有動搖,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則能凈忍波羅蜜。《華嚴經》卷十八,明法品
【第28句】:【6類口頭禪暴露心理】【第1句】:說真的老實說的確不騙你:擔心對方誤解,性格急躁【第2句】:應該必須:自信心極強,理智,為人冷靜【第3句】:聽說據說:見識雖廣但決斷力不夠【第4句】:可能大概是吧:謹慎的人多用,隱藏真心【第5句】:但是不過:任性,喜歡左右逢源的人常用【第6句】:呀這個嗯:思維慢反應較遲鈍,緊張怕出錯的常用。
【第29句】:佛家禪語:園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燒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里放在房間里,沒想到,幾天后,花死了。禪師:有些東西因為想得到才會失去。
【第30句】:在這個生活的世界里,在時間上只有無數的異時連續互存的因果關系,在空間上只有無數的同時互相依存的相對關系。
【第31句】: 總有一些非常奇怪的國人,本來屬于自己的東西不知道珍 惜,結果一點一點地丟掉,丟到現在已經口袋空空;本來不屬于自 己的東西,卻偏要去學,結果越學越不像,既沒有成為別人,又失 去了自我。
【第32句】:生活禪應該覆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用禪的智慧、禪的覺悟來凈化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生活,超越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不會庸俗化,使我們的生活不會違背真、善、美的原則,不會違背清凈法、善法的原則。
【第33句】:大眾莫待老僧上來便上來,下去便下去。各有華藏性海,具足功德,無礙光明。名名參取。——《杭州天龍和尚》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洞山良價禪師》
【第34句】:一片秋光對草堂,籬邊金菊預聞香。蟬聲未息涼風起,勝似征人歸故鄉。——《法演禪師文案》
【第35句】:棉花是磨不出刀子來的。人的一生,經歷了種種的磨難、種種的痛苦,才會知道人生真正的滋味是什么。
【第36句】:盲目地崇拜權威而不能體會權威的思想,是一件可悲的事。信仰,應當 體現在用行動來實踐上,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被 一項刻板的制度卡死,不會變通,太過于執著于形式和教條。
【第37句】:人活著為什么會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為總被種種外在的事相所迷惑,總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連步子都邁不開了。——凈慧
【第38句】: 古人云: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大罪,當不得一個 悔字。”
【第39句】:【天天禪語】當面臨死亡的時候,靈魂是否能找到美好的歸宿,取決于具德善知識的正確引導,而不是肓修瞎練;靈魂是否能選擇光明的前途,取決于自己一生的修行功夫,而不是臨時抱佛腳。
【第40句】:惡知識,表面裝作很親密的樣子,心里卻藏著某個損害對方的詭計。例如,有的小人看見同事跟上司鬧了意見,便故作義憤,煽風點火,鼓勵同事跟上司對抗,然后站在一邊暗暗發笑。這是損人不利己的小人,像毒蛇一樣,尤其要當心。
【第41句】:途經四季的滄桑,我學會了相惜相懂得對待每一個過客或者歸人。不再奢望命運會給予太多,讓心情如小溪流水般自然寧靜清澈。歲月,對于我來說,是一本厚重的書。或許我用一生的時光也無法讀懂悟透,那就讓我植入一點點禪意,讓我依著時光的溫婉,安靜的修行。
【第42句】:給心靈一個假期,才是真正的放假;放下一切煩惱,才是真正的休息;打開被我執束縛的結,才是真正的自由;從痛苦中徹底解脫,才是真正的享受。
【第43句】:愿作心師,不師于心。《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獅子吼菩薩品身雖不由己,但心卻可以由己。(日本)日蓮《撰時抄》
【第44句】:世上人性本來清凈,萬事萬物都在自性中產生。如果思量一切惡事,就 會作惡;如果思量一切善事,就會行善。所以一切事物都在于自性。如果執 著于外界事物,虛妄之念像浮云覆蓋,自性便不能明凈。
【第45句】:若緣自身起解脫,亦唯迷盡,無別有“我”名解脫者。(古印度)無著《大乘莊嚴經論》卷二
【第46句】:【消費與創造】 每天無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費者,積極精進才是人生的創造者。
【第47句】:讓心簡單,讓心透明,讓心輕松,活著,幸福其實只是一種感覺。越聰明的人,其實越累。在乎的多,割舍就難,往往失去的也就越多;追求的苦,心事就重,往往美好的也就越少。
【第48句】: 立秋日的晨風涼一些,大自然總是遵循它的內在規律。如果 這個早晨你有幸和晨風對話,思想里的暑氣會消散一些,會更加客觀 地看待面對的一切。但我們的心依舊熱烈,仿佛起勁歌唱的百鳥,猶 如朝霞;我們的愛仍然燦如夏花,在早晨的天空自如綻放。晨風涼 了,心不會涼,愛不會涼。
【第49句】:只注意別人的行為,卻忘了檢點自己的行為,可說是件嚴重的錯誤。(日本)蓮如《御一代記聞書》
【第50句】:我們都想讓不安定的心安定,卻很難做到,反而浮躁、焦慮,原因是我們從生到死一直在不斷向外求。已經獲得一些世間的成功,卻仍然不滿足,并為追求更大的成功不停地造業。有些人失敗,卻體認不到因果報應,仍然繼續造業。現在我們的所思所做,注定了難以獲得內心安定,更不用說穩同或發揮功用了。
【第51句】: 人生最可貴的一件事就是“結緣”。結緣好比播種,哪有不播種就能 白白得到果實的呢?廣結善緣實在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廣結善緣呢?
【第52句】:愛是什么:百分之百的忠誠,百分之百的容忍有些人的婚姻生活之所以人人欽羨,是因為他們懂得彼此容忍和契合的重要性。
【第53句】:佛陀說:蓮花生于水、長于水,但高出水面純潔不受污染。人生于俗世、長于俗世,但藉著心靈的升華,高出俗世不受俗世污染。禪即是生存于紅塵,而不受紅塵的一切所污染。開悟的禪者,永遠活在當下。因生命的實相是:時間由無窮多數的當下所積累而成,任何剎那當下才是生命的真實。
【第54句】: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人生,只要相信那就是自己最好的位置、最好的人生,無論遭際如何,都能活得很精彩。
【第55句】:它來自我們的內心,我們內心的欲望在無時無刻地燃燒著,我們的環境也因此遭受摧殘。
【第56句】:真理只能發現,不能創造,人可以發現法則,創造機器,卻不能創造真理。——-耕云先生
【第57句】:對大家都贊成或反對的事,不要受其影響。一般來說,沒有自己的主見,“隨大流”的結果,都不太好。
【第58句】:【天天禪語】很高興最近頭一次看到134個國家參與了為保護地球而發起地球熄燈一小時的活動,千萬根蠟燭被點燃。無私的愛心就像蠟燭,燃燒自己的同時,帶給眾生慈悲的溫暖,又發出智慧的光明,并遣除一切眾生的癡暗。
【第59句】:好高驁遠的人,頭腦里常常動著各種念頭、各種謀略,自認為心懷大志,只是機會還沒到或者還沒有執行而已。做事應該從近處著手、遠處著眼,光是有遠大的志向和愿望,而沒有腳踏實地去做,將永遠心存一種虛幻的狂想或妄想,縱然心懷大志,仍然是個無能的人。—圣嚴法師
【第60句】:趣向佛道,非戒寧到?必須顯密二戒,堅固受持,清凈莫犯。……密戒者,所求三昧耶戒,亦名佛戒,亦名發菩提心戒,亦名無為戒等。如是諸戒,十善為本。”(日本)空海《遺誡》
【第61句】:若轉得自己,則一切粗重境來,皆作得主宰。……若作得主宰,即是不變易,若作主宰不得,即是變易也。(唐)曹山本寂禪師
【第62句】:佛教所說的破除執著,照見五蘊皆空,不是要去消滅客觀世界的存在,而是要改變我們主觀世界的觀念。
【第63句】: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干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四十二章經》
【第64句】: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擇法覺分?謂諸菩薩具足簡擇八萬四千諸法藏智,隨彼諸法應當簡擇。如是簡擇,所謂了義;如是了義,由不了義;不了義者,由世俗義;世俗義者,由勝義義;勝義義者,由假施設;假施設者,由勝抉擇;此勝抉擇,是名簡擇。《大寶積經》卷五十三,菩薩藏會
【第65句】: 耕云先生開示:“張揚和低調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風格。張揚者猶如 一株拼命拔高的樹,而低調者宛如一棵平凡無奇的小草,風雨雷電之后,得 以保全的往往是小草而不是樹。”為人處世不可鋒芒畢露,賣弄招搖。
【第66句】:佛陀鼓勵我們要有大愛,要愛得透徹、愛得普遍,盡虛空遍法界,達到沖破自我,和合于大自然同體大我的愛。不要像泥濘一樣,有色彩、濕黏黏的。
【第67句】: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此名真現實。(民國)太虛《人生佛教》
【第68句】:我們的繁忙并不在利益他人的事情上,而是在利益自己的事情上,所以忙的最終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佛陀曾經很清楚地告訴過我們:幸福和快樂源于利益他人,痛苦和憂慮源于利益自己。無著菩薩也說:“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故于自樂他痛苦,修正換是佛子行。”
【第69句】:人心是相通的,真理是相通的,佛性是相通的。如果對佛法有真實感悟,說出來自然能感動人;如果只是名相堆砌,那僅是知識,聽的人只會覺得累,不會有感動。
【第70句】:因此,我們不要給自己制造煩惱,不要自找麻煩,以最單純的態度去應 付事情本來的樣子,這樣我們才會找到真正的自己。
【第71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否能未雨綢繆也是衡量智慧和愚昧的標桿。預測到風險提前規避就不會有風險,這樣比化險為夷更聰明省事。
【第72句】:佛語說思想正確決定行動正確,這是個很重要的觀念。消極情緒是從思想中產生的。清除大腦中對他人的負面想法,就會清除你腦中的問題、擔憂與恐懼,這樣你就不想八卦或詆毀他人,也不會再把消極情緒帶給自己。
【第73句】: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華嚴經》卷六十二,入法界品
【第74句】: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不想生活得更好一點?但人生旅途上 畢竟有太多坎坷,豈能事事順心如愿?淡泊名利,平平淡淡的生活、平平 安安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諦。
【第75句】:人佛法海,信為根本。渡生死河,戒為舟船。《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厭舍品
【第76句】:有二種不可得:一者得不可得,二者不得不可得。得不可得者,墮于斷滅;若不得不可得者,是為慧方便,不墮斷滅。(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三十二
【第77句】:快開的水都是沸騰的,平靜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潭死水,不知進取,所以一般人不能隨緣,那是隨心所欲而不自覺罷了。掙扎往上游,舒服必下流,凡夫隨大流,仙佛逆水游。
【第78句】:天堂本來是黑的,只有天使才是亮的。天堂因天使之純凈而顯現美好,地獄因魔鬼之邪惡而顯現恐怖。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天堂地獄隨心而現,隨識而變。
【第79句】: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四十二章經》
【第80句】:群居閉口,獨坐防心!是非窩里,人用口,我用耳;熱鬧場中,人向前,我落后。
【第81句】: 佛法有“六度”,“度”是度過一切煩惱之意。“忍”是“六度”之中 第三度。忍有兩種:第一是世間忍,能忍饑、渴、寒、熱、苦、樂;第二 是出.世間忍,即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忍 詈罵、撾打、惡口、惡事、貪、嗔、癡等。難忍能忍,難施能施。
【第82句】:人生的真善美,是從我們的形態中表現出來。形態的修養能美化人生,例如:慈心不能缺乏親善的態度,智慧不能缺乏謙虛的涵養;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能謙虛則能建立美滿的人生。所以,智慧與謙虛一定要平行,二者不可或缺。
【第83句】:問:“佛性與煩惱俱不俱?”答:“俱雖然俱,生滅有來去,佛性無來去,以佛性常故,由如虛空。以是無來去故,三世無有不生滅法。”——《荷澤神會禪師文案》
【第84句】:關懷生命并不僅僅指關懷人類自身,而是關懷世間一切具有生命的生物,甚至螻蟻、草根,都是慈悲的對象。
【第85句】:要學得“平常心”。一個人若有平常心,則無論遇到任何環境及挫折,都能真正安然自在。了解世間的形象本就如此,自然不會害怕惶恐或憂愁苦惱。
【第86句】:痛苦永遠由內而生人生雖苦,卻也充滿樂,如何看待它們,從哪個角度看待,是可以選擇的。
【第87句】:一個人要守本分,才能盡本事,若只想得到大本事,卻沒有守好本分,盲目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是非常危險的。學佛的人也是如此,如果心念離開了自己的本分,修行之路就會很坎坷,煩惱也會很多。所以,大家要時刻反省自己的心念、言行是否已偏離本分,如此才能盡本事,充分發揮能力為人群服務。—證嚴法師
【第88句】:禪不可說,要以心感悟;禪無形跡,要牢牢把握,從大干世界中發現禪的真諦,從自然天地中感悟禪的清澄,從心靈深處體驗禪的圓融。
【第89句】: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碰到失利受挫或面臨困境的情況, 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別人的幫助,你在這時及時向人伸出援助之手,那么 你的幫助無疑成了最有價值的東西,這種雪中送炭般的幫助會讓原本無助 的人記憶一生。
【第90句】: 江湖不過旅程中的幻境,風浪是你必經的修煉。你繼續走還是停留? 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第91句】:《維摩經》卷下,菩薩行品若善男子善女人,發起無上大菩提心,住無所得,勸諸眾生同發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眾生,使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實波羅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
【第92句】:菩薩聞未聞,應思其義理,不應作是言:我昔未曾聞。《大寶積經》卷七十七,富樓那會
【第93句】:人的愛好,在生死關頭總會拯救他。因為漫長的時光是無法打發的,這些愛好,可以與時間為敵。雪小禪《瘦金體》
【第94句】:【佛心禪語】 一個時刻充滿感恩之心的人,從不會覺得世界欠了自己什么,相反是 為自己無以回報這個世界的慷慨而內疚不安。
【第95句】:拋卻心中的“妄念”,才能做到于利不趨,于失不餒,于得不驕,達到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該收手時就要收手,切莫讓得到也變成另一種意義上的失去。合理地放棄一些東西,我們才能得到更珍貴的東西。
【第96句】:人生如舞臺,有人一生勞苦,有人先苦后甘,也有人先甘后苦,如何論斷誰最幸福呢?只有充滿愛心的人最幸福!
【第97句】:佛法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絕,方有實益。愚謂“起”之一字,義當作“極”,唯其用力之極,故致能所雙亡、一心徹露。行若未極,雖能觀念,則有能有所,全是凡心用事,全是知見分別,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實利益。《印光法師文鈔·復范古農書一》
【第98句】:幸福人生的建立,先要正確地認識什么是幸福;還要探討幸運與不幸的因緣因果。一方面消除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另一方面努力培植幸福人生的因緣,這樣才能獲得幸福。——濟群法師
【第99句】:一無所有,一無所取,這個島嶼獨一無二,我稱它為涅槃,滅寂老和死。《經集》第五品,第十一章《迦波問》
上一篇:晚安文案生活每天一個經典文案!
下一篇:嗶哩嗶哩流行的傷感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