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朋友會打洞】(諺)龍和龍交往,鳳和鳳交往,老鼠交往的盡是會打洞的老鼠。比喻什么樣的人就和什么樣的人交朋友。
【第2句】:【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諺)橫:蠻橫不講理。愣:傻呆,反應遲鈍。蠻橫的人害怕不懂事的人,不懂事的人又怕拼命不怕死的人。指只有不怕死的人是最惹不起的。
【第3句】:【海深不為深,友情第一深】 釋義:比喻友情比海深。 例句:錢萬利說:“海深不為深,友情第一深嘛!為人虛虛假假的不夠朋友,咱一見面,我就知你這人很實在。”
【第4句】:【病牛來到屠戶家,自己來送死】 釋義:比喻自尋死路、找死。 例句:“什么同志!花言巧語騙人,想不到還敢來,這真是病牛來到屠戶家,自己來送死!”沈中說。
【第5句】:【打獵的不說魚網,賣騾馬的不說豬羊】(諺)指各行各業的人不會談論與本行業無關的話。
【第6句】:【見人下菜碟兒】見“看人下萊碟兒”。
【第7句】:【老鴰別嫌豬黑】(諺)老鴰(gua):烏鴉。烏鴉是黑的,黑豬也是黑的,誰也別嫌誰。借指人不可只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也作“烏鴉別笑豬兒黑”。
【第8句】:【把別人棺材抬到自家家里哭】(慣)比喻把別人的事攬到自己身上,替別人吃苦頭。 也作“把別人家的棺材拉在自己門口哭”。
【第9句】:【半天云里的風箏——半點不由己】(歇)指失去自主能力,受制于人。
【第10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諺)屠刀:殺人刀。只要能放下殺人刀,改惡從善,馬上就是佛一樣的善人。原為佛教勸人向善語,后指人只要能改惡,就大有作為。 也作“放下屠刀,立證菩提”。菩提:梵語,即佛道。
【第11句】:【節令不饒人】(諺)節令:我國一年二十四個節氣的氣候和物候。 饒:寬容。節令是農業生產的規律性的依據,誰違背它誰就會受到懲罰。指農業生產必須嚴格遵從節令的規定。
【第12句】:【田父可坐殺】(諺)田父:農夫。 身體健壯的農夫如果不讓他勞動,整天坐著,會把他坐死。指人不運動,身體就會速朽。
【第13句】:【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歇)指害人的東西,人人痛恨,群起而攻之。 也作“過街的老鼠——到處有人喊打”。
【第14句】:【給個棒槌認作針】 釋義:針,諧音“真”。棒槌是粗木棍,卻當作是細針。比喻別人敷衍自己,自己卻認真地當件事來對待。 例句:鳳姐道:“我哪里照管得這些事,見識又淺,口角又笨,心腸又直率,人家給我個棒槌,我就認作針。臉又軟,擱不住人給兩句好話,心里就慈悲了。”
【第15句】:【千里姻緣一線牽】 釋義:舊謂月下老人能將遠隔千里的有緣男女用紅線連起來,結為夫妻。 例句:“我的兒,你們女孩兒家哪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緣一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預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紅絲,把兩個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哪怕隔著海呢,若有姻緣的,終究有機會作成夫婦。”
【第16句】:【的確涼】“的確涼”又叫滌綸,是一種常見的合成纖維。的確涼這么通俗好聽的名字,卻是翻譯過來的,有趣的是,它不是按照普通話的音來翻譯,而是按照廣東方言來音譯的。 原來,美國叫滌綸為“達克綸”,在香港市場上出現以后,人們按廣東話把它音譯為“的確涼”。由于“的確涼”這個名字通俗、好記,便在內地普遍沿用開了。 說來也湊巧,“的確涼”好似意譯。不論從字面上,還是從肉眼直觀上,都有特別涼快的感覺。因為的確涼做的夏裝,白如雪片,薄如蟬翼,所以深受人們的青睞。其實,它并不比其他的夏季衣料涼快。的確涼的特點是彈性好,穿起來挺括,洗后不走樣,結實耐穿。不過,它吸水性差,不吸汗,通氣性不好。
【第17句】:【路上行人口似碑】(諺)碑:刻在石上的碑文。人們對人對事的評論與傳播,像刻在石上的碑文一樣,無法抹掉。指是非自有公論,不需自己辯解。也指事情一旦發生,也就無從隱瞞。 也作路上行人口勝碑。 路上行人口是碑。
【第18句】:【老子英雄兒好漢】 釋義:父子兩代都是英雄好漢。或父親是英雄,兒子必然是好漢,這是封建的血統論觀點。 例句:“真是!老子英雄兒好漢,你和你們老人家精神頭兒一模一樣。”
【第19句】:做事循天理,出言順人心。
【第20句】:【有虎父即有虎子】 釋義:父親英雄,兒子也英雄。 例句:太宗日:“有虎父即有虎子。”遂命領兵三千迎敵。
【第21句】:【一家不知一家事】(諺)各人家里的事,別家不知道。指各家、各人都有自己的難處,而別人往往不理解。
【第22句】:【有一搭沒一搭】(慣)1指漫不經心地說話。也指沒話找話說。2形容時斷時續或無關緊要。 也作有一搭無一搭。 有一句沒一句。 有一言無一言。
【第23句】:學戲不懂意,等于活爛泥。
【第24句】:【上賊船易,下賊船難】(諺)比喻和壞人一起干壞事容易,棄邪歸正難。
【第25句】:【閨女是狼,吃塌她娘】(諺)閨女出嫁后會像狼一樣,無休止地把娘家的財物吃個精光。指女兒嫁后一心向著丈夫。
【第26句】:【一箭易斷,百箭難折】 釋義:比喻個人力量孤單,經不起打擊。團結起來力量大。 例句:肖元山默默點頭,像同意我的話。他又低聲自語道:“一箭易斷,百箭難折!”
【第27句】:【人也憎,鬼也嫌】(慣)形容誰都憎恨、厭惡。 也作人嫌狗不愛。 人嫌狗不待見。待見:喜歡。
【第28句】:【谷怕碾不出米,人怕來個比】(諺)谷經過碾,才能看出顆粒是飽是癟;人經過比,才能見出品行才學是優是劣。指比較能夠顯出人與人的差別來。
【第29句】:【產處不如聚處】見“出處不如聚處”。
【第30句】:【虧眾不虧一】(諺)指虧損的事,眾人分擔還好說,一人承擔受不了。
【第31句】:【花對花,柳對柳,破畚箕對折笤帚】(諺)畚(ben)箕:簸箕。借指男女婚配,要門當戶對,相稱相配。 也作花對花,柳對柳,破糞箕尋著爛笤帚。 花配花,柳配柳;爛撮箕,配笤帚。
【第32句】:【只知道鑼是一面響,不知道鼓是兩面敲】 釋義:比喻辦事只顧一個方面,不顧其他方面。 例句:“你只知道鑼是一面響,不知道鼓是兩面敲。”宋金山急得站起來,往外走了幾步,又轉身回來弓著腰說:“戲臺是大家搭的,戲要大家來唱才唱得好,誰也不管,還不垮臺?”
【第33句】:【吃甘蔗上云梯,步步高,節節甜】 釋義:比喻越來越好,越來越甜蜜。 例句:一想到未來,她總有那種吃甘蔗上云梯的感覺,步步高,節節甜,幸運之神是不會遺棄她的。
【第34句】:【真人不露相】這句俗語在百姓當中的使用率較高。有本事的人一般平時不露才,關鍵時刻顯才能。人們會說:“這才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那么,這個真人源自哪里呢? 它源自佛教。大凡著名的佛教古寺都有五百羅漢室,唐代高僧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五百羅漢的由來。 據說,摩揭陀國有一千個佛僧,其中五百個是凡夫僧,五百個是羅漢僧。 國王無憂王對他們很敬仰,一視同仁。所謂羅漢僧,是指那些斷除了貪、欲之念,已得正果,不受生死輪回的佛僧。這五百羅漢僧平時不露其相,連無憂王也不知道他們是羅漢僧。在五百凡夫僧中,有一個名叫摩柯提婆的,經常發表一些違背教規的言論,影響了一大批佛僧。無憂王很生氣,想把一千佛僧全部淹死。這時五百羅漢僧才各顯本相,騰云駕霧而去,在迦濕彌羅國的一個山谷里隱居起來。無憂王知道后,又悔恨又懼怕,親自到羅漢僧隱居的地方向他們承認自己的過錯,并請他們回去。羅漢僧們不肯,無憂王便在國都建起一座寺廟,照五百羅漢僧的模樣塑了五百羅漢像流傳下來。這就是“真人不露相”的源頭。
【第35句】:【小品】在報紙雜志上經常可以看到“知識小品”、“科技小品”等欄目,打開電視可以看到相聲、小品等曲藝類節目。小品并不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在我國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它們很早就成為文學家族的一員。因為小品有雋永而精辟的特點,文章短小,寫來容易,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所發展。魯迅先生的小品文達到了高峰。 “小品”源自古老的佛教經典。因為在佛經中,有全本和節本之分,全本稱為“大品”,節本稱之為“小品”。如后秦高僧鳩摩羅什翻譯的《摩呵般若波羅蜜經》,就有二十七卷本和十卷本兩種。二十七卷本稱為《大品般若經》,十卷本稱為《小品般若經》。文學中的“小品”便由此而來。 小品又向文藝領域發展,并且異軍突起,一枝獨秀,是當前民眾離不開的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特別是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上的小品節目,更是受到億萬觀眾的青睞。
【第36句】:【翹辮子】“翹辮子”比喻死。我國江浙一帶的方言,方言更需要傳播,為的是交流方便。 “翹辮子”一詞源自清朝,當時國人都留辮子。這辮子在人活著時是自然下垂的,這是常識。而死后則要編結起來,置于頭部上方,末端豎起;清朝時,處決人犯,為行刑方便,在行刑之前用膠水把犯人的辮子粘結成一根棍兒樣,干后直挺挺地翹著。因此,“翹辮子”就成了“死”的同義語。砍下的腦袋常用辮子綁著,掛在城門口示眾。這整個過程中辮子都是上翹的。因此,用“翹辮子”比喻死。
【第37句】:【春天三冷三暖,人生三苦三樂】(諺)三:多的約數。春天的氣候忽兒冷,忽兒熱,變化無常;人的一生有時苦,有時樂,苦樂交替。指人生曲折多變,不是直線發展的。
【第38句】:【兩個肩膀頂著個腦殼】見“肩膀端著一個腦袋”。
【第39句】:【穿鞋的不知光腳的苦】(諺)指富人體會不到窮苦人的艱難處境。
【第40句】:【外行看熱鬧,行家看門道】見“行家看門道,力把看熱鬧”。
【第41句】:【敢開高價口,必有識貨人】(諺)賣貨人只要確認手里的貨物是稀有的珍品,就不妨開出天價,顧客中自有慧眼識貨的人。指有奇貨自有識貨人。
【第42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釋義:善:做好。利:鋒利,精良。器:器具,工具。工匠要做好活,必須事先把工具磨鋒利。比喻要想做好工作,事先一定要把所用的工具準備好。 例句:常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見工具之利否,同工作效果是大有關系了。
【第43句】:【女大當嫁,男大當婚】見“男大當婚,女大須嫁”。
【第44句】:【黑瞎子揚巴掌,全是壓人的把戲】 釋義:黑瞎子:黑熊。把戲:蒙蔽人的手法。比喻耍花招壓制人。 例句:“什么驢團、馬團的,盡編著法兒調理人!”有人在底下憤憤地嘀咕著。“是呀,黑瞎子揚巴掌,全是壓人的把戲!”又有人在低聲議論著。
【第45句】:【一字千金】什么字能貴到“一字千金”呢?不是書法作品,而是秦國宰相呂不韋所編寫的書。 呂不韋執政期間,曾命手下食客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后,呂不韋把“稿本”掛在首都咸陽的城門上,聲稱有能增刪一字者賞給千金。不知是因為這書實在編得太好了,還是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據說,竟沒人能夠拿走這筆高額的“稿費”。于是這個故事引出了“一字千金”的成語。
【第46句】:【不到長安辜負眼,不到兩湖辜負口】 釋義:長安:唐國都長安城,后作為京城的通稱。兩湖:湖南、湖北,泛指南方。不到京城看看,辜負了眼神;不到兩湖走走,辜負了口福。指旅游勝地,不可錯過。 例句:九福:天下有九福,京師錢福、限福、屏帷福,吳趙口福,洛陽花福、蜀川藥福,秦籠鞍馬福,蘇趙衣裳福、美女福。《珍珠船》云:“不到長安辜負眼,不到兩湖辜負口。”
【第47句】:【人要金試,金要火試】(諺)金子是真是假,放在烈火中一試便知。 人是貪是廉,在金錢面前也一試便知。指認清一個人的品格,最有效的辦法是用金錢去檢驗。
【第48句】:【拾到雞毛當令箭】見“拿了雞毛當令箭”。
【第49句】:【屋檐滴下水,點點不差分】(諺)天下雨,屋檐的雨水往下滴落時,總是滴在同一個位置,一些兒不差。比喻凡事前有因,后有果,因果相應總是很準的。
【第50句】:【借著中秋買月餅】(慣)指趁著某種機會為自己撈取好處。
【第51句】:【牽羊入屠戶之家——一步步來尋死地】(歇)屠戶:以宰殺牲畜為業的人家。指人一步一步走向絕路。多指自尋死路。
【第52句】:【省錢易飽,吃了還饑】(諺)易:換來。圖省錢吃不耐饑餓的飯食,一會兒就餓了,還得吃。比喻做事只在表面上應付,最終解決不了問題。
【第53句】:【不到黃河心不死】(慣)比喻不到走投無路時不死心。也比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第54句】:【上西天】(慣)西天:佛教徒指極樂世界。 也作“升西天”。
【第55句】:【二十一天不出殼——壞蛋】(歇)孵化小雞一般要二十一天。 本指壞了的雞蛋,轉用來罵人不是好東西。
【第56句】:【三魂少了二魂,七魄只有一魄】(慣)形容受到驚嚇,魂不附體的樣子。 也作三魂去了兩魄。 三魂少去二魂。
【第57句】:【心去意難留】(諺)指當人決意要離開時,就不必勉強挽留,因為即使能留住他這人,也留不住他的心。 也作心去意難留,留下結冤仇。 心去最難留,留下結冤仇。
【第58句】:【戳壁腳】(慣)指在背后說壞話挑唆。
【第59句】:【打破醋壇子】(慣)比喻在男女情愛上產生了強烈的嫉妒情緒。 也作“扳倒了醋缸”。
【第60句】:【猴兒拿虱子——瞎掰】(歇)拿:捉。掰:用手把物分開或折斷。指胡來,胡說。
【第61句】:【金鑰匙】在外交場合,常見中國官員在訪問外國某一城市時,被當地市長贈與一把該市的“金鑰匙”,這是怎么回事呢? 贈送“金鑰匙”,是歐洲各國由來已久的傳統風俗,它表示國家或城市對外賓的敬意,也是一種隆重的歡迎儀式。古代的歐洲城堡都有城墻和城門,都要用鑰匙啟鎖。因而這種具有實用意義的鑰匙,在人們心目中代表一種開放或通向禁區的權力,還是高貴飾物和官階的標志。例如,掌管英王加冕典禮的英國掌禮大臣的官徽就是一把鑰匙。由于鑰匙的特殊意義,在歐洲逐漸產生了這樣一種禮節:由一個城市的最高主管官員,將鑰匙贈送給某位外賓,以此作為尊敬和歡迎的表示以及高度信任和融洽無間的友誼象征。直到現在,城垣和城門早已不復存在,但仍然保持著贈送金鑰匙的傳統禮節。
【第62句】:【水不流要臭,刀不磨要銹】(諺)比喻人必須經常運動,才能保持健康。
【第63句】:【地誤誤一季,人誤誤一輩】見“耽誤了莊稼是一季,誤了孩子是一代”。
【第64句】:【打著燈籠也難找】 釋義:形容極好或少有,難找到。“難找”又作“難尋”、“碰不著”、“尋不到”、“沒地方找”、“沒處找去”、“找不著”等。 例句:我就會對她說:“丫頭!這樣好心腸的小伙子,打著燈籠也難找,他越是冷淡你,你越該熱他。丫頭!你就跟定了這個小伙子吧!沒錯!”
【第65句】:【生處好尋錢,熟處好過年】(諺)尋錢:尋找賺錢的門路。指在人生的地方容易賺錢,在人熟的地方方便借錢借物,容易過年。
【第66句】:【狗攆鴨子——呱呱叫】(歇)本指鴨子發出“呱呱”的叫聲,轉以形容極好。多用來稱贊某人或某事物。 也作狗趕鴨子——呱呱叫。 狗咬鴨子——呱呱叫。
【第67句】:【風馬牛不相及】“風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這個詞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那么,它源自哪里呢? 其典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君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孔穎達疏引服虔日:“牝牡相誘謂之風……此言‘風馬牛’,謂馬牛風逸,牝牡相誘,蓋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此后,后世遂用風馬牛不相及,風馬牛不相接等來比喻事物之間的毫不相干,沒有關聯。 “風馬牛不相及”除此解釋之外,還有一種解釋——遠距說。認為風為放逸、走失之意。齊楚兩地相距甚遠,所以馬牛不會走失到對方地界。如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的《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中說:“‘風’與‘放’通,此指兩國相去極遠,絕不相干,雖牛馬放逸,也無從相及。”
【第68句】:【兔子不吃窩邊草】 釋義:兔子不去吃自己窩旁邊的草。比喻人不在家門口或當地干壞事,不去侵犯周圍人的利益。參見“老鷹不吃窩下草”、“猛虎不吃傍窩食”。 例句:洪大哥,我不是來追趕你的。自古道:“兔子不吃窩邊草。”
【第69句】:【與人不睦,勸人蓋屋】(諺)睦:和睦。與別人有思想隔閡,就勸說他蓋新房。指蓋新房最能使人勞累傷財,不得安生。
【第70句】:【英雄流血不流淚】(諺)指英雄好漢寧愿浴血奮戰拼死沙場,也決不悲傷流淚。
【第71句】:【人老貓腰,樹老焦梢】(諺)貓腰:像貓一樣弓著腰。焦梢:樹枝的末梢焦黃干枯。指人老了腰就伸不直,這和樹老了枝梢干枯一樣,都是自然的生理現象。 也作“樹老焦梢,人老貓腰”。
【第72句】:【惡龍不斗地頭蛇】(諺)地頭蛇:盤踞在地方上的惡勢力。比喻外來的勢力再兇惡,也惹不起當地成氣候的惡勢力。 也作惡龍不斗當方蛇。當方蛇:當地蛇。 惡龍不敵地頭蛇。
【第73句】:【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歇)姜太公:太公望呂尚的俗稱,字子牙,傳說曾于渭水邊用無餌的直鉤在離水面三尺之上釣魚,說:“負命者上鉤來!”比喻心甘情愿去做某事。也指心甘情愿落入圈套。 也作姜太公穩坐釣魚臺——愿者上鉤。 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第74句】:即使自己的祖國貧窮,也不要嫌棄。
【第75句】:【鳥有鳥路,人有人路】 釋義:各人有各人的路,不必相互干涉。 例句:“滿牛哥!我們相好了幾年……若是從小算起,我們就是相好了十幾年……可是你放心,我不是來責怪你的,也不是來哀求你的!鳥有鳥路,人有人路。”
【第76句】:【天塌下來當被蓋】(慣)形容人堅強樂觀,在災難面前毫不畏懼,或對重大的變故滿不在乎。 也作“天塌下來當被窩蓋”。
【第77句】:【無理攪三分】(慣)指人胡攪蠻纏,不講理。 也作“沒理攪三分”。
【第78句】:【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 釋義:滾三滾:煮開鍋三次。形容狗肉香,好吃。也比喻經不起物質誘惑。 例句:只要是南國狗肉館子開張的時候,……就禁不住招朋引友,進去大吃一場。有道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典棉被,吃狗肉。”這班窮哥兒總有這個豪興。
【第79句】:【滿天討價,落地還錢】見“漫天要價,就地還錢”。
【第80句】:【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諺)屋頂上面漏水,上面不知道,屋下面的人知道得很清楚。比喻上層執政者的過錯,人民群眾看得最清。
【第81句】:【實棒槌灌米湯——寸水不進】(歇)本指一點兒水也灌不進去,轉喻一句話也聽不進去。
【第82句】:【掀差了皇歷,做錯了夢】 釋義:比喻打錯了主意。 例句:誰要還想把窮人當成算盤珠,愿怎么撥拉就怎么撥拉,那是掀差了皇歷,做錯了夢!
【第83句】:【磨洋工】“磨洋工”一詞,一般多指消極怠工,干活磨磨蹭蹭。但它原來的含義不含有磨蹭、懶散的意思,而是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 中國舊式房屋,考究者要求“磨磚對縫”。磨磚,就是對磚的表面進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1917年至1921年,美國用清政府的庚子賠款在北京建協和醫院和協和醫學院,共耗資500萬美元,占地33公頃,建筑質量要求很高,外觀上采取中國傳統的磨磚對縫、琉璃瓦頂。由于這項工程是外國人出資、設計,中國人稱之為“洋工”。協和醫院有主樓14座,又都是高層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而且工程質量要求很高,需要耐心、細致,“慢工出細活”,耗時很長,參加建筑工程的許多工人就把這一工序稱為“磨洋工”。 “磨洋工”可不是應付洋人,是轉義為貶義。
【第84句】:【一根腸子通到底】(慣)形容人直率,說話不會拐彎抹角。
【第85句】:【母牛生母牛,三年五頭牛】(諺)母牛再生母牛,三年之中就會繁殖成五頭牛。指母牛的繁殖力很強。
【第86句】:【蠻妻拗子,無法可治】(諺)拗(niu):固執,執拗。指最不好管教的,是蠻橫不講理的妻子和執拗不聽話的兒子。 也作蠻妻劣子,無藥可治。 頑妻逆子,無法可治。 逆子頑妻,無藥可治。
【第87句】:【草拔了根,活不長遠】 釋義:比喻失掉了根子,無所依托,活不下去。 例句:莊稼人沒地,好比草拔了根,活不長遠。
【第88句】:【口甜如蜜缽,心苦似黃蘗】(慣)黃蘗:即黃檗,一種喬木,木質堅硬,樹皮可入藥,味苦。指人嘴上甜言蜜語,心地卻非常狠毒。
【第89句】:【一人一把號】(慣)比喻一人一個主意,意見不一致。
【第90句】:【閉塞眼睛捉麻雀】(慣)比喻目標不明確,盲目行動。
【第91句】:【鬼門關】“鬼門關”用來比喻兇險的地方。原指迷信傳說中的陰陽交界的關口。其實,人間也有鬼門關,不過是地名,且有三處。 一處,據《唐書·地理志》記載:“客州北流縣南,有兩石相對,遷謫至此者,罕得生還,俗稱鬼門關。”《北流縣志》中也有記載:天門隘高崖邃谷,路徑其中,舊名“鬼門關”。很清楚,“鬼門關”就在廣西北流縣以西,介于北流、玉林兩地之間。這里左右兩峰夾峙,其間只隔三十步。關南氣候溫熱,茂密的山林中彌漫著能使人生病的瘴氣。古代官僚文人獲罪遷謫蠻荒,多經由此,而死者甚多,罕有生還。所以民謠說:“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 二處,在今南京中華門外約九公里處的鐵心橋鄉后莊,斷臂山與將軍山之間有一山坳。西側的龍泉寺前布滿黝黑巨石,狀如生物,或蹲或立,陰森恐怖,兩側斜伸的巖石擋道。當地人稱此處為“鬼門關”。 三處,在南京通濟門。這里古樹蓊郁,奇石萬狀,小徑僻靜險要,被稱為“鬼門”。 不管是傳說中的“鬼門關”,還是作為地名的“鬼門關”,都與兇險有關。
【第92句】:【冬至無霜,碓杵無糠】 釋義:碓杵:搗糧用具。冬至日不見霜,來年要遭災荒。 例句:冬至日無霜,主來歲荒歉。諺云:“冬至無霜,碓杵無糠。”
【第93句】:【六一兒童節】“兒童節”也叫“六一國際兒童節”,每年的六月一日舉行,是全世界少年兒童的共同節日。每當此時,孩子們都興高采烈地歡度著自己的節日。其實,“六一”是一個悲慘的日子。 “六一兒童節”源自“二戰”的一個悲慘的事件。在“二戰”期間,1942年6月,捷克利迪策村十六歲以一上的男性公民和全部嬰兒遭到德國法西新的槍殺。他們還把婦女和九十多名兒童押往集中營,并燒毀了這個與世無爭的村莊。 為了紀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也為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的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把每年的6月舊定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第94句】:【火燒屁股——慌了手腳】(歇)形容情勢急迫,人驚慌失措。
【第95句】:【輸贏勝敗,兵家常事】見“兵家勝負,自古無常”。
【第96句】:人怕引誘,塘怕滲透。
【第97句】:【圈閱】現在領導傳閱文件,看完后都要劃圈并寫上自己的名字,把這種做法稱為“圈閱”。許多人認為“圈閱”是現代人發明的,殊不知古已有之。 “圈閱”的發明人是宋代的宰相王安石。王安石為什么要在公文上“畫圈”呢?原來早在魏晉時期,官員們就有了在公文上簽署名字的做法。當時,他們在閱辦公文時,也要鄭重簽署自己的尊姓大名,以示負責或同意。到了唐代,官員們為了快捷,便在公文上只寫自己名字的一個字,很快在官場風行起來,一直到宋代依舊如此。 王安石當了宰相后,大刀闊斧推行新政,每天接觸大量的公文、呈文,忙得不可開交。可再忙也得在公文上簽上:“石”字。據《事林燕語》記載,王安石是個急性子,在簽寫“石”字時,把“口”簡化草寫成“。”,引得群臣們有議論。再后來,王安石干脆連“石”字的一橫一撇也省了,只匆匆畫個圓圈就算完事,甚至這個圓圈也畫不圓。許多人不知道王安石搞得什么名堂,他閱過的文件常常又轉了回來,把王安石搞得很惱火。他在一次朝會上特意說了畫圈的事,是為了提高辦事效率。大臣們這才知道宰相的圓圈兒是“閱畢”的意思。如此一來大家跟著仿效,畫圓圈便成了“閱畢”文件的特殊符號。這種做法被后人所認可,官場中畫圓圈兒的做法就約定俗成地延續下來。
【第98句】:【好漢不提當年勇】(諺)英雄好漢不向人夸耀自己過去的功績。指好漢只是立足現在,展望未來,絕不背歷史的光榮包袱,炫耀自己的過去。也指年輕時的強大功力,到老年自然衰弱,不能相比。 也作好將不說當年勇。 英雄不夸當年勇。
【第99句】:【爭著不足,讓著有余】(諺)相互爭奪,既傷感情,又損財物;相互謙讓,既有情義,又物盡其用。指與人相處應相互體諒,謙讓和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