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裁衣不值緞子價】(諺)緞子:未裁剪的絲織品。指已經裁剪或縫成的新衣,不如未裁剪的緞子值錢。也泛指凡經改造的物品,都不及原物可貴。 也作“成衣不敵段兒價”。成衣:縫成的新衣。段兒:緞子。
【第2句】:【一打三分低】(諺)只要先動手打人,就輸了三分理。指動手打人是輸理的行為。
【第3句】:眼大肚子小,爭起吃不了.
【第4句】:【十步之內,必有芳草】(諺)十步:形容地域不大。比喻到處都有出眾的人才。
【第5句】:不怕怒目金剛,只怕瞇眼菩薩.
【第6句】:【胡姑姑假姨姨】(慣)指胡亂認的,不是正經的親戚。
【第7句】:李白《登巴陵開元寺西閣贈衡岳僧方外》詩:“衡岳有開士,五峰秀真骨。”唐代李頎《題璿公山池》詩:“遠公遁跡廬山岑,開士幽居祗樹林?!碧拼鷦㈤L卿《赴無錫寄別靈一靜虛二上人云門所居》詩:“高僧本姓竺,開士舊名林?!?/p>
【第8句】:【歪理三千,不如正理一條】(諺)歪理:謬論邪說。指歪理再多,也抵不上一條正理能說服人。
【第9句】: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
【第10句】:學醫費人,學書費紙。
【第11句】:【仁不統兵,義不聚財】見“慈不掌兵,義不主財”。
【第12句】:【羅鍋子上山——前緊】(歇)羅鍋子:駝背的人,也叫羅鍋兒。前:胸前,諧“錢”。指經濟緊張,手頭缺錢。 也作“羅鍋兒上山——前緊”。
【第13句】:師傅引進門,巧笨在各人
【第14句】:損友敬而遠,益友敬而親
【第15句】:【大亂住城,小亂住鄉】(諺)指世道荒亂不安定時,大局動蕩避在城里比較安全,局部騷動避在鄉里比較安定。 也作“大亂避城,小亂避鄉”。
【第16句】:【爭得貓兒丟了?!浚☉T)比喻得不償失。
【第17句】:【大處不算小處算】(慣)指大的方面下在乎,卻在小的地方精打細算。
【第18句】:撒網要撒迎頭網,開船要開頂風船
【第19句】:【求佛求一尊】大乘認為,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拜佛當至誠專一。俗語“求佛求一尊”,比喻遇事不要亂求人,看準后,誠心誠意去求一人就可以了。如張恨水《金粉世家》第八六回:“你總不學一點交際手段,怎樣混得出來?連七爺這樣好說話的人,都不高興了,別人還行嗎?求佛求一尊,你這樣子,還是請七爺多幫忙吧。”(李明權)
【第20句】:【不怕明處槍和棍,只怕陰陽兩面刀】 釋義:不怕公開較量,就怕暗地搞陰謀詭計。 例句:“有句俗話?!慌旅魈帢尯凸?,只怕陰陽兩面刀’,我最不喜歡那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兩面三刀搞詭計的人?!?/p>
【第21句】:【有大量者,必有大?!恳姟傲看蟾4蟆?。
【第22句】:【笑臉聚得天邊客】(諺)天邊客:遠方來的顧客。指商場中態度和善,笑容相迎,就能招徠各方的顧客。
【第23句】:【抱蜜罐子】(慣)比喻享福。
【第24句】:【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兒女不嫌棄父母,也指不忘本。 《灣鄉土作家選集》:“他們結婚一年多,父親第一次上門, 難道不如他一個客人。兒不嫌母丑,犬不厭家貧,真不知他 們大學教育和留學教育是怎樣把他的兒子和媳婦教成這個 樣子?”
【第25句】:熱心閑管招非,冷眼無些煩惱
【第26句】:【點天燈】在古代,“點天燈”是一種慘無人道的死刑刑罰。它是借用了“天燈”這個民俗活動作為刑罰名稱。 古代漢族有一種節日風俗,元旦夜晚,每家每戶在屋樓上用長竿懸掛燈盞,通宵達旦,稱“天燈”。一為烘托節日氣氛,二為祈求五谷豐登(燈),歲歲平安。 后來,酷吏們竟受到“天燈”的啟發,發明了“點天燈”的酷刑?!包c天燈”也叫“倒點人油蠟”,把犯人衣服扒光,用麻布包裹,再放進油缸里浸泡,入夜后,將他頭朝下腳朝上拴在高桿上,從腳上點燃,直到將人體燒完方滅。史載唐代叛賊安祿山就是被這種刑罰處死的。據此,“點天燈”的刑罰最遲出現在唐代。 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舊時代,川湘一帶還存在“點天燈”的酷刑,這種點天燈不同于古代的點天燈,為當地土匪所創,在所謂的人犯的腦袋上鉆個小洞,倒人燈油并點燃,讓人犯在極度痛苦中被燒死。他們稱此為“點天燈”。 解放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剿匪,才徹底消滅了這種慘無人道的酷刑。
【第27句】:【枉披了人皮】(慣)枉:白白地。 比喻人的行為極其卑鄙、惡劣。
【第28句】:【不怨狼吃羊,只怨羊上坡】(慣)比喻黑白顛倒,是非不分。
【第29句】: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第30句】:學問高深不滿足,過失雖小不疏忽
【第31句】:【不走高山,咋會顯平地好】 釋義:不走艱險的山路,顯不出平地好。比喻不經過比較,不知道哪個好。 例句:老七伯感慨地說:“當然嘍,不走高山,咋會顯平地好?你們兩人和好如初,還要比以前好好多呢!”
【第32句】:【混飯吃】(慣)1指謀個職業,聊以維持生計。2指白吃飯不干活。
【第33句】:【藥方】“藥方”是為治病而組合起來的寫著若干種藥物的名稱、劑量加用法的紙張。人吃五谷雜糧,沒有不得病的,治病拿藥就得找大夫開“藥方”。那么,它為什么叫“藥方”呢?這得從古代的書寫材料說起。 中國古代有一部書《儀禮·聘禮》說“百名以上書于策,不及百名書于方?!边@里的“名”指文字,“策”是冊的通假字。“方”是“牘”的別名,是長方形的木板。這句話是說,如果文字長達百字以上就用簡冊書寫;如果不到百字,就用方(木牘)來書寫。由于藥方一般不超過一百個字,用一塊木牘很方便(漢代出土的木牘,大約一尺左右,寬度一般為三到十厘米),所以,醫生看病開藥方,一劑藥也可以用一塊牘寫完。甘肅省武威漢墓中就有把藥方寫在木牘上的實例。據專家考證,“藥方”之所以叫“方”,正是因為古代習慣把它寫在木牘上,因為木牘又叫“方”,“藥方”之名由此而來。
【第34句】: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第35句】:【兩節甘蔗不能一口咬】 釋義:比喻有計劃按步驟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例句:馬遠甫望著他們的背影,自己跟自己說:“那不好。要干也得一個一個來,兩節甘蔗不能一口咬呀!”
【第36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第37句】:惡口傷人佛教把言辭粗野,惡從口生,稱為“惡口”。并把惡口列為“十惡”(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嗔、癡)之一?!斗ㄈA經·常不輕菩薩品》:“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地持論》:“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故俗有“十惡不赦”之說。佛教對惡口罵詈惱人之言,是最所禁戒的;提倡以愛語、善語與人交談。如《四分律行事抄》說:“凡有所說,!當說善語,不應惡語。”后來把用惡毒言語誹謗他人,使人的感情和人格受到傷害,叫做“惡口傷人”。
【第38句】:【一推六二五】(慣)本是一句珠算口訣“一退六二五”,“退”諧“推”。 指把責任推卸得干干凈凈。 也作“一退六二五”。
【第39句】:【在自家飯鍋里偷嘴】(慣)偷嘴:偷吃東西。比喻破壞己方的事情。
【第40句】:【盲公有竹,啞子有手】(諺)盲公:瞎眼老頭。盲公看不見,可以靠手里的竹杖探路;啞巴不會說話,可以用手打啞語,交流思想。 指人總會想方設法克服困難。
【第41句】:驕傲跌在門口,謙虛走遍天下
【第42句】:放生“不殺生”居佛教戒律之首。殺生的人,當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受無量苦;僥幸為人,亦受短命等惡報。戒分“止持”與“作持”。就止持而言,殺生為最大的惡業;從作持而言,則放生為最大的功德。放生典出《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謂釋迦佛過去世為流水長者子。一次.長者子經一空澤,見池水涸竭,萬魚被曝曬將死。長者子先取樹葉遮住陽光。后來發現,惡人為了捕魚,在源頭處截斷了水流。長者子即向國王借了象隊,到上流用皮囊盛水,運到空澤,傾瀉池中,救活了萬魚。巾國行放生,當始于隋代天臺大師智顗。《佛祖統記》卷二三載,智顗“買斷簏梁,悉罷江上采捕”,讓漁人放生在天臺山海隅。唐肅宗乾元二年,詔令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顏真卿作《天下放生池碑銘》。宋代周烽《清波雜志》載:宋哲宗“與輔臣言及放生,云‘天地大德日生’,后苑故事有釣魚荷苞會,比令罷之”。放生成為朝野的風氣。且舉杭州為例:宋代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社會》載,“西湖每歲四月放生會,其余諸寺經會各有方所日分。”清代趙翼《陔余叢考》卷三j記載,四月八日佛誕日,杭州數萬人會集西湖放生,縱魚鳥以百萬計??梢姺派鷼v久不衰。后來俗語亦稱把人放掉為放生。如《海上花列傳》第i八回:“耐膽倒大哚,放生仔俚轉來哉!”
【第43句】:【迷頭認影】這是《楞嚴經》里所說的寶羅城狂人演若達多的一則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演若達多是個從來不愛梳洗的人,蓬頭垢面。古代沒有鏡子,他也無法認識自己的面目。一天,他口渴了,走到河邊喝水,河水清澈見底,當他俯下身子的時候,看見水里有一蓬頭垢面、猙獰可怕的影像,演若達多轉身就跑,逢人便說:河里有一鬼魅,是如何如何的形象。他哪里知道,水里的“鬼魅”便是他自己的“尊容”。故事用以比喻迷失本性,不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段鍩魰ゃ钐逗橛⒍U師》說:“諸祖相繼,至于達摩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語言,豈不是先圣方便之道?自是當人不信,卻自迷頭認影,奔逐狂途,致使竛竮,流浪生死。”同書卷六說:“不識家珍,迷頭認影?!焙髞碛谩懊灶^認影”形容十分糊涂。(無名氏)
【第44句】:【亂離的人,不如太平的狗】見“寧作治世犬,莫作亂離人”。
【第45句】:這可能是念珠的來源。在小說中引用如:魯迅《彷徨·離婚》:“兩個老女人也低聲哼起佛號來,她們擷著念珠,又都看愛姑,而且互視,努嘴,點頭?!?/p>
【第46句】:【焦了尾巴梢子】(慣)焦:干枯,轉指斷絕。尾巴梢子:比喻子孫。 譏諷人斷子絕孫。 也作“焦尾巴”。
【第47句】:崽大,爺難當。
【第48句】:【裝洋蒜】(慣)比喻裝糊涂或裝腔作勢。
【第49句】:【半路出家】指不是從小而是成年后才出家當和尚或尼姑的人為“半路出家”。出家,梵名波吠儞野Ayanyaka,出家在家的生活,修沙門的凈行。《維摩詰經·弟子品》:“我聽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蓖洝斗奖闫贰酚终f:“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后比喻不是本行出身后來改行的稱半路出家。如《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說:“先前讀書,后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無名氏)
【第50句】:【解鈴還需系鈴人】這一俗語比喻由誰引起的問題,仍由誰去解決。 “解鈴還需系鈴人”源自一句佛語。南唐時期,在金陵(南京)的清涼山上有一座寺院,院中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據說他性格豪放,狂傲不羈,寺內的其他僧人都不喜歡他,唯獨寺院住持法眼禪師對他十分器重。 一天,法眼在談禪之余,向眾和尚提出一個問題:“猛虎頸上系著一顆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大家想來想去都沒有正確回答上來。這時泰欽禪師正好從外面回來,法眼便請他回答。眾和尚都幸災樂禍地等著看笑話,可泰欽禪師卻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個把金鈴系上去的人,能把它解下來?!狈ㄑ酆軡M意,眾僧也都驚呆了。法眼對大家說:“汝輩輕覷不得!”眾和尚也恍然大悟,都欽佩他的智慧,從此便不敢再輕視他了。
【第51句】:【金漆馬桶——外面光彩,肚里臭不可聞】(歇)指人外表華麗,內心卑劣丑惡。
【第52句】:【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歇)指事物明擺在那里,看得非常清楚。 也作禿頭上的虱子——明擺著。 禿子頭上跑個虱——明擺著。 禿子腦瓜頂上的虱子——明擺著。
【第53句】:【母狗不掉尾,公狗不上身】(諺)掉尾:擺著尾巴求歡。母狗如果不主動掉尾求歡,公狗就不會上母狗的背。比喻女方不表示出風騷,男方就無從偷情。 也作母狗不掉尾,公狗不跳槽。 母狗不擺尾,牙狗不上前。 牙狗:公狗。 母狗不擺尾,公狗不爬背。
【第54句】:【大風刮不了多日,親人惱不了多時】(諺)就像狂風刮來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一樣,親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也只是暫時的。指親人之間怨嫌最容易開解。
【第55句】:【黃鼠狼養個老鼠兒子——一代不如一代】(歇)老鼠體形比黃鼠狼小。指一代比一代差。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黃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 黃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第56句】:【老太太吃檳榔——燜啦】(歇)檳榔:這里指檳榔的果實,長橢圓形,橙紅色,可食用。檳榔殼硬,老太太吃時需燜熟。燜:諧“悶”。指悶聲不響,不說話。
【第57句】:【借東風】(慣)相傳曹操率重兵要攻打東吳,劉備與孫權決定聯合抗曹,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巧借東風,采用火攻,使曹兵大敗。比喻憑借某種有利的條件和時機。
【第58句】:【腳下泥皮——滿不要緊】(歇)指事情無關緊要,不放在心上。
【第59句】:【近水樓臺先得月】比喻由于關系近而優先得到好處。 它出自宋俞文豹的《清夜錄》,講的是北宋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時,推薦提拔了許多關系親近的人。當時,他手下一名官員蘇麟由于在外縣任巡檢,一直沒有得到升遷。蘇麟意見很大,給范仲淹寫了首詩,發泄自己的不滿。其中有這樣兩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一作‘逢’)春?!辈痪梅吨傺吞岚瘟怂?/p>
【第60句】:【長生豬】佛教把“殺生”列為第一重戒,主張以慈悲的精神保護、拯救人和一切動物的生命,謂之“護生”?!白o生”被認為是功德無量的。釋迦牟尼在前世,曾有“舍身飼虎”的壯舉。過去,有些寺院中豢養“長生豬”、“長生牛”,以示佛門慈悲之意,好生之德?!短綇V記》卷一百引唐·牛肅《紀聞》:“唐開元十八年,京菩提寺有長生豬,體柔肥碩,在寺十余年,其歲豬死,僧焚之,火既燼,灰中得舍利百余粒?!庇秩缜濉ぜo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載:一豬見鄰翁“輒嗔目狂吼,奔突欲噬”。鄰翁怒極,打算買下這頭豬殺了吃,忽然猛?。哼@大概就是佛門所說的“夙冤”吧!鄰翁便以高價買下這頭豬,再把它送到寺院中作為“長生豬”。后來,鄰翁再去見這頭豬,豬竟俯首貼耳,作親昵狀。此外又有“長生?!薄K巍ず檫~《夷堅丙志·長生?!分^,宋代紹興年間曾下令禁屠,將牛牽入佛寺作“長生?!?,養數年方死。(李明權)
【第61句】:【啞子嘗黃柏——昧苦自家知】(歇)黃柏:落葉喬木,樹皮味苦,可入藥。指自己的苦處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第62句】:【懷里沒揣金剛鉆,不敢攬那破瓷碗】見“沒有金剛鉆,不敢攬瓷器”。
【第63句】: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
【第64句】:【轅門】“轅門”是古代的軍營之門。如京劇《轅門斬子》,因楊宗保在兩軍陣前私自招親,其父楊六郎在轅門怒而斬子,后被眾將勸解而得救。 此詞源出春秋時期,春秋戰國時代,兩軍作戰是在馬拉著的戰車上進行的。當軍隊宿營或駐扎時,為防止敵人襲擾攻擊,兵士們就將戰車圍成圓形以為屏障。為了便于出入,就在合適的位置留有出口,則以兩車相向成為門,因車轅相對,故名“轅門”。由于約定俗成,因襲相傳,由車戰轉為馬戰,雖戰車早被淘汰,凡遇安營扎寨,仍用“轅門”一詞,并推而廣之,把一些高級軍事衙署的正門也稱“轅門”了。
【第65句】:【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諺)御:駕御。制:裁斷。以書本上的知識駕御馬,不能盡情發揮馬的性能;以古代的法制治理當今社會,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指不能迷信書本,泥古不變。
【第66句】:【 養兒方曉父母恩】親身經歷其境,才體會到父母的恩情, 體會到事情的艱難。張賢亮《父子篇》:“有道是‘養兒才知 父母恩’,在我來說,養了兒子也并不記得先人多少恩惠,所 憶及的倒是壞處多。”
【第67句】:【誰給你嘴上貼著封條】 釋義:沒有人不讓你說話。 例句:內當家急了,一骨碌爬起來,穿衣服,“你這人真是,誰給你嘴上貼封條咧!”
【第68句】:好酒不怕釀,好人不怕講.
【第69句】:【親的掰不開,疏的貼不上】(諺)掰(bal):用手分開。關系親密的,掰也掰不開;關系疏遠的,靠也靠不攏。指人際關系的親與疏是自然形成的,勉強不得。 也作“親的疏不開,疏的親不攏”。
【第70句】:【閉塞眼睛捉麻雀】(慣)比喻目標不明確,盲目行動。
【第71句】:【雨花臺】在南京中華門外,是個高約100米的平曠山崗,因歷代的革命史跡而名揚中外。南宋抗金英雄楊邦義,大義凜然,拒絕金兵勸降,在山下被剖心而殉國。太平軍曾在這里同清軍數次血戰。辛亥革命軍曾在此奮戰,今有陣亡將士人馬冢。1927年“四·一二”政變后,許多革命志士被反動派殺害在此,今建有雨花臺革命烈士陵園和紀念碑。傳說佛說法時,諸天神飄灑香花以示贊嘆,形成壯觀的景象,佛家稱為“雨花瑞”。后來,“雨花”又不限于佛說法了。梁武帝信佛,也善于講經,相傳他“常披袈裟,講《放光般若經》,感得天花亂墜,地變琉璃”(《碧巖錄》第一則評唱)。梁武帝又延請高僧云光法師在建業(今南京)城南講經,據說當時花雨墜落,著地化為美麗的雨花石。云光說法處的山崗平廣如臺,故稱雨花臺。(見南朝梁·慧皎的《高僧傳》)(李明權)
【第72句】:【往火坑里跳】(慣)火坑:比喻極其悲慘的生活環境。比喻被逼無奈,只得去受苦受難。
【第73句】:【看人要看心,聽話要聽音】(諺)看人要看到他的內心,聽話要聽出他的話外之音。指看人或聽話不要停留在表面現象上。 也作“看人看心,聽話聽音”。
【第74句】:【打小九九】(慣)小九九:乘法口訣。比喻在心里盤算。
【第75句】:【佛】佛陀(Buddha)簡稱“佛”,意譯為“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對于凡夫的不覺,稱為“自覺”;對于二乘(聲聞、緣覺)只求自覺,稱為“覺他”;對于菩薩自覺、覺他而未完美,稱為“覺行圓滿”。在“四圣”(聲聞、緣覺、菩薩和佛)中,佛是最高的果位。佛有許多別稱,如:如來、善逝、天人師、世尊等。佛又有種種“身”,如法身、報身、應身等。佛往往專稱應現于婆娑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也泛指三世十方一切佛,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燃燈佛、彌勒佛等。此外,學佛之“佛”,指佛法;念佛之“佛”,指佛號;拜佛之“佛”,指佛像……均是觸類引申之義。佛教徒以為念佛可以消除業障、修身修福。在現代詩中如蘇曼殊《有懷》詩之二:“生天成佛我何能,幽夢天恁恨不勝?!保ɡ蠲鳈啵?/p>
【第76句】:【瘦駱駝強似象】 釋義:比喻富貴人家即使衰敗了,也比一般人家有錢有勢。也比喻某種勢力雖已衰落下來,但也不能小看。 例句:常言道:“瘦駱駝強似象?!惫饐T外今日雖然顛沛,還有些余房剩產,變賣得金銀若干。
【第77句】:【嚴將出強兵,嚴婆出巧媳】(諺)將領嚴了,就能帶出強兵;婆婆嚴了,就能帶出巧媳婦。指嚴格的要求能出有用的人才。
【第78句】:【行家眼,如夾剪】(諺)夾剪:像剪刀形狀的夾取物件的工具。指行家觀察事物的眼力非常敏銳而準確。
【第79句】:此俗語形容沒有星星和月亮的漆黑一片的天色。如丁玲《糧秣主任》:“有一天夜里,天很冷,黑得伸手不見五指?!?/p>
【第80句】:【過了篩子又過籮】(慣)篩子:用竹篾、鐵絲等編成的有許多小孔的器具,要篩的東西放在上面,細碎的可以漏下去,塊兒較大的則留在了上頭?;j:一種器具,將網狀物固定在木框或竹框上,用來使細的粉末或流質漏下去,較粗的粉末或渣滓留在網上。比喻一遍又一遍地挑選或審查,非常仔細。
【第81句】:【寒門生將相】(諺)寒門:窮苦人家。將相:將帥和卿相。將相這樣的棟梁之材,往往出自窮苦人家。 指貧窮人家的子弟往往有大出息。 也作寒門產貴子,白戶出公卿。 貴子:達官貴人。白戶:白草蓋頂的屋子,借指貧寒人家。 寒門出將相,草莽出英雄。
【第82句】:【十字街頭】即縱橫交叉的熱鬧街道。見于《五燈會元》卷十九:“大眾須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頭與人相逢,卻在千峰頂上握手;向千峰頂上相逢,卻在十字街頭握手?!痹诙U宗那里,“十字街頭”一般指世間,事相等。與“千峰頂上”所指的出世間、理體等相對而言。禪宗還用“十字街頭,撞見爺娘”比喻參禪者在繁雜的塵勞和事相中,忽然開悟,頓見清凈自性。如清·敬安《解夏小參》:“暑退涼生,各宜抖擻精神,向一念未生前,看個分曉??吹眯胁恢?,坐不知坐,直得識盡情灰,鐵壁銀山忽爾推倒,便得無量安穩自在。到此時,真如十字街頭,撞見爺娘,說不出的忻悅?!卑褏⒍U開悟的境界,說得很生動。后多用“十字街頭”泛指鬧市,鬧市口。如艾青《向太陽》詩:“早安啊,你站在十字街頭,車輛過去時,舉著白袖子的手的警察?!?李明權)
【第83句】:【騎驢不知趕腳的苦】 釋義:比喻體會不到別人的苦處。 例句:“坐車的都是有錢的,他們哪兒知道拉車的苦!一個錢也不肯多給,你跑慢了他還不樂意,哎,真是騎驢不知趕腳的苦哇!”
【第84句】:【一個吹笛,一個捏眼】(慣)比喻相互配合。
【第85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此語指拿小人卑劣的想法揣測道德高尚之人的心思。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 典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國梗陽有人打官司,魏戊審理不了,把案子上報給獻子。官司一方拿女樂賄賂獻子(即性賄賂),獻子準備接受,魏戊派閻沒和女寬前去勸諫。三人一塊吃飯時,閻沒、女寬一語不發,三次嘆氣。獻子問其原因,二人答道:“飯菜剛上來時,我們擔心不夠,所以嘆氣;飯菜上到一半,責怪自己不該那么想,因此再次嘆氣;飯菜上齊后,想到我們這些小人的肚子猶知滿足,想必君子之心也應該是這樣的吧?”獻子聽出二人是在婉言勸諫,于是堅決回絕了賄賂。看起來三人誰也不是小人,盡管獻子準備受賄,知錯就改,也不乏君子之風。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現在的詞義,已今非昔比,完全是反詞叉而用之,由褒義轉為貶義。
【第86句】:【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諺)教育媳婦,要在她剛過門的時候;教育孩子,要在他剛生下的時候。指施教貴在及早。 也作“教兒嬰孩,教婦初來”。
【第87句】:【嘴上抹了蜜】(慣)形容人嘴甜,說話討人喜歡。
【第88句】:【黑客】“黑客”是現代網絡信息時代經常遇到的一個詞,特別在新聞媒體上常見。“黑客”是英文Hacker的譯音,原意“劈砍”,經引申后用來稱呼那些熱愛探詢計算機深層技術的“電腦高手”,就像美國西部牛仔一樣,到處行俠仗義。 最早的黑客出現在麻省理工學院校園里,他們是計算機的狂熱愛好者,喜歡深入地探索計算機奧妙,而不像一般人那樣只是規規矩矩地去學習一般的計算機知識。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之余,利用電腦玩自編的游戲,開玩笑或是搞惡作劇。那時的“黑客”是帶有褒義的。 “黑客”們對互聯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后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黑客隊伍變得越來越復雜,部分人開始利用黑客技術窺探別人隱私,發泄私憤,破壞網絡資源,謀求私利,甚至進行計算機犯罪等活動,嚴重的可危及國家安全或造成國際影響,黑客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變得復雜起來。
【第89句】:【老鼠尾巴——發不粗長不大】(歇)發:本指生長,轉指發跡、發達、發展。指發不了跡,不會有大的出息。
【第90句】:【醬鍋里煮元宵——混蛋】(歇)本指渾濁的球形東西,轉指不懂道理或不明事理的人。含責罵意。
【第91句】:【肺腑而能語,醫師面如土】(諺)而:如果。指人的內臟如果能說話,就可證實醫生的診斷是否正確,那會使醫生嚇得面如土色的。 泛指只要有事實作證,就容不得人信口亂說。
【第92句】:【東山看著西山高;真到西山,西山還不到東山的腰】(諺)人在東山,總羨慕西山高;到西山一看,卻比東山矮得多。借指不務實的人見異思遷,結果只落得個失望與悔恨。
【第93句】:他說的“真無”就是“法性”,也就是一切皆空的“空理”。此空理遍一切法(諸有)。晉代干寶《搜神記》卷六則說,在“商紂之時,大龜生毛,兔生角,兵甲將興之象也”。這只是一種傳說。
【第94句】:【六耳不通謀】(諺)六耳:三個人六只耳。指商量機密要事,不容有第三者參加,以免泄密。 也作六耳不通謀,三人口一尺。 三人誤大事,六耳不通謀。
【第95句】: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語本《續傳燈錄》卷二六:“進前,觸途成滯,退后,噎填胸。直得上天無路,人地無門?!痹竻⒍U過程中所遇到的進退無路、左右為難的困境。后俗語用“上天無路、人地無門”形容走投無路,陷入絕境。
【第96句】:【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歇)《西游記》中描寫,豬八戒與孫悟空在萬壽山五莊觀偷了人參果,豬八戒性急,囫圇吞下,不知是什么味道。比喻一味貪食,不知道所吃東西的價值。也比喻完全不了解事物的奧妙。 也作豬八戒吃人參果——食而不知其味。 豬八戒吃人參果——不知其味。
【第97句】:【說老婆舌頭】(慣)指翻閑話,搬弄是非。
【第98句】:寧死不背理,寧貧不墮志.
【第99句】:【春風踏腳報】(諺)踏腳報:跑腿報信的人。春風就像跑腿報信的人一樣,到處報信,不斷地改變方向。指春風強勁,方向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