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天都能聽聞到感動的故事,從感動親朋到感動學校單位,從感動鄰里到感動社會。也是真實的感動,因為每一次感動都會由衷地感嘆、欽佩,同時也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如若不是真實的感動,對一個素不相識、今后也不會相識的人是很難感動得流淚的,連淚花都不會有。比如背著癱瘓父親上大學的孝子故事,比如下嫁給一個小攤販的堅守愛情的故事,比如殘疾繼母為培養兒女舍命打工的慈母故事他們在訴說的時候一定是眼含淚花,聽眾也是情不能自已。就是因為所有的感動來自真實。
只是在很多次的感動之后,人們也會發現,很多次都是在為了一個大愛故事感動,很多次都是在為一個苦難勵志的楷模流淚。感動是會流淚的,尤其是苦難勵志的故事,可以感天動地。但是感動的天地似乎有點狹小,感動的方式有點單一,似乎眼淚才是感動的必不可少的元素。自從有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千古佳句,人們似乎就自我限制了苦難勵志的方式。
有一個英國小女孩也經歷了苦難勵志的過程。幼年時期她的兩條小腿就失去了,父母親為她裝上了假肢。在7歲那一年,小女孩成為了學校足球隊的守門員,因為她的假肢和著名的刀鋒戰士、南非殘疾人運動員皮斯特瑞斯一樣,是兩條彈簧腿,所以小女孩的夢想,是長大后也做一個刀鋒戰士。在小女孩的細聲細語中,人們感覺不到這是一個悲情女孩,因為小女孩一直在笑,她的父母親也一直在笑,是沒有任何掩飾的笑。應該相信,在失去雙腿的時候,小女孩和父母親一定都哭過,但是當小女孩作為一個學校足球隊守門員站立在球門前,并且露出兩條锃亮的金屬彈簧腿時,小女孩是自豪的。她的自豪不在于你有我也有,而是我有你沒有。大凡看到小女孩在球門前救球,可能會撲哧一笑,卻是不會哭的。這不是苦難勵志,這是美好夢想。
或許是東西方的文化不同,或許是生活方式不同,也或許是生活狀態不同,也或許要這么說,是生活態度不同。當人們在為苦難勵志流淚的時候,其實誰都不愿意去復制這些苦難,以至于勵志也很難模仿,更多的時候是把對象當作感動的對象。人們為美好夢想擊掌的時候,固然也不愿去復制苦難的經歷,但是會被對方的生活想象力和生活態度所折服。苦難勵志在于戰勝苦難,美好夢想在于實現夢想;眼淚有眼淚的震撼,笑聲有笑聲的榜樣。
有一個上海女孩子,在如花歲月,雙目漸盲,連學盲文的都已經過了年齡。她也有過痛苦,也有過夢想,最后她的夢想戰勝了痛苦。在梧桐樹葉紛紛落下的時候,華師大校園里,有個女學生牽著一條導盲犬她是去上大學,她的表情是恬靜的。請讀本期《牽著導盲犬,在麗娃河畔讀大學》。
上一篇:聽不到掌聲才能贏得掌聲
下一篇:為彼此留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