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醫學院,有一個很特別的新生——羅寅。首先他是個25歲并且已經當了爸爸的“高齡”新生;其次他曾畢業于另一個名牌大學的熱門專業;第三,他在上海曾擁有一份月薪7000元的工作。
這些背景和他現在大一新生的身份相比,實在讓人充滿好奇。而他的答案是:這一切都是為了夢想。
6年前,夢想曾離他遠去
羅寅是河北人。從中南大學自動化專業畢業后,他被上海中意通訊公司聘用,月薪7000元。之后,他結婚生子,生活平靜又讓人羨慕。然而在平靜的背后,羅寅依然對一件事耿耿于懷。
羅寅從小的夢想就是當個醫生,而自己的“醫生情結”源于母親。母親是護士長,羅寅小的時候常常會溜到醫院里去。“一個7個月大的早產兒,大家都以為他活不下來,但是,通過醫生的努力他得救了。雖然第一聲啼哭還有些微弱,但那種生命獲救的快樂是那樣震撼著我!”羅寅說,那些生命存活下來的欣喜,支撐著他一定要成為一名醫生的夢想。
但他決定當醫生的想法卻首先遭到了母親的強烈反對,理由是這份工作太辛苦、風險太大。為了不讓母親傷心,羅寅違心地填報了自動化專業,和學醫的夢想失之交臂。
大學時候,羅寅最羨慕的就是那些對自動化專業有興趣的人,他時常呆呆地望著在那里興致勃勃學習的同學,同時想象著自己在解剖室里的情景。
大四的時候,羅寅偶然認識了一位美國外教,他本來是學建筑的,28歲又開始學醫。這位外教的信念是:人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應當體會不同的生活,特別是要干自己喜歡干的事。一番話,把羅寅最初當醫生的夢想又激活了。
夢想超越50萬
大學畢業后,羅寅來到上海工作。
“工作很緊張,但一有空閑,那個夢想總是像只小貓一樣,時不時地來‘騷擾’我。我見過很多在上海‘漂’的人,為了生存,做著不喜歡的事情,到了三四十歲的時候依然彷徨不安,我不想做那樣的人。”這樣的想法,終于使羅寅決定讓那個夢不再只是夢。醫學專業不同于其他專業,非本系統人員攻讀本科必須脫產學習。羅寅只有破釜沉舟,重新參加高考,再讀大一。
羅寅開始鼓起勇氣和父母、妻子溝通,訴說自己的痛苦。令他意外的是,原先家里最強勁的“反對派”——母親,最終“倒戈”,變成了最大的“支持派”,因為她不愿看著兒子不快樂。
有人幫羅寅算了一筆賬,以年薪8萬元計,5年的脫產學習加上學費等開支,保守計算,為了完成學醫這個夢想,羅寅直接損失50萬元左右。面對這個數字,羅寅認為,50萬元絕對不是個小數目,但與自己的夢想相比,損失50萬他覺得值得。
下定決心后,羅寅向單位提出辭職,在一片疑惑不解的目光中參加了高考補習班。只“補習”了兩個多月的羅寅參加高考,最終被揚州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錄取。
不一樣的大學生活
從此,羅寅和比自己小六七歲的“小同學”們一起開始了他又一次的大學生活。從月薪7000元的“白領”到集體宿舍里的大一新生,從兩歲孩子的爸爸到18歲少年的下鋪兄長,這一次的大學生活,絕對不一樣。
羅寅住在21號樓506室。石頭砌成的地坪上分立著8張上下鋪的床位,木床有些陳舊,宿舍里沒有空調。羅寅并不諱言,他之前的生活質量和現在的校園生活有著明顯的差距。望著沒有空調甚至也沒有裝吊扇的天花板,羅寅聳聳肩,說:“大家不都是這樣的嗎?沒有什么不習慣。”
羅寅在自己的抽屜里藏了一只紫色的煙灰缸,他熟練地點燃一支煙。“舍友們在時,我都會到走廊里去抽。”他笑著解釋,“只是會覺得孤獨,盡管他們覺得跟我沒有差異,但我清楚地感覺到了我們之間的代溝。”羅寅說,有的時候,他更喜歡跟輔導員鄭老師聊天,作為同齡人,可以聊的話題很多,彼此之間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接受。
和羅寅一起住的同學,都說很少能看到羅寅開懷大笑。“他們覺得我很神秘,事實上我只是覺得壓力有些大。做出這個選擇,除了被人質疑,最重要的是影響了家人的生活品質。我原本可以給他們買更大的房子和漂亮的車子,但是現在,我的費用一半來自自己當初的積蓄,一半來自父母。”羅寅自嘲地說,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是半個“啃老族”。
“坦白說,當初我已經準備放棄來報到,是我老婆逼我來的。在一起那么久,她一直知道我想要什么。”羅寅說,對于家人他充滿感激。“雖然我暫時不能給他們更好的生活,但是我相信,我給了他們生活會更好的希望;作為一個父親,也許我暫時不能給兒子一個更好的物質環境,但是我身上這種執著追求夢想的精神,勇于改變命運的勇氣,是對他最好的教育,將是他一生的財富。”
生活品質的下降、壓力、孤獨感,不一樣的大學生活……羅寅已經開始承受自己的選擇所要付出的代價。“會后悔嗎?”面對這樣的提問,他的答案是:“你能體會到多少年來的夢想終于實現時的快樂嗎?”由于跟以前讀書時常常會敷衍了事不同,這一次,他說自己將全力以赴。
對于未來,羅寅雖然覺得因為太遙遠而不敢做出太多的期許,但是,他卻充滿底氣:“現在的醫療手段越來越多地依賴電子技術,而我的自動化專業背景將幫助我迅速融入到實踐中去,因此我會比其他醫生更具有競爭力。”
“其實我并不覺得自己有什么效仿意義,因為生活很現實。我認為青年人就應該有所為,而不是沉淪在某種環境里;年輕人更應該奮進,堅持自己的夢想并勇敢地和命運作斗爭。如果我的事情可以在社會上起到這樣的作用,我相信這比我個人出名有意義得多。”
上一篇:從村姑到空姐有多遠?
下一篇:玉米不當“玉米”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