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好了傷疤忘了疼】事后忘了教訓(xùn)。類似的:拔出錐子忘 了疼/咽下喉嚨忘了燙。劉澍德《橋》:“瘡疤好了別忘疼,這 些罪難道我們沒受夠嗎?”
【第2句】:【瓜子里出臭蟲——啥仁都有】見“嗑瓜子兒嗑出個臭蟲來——什么仁兒都有”。
【第3句】:【不吃魚,口不腥】見“沒吃鮮魚口不腥,沒做壞事心不驚”。
【第4句】:老牛拉著磨盤轉(zhuǎn)——個心眼
【第5句】:張叔叔正擠在人堆里看電視,忽聽有人叫他,他撥開人群出去了。站在旁邊的王叔叔頓覺松散了許多,說道:“真是拔個蘿}、地皮松。”(河南·孟津)
【第6句】:我們村有一家人,去年辦廠,今年辦店,結(jié)果借滿了債。人們都說,他們這是爛泥中搬石頭——越搬越往下陷。(江蘇·無錫)
【第7句】:【癲狂的馬容易閃失,慌張的人常出亂子】釋義:比喻做事要謹慎穩(wěn)定,不可輕舉妄動。例句:頭腦不要發(fā)脹,這些年來,咱們吃虧就在于輕舉妄動,別忘了,癲狂的馬容易閃失,慌張的人常出亂子。
【第8句】:【鴨子浮水——面上不動暗里在動】(歇)浮水:在水里游。指表面上不露聲色,卻在暗中行動。
【第9句】:【趁熱打鐵,趁早治病】見“打鐵要趁熱,治病要趁早”。
【第10句】:【天下人管天下事】(諺)人世間的事情,就該由人世間的人去管。指對社會上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人人都有權(quán)過問,有權(quán)管理。
【第11句】:【紅牛黑牛,能曳犁的都是好牛】釋義:比喻不看外表或形式,而從實際效果判斷好壞。例句:有時候,他將不這樣直說,他只含蓄地說:“紅牛黑牛,能曳犁的,都是好牛。”莊稼人一聽,都能明白他的意思啦。
【第12句】:【強將下,無弱兵】(諺)指有本領(lǐng)高強、作風過硬的將領(lǐng),就不會有軟弱無能的士兵。泛指在一個群體之中,領(lǐng)頭人強,下屬就不會懦弱。 也作強將手下無弱兵。 強將手下無弱兵,帥才身邊無草包。
【第13句】:【兵敗如山倒】軍隊敗退.一蹶不振。成語:一敗涂地。張 濤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當年還都時,何等地威風和 氣派!過了不到三年,竟兵敗如山倒。”
【第14句】:【險道神撞著壽星老兒——你也休說我的長,我也休嫌你的短】(歇)險道神:迷信稱出殯時的開路神,身材細長。壽星老兒:民間傳說中長壽的神,身材矮胖。指彼此都有缺點,不要互相嫌棄。
【第15句】:【三朝媳婦,月里孩兒】(諺)三朝(zha。):三天。剛?cè)⑦^門三天的新媳婦,就要抓緊引導(dǎo);剛生下一個月的小嬰兒,就要進行教育。指家庭教育,貴在及早。 也作三朝的新婦,月子的孩兒。 三朝新婦婆引壞,月里孩兒娘引壞。
【第16句】:【下半旗致哀】“下半旗”是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致哀方式。當一個國家領(lǐng)導(dǎo)人逝世,或者發(fā)生重大災(zāi)難,習慣上要把國旗升起后下降到離國旗桿頂端一段距離(距桿頂三分之一處),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周恩來去世后,不僅中國下半旗致哀,就連聯(lián)合國也為周總理破格下半旗。因為聯(lián)合國規(guī)定只為聯(lián)合國成員國的元首下半旗。足見周總理的威望之高。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據(jù)說最早出現(xiàn)在1612年。一天,一艘名叫“哈茲·伊斯”號的英雄船徐徐駛進泰晤士河,它的桅桿上飄半旗,象征船員們對已故船長的敬意。該船長是在北美北部海岸探尋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時不幸去世的。他在船員中的威信極高,他去世后,船員極度悲痛,便把桅桿上的旗降下一半,表示對船長的敬仰和悼念。以后許多船只沿用了這種哀悼方式。隨著時間的流逝,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便流傳到陸地上,后來被官方承認,并為世界各國所采用。
【第17句】:【上天堂】(慣)天堂:宗教指人死后靈魂安居的福地。1比喻去幸福、美好的地方。2死亡的婉稱。
【第18句】:曹操用人——唯才是舉
【第19句】:【但得方便地,何處不為人】(諺)只要有對人行方便的條件和環(huán)境,就要努力做出有益于人們的事情。 指人要有熱心公益、助人為樂的精神。
【第20句】:星期天,我跟爸爸去菜場買肉,爸爸一連看了幾個肉攤都沒有買。我問爸爸為什么,爸爸說:“貨比三家不吃虧嘛!”(安徽·宣城)
【第21句】:【人要幫人,人要人幫】人需要互相幫助。傳記圖書:“俗話 說,人要幫人,人要人幫。千萬不要做個只要人幫,卻不去 幫人的自私者。”
【第22句】:【趁著混水摸泥鰍】(慣)比喻趁著混亂的時機撈取好處。
【第23句】:【木匠戴枷——自作自受】(歇)枷:舊時套在犯人脖子上的一種刑具,用木料制成。木匠做了枷,又戴在自己脖子上。指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受后果。 也作“木匠戴大枷——自作自受”。
【第24句】:【 披著人皮的畜牲】謂喪失人性。類似的:白披一張人皮。 成語:衣冠禽獸。清代《二度梅》:“只是可惜圣上把那高官 厚祿與那些誤國的奸賊食了,又不能分君之憂患,立于廟堂 之上,白披一個人皮!”
【第25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主觀客觀條件均極為不利,面 臨危險。臺灣李敖《啟發(fā)你的小故事》:“三十四年來,已經(jīng) 面目全非,已經(jīng)陷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世界。”
【第26句】:【壺中無酒難留客】(諺)沒有酒肴招待,就難以留住客人。比喻沒有必要的物質(zhì)條件,就吸引不住想要得到的人才。
【第27句】:【恩人相見,分外眼青】(諺)眼青:眼珠在中間,對人正視,表示對人尊重或喜愛。《晉書·阮籍傳》說,阮籍能作青白眼,見俗人用白眼;和恩人見了面,就作青眼,格外親切熱情。指人有恩于我,則心懷感激,時刻不能忘懷。 也作恩人相見,分外眼明。 恩人相見處,兩眼倍生光。 恩人相見,分外眼清;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第28句】:【才脫了閻王,又撞著小鬼】(慣)閻王:佛教稱掌管地獄的神,也稱閻羅、閻羅王、閻王爺。比喻剛擺脫了一個壞人,又遇上了另一個壞人。
【第29句】:【老和尚的木魚兒——天生挨揍的貨】(歇)木魚兒:僧尼念經(jīng)或化緣時敲打的響器,用木頭鏤空制成。貨:本指貨物、東西,轉(zhuǎn)指人(罵人的話)。指沒有出息,生來就是挨打挨批的人。含責罵意。 也作老和尚的木魚兒——挨敲打的木頭疙瘩。 老和尚的木魚兒——該著挨敲。
【第30句】:【說人話,屙狗屎】(慣)指說出的話像個人,做出的事兒卻沒人性。 也作“說人話不做人事”。
【第31句】:【打旋磨】(慣)旋磨:轉(zhuǎn)圈推磨。 比喻圍著別人央求、乞憐。
【第32句】:【賺錢打棺材釘】詛咒人貪財,吝嗇。汪幸福《浪跡臺灣 島》:“叫你多出兩個菜,你為何當耳邊風?你賺那么多錢打 棺材釘?”
【第33句】:【鬼子】中國人為什么把侵略我國的日本兵叫做“日本鬼子”,把侵略朝鮮的美國兵叫“美國鬼子”,把“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的外國軍隊稱作“洋鬼子”。有人說“鬼”在我國是丑惡的形象,當年的外國人在中國土地上作惡多端且面目丑陋,故被稱為“鬼子”。此說可以理解,因為侵略確實可恨。但為什么不用“魔”、“妖”、“怪”來形容侵略者呢?因為魔、妖、怪這些詞代替不了“鬼”的原意。分析起來,“子”字是各種稱呼之后的詞尾,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如“靶子”、“爐子”甚至“驢子”等,它不同于敬辭的“子”。關(guān)鍵是對于“鬼”字的理解。許多古代文獻資料都記載,“鬼”,多指“遠國蠻夷”或“異族外國”之人。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引《倉頡篇》日:“鬼,遠也。”毛傳日:“鬼方,遠方也。”朱熹集注:“鬼方.遠夷之國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鬼方本遠方之通稱,故凡西方、北方之遠國可通稱鬼方。”張銑注:“鬼方,蠻夷遠國也。”古人泛稱遠方之國為“鬼方”,稱遠方之國的人為“鬼子”,自然為題中之意。漢語常以“洋”字表示外來事物,如“洋火”、“洋槍”、“洋油”、“洋釘”等等,“洋”與“鬼”連用,當為同義復(fù)用,所以“洋鬼子”即“鬼子”。這樣解釋“鬼子”,太便宜了侵略者,有傷國人感情,既然“鬼子”干盡壞事,確實惡魔,中國人恨之,視侵略者為“魔鬼”,恰如其分。所以,以上兩種理解合起來才更全面、更貼切,遠方的“鬼”與魔鬼的“鬼”同音同字,“鬼子”是來自遠方的魔鬼。
【第34句】:啄木鳥治樹——全靠嘴硬;入木三分
【第35句】:借靈堂哭自己——另有傷心事兒
【第36句】:【光屁股打狼——膽大不害臊】(歇)指人膽子是不小,就是丟人現(xiàn)眼,出了丑。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光腚子攆狼——膽大不怕丟人”。腚子:方言,屁股。
【第37句】:小叔看我每次訂本子都找他要釘,就說:“你真是吃慣了嘴,跑慣了腿。這條路,看來是讓你跑順了。”(河北·承德)
【第38句】:【忤逆子講《孝經(jīng)》——假裝正經(jīng)】(歇)忤逆子:不孝順父母的兒子。 《孝經(jīng)》:儒家經(jīng)典之一,宣揚封建孝道,論述孝治思想。譏諷人假裝端莊正派。
【第39句】:曹營的關(guān)老爺——人在曹營心在漢
【第40句】:包公斬包勉——不留情;大義滅親;先治其內(nèi)后治其外;正人先正己
【第41句】:【買賣攪莊戶,日子必定富】(諺)攪:攪和。莊戶:務(wù)農(nóng)種田的人家。指種地兼做生意,是發(fā)財致富最有效的門路。
【第42句】:華佗當醫(yī)生——名副其實
【第43句】:【寧叫人打死,別叫人嚇死】強調(diào)要有斗爭精神,不能懦弱 自棄。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怎么把牙都咬碎了,不值 得。在我們民族的老俗話中,我喜愛這一句:寧叫人打死, 別叫人嚇死!”
【第44句】:【褲襠里放屁——兩岔】(歇)褲襠:兩條褲腿相連之處。指兩個人走岔了或兩人想在兩處。 也作“褲兜子里放屁——兩岔”。
【第45句】:【沒有孫猴子的本領(lǐng),不敢取經(jīng)】孫悟空隨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 事出明代《西游記》。借指:沒有本領(lǐng),不敢接受重任。西戎 《一個年輕人》:“你沒有孫猴子的本領(lǐng)就敢取藏經(jīng),你看能 說過大家?”
【第46句】:【狗腿子】“狗腿子”比喻給有勢力的壞人奔走幫兇的人。“狗腿子”一詞源于一則傳說。從前,有個為富不仁的財主,他的腿斷了。一個奴才為討好主子歡心,主動要求截下自己的腿,為主人接腿。主人問:“你自己的腿怎么辦呢?”奴才說:“我可以接上一條狗腿。”主人又問:“那狗的腿又怎么辦呢?”奴才又說:“給它用泥巴捏上一條。” 所以,狗在撒尿時,總要把一條腿翹起來,是怕把那條用泥捏的腿讓尿給沖掉了。這就是“狗腿子”的來歷。幽默諷刺之深,入木三分。
【第47句】:【飯越捎越少,話越捎越多】(諺)托人捎飯食,捎著吃著,越捎越少;托人捎話,捎著添著,越捎越多。 指傳言會越傳越多,越傳越走樣。
【第48句】:我上學、做事,老是磨磨蹭蹭的。媽媽批評我:“你什么時候才能改掉這慢性子?廚房都失火了,還要在里邊喝三碗熱粥。”(廣西·恭城)
【第49句】:【青蛙跳井——撲咚】見“蛤蟆跳井——撲通”。
【第50句】:爸爸給我十元錢,讓我放在身邊零用,結(jié)果一天就用完了。爸爸說:“你真是有錢不隔宿,有米不喝粥啊!”(江蘇·海安)
【第51句】:【谷里也難免有粒把稗子】釋義:稗子:一種稻田害草“稗子”的果實。比喻隊伍不可能絕對純潔,有少數(shù)壞人在所難免。例句:哎呀,我多嘴了,說出來不要傷了自己人,游擊隊都是好人,谷里也難免有粒把稗子嘛!
【第52句】:割韭菜不用鐮一胡扯
【第53句】:【高跟鞋】高跟鞋源出兩支,中、西皆有。先說中國的高跟鞋。高跟鞋最早出現(xiàn)在中國,比西方的高跟鞋早一千年左右。在中國戲劇舞臺上,西夏、遼、金、滿等少數(shù)民族婦女多穿高跟鞋,不過,這種鞋的跟不在后跟,而在中間。婦女穿上這種高跟鞋,照樣顯得高挑挺拔,楚楚動人。如《大登殿》中的代戰(zhàn)公主,《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電視連續(xù)劇《還珠格格》中的皇后、嬪妃、格格,都穿高跟鞋。雖然是戲曲作品,必定有它的依據(jù)。故宮博物院里不僅有滿族皇家婦女穿高跟鞋的畫像,還有實物。再說西方。十五世紀法國宮廷服裝師,為了方便騎馬時雙腳能夠扣緊馬鐙,為“白馬王子”專門做了高跟鞋。據(jù)說,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為了令自己看起來更具自信更威嚴,命令鞋匠為他裝上四寸高的鞋跟,并把鞋跟漆成紅色以示他的尊貴身份。朝中顯貴更是上行下效,也叫鞋匠替他們把鞋跟加高,皇帝只好把鞋跟再加高。后來,英王詹姆士二世與他的朝臣受到法國王室的影響,也穿上了高高的紅跟皮鞋。1680年皇帝還頒布了法令,依人的等級確定其鞋跟的高度,只有王室成員才能穿最高最漂亮的高跟鞋,嚴格地區(qū)別人的差異性。當時作為權(quán)力象征的高跟鞋,曾禁止女性穿著,是男性的專利品。但高跟鞋在十七世紀時開始成為男女時裝的一個重要元素。女人們發(fā)現(xiàn),高跟鞋能讓女性看起來更高,同時,它還迫使背部呈弧形,促使女性挺胸翹臀,突出女性的形體美,并更能吸引別人的注意,于是,高跟鞋普遍受到歐洲女性的歡迎。到十九世紀時,高跟鞋有了一個很重要的轉(zhuǎn)折,幾乎退出了男鞋的領(lǐng)域,不似剛出現(xiàn)時廣受男士的喜愛,反而逐漸成為女性的專屬鞋類。歐洲女性的高跟鞋,迅速傳遍全世界,中國也不例外,至今受到年輕女性的青睞。
【第54句】:【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謂培養(yǎng)人才需要很長時間。楊朔 《三千里江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yǎng)個工程師豈是容 易的。”
【第55句】:【老母豬扎壇子——顧腦袋不顧腚】(歇)扎:鉆進。腚:屁股。形容驚慌失措,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
【第56句】:肚里吞金——有內(nèi)才(財)
【第57句】:大船漏水——有進無出;有去無回
【第58句】:奶奶叫叔叔起床買菜,叫了好幾遍,只聽叔叔答應(yīng),卻不見叔叔出來。奶奶急了,進屋一看,見叔叔還在床上躺著,便生氣地說:“你真是嘴行千里,腚不挪窩!”(山東·臨沂)
【第59句】:花的盛開在夏天,人的健壯在青年。
【第60句】:【大雪紛紛兆豐年】釋義:大雪預(yù)兆明年是個豐收年。例句:自從入冬以來,三天一次小雪,五天一場大雪,一直沒有斷過,困得人們也不能出門。可是老年人卻說:“大雪紛紛兆豐年,來年必定豐收。”
【第61句】:張五第一次偷東西,被公安局抓走批評教育了一陣就放了出來。可他回來不久又去偷,結(jié)果判了刑。村里人說:“他啊,是不當和尚頭不冷,不打棍子不知疼,非得好好整治一下不可!”(山東·文登)
【第62句】:【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釋義:比喻不看外表或形式,而從實際效果判斷好壞。“白貓黑貓”又作“黑貓白貓”。例句:他自己也說不清,干脆揮揮手,裝聾。而心里卻自我安慰地說:“管他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第63句】:【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諺)指求助于別人,必須求那以濟人為樂、慷慨大度的豪杰之士;救濟別人,必須是在他處境窘困、急需救助的關(guān)鍵時刻。 也作求人須求大丈夫,救人須救急時無。 求人須求英雄漢,濟人須濟急時無。
【第64句】:過了白露的莊稼——天不如一天
【第65句】:【分銀子都會有人罵】(諺)給大家分銀錢,也會有人發(fā)怨言。指再有益的事情,也會有人不滿意;或人多了,再好的事,也難保人人都稱心。
【第66句】:【妓愛俏,媽愛鈔】見“鴇兒愛鈔,姐兒愛俏”。
【第67句】:【丟了三魂,喪了七魄】見“頂門上不見了三魂,腳底下疏失了七魄”。 古國名,即今南洋群島的爪哇島,古人視為遼遠虛無之地。本指扔得遠遠的。比喻忘得一干二凈。
【第68句】:【打補丁】(慣)比喻彌補工作中的不足或疏漏之處。
【第69句】:心要常操,身要常勞。
【第70句】:【人怕逼,馬怕騎】見“馬怕騎,人怕逼”。
【第71句】:手電筒沒泡兒——有眼無珠
【第72句】:【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倒、道諧音,指不善于表達。馬 烽西戎《呂梁英雄傳》:“哎呀周教官,這可是茶壺里煮餃子, 肚里有貨嘴倒不出來。還是叫馬教官說吧!”
【第73句】:【身熱怕加衣】(諺)比喻人已經(jīng)承受著煩難的困擾,最怕的是再增添新的更大的麻煩事。
【第74句】:【公雞頭,母雞頭,湊到一起就想斗】釋義:形容人像好斗的雞一樣喜歡爭斗。例句:老蒲見兩人拉起架子,要吵嘴的樣子,忙推開二人,打著哈哈說:“公雞頭,母雞頭,湊到—起就想斗,斗來斗去,為的是—粒砂土豆。”
【第75句】:【七字兩點——斗出彎來了】(歇)“七”字左上角加兩點,就成了“斗”字下面加個彎鉤。斗:諧“抖”。指人因境遇好轉(zhuǎn)而得意洋洋起來。含譏諷意味。
【第76句】:【站在江邊上,必有望景心】(諺)人站在江岸上,一定是要觀望江上。的風景。比喻人采取某種行動,總是有自己的目的的。
【第77句】:【船爛還有三千釘】釋義:比喻有錢人家即使敗落了,也還有些家底。有時也比喻有威信的領(lǐng)導(dǎo)人即使離開了崗位,也還受到人們的敬重。例句:“‘船爛還有三干釘’,畢竟是尚書府里闊哥兒。逃難下業(yè),仍捧得出三百兩銀子。”
【第78句】:爸爸又在外面花錢喝酒,媽媽知道了,生氣地說:“男人是耙子,女人是匣子。沒有我,你掙錢再多也是枉然。”(新疆·吉木薩爾)
【第79句】:黃牛學馬叫——改不了聲調(diào)
【第80句】:【家中無鬼萬年安】(諺)家里要是沒有鬼怪作祟,就會長久地平安無事。指家庭出了邪佞,就會衰敗。
【第81句】:【姓氏】“姓氏”表明家族的字,后來專指姓。然而在遠古時代,“姓”與“氏”卻有著嚴格的區(qū)分。 “姓”起源于母系社會,當時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把各個氏族區(qū)分開來,“姓”應(yīng)運而生。它用來表示母系的血統(tǒng),起著“明血統(tǒng)”的作用。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近親結(jié)婚會產(chǎn)生不良后代,所以規(guī)定同姓不可通婚,實行氏族外婚制,所以,“姓”還起著“別婚姻”的作用。 “氏”則起源于父系社會。由于人口的增多,一個氏族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fā)生分解,這樣同姓便衍生了許多分支就稱為“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姓和氏則成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標記。進入階級社會以后,氏成為貴族男子的專稱,故有“氏以別貴賤”的說法。到春秋戰(zhàn)國時,社會發(fā)生了大變革,姓氏制度也出現(xiàn)了混亂,姓與氏逐漸混同。秦朝時,姓氏合一,通稱為姓。兩漢時,姓已基本確立,與現(xiàn)在通用的姓大體相仿。
【第82句】:【你有牢籠計,我有攀墻梯】釋義:比喻總有比對方更高明的辦法對付對方。例句:他有關(guān)門計,我有跳墻法。你有牢籠計,我有攀墻梯。我給他耍了個“釜底抽薪”的手腕,晚上鉆進他們生活區(qū),直接找到在這個崗位上工作的老工人家里去了解。
【第83句】:【 槍打出頭鳥】謂先出頭危險,也指懲治為首的。王蒙《風 息浪止》:“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說 穿了不過是嫉妒二字!”
【第84句】:【耍嘴皮子】(慣)指夸夸其談或能說會道,口才出眾。 也作耍嘴皮。 賣嘴皮。
【第85句】:【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有理什么都不怕。浩然《艷 陽天》:“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咱們?nèi)夹钠綒夂?地講理。”
【第86句】:【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諺)他投送給我桃,我用李去回敬他。指桃與李的價值是相當?shù)模Y尚往來,合情合理。
【第87句】:【唱白臉】(慣)白臉: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奸臣的臉譜,象征奸詐,泛指反面人物。比喻在矛盾和爭斗中充當強硬、蠻橫的角色。
【第88句】:【解開悶葫蘆】見“打破悶葫蘆”。
【第89句】:這幾天我沒有堅持寫日記,爸爸知道了就說:“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寫日記要有恒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怎么能行呢?”(河南·許昌)
【第90句】:【饒人是福,欺人是禍】見“欺人是禍,饒人是福”。
【第91句】:靶子上看箭——看結(jié)果
【第92句】:二郎神的兵器——兩面三刀
【第93句】:【嘴是蜜缽子,心是辣椒子】(慣)形容人嘴上說得好聽,內(nèi)心卻非常毒辣。
【第94句】:孿生的娃娃——沒大沒小
【第95句】:【吃寬心丸】(慣)指聽到舒心寬慰的話。
【第96句】:【十七十八無丑女】(諺)女子長到十七八歲,正值青春妙齡,即使是長相丑的,也會顯得很美。指十七八歲的少女沒有一個是丑的。
【第97句】:【劉寄奴】“劉寄奴”是一味中草藥,它是用人名命名中草藥的級別最高的人。 “劉寄奴”本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傳說劉寄奴小時上山砍柴,見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負傷逃躥。第二天他又上山,隱隱約約從遠處傳來一陣陣搗藥聲,即隨聲尋去,只見草叢中有幾個青衣童子搗藥,便上前問道:“你們在這里為誰搗藥?治什么病呢?”童子說:“我王被寄奴射傷,故遣我們來采藥,搗爛敷在患處就好了。”寄奴一聽,便大吼道:“我就是劉寄奴,專來捉拿你們。”童子們嚇得棄藥逃跑,寄奴便將其草藥和臼內(nèi)搗成的藥漿一并拿回,用此藥為人療傷,頗有奇效。后來,劉寄奴領(lǐng)兵打仗,凡遇到槍箭所傷之處,便把此藥搗碎,敷在傷口,很快愈合,甚為靈驗。但士兵都不知道叫什么藥,只知道是劉寄奴射蛇得來的神仙藥革,于是就把它叫“劉寄奴”。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藥,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
【第98句】:【八面不著底兒】(慣)比喻對事情弄不明白或沒有把握,心里不踏實。
【第99句】:【癩狗扶不上墻】比喻實在沒出息,幫助也沒有用。類似 的:死豬扶不上樹。清代《紅樓夢》:“這張華也深知利害,先 不敢造次。旺兒回了鳳姐。鳳姐氣的罵道:真是他娘的話! 怨不得俗語說,癩狗扶不上墻的!”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每天看都不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