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期中考試妹妹得了全班第一,爺爺提醒她說:“走路怕腳軟,學習怕驕傲。你可不能原地踏步,要向前走啊!”(河南·濟源)
【第2句】:【明道好走,喑徑難摸】釋義:熟悉的道路好走,陌生的道路難行。例句:有道是:“明道好走,暗徑難摸。”他們按照盤太婆敘述的方位,不多時,便來到了楓樹林后的大懸壁下。
【第3句】:狗尾巴放三年——變不了水貂皮
【第4句】:【將軍額前跑開馬】(諺)將軍的前額很寬闊,足以跑開馬匹。指有地位、有度量的大人物,最能寬恕別人,最有容人之量。 也作“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
【第5句】:禿子打傘——無法無天
【第6句】:畫里的燒餅——不充饑
【第7句】:【大廈千間,不過身眠七尺】(諺)高大的房屋縱然有成百上千間,一個人睡眠也不過只需七尺的地面。 指人在世問,物質的享用應當知足知止,多貪多占毫無意義。
【第8句】:拿著棍子叫狗——越叫越遠
【第9句】:【官不修衙,客不修店】(諺)衙:公府衙門。當官一任三年,任滿隨即調離,故不修衙門;旅客隨住隨走,任憑旅店破舊,也絕不維修。 指臨時應付的差事,不會作長遠打算。
【第10句】:【牙齒捉對兒廝打】(慣)形容受凍或極度恐懼時哆嗦得上下牙相叩的樣子。
【第11句】:爸爸這幾天早晨總是很早起來讀書,我問爸爸為什么起那么早,爸爸說:“這叫日出照亮大地,讀書清醒大腦!”(安徽·安慶)
【第12句】:還沒過門兒呢,芳芳就今兒向婆家要衣服,明兒向婆家要首飾。婆婆不耐煩地說:“我看她不是盞省油的燈。”(河南·虞城)
【第13句】:【丑不丑一合手,親不親當鄉人】釋義:當鄉人:同一鄉里的人。指同鄉人總是有情誼的。例句:咱算是他鄉遇故知,我就是馮大狗,論鄉親輩你還得叫我哥哥。來,丑不丑一合手,親不親當鄉人!
【第14句】:【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諺)指人沒有傷害老虎的心思,但老虎卻是存心要吃人的。常比喻善人無意傷惡人,惡人卻是存心要害善人的。 也作人無傷虎意,虎有吃人心。 人沒傷虎心,虎有傷人意。
【第15句】:扁擔開花——不可能的事;沒人見過;沒有的事
【第16句】:【儉是聚寶盆,勤是搖錢樹】(諺)聚寶盆:傳說中聚積著取之不盡的財寶的盆。搖錢樹:傳說中能搖落金錢的樹。指儉和勤是相輔相成的,儉能積存,勤能創收,能創收又能積存,自然就能致富。 也作“勤為搖錢樹,儉是聚寶盆”。
【第17句】:十個團魚跑一個——九鱉(久別)
【第18句】:【梅花優于香,桃花優于色】釋義:梅花香氣濃烈,桃花顏色艷麗。比喻事物的優點只是表現在某一方面,難以十全十美。例句:(梅)花在果子花中尤香。俗云:“梅花優于香,桃花優于色。”故天下之美,有不得而兼者多矣。
【第19句】:【隔行如隔山】(諺)行:行業。隔個行業就如同隔座山一樣,彼此很陌生。指各個行業都有各自不同的業務和知識,這一行人不懂那一行事。
【第20句】:【破罐子破摔】(慣)比喻犯了錯誤而不想改正,任其發展。
【第21句】:茶館里開除的伙計——哪壺不開提哪壺
【第22句】:【囚人夢赦,渴人夢漿】(諺)赦:赦免。漿:湯水。囚犯常夢到自己被赦免釋放,口渴的人常夢到有湯水供自己喝。指心里想什么,就容易夢到什么。
【第23句】:【 吃了豹子膽】膽大,無所畏懼。類似的:渾身都是膽。成 語:膽大包天。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你吃了什么豹 子膽,敢發壞?”
【第24句】:【打九九,不打十足】(諺)九九:不足十成。十足:完全滿盈。要九九的程度,不要十足。指大凡籌劃與做事,要留有余地。
【第25句】:【老健春寒秋后暖】(諺)指老年人的健康就像春天的返寒,秋后的乍暖,都是不久長的暫時現象。也指老年人的健康無法逃過自然法則,很快就會由衰到死。
【第26句】:【勿謂尺五,后且不補】(諺)不要認為裂縫只有一尺五寸,要是任其發展下去,就會無法彌補。比喻微小的問題不及時解決,釀成大禍就后悔不及。
【第27句】:【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釋義:經商刻薄的,不一定多賺錢;忠厚的,也不一定就蝕本。例句:那些和尚們也聞知秦賣油之名,他的油比別人又好又賤,單單作成他。所以一連這九日,秦重只在昭慶寺走動。正是: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
【第28句】:【恩將恩報,仇將仇報】(諺)人有恩惠于我,我定當用恩惠去報答他。指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這才是恩怨分明的大丈夫作風。
【第29句】:好肉上貼膏藥——自找麻煩
【第30句】:【老鼠兒見了貓】(慣)比喻弱者見到了懼怕的人。 也作“耗子見了貓”。
【第31句】:【揭瘡疤】(慣)比喻揭露別人過去的錯誤或隱私。 也作揭痛瘡。 揭傷疤。
【第32句】:【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了解人的思想不容易。 劉紹棠《含羞草》:“過去是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 心,如今可是都知道誰是什么變的了。”
【第33句】:【奸不廝欺,俏不廝瞞】(諺)奸:歹的。廝:相。俏:好的。不論好歹,不相欺瞞。指打消一切顧慮,把真情告訴對方。
【第34句】:【老壽星】我國自古以來都把長壽老人尊稱為“老壽星”。民間有一“壽星圖”,形成了老壽星的固定像:長額突出,美髯長須,容光煥發,精神矍鑠,手托鮮紅的壽桃,懷抱一根龍頭拐杖,慈祥和善,笑瞇瞇地出現在青松、鹿群、桃林之中。現在,老人做壽,兒孫獻上壽桃,應該來自壽星圖。那么,“老壽星”源自哪里呢?據古書記載,“壽星”本是一種星座的名字,又名“南極老人星”。由于它的“壽”字應了人的年歲長久,而星星猶如日月經天,永不泯滅,所以人們愛把“三壽”老人(即上壽100歲、中壽80歲、下壽60歲)統稱為“老壽星”。
【第35句】:玻璃碴子掉在油缸里——又奸(尖)又猾(滑)
【第36句】:【老勿入川,少勿入廣】(諺)川:四川。廣:廣東。舊指老年人不可進四川,四川山多路崎嶇;青年人不可進廣東,廣東有麻風女,青年男子容易被勾引染病。
【第37句】:【人老易松,樹老易空】(諺)指人老了,來日不長,心勁容易松動,就像樹老了容易空心一樣。 也作人老怕松,樹老怕空。 樹老易空,人老易松。
【第38句】:【長添燈草滿添油】做好充分準備。圖書:“如果她們得知 夏天縮短,秋天提前到來這一長期預報,就會在男人意料不 的時候,已經像長添燈草滿添油一樣,早做準備了。”
【第39句】:【大軍未到,糧草先行】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第40句】:【只恨爹娘少生兩只腳】(慣)形容倉皇逃命時的急切心情。
【第41句】:【孺子牛】“孺子牛”現在用來比喻甘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人。此典出自《左傳·哀公六年》:“鮑子曰:汝忘君子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這里的孺子,乃春秋時齊景公的幼子荼的名字。史載齊景公非常寵愛孺子,有一次他在后官逗孺子玩耍,自己竟趴在地上,口銜繩子,讓孺子當牛騎。孺子正玩得高興,一不小心從“牛”背上跌了下來,那繩子一下子把齊景公的牙齒給掛斷了。顯然,當年的“孺子牛”,是指齊景公對孺子的寵愛有加。可見父愛無疆。魯迅先生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將其點化,把父愛升華為對人民大眾的無限忠誠和熱愛。
【第42句】:石灰拌白糖——分不清
【第43句】:媽媽叫我去喂豬,可我嫌喂豬太臟,就說讓我去提水吧。媽媽說:“叫你上山你下河,叫你下河你非要上山。”(安徽·樅陽)
【第44句】:牲口進磨房一兜圈子
【第45句】:【清水濁水混著流】(慣)比喻好人壞人混在了一起。
【第46句】:徐庶進曹營——言不發
【第47句】:【騎過瘸驢吃過虧,再騎毛驢先看腿】(諺)騎過瘸腿驢,吃過顛簸苦,再騎毛驢就會先察看它的腿腳。 指在哪方面吃過虧,就會在哪方面格外小心。
【第48句】:【求佛求一尊】看準了能起作用的人,集中力量求一個就 行。亂求人,反而效果不好。張恨水《金粉世家》:“求佛求 一尊,你這樣子,還是請七爺多幫忙吧。”
【第49句】:【吃飽了一家不饑,鎖住門不怕餓死板凳】(慣)指家里只有單身一人。為對單身漢的諧謔語。
【第50句】:六月里做棉襖——早準備
【第51句】:二郎神的兵器——兩面三刀
【第52句】:八仙桌子——有棱有角
【第53句】:大風里滾出的雷聲——白猖狂(鄂倫春族)
【第54句】:吃完晚飯,我想出去玩,媽媽不讓。她說:“天黑了,媽媽找不到你,心里會像著火一樣。”(山東·魯南)
【第55句】:卡車的拖斗——老落后;落后了
【第56句】:【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言出唇六月寒】(諺)和氣的、體貼人心的話,即使在嚴寒之中也會讓人感到渾身暖和;傷人的惡語,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會讓人感到心寒。指好言能給人溫暖,惡語只能煽動起仇恨情緒。 也作好話一句三冬暖。 一句好話三分暖。
【第57句】:【米谷里免不了有秕糠,沙子里有時也有黃金】(諺)秕(bi):空的或不飽滿的顆粒。谷米中免不了夾雜著秕糠,沙子里也常會夾雜著金粒。指事物不可能完全純凈。也比喻對人不可一概而論。
【第58句】:【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見“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
【第59句】:【鴨子的足板兒——一聯兒的】(歇)本指鴨子的腳趾連成一片,轉指人與人關系密切,聯合在一起。
【第60句】:【老鼠進口袋,自己找死】釋義:比喻自尋死路。也比喻人的困難或危險是自己造成的。例句:老鼠進口袋,自己找死,和我無關!
【第61句】:【馬好還得鞍子配】見“好馬須得配好鞍”。
【第62句】:【 軟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人們害怕蠻橫的人。《天 怒》:“當然是軟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這是順口溜,我 還不知道!”
【第63句】:【冷水泡茶——無味】(歇)本指冷水泡不開茶葉,喝起來沒有滋味;轉以形容話語或文章等很平淡,沒有意味。 也作“冷水泡茶——沒味兒”。
【第64句】:【交杯酒】這是現代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必備的程序,即新郎新娘舉杯交臂互請對方飲酒。其實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式,在古代稱為“合巹”(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古語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據傳,這一習俗源于先秦時期。《禮記·昏義》載:新郎、新娘各執一片一剖為二的瓢飲酒。其意是象征一對新人自此合二為一,夫妻間享有同等地位,婚后相親相愛,百事和諧。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以杯代瓢已經普及,延續至今。“交杯酒”為婚禮平添了喜慶的氣氛。
【第65句】:我總是喜歡睡懶覺,每天太陽老高了還不起床。媽媽說:“就是天上掉錢,也得早起床才能撿到手啊!”(湖南·武岡)
【第66句】:【人怕傷心,樹怕刨根】心靈的傷害最深重,人容易絕望。 刨根,也說:剝皮。鄭義《老井》:“已經遲了。樹怕剝皮,人 怕傷心。喜鳳媽把孫旺泉傷得太深了。”
【第67句】:【來得易,去得易】(諺)得來容易,失去也容易。多指財物不是通過正道取得的,往往不知心疼,隨意揮霍浪費。 也作來得容易去得快。 來時容易去時快。
【第68句】:【死了張屠夫,不吃渾毛豬】(諺)屠夫:以宰殺豬羊為職業的人。渾毛豬:沒煺毛的豬肉。指即使某個屠夫死了,人們也不會吃沒煺毛的豬肉。比喻缺了某個重要的人物或條件,事情照樣做,日子照樣過。 也作死了張屠戶,不吃連毛豬。 死了張屠戶,不吃帶毛豬。
【第69句】:【天上一拳,地下一腳】(慣)形容說話東拉西扯或做事沒有條理。
【第70句】:【蛤蟆蝎子屎殼郎,各人覺著各人強】(諺)蛤蟆、蝎子和屎殼郎,全都是有毒或有害的昆蟲,可它們各自還覺得它們了不起。比喻素質低劣的人往往還盲目自大。
【第71句】:盤里魚兒甕中鱉——跑到哪里去
【第72句】:【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節。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兩處。一是典籍,一是民間傳說。先說典籍。據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釋天》記載:“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這說明周朝才開始叫做“年”。后來唐太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為“載”。唐肅宗至德三載(公元758年)又改“載”為“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國實行公歷,將公歷一月一旦稱元旦,改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年作為一個傳統民俗節日一直存在。考古學家認為“年”的基本概念,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的,而它的概念初義來自農業。《谷梁傳·宣公十六年》中說:“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所謂“大有年”,就是大豐收。另外,《說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這樣,“年”就是慶賀豐收喜悅的意思。以后,人們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慶祝豐收當在冬季農閑的時候,冬春交換之際,一年又起。再說民間傳說。傳說遠古的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頭上長獨角,口似血盆,體大如牛,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使出來掠食噬人。開始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來到一家門口,恰巧這戶人家穿著紅衣服,點著竹子取暖,燃燒的竹子啪啪爆響,“年”嚇得掉頭逃跑。大家便效仿這戶人家的做法,把“年”驅趕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稱“年”了。后來就形成了放爆竹、貼對聯的風俗了。
【第73句】:【世事有常有變,英雄能屈能伸】(諺)指世事有經久不變的規律,也有升沉起伏的變化;英雄豪杰做事,貴在隨時應變,失意時能承受屈辱,得志時能施展才干。
【第74句】:【兩面光】(慣)比喻做事圓滑,雙方都不得罪。
【第75句】:【一個時節一個令】(諺)指一年四季隨著氣候的變化,節令也各自不同。也比喻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政治氣候,必須分別看待。
【第76句】:【伸手不打笑臉人】不應該欺侮善良有禮貌的人。沈從文 《長河》:“常言道:伸手不打笑臉人,我是夸獎你;難道世界 交了,人家說好話也犯罪?”
【第77句】:【明人點頭即知,癡人拳打幣曉】(諺)指對悟性高的人,只需點頭暗示,他就會領悟你的意思;對愚蠢的人,縱然動起手來,他還是不會明白。 也作“明人點頭即知,癡人棒打不曉”。
【第78句】:【書讀千遍,其意自見】強調熟讀背誦的重要。書讀,也說: 讀書。清代《鏡花緣》:“古人云:書讀千遍,其意自見。我們 既不懂得,何不將這十一字讀的爛熟?”
【第79句】:【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釋義:佐:助。好鳥看好樹木棲身,賢能的臣子選擇明君效勞。例句: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聞說唐君德勝堯舜,欽文敬武,天下紛紛以有德而伐無德,以有仁而伐無仁。如今望二位大人注意也。
【第80句】:【瓜田不納履,李不下整冠】釋義:納履:提鞋。冠:帽子。在瓜田中不提鞋,在李樹下不整帽子。意思是不做讓人懷疑的事。例句:論她的能力,干一點重要的政治工作還是可以的,但我再三考慮,還是搞技術為好,免得別人背地里說些閑話。古人說過,“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啊!
【第81句】:【哭的是各人的兒,落的是一樣的淚】(諺)各人落的淚都是一樣的,但落淚的因由卻各不相同。指各人都有自己的悲苦事,外人很難體味得出。
【第82句】:三代人出門——扶老攜幼,有前有后
【第83句】:燈草打老牛——無關痛癢;不痛不癢
【第84句】:【紅燒鯉魚吃中段】選擇有利的,選擇所需要的。成語:斷 章取義。李英儒《上一代人》:“谷媽媽紅燒鯉魚吃中段,單 捉住這一句話,引申著說:可光有兒子,終歸還缺一面呵!”
【第85句】:大軸子裹小軸子——畫里有畫(話里有話)
【第86句】:【桃李滿天下】桃李,指結出的果實。指培養了很多人才。 姚雪垠《李自成》:“他想,黃、葉二人都是有名的朝臣,而黃 更是當代大儒,海內人望,不惟桃李滿天下,而且不少故舊 門生身居顯要。”
【第87句】:【土相扶為墻,人相扶為王】(諺)扶:扶持。就像土與土相扶持才能壘起高墻,人得到人的扶持,才能成就大事。指要成大事,離不得眾人的協助。 也作“土幫土成墻,人幫人成王”。
【第88句】:烏鴉扮孔雀——不倫不類
【第89句】:老牛反芻——吞吞吐吐
【第90句】:雀兒的肚子——心眼兒小
【第91句】:【窮媳婦知米貴】(諺)指窮家婦女最懂得儉省節約。
【第92句】:【走板】“走板”形容說話偏離了主題或錯發議論,它源自戲曲的演唱和伴奏。演唱傳統戲曲,常以鼓板擊節拍。每一小節中凡強拍的均擊板(強拍也叫“板”),次強拍或弱拍則以鼓簽輕敲小鼓或以手指擊拍(叫做“眼”)。由一板一眼構成兩拍子一小節,或由一板三眼構成四拍子一小節。演唱時必須合板合眼,才能與伴奏配合得當。不合板眼謂之“走板”。走板時,演員演唱與樂隊伴奏就不能合一,就不能達到應有效果。后比喻說話辦事離開了既定的主題或亂了既定的步驟為“走板”。
【第93句】:【一頭抹了,一頭脫了】(慣)形容兩頭落空,一無所獲。
【第94句】:胡蔥掐了頭——裝蒜
【第95句】:趕集不帶錢——看熱鬧
【第96句】:【墮入五里霧中】(慣)五里霧:《后漢書·張楷傳》:“(張楷)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后比喻迷離恍惚的境界。形容人感到迷茫,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也作掉入五里霧中。 墜入五里霧中。
【第97句】:北極的冰川——頑固不化
【第98句】:【家私不論尊卑】釋義:家中財產,不論尊卑,人人有份。例句:“自古道‘家私不論尊卑。’母親何不告官申理?原薄憑官府判斷,到無怨心。”
【第99句】:【因禍得福,只在人為】(諺)本來是災禍臨頭,卻轉而獲得好運,這只靠著人為的努力。指人經過主觀努力,可以變被動力主動,變不利為有利。
上一篇:《關于心理學的經典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