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敢吃三斤姜,敢擋三條槍】(慣)比喻敢作敢當,無所畏懼。
【第2句】:【刀口上不用,用刀背上錢】(慣)刀口:刀刃,比喻最能發揮作用、最用得著的地方。指把錢花在不急需的地方。
【第3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釋義:道:僧道修煉的工夫。魔:魔鬼,鬼怪。比喻反面力量超過正面力量,無法制伏。舊社會統治者把自己的反動統治比作“道”,把人民的反抗比作“魔”。現在比喻革命力量勝過反動勢力。例句: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業隨身,終須還賬。
【第4句】:【千人打罕,萬人稱奇】(慣)指眾人都覺得罕見、稀奇。
【第5句】:【登龍門】“登龍門”一詞,比喻得到權威人士的引進或提拔而抬高身價,增長聲譽;又比喻舊時科舉考試,殿試得中。一般辭書都認為,“登龍門”一詞出自宋代《太平廣記》,相傳,黃河流經陜西、山西交界的龍門山時,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鯉魚從江海游來,跳躍龍門。一年之中,登上龍門的魚只是少數,而魚一登龍門,魚就變成了龍。那些登不上龍門的魚只能仍然做魚。但《太平廣記》成書于宋代,而早在漢、唐就有了“登龍門”之說。在漢代魚躍龍門的傳說與宋代不同的是,宋代是鯉魚,而漢代是鮪魚。高誘注《淮南子》說:“鮪,大魚,長丈余。仲春二月,從西河上,得過龍門,便為龍。”《漢書》李奇注云:“鮪出鞏縣穴中,三月溯河上,能渡龍門之浪,則得龍矣。”由此可見,“登龍門”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漢代。但把“登龍門”比喻殿試得中,則是在唐代,唐封演《封氏聞見錄》卷三《貢舉》日:“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
【第6句】:黃鼠狼和雞結老表——不是好親
【第7句】:我給報社投了許多稿,可都石沉大海。媽媽安慰我說:“敗事之路順溜溜,成事之路彎曲曲。只要不灰心,你會成功的。”(福建·福州)
【第8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諺)舊指人的生死與貴賤,都由天命決定。
【第9句】:星期天,我跟爺爺去栽白菜。我問爺爺栽這么多白菜干嗎,爺爺說:“白菜好吃啊!你沒聽說‘諸肉沒有豬肉香,百菜不如白菜甜’嗎?”(山東·章丘)
【第10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慣)指不作任何反抗。
【第11句】:天平沒砝碼——兩頭落空
【第12句】:【三家四靠,倒了鍋灶】(諺)三家四家要是都靠著一家來接濟養活,那這一家就非倒灶不可。指接濟要有限度。
【第13句】:檀樹火筒——死也勿通
【第14句】:洗淋水澡——首當其沖
【第15句】:【當官的動動嘴,當兵的跑折腿】(諺)折(she):斷。當官的只要一動嘴,當兵的就得跑個沒完沒了。 舊指官兵關系嚴重對立,當兵的處在被奴役的地位。 也作當官的一動嘴,當兵的跑斷腿。 當官的一張嘴,小兵癩子兩條腿。
【第16句】:【不走的路走三遭】(諺)三:多的約數。以為今后不會去走的路,說不定以后會多次去走。比喻人的前途很難預料,必須有適應變化的思想準備。 也作“不走的路還要闖三遭”。
【第17句】:【叫化子唱戲——窮開心】(歇)指人陷入窮困境地,卻故作歡樂,自尋開心。常含譏諷意味,有時用作自嘲。 也作“叫花子唱戲——窮快活“。
【第18句】:鬼王怕惡人——還是兇點好
【第19句】:【會嫁的嫁對頭,不會嫁的嫁門樓】(諺)對頭:合適的男子。門樓:高門樓,有錢有勢的門第。指給女兒選擇婆家,要選個合適的女婿,不要著眼于有錢有勢。 也作會嫁的嫁兒郎,不會嫁的嫁家當。 會選的選兒郎,不會選的選田莊。
【第20句】:菜園里的轆轤——由人擺布
【第21句】:眉毛上安燈泡——明眼人
【第22句】:【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慣)二十四史:指舊時被稱為正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指事情太多太雜,理不出頭緒,不知該從哪里開始說。
【第23句】:我解纜,你推船——順水人情
【第24句】:【不到黃河心不死】這一俗語比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境地下不肯死心。這個俗語出自清朝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其中有這樣的話:“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現在我們橫豎總不落好,索性給他一個一不做二不休。”但為什么非要說“黃河”而不說“長江”呢?據晚清小說《掃迷帚》第五回中寫到昆山通人汪梧凰,辨析蘇州諺語時說:“弗到黃河心弗死,到了黃河死不及。”其中的“黃河”是“橫禍”的誤寫,說的是人不犯橫禍,則不肯死心塌地;等到犯了事,則身為囚犯,想死都來不及了,是勸人及早改過的意思。現在常被用來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也就是說,“黃河”并非真指黃河,而是“橫禍”的諧言,蘇州方言所致。久而久之,人們為了表達直接,避開不吉利的原意,遂把“不得橫禍心不死”演變成了“不到黃河心不死”。
【第25句】:【掃帚戴帽——頂個數兒】(歇)指勉強湊數,頂上個名額,
【第26句】:【打夾帳】(慣)指交易中,中間人暗地里索要財物。
【第27句】:【當紅娘】(慣)紅娘:《西廂記》中的人物,崔鶯鶯的侍女,促成了鶯鶯與張生的婚姻。指為男女婚姻或其他事情的當事雙方牽線搭橋。
【第28句】:個人的智慧,如同草尖露珠;群眾的智慧,才是拉薩河水。
【第29句】:【逐客令】“逐客令”一詞源自戰國后期的秦國。起因是韓國派了一個水利工程師,名叫鄭國,他幫助秦國修建了一項水利工程鄭國渠。其目的是讓秦國把人力物力消耗在工程上,沒有力量對外用兵。這個陰謀被揭穿后,秦王大怒,下令把別國在秦國做官的人一律驅逐出境,即驅逐客卿。李斯是楚國人,當然也在被驅逐之列,于是李斯就寫下了著名的文章《諫逐客令》,文章寫得有理有據,終于感動了秦王,收回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做了“廷尉”,相當于最高法院院長。后來,李斯又幫助秦王統一了六國,秦王才改王稱帝。
【第30句】:【被窩里伸腿——不是腳也是腳】(歇)腳:諧“攪”。指橫豎都是胡攪蠻纏。
【第31句】:【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慣)形容十分喜歡、疼愛。 也作含在嘴里怕化了,頂在頭上怕嚇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摔了,放在炕上怕燙了。
【第32句】:【黃鱔泥鰍不一樣長】二者不能相比,不能相提并論。或 說:黃鱔折了一截,還比泥鰍長/泥鰍不能拉了與黃鱔比。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那不同啦,有區別的,黃鱔泥鰍不 一樣長吧。”
【第33句】:【是個老虎不吃人——壞了名色在那里】見“老虎不吃人——只是壞了名色”。
【第34句】:【鳥瘦毛長,人貧志短】釋義:人在窮困時常常沒有辦法掙脫困境。也說“馬瘦毛長,人窮志短”,意為人在窮困時,常常喪失志氣。例句:春兒又好笑又好惱,忍不住罵道:“你常常—軀男子漢,不}旨望你養老婆,難道一身一口,再沒個道路尋飯吃?”可成道:“賢妻說得是。‘鳥瘦毛長,人貧志短。’你教我那—條道路尋得飯吃的,我去做。”
【第35句】:【老健春寒秋后暖】(諺)指老年人的健康就像春天的返寒,秋后的乍暖,都是不久長的暫時現象。也指老年人的健康無法逃過自然法則,很快就會由衰到死。
【第36句】:鴨子死了還有鵝——個頂一個
【第37句】:【狼有狼道,蛇有蛇蹤】釋義:各種野獸出沒都有自己的道路。例句:打獵要認路:狼有狼道,蛇有蛇蹤。狼走嶺脊,狐走山腰,獾走溝底。
【第38句】:十月的絲瓜——滿肚絲(私)
【第39句】:【二月的韭菜——頭一茬】(歇)韭菜: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一般農歷二月割頭茬。比喻頭一次。
【第40句】:【吃黑飯,護黑主】(諺)吃的哪家飯,就保哪家主。舊指受雇于誰家,就維護誰家的利益,不必分是非與邪正。
【第41句】:【新賬老賬一起算】有了新問題,連過去的問題一起追究。 浩然《彎彎的月亮河》:“如果新舊賬目一齊算,對他定會殺 不赦,不能冒此風險!”
【第42句】:【忙婆娘嫁不到好漢子】見“急婆娘嫁不下好漢家”。
【第43句】:【當官不打送禮的】做官的喜歡人巴結,也指不拒絕饋贈。 《人妖之間》:“但是俗話說得好,當官的不打送禮的呀。再 說,這都是那年月有錢也買不到的東西呀。”
【第44句】:菱角的肚子——實實在在
【第45句】:【討野火】(慣)罵人我麻煩。
【第46句】:【單刃斧子兩面砍】說話兼顧兩方面,砍、侃諧音。申躍中 《掛紅燈》:“顯然是反對老伴那單刃斧子兩面砍的話。他歷 來討厭那種既堅持原則、又考慮個人得失而猶猶豫豫、顧慮 重重的人。”
【第47句】:【胳膊朝內彎】護著自己人,為自己的利益著想。類似的: 拳頭朝外打,胳膊向內彎/一把指頭總向內/十個指頭往里 彎/千個豬爪朝內彎。楊絳《洗澡》:“他們要我幫助你,我可 沒說什么,咱們胳膊折了往里彎!”
【第48句】:【老虎離山,余威仍在】指仍然具有影響的力量。賈平凹 《廢都》:“老頭子現在調離了陜西,在山西那邊還當著官,雖 人不在陜西,老虎離山,余威仍在嘛!”
【第49句】:【不識風云事,休在山里行】(諺)風云事:風云無常的天氣變化。指山中風云變幻不定,摸不準天氣變化的規律,就不要在山中行走。比喻社會人事復雜多變,沒有適應能力就難在其中周旋。
【第50句】:【腹中劍,口中蜜】見“口有蜜,腹有劍”。
【第51句】:上吐下瀉——兩頭忙
【第52句】:【水流萬轉,終歸大海】釋義:比喻遲早歸到某處去或要走某一條路。例句:這條江,水流萬轉,終歸大海。你看,這條江浩浩蕩蕩,但它是由上百條河,上千條溪澗,上萬孔山泉匯流成的!
【第53句】:【賊風透骨】(諺)賊風:從小洞或小縫隙中吹進的風。指賊風可穿透骨關節,使人患風濕癥或感冒。
【第54句】:【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謂能夠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 清代《紅樓夢》:“老老說哪里話?俗語說得好,與人方便,自 己方便。不過用我一句話,又費不著我什么事。” 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盡量幫助別人,原諒別 人。明代《西游記》:“徒弟!常言說得好:遇方便時行方便, 得饒人處且饒人。操心怎似存心好,爭氣何如忍氣高!”
【第55句】:【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諺)在錦緞上再繡上花容易,往雪地給受凍的人送炭取暖很難。舊指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越是有錢有勢的,奉承的越多;越是貧賤失勢的,越沒人接濟。 也作錦上添花到處有,雪中送炭幾多無。 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第56句】:吃了算盤珠——心中有數;肚里有數
【第57句】:我玩到很晚才回家,一進門,媽媽就埋怨開了:“像你這樣,若能考上大學,我就巴掌煎干魚。”(江西·吉安)
【第58句】:郵遞員擺手——沒信
【第59句】:【窩里狗,往里咬】借指內哄。西戎《兩澗之間》:“你就是 窩子里的狗,專會往里咬!”
【第60句】:【給個棒槌認作針】(慣)別人給個棒槌,就拿它當作針了。針:諧“真”。形容人老實厚道,別人隨便文案就信以為真了。也形容做事過于認真。 也作給個棒槌就當針(真)。 給個棒槌就認針(真)。 給個棒槌當針認。
【第61句】:書記把暖瓶碰掉在地上,卻怪公務員放的不是地方。公務員背地里說:“唉!只有丫環的不是,沒有姑娘的不是。”(安徽·利辛)
【第62句】:【好手不敵雙拳,雙拳不如四手】(諺)敵:抵擋。在對打中,一只手招架不過兩只手,一個人抵擋不了兩個人。指人多勢力大,少數人敵不過多數人。
【第63句】:臨死蹬棺材蓋兒——沒幾下蹬頭了
【第64句】:【開天窗】(慣)1比喻利用職權克扣錢財。2比喻抽去已排好的文章,使報紙的版面上留下成塊的空白。
【第65句】:老天下黃沙——昏昏沉沉
【第66句】:【說大話不怕風大閃了舌頭】(慣)譏諷人吹牛皮、說大話毫無顧忌。
【第67句】:【寧做雞首,不當牛尾】釋義:在上一級當尾巴,不如在下一級當頭頭。例句:前些年,他還暗自慶幸過,與其在省委大機關當個像豆餅似的擠在中間的中層干部,還不如到T市當個第二把手——“寧做雞首,不當牛尾”。
【第68句】:【老牛拉破車】指速度太慢。馬烽《臨時收購員》:“我想收 購工作也不能再老牛拉破車了,我們下決心好好完成上級 規定的指標。”
【第69句】:星期六的晚上,我正在做作業,突然停電了。奶奶馬上點油燈,我繼續做作業。做了一會兒,我覺得手很冷,就把手伸到燈頭去取暖。奶奶看見了對我說:“快把手拿開,俗話說,凍死不烤燈頭火,俄死不吃貓丟飯。”(注:為什么這樣說?大概是因為煤油燈火有煙,容易弄手上油灰;貓吃過的飯不衛生,容易染上疾病。也可能是說人要有骨氣。)(河南·淇縣)
【第70句】:【為他人作嫁衣裳】(慣)原指窮人家女兒沒錢置辦嫁妝,卻年年為有錢人家的女兒縫制嫁衣。比喻為別人辛苦忙碌。 也作“為他人作嫁衣”。
【第71句】:【一根棍子吞到底】釋義:比喻橫下一條心,干到底。例句:拿我來講,那我是打定主意,一根棍子吞到底。反正苦瓜種下了,就剝開臉皮搞。
【第72句】:【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原義為:秀才在家讀書,就能知 道社會上的事情。借指人知識廣博,或消息靈通。魯迅《南 腔北調集》:“古之秀才,自以為無所不曉,于是有‘秀才不出 門,而知天下事’這自負的漫天大謊。”
【第73句】:【兩虎相斗,必有一傷】釋義:比喻兩個強者爭斗,必然有一方受到傷害。例句:玄德急止之日:“不可!吾今提兵取川,全仗汝二人之力。今兩虎相斗,必有一傷。須誤了我的大事。吾與你二人勸解,休得爭論。”
【第74句】:【里壯強如表壯】見“表壯不如里壯”。
【第75句】:【六月戴氈帽——不看氣候】(歇)氈帽:嚴寒時所戴的用羊毛氈做的帽子。比喻不識時務或不看時機。 也作“六月間戴氈帽——不合時宜”。
【第76句】:【臉上帶笑,袖里藏刀】(慣)指表面上和善,內心狠毒。
【第77句】:【神仙下凡,先問土地】(諺)下凡:下到人世間。土地:掌管一方土地的神。神仙下凡來,還得先向土地神了解當地情況。比喻權勢再大的官僚,到地方上也得求助于當地勢力。 也作“神仙下凡問土地”。
【第78句】:表叔是個廚師,吃得膀大腰圓。可每次我到他家總說在鍋上忙,菜沒吃好,酒沒喝足。媽媽笑著說:“是啊,餓死的廚子八百斤,灶房坐個大肉墩。”(河南·內鄉)
【第79句】:昨天我做了兩件好事,老師表揚了我。媽媽對我說:“今后還要努力,像雷鋒叔叔那樣,‘出差一千里,好事一火車’!”(陜西·岐山)
【第80句】:媽媽叫我去商店買味精,我說:“你怎么不叫姐姐去?我不去!”姐姐說:“明明是叫你去的,你攀我干啥?”媽媽無可奈何地說:“真是一個燒香,一個拜佛啊!”(江蘇·鹽城)
【第81句】:【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諺)靈山:靈鷲山,在印度,傳為佛祖釋迦牟尼講經處。指到了靈山,自然就要朝拜佛祖。借指到了某地方,就要拜見這地方的主人。
【第82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慣)1形容詩文富于變化,跌宕起伏有氣勢。2比喻問題層出不窮,一個尚未解決,另一個又出來了。 也作一波未了,一波已起。 一浪未平,又起一浪。
【第83句】:【蚊子叮菩薩——認錯人了】(歇)菩薩:這里指泥塑或木石雕刻成的佛像。指看錯了人或找錯J,對象。 也作蚊子叮菩薩——看錯了人頭。 蚊子叮菩薩——找錯了對象。 蚊子咬菩薩——認錯人啦。
【第84句】:墻上畫的大餅一中看不中吃
【第85句】:竹籃子打水——場空
【第86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慣)比喻抓了次要的,丟了主要的,主次不分。 也作“揀了芝麻,丟掉西瓜”。
【第87句】:【病老頭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釋義:比喻生活一年比一年窮困或健康狀況一年比一年差。例句:從這以后,三岔溝真成了病老頭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第88句】:【人生能有幾回搏】(諺)搏:拼搏。指人的生命有限,機遇不多,應該積極拼搏,成就事業。
【第89句】:【雞走雞道,狗走狗道】(慣)比喻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人、辦事,互不干涉。
【第90句】:吃了蒙汗藥——動彈不得
【第91句】:【和尚拖木頭,做出了寺拖】木頭造寺。寺、事諧音,謂出 事,出了問題。明代《西游記》:“這是玉旨來拿你,不當小 可。我父子只為受了一炷香,險些兒和尚拖木頭,做出了 寺!”
【第92句】:【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諺)指發大財要靠有好的命運,好的機遇;能過上小康生活則憑的是自身的勤勞苦干。 也作“大富由天,小富由人”。
【第93句】:【又是饅頭,又是錘子】(慣)比喻軟硬兼施。
【第94句】:【揀高枝兒飛】(慣)比喻巴結攀附有權勢、有地位的人。
【第95句】:【業罐子滿了】(慣)業:同“孽”,罪孽。指作惡極多,死期已到。
【第96句】:【 不打不相識/不打不成交】經過斗爭而后認識,和好。錢 鐘書《圍城》:“咱們不打不相識,以后相處的日子正長,要好 好交個朋友。”
【第97句】:火車響汽笛——鳴驚人;火氣沖天
【第98句】:井底的青蛙——見識淺:所見有限
【第99句】:頭發絲吊大鐘——千鈞一發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