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成事在天,謀事在人】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2句】:【只比葫蘆多個嘴】(慣)形容人不愛說話。
【第3句】:【要罵無好口,要打無好手】見“廝打沒好手,廝罵沒好口”。
【第4句】:善書者不擇筆。
【第5句】:【寒食節】現在寒食節是一個為故去的親人(特別是父母)燒紙錢的節日,是一個全國性重大的民俗節日。唐代大詩人杜牧有首描寫清明節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魄……”后來,清明節與寒食節混為一談,甚至有些年輕人只知清明,誤把寒食當十月一(與故去的親人燒紙送寒衣)。 “寒食節”始于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歷史事件。寒食節本是個禁忌性的節日,也是一個紀念性節日。所謂禁忌,寒食節也叫禁火節、禁煙節,是在節日不準生火做飯,而要冷吃事前做好的飯或水果之類,所以叫寒食節。所謂紀念,是相傳這個節日起源于紀念介子推。 兩千六百多年前,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了躲避后母驪姬的陷害,在國外流亡多年。一次路過衛國的時候,重耳和他的隨從被人追擊,慌不擇路,逃到一個渺無人煙的地方,甚是饑餓。這時重耳發現大臣介子推不見了,別人說他乘危逃脫,重耳相信介子推不是那種人。果然過了一會兒,介子推給公子端來了一碗肉湯。重耳饑不擇食,狼吞虎咽,一飲而盡。這湯原來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的肉熬的。公子得知此情,表示即位之日,一定重加封賞。后來重耳真的即位成了晉文公,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犒賞功臣時卻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邀功請賞,悄悄地到山林里躲了起來。人們贊賞介子推的這種行為,同時也對晉文公不滿,于是,有人在他的門上掛了封信。晉文公見到信,猛然想起介子推,遂派人去請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從。 有人給晉文公出主意放火燒山攆他出來。不想,介子推在大火中抱樹而死。晉文公有感于此,下令以后每年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全國禁火,吃干糧、冷飯。 關于禁火的日期,也就是寒食節的節期,歷來說法不一。它不是固定在一年的某月某日,而是給出一個相對的參照點推算。參照點有兩個,一是清明,一是冬至。一般說法是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為寒食節。另一種說法是以上年的冬至為基準,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天為寒食,所以寒食節又叫“百五節”、“百六節”。《荊楚歲時記》云:“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兩種推算方法都與清明相鄰,所以,現在無論是給親人燒紙還是給英烈掃墓都在清明前或清明進行。俗諺有“早寒食,晚十月一”之說。
【第6句】:【屋漏更遭連夜雨】此語比喻禍不單行,事事不順。典出《醒世恒言》:“這等苦處,分明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明朝天順年間,官居吏部給事中的馬萬群,單生一子名叫馬德稱,德稱聰明好學,卜二歲中了秀才。鄰人黃勝把妹妹六瑛許與德稱為妻,由于德稱用心讀書,年過二十尚未成婚。誰知馬萬群彈劾奸宦乇振,反被王振誣告貪污,削職追“贓”,家產被官方賣空。萬群氣不過一病身亡,留下德稱在墳堂中棲身,生活沒有著落。于是他便去杭州投奔表叔,表叔十日前死了。再到南京訪故,則故舊或升、或轉、或死,或罷了官,一個也沒投著。盤纏用盡,不得不寄食佛寺。家鄉學官因他誤了考,把他秀才頭銜也申黜了,真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你猜怎的,自此命運更不順了:運糧趙指揮請他做門館先生,糧船沉沒了;劉千戶請他教八歲兒子,兒子出痘死了;龍侍郎薦他去陸總兵處幫忙,陸總兵兵敗被押解來京問罪。所以人們傳說:馬德稱所到之處,一定會有災殃,給他取名“鈍秀才”。人們和他狹路相逢,一個個口吐唾沫,叫聲“吉利”便走。 光陰易過,德稱已是三十二歲。這年王振勢敗,新皇帝訪知馬萬群冤屈,復其原官,追加三級,抄沒田產發還,準許馬德稱恢復秀才資格,“落實政策”。從此,“鈍秀才”一洗晦氣,連考連中,殿試二甲,選為庶吉士,方與六瑛完婚。正是“十年落魄少知音,一日風云得稱心”。
【第7句】:【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兩口打架不記仇】 釋義:年輕夫妻眇架,很快就會忘掉。 例句:“唉呀,嫂子,別生氣了。你沒聽人家說嗎,‘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兩口打架不記仇’。”
【第8句】:書無盡言,言無盡意
【第9句】:雪中要學山上松,風里不做墻頭草
【第10句】:經一番挫折,長一分見識
【第11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釋義:容:打扮。士人為深知自己、賞識自己的人效命,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打扮。 例句:此后,只有清風明月來作伴了,有個不孤單、寂寞的么?“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怡紅院還為誰涂紅抹翠呢?
【第12句】:仇恨把花看成疤,愛情把疤看成花
【第13句】:清代顧炎武《日知錄·火葬》:“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時已有之。”宋代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三:“民俗火葬,自釋氏火化之說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于此可見佛教對民俗影響之大。又作“火化”。洪邁《夷堅丙志·趙縮手》:“據榻趺坐,傍人怪其不言,就視,已卒矣……越三日火化,其骨鉤聯如鎖子云。”車若水《腳氣集》:“今貧民無地可葬,又被他說火化上天,葬禮亦被奪了。”我國長期受儒家文化影響,因此對火葬之俗總的來說是排斥的,甚至是禁止的。宋太祖建隆三年曾下詔禁之,明、清兩代亦懸為厲禁。近代受西方各國影響,人們的看法才有較大的轉變,現在更成為我國大力提倡的主要葬法。
【第14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第15句】:【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見“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第16句】:無緣佛教認為任何事物只有在具備特定的條件時,才能產生和發展,稱為“緣起”。如果不具備形成某事物的特定條件,就稱為“無緣”。據說,佛也不能度化與佛法無緣的人。此外,證悟的人已經脫離了業果的系縛,沒有攀緣外境之心,也叫“無緣”。如隋代智顗《摩訶止觀》卷一:“常境無相,常智無緣。”由此而發為度化一切眾生的大心,稱為“無緣大慈”。后亦以“無緣”泛指沒有緣分。如唐代杜甫《清明》詩之一云:“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緣分不足,則稱為“緣分淺”。如元代張子益《鷓鴣天》云:“不念春歸離恨牽,自嘆今生緣分淺。”
【第17句】:【母豬不大,牌子不小】(慣)諷刺人本事不大,派頭卻不小。
【第18句】:【黃貍黑貍,得鼠者雄】(諺)貍:貍貓。不論是黃色的貓還是黑色的貓,哪個能捉住老鼠,哪個就是好貓。比喻用人只求有實際的辦事能力,其他可以不論。 也作黑貓白貓,抓住耗子的就是好貓。 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第19句】:【不怕硬的,就怕橫的;不怕橫的,就怕不要命的】(諺)橫:蠻橫不講理。指蠻橫的比強硬的難對付,但最難對付的還數那種連命都豁出去的人。
【第20句】:【大火開鍋,小火燜飯】(諺)指要開鍋就得用大火,要燜飯就得用小火。比喻做事不能一個勁兒,該快時就得快,該慢時就得慢。
【第21句】:【門外漢】指外行人,是說他對某項知識或技能還沒有入門。《五燈會元·天竺證悟禪師》:“謁護國此庵元禪師,夜語次,師舉東坡《宿燕林偈》(原偈中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曰:‘尚未見路徑,何言到耶?是門外漢耳。’師通夕不寐,乃曉鐘鳴,去其秘畜,以前偈別曰:‘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特以告此庵。庵曰:‘向汝道是門外漢。’師禮謝。”東坡欲從溪聲山色了悟真性,而不知聲色與見聞等如虛空華(花),本無所有,原是妙明真心,正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說他是“門外漢”。至今廣泛用以稱外行人。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一七八首:“倘攻之曰門外漢,我聞之欣然。”(禹振聲)
【第22句】:【吊在絲上的蜘蛛——懸空著】(歇)本指懸在空中,轉指心里不踏實,牽掛著。
【第23句】:【猜枚的吊謊——兩手都脫空】(歇)猜枚:古代飲酒時助興的一種游戲,取錢幣、棋子、瓜子、蓮子等小物件,握在手中讓人猜測單雙、數目或顏色,猜中為勝,不中的罰酒。吊謊:撒謊,這里指弄手腳,搗鬼。本指兩手空空讓人猜,轉指空的,什么也沒有。
【第24句】:【麥糠揩屁股】(慣)比喻做事情不利落,沒完沒了。
【第25句】:諦聽謂一心聽取,思維義理。真實不虛謂之“諦”,佛教有“真諦”、“俗諦”、“空諦”、“假諦”、“二諦”、“四諦”諸說。佛菩薩說法時,常對聽眾說:“諦聽諦聽,善思惟之。”如《楞嚴經》卷二:“汝應諦聽,今當示汝。”俗語中用此間,謂仔細聆聽。如唐代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詩:“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又如曹禺《日出》第一幕:“這大客廳里聽見陳奶媽邁步進來,放聲說話,思懿連忙諦聽。”《西游記》第五八回中,提到地藏菩薩有個神獸,名喚“諦聽”。諦聽“若伏在地下,一霎時,將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贏蟲,鱗蟲、毛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鑒善惡、察聽賢愚”。
【第26句】:閉門造車古代的車,兩輪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只要符合規格,關起門來造的車子,出門也能合轍。《景德傳燈錄·余杭大錢山從襲禪師》:“問: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日:‘造車即不問,汝作么生是轍?,日:‘學人不會,乞師指示。’師日:‘巧匠施工,不露斤斧。…《續傳燈錄·端裕禪師》:“一法不墮塵緣,萬法本無掛礙……直饒恁么,猶是閉門造車,未是出門合轍。”后來儀用“閉門造車”一句比喻做事憑主觀想象辦事,不考慮客觀情況,脫離實際。如朱自清《中國文評流別述略》:“因為借用外國名字,苦于不貼切,自定名字,又嫌閉門造車,怕不合式。”
【第27句】:牛老怕驚蟄,人老怕大寒。
【第28句】:【摔跟頭】見“栽跟頭”。
【第29句】:身無彩風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第30句】:【出恭】“出恭”是人廁的雅稱。“恭”是尊敬之意,這么一個高雅的詞兒怎么會和入廁扯在一起呢?這要從明代科舉考試說起。 明代科舉考試的考場,設有“出恭人敬”牌,以防止士子擅離座位,有事經批準,領“出恭入敬”牌后方可出入。同時考試時間頗長,人總會有三急要出出人人,凡出去方便者,也要申領“出恭入敬”牌,托于胸前,按指定地點去解決,迅速交牌回位。 此牌寫得清楚,要出入恭敬,意思是輕去輕回,不得喧嘩,保持試場安靜,以防影響他人考試。 因考生上廁所時必須領此牌,故后世習稱大小便為“出恭”,并謂大便為“大恭”,小便為“小恭”,連放屁也稱“虛恭”,可見讀書人真能整詞。
【第31句】:【緣起】是佛學的核心理論之一。經中關于“緣起”的論證很豐富,各宗派也有不同的解釋,如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一真法界緣起等。佛家很重視“緣起觀智”,所謂“深入緣起,斷諸邪見”(《維摩詰經·佛國品》)。概括地說,事物(有為法)處在因果聯系的網絡中,依特定的條件而產生,因相互的作用而變化,稱為“緣起”。唯其如此,任何事物都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稱為“緣起性空”。“緣起”說明現象是存在的,而本質是“空”的,也說明了沒有造物主可以主宰宇宙、人生。在佛籍中,有一種闡明編述始末的書,稱為“緣起”,如《付法藏緣起》。后亦用以代稱某些序言,甚至泛指一事物產生的緣由。如清·張岱《陶庵夢憶》卷六:“凡四閱月而成,余為作緣起。”此外,在敦煌變文中,有一類演述佛經故事的通俗文體也稱為“緣起”。如《丑女緣起》、《目連緣起》。(李明權)
【第32句】:【樂極生悲,否極泰來】(諺)否、泰:《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兩個卦名,否是兇卦,泰是吉卦。指歡樂過度就會招來悲苦,倒霉到極點就會轉交好運。 也作樂極悲生,貫盈禍起。 樂極則悲,泰極則否。
【第33句】:【任它狗兒怎樣叫,不誤馬兒走大道】(諺)任憑狗在路旁怎樣狂吠,也阻擋不住馬在大道上奔跑。比喻不管壞人如何滋事破壞,也阻擋不了正義的事業向前發展。
【第34句】:【大家齊了心,黃土變成金】(諺)眾人只要齊心合力,黃土也能變成黃金。指團結起來力量無窮,自然就能創造奇跡。 也作大伙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人心同一起,黃土變成金。
【第35句】:【春風踏腳報】(諺)踏腳報:跑腿報信的人。春風就像跑腿報信的人一樣,到處報信,不斷地改變方向。指春風強勁,方向不定。
【第36句】:【手腳不干凈】(慣)指有貪污或小偷小摸的行為。 也作手不穩。 手面不干凈。 手頭不干凈。
【第37句】:【煙不出火不進】(慣)形容人不表白自己心里想的事。也形容人老實或窩囊。
【第38句】:【有本不愁利】(諺)要做生意,只要有本錢,就不愁求不到利。指要想謀取到利,本錢是基礎。
【第39句】:只有修橋鋪路,沒有斷橋絕路。
【第40句】:【施恩不望報,望報不施恩】(諺)施恩:給予別人好處。指真正的好心人,施給人恩惠不圖報答;施恩希望厚報的,不是真正的施恩。
【第41句】:【留尾巴】(慣)比喻事情沒有徹底得到解決,還留有問題。
【第42句】:【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難免陣前亡】(諺)指就像汲水的瓦罐往往會在井口碰破一樣,久經戰陣的將軍免不了要戰死在沙場。比喻本質脆弱的事物或常做危險事情的人遲早會遭到意外。 也作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 瓦罐不離井上破,強人必在鏑前亡。鏑(di):箭頭。 瓦罐終須井上破。 瓦罐不離井上破。 瓦罐總在井邊破。
【第43句】:【士可殺不可辱】 釋義:意謂可以去死,但不能受污辱。 例句:“……士可殺不可辱,這條老命可以不要,不能忍受……”
【第44句】:【做功德】《勝鬘經寶窟》說:“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常用以指佛事、法會、道場等(參見“功德”條)。俗以“做功德”謂延請僧人誦經念佛,超度亡靈,祈禱冥福。如《水滸傳》第六十回:“寨內揚起長幡,請附近寺院僧眾上山做功德,追薦晁天王。”也引申指講好話、行好事。如瞿秋白《論文學革命及語言文字問題》:“更要有替大人老爺結善緣做功德講講人道主義的清客。”(李明權)
【第45句】:佛又有種種“身”,如法身、報身、應身、化身等。佛往往專稱應現于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也泛指十方三世一切佛,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燃燈佛、彌勒佛等。此外,學佛之“佛”,指佛法;念佛之“佛”,指佛號;拜佛之“佛”,指佛像……均是觸類引申之義。佛教徒以為念佛可以消除業障、修身修福。如蘇曼殊《有懷》詩之二:“生天成佛我何能,幽夢天恁恨不勝。”
【第46句】:【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諺)天空要是沒云,雨就下不成;人群中要是沒有做媒的,男女就配不成婚。指男女婚配總得要有人從中介紹。 也作“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
【第47句】:熱心閑管招非,冷眼無些煩惱
【第48句】:世界梵語謂路迦馱都(Lokadhatu),原意為日月照臨的范圍,即佛教中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四大洲,名為一小世界(亦含有地獄、天上等領域)。又泛指宇宙,如三千大干世界或華藏世界。世含流遷意,指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
【第49句】:【黃金有價,信譽無價】(諺)信譽:信用和聲譽。黃金再貴重,總有個價錢;信用和聲譽卻是不能估價的。指良好的信譽是無價之寶。
【第50句】:【大意失荊州】 釋義:荊州:今湖北江陵,三國時是蜀國軍事、政治重鎮。關羽鎮守荊州因設防不嚴而被孫權襲取。比喻疏忽大意會造成損失。 例句:“四嶺山的地位可不同尋常,對我們來說,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我{門可不能大意失荊州呀!”
【第51句】:雷聲大,雨點小原為禪語。《景德傳燈錄·大法眼文益禪師》載:“有僧問:-從上宗乘事如何履踐?’文益答道:‘雷聲甚大,雨點全無。”’這句機鋒話的含意是說,該僧提出了一個大問題,來勢很大,但是完全沒有“見性”。文益主張“佛法現成,一切具足”,“不著他求,盡由心造”。提出“如何履踐”之類問題,就不免涉于“他求”而不“現成”了。后俗語衍為“雷聲大,雨點小”,謂虛張聲勢,說得多,做得少。如魯迅《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寫完題目,就有些躊躇,怕空話多于本文,就是俗語之所謂‘雷聲大,雨點小’。”
【第52句】:【井水不犯河水】(諺)井水和河水兩不溝通,彼此毫不相犯。借指人各執其事,各行其道,彼此不相關聯。 也作井水河水兩不犯。 河水犯不到井水。
【第53句】:【小孩嘴里掏實話】見“孩子嘴里討實話”。
【第54句】:【踢破了門檻】(慣)形容上門的人很多或某人來的次數很多。
【第55句】:【老鷹不吃窩下食】(諺)老鷹寧可飛向遠處覓食,也不吃窩旁的東西。比喻惡人為掩護自己,從不在自己落腳的周圍作案。 也作老鷹不打窩邊食。 巖鷹不打窩下食。
【第56句】:【吐不出來咽不下去】(慣)形容人有顧慮,說話吞吞吐吐。
【第57句】:【耗子鉆風箱——兩頭受氣】見“老鼠鉆到風箱里——兩頭受氣”。
【第58句】:【盡聽拉拉蛄叫,別種莊稼了】見“光聽拉拉蛄叫,就別種地了”。
【第59句】:【撿得一根針,帶掉一斤鐵】(慣)指因貪圖小便宜而失去更多的東西。
【第60句】:【黃連樹下長大的】 釋義:比喻在困苦環境中長大的。 例句:咱是從黃連樹下長大,在苦頭里活出來,還不死心塌地打日本鬧革命,給咱窮人長點志氣,你們說呢?
【第61句】:【虎死皮還在】 釋義:比喻雖然垮臺,威風還在。 例句:諾阿浦木梭,“虎死皮還在”,怎么這樣說,不說以前你們有過部落聯盟,現在單說你們的親戚關系,你想想,你的三家親戚垮了,你阿侯家會有好結果?
【第62句】:【種菜如繡花】 釋義:種菜要細致,多下工夫。 例句:種菜是細致活兒,“種菜如繡花”;認真干起來也很累人,就勞動量說,“一畝園十畝田”。
【第63句】:【猴子裝人,忘了自己長尾巴】 釋義:比喻偽裝有破綻,露了馬腳。 例句:“茶三錢,他猴子裝入,忘了自己長尾巴!”沙木龍機敏地斷定:“前次化裝成山野傈僳漢子,這回又打扮得像個城里的闊佬,可那刀削臉,深眼窩,鷹鉤鼻子,他永遠也改不了!”
【第64句】:【手比腳丫子還笨】(慣)形容人的手非常笨拙,干不了細活。 也作“手都比腳丫子笨”。
【第65句】:【煽陰風,點鬼火】(慣)比喻暗中挑動,散布謠言。
【第66句】:【依樣畫葫蘆】(慣)照著葫蘆的樣子畫葫蘆。比喻單純模仿,不加改變。 也作依本畫葫蘆。 依葫蘆畫瓢。 照葫蘆畫瓢。
【第67句】:【修行】含有實行、修養、實踐之意。宗教生活中欲實現生活上之統制、調節、規定等則必須藉修行以完成之。宗教本來就有信仰與修行雙重要求。以佛教而言,行者自身欲實現佛陀體驗之境界,而專心精研修養,故特別重視修行方面,亦因而發展成為詳細之戒律條文、生活規范與精神之修養方法。俗語中將修行當作做好事,如認為舊時官廳中權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門里面好修行”之說。明·葉憲祖《金鎖記》:“禁長哥呀!自古道公門里面好修行。”《野叟曝言》中獄官見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門中好修行,望老爺高抬貴手。”(李君岡)
【第68句】:人老心不老,身窮志不窮.
【第69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釋義:一個人把守關口,一萬個人也攻不開。形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萬夫莫開”又作“萬人難敵”。 例句:這個巖洞地形險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即使敵人發現了白大姐藏在洞內,她有短槍,敵人也是干瞪眼沒得辦法。
【第70句】:男人無志,鈍鐵無鋼,女人無志,亂草無秧.
【第71句】:【三尸神暴跳,七竅內生煙】(慣)三尸神:又叫三尸,道家稱能在人體內作祟的一種神靈。七竅:指眼、鼻、口、耳。形容十分暴怒、著急、生氣。 也作三尸神暴躁,七竅內生煙。 三尸暴跳,七竅生煙。
【第72句】:【不打不成相識】(諺)指人與人之間,往住在發生沖突后,結識乃至成為朋友。 也作不打不相識,不罵不要好。 不打不相識,不爭不相親。
【第73句】:【哈巴狗】“哈巴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它乖巧、玲利又聽話,能通人性,深受人們的喜愛。正因如此,有時把巴結上司的人稱為“哈巴狗”,頗為恰當和形象。那么哈巴狗的故鄉在哪里呢? 它產自東羅馬,唐代中國史料稱其為“拂菻”。據《舊唐書·高昌傳》載:“武德七年(624年),高昌王麴文泰獻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長尺余,性甚慧,能曳馬銜燭,云本出拂菻國。中國有拂菻狗,自此始也。”文中這種聰慧的“拂菻狗”屬于尖嘴絲毛犬,曾經是希臘妓女和羅馬主婦的寵物,而高昌所獻這對“拂菻狗”則成為中國“哈巴狗”的小祖宗。 從唐朝起,國內逐漸有人豢養“哈巴狗”,最初一兩百年間,這種時髦而且昂貴的寵物,只限于宮廷喂養。大約在唐朝后期,哈巴狗開始流人民間,隨著哈巴狗一窩一窩地成倍繁殖,后來也進入尋常百姓家。
【第74句】:【家有家法,行有行規】(諺)行:行業。指家庭有家法,行業有行規。
【第75句】:【二姑娘頑老雕——架不住】(歇)頑:通“玩”。架:招架,支持。 指吃不住,吃不消。
【第76句】:【一遭情,兩遭例】(諺)第一次行賞是恩情,第二次就會認為是定例了。指賞不宜多,獎賞如果被受賞人看作是慣例,就失去了意義。
【第77句】:【君子不記小人過】見“大人不責小人過”。
【第78句】:心要常操,身要常勞。
【第79句】:千人走路,一人領頭。
【第80句】:歹馬害群,臭柑豁筐。
【第81句】:【破繭出俊蛾】(諺)不起眼的繭殼里能生出惹人喜愛的蛾。比喻窮苦人家或丑陋的婦女,往往能生養出俊秀的子女。
【第82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諺)局:棋局。本指下棋的人往往神經緊張,看不準棋盤上的局勢,從旁觀棋的人卻看得很清楚。泛指人在事中往往思考不周,局外人卻頭腦清醒。 也作當事者迷,旁觀者清。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第83句】:【報恩】恩,又稱恩惠或恩德。即有好處施于他人。受恩惠者,盡心竭力報答之,叫做報恩。佛家的報恩思想,始于佛世。藏經中收有《報恩經》七卷。《經》中說佛在世時,其弟子阿難聞外道譏佛不孝,便去告佛,佛當即召集大眾講述自己如何盡孝的事實。他說他過去生中是須阇提太子時,曾以身肉濟父母之難。此生成佛之后,又先上忉利天為母說法等等。佛認為這些都是盡孝報恩的行為。佛教寺院中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又是根據《盂蘭盆經》的報恩思想而舉行的宗教活動。傳說佛的大弟子目蓮,以神通力,見其母墮餓鬼道(佛教講的六道之一),受倒懸之苦,就請示佛陀解救的辦法。佛以此因緣而說《盂蘭盆經》。經中說:“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Ullambana),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心地觀經》還列舉佛弟子必須報答的四種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無名氏)
【第84句】:五十三參比喻虛心求教,不辭辛苦,語出佛典。《華嚴經·人法界品》說:善財童子最初從文殊菩薩處發菩提心,次第南行,先后向菩薩、佛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天神、地神、主夜神、王者、城主、長者、居士、童子、天女、童女、外道、婆羅門等五十三位善知識參訪請教,并依教奉行.終于獲證善果。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善財童子因此成為佛教虛心求法,廣學多聞的典范。
【第85句】:【殺不得貧家,做不得富家】(諺)對窮人的盤剝如果心不毒手不狠,就成不了富戶。指舊時富人的財富,無不是從窮人身上殘酷地榨取來的。 也作殺不得窮漢,做不得財主。 殺得窮漢,做得富戶。
【第86句】:【陰曹地府】“陰曹地府”是古代封建社會里講迷信的人認為是死人的去處,鬼魂的世界。它源自道教。 按照道教的說法,陰曹地府共有兩處:一處叫“酆都城”,亦叫“平都山”。晉葛洪《神仙傳》載:東漢時代的陰長生,三國時代的王方平先后在平都山修煉成仙,后人把陰、王讀為陰王,以訛傳訛變成了“陰間之王”或“幽冥之王”。后來逐漸演變,遂以酆都為“陰曹地府”。 另一處叫“羅酆山”,據說在北方癸地,山高2600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宮室。 道教稱“酆都大帝”是主宰幽冥地府之神。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稱“酆都北陰大帝”居神次之第七位,并說其為炎帝大庭氏,諱慶申,為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
【第87句】:【喝粥要等豆兒熟】(諺)要喝粥,必須等到粥里的豆子煮熟方可。 比喻做事不能性急,必須耐心等到條件具備、時機成熟。
【第88句】:【開空頭支票】(慣)空頭支票:不能兌現的支票。常比喻許不能實現之諾。 也作給空頭支票。 發空頭支票。
【第89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慣)媒妁:媒人。指婚姻由父母作主、媒人介紹而成。 也作“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第90句】:【公眾馬,公眾騎】見“大家馬兒大家騎”。
【第91句】:【劉備借荊州——有去無還】(歇)荊州:古代行政區名,漢、三國時約轄今湖北、湖南二省之境,州治在今襄樊市,是歷史上的戰略要地。赤壁之戰后,劉備趁曹操兵敗,以“借”為名占據了荊州,東吳多次派人討還,劉備以各種借口拒絕歸還。指不講信用,一旦借走就不歸還。常含譏諷意味。
【第92句】:【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 釋義:比喻長壽,用于開玩笑。 例句:“大伙都愿意你多活幾年,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好給我們多發展幾頭壯牲口。”
【第93句】:“豎起脊梁”,謂站穩腳跟,振奮精神,專心參禪辦道。這是一句禪家習用語。
【第94句】:【弄鬼搗棒槌】 釋義:比喻耍花招欺騙人。 例句:如果你們想欺騙我們,或者弄鬼搗棒槌,睛天不見陰天見,吃不了統統叫你們兜起來。
【第95句】:肉身菩薩佛教徒即身證得菩薩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稱之為“肉身菩薩”。父母所生血肉之軀,稱為“肉身”。如《楞嚴經》卷八:“是清凈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又如元代方同《雜書》詩:“白恨肉身無報答,日常飽飯夜安眠。”《壇經·行由品》:六祖慧能初在黃梅弘忍門下作雜役,見上座神秀之偈未見性,便在廊下復書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人見偈驚訝不已,說:“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義如明代徐渭《戲擬不往》詩:“五岳高頭誰掖我,肉身菩薩未身輕。”后民間亦稱大善人為肉身菩薩。此外,高僧圓寂后,整具遺體保存下來,或涂以金、漆,多作趺坐式,保存在墓塔或寺廟巾,亦稱肉身或肉身菩薩,經上稱作全身舍利。例如:廣東南華寺保存著六祖慧能的肉身;九華山建有肉身殿,保存著新羅高僧金喬覺的肉身。又如清代陸次云《湖蠕雜記·法相寺》謂:“武林仙佛之肉身有二:一丁野鶴,一長耳和尚也。”
【第96句】:【雞皮鼓能經幾敲】 釋義:用雞皮做成的鼓面,經不住敲打。比喻人體質衰弱,經不住折磨。 例句:笑君王儀容衰老,沒來由將精神消耗,連宵摟著如花貌,糴的糴糶的要糶,而今看看瘦了,笑你雞皮鼓能經幾敲。
【第97句】: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
【第98句】:【上山打得虎,下海擒得龍】 釋義:比喻身強力壯,勇猛無敵。 例句:羅英道:“這就怪了。我好端端的,無災無病,上山打得虎,下海擒得龍,你又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第99句】:【好看千里客,萬里去傳名】(諺)看:看待,對待。千里客:遠方來的客人。盛情招待遠方來的客人,他們自會把你的美名播得更遠更遠。指愛好交友的人,美名會傳播四方。 也作“好漢千里客,萬里去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