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一部電影,名字叫《飛屋環游記》,講的是一對夫婦計劃去一個叫做夢幻瀑布的地方。他們有一個存錢罐,說好了,等存錢罐滿了,他們就出發。
但是日子總沒有像他們計劃的那樣,汽車要維修、房子在漏水、孩子要上學,他們被迫一次又一次地用到這筆積蓄,一次又一次地拖延出發的時間。最后有一天,老太婆過世了,老頭子一個人待在這個空蕩蕩的房子里,變得孤僻起來,不愿與人接觸。
如果不是房地產拆遷隊威脅要拆掉這所老房子,如果不是政府派人來準備將他送到養老院,老頭子不會爆發出這么瘋狂的行動
他在房子上面綁上成千上萬個氣球,在一天早上大喊一聲,他的房子忽地飛起來了!他駕駛著氣球房子,穿過雷電,飛往夢幻瀑布。
那是多么壯觀的一幕,五顏六色的氣球拽著一整幢房子在空中飛行,去實現妻子和他共同的夢想
當他這輩子身體最糟糕、財務最貧窮的時候,他卻開始了自己走向夢想的旅行,當房子騰空而起的,才發現原來無須等待存多少錢,自己早可以上路。
這就是《飛屋環游記》,看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豆瓣的影評上我看到了來自觀眾內心的各種聲音,有說愛情的、有說房子、有談夢想的、還有談年齡老去的。但給我感觸最深的,是與其等待,不如嘗試去做你一直想做的事情。
其實上帝不需要你做每一件事都成功,他只需要你嘗試,勇敢去做。很多時候我們好似在等待一個機會,奮起勃發;抑或等待一個人來拉你一把;或者是我們總猶猶豫豫,瞻前顧后。我們把這些等待的原因很多時候歸結為外部條件的不滿足,其實是內心恐慌。怕被拒絕,怕沒有面子,怕浪費時間,怕損失金錢,怕得到自己不想要的結果所以我們選擇了等待。
尼爾菲奧里在《戰勝拖拉》一書中寫到:我們真正的痛苦,來自于因為耽誤而產生的持續焦慮,來自于因最后時刻所完成的項目質量之低廉而產生的負罪感,還來自于因為失去人生中許多機會而產生的深深悔恨。確實是這樣的。
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于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慢慢陷入了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因為時常的拖拉已經讓我們養成了習慣。好似我們在尋找最大最好的稻穗或者蘋果而錯過了很多本可以很早擁有的東西。
所以,想要什么,現在就去做,不要顧忌太多。難道我們非要像《飛屋環游記》里的那位老人一樣,等自己老了,身邊陪伴自己的人離去的那一刻才逼迫自己完成曾經想做的事情嗎?告訴自己,如果不想讓自己錯過太多,不想只是讓夢想等死,那么就去多嘗試,多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