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吃飯被稱作了美食,那么也就很自然地有了秀的成分。美食是一場秀,而且是一場立體的秀,可以理解為每一道菜的色香味形就是秀,可以理解為酒店的裝飾就是秀,可以理解為女士的媚男士的酷就是秀。不過還有一種秀,是我們一起參與的一場秀,卻常常將它忽視了。
不要急于說你沒有秀過,只要你不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酒店里,那么你已經秀了,說不定你還是一個角兒。這種秀,既可以是你的個人秀,也一定是同席者的集體秀,完全就像是唱卡拉OK,既是消費者,同時也是做秀者。
一頓飯,要達到美食的境界,不僅店要好,菜要好,最終極的要求是同席者的投緣和默契了。尤其是初次相見的應酬,其實是有很多很無聊的程式,比如交換名片等等,據說在國外,這簡直就是荒唐。在彼此正襟危坐的時候,眾望所歸的領銜主演或許就脫穎而出了。他是氣氛的調節師,他對同席者的一一恭維,顯得非常真實,讓人聽得很舒心,卻絕無肉麻之嫌。他或許非常海量,但是并不惡恨恨地挑釁,總是弄得你感覺到自己手中端著的是一杯不得不喝的酒。他會說一些分寸適當的段子,但是決不獨領風騷,鶴立雞群。他真有這樣的本事,酒未過三巡,同席者已經卸下了矜持。于是這一桌美食和人開始了心有靈犀的關聯,以至于過了好些天,當同席者再次有約時,居然還會念叨起初識應酬的某一個菜。這就是一桌菜一群人的物質和精神的互動。回過頭去一想,這個氣氛調節大師,實在是這一場美食秀的指揮。
并不是每一次吃飯都會有一場精彩的美食秀。或許是三杯兩盞淡酒外加一張手機都未留下的名片,變就冷冷散場;或者飚牛逼飚身份飚霸氣,一兩個人的個人秀,煞了同席的風景不算,也敗壞了美食秀菜和人的連接,以至于過了好久,同席者還在耿耿于懷一兩個做秀者的無聊,卻早就忘記了那天的菜其實本來很地道,一點都不枉美食這個榮譽的,僅僅是美食家的秀沒有秀好。
一起吃飯,你是不是希望同席者中有比你更懂美食的?這是一個問題?是的,這是一個問題。
活到老,吃到老,當然也必須學習到老;學習什么?學習的是吃,邊吃邊學。既然吃也算是文化,于是吃到老學習到老,也就等于學文化到老的意思。比如吃,是沒有文化內涵的,感覺上就是動物填飽肚子的過程,到了食,不僅雅致了很多,而且也有了文化,飲食男女真不是吃可以替代得了的。而當食上升到美學的高度稱為美食的時候,那學問就大了。你要是不好好學習,一輩子就只配吃。
美食是需要有人指點迷津的,這不僅是說怎么領略美食之美,還包含了怎么食的規則。面對如此的博大精深,常常就有人因為學問膚淺而怯生,但是別擔心,三人食必有吾師,美食界一向就是人才濟濟地方,好為人師的美食家一定就在席間。某男士某女士便是如此之美食家。跟隨著他們,即使是在大排檔的小吃,也可以進化為美食。不用看菜單,他們便可以熟稔告訴大家這個酒店傳承的歷史和看家之本領,尤其是菜的優劣得所,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席間竟然一片安寧。美食家的指點迷津,最讓大家深感輕松的事情,是在這個酒店里吃到了應該吃甚至必須吃的菜。但是你千萬別以為享受是純粹的。菜上了桌,同席者紛紛動箸,唯有美食家按筷不動;方有人拍案叫絕,美食家筷子夾起的卻是大家的熟視無睹,然后輕吐蓮云:吃這個菜最講究前三筷,這個順序一點不能亂,否則等于白吃;第一筷么,就是我筷中的夾著的傻了吧,一席十人,九人皆錯,眾醉獨醒。這以后再上來的菜,你都不知道應該怎么吃,而恰恰,美食家筷子夾起來的,就是你本來想吃的。
和這樣的美食家一起美食,如同和一個圍棋九段高手對弈,棋還沒擺,就發現自己的底氣找不到了。后來想想,學問還真長了。而后,面對這個菜,美食界又冒出來九個老師,在向人家講授前三筷