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對夫妻帶兒子前來尋求咨詢,談話中講到兒子小時候的一個故事:一天,兒子在家里跑來跑去,一不小心,頭撞在桌子角上。他接下來的反應是,責怪桌子角不好,一定要把桌子角鋸掉。他哭著鬧著,不依不饒,最后父母只好找來一把鋸子把桌子角鋸掉,這事才算了結。
后來,這對夫妻調動工作,從縣城搬到一個大城市。這時兒子已經是一個高中生,進入新環境,產生了嚴重的適應困難。在那幾年,他一直責怪父母不該搬到這個城市來。在面談過程中,他也在反復抱怨,說那個城市如何不好,說那里的人怎樣有意跟他過不去。
我心里想,小時候他可以把桌子的一角鋸掉,現在卻沒有一把足夠大的鋸子把這個大城市從地球上鋸掉了。因為做不到,他就讓自己病了,而這個病,在我看來,就像一把無形的鋸子,把他的生活鋸得七零八落。
人的虛妄
在我個人的生命體驗和輔導經驗里,時時體會到人的虛妄。心理癥狀反映人的一個基本的虛妄:不安于做自己。
古人說: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我體會其中的意思是說,一個人需要做自己而不是跟別人比來比去,受到太多的牽擾,最終就做不成自己了。
馬斯洛有一個比喻說,一粒橡樹的種子里含有一個渴望:我要長成一棵高大的橡樹。人的生命內部也被賦予了一個渴望:我要長成自己。但在成長過程中。有許多阻礙和破壞的因素,使人不能成為自己,反而讓人發展出一種虛妄的心態:成為別人,成為天才,成為神。
我在輔導中會使用一個方法。叫接續完成句子。其中有一個句子的前半句是我真想許多青少年接續完成的部分是:成為上帝,成為神仙,成為天才,成為魔術師,等等。我因而知道,這些青少年生活中遇到困難。承受著壓力,對自身能力不滿意,不愿意在現有的條件下克服困難,就不想做自己了,就想做上帝。他們以為,如果自己成了天才,成了魔術師,成了上帝,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了。這,便是人的虛妄。
人性里有想成為上帝的虛妄,因此人要建造巴別塔,通到天上去,可以跟上帝同等。其實。貫穿人類歷史直到如今,人類用各樣的方式建造著自己的巴別塔,它反映人類欲望的肆意膨脹。當科學的目的不是為人謀福利。而是要控制一切,要滿足實際上根本無法饜足的好奇心,它的本質就是人要像上帝一樣,就是建造巴別塔。這種欲望可能通過神經癥和精神病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可能體現為各種類型的極端主義,以及各式各樣的完美苛求與強迫行為。
例如,夸大妄想患者宣稱自己智慧無雙,富甲天下,權傾一方,他們或自稱耶穌基督,釋迦牟尼,古代君王,現代總統,不一而足。雖然表現形式不同,其本質卻是一樣的:人不愿意在一個不穩定的世界里做一個有限的自己,他的行為就像是提著自己的頭發試圖讓自己脫離地面。在所有這些行為里,我們看到的是,人失掉了自己,逃入虛妄。
人的逃避
在直面心理學看來,心理癥狀的本質是逃避,常常表現為逃避責任。逃避責任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很典型的是怪罪他人、歸咎環境,讓自己的逃避顯得正當,很有理由,這就是一種合理化的心理防御。
我又想到一個故事。在美國有一位牧師,禮拜天臨近了,但他還沒有想好演講的主題。這天他正坐在書房里苦思冥想,6歲的兒子彼得在周圍跳來跳去,讓他完全不能集中精神思考禮拜天的講道主題。牧師靈機一動,隨手從書架上取下一本畫冊,翻到其中一頁那是一張世界地圖。牧師把世界地圖撕下來,撕成碎片,對兒子說:彼得,如果你把這張地圖拼出來。我給你一塊錢。兒子捧著一把碎屑出去了。牧師心想,這下他可以安心來思考講道主題了。卻沒想到,不一會兒。兒子就跑進書房,喊道:爸爸,我把世界地圖拼出來了。看著兒子手里那張拼得整整齊齊的世界地圖,牧師暗自驚訝,兒子對世界地理可是一無所知呀!這時兒子道出了秘密:他把世界地圖的背面翻過來給他看原來。那是一張人頭像,他把人頭像拼出來了,世界地圖也就拼出來了。于是兒子得意地說:你看,人對了,世界就對了。聽到這話,牧師心里另有一番感悟:是啊,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人對了,世界就對了這句話就是牧師在那個禮拜天演講的主題。
人對了,世界就對了這句話就貼在我研究所的墻壁上,可以提醒求助者,提醒我們自己,不要怪罪他人,不要抱怨環境,要有勇氣去承擔自己的責任。
醫治者的呼喚
直面心理學的基本觀念是:癥狀的本質是逃避。而醫治的根本是直面。但逃避容易,直面卻難。我時常感嘆,在人那里,逃避的理由何其多,逃避的樹林何其深,而直面的醫治何其難,以至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管是求助者還是醫治者有時候都想放棄。醫治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不斷呼喚的過程,作為醫治者,我們也一直那樣呼喚。
記得聽到一位西方的心理治療師這樣說,他最開始接待求助者的時候,會問對方:你好嗎?當治療往下進行的時候,他會問對方:你在哪里?我進而想,如果面談朝更深處進行,他還可以問:你是誰?這些提問,頗具啟發性和震撼力,目的是讓對方獲得真實的生活境遇,面對真實的自己,從而獲得真正的覺察,重新作出選擇。這一個個提問,也是一聲聲呼喚。
人生常常被喻為一場旅行,旅行者需要帶上一張地圖,隨時查看要去的目的地、所行的方向,以及自己目前所在的位置。一個醫治者,也需要了解自己在人生旅途中走到了哪里。在我的名片上,印有這樣一句話:你在哪里?不管在生活的何種境況里,這句話都給我帶來一種內在的提醒,讓我不斷去探索一些根本的方面:我是誰?我能承擔什么?我對生活有什么期待?我現在在做什么?
在治療中,我會問求助者:你在哪里?在生活中,我也這樣問自己: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